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漂泊迷茫的心靠岸:懂得一点糊涂-社交糊涂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装糊涂营造和谐,犯糊涂招人诟病

    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是极其复杂的,情感的纠葛,利益的纷争,关系的错综,使交际陷入僵局的情况并不少见。无谓的小事斤斤计较得多了、思维的偏差导致了误会、他人的牵连致使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等等,都是产生纠葛和纷争的原因。而究其实,这种种情况大多缘起于一些无关原则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当事人能够装装糊涂,吃点小亏,忍让一下,时过境迁,这些小矛盾也就自然消失了,根本没必要与人勾心斗角。人际交往是一种缘分,很多时候,装装糊涂就能和谐友好,小题大做就是犯糊涂了。

    1.改改你爱挑毛病的不善装糊涂的习惯

    有古语说,人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是我们在对人的态度上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同时不要对别人太苛责,要以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别人。的确,在实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爱挑毛病,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只有自己才是完美无缺的,自己做事的标准别人也应做到才符合自己的要求,习惯以教训人的语气指责别人。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别人去做。要是做得不好,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指责他人一点小事也做不好。这种人其实是很招人厌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德,教导人们要对他人有爱心,要宽厚,但对自己却要很严格,这样的人,他的人格才是健全的,才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孔子曾说,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而对别人的要求很宽松,就不会带来很多怨恨。孟子说,要求别人很多,而自己做得甚少,就像不锄自己田里的草,却跑去挑别人田里的草,这种人是很讨厌的。

    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胡适就是一个能自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人,他很有长者风范。有一段时间,他的家里总有客人。有人写文章说,无论谁,学生、共产青年、安福余孽、同乡商客、强盗乞丐都进得去,也都可以满载而归。穷苦者,他肯解囊相助;狂狷者,他肯当面教训;求差者,他肯修书介绍;问学者,他肯指导门路;无聊不自量者,他也能随口谈几句俗话。到了夜阑人静的时候,胡适才执笔做他的考证或写他的日记。当时的很多学者,在女子面前道貌岸然,但是胡适不是那样的,他很有人情味,到别人家里,必定与其太太打招呼,上课见女生穿的单薄,必亲自下讲台来关教室的门窗,由此可见,胡适对别人是很宽容很随和的。但他对自己在私德立身上又是很严格的。当时很多学者在留洋以后都把家里包办的乡下媳妇抛弃了,但胡适对母亲包办给他的发妻却始终如一。

    有一句话叫“从自己做起”,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事事走在别人前面,以行动成为其他人效仿的榜样。这样在要求别人做什么事情或不要做什么事情时,你的话你的要求就显得有分量。有时即使我们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能苛求别人一定要做到,因为人和人毕竟是有这样那样的差别的,你能做到的事情,他人不一定能做到。因此,这时候就需要你体谅别人的难处,容忍别人的弱点,宽于待人,才能搞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为人讨厌,反讨人喜欢。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在生活的细节当中要注意不要使自己成为挑人毛病的人。别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你是否就没有呢?别人犯了错误你那么不满,难道你自己就不犯错误吗?你不原谅别人犯的小错误,当你自己犯错的时候,你能够要求别人原谅你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

    2.与人斗气,生气的常常是自己

    在生活中,难免要与他人磕磕碰碰。可能为这样的事情与人斗气,是人们很自然的反应。但是,与人斗气,最后苦的却是自己。

    敏的老总对他很欣赏,因此滋长了他的虚容心。

    因为有了一些成绩,被大家所认同接受,敏慢慢地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对同事对领导都摆出一副鼻孔朝天的架势来。渐渐地,大家都对他颇有微词,再发展到明显的不满,到最后只要是他做的事情,大家便来个彻底的不认同。

    这一现象反映到了老总那里,老总起初并不在意,因为老总很了解他。后来,人们对他议论多了,老总也迷糊了,觉得敏的确问题很多。从前,老总过于欣赏他,掩盖了一些问题,时间长了,问题便暴露了,老总对他也颇为不满。于是,老总在某次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了他。

    在老总看来,这种批评无伤大雅,也有某种保护他、想让他上进的意思。但是敏在这段时间里,自以为谁都都和他过不去。他没有反省一下自身存在的缺陷,反而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觉得这些人纯粹是嫉妒他,在打击报复他。

