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圣路易斯快邮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收购《快邮报》

    度完蜜月回到圣路易斯,约瑟夫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赚的钱也快花完了,不过凯蒂并不担心。

    “也许过几天会有人出售美联社的转载权限,到时您就可以再赚一笔了。”凯蒂幽默地说,她一想到约瑟夫把转载权限卖给《圣路易斯环球报》的事时,就忍不住笑起来。

    约瑟夫果真又在找寻“猎物”了。不久,他发现一家老报——《圣路易斯快报》正打算出售。《圣路易斯快报》是一家经营不善的报纸,虽然苟延残喘、面临倒闭,可是报社大楼却是一栋看起来富丽堂皇的大楼,而且报纸还拥有美联社的转载权。在拍卖会上,约瑟夫以25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它。

    在约瑟夫31岁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报纸。买下《圣路易斯快报》后,他前去察看报社大楼及机器设备。从外表看来,这座建筑物的样子不算破旧,可是内部却是一团糟。办公室及印刷厂脏乱不堪,机器设备也没有好好地保养。这种景象令约瑟夫摇头叹息不已。

    回到家后,约瑟夫告诉凯蒂说:“天晓得!一家报社竟给弄成这个样子。报纸对我来说,是有生命的东西,报纸,就如同一个人,也会生病或死亡,若是因为缺乏照顾造成这个样子,那就太不应该了。以前的老板怎么搞的?今天我在那儿遇到了几位工人,他们也有同感。报社狼狈不堪的境况确实使他们伤心,可是他们为什么不齐心协力,把办公室弄得干净一点呢?”

    “这不过是栋旧建筑罢了,约瑟夫,当初决定买下这家报社的时候,你就知道它是份旧报纸,所以也没花多少钱。”凯蒂望着约瑟夫的脸,试着去体会他的感受,“或许这家报馆对你而言并不仅仅是一栋建筑。”

    “它对我没什么意义,明天我想去找约翰·迪伦,他拥有《圣路易斯邮报》,他想买美联社的转载权。如果他愿意的话,我要把权限和建筑都卖给他。”

    《圣路易斯邮报》的发行人约翰·迪伦以前在《民主报》做过事,与普利策是同行,他们早就认识了。

    约翰·迪伦为人友善、小有才华,因为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所以才办起报纸来。他经营的《圣路易斯邮报》专门迎合有钱人的口味,充满投机信息,所以销量有限,从来没超过2000份。他本人又是眼高手低,想得多做得少,老是犹豫不决。他缺乏普利策所具有的积极、魄力和自信心。

    当约翰·迪伦知道普利策买下《快报》后,就一直很担心。他知道普利策是个强有力的对手,若不化敌为友,他的《圣路易斯邮报》只怕会关门大吉,因此在约瑟夫还没拜访他之前,他捷足先登,赶到了约瑟夫的家里。

    这两个人在客厅足足谈了一个小时。凯蒂听到两人的声音忽高忽低,好像在讨价还价,过了一会儿,两人又沉默下来。凯蒂心想他们一定在计划什么。过了没多久,迪伦起身跟约瑟夫及凯蒂道过晚安,随即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凯蒂关上门后,满脸疑惑地问道:“约瑟夫,你们谈了些什么?到底什么事让你们那么开心?”

    “迪伦和我决定把两家报纸合并。他的报纸有读者基础,而我有机器设备及建筑。《圣路易斯快邮报》这个名字怎么样?”

