总起来看,京津地方风味菜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时令,讲究食鲜。京津地区百姓十分重视节令食俗,什么节日吃什么,什么季节吃什么,皆有俗成。俗称吃“鲜”。《四宝鉴》中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有诗云:“咬春萝卜同梨脆,处处辛盘食韭菜。”老百姓将肥瘦猪肉丝、绿豆芽、细粉丝、嫩菠菜和当今韭菜一起烹制,用春饼卷了来食,妙不可言。夏季里,冻柿子、酸梅汤、杏仁豆腐、荷叶粥应时上市,水晶肘子、水晶虾仁为上品。津门“夏初绘鱼,伏吃比目”,应时到节,吃法独特。冬季来临,活鲤、铁雀、银鱼、黄韭、白菜及涮羊肉一起涌来,鲜美奇异,别有情趣。《旧都百话》云:“羊肉馏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菜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
第二,烹调细腻,讲究营养。京津风味菜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细腻的烹调技法。炸、熘、爆、烤、勺扒、清炒独具特色,闻名于世。另外重视火候,巧用调料,又使京津风味菜既色、香、味、形俱佳,又营养丰富。如京菜中的“油爆双脆”,主配料鲜明合理,经急火速烹,成菜色、味俱佳,极富营养;津菜中擅用姜汁、食醋,其目的有二:一是去腥臊而增鲜美,二是保持脆嫩及营养素。这样烹制出的菜可以刺激食欲、帮助消化、散寒、驱虫、发育骨骼。因此津菜中的海河两鲜、飞禽野味,诱人食欲,美不胜言。
第三,突出本味,佐膳精妙。京津菜调味讲究,鲜咸适口,南北皆宜。其特征有两方面:一是京津菜中口味没有或很少有猛辛、猛酸、猛甜、猛咸、猛苦的刺激,中和之味多见,有“吃姜不见姜、吃葱不见葱”的古训;其二是讲究原汁原味突出本味。京津菜讲究吃鸡要品出鸡味,吃鱼要尝出鱼鲜,绝不能有串味、异味、怪味出现。另外京津菜巧用调料、佐膳精妙。津菜中巧用姜、醋,使海河两鲜增姿增色;京菜中的菜肴佐料极其讲究,不得有错。如“油爆肚仁”要蘸卤虾酱油才出味;“干炸丸子”没椒盐不香;食“清蒸全蟹”没有姜醋碟,吃不出鲜味;而涮羊肉必须备齐香菜末、葱花、白菜、糖蒜、芝麻酱、辣椒油、红腐乳、卤虾油、腌韭花、老绍酒等,才能品出“五味调和百味香”来。
第四,宴饮有序,餐具考究。京津风味菜表现在筵席中,有两方面的特征:其一是菜肴排列有序,菜与饮相映衬。无论是京菜中宫廷御宴、谭家名席、庶民的婚丧嫁娶席,还是津菜中的“八八燕翅全席”、“六四海参席”、“五碗四盘”等,都把宴饮设计当做—门艺术,无论从菜式、花色还是口味上,均基于很深厚的社会生活哲理与艺术修养。就调味而言,一席之中,菜肴口味间隔、浓淡排列层次分明。如先冷后热;先菜后点;先咸后甜;先炒后烧;先清淡后肥厚;先优质后一般。佐酒也有说法:先上冷菜劝酒,次上热菜佐酒,辅以甜食解酒,配备饭点压酒,最后茶果醒酒;其二是餐具考究,菜肴器皿合一。京津地区宴饮讲究菜肴的盛具,一席之中,冷热汤点各有盛器,鸡用鸡盅,鸭用鸭船,鱼用鱼池,肉用蒸碗等。另外不同档次的宴饮,配不同质地的器皿,低档用瓷,中档用铜,高档用银,菜用盘碗,酒用杯盅,参错杂处,富于美感。
以下介绍几种精典的京津风味菜菜谱及制作方法: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元朝天历年间的御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有“烧鸭子”的记载,烧鸭子就是“叉烧鸭”,是最早的一种烤鸭。而“北京烤鸭”则始于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明宫御厨便选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为了增加其风味,采用炭火烘烤,使鸭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腻,受到人们称赞,即被取名为“烤鸭”。