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漂泊迷茫的心靠岸:懂得一点糊涂-生活糊涂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装糊涂者乐悠悠,犯糊涂者愁啊愁

    禅语说“脚比路长”,我们说“日子比命长”。一生三万多个日日夜夜,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更何况,我们逝后还要把日子遗留延续给下一代。俗话说,“远道无轻载。”行进的路上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那么沉重呢?生活的真谛在于享受快乐。享受快乐的方式很多很多,但会装糊涂而不犯糊涂则是重要的精髓之一。不堪重负时就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太累了就停下来歇一歇,或者装装糊涂装装病,在床上静养几天,养精蓄锐,然后再奔向目标,不也可以吗?若是犯糊涂硬挺着,身体总有撑不住的一天。因为一个腾不出时间来休息的人,最后必然要腾出时间来生病。总之,在生活中装糊涂是曲径通幽,犯糊涂是走泥潭弯路。

    1.对物质生活糊涂一点,别攀比

    生活的差距无处不在,而多数人会在差距中不自禁地产生攀比的心理,这种盲目的攀比会让人们习惯性地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跟自己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比值大致相等,那么自己心里还能接受,可如果另一方的比值大于自己,那么就难免产生心理失衡。如某些政府官员看到与自己同等级别的官员用车比自己高级,住房比自己宽敞,自己甚至还不如比自己级别低的人,心里自然感到不平衡,于是花大价钱换车、建房也就不足为奇。其原因主要就是盲目攀比的心理所导致的。

    攀比心理与不满足心理犹如一胞姐妹,相伴而生。攀比是不满足的前提和诱因,在没有原则没有节制地比安逸、富有、阔气中心理失衡,越发觉得不满足。有的人则为自己能在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的攀比中占据上风而沾沾自喜,进而无限度地追求个人名利,最终驱使自己不断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某机关的公务员王明,原本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没见,王明就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王明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与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们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他说。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我们也犯不着买车。”同事看得很开,但王明却终日忧郁寡欢,后来重病,卧床不起。

    攀比是一把刺向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对己毫无益处,伤害的只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巧姐在别人眼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女强人,她做事干练果断,为人豪爽直率。她周围的男同事无不称赞她是绝无仅有的干净利落。因而,巧姐和他们称兄道弟。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其中一位同事说:“巧姐什么都好,就是少了点女人味,你看人家阿美,温柔闲静,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老婆。”巧姐的心理很难过,虽然她是别人心中的女强人,但她希望在别人眼中也是水一样的女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尽量让自己变得有女人味。走路时“婀娜多姿”,说话时“柔声柔气”。可是他这样矫揉造作反而在别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让人觉得怪怪的,女人味变成怪人味,巧姐心里更加委屈,整日忧郁寡欢,工作业绩也一落千丈。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是女强人也好,有女人味也罢,做一个最自然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巧姐看不得别人的女人味强过自己,所以才导致自己东施效颦,不但没学来女人味,反倒有了怪人味,让人觉得虚假、做作、不真实。巧姐在听同事说她没有女人味时心里不舒服,当她以不恰当的方式把这种不舒服付诸行动时,就从潜意识发展为了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往往因为不被别人认同而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冲击。如果内心的承受能力强,这种冲击还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如果内心承受力弱一些的话,冲击就会乘虚而入,使你苦闷不堪。

    所以,生活中放平心态尤为重要,不要犯糊涂而盲目攀比,如果把攀比心理看作一把利剑的话,最终被刺痛的只能是自己。

    2.对闹心的事糊涂一点,不生气

    生活不可能总是平静如水,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绪出现某些波动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有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却丝毫不能隐忍,更不会装糊涂,有谁冒犯了自己就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结果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伤害了彼此感情,弄僵了双方关系,使本来不如意的事更加雪上加霜。更为恼人的是,因生气带来的不良情绪会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这简直就等于是自己“摧残”自己。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清末文人曾写过一首《不气歌》,颇为幽默风趣:“他人生气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生气损害健康。《黄帝内经》明言告诫:“怒伤肝。”由此可见,生气对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人生气时,会分泌有毒性的物质;一个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经常生气的人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自然难以健康长寿,活活气死者也不罕见。

    既然生气有害于身心健康,那我们就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做到遇事不生气。万一真的碰到不顺心的事,也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消气”,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疏导,而不至于“气”出病来。古人把责己严,待人宽,温、良、恭、俭、让视为人际交往的共同准则。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曰:“行忍情性,然后能修。”这两位圣人都把对他人忍让、克制自己的情绪,当作一种内在的修养,是很有道理的。

