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感恩——感谢每一缕阳光,珍惜每一滴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早年从北师大刚毕业,经冯友兰先生和金岳霖先生推荐,到清华当助教。这是很幸运的事。这也是我一生学术生涯的开始。所以我很感谢冯先生和金先生。

    ——张岱年(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与其抱怨不幸,不如珍惜拥有

    并非每个人的每一天都要过得荡气回肠,并非每个人的每件事都会如人所愿,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之后,你还能够平凡地生活,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周一良(著名历史学家,曾在北大任教)

    人生多变,世事无常。一路走来,谁都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欢喜悲伤。正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那段经典告白所说的一样——曾经有一份真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那些曾经拥有但如今已然不在的美好回忆,每每想来都令人痛彻心扉。

    “如果我当初不那样就好了”“如果我当初注意点就好了”“如果当初我那样选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应该说,这种悔悟反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当一个人习惯于对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时,这就摆明了是跟自己过不去了。事情既然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说什么如果、假如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忘记那些不愉快,同时吸取教训,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重蹈覆辙。再者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的同时,未必不是得到的开始。失去了阳光的灿烂,你才能欣赏月光的皎美;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才能走向成熟;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我们才能学会珍惜……

    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一生饱经沉浮,却始终荣辱自安,得享高寿。每当有人问及他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着客厅上的字画笑而不答。那是一幅于老先生亲笔写意的莲花图,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不思八九;下联,常思一二;横批,如意。

    “不思八九,常思一二”,何意?无非是让人保持知足常乐之心、把握即有的幸福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语者无二三”,这是先哲对生活的智慧总结,我们也无须自欺欺人地去奢求什么一帆风顺,但幸好人生逆境不是百分之百,虽然只有一二,人生的如意事总还是有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许有些事很无奈,也许有些人很可恶,但一切都在轮回中,花开就有花落,花落终有花开。不再执著于得不到和已失去,你才能把握幸福绽放的那一瞬间。

    据说,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访问世人,探寻“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珍贵”。

    他们先是来到医院里,问一位百万富翁:“你认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富翁有数百亩土地、数十家店铺、好几套别墅、上百个仆人和若干个貌若天仙的情人,但老天偏偏让他患上了不治之症。富翁悲哀地回答:“我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健康。谁能够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情愿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他。”

    接着他们来到斗牛场,问一位斗牛士:“你认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斗牛士有的健硕的身体和敏捷的身手,但是,他最近失恋了——那个全城邦最漂亮的姑娘与他相恋了五年之久,却在三天前投入了另一位斗牛士的怀抱。斗牛士痛苦地回答:“是爱情。真正的爱情才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他们又来到河边,问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老人睁开混浊的双眼,看着学生们一张张容光焕发的脸庞说:“在我看来,世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青春更宝贵的了。可惜,青春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不可能再拥有它了!”

    他们一路访问下去,没有任何人的答案是相同的:拥有权势的人渴望友情,身陷囹圄的人渴望自由,心情抑郁的人渴望快乐,门庭若市的人渴望宁静……不过,人们的回答有个共性,那就是人们认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都是他们已失去的东西。

    “老师,难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已失去’?”一个学生问道。

    “不。”苏格拉底说:“孩子,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十分宝贵的。但是我们往往在拥有它们的时候浑然不觉,在失去的时候才突然感到它们的珍贵。所以,世间真正宝贵或者真正能给自己带来欢乐幸福的,不是‘已失去’,而是所拥有,是现在能够把握的欢乐和幸福。”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类似的故事中,主人公照样是伟大的苏格拉底。

    有位弟子时常因为自己贫穷而忧郁。

    “你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苏格拉底劝他。

    “什么!在哪儿?”弟子急切地问。

    “你的眼睛。只要你把它给我,我就可以帮你把它卖给那个独眼的富翁。他愿意出千两黄金呢!”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

    “那就买你的一双手吧!同样值千两黄金!”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那好,既然你有财富而不肯卖,就不要抱怨自己贫穷了。你有眼睛,可以学习;你有双手,可以劳动。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

    很明显,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我们之所以总是不开心,根源就在于我们很少想到我们已经拥有的。忽视自身价值,忽略生命的无偿赐予,一个人又怎么能快乐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在坦然面对那些已失去的基础上,多想想那些如意的事情!某些人、某些物、某些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我们生命中的插曲,从一开始就不属于我们。坦然面对它们,也正确地认识一下那些早就陪在我们生命中的已拥有吧!人生路上,追求和珍惜同样不可或缺。