    于是,在老总批评他的第二天,敏便上交了辞职书。看到辞职书时,老总惊讶于它怎么那么快就摆在他的案头了。老总摇摇头,心想如果不对他进行打击教育,任凭年轻人如此下去,必定没有职场前途。主意打定,老总便象征性地劝说他几句,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叮嘱道,随时欢迎他回来。

    敏上交辞职书的行为只是打算吓唬一下老总,因为他觉得公司离开了他就不能运转,所以用辞职来威慑老总,使之明白他在公司的位置。但没想到,老总竟这么轻率地同意了。

    他再次大感委屈,而且认为他自己被这只老狐狸耍弄了,他要报复。离职后,他只要有机会就大放厥词,丑化原本欣赏他的老总,闹到后来,他还到公司主管部门告老总的状。

    老总起先又好气又好笑,见他闹成这样,实在是感到自己看走眼了。当上级单位调查老总时,发现全是子虚乌有。最后,老总谈了对这位年轻人的做法的看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理解。

    后来,老总依然表示欢迎他回来,但闹到这种地步,他已经无颜见同事了,所以,敏因为自己的一时赌气失去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可见,与人斗气是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因为斗气会使你所追求的目标变得模糊。例如夫妻斗气,会妨碍家庭幸福;二人斗气,会荒废事业;两个公司斗气,会相互毁灭;两个国家斗气,会发生战争而导致民不聊生。而且斗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智者不为。

    此外,有时别人故意与你斗气,却是一种策略。或许他知道其他方法不能令你妥协,所以故意刺激你,把你引入歧路,让你因此自我折损;或许他不知道你是否容易动气,便激一激你,从而探知你的底细,而他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损害你的利益,甚至是彻底毁了你!

    最后,斗气会使人的气度变小,忘了生气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更广阔的天地。一个有智慧的人从不会与人斗气,而善于与人斗志。这里的“志”是指对未来的规划,换句话说,不管别人对你如何,也不管自己心理感受如何,坚定地奔赴自己的目标才是硬道理。

    我们要记住,智者只斗志而不斗气,甚至根本不与人斗,他们只跟自己斗。所以,在不顺心的时候,把倔气、脾气和傲气这些令自己生气的因素都收敛起来,鼓足勇气去争气,这样,朋友看你的眼光又会是另一个样子。

    3.别在小人物身上犯糊涂

    俗话说得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句话不难理解,是说尊重是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之上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你时时处处尊重别人,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看起来,这原本是一件无须多费口舌的事情,然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却总有些人不能做到尊重自己身边的人。他们往往只对那些位高权重、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有影响的人表示敬意,而对一些小人物则不屑一顾,甚至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在那些所谓的小人物身上寻找作威作福的感觉。比如见到比自己地位低的职员或扫地烧水的勤杂工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嗓门提高一个八度,露出一副可憎的面目来……

    贾约翰刚参加工作一年,就成为老板眼中的红人。在总经理办公室工作的这段日子里,他勤奋工作,同时暗暗琢磨总经理的性格和工作习惯,总经理准备做什么事,还没发话,他往往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抢在前头准备去了,这一点自然很受总经理的赏识。可遗憾的是,贾约翰有个习性:对人两副嘴脸。在总经理面前,他的每一言行都表现万分尊重。对公司别的高级主管,他也非常尊重,因为他知道总经理最信赖这些高级主管。即使对公司的那些地位不是很重要的基层小主管,贾约翰也表现出了恰如其分的尊重,因为他明白这些人说不定哪一天就要晋升,成为对自己有影响的人。对和自已同等地位的普通职员,贾约翰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经常对同事爱理不理的,甚至对同事冷嘲热讽,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同事们渐渐也不屑搭理他,有的还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一年后,传出贾约翰将被破格提拔为总经理助理的消息。贾约翰心中不免暗喜,连那些在背后说他坏话的同事,也认为这次他可能要如愿以偿了。

    然而,随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贾约翰不但与晋升失之交臂,还丢掉了自己的工作,被公司炒了鱿鱼。

    公司传达室有一位长相平平的姑娘,左臂还有点残疾,贾约翰怎么看都觉得不顺眼。当他听说那位姑娘竟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薪水时,简直就有些气愤了。一天,那位姑娘到总经理办公室送报纸,正巧总经理不在,贾约翰就以极其不屑的神态说了几句风凉话。那位姑娘被气哭了,夺门而去。