    养身以戒恼怒为本,要怡养身心,就要下工夫进行品德修养,就要宽厚待人,谦逊处世。要做到不生气,少生气,就要思想开朗,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宽大为怀。凡事要想得远,想得通,想得开,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于那些细枝末节的区区小事。还要善于控制和调理自己的情绪,学会把怒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万万不可认为生气是“正直”、“坦率”的表现,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豪放”,那样就会放纵自己,以至使自己的性格像脱缰的野马,整天都有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火,害人害己,贻害无穷。

    3.对环境糊涂一点,学会圆融

    通往成功的道路本来就不好走,如果再不懂得圆融处世,反而处处较真的话,只能让自己的障碍更多。在现今社会,一个人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处世社交能力,学会圆融变通,学会与别人处好关系。中国有句话叫做“花花轿子人抬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成功,靠的是和别人互相抬举,而不是互相拆台。如果你的存在能够使别人的存在更有意义、更快乐,那么别人自然也都乐于来抬举你,如果你的存在让别人活不下去,或者活得难受,自然也会有人来踩你。

    中国人历来觉得关羽是最讲义气、最讲原则的,可是当初他跟着大哥刘备去打曹操,仗打输了,刘备跑了,他自己带着大嫂被曹操包围了。曹操要劝降关羽,关羽却说“降汉不降曹”,这实际上属于妥协,但也是一种圆融,至少没有把话说死。而到后来也没人说他做错了什么,他得了赤兔马,封了汉寿亭侯,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威风。再后来他老糊涂了,开始认死理了,人家孙权好心好意来拍马屁,要跟他结亲家,他说“虎女焉肯嫁犬子!”结果倒霉了,败走了麦城。

    宋太祖赵匡胤那时候,有个人叫李汉超,任关南巡检使,负责边防,契丹不敢来犯。但这人是个武夫,做事情不讲究法度。老百姓积怨成怒,就一纸诉状告到了皇帝那里,说他借钱不还,还强娶民女。看到这里,我们不妨想一想,假如你是赵匡胤,你该怎么办?

    咱们看看赵匡胤是怎么办的,他亲自接见了那些人,请他们吃了饭,听他们说完,然后问他们:“李汉超去了以后,契丹人还有没有来抢过东西?”众人答曰:“没有。”“如果契丹来了,你们的田地妇女还能保全吗?现在李汉超拿的和契丹人抢的哪个多些?”众人不语,赵匡胤又问:“你们的女儿,所嫁何人啊?”老百姓据实以告。赵匡胤一看,说:“都是些村夫吗,难道你们不想给你们的女儿谋求好一些的前程吗?汉超是我的重臣,他一定不会亏待你们的女儿的,嫁给他总比嫁给村夫好吧?”老百姓一听也对,心平气和地回去了。然后他叫人告诉李汉超,“你要是缺钱,怎么不告诉我,我还能不给你吗?”又拿了几百两银子给他,说:“你自己去还他们,他们会感激你的。”

    如此处理,既不明确指出下属过错,又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使他更加死心卖命,老百姓也没意见了,这种装糊涂的处理手段,着实高明。要是换了朱元璋,可能会把李汉超下了大狱,搞不好还要剥皮萱草。到时候契丹打来了,谁去守边?朝廷不还是要花银子花人命?老百姓不还是要被人抢东西抢女儿?这样就高明了吗?

    现实社会和神话故事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现实当中没有伊甸园,也没有乌托邦,没有那种“从此快乐地生活下去”的生活。每个人都要面临不那么完美的生活环境,虽然这很叫人难过,可事实就是如此。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我们只好改变自己。以前或许是有人认同夸父精神的,至少他追求了他想要追求的,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快乐。但是,我们和他不同,我们只是个普通人,不能像他那样抛开一切不管不顾。

    4.对宠辱糊涂一点,豁达些

    有一位遭人诬陷的朋友,一起吃饭时他接了个电话,听的出来是有人要告诉他诬陷他的人是谁。但是那位朋友说你千万别告诉我,我不想知道。在场的人都有些诧异,朋友解释说,知道了又怎么样?有些事不需要知道,有些事需要忘记。

    我们很赞赏那位朋友的豁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让自己快乐,就必须懂得如何给自己减压,而减压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忘记。人生需要能拿得起,有时候更要放得下。佛经里有个小故事,说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缘,小和尚毕恭毕敬,什么事都看着师父,走到河边,一个女子要过河,老和尚背起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后离开了,小和尚心里一直想着,师父怎么可以背那个女子过河呢?但他又不敢问,一直走了20里,他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师父,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女子过河呢?师父淡淡地说,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却背了她20里还没放下。