15世纪初,明政府迁都北京,烤鸭技术也带到北京,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遇在其撰写的《胆宫史·饮食好尚》中曾写道:“本地则烧鹅、鸡、鸭。”说明那时烤鸭已成为北京的风味名菜。早年,在北京经营烤鸭店的有便宜坊、全聚德、六合坊、祯源馆等,其中以便宜坊、全聚德两家名气最大,至今兴盛不衰。便宜坊开业于(清)咸丰五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焖炉烤鸭而驰名。全聚德创立于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挂炉烤鸭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家烤鸭店发展较快。在北京已有多家分店。在菜品上也由初期“烤鸭”等单一菜品,发展到利用鸭身的各个部位制作多种凉热菜,与烤鸭一起上席,这就是“全鸭席”。“北京烤鸭”吃法多样,最适合卷在荷叶饼里或夹在空心芝麻烧饼里吃,并根据个人的爱好加上适当的佐料,如葱段、甜面酱、蒜泥等,喜食甜味的,可加白糖吃。还可根据季节的不同,加入黄瓜条和青萝卜条,以清口解腻。用鸭骨架加白菜或冬瓜熬汤,别具风味。烤后的凉鸭,连骨剁成0,6厘米宽、4.5厘米长的鸭块,再浇上汁,亦可作凉菜。
操作所用食材:北京填鸭1只(约1千克),蜂蜜50毫升,盐、料酒、酱油适量,面包、苹果各1个。
做法:
1.选一只完整的北京填鸭,从割开的气管处打气,使其皮肉分离,全身鼓起。
2.用沸水往鸭皮上淋,直到整只鸭的鸭皮收缩为止,但千万不能把鸭皮烫烂。
3.把盐、料酒、酱油和在一起,料要足,均匀地刷在鸭子身上,多刷几遍,腌30分钟~1小时。
4.蜂蜜加点水调匀,不要稠,用之刷鸭皮。
5.30分钟~1小时之后,鸭皮基本干了,再刷1遍蜂蜜水。
6.风干鸭子,一般晾10小时左右,看见鸭皮几乎干了,这样鸭皮就能烤脆。
7.在烤鸭之前,先用面包浸水,塞到鸭肚内,补充水分,保持鸭肉鲜嫩,再把一个苹果切两半,放入鸭子腹腔内,起撑开鸭皮和吸味的作用。
8.烤箱200度预热后,120度烤约30分钟,下面用托盘接油。如果用烤盘烤,注意把鸭肚肉多油多的一面向上,鸭脊放下面。如果鸭子较大,每增加500克,约延长30分钟。
9.取出鸭子翻面(这是唯一的一次翻面),翻面后用200度烤约20分钟,直至鸭皮呈暗红色即烤制好了。
王致和臭豆腐
相传康熙八年,安徽一位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这时路费都花光了,只好留京待下次再考。他小时候曾做过豆腐,为了维持生计,就在当时的“安徽会馆”内做豆腐卖。
有一次,正值盛夏,豆腐还剩了好多没卖出去,他一看,发愁了,这时他突然想起家乡有用豆腐制成酱豆腐的,但怎么做呢?王致和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块,并裹上薄薄的一层盐和花椒,封在坛子里。过了很长时间,王致和才想起来,赶忙打开坛子,臭气扑鼻而来,豆腐全变成绿色了!他好奇地尝了尝,味道竟鲜美无比。王致和臭豆腐就这样产生了。
操作所用食材:白豆腐干2千克,盐100克,花椒25克。
做法:
1.将白豆腐干切成3~4厘米见方的小块儿。
2.把每块豆腐干裹上薄薄的一层盐和花椒后装入坛内。
3.把坛子封口,放在阴凉处,数天之后取出,白豆腐已成青墨色的臭豆腐干了。掰开豆腐干,可以看到从里到外都是青墨色,闻着奇臭,炸熟后入口却又奇香无比。
砂锅白肉
传说,清乾隆六年,北京“砂锅居”饭庄初建时,用一口直径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卖一头猪的肉,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餐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句歇后语:“砂锅的幌子——过午不候。”