    同事们暗中窃喜,他们都知道那位姑娘是总经理的表妹,但谁也不告诉贾约翰。

    面对自己的下场,贾约翰伤感之余也若有所悟;自己周围的所有人都是应该尊重的,而并非只有一部分人可以享受这种权利。

    这个故事中被贾约翰羞辱的女孩是总经理的表妹,他被炒的直接原因似乎正在于此。其实,不管那个女孩子是谁,贾约翰的结局都好不到哪里去。任何一个明智的管理者都不会放任这种严重缺乏平等意识、有损他人人格的人待在自己身边。他们知道,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好的员工,更不是一个好的团队成员,有朝一日,他会把所有在他尊重的标界之下的人踩上一脚,包括那些他曾经尊重得近乎阿谀的上司。

    尊重我们周围所有的人,我们才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职员,更应该值得尊重,因为你敬他一尺,他会敬你一丈。况且,说不定他们之中有藏龙卧虎之人,不知哪天就会晋升到你的头上。如果你平时尊重他,自然会有好报;如果你像贾约翰那样做,就只有吞食自己种下的苦果。而且除了这种功利的考虑之外,我们还不应该忘记“人人平等”那面大旗,如果谁吝于把尊重给那些平凡的小人物,那他就永远是一个不值得尊重的人。

    4.让人非我弱,退步自然宽

    俗话说:“让人非我弱,退步自然宽。”此话不无道理。人生一世,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纠葛。自己得理之时,若能对别人的过失糊涂一些,不做计较,宽容大度待人,以理相让,消除隔阂,既利人又利己,可谓各得其宜。

    我们的先圣前贤从来都倡导以和为贵。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则十分推崇“恕”的精神,告诫人们要学会理解、换位思考、宽容别人。

    富弼是北宋宋仁宗时的宰相,因其在任上办事既端正仁德,又宽怀大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员都称他品行优良。富弼年轻的时候,因聪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在无意之间得罪一些人,事后,他自己也深为不安。经过长时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宽厚谦和。所以当有人告诉他某某在说你的坏话时,他总是笑着回答:“你听错了吧,他怎么会无缘无故地诋毁我呢?”

    一次,一个穷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拦住他道:“听说你博学多才,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富弼知道来者是有意刁难,但也想伺机表明一下自己的心态,就停下来听他的问话。

    众人见富弼被人拦在街上,都涌过来看热闹。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会装作没有听见。”

    秀才撇嘴说道:“竟然有人说你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原来纯属虚妄,富弼不过如此啊!”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你真是难以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怎么你却装作不知呢?”

    富弼笑道:“此人乃轻狂之徒,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言辞激烈,气氛紧张,无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书生心胸狭窄,必会记仇,这是徒劳无益的事,又何必争呢?”

    仆人却始终不理解自己的主人为何如此胆小怕事。

    几天后,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见了富弼。富弼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不远,又回头看着富弼大声讥讽道:“富弼乃一乌龟耳!”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

    “是骂别人吧!”

    “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他边说边走,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辱骂。秀才见无趣,低头走开了。

    退让忍耐是中国传统的生存哲学,富弼的“胆小”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如果他跟秀才争执起来的话,只会得罪对方,对自己实在无益。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对方的无理取闹,却能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使矛盾得到缓和。

    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如果你事事都要去争、去计较,那必然会惹许多闲气,得罪一大批人。这样一来,你也必将会丢掉自己的人脉。当然,这里的退让忍耐也并非是让你变成一个软弱可欺的人,只是说在面对一些无谓的争执时装作糊涂,后退一步,避免空耗精力。

    5.自我表现时别压人

    自我表现欲是人人都有的,但过分地显示自己就无异于给自己挖下一个危险的陷阱了。它会使你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上,或是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方面。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作自我欣赏的装饰品。

    清成先生是一位文坛老将,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某次的文学座谈会上,有位青年作家在大谈对小说看法时频繁否定传统观念,突出强调个人新观点,引起了清成先生强烈的不满。清成先生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心中的不快,慷慨激昂地进行了反驳,以清成先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再加满腹的渊博学识,自然说得那位青年作家面红耳赤。

    这次会上清成先生倒是图了个一时痛快,结果却引来了那位青年作家后来的强烈反击,甚至在互联网上大肆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一时间业内舆论对清成先生大有声讨之势。对此他真是百口难辩,毕竟互联网的覆盖面太大,他又能去对谁解释呢?

