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几岁男人的活法-20几岁男人可以靠体力吃饭,30几岁男人必须靠脑力赚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效又省力的活法PK无效又费力的活法

    生活中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同样的钱也能造就不同的活法,这就取决于赚钱的方式了,有效省力的赚钱方式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无效费力的赚钱方式降低你的生活质量。“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这句话看起来很矛盾,其实里面有很深的道理。

    造物主大把大把地把钱向人间抛洒下来,我们虽然看不见,但这是事实。它像下雪一样地往下飘,不然的话我们每天生活靠什么?如果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张钱的话我们怎么去把这些钱接住呢?打工的人是怎么接的呢?他是一片一片去接,接到这片刚要接下一片这片就化掉了,这个月的工资用光了下个月的还没有来,就这么个概念。那么富人是怎么去接雪花呢?他不是用手去接,用手接有什么用呢?你年轻你动作快你可以去打两份工啊,雪花同时接两片。但是,你还不是要化掉,还是留不住。那为什么我们不拿个电风扇拿个抽风机“哗”一下吸一大堆呢?怎么花也花不完。

    这就是有钱的富人和没有钱的人赚钱方法的不同。有些人说:我找不到这个机器,我也没有这个机器,只能靠自己辛勤的双手去赚钱,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我们知道中国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而犹太人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们中国人教育孩子是你一定要用你勤劳的双手去赚钱。犹太人正好相反,犹太人教育孩子时是说:“千万不要用你的双手去赚钱。”有钱人的钱是用脑子赚来的不是用手赚来的。大家从今以后一定要更新概念,一定要更新观念。

    从前,长颈鹿的脖子并没有现在这么长。一天,长颈鹿与松鼠议定某日比赛谁望得远。于是长颈鹿回去后就苦练拉脖子功夫。比赛那天,长颈鹿的脖子已经很长了。长颈鹿先开始,它抬起头,轻蔑地向松鼠描绘远处的景色。接下来轮到松鼠了,松鼠轻轻跃到长颈鹿的背上,又迅速爬上它的头顶,向长颈鹿描绘更远处的景色。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讲方法,不注意方法,苦练只能是白练。挣钱也是一样,要摸清门路,寻找有效又省力的方法,而不是用蛮劲,苦干一番,又赚不到几个钱。

    有的人找钱不费力,有的人费力找不到钱。你和别人一样努力,别人成功了,你却还在社会的底层挣扎,这是为什么?因为别人的方法更有效省力。

    穷人的经济观点就是少用等于多赚,比如开一家面馆,收益率是100%,投入2万,一年就净赚2万,对于穷人来说很不错了。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即使终于下定决心投资,也不愿意冒风险,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一步。穷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本万利……但是建筑在一只母鸡身上的希望毕竟是那样的脆弱。

    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同样的开面馆,富人们会想,一家面馆承载的资本只有2万,如果有一亿资金,岂不是能开5000家面馆?要一个一个管理好,大老板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头发呀?还不如投资宾馆。一个宾馆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资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来也有2000万利润啊。

    活法不同,往往命运就不同。小李和小张是一个单位的职工,俩人待遇差不多。但是,两人的活法就不同,就拿两个人使用工资卡来说,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工资卡毫无疑问是荷包里最重要的一项配备。小李使用工资卡时,都是随取随用,或是待到工资卡内的结余达到一定的数额,才会集中进行投资、使用。由于工资卡内的资金基本都是按活期存款利率计取收益的,无形之中就会造成资金的闲置。但是,随着银行跨行转账体系的完善,一张工资卡可以通过转账平台来实现更多的功能。

