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给吃货的美食笔记-浓油赤酱的苏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菜,由淮扬菜为主体,由淮扬、苏锡、金陵、徐州几大地方风味菜肴组成。

    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它东临黄海、东海,北有洪泽湖,南临太湖,长江横穿中部,运河纵贯南北,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稻谷豆食、水产海鲜、时令蔬果等烹饪原料十分丰富。

    江苏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以前,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饮食就是“饭稻羹鱼”。《楚辞·天问》中所载的雉羹,是见于典籍最早的江苏菜肴。

    隋唐两宋以来,金陵、姑苏、扬州等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苏菜系烹饪技艺的发展。到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已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到了明清时期,江苏内河交通的发达带动了船宴的盛行,清代苏菜的风味特色已经形成,影响也越来越大。据清人徐珂所辑《清稗类钞》记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在当时全国的十个烹饪名城之中,江苏便占据了一半之多。

    苏菜的烹饪食材取料广泛,多以水鲜为主,刀工技法精细,重视火候掌控,烹调手段多样,尤擅焖、炖、蒸、炒、煨、焐等方法。菜肴擅用蕈、糟、醇酒、红曲、虾籽等调和五味,平和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

    苏菜的代表名品有清炖蟹粉狮子头、扒烧整猪头、拆烩鲢鱼头合称的“镇扬三头”,叫花鸡、西瓜童鸡、早红橘酪鸡合称的“苏州三鸡”和叉烤鸭、叉烤桂鱼、叉烤乳猪合称的“金陵三叉”。

    此外,不同的菜式还可以根据统一的特色搭配组合,而形成筵宴。如苏菜中著名的“三筵”,其一为船宴,盛行于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为斋席,见于镇江金山、焦山斋堂、苏州灵岩斋堂、扬州大明寺斋堂等;其三为全席,如全鱼席、全鸭席、鳝鱼席、全蟹席等。

    苏菜按照自身风味体系又可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

    淮扬风味以扬州、淮安为中心,肴馔多用焖炖之法,擅制江鲜和瓜果雕刻,口味咸甜清淡。扬州在历史上曾是我国南北交通枢纽和东南经济文化的中心,明代万历年间的《扬州府志》记有:“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清代康熙年间的《扬州府志》中则云:“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错百味,一筵费数金。”犹可知扬州饮食文化的发达程度。淮扬菜的代表菜品有镇扬三头、镇江三鲜、淮安长鱼席等。

    金陵风味以南京为中心,菜肴口味醇正平和,尤擅烹制鸭馔。清人陈作霖馔著的《金陵琐志》云:

    “鸭非金陵所产也,率于邵伯、高邮间取之。么凫稚骛千百成群,渡江而南,阑池塘以畜之。”

    “约以十旬肥曼可食。杀而去其毛,生鬻诸市,谓之‘水晶鸭’;举叉火炙,皮红不焦,谓之‘烧鸭’;涂酱于肤,煮而味透,谓之‘酱鸭’;而皆不及‘盐水鸭’之为无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浓;至冬则盐渍,日久呼为‘板鸭’,远方人喜购之,以为馈献。”

    清代《调鼎集》一书中,“鸭”一节共录有八十多种菜肴,其中煨鸭块、套鸭、煨三鸭、八宝鸭、鸭羹、红炖鸭、熏鸭、酱烧鸭、糟板鸭、挂卤鸭等几十种,均为南京风味。南京制鸭的名品有桂花盐水鸭、金陵叉烤鸭、美人肝(鸭肝)等。

    苏锡风味以苏州、无锡为中心。苏锡菜原先注重浓油赤酱、甜出咸收,后来口味也趋向鲜咸清淡。苏锡菜的代表名品有松鼠桂鱼、莼菜汆塘鱼片、清烩鲈鱼片等。晋人张翰的“莼鲈之思”,说的就是这里的莼羹、鲈鱼和菰菜。