操作所用食材:五花肉500克、大葱白1段、老姜2片、大料(八角)2只、韭菜花5克、蒜茸10克、酱油30毫升、红腐乳汁10毫升、辣椒油1茶匙、香油5毫升、香葱或香菜适量。
做法:
1.五花肉洗净,皮朝上放入锅中,放入大葱白段、老姜片、大料和能够没过肉的水。先加盖用大火烧沸,再转入小火煮60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充分晾凉。
2.韭菜花、蒜茸、香葱末,香菜碎、酱油、红腐乳汁、辣椒油和香油一起放入碗内,搅拌均匀待用。
3.把凉透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整齐地码放在盘子中,再将拌好的调味汁淋在上面,点缀上香葱或香菜叶即可。
褡裢火烧
1876年,北京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妇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一种油煎食品,这种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它要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剂擀平,包上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趁热食用。并配以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因其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而得名。姚氏夫妻以此为特色在东安市场内开设的瑞明楼,生意兴隆,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连,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营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
操作所用食材:面粉1千克,肥瘦猪肉2千克,猪棒骨或小柴鸡的高汤200克,花生油100克。
做法:
1.和面。面要和得软硬适中,醒半小时,揪成小剂子,再擀成长方形薄皮儿。
2.调馅。把肥瘦猪肉剥碎成泥,放进葱、姜,再用由猪棒骨和小柴鸡炖制的高汤拌馅。
3.包馅。用拌好的馅放在皮儿上卷包好,两头封住,拉成扁长形。
4.下锅煎。放在加入了少量花生油的饼铛或平锅中煎,直到两面呈金黄色即可出锅。
高丽鱼条
乾隆六次南巡及专程莅津,多次驻跸津门城西运河旁的查家别墅水西庄。别墅为清初大盐商,号称“调查”的沽上巨富查日乾所建。据《天津县志》载:“水西庄在城西三里,慕因查氏别墅。中有揽翠轩、枕溪廊、数帆台、藕香榭、花影庵、碧海浮螺亭、泊月舫、绣野口、一犁春雨等诸胜。”一次乾隆住水西庄,正值暮春时节,因喜园内紫芥繁花似锦,遂书匾额赐名为“芥园”。从此之后,芥园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据《沽水旧闻》载:查家“富堪敌国,穷奢极欲。下箸万钱,京中御膳房无其挥霍也。乾隆耳闻其名,自叹弗及。查于宫室狗马衣裳之外,最考究食品及婢子集各省之庖人以供口腹之欲,庖人之善一技者必罗致之。故查每宴客,庖丁之待诸者,在二百以上,盖不知使献何艺,命造何食也。”单是经营“司传餐之婢子十二人,黄金则数十万。”其“享受不让严东楼(世蕃)也。”