    大和尚的话充满禅意,仔细想想,也是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次长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牢记心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忘记,永远保持轻装上阵。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记取经验教训以外,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需要坦然真诚面对生活。有些人能够忘记失意时的尴尬和窘迫,却对顺境时的得意津津乐道,岂不知成功和失败一样会留在过去,老是沉湎过去不能释怀,常常说我年轻那会如何如何,拿明日黄花当眼前美景,让过眼烟云在心头永留,沾沾自喜,自鸣得意,陷自己与虚妄之中,便会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英雄不提当年勇是有道理的。而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永远一脸的苦大仇深就更不足取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星星。”为鸡毛蒜皮斤斤计较,为陈芝麻烂谷子耿耿于怀,只怕心灵之船不堪重负,记忆之舟承载不下,会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未来。一句老话说得好: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心里就总是堵得慌,有时一憋气,说不定一冲动还会弄出点糊涂的事来,这样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既往不咎的人,才是快乐轻松的人。

    当然,忘记也是需要有选择的,有些人有些事在你的一生中是无法忘怀的,也是不该忘怀的。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牢记别人对你的帮助,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这才是做人的美德。

    许多人喜欢这样一首白话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记住某些事某些人,忘记某些事某些人,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洒脱人生,心无挂碍,你便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5.别要求过高,该妥协时就妥协

    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心地善良淳朴,个性率真坦诚,可也正因如此,他们往往也有些心高气傲,拒绝妥协。他们不听劝、不柔软,也不懂得原谅他人、与他人握手言欢。他们常常因为灵魂深处的高傲而蔑视一切自认为龌龊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最终,谁也敌不过现实社会的残酷,到最后搞得自己要么身心俱疲,要么疯狂崩溃,要么颓废进角落。或许,他们是可赞的,却一点也不可爱。

    善良与淳朴本是人性的美德,可如果你不能因此给自己带来快乐,给别人带去关爱,而是一味地拒绝、挑剔与指责的话,这善良与淳朴就在固执中变了味道,成了自私与愚蠢。这样的人,不能说他们不好,只能替他们悲哀。也许他们的执著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完美,可却在这样狭隘的完美里,错过了一生中许多自然与恬淡的美好。与其这样,倒不如不要这样的完美,我们情愿带着自己的残缺,在生活里寻找另一个也因为残缺所以懂得珍惜的人,合成两个人的完美。少了他,生活就会不完美了,而不是有了自己,就一切完美。

    我们需要看清楚自身,自己的优点能帮自己取得多少优势,自己的缺点会为自己带来多少麻烦。人人都憧憬优越的生活,可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能力过那样的生活。有钱、有势、有帅哥爱有美女陪当然好,可你有多少能力去拥有和把握这样的生活呢?爱别人与被别人爱都是一种能力,我们的快乐需要付出来体现,幸福需要品质来匹配,善良需要宽容来支撑,单纯需要爱来呵护。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来源于自己的不自量力,于是那不管的,少管的,多管的,都会让你痛苦。

    这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也没有什么绝对完美的人生。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绝对完美只存在于相对狭小或封闭的环境里,可我们都要生存,而完美的环境却不适合如今的生存,即使有了经济依撑,过于自闭的环境也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问题,最终反被完美所累。在生活里学会适当的妥协,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我们可以通过爱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丰睿的完美,这更适合我们的苦乐人间。

    不要把我们的善良与淳朴变成负担了吧,在生活的一番番磨砺之后,如果你还能在心底保留这样的美德是多么的勇敢与美好,我尊敬你也祝福你。只是,也请你妥协,以便感受爱的力量,也请你柔软,以便好好地保护自己,也请你原谅以便顺利地飞过生活的沧海。这样,你就有时间和机会把善良里的慈悲,纯真里的希望分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感动在世间永恒。

    当然,妥协,并不是简单的向别人低头,单纯的让步或轻易的放弃,它只是一种有分寸的后退,一种适度的弯曲,在困难与压力面前低头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在强大的压力面前死撑硬拼只能换来无谓的牺牲。

    有的时候,对一个人来说,妥协的确是一种考验,一种修炼。这种修炼不管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还是“独上高楼,尽望天涯路”的寂寞,都要耐得下挺得住。

    当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实时,保持一份自己的清醒足矣,妥协将会让我们安宁而平静得生活着。