    徐海风味是指徐州至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菜肴,因连云港古名“海州”,这一风味被称为“徐海”。徐海菜以鲜咸为主,五味兼蓄,风格淳朴,别具一格。霸王别姬、沛公狗肉、彭城鱼丸、羊肉藏鱼、红烧沙光鱼等名菜为其代表。

    苏菜中有一道名品叫“松鼠桂鱼”,是将桂鱼烹制成松鼠的形状,并在上桌时浇上滚热的卤汁,此菜随即发出如松鼠般“吱吱”的叫声,色香皆备,味形俱佳。

    这道菜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一次乾隆皇帝下扬州,在一家名叫“松鹤楼”的饭庄,提出要食用神台上鲜活的鲤鱼。因神台摆放之物为敬神所用不可食之,而皇命又不可违背,厨师只得再想办法,他看鲤鱼的头酷似松鼠,联想到自家名号中的“松”宇。于是,厨师便将鲤鱼烹制成松鼠形状,以避杀鱼之罪,同时将菜肴调制得酸甜可口、外酥里嫩,菜品呈上后深得乾隆喜爱,从此“松鼠鱼”便流传开来。

    以下介绍几种精典的苏菜菜谱及制作方法:

    无锡排骨

    相传,有一天,无锡城里来了一位身穿道袍,手持破扇的乞丐。他走进一家熟肉铺,向店主讨钱,店主对他说:“要钱没有,就给你块肉吃吧。”于是便提起一块熟猪肉递给这位讨饭人。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活佛济公。济公接肉就吃,吃完了又向店主要,就这样吃了要,要了吃,终于惹得店主不高兴起来。他说:“肉都给你吃光了,我明天还卖什么呀?”济公接过话题爽朗地回答道:“卖骨头呗!”说罢,就从破蒲扇上拉下几根蒲筋,裹起几根啃剩下的肉骨头,交给店主,并对他说:“用这几根蒲筋和肉骨头一同烹煮,我吃掉的肉就会加倍奉还给你的。”店主闻言,上下打量了眼前的这个乞丐,觉得他不像开玩笑,但仍是将信将疑。次日清晨,起来烧肉时,店主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将济公交给他的蒲筋和骨头放入锅里煮烧。谁知很快便从锅里散发出—股扑鼻的肉汁香味,他打开锅盖一看,见满满一锅带有精肉的骨头在冒着诱人的香气。取出一尝,肉质酥烂,鲜香浓郁。

    邻居们闻讯也前来围观,并纷纷品尝,无不觉得异常鲜美。从此以后,这家肉铺就开始经营起肉骨头生意,赚了不少钱。

    无锡排骨还有另一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无锡城内有一座大石桥,桥边有一家豆腐店,店主是一对老夫妻。他们靠卖豆腐为生,日子过得紧凑。距他们店屋不远的河滩上,有一个破石臼。石臼里积满了垃圾,边上都是青苔,从来没有引起人们注意。有一天,一个来江南寻宝的江西人,下了船后,走到石臼旁,仔细地看了看,认为是罕世稀宝,连忙来到豆腐店里问道:“老伯,桥墩下那破石臼是谁家的?”老头感到很奇怪,这样的破东西居然还有人打听,随口就说是他的祖辈丢在那儿的。江西人一听,从衣兜里摸出两块银子放在桌子上对老头说:“老伯,我出500两纹银买您那破石臼。今天先付10两定金,10天后我带足钱来取货。”老头听了心想,这破东西竟有人出如此高价来买,便一口答应。

    江西人走后,老两口非常高兴,想想自己清贫一世,老了居然发财了。但他们觉得应当把石臼收拾干净才对得起那500两银子,便把里面的垃圾扔到河里,用刷帚将石臼里里外外洗干净,又请人把石臼抬回家,等着江西人来取货。10天之后,江西人如约前来。见夫妻俩把石臼洗得干干净净,心里暗暗叫苦,只好对老头说:“石臼里的垃圾是宝贝,我要买的就是垃圾。现在垃圾没了,石臼我也不要了,你把定金还给我吧。”老夫妻莫名其妙:“垃圾有什么用,怎么会是宝贝呢?”他们忙问其中缘故。江西人说:“有一天,老天开眼,三只仙凤下到凡间,飞过江南时变成三只小鸟,它们在破石臼里住过一夜,并在里面拉了屎。这仙凤屎是无价之宝,被称为净水明珠。将它放到水里,污水变清,臭水塘也变成甘水塘。如今,垃圾扔了,这石臼也就一钱不值了。”老夫妇听后,只好将定金还给人家。