    分享一颗种子,收获一树风景

    向人索取的越少,给予人的越多,就越是接近于成功的品质。

    ——邓光明(著名艺术家)

    从前,有两个信徒去印度朝圣,他们一路上虔诚膜拜,露宿风餐,终于到达了圣地,并且如愿见到了佛祖。

    佛祖说:“你二人不远千里而来,足见虔诚。你们有何心愿,我可以帮你们实现。不过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吃点儿亏——我只许你们一个人许愿,许愿的人将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许愿的人,却可以得到愿望的两倍。”

    听到这里,一个信徒心想:“总算没有白来啊!不过我可不能先讲,如果我许愿的话,他就会得到两倍的好处,那样我就太亏了!”

    另一个信徒也思忖道:“我怎么可以先讲,让他得到两倍的好处呢?”

    于是,两个信徒互相谦让,表现得非常客气,这个说“你先讲吧”,那个说“还是你先讲吧”,争执了半天也没有结果。

    佛祖早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微微一笑说:“你二人可以先回去,何时决定下来,愿望都可实现。”

    于是二人开始回返,在路上,他们又假惺惺地谦让一番。最后,其中一个信徒变得不耐烦起来,说:“你烦不烦啊?让你讲你就讲吧!”

    “为什么我先讲?平常不都是你先讲吗?”另一个信徒回敬道。

    “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你这个不识相的家伙!你再不许愿,我就把你掐死!”对方生气了,大声咒骂道。

    什么?你还敢翻脸!还要掐死我!既然你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客气了!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想到这里,那个信徒把心一横,冷冷地说道:“好,我来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刹那间,这个许愿的信徒真得瞎掉了一只眼,而那个希望得到两倍好处的信徒,两只眼睛全瞎了!

    自私、狭隘的心理,在两个信徒身上表露无遗。为了得到更多一些,他们甚至不惜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毁灭他人!这绝对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在提醒我们,人必须学会分享。分享一颗种子,你将收获一树风景。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拥有更多。否则,拥有的越多,祸害越大。

    分享是相对于自私而言的。自私的人,一般都不懂人与人的感情。他们不懂得亲情,不懂得友谊,不懂得同事间的感情。若是有的话,也要以金钱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处世原则就一条——认钱不认人。即使是家人、爱人也始终毫不含糊,“账”总是算得清清楚楚的,为了金钱,有的人甚至达到了六亲不认的程度。

    自私的人,人格也大都不太高尚。西塞罗说:“对金钱的欲望必须尽力摒除,惟爱财富之心使人度量狭小,精神卑鄙。”这类人,只要能敛财,什么道德,什么人格,什么尊严,都不在乎。

    自私的人或许能攒下、弄到几个小钱,但由于自私,他们往往只能守着几个小钱终老,而且由于整天惦记着别人的钱,担心自己的钱,他们总是提心吊胆,坐立不安,难以感受生活之美。

    其实,这是看不透人生的表现。他们不懂得这样一个简单道理:他,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在最后也只能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一条无形的精神枷锁。它使人成为金钱的奴仆,使人活得不自在、不痛快,甚至使人卑鄙和龌龊。

    很多人都固执的认为,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恨人有、笑人无,只患寡、不患不均,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说李嘉诚,财产多的几十辈子都花不完,而且在生活用度方面很抠,但也没见有人眼红他、笑话他,原因就在于他懂得分享,懂得回馈社会。股神巴菲特则认为,他之所以能赚钱,在于他有一套投资哲学,也在于这个社会为他的投资哲学提供了土壤。这不仅是分享,还是风度和境界。

    某畅销书作家在作品中说,“牛根生和蒙牛的成功,是一种必然,因为老牛身上蕴藏着太多成功的道理”。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1999年,牛根生卖掉了自己和妻子的股份,用100多万元注册了蒙牛。当时的牛根生,对蒙牛的将来也没有多大把握。但是听到老牛注册了蒙牛,包括伊利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三四百人纷纷弃大就小,投奔了牛根生。牛根生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可大家就是要跟着他一块干。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将来的养老钱也拿了出来。在大家的努力下,蒙牛终于有了第一把草料。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根生信奉并坚守“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经营哲学。在伊利任职期间,有一次公司拿出钱来让牛根生买一部好车,但他却为几个部下每人买了辆面包车;还有一次,他把自己应得的108万元奖金平分给了大家……其余诸如几千、几万的小奖,十几年来,牛根生的分奖行动年年不断。这种“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经营哲学,为他换来了创业的资金、人才、技术、客户……不知牛根生的哲学,会不会给那些每日在小事上面计较、在一点点工资上面计较的老板们,以及平时吝啬于金钱上投入的职场人一些启发呢?