    而小张就看到了银行卡的这一功能,充分利用了各种方法,使闲置的工资卡内资金运转,不让工资卡里的钱在那躺着睡大觉。这样微小的一个变动,便省下了小张很多精力,并赚取了更大利益。而两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首先,小张把工资卡挂钩信用卡还款,与工资卡挂钩,定期打入的工资收入,保证了还款的及时性,长此以往,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也为小张省下一大笔罚息的费用。其次,小张进行约定转存提高闲余资金收益。简单地说,就是在工资卡内设有了多个账户,活期账户和多个不同期限的定期储蓄账户。按照需要,持卡人可以预先在银行柜台上设立一定的资金“触发点”,超过触发点的活期存款,银行系统就会帮你自动搬家,挪到指定的定期储蓄账户上,从而使卡上的现金获得了高于活期存款的收益。

    另外,小张还开设了货币基金、短债基金的“约定转存”业务。高于设定金额的资金就可以自动转成一定的基金产品。比如:设定5000元为账户保留最低现金余额,开通约定转存功能后,银行系统将每天检查账户余额,如日终处理时账户余额高于客户设定的5000元保留余额,高出的资金就自动溢出申购指定的货币市场基金,这样多出的资金就可以享受到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

    步入30几岁的你,应该解放双手,学着用大脑赚钱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有效且省力的,思路决定出路,多一点想法,就等于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还要拼了命攒取那么一点钱,而随着物价的飞涨,这点钱也越来越贬值。想要什么样的活法,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永远不要指望着靠学历吃一辈子

    30几岁的你,也许初入社会是靠学历获得第一份工作的,但是,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学历继而工作下去是不行的,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很多人都认为有了高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继而捧起金饭碗。不过,最近有迹象显示,高学历者找工作不易,高学历者失业日益增多。这使本来就有太多迷惑的职场一下子多了几分迷茫。究竟真相是什么?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还是从先前岗位上淘汰下来的资深员工,每个人都面临着严峻的职业竞争。在我们的上一代,一纸高中文凭就足以使人有资格从事大部分职业。但是今天,拥有高学历的失业大军正在迅速激增。显而易见,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学历文凭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得就业资格的“硬通货”,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的职业竞争时代。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新的职业竞争变化,即使是教育部门本身也没有意识到。人们还死抱着传统的职业竞争观念——高学历等于高就业率。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人们不得不整日忙于知识“充电”,专科学历的考本科,本科学历的考研究生,研究生学历的考博士。表面上看,学历的提升可以增强职业的竞争力,但实际上在找工作时人们依然感觉困难重重,职业的竞争压力丝毫不因学历的提高有半点减轻,人们正在陷入教育的陷阱之中。

    大学生对“高学历”的态度颇为矛盾——一方面,认同“高学历会对今后事业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的人比以前上升了6.3%,达到67.6%;另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相信“高学历等于高收入”的人变得越来越少。

    不景气,工作生涯挑战越来越难,想在职场中胜出,光靠学历、经历、埋头苦干,已经不够,要想办法创造出自己的价值,才能打造自己的蓝海。

    中华人事主管协会执行长林由敏分析,不景气更凸显大环境的残酷面,空有学历已经不是职场保证万灵丹。她认为,未来职场也是个讲求个人品牌、个人行销的年代,你不能只是某公司的某某某,反而是你自己本身就是金字招牌,就有高价值,握有足够筹码,足以在职场红海中,彰显自己的不同和价值。

    为什么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重要性反而会降低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不是知识的重要性降低了,而是出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能力,它是一种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智能”,没有它知识经济就是死水一潭,人们只有掌握了以这种“智能”为核心的职业技能,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组织和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如果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仍将学习和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的积累与学历的提升上,那么在这场新的职业竞争浪潮中,许多人会因为跑错了方向而惨遭淘汰。

    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注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历,也不是说学习不重要。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快的今天,任何学历的保鲜期都不会超过3年,不论你是博士生也好,毕业于名牌大学也罢,三年后这些统统都会作废。这时社会考察的是你的职业技能优劣而不是你的学历文凭,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你的学历再高,文凭再响,也难免被淘汰的厄运。总体说来,一个人的学历文凭在职业竞争力中所占的比重与时间成反比,与能力成正比。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妄想通过提高学历获得一劳永逸的职业资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这个职业动态化的时代,要想保有你的职业或者想找到更好的职业,你只有跳出传统的学历至上的教育陷阱,选择新学习的方向——能力至上。