    想到这到手的财宝转眼间飞了,老头非常懊丧,便让妻子去买点肉骨头烧菜,给他下酒解烦。老太婆买回肉骨头,洗干净下锅就煮。一会儿工夫,满屋肉香,连过路的人都闻到了。烧好之后,老头一尝,肉骨头既酥又香,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肉骨头。他忙问妻子是用什么佐料烧的。老太婆想,这烧法和以前完全一样,味道怎么会差这么多呢?再仔细一想,明白了:煮肉前,她见铁锅锈了,就用刷过石臼的刷帚将锅刷了一遍,把仙气带进锅里了。

    老夫妇俩一商量,把锅里剩下的肉骨头汁留着,再煮一锅。煮出来的肉骨头一样鲜美无比。

    以后,他们每煮一次都留下一些汁,与下一锅一起煮,锅锅都是同样味道。

    他们想,自从开了豆腐店以来,生意做得挺艰难,还非常辛苦,既然肉骨头如此美味,想必人人都喜欢吃,干脆改卖肉骨头算了。于是,他们关掉豆腐店,开起酱排骨熟肉店,大石桥也改名为三凤桥。随着食客越来越多,三凤桥肉骨头就逐渐名扬天下了。

    操作所用食材:肉厚的猪腩排骨500克,姜片、葱段、八角、桂皮、老抽、味精、白糖、料酒、醋适量。

    做法:

    1.排骨放入加有姜片和料酒的开水中焯水。

    2.排骨沥干水分,下锅炸至两面金黄,下姜、纂一同爆香。

    3.加入没过排骨的水、料酒、老抽、味精、白糖、醋,烧开后改小火,慢火熬40分钟左右,待汁液浓稠,肉质松软即可。

    虫草全鸭

    相传晚年的武则天体衰多病,咳嗽不止,特别是怕风怕着凉,到了冬季就只能在寝宫内发号施令了。为性情暴戾的女皇治疗,御医也头疼,针不敢刺,猛药不敢下,所用的药品虽贵重无比,可就没对症,自然也就没多少疗效了。

    当时御厨房内有位姓康的厨师,是多年的都厨子了。皇帝如果不思饮食,身体孱弱,那可是御厨的职责,于是康厨师便想方设法把饭菜做得既可口又有营养,让主人早日康复起来。他想了多日,突然间记起家乡人常用中草药“冬虫夏草”炖鸡滋补身体,不由兴奋得直拍脑袋。但鸡是发物,会导致病人旧病复发,深谙药理的康厨师便把鸡改成了鸭子。

    谁知在用膳时,武则天看到汤里有黑乎乎的似虫非虫的东西,猜忌心极强的她认定康厨师要谋害自己。康厨师尽管喊冤不止,可还是被当场拿下,投入大牢。武则天要监察御史审理此案,一定要康厨师交代出同谋及指示者,再以谋杀罪问斩。

    御膳房的李厨师恰巧与康厨师是同乡好友,对于康厨师的不幸遭遇非常同情。他知道要想证明康厨师是清白的,必须先用冬虫夏草治好武则天的病,否则自己的老乡将难逃一死。

    李厨师面临的难题是既让武则天吃到冬虫夏草炖的鸭子,还看不见那黑乎乎的冬虫!不然不但救不得康厨师,甚至连自己的命也可能搭进去。只要动脑筋,终究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李厨师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几枚冬虫夏草塞进鸭子的嘴,待将药物隐藏得严严实实之后,才放进锅里去炖。

