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公司(世界着名咨询机构)
决策要抓住时机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王安(美籍华裔企业家)
20世纪90年代,“远景管理”曾一度非常流行。所谓远景,由组织内部的成员所制订,借由团队讨论,获得组织一致的共识,形成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未来方向。所谓远景管理,就是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透过开发远景、瞄准远景、落实远景的三部曲,建立团队,迈向组织成功,促使组织力量极大化发挥。远景形成后,组织负责人应对内部成员做简单、扼要且明确的陈述,以激发内部士气,并应落实为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具体推动。
一般而言,企业远景大都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或开创性的目标,做为企业发展的指引方针。在西方的管理论着中,许多杰出的企业大多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企业远景的重要性,因为唯有借重远景,才能有效的培育与鼓舞组织内部所有人,激发个人潜能,激励员工竭尽所能,增加组织生产力,达到顾客满意度的目标。企业的远景不只专属于企业负责人所有,企业内部每位成员都应参与构思制订远景与沟通共识,透过制订远景的过程,可使得远景更有价值,企业更有竞争力。
企业管理者在规划远景的同时,有必要让人看到达到远景的过程。团体中的领导者,必须能确实掌握大家的期待,并且把期待变成一个具体的目标。大多数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清楚地把大家的期待具体地表现出来,就是对团体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在企业的组织之中,只是把同伴所追求的事予以具体化并不够,还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立场,确实地掌握客观情势的需求并予以具体化。综合以上两项具体意识,清楚地表示组织必须达成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团体之中取得领导权。
在进攻意大利之前,拿破仑还不忘鼓舞全军的士气:“我将带领大家到世界上最肥美的平原去,那里有名誉、光荣、富贵在等着大家。”拿破仑很正确地抓住士兵们的期待,并将之具体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以美丽的梦想来鼓舞他们。
如果是以强权或权威来压制一个人,这个人做起事来就失去了真正的动机。抓住人的期待并予以具体化,为了要实现这个具体化的期待而努力,这就是赋予动机。具体化期待能够赋予动机的理由,就在于它是能够实现的目标。例如,盖房子的时候,如果没有建筑师的具体规划就无法完成。建筑师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地表现在蓝图上,再依照蓝图完成建筑。
同样的道理,组织行动时也必须要有行动的蓝图,也就是精密的具体理想或目标。如果这个具体的理想或目标规划得生动鲜明而详细,部下就会毫无疑惑地追随。如果领导者不能为部下规划出具体的理想或目标,部下就会因迷惑而自乱阵脚,丧失斗志。善于带领团体的人,能够将大家所期待的未来远景,着上鲜丽的色彩。这远景经过他的润饰后,就不再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变成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或许你会认为理想越远大就越不容易实现,也越不容易吸引大家付诸行动,其实不然。理想、目标越微不足道,就越不能吸引众人的高昂斗志。这一方面,领导者如何带领下属就很重要。没有魅力的领导者,因为惟恐不能实现,所以不能展示出令部下心动的远景。下属跟着这样的领导者,必然不会抱有理想,工作场所也像片沙漠,大家都没有高昂的斗志,就算是微不足道的理想也无法实现。当然,即使是伟大的远景,如果没有清楚地规划出实现过程,亦无法使大家产生信心。因此,规划远景的同时,还必须规划出达成远景的过程。
规划为达成目标必经的过程,指的就是从现在达成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及必经之路。目标的达成是最后的结果,由于要达到最后的结果并不容易,所以要设定为达成最后结果的前置目标(以此为第二目标)。要达成第二目标也并不容易,所以要设定达成第二目标的前置目标(第三目标)。要达成第三目标也并不容易。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设定次要目标,连接到现在。
为达成最后的结果就必须从最下位的目标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位目标迈进,次第完成每个目标。这一步一步展开前置目标的过程,就被称为“目标功能的进展”。此“目标功能的进展”中,最下位的目标必须设定在最接近目前的状况,且尽可能的详细而现实。也就是说,最下位的目标必须是可以达成的。达成了最下位的目标后,再以更高层的目标为目的。
达成目标的过程或手段,规划得越仔细越好。越上位的目标,其过程或手段就越概略,只要从下位目标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最后一定可以达成。像这样把由眼前的现状到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规划成一幅幅的可展望的图景,“目标功能的进展”若能一步步地实现,达成最后目标的效果就越显着。
把事交给信得过的人去做
授权并信任才是有效的授权之道。
——柯维(管理专家)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管理公司的一切,而是应该做到权限与权能相适应,权力与责任相结合。什么都干的领导是什么都干不好的。记住,当你发现自己忙不过来时,你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干了些应该由下属干的事情,你就要考虑是否应该向下放权,这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重要环节,既然要授权,肯定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去做,只有找到合适而且自己又信赖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授权,哪些才是可信赖的人呢?一般说来,如果你的团队中有以下几种人,你可以考虑他们。
