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活法-不争的活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夫唯不争,故世人莫能与之争,不争就是最大层度上的争,让人家忽视你的存在,你就可以在关键时候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人生的道路上如果都把争长短作为目标,就失去了价值,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所以,争是绝对的,不争是相对的;争是现实的,“不争”是着眼长远的。

    1.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明白敢于碰硬的确是一种壮举,可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硬要拿鸡蛋碰石头,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生活,这就是适时低头。

    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心高气盛,恃才傲物,总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光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门框撞了头,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

    要想进入一扇门,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那些登上顶峰的人们,不论是在舞台上发表演说还是乘机出访,总是微微低着头俯视脚下的人群,因为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成千上万的人们,总是高高抬起头向上仰望,因为他们站在低处。

    在生活中历练过的人都了解,谦虚往往被看成是软弱、怕事的表现。这种态度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尝遍人世辛酸之后一种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论,不以为然的人,对这个问题,乃至人生的认识显然有限,因而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无知的强劲,一种似强实弱的强。真正的智慧,属于谦逊的人。

    当今社会,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试着去学习低头,学会认输。其实这并不难。只是当你知道,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学会低头,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学会低头,就是在上错了公交汽车时,及时下车,另外坐一辆车子。

    低头是需要勇气的,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舍。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官员,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旦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学会向生活低头,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泛滥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低头”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蓄势”,为将来“待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余秋雨先生曾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60万字的英语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了生活,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2.沉得住气就是最后的赢家

    人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意思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儿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若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非常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张居正是明朝的名臣,在执政的十年中,他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张居正两岁那年就认得“王日”两字,被家人认为是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若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终于,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才23岁。张居正被选为庶吉士之后,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琢磨官场上的门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但当时皇帝世宗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只得忍耐,与严嵩周旋,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苦苦熬了十几年,张居正内心十分痛苦。终于,严嵩在专权15年后倒台了,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然而,张居正入阁后又遇上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拱。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他深深感到,在官场上没有阴一套阳一套的本事是无法生存发展的,所以,尽管高拱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高拱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诏回当了首辅。张居正掌权后,立即改变了过去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忍有两种,一种是思而不发,以忍求安;另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求人者要特别学会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

    胡服骑射是大家都熟悉一个历史典故。故事主人公赵武灵王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赵国国富民强,却因地处中原,常被卷入战争的漩涡。所以,广行富国强兵之策比其他的国家来得更为迫切。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战术,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于是想改变自己军队的作战战术,开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改革颇费了番周折,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就要改穿游牧民族的胡服,胡服的下身相当于今人普遍穿的裤子。接下来,要穿胡服并不那么简单,服装式样的改变,在中国古代有一场大的改草。决定一下,预料中的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支持这项改革,主要理由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宗去穿胡服丢丑卖脸,不能改变中国的传统式样。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感,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力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虽知道他病在哪儿,但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因为彼此都明白对方在做什么。

    隋朝末年,末代皇帝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3.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

    有人为了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刺。哪怕前方是险坑,跌下去便会粉身碎骨;亦或是一堵高墙,撞上去便会鼻青脸肿也在所不惜。冷静下来一想,这样做真的必要吗?换一种方法是不是一样可以达到目标,这个世界上还有足够大的空间让你驰骋,退一步、转个弯、绕个路都可以,这就是做人的智慧。正如古人所云:“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皆是成于最有耐心、耐力、耐烦者,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所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静观皆自得”,因为忍得一时之气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从从容容,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退步,原来是向前。有时候,只是放弃一些意气之争,即使争赢了又如何呢?退一步,并非表示自己的软弱,而是更多的包容、谅解与理解。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世,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有一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常言道:“回头是岸。”就是以退为进的意义。古来的先贤圣杰,从宫场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再待机缘;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等待圣明仁君;有的人非常重视“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所以有德饱学之士都懂得“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春秋时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为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谦让说,上有长兄,应该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因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举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全国人民又一致推举,希望他能出来领导全国。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国时代,刘玄德知道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诸葛亮谦让,反而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虽是长辈,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人会做事,不如会做人。当然,最好是又懂做事,又懂做人,那好事通常都自做了;而要是只会做人,不会做事,那往往就是不干好事。办一件事,往往要通过许多人,不通过人便不能成事,人事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办的事。有时候,想办成一件事,得要迂回曲折、以退为进、颠三倒四,那还不一定能成事。