    武则天吃到肉嫩、味鲜的鸭子,觉得胃口大开,此后每隔三两天便叫李厨师做一道炖鸭子。仅过了三四十天,武则天的气色就开始见了好转,不再咳嗽,人也能在庭院里散步了,宫廷上下都为女皇的康复感到高兴。

    这天,武则天心情怡悦,邀请监察御史吃饭。特意叫李厨师端上“虫草全鸭”,武则天指着炖鸭介绍说:“朕的身体能恢复得很好,得益于这道菜。”监察御史十分好奇,就夹起一筷子尝了尝,翘着大拇指连声说味道好极了!

    席间,当武则天询问监察御史如何处理康厨师谋杀一案时,李厨师上前跪地启禀说:“康厨师的鸭汤里,那黑乎乎的东西是‘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为医家常用的草药,具有补肺益肾的功能。康厨师所以这样做,是为给皇上补身子……”

    武则天疑虑未解,李厨师便当场实话实说,把制作“虫草全鸭”的整个过程原原本本地向武则天和监察御史作了表述,最后掰开鸭子的嘴,从里面取出了黑乎乎的冬虫。武则天和监察御史才恍然大悟:看来这厨师干的是御医的活儿!

    武则天确是个勇于认错的有见识女人,她轻叹—声:“看来是朕冤枉了好人。”立刻吩咐人把康厨师出释,当面向他致歉,并重重嘉奖两位有功的御厨。

    操作所用食材:虫草10克,老公鸭一只,绍酒15克,生姜5克,葱白10克,胡椒粉3克,食盐3克。

    做法:

    1.鸭宰杀后去净毛妆,剁去脚爪,剖腹去脏,冲洗干净,在开水锅内略焯片刻,再捞出用凉水洗净。虫草用温水洗净泥沙。姜、葱洗净切片待用。

    2.将鸭头顺颈劈开,取8~10枚虫草纳入鸭头内,再用棉线缠紧,余下的虫草同姜、葱一起装入鸭腹内,放入容器中。再注入清汤,加食盐、胡椒粉、绍酒调好味,用湿棉纸封严容器口,上笼蒸约1.5小时,鸭即成。

    3.出笼后揭去棉纸,拣去姜、葱,装盘即可食用。

    特点:本品有平补肺肾和止喘嗽之功。对于肺气虚或肺肾两虚之喘嗽、自汗、阳痿、遗精及病后虚弱、神疲少食的病人,有增加营养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松鼠鳜鱼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逝。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事之际,派他的两个弟弟率领军队攻打楚国,不料反被楚军绕了一个大迂回,断绝了后路。

    公子光看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定委派刺客专诸杀吴王僚。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也不敢大意,内穿三重铠甲,率领的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家的厅堂里。长矛如林,杀气腾腾。

    当酒宴喝到酣畅淋漓之时,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溜了出去。接着轮到专诸上场了!

    吴王僚对进酒厅献菜的任何厨师都要搜身。

    为了万无一失,专诸在厨房先将鱼背上的肉剞出花纹,入油锅一炸,鱼肉便松涨竖立起来,然后把一把锋利的短剑藏到烤鱼的肚子里,再用佐料一炙,浇上辅料,便很难看出其中暗藏的短剑。

    专诸面不改色,经过搜身,端着菜盘来到吴王僚面前。

    说时迟,那时快。专诸一手掰开鱼身,一手掣起鱼腹内的短剑,扑向吴王僚,一阵猛刺!

