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种发自心声的艺术,它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细腻展示和各种情感的优美流露。而诗人堪称人类丰富情感的集大成者和心灵的代言人。正因为如此,历史上那些著名诗人创作出的脍炙人口的诗歌才广为流传,与大众产生共鸣,给人以愉悦,以感召,以激情,以鼓舞,以心灵的震撼。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家们根据诗歌“最接近人类灵魂”这一特性,发现了诗歌的药用价值,探索用诗歌来治疗心理疾病,获得了可喜的成功。有心理学家从各国历代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中精选出他认为药用价值较强者,按照心理学的要求分门别类,汇集成册,在每首诗歌后标明注意事项,包括这首诗歌的心理作用,主治何种心理疾病,“药量”是多少,什么时间“用药”效果最佳,以及禁忌症等等,与普通药品的注意事项相差无几。此外,还在每一章节写上指导性的文字,比如某种心理疾病需要用某类诗歌治疗几个疗程,每个疗程应该大声诵读多少首诗歌,哪一首应该诵读多少遍等等,以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这种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诗集据说还很畅销。
用诗歌养心、护心、疗心,并不完全是当代心理学家的发明,只不过当代的心理学家将它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加以系统化而已。远在1900多年前,宗教人士就编写了许多文辞优美的祈祷诗和赞美诗,让人们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反复念诵,以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内心的痛苦和忧伤。平日里怀念家乡和亲人时,我们会唱《念故乡》等思乡歌曲,消除心中的郁闷;陷人情网不能自拔时,我们会唱《温柔的倾诉》等爱情歌曲,排遣心中的惆怅。用诗歌当药治疗心理疾病,不外乎应用了心理治疗中的疏导、宣泄和暗示等疗法。
中国是诗歌大国,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创作出的作品浩如烟海,仅唐宋两代,能搜集并刻印成册的诗歌作品就有10万余首。如果算上流行于民间的各族民歌,那就多得无法计数了。然而,我们在利用诗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却落后于西方国家。虽然近年来国内一些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探索用诗歌治心病,比如让酗酒者反复当众大声诵读李白的名诗《将进酒》,让他明白酗酒的坏处,醉酒的狼狈,逐渐改掉贪杯的毛病;让害相思病的人不断诵读宋代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让他懂得真正的爱情并不受远别的阻隔,从而消解忧郁,升华爱情,振作精神。
练习书法可养心长寿
书法艺术除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供人观赏外,还有其不可忽视的养心保健功能。
只要稍稍涉猎一下我国历代书法大家的辞典或传记,便可知道他们大多延年益寿的事实:智永活至100岁,欧阳询活至85岁,虞世南活至81岁,柳公权活至88岁,颜真卿被杀时已是76岁,文征明活至90岁,董其昌活至82岁,梁同书活至92岁。现代书画家长寿者,亦不乏其例:吴昌硕活至84岁,沈尹默活至89岁,孙墨佛年过百岁。
有人对明清两代20多位高僧与书画家的寿命做过一个比较,书画家的寿命平均为79.7岁,高僧的寿命平均为67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书画家较之高僧还长寿。
书画活动之所以能使人健康长寿,是有其心理与生理上的科学原因的。
从心理方面来说,我国书法十分讲究“意念”,用笔之前要“旷怀畅情”、“凝神绝虑”“赏心悦目”,即要在安宁、平隐的心境中用墨运笔,这就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愉快的信息储存,心灵得到净化,乐而忘忧。
王羲之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刘熙载更是强调说,作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滢,混希夷,然后下笔”。黄匡在《瓯北医话》中谈到“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何乔番在《心术篇》中更是把书法与健康关系说得直接、明白:“书著,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此外,书法是一种艺术,人们练书法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享受,在书法活动中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意趣,在“龙飞凤舞”的挥毫中获得美的愉悦,从而达到静心养性,陶冶情操,美化心境的目的。
从生理方面来说,在书写前要求有正确的身体姿势:头正、挺胸、直背,双肩齐平,两脚平落于地,落笔时要求腕平、掌虚、指实,要用臂力、腕力、指力,才能使笔锋刚劲有力、以气夺人。因此,运笔过程形成精神、动作、呼吸的一致性,这对全身神经系统,内脏器官起到调节作用,达到各脏器的平衡。
通过对身形的严格要求,从而提高书法的意境:写一点,好似“高峰坠石”;写一横,犹如“长舟之截江渚”;写一直,仿佛“冬笋之挺寒谷”,挺拔而刚健;写一撩,直如“崩浪雷鸣”……
许多书法家都十分注意锻炼自己的臂力,像颜真卿,就喜好打拳、举重,即使在下雨天,也托双手于胸前提一重物在室内行走,久久不放下,年过半百时,他还常与小伙子扳手腕“斗力”,75岁高龄时,他还能将双臂撑于两张坐椅背上,悬足,双臂屈伸数百下。他的书法笔酣墨饱,浑厚遒劲,与他巨大臂力不无相关。
王羲之也是臂力过人,他常挥刀、舞剑,在劈、刺、挑、撩、提、挂、架、抹等缓慢、疾速中锻炼臂、腕、指力,古有笔力“人木三分”之说,指的就是王羲之。
传说有一次,他在兰亭写完一张字后,心情高兴,顺手将笔掷了出去,竟然飞出20里外,一直飞到绍兴城里,穿过一条胡同,落在一座小石桥上。从此,这条小胡同便被命名为“笔飞弄”,那座小桥被称为“笔架桥”,一直沿用至今。显然,这故事是艺术夸张的,但王羲之臂力过人却是事实。