    做人同做事一样,有时候也是要以退为进的,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现实生活中,明白了宽容的真谛,你就能从从容容地享受人生的美好。宽容就是洞察。世界由无数矛盾组成,任何人和事物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金无足赤,人无全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月有盈亏,潮有涨落”。不要苛求他人,也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事业、家庭和友谊,才能使你有一颗平常心。

    宽容就是包容。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的,同在一个天空下生存,人与人之间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不是互相排拆,而是互相照耀。与人相处要甘胆相照,要善于包容和接纳所有的人,包括异己和对手,让别人发光,实际是让自己收获更大的热量;给对手一个发展空间,实际上就是激发自己的竟争活力。

    宽容就是忍让。对于伙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邻里的蜚语,夫妻的反目、兄弟的隔阂、婆媳的失和等等,过多地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唯有冷静、忍耐、谅解、退让最重要。忍一步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绝壁;让三分风平浪静,争一时人仰马翻。宽容实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能减轻人际间的磕磕碰碰、摩擦和无谓的消耗,化干戈为玉帛,忍让不是软弱,而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忍让不是怕别人,而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疮,旧痕新疮难癒合。忘记伙伴昨天的是非曲直,忘记朋友先前的指责谩骂,忘记上级领导对你的误解,宽容是一把解冰的火,一缕化冰的风,它能化解心头所有的仇恨;宽容是一片明媚的阳光,一掬甘甜的泉水,它能抚平受伤的心灵。放眼明天,来日方长,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和快乐。

    4.解开心结,放下怨恨

    生活中,你是否认为人生本该一帆风顺,那些找上门来的挫折与烦恼纯粹是捣乱,否则便要怨天尤人?是否认为大家应该友好、平等地对待你,否则便会感到沮丧或焦虑?是否要求自己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一旦有失误就会自我否定或是自我谴责?其实,上述种种不快大都源于自己,说的俗一点,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在心理学中,“结”这个词是指内心的结使、束缚或疙瘩。比如,当某人对我们说话不友好时,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而感到恼怒,此时,一个疙瘩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如果心中的这个“结”解不开,害的只能是自己。生活中难免有一些磕磕碰碰,要学会营造自我调节空间,才能化解矛盾。

    从前,有一个武士名叫宾卑聚,一天晚上做梦时梦到一个强壮的男子,戴着白色丝绸的帽子,缀红色彩绘的帽带,穿大布衣服,新白鞋子,佩黑色的剑鞘,向他叱责,往他脸上吐唾沫,他就惊慌地醒了过来,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但是他却一整夜地坐在那里很不开心,而且一夜都没有再睡着。

    第二天一早起来,他就叫来了朋友说:“我从小就很好胜,到今天60岁了没有受过挫败污辱,昨天晚上我受辱,我一定要找到那个样子的人,找到了还好,如果找不到的话那我就死了算了。”于是,每天清早他都要朋友陪他站在大路口等这样的人出现,结果等了3天还是没有找到,回去后他就真的自杀了。

    真可谓神仙也救不了他。因为气量太小,所以他自己害了自己,这只能说他是自取灭亡。

    其实,许多事情只要卸下思想上的包袱,想通了,就不是什么烦心的事了,只有会解思想上的“结”,人生才能走得更轻松,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王先生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妻子会背叛自己,因为一直以来他们的夫妻感情都是被别人所称道的。可是人活一世,难免会一不小心走了神,妻子就是走了神才做了错事的,当王先生听妻子说出事情原因的时候,他半晌也没回过神来,好一会儿,两行清泪才从他木然的眼中流了出来,他痛心疾首地对妻子说:“你已经知道错了,也知道要改,还要告诉我做什么?你知道你现在是轻松了,已经放下了,我呢,我的心却已经背上了包袱。”

    此后,王先生常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妻子已经认过错了,算了,原谅她吧。可是内心深处王先生还是原谅不了自己的妻子,在一个人的对候,他的脑海里总会一遍又一遍浮现出妻子与别的男人在一起的镜头。他想到了离婚,只有这样他才能走出妻子偶然出轨的阴影。说离婚容易,真要离却很难,因为王先生不是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每每一面对儿子、妻子他又开不了口了,只能让心一天天地郁结。

    一天,王先生的朋友约他去玩,坐在朋友的车上,他看到车窗前挂着一个漂亮的中国结,他拿到手上把玩,不知为何他这时想到了妻子,因为妻子原来喜欢用线来编连环络子,曾经还为他特意编过一个。想到妻子,他的心就痛起来,不由得在中国结上左勾一下右引一下的,不一会儿,这只看起来挺复杂的中国结竟然让他给解开了,成了一根长长的线。朋友见他把中国结解开了,不由得感慨地说:“再复杂的结都是一根线编的,可是人心中的结有时怎么就会打不开呢?”