    6.糊涂一点便能简单一点,拒绝复杂

    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形式,而复杂,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梦境。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演艺明星;不论是有成就的创业人士,还是“叱咤风云”的在职领导,最终都会接受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什么,因为人最终都要归于平淡,崇尚简单。企业家不是永远的,他要受到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企业现在很好,不等于一直都好。演艺明星现在像走马灯一样,更新很快,今天你红,不等于明天也红,现在更多的明星是昙花一现。在职领导,不可能一辈子在职,在职是与不在职相对而言的,在职,他总有一天要退下来,有的是被群众推下台,有的是犯错误被撤职,有的是年龄到“站”正常退休,成为一个普通的人;领导们在职时那门庭若市的景象也会因职务的失去而变成门可罗雀的“现实”。时间在变化,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人们生活起来轻松容易。照相机在落后的年代是靠手动操作的,靠经验估计光圈、设定速度,而现在则发展成为自动优化,普通人都可以操作;原来工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通过发展、进步,现在变为自动化、智能电脑操控。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由繁到简,使人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愉悦。因此说,快乐源于“简单”。

    在人们的生活中,简单方显明快,愈是崎岖复杂,曲径幽深的,愈易至水穷处,无想像与前行的欲望和可能了。音乐家叶晓钢认为,只有简朴才能引向优美,只有优美才能使人心灵宁静,而宁静的心又如何不感到美呢?这就是所谓大道至简,微言至真。

    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时候简单,变阔了复杂;落魄的时候简单,得势了复杂;君子简单,小人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然而快乐源于“简单生活”,简单就是快乐,但是快乐的人寥寥无几,复杂就是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说明一个道理,更多的人要活得简单并不容易,而要活得复杂来却一点不难。要明白,对于人生而言,名、利、权、财皆乃外在的荣光,即身外之物。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来自于真实独立的自我,也就是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保持心灵的那份宁静,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要在乎别人认为我该做什么,而应注重我认为自己该去做些什么。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其实,快乐就这么简单。

    7.求名求利本无错,利欲熏心犯糊涂

    有雄心大志的人都讲究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求名求利本无错,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但是,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被名利所累,更不能利欲熏心。

    为求得虚名不择手段,而自毁前程、身败名裂的事例有很多。从某一种角度来说,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值得人们深思。

    唐代诗人刘希夷,很有才华。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代白头吟》,到他的舅舅宋之问家里请求指点。当刘希夷吟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叫好,忙问此诗是不是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自己刚刚写完,还不曾与第二个人看。宋之问遂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后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为了名利,利令智昏的宋之问竟对亲人痛下杀手!岂不是犯大糊涂!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可获取但需要付出代价。

    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就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要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被名利遮住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一旦过分,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上歪路。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诚此类如宋之问者,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颇有建树的人。拿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可悲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鬼迷心窍,这迷人心窍的鬼便是欲。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平常人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别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8.摆正心态,就不因苦乐犯糊涂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发出这样的苦闷:生活过得真没劲,每天重复的工作,重复的生活,没有一点激情和色彩。听起来也的确如此,初出校园的那份激情和新奇已逐渐被重复机械的工作消磨殆尽了。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整日里无精打采,工作中少了改进和创新,心情压抑,内心苦闷,抱怨增多……

    我们的抱怨也许是因为不满现状,因为它与理想相差甚远;抑或是由于工作本身,因为它不能给你带来你所期望的成就和满足感;再或是与周边人的关系紧张,使你感受不到关怀和温暖。不管使你感到压抑或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都请你不要让这种情绪蔓延开去,这样的情绪只能让你在生活中越来越糊涂,使你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使你的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使你与周围的人越来越陌生。如果你不愿意让这样的结果出现,那就振作起来吧。生活其实很简单,复杂的只是你的态度。

    一直以来都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既然是最好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去珍惜它呢?也许你认为自己的工作简单机械、枯燥繁琐,让你不堪忍受,那么请你转转头看看身边的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同你一样讨厌它?当你看到别人正在充满热情地工作,并真心诚意地感受其中的乐趣时,反思一下,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做好呢?而当你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思想完全投入其中时,热情将会带回到你的工作中去,你的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得到重生,你就会体味到工作的乐趣,它也将带给你所期望的自豪和满足感。

    工作是如此,生活亦然。可能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心情舒畅时,乌鸦的叫声都是悦耳的;而当你心情烦躁时,百灵鸟的歌唱对你来说都是噪音。

