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王统照-名作家和家乡人心相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范宝聚 王振鉌

    著名作家王统照出身于诸城城北20公里的古镇相州的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他在贤惠而刚强的母亲的严教下,自幼才思聪颖,为人敦厚,平易近人,毫无豪门富户大少爷架子。他外出求学,做事,以至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始终不忘记家乡劳苦农民,家乡的受苦人也敬仰、爱护他。下面记述的仅是在故乡相州人们许多赞颂他的真实事迹中的几则。

    家乡人对他的安全负责

    1919年5月4日,王统照以北京中国大学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的游行示威。此后,他的追求革命,追求光明的思想甚为活跃,文学创作亦获得丰收。他写的《一叶》《黄昏》等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绅商、地主家族的罪恶和崩溃,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倾向。这不仅引起了文艺评论界的高度注意,也为乡间的封建地主阶级所痛恨。故乡相州的一些嫉妒王统照的豪门富户,竟把他视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发恨要在他归里省亲之际,利用兵痞、土匪对他进行绑架、勒索,以至置于死地。

    1926年下半年,王统照的母亲因日夜牵挂儿子,又经不住兵痞、恶棍对其家庭的敲诈、恫吓,从此便一病不起。王统照得悉信息,就急奔家乡护理母亲。他家的近邻、家中长工、仆人等都为他的安全着急、焦虑,便自动结成护卫队,有的在村外监听消息,有的于家院内日夜轮班巡视。王统照也察觉出有人想暗算他,但他毫不惧怕,怀着对母亲病体的忧虑,一直侍护在母亲床前,有时也去相州小学校走走。护卫的人为他提心吊胆,劝他最好不要出去,他总是坦然地笑笑,还说不必那样惊恐。翌年春末,与王统照多年相依的母亲与世长辞。他怀着一生中最悲痛的心情,为母亲送葬。墓地在相州北四五里路的莲池村前。当送葬队伍行至相州大街北门,正在摆路祭的时候,护卫队的人发现有人在对王统照盯梢,便悄悄劝阻他止步,一直护送他到家中。为了能正常地生活,在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以后,王统照对家庭作了简略安置,遂携妻子和两个妹妹去青岛安居。从此他的生活条件更艰苦,环境更险恶。他写出的书却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广大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下,经济萧条的景象和农民破产、寻求生路的悲惨现实。

    他为女佣人操心

    王统照自母亲去世,全家去青岛定居后,家中由马姨太掌管。在王统照家当线工的“小陆家”(现相州一村周明之大姐,婆家姓陆,时为十六七岁),王统照母亲在世时,对她看待既好,工钱又多,且按月照发。她去世后,马姨太每月只给她一斗粮,且经常拖欠。“小陆家”娘家还有两个弟弟妹妹,需要她抚养。工钱粮少,照顾不过来,就不愿干。好不容易苦挨了四五年,她再也忍耐不下去,便不辞而行,去青岛找到王统照,要求留在他那儿做工。王统照很为难,觉得“小陆家”不在相州侍候马姨太,马姨太将会生他的气;且留在自己身边,经济不宽裕,倘为此与马姨太闹翻了更不好。又看“小陆家”太可怜了,实在不忍辞掉她。况且她人品好,又有一手好手艺,理应让她有活做,日子过得好些。王统照考虑到这些,百忙之中便四处托人为她找工做。经再三斟酌,最后从三四处地方,选择了让她到一位上海籍、在禹城路开义和银行、且信得过的姓于的朋友那儿做工,讲定月工钱十块大洋。统照又托人给相州马姨太另找个女线工,既免去了一场争执,又使“小陆家”有了安身之地,娘家年幼的弟妹生活亦有了保障,且有能力供应弟弟上学。被她拉扯起来的大弟周明(现年72岁),每当回忆起此事,心中便充满说不尽的感激之情。

    寒舍中热情待乡人

    “七七”事变后,王统照携家眷去上海。身居“孤岛”之后,他的处境更为险恶,经济上也更困难了。为生活所迫,他在开明书店编辑辞典,除与少数著名文人接触之外,轻易不与外界来往。但他有时却把在上海的家乡人约到家中做客。与王统照同村的王宝田(现年68岁)当时在上海针厂当工人,他姑表兄郝春三在上海东莱银行当工友,他们常到王统照家去,看到他家经济拮据,后来竟到了卖书典衣,以瓜豆充饥的程度。