    听了朋友的话,王先生不由得心头一激,他忽然发现自己的苦闷怨恨其实就是因为自己的心放不开,成了一个结,现在看到只是一根线而已,终于想通了,一个无论怎样复杂的结,最终还是来自一条简简单单的线,是人把线变成了结,又是人把结变成了线,成结成线原来在人自己,想到这他不由得笑了。

    从此以后,王先生再没想过离婚,而且跟妻子感情一日好过一日,因为他的心中没有了结只有线,一根爱和责任的线,一头连着妻子,一头连着他。

    解开一个心结,人生就走进了另一种世界,时间可以改变一些东西,时间可以让我们忘掉那一时的不快,持续的不爽,时间会给我们去解开一些心结。死结,在细心与努力中,终究会有解开的一天!而解开的那一天,也就是心情轻松愉快的开始。

    5.可以忍,不能一味忍

    “忍”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是人格和品行的至高境界。忍是一种理智,是感悟人生的一种智慧,是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

    古人曾作过一首“百忍歌”,虽不尽可取,但今天读来也有教益。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忍耐精神是很不够的。有的人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有的因几棵白菜大打出手,能送掉几条性命。其实都是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要如何练好这个“忍”字,看来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略的一个课题。

    有一次,一位朋友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吵,一怒之下就打了别人几巴掌,那人当时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确诊人家耳朵失灵了,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后悔不迭地说:“当时听你的,忍一忍也就没事了。”不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多数都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只要忍一忍也就化解了。但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个活生生的象形字就摆在我们面前,它告诉我们:“忍”必须有巨大的克制力!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有“忍”的美好故事,蔺相如让廉颇,忍得廉颇放弃傲慢,求得将相的团结,使“将相和”的故事流传万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成就了汉王朝的大业。

    一个人若达到了忍的至高境界,那他面对挫折就能坦然,面对嘲讽就能凛然,面对名利就能淡然。要达最高境界,需要锻炼,需要磨炼。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养成,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不习惯到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涵养的人。

    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名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入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茏,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又重见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多年以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忍让宽容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有古训曰:“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连佛祖尚且宽容了五百强盗,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呢?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民族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的场合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各自主动退让,宽以待人,少计较得失,就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己,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出现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倾向,这时宽容忍让的精神更是应当加以提倡。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极端,宽容忍让也要有度。一味的宽容忍让,反而会被有些坏人利用来伤害自己。

    一条大蛇危害人间,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夫不敢下田耕地,商贾无法外出做买卖,大人无法放心让孩子上学,到最后,每个人都不敢外出了。大伙儿听说有个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连顽石都会被点化,无论多凶残的野兽都会被驯服。大家无奈之余,便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不久之后,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条蛇,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而蛇也在那天仿佛有了灵性一般。人们慢慢发现这条蛇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偿与懦弱,于是纷纷欺侮它。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某日,蛇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爬到住持那儿。“你怎么啦?”住持见到蛇这副德性,不禁大吃一惊。“我……我……我……”大蛇一时间为之语塞。“别急,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神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的行为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只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吓吓他们啊!”“我……”大蛇又为之语塞。

    我们提倡忍的精神,要宽以待人,忍辱负重,平和达观;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坠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法;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但,忍要有度,要忍在刀刃上。不是什么都一味去忍,变成一个麻木、怯懦、奴性十足的人。当坏人作恶,你不能忍,当别人有难请你相助时,你忍不得……忍,如果去掉心,那就失去了良心和道德,那你的忍就是残忍,就是罪恶。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忍字用到适当处。

    6.化解别人对你的排挤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被称为“意见领袖”的人。大多数意见领袖及其跟随者会形成小团体,在一个集体中产生影响力,甚至可以整个群体一起排挤某个人。这在职场上表现尤为明显。职场是个微缩的小社会,不像学校或家庭那么单纯,有了职位的区别,等级的存在,就会有排挤的存在。因此,常常出现孤立某同事、排挤某同事的情况,也是不足为奇。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同事突然一改常态,不再对你友好,事事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处处给你设难题刁难你,出你的丑,看你的笑话,你就得当心了,这些信息向你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同事在排挤你。