乾隆在水西庄多次饮宴,对天津风味菜品赞赏有加,查面有喜色,乾隆察之。一次,正值盛夏三伏,乾隆故意吃点以津门冬令四珍为原料的津菜佳肴——高丽银鱼。查汗颜无计,求助庖人。有津菜厨师某,以伏鳎目为银鱼状,夹黄瓜条,挂糊过油,炸制呈上。色、香、味、形、质地似高丽银鱼,乾隆皇帝食而颔之。隧高丽鱼条流传至今。
高丽鱼条色泽为淡金黄色,高丽糊香脆酥松,目鱼肉柔软细嫩,食用时有黄瓜清香。四碟小料分别为咸香、咸辣、咸鲜、酸甜口。
操作所用食材:净目鱼肉180克,嫩黄瓜1条,带油的咸鸭蛋黄2个,新鲜鸡蛋清6个,干淀粉150克,料酒10克,姜汁10克,油1000克,辣椒10克,花椒盐8克,辣酱油30克,精盐2克,清汤150克,味精1克,湿淀粉8克,白糖15克,番茄酱30克。
做法:
1.将目鱼肉切成10厘米长、0.8厘米宽、0.5厘米厚的长条,每根从厚处中间用刀剖进0.6厘米。嫩黄瓜切成10厘米长,再切成12条长帘子棍。每个鸭蛋黄切成6瓣。
2.将目鱼条夹入黄瓜条,并在中腹位置镶上代表银鱼籽的咸鸭蛋黄,做好后码放在盘中,用手抹料酒、姜汁,两面略腌。
3.将新鲜蛋清打入大碗内,用打蛋器抽成蛋泡糊,以碗底无沉积液,能插住筷子为标准。分几次搅入干淀粉,调制成高丽糊。
4.勺内加净油,烧至三四成热后放置微火上保持油温,将目鱼条沾少许淀粉,从高丽糊中拖过沾匀,下入勺中,在四五成热的温油中炸至浅金黄色捞出,整齐的码入盘中。上桌时带椒盐、辣酱油、白汁(用清汤、精盐、味精熬开后勾芡制成)、红汁(用番茄酱、白糖、精盐、清汤、湿淀粉炒制好的芡)4个小碟上桌,随顾客挑选蘸食。
金毛狮子鱼
很久以前,河北沧州一带本来是国泰民安,可有一年却来了一条黑龙,它兴风作浪,并引发了水灾,一条橘红色的雄狮经过苦斗,赶走了恶龙,人们才得以安宁。为了感谢和纪念雄狮,于是人们为它立起一尊雕像。聪明的厨师在这一传说的启示下,研制了此菜,并赋诗曰:“金毛缕缕蓬松长,甜酸味美闪红光;虎视眈眈似雄狮,质地焦脆酥又香。”成品口味酸甜适口,色泽金红明亮,质感香酥脆嫩,造型美观大方。
操作所用食材:新鲜鲤鱼1尾(约1000克),鸡蛋4个,红樱桃2个,葱、姜、蒜各5克,白糖150克,醋50克,番茄酱50克,料酒10克,精盐6克,清汤200克,干淀粉100克,花生油1500克,鸡油30克。
做法:
1.将净鱼从下唇劈开,掰开鳃盖,在鱼身两面上下交错片成薄片,第一片从鱼身的中间起刀,至头骨片好,再依次往后下片成薄片,用剪刀剪成细丝,挂全蛋糊待用。葱、姜切丝,蒜拍成蒜末。
2.用白糖、醋、番茄酱、精盐、味精、清汤200克、湿淀粉30克兑成汁。
3.旺火大油锅烧至七成热,将挂好糊的鱼提起,一手拿住鱼的中间,一手拿住鱼的尾鳍,背朝下,前后左右抖动,待鱼丝散开后,再整体下锅。至头尾弯曲,炸好一面再翻身炸另一面,炸至金黄色成熟时捞出装盘。
4.炒勺放底油30克,加入葱、姜、蒜和兑好的汁水,待汁爆起后淋入明油浇在炸好的鱼上即可。
5.用红樱桃点缀上鱼眼即成。
操作要领:
1.要掌握好糊的稀稠度,稀了外形和质地达不到要求,稠了容易粘连。
2.刀工处理鱼片时,鱼片的根部稍厚些,否则丝条容易脱落。
3.选用肥美鲜嫩的雄性鱼为好。
4.用刀在鱼身两面片片时,最好用洁布把鱼腹肉撑起,这样效果会更佳。
罾蹦鲤鱼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境内港淀塘洼星罗棋布,河流渠道纵横交错,盛产鲜嫩肥大的鲤鱼。津菜亦以烹制河海两鲜见长,以鲤鱼为主料的传统名菜达60余种,其中罾蹦鲤龟色相味形俱佳,最富津门地方特色。
相传罾蹦鲤鱼产生于清代光绪末年的天一坊饭庄。据陆辛农《食事杂技》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纵横行抢,流氓混混儿趁火打劫后,来至北门外天一坊饭庄大讲吃喝,叫菜时,误将青虾炸蹦两吃呼为罾蹦鱼,侍者为之改正,叫菜人恼羞成怒,欲要闹事,照应人劝告说有此菜,说此侍者新来不识,责其人告灶上,人正惊讶,照应人急入,使择大活鲤,宰杀去脏留鳞,沸油速炸,捞出盛盘浇汁,全尾乍鳞,脆嫩鲜美,从此乃有此菜至今。并有诗“北箔南罧,百世渔,东西淀说海神居,名传第一白洋鲤,烹做津沽罾蹦鱼”以记其事。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大赛,红桥饭店特级厨师赵克勤曾烹制此菜,获得优秀奖。1988年11月新建成开业的天一坊饭庄,为恢复这一看家菜,特意在一楼大厅设置大型喷水池放养活鲤。由天津菜大师、天一坊饭庄技术顾问赵克勤亲自上灶烹制此菜,受到广大美食家的赞誉。罾蹦鲤鱼造型美观,鲤鱼伏卧盘中,鱼鳞乍起,浇上糖醋汁后“吱吱”作响,似在鱼罾中挣扎欲蹦,故有其名。菜品金黄色,鱼鳞酥脆,鱼肉细嫩,酸甜可口。