书法活动之所以能健身,还可以于武术上的相似处得到解释。武术讲究的是气沿丹田,强调动静起伏,运转自如,刚柔相济,这与书法中以平垫底、平中见奇、虚实相兼、笔断意连、四面出锋、八面盘转的道理一样。
书法家常把剑术中的撩、劈、刺、闪等招数运用于书法之中,形成书法中特有的气韵、豪放、刚柔相济的风采,特别是武术中的太极拳,讲究“体松、气固、神凝”,即要求肌肉放松、全神贯注,排除杂念,重心在腹。书法的泼墨运笔,提按转折,曲放收止,也要求以精、神、气为基础,心正气和,意力并用。久而久之,便能起到舒筋活血、壮腰固肾、调节大脑功能,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近年来,有人把书法与太极拳结合起来,熔于一炉,更是一种创造。我国书法艺术与太极拳术的结合,会在强身健魄、养心益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弈棋可怡性养心
琴棋书画是我国四大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这四大艺术形式不仅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也为人们修心养性、健脑益智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作为棋、牌的艺术活动也能起到养心益智作用。
1、弈棋:有益的心智游戏
我国传统棋类,如围棋、象棋,雅俗共赏,变化万千,趣味无穷。弈棋之时,精神专一,意守棋局,杂念皆消,神情有弛有张。所以,善弈者多长寿。老年人退休、离休之后,多参加弈棋活动,对于解除郁闷、孤独感,大有好处。
弈棋,是一种“斗智”的艺术,是锻炼智力的一种好的娱乐活动。它能帮助人提高记忆力,使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增强,还能提高理解和判断能力,加强算度,算度越探、越准,获胜的机会越大。纹枰对坐,从容谈兵,奥妙莫测,“乐在棋中”,把人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时,对那些智力迟钝、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老人,弈棋实在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但是,“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有害的一方面。弈棋也应适度,如果通宵达旦,“弈而忘返”,不仅对身心无益,反而会使心神内耗。
2、扑克牌:百姓的娱心乐趣
扑克牌最早流行于印度、埃及等国,后传人欧洲。15世纪后,随着印刷术不断发展,扑克牌也逐渐在世界各国流传起来。
扑克牌是一种娱乐用品,在我国城乡广大群众中普遍流行,每在节假日或闲余之时,亲朋好友便聚在一起玩牌取乐。经常玩扑克牌不仅可以增进同志之间的感情交流,还可以促进大脑思维并提高判断能力,对于人的情绪安定和防止大脑皮层的早衰也有益处。但值得注意的是,扑克牌是一种集体活动用品,经过很多人接触,容易沾染上各种细菌,而成为病菌的传播途径之一。
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操
音乐对人心理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但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我们则应该因人而异,也就是说不同的心理疾病,我们则应该采取不同的音乐疗法。
情绪抑郁的人可选择具有“忧郁美感”的爵乐,当病人能够从心灵接受这些乐曲的“美感’的沐浴时,内心的忧郁情绪也就会慢慢消退。
性情急躁的人则适合听一些节奏较慢、能够引起人深思的乐曲,如一些节奏缓慢的古典交响乐曲,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人的心态,避免急躁情绪的发生。
悲观的人则应该多选择一些粗犷、宏伟、令人振奋的音乐。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患者某种坚定的力量和信心,使患者重新振奋精神,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对于记忆力衰退的人来说,一些熟悉的音乐则往往能够把他们带到过去熟悉的环境中,有助于他们回想起以前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对恢复记忆是极为有效的。
有实验发现,一些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在听一首抒情味很浓的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即可下降1.3~2.7kPa。所以,对于这类病人来说,最好能够选择一些能够使心情平静的音乐。
而一些富有诗情画意、轻松幽雅和抒情性强的古典音乐或者轻音乐,则能够消除产妇紧张的情绪,使她们心情松弛,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感,对分娩有一定的好处。
总之,只要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所处的环境,因人而异,对症用“乐”,就能够起到调节病人心理的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音乐是什么?是一幅生活的诗与画,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每天忙碌奔波的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回归自我,回到大自然,并让心灵变得清静、悠远,到达超脱尘世的意境。累了一天,回到家里沏一杯茶,放一段音乐,空空的房子马上有了生气,随着虚实变化的音符,你的心将回到高山流水、琴棋书画的诗意时代。好的音乐,可以让你得到净化,好好地听听,千万不要让忙碌和劳累破坏了让音乐净化心灵的机会。
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也是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一丝闪现。眼眸是人心灵的窗口,音乐则是灵魂的呐喊;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是不分国界的话,那就是音乐。一杯清茶、一首好歌、一段旋律、一曲和弦,此时此刻会使你感受那来自天边的声音!