第一,忠实执行上级命令的人。一般说来,领导下达的命令,交办的工作,分配的任务无论如何也得全力以赴,雷厉风行,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决不能拖拖拉拉,今天推明日,明日推后天。对工作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这是失信的表现。“言而无信”将成为失败的根据。如果下属的意见与上级的意见有出入,当然可以先陈述你的意见,陈述之后,领导仍然不接受,就要服从上级的意见。这是下属干部必须严守的第一大原则,有些下属在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时,抱着消极的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的态度去做事,这样的人没有资格成为上级的辅佐人。
第二,知道自己权限的人。干部必须认清什么事在自己的权限之内,什么事自己无权决定。绝不能混淆这种界限。如果发生某种问题,而且又是自己权限之外的事,应该即刻向上级请示。越过顶头上司与上级领导交涉、协调,等于把上司架空,也破坏了命令系统,应该列为禁忌。非得越级与上级联络、协调的时候,原则上,也要先跟顶头上司打个招呼,获得认可。
第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有些干部在自己负责的工作发生错失或延误的时候,总是举出一大堆的理由。这种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的人,实在不能信任。干部负责的工作,可以说是赋予全责,不管原因何在,干部必须为过失负起全责,如果上级问起错失的原因,必须据实说明,千万不能有任何的辩解的意味。一个领导必须有“功归部属,失败由我负全责”的胸怀与度量才行。
第四,不是事事请示的人。遇到一些在旁人看来极琐碎的事,都一一搬到上级面前去请示,这样的干部,令人不禁要问:你是干什么吃的?干部对领导不该有依赖心。事事请示不但增加了领导的负担,干部本身也很难成长。干部拥有执行工作所需的权限。你必须在不逾越权限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判断把份内的事处理得干净利索。干部必须根据上级的要求或意图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多思考,把上级精神与你所辖部门的实际结合,最大限度地符合学校利益与群众利益,拿出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收到好效果。
第五,准备随时回答上级提问的人。当上级问及工作内容、方式、进展状况或是今后的预测,或有关的数字,必须当场回答清楚。干部必须随时掌握职责范围内的全盘工作,在领导提到有关问题的时候,都能立刻回答才行。
第六,向上级提出问题的人。上层领导由于各种会议、上级部门检查、兄弟单位参观、学习等事务繁忙,平时很难直接掌握各种细节问题,能够确实掌握问题的人,非下级干部莫属。因此,干部必须向上级提出所需部门、处室目前的问题,以及将来必然面临的问题。同时一并提出对策,供上级领导参考。
第七,提供情报给上司的人。干部与外界人士、部属等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得到各种各样的情报。这些情报,有些是对公司有益或是值得参考的。干部必须把这些情报谨记在心,事后把它提供给领导。自私之心不可有。向领导做某种说明或报告的时候,有些干部都习惯于把它说得有利。如此一来,极易让领导出现判断偏差。尤其是影响到其他部门,或是必须由领导作出某种决定的事,干部在说明与报告时必须遵守如下的原则:不可偏于一方,从大局出发,扼要陈述。
执行能力是管理者综合素质的表现
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电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孙正义(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
面对“市场更加多变”和“管理日趋复杂”的两大挑战,企业管理者必须从具体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计划、实施、沟通、协调、监督、落实、指导、控制、考核和持续改进等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研究,更多地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积极搭建提升执行力的平台,不断提升部门和下属的执行力,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对一个组织来说,良好的执行力必须以相适应的结构、流程、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能力为基础。对一个特定的管理者而言,执行力主要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业务洞察力;一种不拘一格的突破性思维方式;一种“设定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完成”的态度和行为;一种雷厉风行、快速行动的管理风格;一种勇挑重担、敢于承担风险的工作作风等。因此,管理者的执行力是多种素质的结合和表现,而绝不是某项单一素质的凸现。单一的“领导说啥,就是啥”的盲目服从;不计后果、不顾大局的冲动鲁莽;说一不二、大搞一言堂;对待下属的简单粗暴等等,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执行力。
管理者的执行能力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悟能力。在做任何一件工作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工作的意图,然后以此类目标来把握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可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力没少出,活没少干,但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第二,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给部属来承担,自己看头看尾即可。把眼光放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在计划的实施及检讨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要清楚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