    再者说,解释只会让误会更加难以说清,事态变得越来越糟。其实,这样的结局对清成先生而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清成先生能够隐藏自己的观点,或者委婉地阐述,则不会让对方如此下不来台,那结果也不致如此了。另外,搞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完全自主的个人行为。各自写各自的东西,各自用各自的方法,这又有什么好争论的呢?理论上的东西,根本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争清楚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装一次傻既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损失,还可以轻松避免后来一系列的冲突,想来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6.装糊涂好交友,犯糊涂易树敌

    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生活在安定平和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享受事业和生活带来的幸福与乐趣。反之,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敌对的争斗环境中,当然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生活中尽量多创造一些和谐氛围,少替自己树立一些敌人。

    有的人自以为只要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少于他人交际,便不会树敌。然而现实往往同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因为,如果只想依照自己的理想走完一生,那你必然不愿意随便向他人妥协,那么,你就很难与他人融洽和谐地相处,树敌也是难免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不管这种想法是多么的正确,仍会有人与你持相反论调。倘若你不理会他们,一味坚持己见,你们之间必会产生摩擦。双方若再互不让步,这种摩擦就会日趋明显,最后甚至导致你们反目成仇。

    想依照自己的信念生活没有错,但也应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即不论身处何地,你只要生活在人群当中,你的周围就会有敌人存在。说得再直白一点,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

    当然,我们说的这种敌人并不一定与我们有深仇大恨,这要是指在工作中、事业上与我们有着不同观点和利益的竞争对手。

    一位某公司的董事长,是位很有业务能力的领导者,但他却总在人际关系中败下阵来,这令人大为惊讶。

    原来这家公司在讨论放弃一项工程竞标时,管理层多数人主张采取缓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这位董事长却不赞成。他的理由是,这样做会对不起与之有良好协作的公司甚至整个社会。他提出公开价单,实现公开竞标。

    这次“缓和”会议,由于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与绝大多数人的主张相悖而没取得一致意见,此后每当他召集会议时其他领导成员不是强调自己在一线离不开,就是推托自己正在客户方商谈重要业务。毫无疑问,这位董事长被看成是公司的“异类”而被孤立了,他的所有意见都遭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最终,迫于压力,这位董事长只能辞职。

    这位有着高超业务能力的位董事长最终却落得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他不懂争取同盟者,只会树立对立面,难道他真的只有辞职一条路吗?与其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个犯糊涂的人更为合适。

    7.说绝话做绝事,必然绝了自己的后路

    应该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把话说绝、把事做绝都属于犯糊涂的行为。

    有一位朋友和同事闹不愉快,他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可此话说出还不到两个月,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而这位朋友因讲过绝话,只好辞职他就。

    这都是把话说得太绝而使自己陷入窘境的例子。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就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绝,而且也说到做到了。不过凡事总有个意外,而这些意外又不是人们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也是为了应对这个“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可从容转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绝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当然,一个理智的政府官员即便与平民百姓说话也不要把话说绝,我们在单位也不要说绝对的话、办绝对的事,下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在做事上: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子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在做人上: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长得很,变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应多用“应该……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当然,实际运用时的状况并不只是这几种,不过总而言之,多用中性的、不确定的词句,可以多为自己留点余地。

    8.承诺而不兑现,失望的不止是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硬向人承诺自己无法兑现的事。就像小品“有事你说话”中郭东临演的角色一样,自己吃亏遭罪,还得硬撑着。结果是实在办不来,不得不向人说了实话,赔了礼道了歉,弄得很没面子。其实,这是一种犯糊涂的傻瓜做法。

    首先,一个人守信或不守信,并不在于他承诺不承诺,这里还牵扯到个人能力的问题。如果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就不要对人许下相应的承诺,这样也就不存在守信或者不守信这一说了。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将守信用理解为一种高尚的品德,那么它是较难坚持做到的,如果将它理解为一种回报率很高的长期投资,则比较容易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了。在社会上,当你获得了一个守信用的良好口碑时,便会因此而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进而为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这就好似拥有了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反之,缺此一条,别的方面再优秀,也难成大器。

