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艺术与审美读本-阅读艺术欣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阅读与阅世

    读书有如阅世。因为好书大抵都是杰出心灵阅尽尘世沧桑的体验和记录,其间种种兴会际遇、人情冷暖,无一不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久久地沉浸于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的人生情境当中,透视那一个个崇高或者渺小、诚实或者奸诈的心灵,自然就悟得了人生的微妙曲折,验证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如此看来,多读书者阅世亦深。

    同样,阅世也如读书。看看我们的周围,可以说每一个精细敏感的心灵都在阅读和写作人生的大书,他们以自己的奋斗与追求、失败与调整敷演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一连串的相识、相知、相争中拓展出主题、结构和氛围,此时若能有阅世如读书的胸襟与眼光,将周围的人看成是书中人,将遭遇的事当作书中事,自然便会有一种跳出去的洒脱和轻松。阅世如读书者,人生岂不乐矣!

    读书与阅世如此贯通,那么,在读书中阅世,在阅世中读书,不断循环往复互为比照,也许便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许便能达到那些不读书的人所难以企及的俯瞰人生的境界。

    有人说,读书宜专;也有人说,读书宜杂。到底是专好还是杂好,这个问题其实并不能泛泛而论,必须联系各人读书的动机和目的来作具体的分析。

    大凡为了写专论做学问而读书,当然以专为好。学问一途,贵在专精深透,不专便无以精,不精便断难深透。古代学人的韦编三绝、皓首穷经,可以说是专的典范。若以社会人生的眼光观之,这种对学问的专注似乎过于迂执而缺少机变,但就人类薪火相传的文化积累而言却是功勋卓著。很难设想,离开了一代代学人读书的专精深透,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准会持续不断地提高!

    在现代社会里,读书人渐渐多了起来,更多的读书人并非是为了研究某一门学问而读书。开阔视野、增广见闻、陶冶心灵、丰富生活——读书的目的变得非常宽泛,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身。读书更多地成了生活的必备,成了阅世的基础。这样的读书当然以杂一点为好,唯有杂方能验证生活的丰富、多样、博大, 唯有杂方能培养我们面对社会的宽容、机敏和超越。

    人类在其发展的漫漫长路上,需要精神营养源源不断地补充,因而须臾不可离开读书;读书的专和杂,对于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各有其作用。必须注意的是,现今我们的读书其实更多地是为了阅世之需,生活既然那样复杂多变,我们的读书自然需要多一点、杂一点。不过,对杂的需要并非是对专的排斥。

    读书是享受,阅世是磨炼。

    我们是习惯于沉迷在享受之中的。古往今来,读书作为一种高雅的享受被人们赞叹不已,所谓箪食瓢饮,所谓陋室生春,所谓红袖添香。读书仕进的至高无上地位的确定,引发了多少读书人的自以为是和沾沾自喜,太多的逸事珍闻的迁延流播,给枯燥的读书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趣味和诗意。久而久之,热爱读书、尊崇读书、倡导读书,成了我们一代一代继承发扬的文化传统。

    然而我们往往忽略阅世。与对读书的推崇备至相比,我们的传统对于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似乎不怎么喜欢寻根究底。人生阅历不重要,身体力行不重要,经世致用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书斋一旦成了整个世界,读书一旦成了人生的全部内容,许多读书人精神上都患了发育不良症,迂腐偏执的多了,坐而论道的多了,清谈误国的多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书蛀虫、书呆子一代一代衍生不绝,儒林世相总是让我们感到失望和难堪。

    比之于读书,阅世其实更为艰难也更为重要。读书固然可以拓宽阅世的眼光,可以增加阅世的体验,可以为阅世打下基础,但阅世毕竟是属于个人的独立行为,生活中各种磨难要自己去经受,心灵的各种痛苦要自己去承担,改造社会的实践要靠自己去身体力行。阅世是一场孤独的人生长旅,一方面要通过读书不断地补充精神营养,另一方面要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不断地开拓未来的道路。唯有在艰难的阅世之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才能变得丰厚起来,人类也才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阅读是心灵的延伸

    人类就个体而言,其所生存的现实时空是非常促狭的。要拓展生存时空, 更多地需要借助精神之翼,展开心灵之旅,以超越现实时空的制约。而读书,则是振起精神之翼,完成种种心灵之旅的根本动力源,是穿越时空隧道的中介和延伸自我的依托。