操作所用食材:1000克全鳞活鲤鱼1尾,大佐料25克,料酒25克,姜汁10克,醋100克,酱油20克,精盐2克,白糖80克,湿淀粉80克,油2500克。
做法:1.将鲤鱼从腹部正中大开膛,去鳃、去内脏,洗净后鱼背朝下放置墩上,从肚内向左右各划两刀,划断肋骨大刺,剁两三刀,砍断大梁骨,并用精盐、料酒、姜汁略腌。
2.用大个油勺,加七成油,烧至八成热时,左手提尾部,鱼鳞朝下将鱼慢慢下入勺内,右手用筷子撑好,使鱼体形端正,待鱼鳞炸好后翻个蹲炸鱼腹。
3.另起勺,加底油用大佐料爆锅,烹入料酒、醋、酱油,添300克水,加入白糖,汤开后倒入碗内待用。
4.鲤鱼腹部炸透后,将另一面鱼翻个,加大火力,把另一面鱼鳞炸酥,然后腹朝下盛在鱼盘中,上桌时将碗内糖醋汁浇上即可。
操作要领:
1.必须用大油勺或小耳锅,油量要大,使鱼能在油中漂起而不沾锅底。
2.菜品所浇的糖醋汁为大酸大甜口,以酸压甜尝不出咸味为宜。
3.烹制汁芡时绝对不能放味精,而且不能使用有鲜味的汤。
4.为使芡汁色泽美观,炝锅时可放少许番茄酱。
高碑店豆腐丝
相传在宋代,高碑店有户姓龚的人家,祖传以制作豆腐为生,到龚旺这一辈,已是第五代了。宋天圣午间,宋辽发生战争,萧太后御驾亲征,来到高碑店村扎下大营。一日萧太后用膳,御膳房将龚旺做的豆腐呈上。萧太后一吃,又嫩又香,连声叫好,自此每天定要吃豆腐。
不久,宋辽媾和,太后回到京城幽州,还是想吃豆腐。御膳房四处寻找,但买来的豆腐总比不上龚旺制的好。没办法,就只好到高碑店去买,最后又把龚旺请到京城来制豆腐。龚旺尝了京城的水,带有苦涩味,说:“这里的水制不出好豆腐来。”但御膳房总管硬要他做,结果做出的豆腐全无香嫩味道。萧太后传问龚旺是何原因,龚旺便说了高碑店“官井”的故事。
原来唐朝时,有一年,高碑店大旱,各处井水干枯,渴死了无数人,地方官为周济民生,便拨款在街口打了一口深井,挖到三丈多才见水。地方官一尝,又凉又甜。用此井水做豆腐,不仅鲜嫩,而且吃在口里,豆香不退。萧太后听了,只好放他回去,但仍要他每月将高碑店豆腐送到京城来。
龚旺回家后,觉得从高碑店到幽州有百里之遥,送去的豆腐怎能保持新鲜香嫩?他为此十分忧虑。一天,他试用卤水并加大压力来制作,但做出的是豆腐片,拿去出售,也没人要。他的妻子只好将豆腐片放进坛子里,加上盐、花椒和姜等佐料,做成腌制豆腐来卖。不料第二天打开坛盖一看,一股浓郁的豆腐香味涌了出来,取出一尝,味道纯正,十分可口。
于是,龚旺便带上制好的豆腐片送往京城。萧太后一尝,比原来的豆腐还好吃,称赞不已。从此,龚旺的豆腐片除供萧太后食用外,还有一部分自卖。后来,豆腐片越做越精,便把它切丝,扎成捆出售,备受食客的欢迎。到了清代,一次,慈禧太后去西陵祭祀,途经高碑店,品尝了高碑店豆腐丝,不仅大赞其味道鲜美可口,还把它封为御膳珍品。
操作所用食材:伏地大豆1千克,卤水适量,花椒、肉葱、大料、桂皮、辣椒干、香叶、盐各15克。
做法:
1.将大豆筛选浸泡、磨浆、煮沸、除渣,加入卤水凝固、压片切丝。
2.将花椒、肉葱、大料、桂皮,辣椒干、香叶、盐与豆腐丝一并放入锅中,加入没过豆腐丝的水,大火煮沸,待10分钟后有香味溢出,再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出锅晾凉。
3.晾凉后的豆腐丝可直接食用,也可依个人口味拌入辣椒油、芝麻油、葱、姜、蒜等食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