    约瑟夫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补充了一句:“我们已经达成一致,我对新报纸拥有绝对执行权,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明智的一次决定。”

    凯蒂很快又想到,办报纸所需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他们两人的银行存款加起来才2700美元,这些钱能撑多久呢?约瑟夫会是个好报人,但绝对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可是他看起来是那么快乐。

    “很好,普利策先生,如果您真想明天推出一份好报纸,今天晚上就得好好睡一觉。”

    “凯蒂,”约瑟夫自信地对她说,“这将是圣路易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份报纸。”

    独具一格的报纸

    脱胎换骨的《快邮报》在第一版上刊登了发行宗旨——

    《快邮报》要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任何政党谋利;它不是共和党的发言机器,只是如实报道一切;它不是总统或国会的支持者,只公平慎重地给予批评;它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这一主张正是我们立国的基础,也是促进我们国家走向强大的力量所在……

    1878年12月12日,约瑟夫一大早就来到了报社。为了这份报纸,他已经好几个晚上没睡好觉了,虽然报纸的宗旨已经确立,但要执行起来并不容易。读者的眼光是雪亮的,他不能令他们失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因为是刚起步,才要加倍努力,给读者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是《快邮报》创造佳绩的基础。

    2700美元的存款能维持多久呢?如果《快邮报》不能立刻引起读者的兴趣,那今后的经营将会无比艰难。

    关于未来,约瑟夫并不畏惧,他内心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为自己终于拥有了一份报纸而高兴。迪伦不是个啰唆的人,从今以后他们将携手并进、合作无间。

    约瑟夫走进《快邮报》时,职员们都在忙碌着。他随即叫来一名记者,告诉他当天采访的重点。

    “我需要市政府的一些税收纪录。到市政府去查查这些数字,我想知道有钱人、大商人、工人、小生意人的缴税情况。”他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没有弄到这些资料就不要回来。”

    他知道每个版面应该怎么设计。他在《西方邮报》的经验,使他非常了解一般读者的口味。

    这时,迪伦和一名记者来到了约瑟夫的办公桌旁。

    “我们要把所有的新闻都提供给读者,而且这些新闻是他们在别的报纸上看不到的。”约瑟夫告诉他们,“不仅仅是政治新闻,我们还要提供各种消息和图片。我们还要刊登一些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我现在就有个故事需要你来写……”约瑟夫注视着记者说,“有个女孩说她在城北一条乡间小路上遇到了鬼,圣路易斯一家报纸已经刊出了这个故事,不过他们说的不是很详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没有交代清楚。当然这个女孩并没有遇见鬼,她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我现在要你去采访这个女孩,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她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些都弄明白以后,你就按照这个女孩的感觉,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记住,要用她的感觉写,而不是你的。”

    记者满脸疑惑地看着约瑟夫,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他有些担心,按照约瑟夫的路子,不知道这份报纸会办成什么样。

    那天晚一些的时候,约瑟夫去拜访一位叫阿瑟·考波勒的画家。那天有一则新闻是说,有一群名人在一次白宫舞会中遇见了总统,约瑟夫要考波勒把那次舞会的景象画出来。考波勒告诉约瑟夫一项事实——报纸从来不刊登插画。

    当约瑟夫看到那幅完成的画稿时,觉得非常生动,他抽掉了一些新闻,将那幅画排了上去。

    那位记者和声称自己遇见鬼的女孩谈过后,回到办公室,把手稿交给约瑟夫。约瑟夫看了一眼,又坐下来重新改写了一遍。

    “普利策先生!你所使用的文词——”记者反驳道,“那不是好的新闻稿,太耸人听闻了。”

    约瑟夫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他。“一点都没错!我们就是需要刊登一些这类的新闻——具有煽动性的、活生生的故事。”他指着桌上那篇改过的稿子说,“就像这样:漆黑的小路、乌云满布,突然间,女孩看到一个庞大的黑影……”

    “这是一个可笑的故事!”记者批评道。

    “如果你不喜欢这一类的故事,或者不同意我的方式,你可以换家报纸。《圣路易斯快邮报》不只是要取悦读者,还要提供正确消息给他们。”

    说着,另一位记者冲进约瑟夫的办公室,气喘吁吁地说不出话来。

    “缴税资料都到手了?”约瑟夫问。

    “都在这里,”记者把一些数据交给了约瑟夫,“您真要公开这些数字?普利策先生,圣路易斯的老百姓看到这些数字后,一定会发生暴动的。”