    蛰居一隅,我们都有认识自我以及周边世界的必要和欲求。为此,我们固然可以行,可以悟,可以仿,但根本的一点是我们要有知。这种知当然主要指的是间接知识,亦即已经载入书籍的精神之粮。缺乏这种知识作基础,我们将行而无效,悟而不得,东施效颦,徒添人间许多笑柄。对于人类发生认识论而言,“神农尝百草”般的行是知之始,是没有错的。但是,对于个体发生认识论而言,这种模式不一定全对,甚至有害。已经知道某种花草有毒,就断然不会再尝的。一代人的聪明与发展取决于能否迅速准确地把握人类已经具有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或创造新知。因而,说知是行之基,亦非为过。这种知,主要靠读书而来。我们称羡某人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事实上还是讲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是说他借着读书,将自我延伸得要比一般人辽远,精神自然要比一般人博大。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未必尽然。对于一个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人来说,行万里路也只不过走走罢了。这种人想靠“行”来获得某种认知的升华,只是自欺欺人。自欺倒也无可指责,欺人则是不可饶恕的。对他来说,行程当中外面的景观仅仅是物质的呈现,决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文化意蕴。

    我们说某人在某一领域目光敏锐深邃,观察细致周到,并非说某人眼睛的生理构造有怎样的特别之处,而是说他拥有一双由知识造就出来的智慧之眼。一位天文学家和一位更夫同样用射电望远镜去观测太空,他们所“看”到的事实是决然不同的。同样,多少人曾经在余秋雨先生之前就畅游过相同的名山大川,饱览过一样的文化景观,但是为何一定要等到余秋雨先生来“边走边写”,才能有一部融山川名胜和文化沉思于一体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化苦旅》呢?导致这种现象,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知识储备和由此而衍生的眼光差异,想来是主要的原因吧。

    纵览古今,大凡有成就者无不是自我在纵深方面得到了无限的延伸。这种延伸的中介或依托,简而言之,就是读书——阅读用符号表述的各种现实和思想,充实自己的精神之库,造就自己的智慧之眼,使自己蜗居的时空得到极大的拓展。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有位叫戴尔(E.Dal)的传播学者写了一本名为《经 验之塔》的书。他认为,知识经验主要来源于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三种渠道。后两者又称为“替代经验”。所谓替代经验,简而言之,就是间接经验,亦即凡是知识经验,都要亲身经历,我们通过照片、电影、电视和语言的描述,一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结果。事实上人正是利用替代经验,才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几何级数增加,也正是这点,人与其他动物才有了根本的区别。诚如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比如我们虽然没有到过尼亚加拉大瀑布,但是借着图片和语言文字描述,我们总能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对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地形、地貌、产生原因以及方向和气候特点,还会有更深刻的了解。戴尔将这三种知识经验来源,构结成为一个金字塔般的层次,因而称此番理论为“经验之塔”。在这个塔形中,戴尔将抽象的经验,亦即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获得的经验,安排在尖塔上,往下依次为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

    解读这个经验之塔,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由下向上,阐释的是人类发生认识过程,即行是知之始;二是由上往下,阐释的是个体发生认识过程,即知是行之基。在我看来,第二种思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更有益处。“知”的缺乏或不足,不仅会导致“行而无效”,而且观察亦会陷入雾里看花的窘状,观不清,察不明。而“知”的累积或素养,主要靠的是读书。不断地读书,知识经验便能获得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使自我得到有意义的延伸。

    借着读书,自我便从促狭、渺小、有限迈向辽阔、广大和无限,映显出自我精神发展的广袤无垠。借此,自我迈上开放的发展之路,使自我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保持自我的生命活力,免遭封闭的荼毒,免于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局促和悲哀。

    借着读书,我们便在瞬间完成了从付出微薄代价到赚取巨大精神利润的“惊险跳跃”。这种跳跃,使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前人花数年、数十年甚至数代人才明了的知识经验。这,无疑延长了我们的生命。这种意义下的读书,是在行使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增值”的权利。谁不能利用这种权利给自己的知识或智慧带来几何级数的增长,谁的生命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借着读书,我们可以将古今中外的智者云集于一室,用一颗虔诚的心将其清供,集聚他们的智慧之光,荡涤我们内心的尘垢和愚昧,获得透明和澄澈。这种读书可以谓之“召集智慧”。

    阅读使人头脑灵活

    马克思的女儿曾问马克思:“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回答:“啃书本。”在寓居伦敦期间,马克思每天九点准时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坐在他经常坐的椅子上,孜孜不倦地读书和写作,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去。为了写作《资本论》,他曾钻研过1500种书,并且都作了笔记。他有一个习惯,看书时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长年累月,把阅览室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板磨了一个坑,显出清晰的脚印,人们称它是马克思的光辉“足迹”。

