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
多一份认同,少一分冲突
文化宗教与信仰宗教是不可分的,对于宗教的信仰内容,我们要采取谨慎的分析态度。例如,因果报应思想属于佛教内在的基本信仰,其中六道轮回说是我们很难认同的,但其因果报应的理论框架则是有益于社会的。此外,如佛像、佛指骨、佛牙舍利等外在信仰的圣物,也能够发挥其独特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方立天(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职)
认同,简单来说就是相互认可,彼此赞同。美国为何总是跟伊朗过不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什么数十年来冲突不断?同事的母亲为什么反对她跟农村来的男朋友继续交往?你为什么一听到周杰伦的《双截棍》就紧皱眉头?事情有大有小,层次有浅有深,但原因只有一个:不认同。
人类社会的所有矛盾都根源于不认同。人需要被别人认同,同时也要认同别人,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处理好,谁也别想活得轻松快活。
认同离不开尊重。笔者曾经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工作过一段时间,期间曾听过一位专家的讲演,他说:“目前我们(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非洲发展得很好,甚至比欧美国家还要好,但是我们的投资力度却没他们大。为什么呢?这跟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抽烟——我们中国人抽烟,总是掏出一根,毕恭毕敬地递给别人,然后给别人点上;欧美人却不这样,尤其是美国人,他们往往是开着车,门都不开,从车窗里扔出一整条的‘万宝路’,说‘黑鬼,抽去吧’。由此可见,只有在尊敬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好的认同。
认同是一种美德。我们不能强求别人都认同我们,也不能天真的误以为天底下都是完美无缺的君子。我们只能修炼自己的心胸,尽可能地去接受那些难以认同的人。
多年前,日本有一个名叫白隐的禅师,有一年,他修行的寺庙附近村庄里一个村姑没有结婚却生下了一个孩子,在当时,这简单就是一种罪孽。人们辱骂村姑,说她败坏风气,并强令她说出奸夫是谁。村姑爱慕自己的男友,不忍令他受伤害,便对村人说谎,是寺庙里的白隐禅师勾引自己。由于白隐行事一向有道,村姑的父亲又是个信众,因此他也没太难为白隐,只是把那个孩子抱到庙里,让他收养。白隐不明所以,问起缘由,村姑的父亲怒气冲冲地把经过讲述一遍,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呀。”就再也没说什么,把孩子收养了下来。很多年过去了,村姑一直承受着良心的煎熬,有一天,她实在无法再承受这份心理压力,带着全村人来到寺庙,当众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对当年被冤枉的白隐禅师道歉,而白隐还是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呀。”
这个并不太精彩的故事,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事情不一定需要争出个是非曲直,争出个绝对结果。我们应该学会认同,认同别人的存在,学会宽容,允许别人有自己的个性,允许别人犯个把错误。
认同是一种境界。只要不犯法,法律也无权要求一个人怎么生活。你可以不喜欢别人的生活,看不惯别人的做法,但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三道四,指手划脚,更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别人。同样,不管你做得多好,世界上总会有人或明或暗地不认同你。对此,除了付诸一笑,好像也没有什么更明智的办法。
国内某大学校长曾经招致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攻击性很强的批评,但这位校长修养功夫极佳,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无动于衷。有位老师忍不住问道:“您怎么能不生气?这有什么秘诀吗?”“这还要什么秘诀,”校长笑着说,“如果有人寄封信给你,而你不打开,你还会受到信的内容影响吗?”
的确,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如果我们能多认同一些别人的无理行为,不跟别人争是非,又怎么会惹上是非呢?
美国拳王乔路易在拳坛所向无敌,有一次他与朋友开车一同出游,车子行驶间,因前方有状况他不得不紧急刹车,结果后面尾随的一辆车因刹车不及撞上了他的车。
拳王倒是不以为意,但后面的司机气冲冲地跳下车来找他理论,指责他刹车太急,大骂他驾驶技术有问题,并不时在他面前挥动着双拳。拳王静静地坐在驾驶座上,始终沉默不语,直到司机骂完扬长而去。
同行的友人实在忍不住了,对拳王说:“那家伙那么嚣张,还在你面前挥舞拳头,你为什么不狠狠地揍他一顿?”
拳王笑着说:“照你的说法,如果有人侮辱帕瓦罗蒂,那帕瓦罗蒂是否也要为对方高歌一曲呢?”