    约瑟夫喜欢刊出这种令人震惊且能引人深思的新闻,这次公布的关于缴税的新闻就是个例子。他刊出了有钱人和大商人所缴的税额,以及工人和小生意人的缴税数据。读者看得一清二楚,有钱人缴的税很少,工人缴的要多得多。

    那天下午,新《圣路易斯快邮报》首次出刊了。不到几个小时,报纸被抢购一空。到了晚上,群众拥向报馆,要求发行第二版。

    约瑟夫把最后一份报纸贴在橱窗上,群众围着橱窗在看报纸,约瑟夫自己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听群众的谈话,以便了解读者对《快邮报》的反应。

    在那个年代,普利策的报纸的确与众不同。它所造成的震撼力也是巨大的。当时,没有任何一家报纸敢于刊出缴税内幕,没有任何一位编辑敢写这类的文章,但是普利策做到了。《快邮报》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而且文章通俗、句子简洁、意思明确。

    第一天出刊的报纸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这让普利策深感欣慰。“税捐内幕”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考波勒的“白宫舞会盛典”的绘画也很成功。经约瑟夫改写过的“女孩遇到鬼的故事”更是轰动。读者们渐渐感觉到,《快邮报》并不只是属于发行人所有,而是与全体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普利策经常借着社论来推动市政改革,例如呼吁政府美化市政环境并整修破旧街道。他在《快邮报》上刊载了很多要求改革的文章,并因此促进了圣路易斯公园计划的迅速推进。

    在普利策的一生中,这种社会改革运动永远是他报纸的主要宗旨。他不但在报纸上提倡这种运动,在生活里,他也无时无刻不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严厉的批判。

    批评、不满、力求革新是普利策性格中的一抹底色,只要是他看不惯的事情,他一定会大加批评。因此,他的报纸呼吁社会改革,不过是他性格所致罢了。

    普利策倡导的改革运动都成效斐然,这说明他是个敏锐的改革家。而且他还懂得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以及政治家的演说技巧,灵活地掌握群众心理。

    每一篇社论都经过巧妙安排,文笔生动、论点精辟、取材独特、内容精彩,读者争相传阅。《快邮报》很快地成了读者最喜欢的报纸,报纸销量也直线上升。

    有一次,普利策花了三周时间,在社论里对一些逃税大亨作了一系列的报道与攻击,此举惹恼了那些逃税的有钱人,他们便立即唆使他们的商人朋友取消《快邮报》上的广告,这一举动虽然令普利策损失惨重,但他同恶势力斗争的决心一点也没有动摇。普利策在《西方邮报》当过政治记者,因此他对政治并不陌生。他在《快邮报》刊登了不少政治方面的文章,帮助读者了解政治。他也在社论里表明自己对某些政治问题的看法。

    普利策一生当中最痛恨的就是政治腐败,他曾在《快邮报》的一篇文章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腐败是政治生活的最大蠹虫。为什么会有腐败,自然是因为贪婪。谁又是腐败最大的唆使者?大公司……

    金钱在当今的世界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人们可以为它出卖灵魂、出卖肉体,更有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钱对自由社会的威胁,犹如晴空里突然出现的乌云……这将是人类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大冲击。

    在普利策的2700美元的存款还没花光之前,《快邮报》已经开始赚钱了,报纸的销量持续上升。对于《快邮报》取得的压倒性胜利,约翰·迪伦大感惊讶,只有普利策心里明白,这都是自己努力工作的结果。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干脆就睡在报馆里。他的心中只剩下工作,经常为了完成工作而忘了吃饭。他这样疯狂地工作,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凯蒂及约瑟夫的员工们都很为他担心。

    有段时期,《快邮报》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出自约瑟夫的手笔。因为要找到行文用词都合乎他要求的记者实在太难了,而且这样的人才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训练出来的。约瑟夫希望报道简洁、生动,可是很少人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一连好几年,约瑟夫总是日夜不停地工作,几乎没有好好地休息过。