读书可滋养心灵
人的心灵就像土地一样,也是需要不断地施肥,不断地灌溉,以增加营养。否则就会干涸、瘠薄,生长不出茁壮的庄稼。当然,给心灵增加营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阅历、经历、体悟,等等,但读书则是最便捷、最中用、最有效、最实际的一种方法。
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铸造灵魂的工具,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阅读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肯定容易缺失人文精神。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世上能识字、会读书的人,一般都拥有“三个世界”,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识字、不爱读书的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之比较自然就相距甚大,至少对过去和未来知之甚少,尤其是现代社会,一个文盲,一个不读书的人,恐怕自身生存质量都是大问题,更不可能做出许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情来。
人们从小储存的知识,不时地在遗忘,唯有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知识的水库才不至于枯竭。何况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及书籍成倍增长。据统计,l5世纪,50年内出版图书3万种;16世纪,出版图书增加到25万种;19世纪,出版图书激增到700万种;20世纪,出版图书激增到2500万种。全世界人口1750—1950年只增加两倍,而书籍却增加了800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1950—1970年,在这20年里,按图书品种计算,增加了一倍,按册数算增加了两倍,这些书籍给人们提供的各种信息相当于过去3000年的总和。此外,现在全世界已有10万多种科学杂志,整个地球上每年增加图书在6000万页以上。仅科技图书,一分钟就印刷3000页。仅化学这一学科,每年发表的论文就有40万篇,假若一个人每天读一篇,也得读1100多年。
作为一名现代人理当成为读书的榜样,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哲学、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书籍都需要涉猎,都要精读,这不仅是做好工作的强烈要求,也是提升思想境界、改造世界观的客观需要。
然而,读书又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奥妙无穷。有的人读书并不是很多,用起来却得心应手,显得颇有学问;有的人手不离卷,但成效甚微,一旦用时,便捉襟见肘。这里面就有一个能读书和会读书的问题。南北朝时,有个名叫陆澄的学者,从小好学,相当刻苦,青灯黄卷,皓首穷经,“行坐眠食,手不释卷”。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对书中的道理,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他立志要编一部《宋书》,鼓了一辈子的劲儿也没有完成。当时的另一个学者,尚书左仆射王俭和他开玩笑说:“陆公,书橱也。”意思是说陆澄像个书橱,表面看“藏”书不少,其实是食而不化,不能算是会读书。读书需讲究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但读书历来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概有效、管用便是最好的方法。长期以来,笔者有一个体会,凡是对身心有点益处的书籍,都可以阅读。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开阔人的心胸和思维,能增长见识,提高才干,也能医治俗气。当然,万万不可只读闲书,而应多读些与工作以及与个人修养有关联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学会欣赏与批判并重,吸收、借鉴和思考、运用并重。此外,还须注重阅读“无字之书”。
一个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到来年”。其实,读书是四季成宜的。关键在于要成为自身的一种认识、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应有“挤”和“钻”的劲头对待读书,尽可能少些应酬、多读一些书籍,应保持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的良好状态,每年读25本以上的书籍,真正把读书当做自身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有一位诗人说得好:“每个人都有一位永远不变心的朋友,一笔永不消逝的财富,一眼永不枯竭的清泉,一支永不熄火的火炬——那,就是书。”读书吧,不为别的,只为滋养自身干涸而浮躁的心灵!