    吴王僚的侍卫慌忙赶来救驾,虽然乱刃杀死厂专诸,但吴王僚已当场断喉毙命。

    于是专诸刺吴王僚而藏剑的“松鼠鳜鱼”也因此而声名鹊起。

    清代皇帝乾隆下江南时,就曾在苏州对“松鼠鳜鱼”盛赞不已。如今“松鼠鳜鱼”已是苏菜中的珍品,有人形象地描绘:“头昂尾巴翘,色泽逗人爱,形态似松鼠,挂卤吱吱叫。”

    鳜鱼,亦称桂鱼、石桂鱼、桂花鱼、鳜豚,美称“锦袍氏”,别号“苏肠御史,仙盘游交使”。鳜鱼身上有斑纹,鲜明者为雄性,稍晦暗的则是雌性。鳜鱼巨口细鳞,骨疏少刺,皮厚肉紧,营养丰富。鳜鱼肉味美异常,唐代人将之比作天上的龙肉。

    操作所用食材:鲜活鳜鱼1尾(750克),虾仁30克,笋丁20克,香菇丁15克,青豌豆10克,绍酒20克,精盐8克,香油10克,猪油1000克(实用200克),排骨汤100克,干淀粉50克,湿淀粉100克,蒜2克,葱10克,香醋100克,番茄酱100克,白糖150克。

    做法:

    1.将鳜鱼刮鳞去腮,剖腹去脏,从胸鳍斜切下鱼头,用刀沿背脊骨两侧平片至尾,去脊骨,不断尾,鱼皮朝下,削去胸刺,在鱼肉上剞菱花刀,深至鱼皮,但不能破皮;将鱼胸髯肉从头部连髯切下。

    2.取绍酒10克、精盐1克,放在碗内,均匀地抹在鱼肉和胸髯肉上,滚沾干淀粉,提起鱼尾、鱼髯,抖去浮粉。

    3.将番茄酱、排骨汤、白糖、香醋、绍酒、水淀粉、盐一起放入盆内搅成调味汁。

    4.炒锅上火,旺火烧热,倒入熟猪油,烧至八成热,将两片鱼肉翻卷,翘起鱼尾成松鼠尾形,一手提鱼尾,一手用筷子夹住另一端,入油炸15~20分钟,使其定形,然后松手,使鱼片全部落入油锅;同时,下胸髯肉油炸,舀热油浇鱼片、鱼尾、鱼髯,炸至淡黄色捞出,醒冷一下;油锅再上火,烧至八成热,放鱼片和鱼髯肉再炸至金黄色捞出,盛入长腰盘中,装上翻转的鱼髯肉,作松鼠头,连同身尾合成松鼠形。

    5.将锅中猪油烧热,放入虾仁熘熟,捞起沥去油。

    6.在锅内留下少量熟猪油,放入葱白、蒜末、笋丁、香菇、青豌豆煸炒,加入番茄酱、排骨汤等调味汁拌匀,再加入热猪油、香油,搅匀,起锅浇在松鼠鱼上,鱼肉吱吱作响,最后撒上熟虾仁。这时一道热气腾腾、色鲜油亮的松鼠鳜鱼就可以上桌了。

    沛县狗肉

    传说沛县有一条从北向南流的泗水河,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就住在河西。那时樊哙在河西设摊卖狗肉。他经常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说是赊账,但常赊不还。日久天长,樊哙本小利薄,吃不消了,不赊又拉不下面子,只好悄悄由河西搬到了河东去卖狗肉。

    一连三天,刘邦吃不到樊哙的狗肉,一打听,知道樊哙搬到河对面去了,便急忙向河东赶去。那时,泗水很宽,平时只有一条木船摆渡,人多船小,刘邦没有摆渡钱,也挤不上去,急得口水直淌。正巧看见一只老鼋游来,刘邦贪嘴不顾性命,奋力一跳,跳到鼋背上,没到一刻,便到了河东。这时,樊哙正在集上摆狗肉摊,刘邦问樊哙:“生意怎样?”樊哙说:“三天没有开市,狗肉存了一挑子。”刘邦见狗肉就吃,说也奇怪,刘邦一吃,旁边的人都围上来了,你争我夺,没一会儿工夫,就把三天存的狗肉统统卖光了。打这以后,每次赶集,刘邦总让老鼋驮他过河,到樊哙的狗肉摊上去白吃狗肉。