    学历是什么?高学历低能的人太多了,而社会本身也是所大学。所以,要想成功,光有高学历是不够的。生活过日子,不靠学历,除了交际手段、胆量、脑筋灵活非常重要以外,还有的就是你的心态。这些品质对于走入社会的你来说,比学历更重要。

    世界华人第一名成功学讲师陈安之曾这样说过:“成功不靠学历、不靠年龄、不靠家庭背景,而是靠你的态度和决心。凡事你下定决心,你就一定能做到第一!”

    越来越多持有大学甚至研究生文凭的人,在夜晚或节假日走进了各种培训班。这些高学历者认为,现代人的标准不再是简单地会电脑、会开车、会外语等几样硬性指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任何时候都站在时代的前列。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文凭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IT行业等新兴产业里,今天学到的兴许明天就会被刷新。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陈小姐,是某大公司企划部的经理,她频频出现在日语、计算机等各种培训班上。她说知识越来越不够用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工作再忙也必须抽时间去学习充实自己。

    高学历并不是好就业的唯一标准,更多的可能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坚强的心理素质。现在很多企业,在选取人才的时候,成绩和学历虽然是参考标准,不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坚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关的工作经历,似乎更能受到他们的青睐和器重。学历只是依附在你身上的一件华丽的外衣,因为有了它,你变得光彩灼灼,可是你不可能一直披着它生活下去,你也需要把它脱下,用最本色的你来面对这个社会的挑剔和人际的周旋,外衣不能带给你永远的光鲜,也不能给你带来外人永远的尊重。

    为什么别人能够在一天中找出25小时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对一个将要走向成功之路的人来说,是一个需要着重把握和需要善待的因素。成功的人对于时间是极其“计较”的。他们把时间当财富,比生命还宝贵。

    时间的长短,决定于使用时间的程度。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人做的事多,有的人做的事少,这样时间就有了长短的区别。只要你养成珍惜每一刻的习惯,每天比别人多挤出一小时,这样累积下去,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

    有人这么说过:“我愿意站在路边,像乞丐一样,向每一位路人乞讨他们不用的时间。”

    如果时间真能乞讨,那么我们都会甘做这样的乞丐的。不过,时间虽然乞讨不来,但只要学会管理时间,就可以“延长”时间,“增加”时间。

    鲁迅先生说:“时间犹如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所以要想多挤出时间,首先必须了解时间是怎样被耗费的。而要想知道时间的耗费情况,又必须记录时间。不妨养成勤于记录时间消耗的习惯。具体的办法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立即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每天做一次小结,连续记一周、两周或一个月,然后进行一次总体分析,看看自己的时间究竟用到了什么地方,从中找出浪费时间的原因。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方法,值得每一个有志的年轻人去学习。

    柳比歇夫的一生,贡献赫赫,硕果累累,他发表了七十多部学术著作,内容涉及遗传学、科学史、昆虫学、植物保护、哲学等广泛的领域。在这些成就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他那枯燥乏味的日记本——“时间统计册”。柳比歇夫每天的各项活动,包括休息、读报、写信、看戏、散步等,支出了多少时间,全部历历在案。连有人找他问话,他解释问题,也都在纸上做记号,记住花了多少时间。每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清清楚楚,内容之细令人惊讶。

    柳比歇夫从1916年元旦开始作时间统计。他每天核算自己花费的时间,一天做一次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56年如一日,从未少过一天。他每天记下各种事情的起始时间,相当准确,误差不超过5分钟。所有毛时间都被扣除,他注意每天纯时间的数量。他介绍说:“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纯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经过准确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分别从事两类工作。第一类是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如写书、研究、做笔记等;第二类是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其他活动,如作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等。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不限死时间以外,所有计算过的工作量,都竭力按时完成。1966年,他已经76岁了,用来处理第一类工作的时间,平均每天为5小时13分。他天天如此,5小时内绝没有歇会儿抽支烟的工夫,没有聊天谈话,没有溜达散步,也没有听别人谈笑风生。这是不折不扣的五小时。