观赏自然景观养心
景观作为一种地理学名词,是泛指自然景色。调适心态时,是把景观作为自然疗养因子,通过人们对不同景观的感受,对心理、生理产生保健作用的一种疗法。其作用有:
1、平衡作用
当你步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之中,可使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得到调节,使焦虑、烦躁、忧伤、悲观或苦闷的情绪得以缓和,代之以清新、悦目、愉快、平衡的心态。
2、镇静作用
园林中的景物、花草树木,特别是植物的绿叶,在阳光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柔和,伴以鸟语花香综合作用于人的视、听、嗅觉器官,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作用。
3、陶冶情操
观赏秀丽景观、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可使个体在观景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欣赏水平,能使个体长时间地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使心境处于平静的良好状态。另外,有树木的青枝绿叶,有溪流和瀑布,有雄伟的景观,还有平静透明的天空,登高望远会使人心旷神怡,同时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感受到凉爽的气候。这些特点,正适应于在闹市久居、心身疲倦、需要安静调养的心身疾病患者。
景观疗法的这种作用,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证明。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观可以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外来的活动,从而可以消除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使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因此,当你心境不佳时,到大自然中去,不论是山地、海滨、草原、森林、喷泉,还是人文、建筑等不同景观,都会给你一种全新的感受,使你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再有,观赏自然岩洞可以清心。岩洞,是指天然洞穴或掘地为窟的人工洞穴,人们利用这些洞穴可调治心身疾病。
岩洞之特征,环境安静、空气清洁、冬暖夏凉、气温宜人。传说,先秦名医扁鹊曾“隐居岩岳”,以修医术。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上山采药,久居天然岩洞。因唐朝推崇“石室”养生延年,故许多古医籍称之“洞府清心法”。
岩洞对心理的作用,
一则使人心旷神怡,荣辱皆忘,故有“一旦得游其处,以故目若为之加明,耳若为之加聪,心若为之加爽”之说;
二则环境幽静清雅,没有外界噪音、拥挤所引起的紧张和烦恼;
三则通风良好,冬不生火,夏不摇扇,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皆宜,适合于精神亢奋或忧思太过一类之情感障碍者,有平衡、调节心理的作用。
然而,观赏天然树木能够使人悦心。利用天然树木的颜色、气味、形态作用于个体,使人爽神悦心,调畅情志。树木的这种养生修性,调节心态的作用早就被人类利用。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山林逸兴,可以延年”之说。可见,不同的树木、花草,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个体若置身于林木葱郁、鲜花盛开的环境之中,心理上可感到年轻、活泼,内心充满活力,心情愉快,心旷神怡;若置身于绿色林荫的森林之中,会给人一种宁静优美之感,林中的鸟语、林涛声、流水声使人容易产生许多美妙奇特的遐想,如入幻境,可使紧张、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苦闷、焦虑的心境得以消除。
栽培花草可养生
关于园艺与养生的密切关系,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民谚,诸如“花中自有健身药”、“养花乃雅事,悦心又增寿”、“养花种草、不急不恼,有动有静,不生杂病”。
确实,当人们紧张工作之余或茶余饭后,养植花木是一项十分有益健康的活动,培土、浇水于花丛之中,看着绽开的朵朵花蕾,闻着沁人心肺的花香,在劳动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喜悦。
在这悠闲、轻快的园艺劳动中,增加了身体的活动量,调节了情绪,对慢性疾病,诸如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有着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降低血压,缓解紧张情绪,改善大脑皮质机能的功效。
一些老年孤独症患者参加园艺活动后,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忘却寂寞、孤独感觉。每当看到自己精心照管的花木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之后,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作用,产生一种胜利者的喜悦。
据观察,经常参加园艺劳动的人很少得癌症,这是由于花草树木生长的地方,空气清新,阴离子积累得多,呼吸这些阴离子,能获得充足的氧气。经常醉心于这片小天地里,种植、培土、灌水、收获,使人忘却其他不愉快的事,从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调节了机体神经系统功能,为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园艺劳动,有动有静,对自己喜爱的花草树木,乐于精心照料,细微体察,这也逐渐陶冶了性情,养成细心、耐心、冷静、乐观的心境与性格,成了很好的心理养生。
许多花木对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益处,如桂花香味使人舒心畅志;薄荷香味使人思维清晰;石榴、菊花有吸收硫、氟化氧、汞等毒气的作用;茉莉、丁香的香味能起杀菌效能;天竺葵花香可使人安定镇静;薰衣草的芳香可治疗神经性心动过速。