    毛泽东同志在投考长沙第一师范前半年,每当长沙图书馆一开馆就进去,闭馆才出来,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只在中午买几个包子或饼子充饥。他后来自己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及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真不知道从哪儿读起。原来每读一本书,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解放以后,据不完全统计,从进北京到1966年9月,毛泽东同志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阅的各种图书达2000余种5000余册。仅1974年一年,借阅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近600种1100余册。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时说:“图书馆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中,图书给了他以帮助,给了他以知识,这些知识是他出色地掌握了的。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这些伟大的导师、聪明的巨人都和读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这 样说,如果他们不是这样酷爱读书,他们的聪明才智是不会发挥得这样充分的。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读书对人的聪明才智有这样巨大的作用呢?我们知道,人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这是就人类的整体而言的。对每一个人来说,知识和能力是从两方面而来的。一方面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一方面是间接经验得到的知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没有直接经验的知识,你也无法接受。假如一个人连苦、辣、酸、甜的直接经验一点都没有,他人讲什么菜是辣的,什么菜是苦的,也是无法理解的。然而,就一个人的知识的全部而言,主要不是直接经验得到的,而是间接经验得到的。间接经验可以通过口授、电影、广播等多种途径得到,最主要的途径则是读书。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人们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生产的知识、社会的知识、思维规律的知识等。这些知识经过人们的概括和总结,系统化、理论化,著于书中。因此,认真读书,是汲取前人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两个智力基础差不多的人,一个文化水平较高,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文化水平高的人,智力发展常常超过文化水平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够利用文字等工具,去读书、看报、阅读文件,接受间接的知识。为什么那些不读书、不看报的人思想保守、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孤陋寡闻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间接知识。

    读书,可以从多方面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1.认真读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些伟大革命导师的书,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在他们的著作里,有的是直接讲无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的虽然不是直接讲这些问题,但在整个文章里,都贯穿着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读他们的书,主要的还不是记住他们对个别问题所作的结论,而是学习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些人认为学习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政府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事儿。当然,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是非学习不可的,这是他们的基本功。如果一个府政工作人员或领导干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没有兴趣,他就不能理解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不具备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起码条件。其他人要不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呢?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搞生物学的人同时必须学习物理学的书,也不要求搞数学 的人同时必须学习文艺理论的书,但我们要求各行各业的人都要学习马列的书、毛泽东同志的书。斯大林说:“没有必要使一个医学专家同时又是一个物理学专家或植物学专家,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但是有一门科学知识却是一切科学部门中的布尔什维克都必须具备的,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以及共产主义胜利的科学。”马列的书和毛泽东同志的书是教给我们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指南。一个人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必然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认真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书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个聪明人的起码条件。

    2.读书可以广泛地汲取人类科学文化成果,增长广博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启发我们去发明创造。我们不妨举出李斯特发现石炭酸可用作防腐剂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百多年前外科手术十分落后,病人接受手术后大都逃不脱死亡的命运,原因是无法制止伤口化脓感染。英国的外科医生李斯特为此十分难过,他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都没有成功。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了关于有机体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证明有机体的腐败是微生物的繁殖引起的。李斯特读到巴斯德的论文,很受启发。他想:既然有机体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病人伤口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腐败现象吗?看来,关键在于杀死微生物——病菌。他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石炭酸这种有效的防腐剂。李斯特用石炭酸对病人手术部位的皮肤、医生的双手、手术器械以及包扎伤口的绷带,都进行严格消毒,果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为了感谢巴斯德,他写了一封感谢信给这位学者,说:

    “请您允许我趁这个机会,恭恭敬敬地向您致敬。感谢您指出微生物的存在是腐败的真正原因……只是根据这唯一可靠的原理,才使我找出了防腐的办法。”

    读书对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作用有很多。杜甫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讲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读书多了,熟悉了各种写作技巧,写起文章来就会一挥而就。“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说的是读书与经验的关系。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读书多了,得到的知识越多,经验也越丰富,也就越聪明。

    学会正确阅读

    随着读书潮的兴起,发愤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读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善读。何谓善读?我以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读书要有方向性,二是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所谓方向性,就是说读书人要对书有识别选择。清人陆世仪说:“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意思是应该明确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人生苦短,书海无边,有趣有益的书尚且读不完,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读不该读的书呢?“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是徐特立先生的谆谆教诲,值得我们铭记在心。其实,读书要有方向性,中外学者都有共识。记得别林斯基曾经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不仅如此,还应该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类型的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有可请人代读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所以对于不同的书,不能“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善读还表现在有好的读书方法。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方法得体,事半功倍。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默曾经说过:“对现在和未来,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读书方法,多种多样,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好的呢?下面介绍几种名人的读书方法。