    职场上,贵有自知之明,如果同事一直都排挤你,那就要从自身来找原因了。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提高悟性。因为有的人悟性相对来说确实差一些,同事或上司反复交代过的事情,如果你还是不能很快理解并且适应的话,他们自然不愿意再和你多说,这时候提高自己的悟性和理解力就显得极为重要。第二是加强沟通能力。和同事们多交流,多向资历深的同事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有些人见到同事排斥自己,就采取以牙还牙的反排斥手法,或指责人家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干脆不理睬同事,拒同事于千里之外……凡此种种,都是不明智的。它只能进一步激化矛盾,置自己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要仔细分析自己遭同事排斥的原因,即使断定他们完全是嫉妒性的排斥,也不要气急败坏,要让同事有一个认可和接纳的过程,甚至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要自己确实有真本事,有良好的品格,同事一定会愉快地接纳自己的。遭同事排斥时,你可能会感到委屈,这是正常的。但你应该把它埋藏在肚子里,不要专门去解释,有些事情是越解释越糊涂,越解释越可能走向反面。

    王女士是一家软件公司刚上任的宣传部主任。公司经理引领她来到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对着一屋子同事宣布王女士正式走马上任,并指着一位40多岁的女士说:“这是你的助理文小姐,有什么不清楚的,请她告诉你。”公司经理离开了办公室,文小姐旋即开口:“抱歉,我今天有很多事要做,所以没有太多时间和你好好聊!”说完话,文小姐一头埋进工作,一整天没跟王女士说一句话。王女士发现,除了文小姐外,办公室里的其他三个同事也对她横眉冷对,商洽工作时爱答不理,那副做派,仿佛王女士不是他们的上司,而是给他们打杂的。王女士不由得去摸一摸这股不明敌意的底细。原来,这几位同事都为公司效劳了两年以上,每个人都以为宣传部主任的职位能落到自己头上,没料到这块肉缺让王女士占了。

    王女士明白,几位同事的刁难并不是冲着自己,而是对公司的人事决策不满。于是,在办公室里持之以恒地发送着自己的友善,经过几次以德报怨的交锋,大家都为王女士的温和善良折服,满心欢喜地接受了这个年轻的上司。

    所以,遭到同事的排挤时,你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受排挤?如果你遭受到了其他同事的排挤,必须要查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你可以从以下几点中找一下,是不是在你身上发生过。

    第一,言辞过激令同事反感。如果属于这种情况,你必须认真反省,检讨自己。要想使同事改变对你的看法,就要改善自己。和同事讲话须亲近些,温和些,不要乱发言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才华,不要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要清楚地认识到,你有你的才华,他有他的本领。即使你确实比别人有本事,也不要把本事当做骄傲的本钱。有些人之所以遭到同事的排斥,就是因为尾巴翘得太高,根本不把同事放在眼里;有些人则是思想观念有问题,以为现在只要上司看中就行了;有的人自己是下属,却视同事为贱民,这都是错误的。

    第二,与上司走得过近。如果属于这种情况,那就有些不幸了。你只有等待机会向同事们表明自己的心迹:你与上司并没有特殊关系,主要是喜欢这份工作才应聘的,我就是我,与上司除了工作别无干系。同事们了解了你不是上司派来的“探子”自然就不会不理你的。作为下属,不要过分地去亲近上司。因为过于亲近,过分感激,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你是因奉承而得到赏识的。自己有才华,并在努力为公司服务,得到上司的赏识完全是应该的。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是正确的,也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获得同事的赞赏。

    第三,升级招来妒忌。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就不必太着急了。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这就要你讲求方式,对同事的态度表现得和蔼一些、亲切一些。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乐于和你交往了。

    其实,在工作中,一个人才华出众又踏实肯干,得到上司的赏识是很自然的,那为什么会遭到同事的排斥呢?这时候,嫉妒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词。但作为当事人,不要仅仅认为只是嫉妒,而是要冷静检视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当你受排挤的时候要镇定,继续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同时,主动向排挤你的人做积极友好的表示。他收到这种信号一定有些措手不及,会消除对你的敌意。而且,你要注意做事的分寸,在必要的时候保护和扞卫自己的利益。面对排挤,懦弱是无用的表现。你可以忍耐,但必须有自己的底线。一味忍耐的结果,就是让你成为办公室的受气包和可怜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