园艺劳动可以在庭院里或在屋前空地里进行,栽种的花木,可以根据主人的喜爱,也可根据主人年龄、身体状况进行选择,这里略举一些:
1、适宜老年人的花木有牡丹、芍药、玫瑰、水仙、月季、茉莉、桂花等。
2、用于解除抑郁、烦闷,改善情绪的花木有桃花、桂花、月季、石榴、木芙蓉、凌霄花、郁金香等。
3、用于安神、镇静的花木有合欢花、水仙花、天竺葵、玫瑰、菊花、兰花、莲花等。
4、用于杀菌消炎,预防流感、气管炎、咽喉炎等的花木有玫瑰、茉莉、桂花、米兰、栀子花等。
5、用于散寒、兴奋的花木有牡丹、月季、石榴、茉莉花、丁香花等。
6、用于清热、宁静的花木有荷花、兰花、水仙、迎春花、木槿花、山栀子花、玉簪花等。
7、用于活血、散瘀、舒筋的花木有红花、石榴、风仙、杜鹃、芍药、凌霄花等。
垂钓有助于护心
垂钓对健身养生很有益处,我国历史上就出现过许多以垂钓健身的著名人物,如姜子牙、严子陵等。西周时期被尊为“师尚父”的姜于牙,活到97岁的高龄,他在任职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不仅是因为他有超人的天赋,还与他几十年垂钓生涯有相当的关系。从运动医学、运动心理等机理分析,垂钓对健身养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垂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精神疗法。当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被钓上来后,会使人欣喜万分,心中的快乐难以言表。鱼儿进篓,又装饵抛钩,寄托新的希望,因此,每提一次竿,无论得鱼与否,都获得一次快乐的享受。此种乐趣冲淡了人们精神上的忧虑,人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必然有利于疾病的医治。
垂钓能使人的神经和肌肉松弛。垂钓者从充满尘烟、噪音的城市来到环境幽静的郊区,与青山绿水、花草虫蝶为伴,与风声、鸟语、蛙鼓、虫唱、鱼闹、林喧为伍,就有心情轻爽、脑清目明、心旷神怡之感。
而垂钓时全神贯注,直视鱼漂,又能诱使垂钓者迅速进入“放松入静、恬淡虚无、安闲清静”的状态,可以松弛身心,陶冶性情,延缓衰老。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或神经衰弱、年老体弱的人来说,可谓“益莫大焉”。从垂钓姿势上说,时而站立,时而坐蹲,时而走动,时而振臂投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时可以存养元气、松弛肌肉、聚积精力,动时可以舒筋活血、按摩内脏、产生抗力。如此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就使人体内脏、筋骨及肢体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体质。
垂钓之处,大多是有草木的水源地方,或湖边塘畔,或水库滩涂,或江岸河沿,或涧岩溪旁。其处水浪翻飞,草木葱茏,在大自然中,吸人清新的空气,有利于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大有裨益。
旅游有助于心理健康
旅游是一项陶冶性情、锻炼身体、增长知识的娱乐与健身活动。祖国河山壮丽,景色秀美、绚丽多姿:飞流直下的瀑布,幽静急湍的山泉,蔽天遮日的密林……
赏园林美景,览碑文石刻,逛都市风光,观风土人情,可令您心胸舒坦、耳目清新、移情养性、心旷神怡。自然界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它对提高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心肌营养,增强摄氧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减轻疲劳大有益处,无怪人们称它为“空气维生素”。
旅游有助于复苏生命的活力,这是大家共同的体验。要是长久待在一个熟悉的地方,心情很容易郁闷。但如果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畅游一番,多少会令人感到神清气爽。唐诗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磐音。”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是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的心理卫生方法。有的国家甚至不惜花费巨金把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建成“森林疗法”的公园,让人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调节情绪,启迪心灵。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时候,心情抑郁,于是“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山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结果,令人乐而忘返的山光水色,改变了他当时的苦闷心境。
恩格斯当年被失恋的痛苦所煎熬的时候,开始了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的旅行。
旅游地点的选择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及性格心情有一定关系。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与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指出,旅游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年高的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轻的攀山登岩,砺炼意志;新婚夫妇,静舍小憩,蜜月更甜。多血质者应去名山大川,直抒胸臆;胆汁质者则宜游亭台楼榭,静静心境;抑郁质和黏液质者则以观今古奇观和起落较大的险景胜地为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