    要获得守信用的好名声并不容易,最要紧的一条是:千万别轻易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古人云,轻诺必寡信。这不仅是一个主观上愿不愿意守信的问题,还是一个有无能力兑现的问题。一个人经常答应自己无力完成的事,当然会使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热心肠的人,很乐意帮助人,可能从来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帮忙的请求。可是,如果让别人对你满怀期望,而自己却根本没有兑现的能力,结果只能是既让人失望,又损害自己的名声。

    有一个年轻人,在银行工作。他过去的老师想开一家公司,却缺少资金,便去问他能不能帮忙。他想:“这是老师第一次找自己帮忙,怎么能拒绝呢?”当即一口答应。可是,他毕竟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没取得说话的资历,老师的贷款请求又不完全合乎规章,所以,当老师租好门面,雇好员工,等着资金开业时,他这里却拿不出钱来,搞得很被动。

    老师大怒,责备他说:“你这不是捉弄我吗?你即使不想帮我,也不该害我!”

    他能说什么呢?只好苦笑而已。《道德经》说:“夫不信者,有不信焉!”意思是说,别人不相信你,是因为你说话不讲信用。

    有的人觉得自己蛮讲信用的,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老是对他投来怀疑的目光。究其原因,问题很可能出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平时空口许下一个诺言,以为不是大事,不放在心上。可是,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大事,当你一次次在小事上失信,就给人形成一个不讲信用的牢固印象,被看成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这时再想改变别人对你的成见,就很难了。

    所以,一个讲信用的人,有时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即使自身受损失也在所不惜。

    多米诺皮是一家知名的大公司,它对客户有一个承诺:在30分钟之内将客户订购的货物送到任何指定地点。

    一次,该公司的一辆运送几百公斤生面团的货车在半路上抛锚,眼看无法及时赶到目的地,司机只得电话通知管理层。公司总裁弗尔塞克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租一架飞机运送这几百公斤生面团,终于兑现了“30分钟之内”的承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许下了诺言,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兑现,应该怎么办呢?当然只能诚心诚意地向对方道歉,以求得谅解。但是,请记住:人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智的动物,心情往往随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变,“谅解”二字,只是一个缓冲区。它能让人不记恨你,却不能让人喜欢你和信任你。所以,尽可能不要做需要别人谅解的事情。那么,最后还是要回到本文的主题: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

    9.自视清高,岂知高处不胜寒

    有才华对一个人来说是件好事,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因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小才气就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与人交际时态度傲慢、目下无尘,还自我感觉特良好。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令人生厌的坏秉性。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清高的资本的。凡自视清高者,多是一些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有“两把刷子”的人。不过,即便是身怀一技之长者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臭架子尚且会让人觉得难受,更何况那些只是自认为有才的庸碌之辈呢?

    自视清高者在思想方法上往往比较过激,浊世无道时,他们不懂得保全自己,只想将胸中郁闷一吐为快,而不注意策略,也不计后果;清明盛世时,又常常深怀不遇之感,且总以为“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他们在行动上大多是无为者,牢骚多于建议,言论大于行动,缺乏群众观点,是生态平衡中的不稳定因素。更有甚者,视一切现存的制度、法规、政策为束缚人生的羁绊,老是与现实生存环境格格不入,抱怨、宣泄、激愤,评判,一切是非曲直都以个人好恶和心情好坏作为衡量的准则。这类自视清高的愤世嫉俗者,把他人皆视为平庸之辈,其最终结局只能致使厌世,或是走向与民众、大多数人对立的泥淖里去。

    大凡自视清高者,说到底就是以偏激的目光看待世界,看什么都不顺眼,个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错了位。他虽然能够直面世事,但对于现实对他的态度已无法容忍,他以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以对立到底自居。这类愤世嫉俗者的最终去向,要么走上“叛逆”,要么走向幻灭,但无论走向哪一端,都算不上是明智之举。

    从养生角度来看,自视清高者的处世态度也是极不明智的。激愤,因气而起,俗语道“气大伤身”。即使你先知先觉,有先见之明,有洞悉恶之慧眼锐目,也大可不必气壮如牛,与众人过不去,跟世道过不去,跟自己过不去,最终好心也未必有好报。

    总的说来,自视清高者并不怎么聪明,他们即便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那些渊博的知识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多数会随着他们的自命清高和愤世嫉俗过早地进入坟墓。所以,奉劝世人别犯糊涂,别做目下无尘的自命清高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