    有一次,王、郝二人去王统照家。住处是在法租界的一座楼院内,三间堂屋,两间厢房。他俩来正遇上他们家在吃早饭。只见全家人喝的是面糊糊,吃的是用面粉掺橡子面做成的窝窝头。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大作家来说真是非目睹者所难以相信的。

    每当经济枯竭的时候,王统照的管家人王青诚(王统照的族侄)便跑去找王宝田借钱买粮。差不多一两个月就去找他一次,有时,王宝田手里的钱不现成或不够数,便向郝春三或其他朋友筹措。时间长了,王统照很不过意,便想将他们请到家中招待一下略表心意。

    有一次,农历八月中秋节前的一个下午,郝春三打电话给王宝田,说王统照请他们去吃饭。两人商定,为减轻他家的负担,只吃饭,决不喝酒。到了那里,王统照非常热情,说了好些感激话,大意是人逢佳节倍思亲,你们为我出了大力,帮了大忙,今晚咱家乡亲人相聚,无论如何也得喝几杯。至今,王宝田还记得,那晚桌上摆着好多个菜,桌中央摆着火锅,炖的鸡肤丸子,调以蛋黄皮、木耳汤。王统照再三恭让,两人只推说不会喝酒。饭后,两人交谈起来,觉得王统照在生活困难之际,举行家宴款待,完全是出于真诚、热情,而他们坚辞不饮,难免使王统照有为难之感。以后他们除请王青诚向王统照代转歉意以外,还照常帮助他家筹集生活用钱,直到王宝田去香港后才中断了往来。

    “赊”地给穷苦农民种

    1935年春末,王统照回到家乡相州,与当时他家的账房郑希康讲好,让他去潍河东的赵家庄子,把那一带的土地全部卖掉,并给郑讲明,哪家佃户种的地,就卖给哪家,外人一概不准卖给。郑希康便立即去河东,将所有种地户召集起来,转述了主人的意思。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大家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一句话。因为那时广大农村的经济到了衰败、崩溃的境地,农民连温饱都保不住,哪还有钱来买地?目睹此情此景,郑希康无可奈何地赶回相州,如实地向主人作了汇报。

    王统照听了,深深地叹一口气,慢慢地说:“难、难、难啊!”过一会,又对郑希康说:“你的头脑太不灵活了,佃户们既这样穷困,你就该做张文书,把地赊给他们好啦!”当时,在场的相州王氏小学校长王石佛和教师周仲千听了都感到很不理解,都说:“从来没听说卖地有赊账的。”王统照笑了笑,没说啥。

    过了几天,郑希康就按照王统照的意思,又回到河东一带村庄,把佃户们租种的顷多地全部赊给了穷苦农民。

    同情穷苦乡亲

    1947年5月,国民党统治区的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此时,正在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的王统照,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学生们这一革命行动,因此受到反动当局的仇视和排挤。王统照便愤而辞职,闭门家居。他目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反动、腐败、堕落,深恶痛绝,写了许多旧体诗、短文,予以揭露、抨击。他对那些在街头拉洋车、在码头扛活的苦力,却十分同情。每当在大街小巷漫步,碰到一些穷苦的乡亲求他帮忙时,他总是慷慨解囊,少者五六元,多者八九元。有时,遇着穷苦乡亲向他求助,囊中空空,王统照十分为难,便让求助者跟他家去。有现钱就给人拿走,一时无钱,便赶写篇稿子交给来人,叫他拿着到《民言报》副刊去投,所得稿费归他。因此,每谈起王统照来,许多穷苦乡亲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二爷真是好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统照欢喜若狂。翌年春,他写了长诗《你且把去年的“六二”细算到今日》,抒发他当时的畅快心情。在这位密布皱纹的老人脸上,露出了欣慰与自信的笑容。

    1990年3月15日

    (根据刘长荣、周仲千、周明、王宝田等回忆整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