说得好,如果有人不小心被疯狗咬了一口,难道他也应该回咬狗一口吗?而且有时候,我们也应该为狗想一想。
先秦诸子之一的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一天早晨,杨布穿着一件白色的衣服出了门,结果天降大雨,把他淋成了落汤鸡,杨布便在朋友家借了一件黑色衣服穿着回了家。他家养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拿了根棍子就要耍打狗棒法。杨朱看见后,立即阻止他说:“你打狗干什么?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要记住,如果别人不认同我们,或者原本很认同我们但突然不再认同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像杨布那样,自己变了样子,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作为精神层面而言,不是指具体的行为而言。如果将这种与人相处的原则套用到具体行为上,就容易用错。比如,我不喜欢喝酒,也不许别人喝酒;我不喜欢谈论什么,以为别人也如此。这样就会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生误解,甚至会导致有相反的行为,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行为应该是我知道自己不喜欢喝酒,由此推知别人也有不喜欢的;我不希望别人用酒来招待我,同时也不用别人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方式招待别人。
——雷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只有‘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类似的话,孔子在其它地方还多次说过。比如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弓问他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到了这一点,在国内无人怨恨,在家里也无人怨恨”。又有一次,孔子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不会强加给别人。”在《中庸》中,类似的话也出现了不止一次。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孟子也持同样的观点。有一次,一个叫白圭的大商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夸口说:“如果让我治水,一定能比大禹做得更好。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还用得着一直疏导到东海?”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让洪水流到邻国,邻国难道不会让洪水再流回来吗?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这么做只会造成更大的灾害。”
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仁”的要求。我们知道,“仁者爱人”,因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要懂得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过:“如果你握紧两个拳头来找我,我敢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的更紧。但如果你到我这儿来说:‘让我们坐下来商量商量,看看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那么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看法其实大同小异。因此我们要学会耐心,学会相互理解。”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人与人交往也是颇为复杂、难以把握的事情,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最好的处世原则。
有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肯定不对,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国交战,一正一邪,这时正的一方如果一味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傻哉?不过话说回来,人类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就在于某些国家的某些政客不懂得或者说不愿意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平共处准则。人与人之间如能多些认同,少些自我,关系肯定会越来越融洽、和谐;国与国之间多些尊重,少些敌视,肯定也有益于双方关系的改善。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相互敌视。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并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上了西瓜。梁国人勤劳,有时间就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楚国人很懒,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却死要面子。一天晚上,楚国人偷偷越界把梁国人的瓜秧扯断了好多。梁国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双方扯平好了。宋就却劝大家说:“他们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为什么会想去扯他们的瓜秧呢?还不是因为他们扯了我们的瓜秧我们不愿意嘛,既然我们不愿意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为什么还要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有样学样,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时,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士兵们虽然不太赞同,但都照办了。于是,楚国的士兵很快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经过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国人每天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人感到又惭愧又敬佩,便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有感于梁人修睦边邦的诚心,特命人携带重礼送与梁王,表示自责并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邦。
“人怕敬,鬼怕送”,这句大俗话用来总结上面这个故事再恰当不过。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怨恨的产生往往不值一提,无非是你家的瓜长得好,他家的猪生得壮,对于那些境界还不太高的人因为心理不平衡犯下的些许错误,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下孔夫子的“恕道”,不把我们不想要的结果以牙还牙地回敬回去,即使对方不识抬举,往往也能缓解一下紧张关系,为最终的和解创造条件。否则,必然导致怨恨升级,最终我们固然可以让占了些许小便宜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但仔细想想,我们也是让无辜受伤的自己进一步受伤。不要指望我们身边的人都讲道理,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切实际,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与别人相处,尤其是小人。
有的时候,己之所欲,也不可施之于人。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与山涛之所以绝交,就是因为山涛向朝廷推荐嵇康为官,而这违背了嵇康的做人原则与志向。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不少见。有一次,我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孩子指着菜摊上大堆的土豆问:“爸,他们弄这么多土豆干什么?又没人喜欢吃土豆!”想想看,生活中不是有很多人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吗?自己喜欢摇滚,就以为所有的人都喜欢,于是把音响开到最大;自己不喜欢吃肉,就一天三顿清水煮白菜,吃得全家人脸都绿了尚不罢休……
理解万岁
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是透过一层眼镜去认识、了解别人的,这层眼镜就是他主观的参照标准,有时候就是一种成见。甚至有人常常被这种成见左右而不自觉,也就更谈不上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了。
——叶舟
小于是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几个月前的一天晚上,他兴冲冲地向室友们宣布,他已经正式和心上人确立了恋爱关系。但是室友们却劝他一定要小心,因为该女生与班上另一位男生非常暧昧的事情尽人皆知。
可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陷入爱河的小于什么也听不进去。他骄傲地告诉室友们:小琳(该女生的芳名)早就告诉我了,她跟那个男生只是普通朋友。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小于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恋爱上,每天幸福得一蹋糊涂。但是半年后的一天晚上,他一反常态,垂头丧气地回到宿舍,什么也没说就躺到床上。都快天亮了,他还在床上辗转反侧,叹气唉声。第二天,大家问了他很久,他才郁闷地说小琳昨晚约他出去,说从来没有喜欢过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他的女朋友。而且,小琳还警告他,“我现在是别人的女朋友了,以后少来纠缠我”……
大家听了,先是指责小琳水性杨花,接着又七嘴八舌的教训小于,说他“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初要是听劝,也不至于今天这么活该。
惟有他的上铺小刘默默地听着。傍晚,他把小于约到一个僻静的小饭馆,几个小菜,两瓶啤酒,二人边吃边聊。
小刘说:兄弟,这不算什么,陷入爱情里不能自拔的人多了去了。你爱上她不代表你傻,她离开你也不代表她就不好。再说了,好女孩多的是,失去一棵树木,得到一座森林嘛,何必呢?