    有一个故事总令人不能忘记:画家列宾和他的朋友雪后外出散步,他的朋友瞥见路边有一片污渍,显然是狗留下来的尿迹,就顺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盖了,没想到列宾发现时却生气了,他说,几天来我总是到这里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的。

    生活中,当我们老是抱怨别人给我们带来不快,或者抱怨生活不公平、不如意时,想想狗留下的那片尿迹,其实,它是“污渍”还是“一片美丽的琥珀色”,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它。

    工作如此,生活如此,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前不久到一个朋友家串门,他三岁的儿子正在堆象棋子玩。小家伙玩得很投入,鼻尖上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我饶有兴致地看着。每次,当他摞上五六个棋子后,我就开始劝阻他别再往上堆了,不然就要倒了。但他很固执,就是不听。他想堆得更高一些。然而,随着堆起来的棋子的高度的增加,它就会在某一刻突然开始摇晃,接着,“哗啦”一声,整个地倒了。

    我们都想远离平庸,出人头地,为了梦想中的人生高度,我们流血流汗地追求,拼死拼活地奋斗。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的人生在很多时候只能遗憾地停留在某种高度。其实,想想棋子“哗啦”倒地的情形,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笑对曾经的梦想,“挥一挥衣袖”呢?

    9.低调不张扬,心理不失衡

    记得弘一大师李叔同曾经写过一副对子:“对失意人莫提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感受到这句话的真味。它告诉我们一种辩证的生活态度。

    有位领导,以平易近人著称,他说,当官的,在位的时候如果把自己的位置摆得越高,那么他下台的时候,就越失落。相反,如果他在位的时候,姿态越低,那么他下来的时候,心态就越平和,也绝对不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现象。多年来,人们一直都佩服他的为官之道。他的远见,他的智慧正源于在“得意日”而提前考虑到“失意时”的情况。

    反观一些为官之时过于高调或者作威作福之人,退休之后,往往都不敢住在原单位的院子,一位当年比较霸气的领导,他在位的时候,天天晚饭后和家人在单位大院里散步,下台后,一直都不敢出门散步,后来干脆就到别的城市与儿女住去了。这种官,下台最难受,很不习惯失去权力,在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以前就是一介平民,也没有想到有下台的一日。

    得意的时候要想到失意的时候,同样,失意的时候也要想到得意的时候。——这与经济学上的某些经济杠杆的“削峰填谷”的作用是非常相似的,它能够使我们的人生不至失衡。

    以这种态度观照人生,一方面,我们在得意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提防失意之时。另一方面,我们在失意的时候,也要以往日的欢乐以及未来的希冀来激励自己,宠辱不惊,沉得住气,既要知道人生的道路有时要肚皮贴着地才能通过,也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长风破浪会有时”,从而获得无穷的力量与勇气去战胜人生的波峰浪谷!

    10.“老糊涂”闲事不管,“一身轻”安享晚年

    “老糊涂了”这句俗语,又似乎把“糊涂”的专利,更多地转让给了老年人。

    名著《红楼梦》中的“第一老太”“贾母”,就是个善于装糊涂的人,尽管她的“糊涂”里面,包含着许多苦辣酸甜。

    一次,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笑呵呵地对她说:“我老了,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平日里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

    从上面这段话看来,这个自称“耳聋、眼花、没记性”的老太太,并非是真的得了“老年痴呆症”,而是一个绝顶聪明、却又百般无奈的老人家,自嘲自解的一段“场面话”。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贾母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的不凡女子。干练聪敏,如同凤姐;爽利开朗,恰似湘云;也许还有黛玉宝钗可卿等人的“综合影子”。她一手支撑起这个大家族,德才兼备,德高望重。

    然而后来,当她老了的时候,她颐养天年,其乐融融。变成了一个不管闲事、一心享乐的“老祖宗”——被众人簇拥在鲜花笑脸之中,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糊涂日子”。

    她是真的“糊里糊涂”,一事不知么?不,她只是“难得糊涂”,或者说是“装糊涂”。

    不肖子孙,胡作非为;入不敷出,内囊渐空;大厦将倾,岌岌可危!这些不祥的情况,我不敢说老人家全都知道,但是,知之大半,却是必然。

    她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或者说力不从心,所以她“装聋作哑”起来,“难得糊涂”起来。

    她的自嘲,是聪明的,也是无奈的,还有心酸的。

    想想也是,如果她不装糊涂,像当年一样,在贾府里真的呼风唤雨,以其残年余力,她还能做到吗?如果那样的话,那可就真的犯糊涂了,真的成了“老糊涂”了。贾母年轻时是个聪明人,年老了,也不失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