第三,指挥能力。为了使部属根据共同的方向执行已制订的计划,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指挥部属,首先要考虑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是部属能够自我指挥。
第四,协调能力。任何工作,如能照上述所说的要求,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领导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协调不仅包括内部的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要清楚最好的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共赢。
第五,授权能力。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领导不能像业务员那样事事亲历亲为,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孤家寡人是成就不了事业的。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要清楚一个部门的人琢磨事,肯定胜过自己一个脑袋琢磨事,这样下属得到了激励,你自己又可以放开手脚做重要的事,何乐而不为。切记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第六,判断能力。判断对于一个领导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需要领导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洞察先机,未雨绸缪。
第七,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大学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很不一样的,它要求大家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新迈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认真想一想,有没有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第八,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不仅仅是对员工的要求,更应该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团队合作对管理者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管理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和同事、下级处不好关系。
对管理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然是团队的成功。脱离团队,去追求个人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即使得到了,往往也是变味的和苦涩的,长期是对公司有害的。因此,管理者的执行力绝不是个人的勇猛直前、孤军深入,而是带领下属共同前进。
组织的团队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中的员工相互欣赏,相互信任;而不是互相瞧不起,相互拆台,对方反对的我就拥护,对方拥护的我就反对。管理者应该引导下属相互发现和认同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拉一派,打一派,故意让下属对立,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二是不仅是在别人找你寻求帮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时时寻找机会去主动地帮助同事,自己掌握的那些技能和信息是别人所需要的,就应主动提供给别人。反过来,我们也能够坦诚地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三是团队自豪感是团队里的每位成员的一种成就或自得感;这种感觉集合在一起,就成为这个团体的战无不胜的战斗力,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方法。管理者的执行力决不是个人的行为,而必须是整个团队的执行。领导人责任尤为重要,曾时闻有领导人总是抱怨自己的队员或莫视自己队员的报怨,殊不知,正是锻炼领导人激励能力的时机。管理者的团队精神不仅指个人的态度,还必须对整个组织的团队精神负责。
第九,坚韧能力。坚韧性指具备挫折耐受力、压力忍受力、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等。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外部和自身的困难,坚持完成所从事的任务;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工作,或在比较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目标和自己的观点。坚韧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对目标的坚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仍千方百计完成。其次是在工作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稳定的情绪状态,例如:有较强的耐受力,能够经得起高强度的体能消耗;面对别人批评时能够保持冷静;在与同事、下属和客户的冲突时,能够克服烦躁的情绪,保持冷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