    樊哙恨死了刘邦,躲到河东来,还是没能躲过他。他怪这老鼋不该把刘邦驮过河来,于是便偷偷地把老鼋杀了,放到锅里跟狗肉一齐煮。刘邦一吃,觉得狗肉比过去更鲜了。一问,才知道是樊哙把老鼋杀了,和狗肉一起煮的。刘邦心里不痛快,嘴上也不好说什么。

    不久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想起当初樊哙杀老鼋不让他过河,太不够朋友,就借口樊哙脾气躁,身上不能带刀,派人把樊哙的刀给没收了。樊哙没了刀,只好将狗肉煮得更加熟烂,用手撕着卖给别人吃。谁知撕的狗肉比刀切的味道更香更美,生意就更好了。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樊哙也被封为舞阳侯。有一次,刘邦从徐州回沛县,想起家乡的狗肉好吃,便招来家乡父老,用大块狗肉下酒。酒过三巡,刘邦乘兴起舞,作《大风歌》。

    这样一来,沛县的狗肉就更加出名了。

    传说,至今沛县卖的狗肉,还是用当初樊哙煮鼋汤时的老卤煮的呢!

    操作所用食材:去皮新鲜狗肉1千克,猪油50克、丁香、肉蔻、良姜、砂仁、桂皮、陈皮、花淑、大茴香、小茴香、姜、料酒、精盐、食用硝适量。

    做法:

    1.去皮拘肉在水中焯一下捞出。

    2.锅置火上,放猪油烧热,将上述香料在锅中煸香后,放料酒、水和构肉,用中火炖。

    3.在狗肉炖至五成熟时,端离火,加食用硝消毒上色,并用微火继续加热至熟,放入食量盐即可。

    红烧狮子头

    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干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以内都要上供美食。一州就有数百桌,可谓水陆奇珍应有尽有。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鳜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阳菜肴倾倒朝野。官宦权贵宴请宾客也都以有这四个菜为荣,奉为珍品。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有一次,郇国公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乘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郇国公高兴地举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操作所用食材:去骨猪五花肉,鱼肉(或虾肉,蟹肉更佳)100克,豆油150克,高汤适量,葱、姜水汁、绍酒、盐、味精适量。

    做法:

    1.将猪肉、或鱼、虾、蟹肉细切粗斩。所谓细切,是指操作时应仔细认真,将肥肉切成石榴米形,瘦肉切成火柴头状,要求大小一致;接着粗斩,由于原料已经切细,因此只需粗斩几下即可。但粗斩绝非信手乱斩,而要粗中带细,上下左右,有规律、有节奏地斩,这样才能使肉料的形态符合要求。

    2.在肉料内加入葱、姜水汁、绍酒、盐、味精、清水。为使肉九不散,富有弹性,在加每一样调料时,都要充分搅拌,使之上劲。待精肉发松起劲,粘附在肥肉上后,加入部分蟹肉,拌匀。用手团成大肉丸。表面再粘上水淀粉。

    3.炒锅内放油烧至七、八成热,放入肉团,炸至表面微黄捞出。

    4.砂锅内加主高汤,煮沸后投入狮子头,烧开,撇去浮沫,调味,盖上锅盖,改小火炖两个半小时即可。

    德州扒鸡

    德州扒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传说,清光绪年间,有一个姓王的小商贩在德州市内开办了一个专门加工烧鸡的店铺,取名“王记烧鸡铺”,一次在煮鸡的时候,不慎睡着了,等醒来时鸡已煮过了火并无法取出,无奈只好把汤舀出,将鸡拖入盘中,端到集市上去卖,结果却出乎意料地被抢购一空,以后又有许多人登门前来购买,指名要上次买的那种“鸡”。为了招揽生意,提高鸡的口味和质量,经过老中医的指点,他又增加了五味药料,故取名“五香”,经煮制后果然味美异常。后经不断研究改进并逐步完善,终使其成为全国闻名的传统名吃“德州扒鸡”。