    完美的团队

    那年年底,迪伦以四万美元的价格将他持有的一半股份转让给了普利策。和普利策这样有能力的人合作,迪伦觉得很不畅快,因为他并不太受重视。迪伦生性温和保守,这和普利策火暴、积极、激进的个性也格格不入,所以迪伦很乐意将自己的股权卖给普利策。虽然他们不再合作了,可是他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现在,约瑟夫是发行人兼主编了,对他来说,这责任确实是重了些,于是他开始寻觅新的主编人选。

    约瑟夫最终找到了约翰·科克里尔。出生于俄亥俄州的科克里尔当时34岁,他体格魁梧,相貌堂堂,热爱戏剧,颇具幽默感。科克里尔曾在《巴尔的摩报》担任过编辑,熟悉报纸的作业与编排过程,是个脚踏实地、勤勉工作的年轻人。

    约瑟夫在雇用一个人之前,一定要了解那个人的品德。他的朋友赫金斯是《华盛顿邮报》的创办人,约瑟夫先从赫金斯那儿打听消息,得知科克里尔在很多方面都和自己很像,所以他决定高薪聘请科克里尔担任《快邮报》的主编。

    约瑟夫欣赏科克里尔的工作能力,就如同欣赏他这个人。科克里尔是一位新闻界的奇才,就像约瑟夫一样。约瑟夫渐渐感觉到,他可以信任科克里尔,可以放心地让他来分担自己的工作了。

    凯蒂越来越担心约瑟夫的健康。有天晚上,凯蒂邀请了约瑟夫的老朋友戴维森来家里吃晚餐。已经到了晚餐时间,戴维森也早就来了,可是还是不见约瑟夫从报馆回来。凯蒂担忧地对戴维森说:“托马斯,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约瑟夫一点也不注意自己的健康,他已经是筋疲力尽了,可是他还是那么拼命地工作,一点都不想停下来休息休息。”

    “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戴维森告诉她,“不过他现在比以前还要拼命,我们应该想个法子让他停下来好好休息,或许你们可以一起出国旅行。我注意到他的视力越来越差了。这种工作本来就伤眼睛,何况约瑟夫的眼睛一向都不太好。”

    凯蒂两眼充满了泪水,无助地望着远方。

    过了一会儿,她继续说道:“他每天都睡得很少,头痛也从来没有好过。痛得厉害的时候,他就会用手紧紧抱住头,好像这样就能把头痛减轻似的。他这样让我很心疼,我想让他好好休息一阵子,可是他不愿意停止工作。而且他现在对很多事情反应特别大,一阵突然传来的响声都会让他暴跳如雷……也许等科克里尔先生慢慢熟悉了报纸的业务,那我和约瑟夫就有空出去旅游了。”

    凯蒂说着说着,突然兴奋起来:“《快邮报》很成功,不是吗?托马斯。”

    “太成功了,凯蒂。我第一次遇到约瑟夫的时候,就知道他不会一辈子默默无闻,可是我没有想到他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快邮报》现在可是圣路易斯的一家大报纸了,约瑟夫也是个令人敬畏的新闻工作者。”

    《快邮报》已经是圣路易斯最成功的报纸了。其他报纸也纷纷模仿《快邮报》的写作风格,有几家报纸甚至已经开始刊登普利策所谓的“煽动性新闻”了。

    约瑟夫和凯蒂现在还无法出国旅行,他们的儿子还很小,需要照顾。

    约瑟夫很喜欢孩子,常在他的朋友面前炫耀孩子的可爱。

    几乎每天晚上,漂亮的凯蒂都会带着拉尔夫到《快邮报》的办公室。约瑟夫虽然忙于工作,但他还是很高兴见到儿子和妻子,他也会像以前谈恋爱时那样,说一些赞美凯蒂的话。

    约瑟夫每天的生活仍然很忙碌,他的精力旺盛,像一辆加满油的列车,总是勇往直前地向前冲去。他丝毫没有老板的架子,喜欢和员工打成一片。如果有哪个记者写了篇好新闻,他会非常诚恳地当面称赞这个记者,同时毫不留情地指出应该改进的地方。普利策就像个诲人不倦的家长,当他批评员工时,这表示他对这个员工寄予厚望。假使他从来不批评某个人,那就表示这个人已经毫无希望了。