一席话说得小于热泪盈眶,借着酒劲,他抱着小刘的肩膀痛哭失声,说这么多朋友,就你一个人理解我啊……
有句老话叫“理解万岁”,有句流行语叫“郁闷”。我们郁闷时需要向朋友倾诉,需要朋友的安慰、开解和鼓励。别人郁闷时,我们也需要理解、关心别人的感受。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会说话、办事的人,他们心地也不坏,但与其说他们是在安慰人,倒不如说是在刺激人。用一句大俗话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要记住,朋友难过的时候,绝不是证明你的判断力的时候。这时候,朋友最需要的就是理解的话语。
工作、事业中,遇到分歧的时候,理解更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只不过这时候不是劝说、安慰对方,而是学会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通过恰当的言语表达出来。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讲过一段亲身经历:
早年,卡耐基每个季度都要租用纽约某大旅馆的大礼堂约20个晚上,用以讲授他的社交训练课程。有一个季度,卡耐基开始授课不久,忽然接到通知,旅馆经理要他交纳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而在此之前,卡耐基为学员们准备的入场券已经印好,并且已经发到了学员手中,其他准备开课的事宜也已悉数办妥。也就是说,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卡耐基更换培训场地。他只能去跟旅馆方面交涉。
“我接到你们的通知时,有点震惊,”卡耐基对旅馆经理说,“不过这不怪你。假如我处在你的位置,或许也会这样做:你是这家旅馆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旅馆尽可能的盈利。你不这么做的话,你的经理职位很难保住,也不应该保住。但是,假如你坚持要增加租金,那么让我们来合计一下,这样对你有利,还是不利。”
“先说有利的一面。”卡耐基说,“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是出租给举办舞会、晚会的,那你们就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的租金当然要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了大亏。”
“再说不利的一面。首先,你增加了租金,却是降低了收入。因为实际上,你这样做等于是让我走人。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势必得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
“另外,不知道你考虑过没有:我这个培训班将吸引成千上万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到你的旅馆来听课,这对你来说,难道不是起了不花钱做活广告的作用吗?事实上,即使你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你也不可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旅馆来参观。可我的培训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
最后,卡耐基说:“请仔细考虑后再答复我。”
当然,经理让步了。
在上述案例中,卡耐基在与旅馆经理交涉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一句关于他想怎么样的话,他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说问题。这正是卡耐基的高明之处。试想一下,如果卡耐基接到通知后气势汹汹跑进经理办公室,歇斯底里地对经理咆哮:“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明知道我把入场券都发出去了,开课的准备也已就绪,却要增加3倍的租金,你这不是存心坑人吗?你干脆去抢!告诉你,多一分钱我也不出!”可以想像,即便他能说得对方哑口无言,但因为会伤害旅馆经理的自尊心,这件事很可能就此谈崩。因为他不过是个打工者,一怒之下说不定就会滥用职权,宁可舍掉旅馆的利益,也要排除掉卡耐基这个异己。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假设,卡耐基如果连这点小事都摆不平的话,也就不用开什么培训班了。我们只需向他学习,说话办事时,多多理解一下别人的立场和感受,同时尽量设身处地替别人设想一下,寻求共识,达成共同利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