    把视野再拓宽一点,我们身边的成功人士又有哪一个不懂得分享呢?李彦宏因为分享成就了百度,马云因为分享壮大了阿里巴巴……你用分享成就什么呢?我们拭目以待。

    从此不再愤愤不平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却充满了感激。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

    ——俞敏洪

    很多人都认为,感恩和沙发、芭蕾、香槟、咖啡、巧克力等“洋词语”一样,也是一个舶来品。美国不是有个世人皆知的感恩节吗?肯定是从那儿来的。其实不然,“感恩”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了。比如西晋时期成书的《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就有“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的句子,唐代诗人陈润也曾写下过“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的诗篇。而民间关于“感恩珠”的神话传说,至少可以上溯至汉朝。所以说“感恩”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礼貌谦让、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行为一样,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感恩戴德、知恩图报,是一种最起码的良知,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则是毋庸置疑的小人行径。但时至今日,“感恩”也不应再简单地理解为“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它既是一种品德修养,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美国人安东尼·罗宾年轻时只能在1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里栖身,生活一塌糊涂,人际关系恶劣,前途十分暗淡。但短短二十年时间,他却成为了拥有数亿资产的成功学大师。是什么力量让他走出困境,也让他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呢?安东尼毫不隐讳地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存有一颗感恩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养育了我们,我们应尽儿女之责,善待父母、反哺父母;我们要感恩老师,因为在老师的教诲中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恩师;我们要感恩朋友,因为在我们伤心时,朋友能倾听我们的倾诉,在困难时给我们一片希望,我们要珍惜这份友谊,在朋友需要我们的时候,伸出手来;我们还应感恩生活,是生活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甜,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让我们收获人生财富,一步步走向成熟……”

    其实,大凡伟人、名人,大都具有感恩之心。满怀感激,孟郊写了《游子吟》,毛泽东写下了《给徐特立的一封信》,朱德写了《我的母亲》,朱自清写了《背影》,海轮·凯勒写了《我的老师》;满怀感激,李嘉诚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牛根生成立了老牛基金会,比尔·盖茨成立了比尔—梅琳达基金会……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涌泉相报,但起码应该有报恩之心,有感激之情。不要把父母的养育视为当然,不要把老师的培养看作应该,不要把恋人的呵护当成自然。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片肺腑之言,也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冷酷无情,必定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在人脉即一切的当今社会,这样的人,非但人生高度有限,而且很容易成为千夫所指,被社会抛弃。

    几年前,湖北《楚天都市报》报道了一条“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消息,原文如下: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

    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为此十分尴尬,她感觉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不知感恩,不会感恩,会令善行望而却步,整个社会也会变得冷漠、麻木。我们无法使他人都保有感恩之心,但我们应时时提醒自己知足、惜福,在人生的路上永远心存感恩。哪怕是为了我们自己。

    站在佛学的角度,感恩则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情怀。净空法师说过:“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你感恩生活,生活必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当你试着去感恩,你就会发现,感恩的理由谁都能找到许多,但不感恩的借口却只需一个。”

    当代科学大师霍金在北京科学会堂做完学术报告后,一位女记者向他提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症将您永远固定在了轮椅上,您难道没有为自己失去太多而悲伤过吗?”

    霍金吃力地敲出了以下几行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

    ——我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最重要的,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骤然间,会场上掌声如潮水。人们在震撼之余,恍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感恩之心是一个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无穷动力!用感恩的眼光看人,你会发现世上还是好人多;用感恩的眼光看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坏;感恩生活、感恩世界,你自然也就远离了愤世嫉俗和愤愤不平……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感恩吧!感激阳光,感激空气,感激一草一木,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的必需,却无一不是生活的赐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