    1.见缝插针法。毛泽东学习外语非常刻苦,由于他的湖南方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他工作日理万机,但每天一起床就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习一阵子。接见外宾时,有时用英语和人家对话,他还把英文版《矛盾论》放在身边,有空就学。一次旅途中,他用心学习,一边看,一边查字典,竟忘了吃饭、喝茶。就这样,每天见缝插针读书,到了20世纪50年代他就能看新华社的英文电讯稿了,并能很流利地阅读一般英文书刊。

    2.“重复阅读”法。明代的张溥,每得一本书,总要亲手抄写下来,读过一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一直坚持至七遍才肯罢休。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 为“七焚斋”。著名书画家丰子恺先生治学严谨,他读书时,习惯在书籍后面写“读”字,每复习一遍就记上一笔。繁体字“读”共有22笔,他要读完22遍,把“读”字写完整,才算把这本书读过了。

    3.竭泽而渔法。我国思想史专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到南京国学图书馆,声称要读完馆藏的历史文集,于是他天天埋头苦读,一年时间竟奇迹般地读完了数万卷文集,把南京国学图书馆这方面的“泽”真的掏干了。同时,他也捉到了大量的“鱼”,30年代末,他就写成了一部高水平的《中国思想研究法》。

    4.朗读记忆法。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所有的知识不过就是记忆罢了。”而朗读有助于记忆。朗读时使人整个身心进入“临战”状态。德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舒里曼,是个有名的语言大师,他读书的方法就是朗读,把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朗读,多次被人从公寓里赶出去。但他运用这种方法,每三个月就学会了一门外语。

    5.日积月累法。徐特立先生学《说文解字》的部首,共540字,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读完。他教学生学《说文解字》部首,要求他们每天只记一个字,两年才能学完。徐老43岁才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每天学一个生字,一年学365个,后来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他说:我读书的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经常”“定量”才行。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外名人都有一整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如朱熹、顾炎武等人的读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因人因书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或机械照搬。然而不管是多么好的方法,都离不开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耐心精读法。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又说:

    “读书之法,舒缓详尽。”英国学者麦考莱也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过一本书。”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读书须耐心精读。

    2.善思敢疑法。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两位古代教育家一位强调“思”,一位强调“疑”,可见“思”和“疑”之重要。明人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人波尔克又说:“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善思敢疑是读书的重要法宝。

    3.能入能出法。宋人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 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警语道出了读书得法的真谛。

    总之,读书既要有方向性,又要讲究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善于读书。

    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一种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分行书写、以凝练抒情的语言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许多人爱读诗歌,但不善于欣赏,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体味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描写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足以引发读者心灵共鸣和美感享受的艺术境界。创造意境,是对诗人的要求;体味意境,则是读者欣赏诗歌的前提。

    那么,怎样去体味诗歌的意境呢?

    首先,是懂得诗人的情感。“颂其诗贵知其人”(清人刘熙载《诗概》),对诗人的身世、遭际、心志、情感全然不知,怎能理解意境?例如,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中“夜阑”二句是传世名句,正是出意境的地方,但真正要理解它,关键还在“世乱”二句。正是因为战乱之中侥幸脱险,偶然生还,才有相对如在梦中的心态。为了知其人、明其心,除在诗中体味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联系自己的经历、感受,都是必要的。

    其次,要明白诗歌的技巧。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的抒情性最为强烈,但是它必须“用活生生的形象来描写和表达,而不是用枯燥的概念和语言来直接讲道理,这是好的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何其芳《诗歌欣赏》)。总之,诗用的是形象思维。那么,我们体味诗歌的意境也要懂得诗歌运用形象思维的种种技巧。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的是白描,撷取一景,情在其中;“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的是比喻,设喻高妙,景象明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用的是双关,明为写景,意在言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用的是对比,语浅意深,富含哲理;“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用的是夸张,造语奇特,令人耳目一新。无论用何种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努力造成一个鲜明的“形象”,借助这一“形象”来传达诗人的内心感受。懂得这种种技巧,我们就能比较顺利地领会诗歌的意境。

    再次,要展开合理的想象。诗用的应该是最精炼的语言,高明的诗人所创造的诗中意境,常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欣赏者如能展开想象以补充这言外之意,就能领会诗中意境的丰富内涵。例如,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作者似乎只是把一个特定的场景如实描绘出来而已,但如果读诗人能以“夜归人”的身份设身处地想象一番,恐怕不难领会寒天暮日的远山中因闻犬吠而知投宿有望、风雪无虞的欣喜之情。从这一点来说,读诗实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