    操作所用食材:净雏鸡5000克,酱油100克,精盐50克,老汤2000克,饴糖100克,姜15克,花生油5000克(约耗300克),药料袋1个(见后)。

    做法:1.将宰杀冲烫净的鸡,两腿向后交叉盘人肛门刀口处,双翅由颈部刀口处仲进,在嘴内盘出,口衔双翅,体呈卧姿,晾干待用。

    2.用饴糖将鸡全身抹匀。锅内放入花生油,中火烧至八成熟时,入鸡炸至金黄透红时捞出。

    3.将炸好的鸡整齐地排入锅内,加入老汤、清水(漫过鸡为宜)、姜(用刀拍松)、药料、酱油、精盐,用铁箅子将鸡压紧,旺火烧开,小火焖煮六至八小时左右。

    4.将铁箅子取出,用旺火煮沸,用勺子搭住鸡头颈部,轻提扣到漏勺内,在汤中冲烫一下,捞出摆好即成。

    操作要领:

    1.选鸡时要用雏鸡,每只净重在500克至600克最好。

    2.每次煮完鸡后,要将老汤重新烧开,并撇净浮油晾凉,以防变质。

    附:药料的配方

    花椒1.6克,陈皮1.6克,大料3.2克,小茴香1.6克,桂皮3.2克,白芷、肉蔻、桂条、草果、丁香、砂仁各适量,掺合均匀,用净纱布包好即可。

    叫花鸡

    明崇祯年间,常熟有个叫花子,有一天,没有讨到吃的,饥饿难挨,时近黄昏,钻进一户人家的草窝里,抓得一鸡,他将鸡摔死,拣点枯枝,抱些稻草,跑到经常借宿的破庙——兴福寺,用庙中缸里的存水,将黄土和成泥巴,将鸡糊裹得严严实实。然后就在坑内点燃柴草,将裹严实的鸡投入火中,直到泥巴烧干、变黄,从烧裂的泥巴缝中窜出鸡的香味。他急不可耐地磕去泥壳,油亮透香的熟鸡出现在眼前。叫花子捧在手里,便大吃起来。这时一向在破庙前摆摊的王四来到庙前,忽闻阵阵异香扑鼻,环顾四周,原来是个叫花子正在吃鸡。便问其制法,叫花子便一一道来,王四觉得此鸡味道鲜美无比,做法新颖奇特,便说服叫花子帮他经营泥巴煨鸡,一时生意兴隆。不久王四又开了一家酒楼,请人题写了“王四酒家”的楹额,并打出“叫花鸡”招牌菜,此菜进入酒家后,经王四改良,采用了苏州荷叶蒸肉的方法,用荷叶包裹,外层糊上黄泥,放入明火中烧熟,食之荷叶清香,鸡肉鲜嫩。从此,叫花鸡登上大雅之堂,且名声大噪,流传至今。

    操作所用食材:嫩母鸡1只(以头小体大、肥壮细嫩的三黄母鸡为好),猪网油400克,鲜荷叶4张、酒坛泥3000克、绍酒50毫升、盐5克、丁香4粒、八角2颗、玉果末0.5克、甜面酱50克、香油50毫升。

    做法:

    1.将鸡去毛、去内脏,洗净。加甜面酱、绍酒、盐,腌制1小时取出,将丁香、八角碾成细末,加入玉果末和匀,擦于鸡身。

    2.鸡的两腋各放一颗丁香夹住,再用猪网油紧包鸡身,然后先用荷叶包上一层,再用玻璃纸包上一层,外面再包一层荷叶,然后用细麻绳扎牢。

    3.将酒坛泥碾成粉末,加清水调和,平摊在湿布上(约1.5厘米厚),再将捆好的鸡放在泥的中间,把湿布四角拎起将鸡紧包,使泥紧紧粘牢。

    4.将裹好的鸡放入烤箱,用旺火烤40分钟取出,如泥出现干裂,应用湿泥补塞裂缝,再用旺火烤30分钟,然后改用小火烤90分钟,最后改用微火烤90分钟。

    5.取出烤好的鸡,敲掉鸡表面的泥,解开绳子,揭去荷叶、玻璃纸,淋上香油即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