    《快邮报》的员工待遇很好,这是有目共睹的,普利策很关心他们。对于那些刚开始工作的年轻记者,他更是百般照顾,就像父亲对待子女一样。

    《快邮报》记者的待遇是每星期35美元,这样的薪水是圣路易斯最高的。主编科克里尔除了拥有股份外,每年的红利超过2500美元。每个工作人员一年都有两周的带薪假期,如果员工生病,薪资照付。普利策还会颁奖品给特别勤劳的员工,奖品通常是金表或银表,以及一套衣服或折叠小刀。每年的圣诞节,全体员工都能享受到丰盛的火鸡大餐。

    约瑟夫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感召力,每个员工对他都很忠诚,这种忠诚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在别的报社是没有的。

    普利策喜欢观察、分析每个人,清楚他们的能力、兴趣、弱点所在,然后再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他喜欢告诉他们他初到美国的情形。他说他干过马车夫、跑堂之类的工作。“只要你们跟我一样努力,有朝一日也能够白手起家。”他这样鼓励他们。普利策常常与员工接触,并把他对《快邮报》的使命感灌输给每个人。现在,《快邮报》越来越壮大了,普利策相信,在科克里尔的主持下,这份报纸会继续成长下去。

    1881年3月,《快邮报》的销路增加到12000份。这一年《快邮报》赚了大钱,净利润85000美元。普利策拿出了部分赢利发给员工。

    虽然婚姻、事业都很顺利,但是普利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身体的病痛提醒他,如果忙着赚钱而毁了健康,再多的财富也将不具任何意义了。

    离开圣路易斯

    1882年秋天,普利策一家人准备前往加利福尼亚州过冬。正当他们准备起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极麻烦的事情。

    10月5日那天,一个名叫埃隆佐·斯莱贝克的律师被主编科克里尔误杀了。

    这件事是发生在科克里尔的办公室内。斯莱贝克被一篇登在《快邮报》上的对他不利的文章激怒,于是带着枪闯到报社来闹事,在跟科克里尔的争斗中,科克里尔为了自卫,朝他开了一枪。圣路易斯几家报纸的记者得到消息后,全部赶到《快邮报》大楼。

    普利策得到消息后,想起了几年前他与奥古斯汀的决斗。此时科克里尔已被警方扣押,普利策表示将尽全力支持他。

    可是这件事几乎毁掉了普利策和他的报纸。他的敌人开始趁火打劫,煽动无知的群众聚集在报馆大门前,甚而威胁要将普利策施以极刑,并公然表明要焚毁整幢大楼。

    这对普利策而言的确是可怕的一夜,疯狂的群众打破了报馆窗户,把火把扔了进去。“我当然知道是有人在煽动民众来闹事,”普利策对科克里尔说,“可是我不懂,为什么多年来在圣路易斯最受欢迎的《快邮报》,竟然会一夜之间被当地的老百姓唾弃!”

    “因为他们都是诚实善良的老百姓,”科克里尔说,“杀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约瑟夫,老百姓需要的是法律,而不是以枪来解决纠纷。为了《快邮报》的未来,我必须离开这里。”

    普利策同意科克里尔的说法,可是他心里明白,《快邮报》已经很难再崛起了。此时,普利策再度感觉到,圣路易斯城仍旧是那个不友善的城市,而他更是个不受欢迎的人。他决定带家人离开这个令人寒心的地方,最好以后都不要再回来了。

    科克里尔走的时候,约瑟夫对他说:“约翰,将来我们会再度合作的,我会再需要你的。”

    “希望如此。凯蒂告诉我说,你们要先去纽约,然后从纽约转往欧洲。约瑟夫,好好休息,最好把和工作有关的事都丢到一边去!”

    “我不会再去想报馆的事,我连一份报纸都不会再阅读。”约瑟夫恼怒地回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