    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方法,你会终身受益。科学家研究证明,凡是这样做的人,对于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收效甚大。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往往把“应该”花费的时间,看成是实际已经花费的时间,而这两者往往是不相等的两个量。

    如果有人问一位董事长:“您今天上午做了什么,花了多少时间?”他说:“起草报告花了4小时。”其实,在这4小时中,他喝茶,抽烟花费了18分钟,中途休息了两次,花费了23分钟,与同事聊天,花费了27分钟,接3次电话,花费了5分钟,这样总共花费了73分钟,实际上真正用于起草报告的时间只有2小时47分钟。可见浪费的时间是多么惊人。由此可见,进行时间消耗记录,对时间使用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每个人提高时间利用率,是一件多么必要的工作。

    时间的长短,决定于使用时间的程度。在同样的时间里,有的人做的事多,有的人做的事少,这样时间就有了长短的区别。无论是总统、企业家,或是工人、乞丐,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这是上苍对人类最公平的地方。虽然如此,但有人有本事把一天24小时变成25小时来用。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希望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与宴会上,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送给动物园。”

    1955年,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中竟有一千多种发明。他在79岁生日时,对客人说:“我今年135岁了。”

    原来爱迪生每天工作的时间比平常人多得多,他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这就等于延长了他的生命。

    将来的成就,来源于今天的付出。30几岁的人必须要觉醒了,每天少发一个呆,少看一下电视,少聊会天,少打个无聊电话,少睡会……天天如此,一年、两年之后,你的成就和别人一比,就明显有了差距。

    记住,浪费时间,就是浪费机会。效率就是生命,要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回报率大的事情上,别把时间花费在对成功无益的事情上。每天都有一个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及进度,并身体力行,定期检查,杜绝懒惰和拖拖拉拉。人在时间中成长,在时间中前进。对于3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善待时间,就是善待自己的前程。

    开发大脑潜能,获得最优的效果

    人脑与生俱来就有记忆、学习与创造的莫大潜力,无论你智商有多少,年龄多少,你都有这个潜能,而且能力比你所能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30几岁的你,正是处于解放双手,靠大脑来赚钱的时期,这一时期急需开发大脑的各种潜能,使你的状态达到最佳,从而获得最优的效果。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然而,人脑的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难以捉摸。唯有懂得如何去开发脑中的无限潜能,才能真正运用这份力量。我们必须先接受一个观念,那就是真心地相信自己与生俱来的潜力还没完全展现出来。

    人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但这一潜力需要积极开发,才能使潜力变成实际的能力。提高智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刻苦努力学习,或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书呆子。事实上,有很多诀窍、技巧和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饮食和行为的改变,都可以帮助你有效地开发和使用大脑。下面有几种开发大脑潜能的方法,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不妨一试。

    1.联想记忆法

    把看到的事物编成一个生动活泼而又夸张的故事,该故事可以是卡通,配合动作,或者自己身体中的部分以及自己熟知的场景(办公室、家里或者自己的空间),或者自己熟悉的语言里的谐音等编写的顺口溜等等参与的事例。

    2.充足的睡眠

    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30几岁的人往往有着睡眠不足,熬夜加班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需要自己来调整。让大脑在工作时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肖恩说:“如果连续21小时不睡,你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与一个酒鬼没什么两样。”在睡眠时,你的大脑会处理新的记忆和技能,甚至还能解决问题。最著名的就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4个梦。第一个梦是凯库勒做的。自从苯在1825年被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之后,人们一直想知道它的结构。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第二个梦是门捷列夫做的。1869年2月,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苦苦思索着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他在疲倦中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周期表就这样戏剧性地出现了。第三个梦是洛伊做的。1921年复活节之前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从梦中醒来,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地写了些东西,倒下去又睡着了。早上6点钟,他突然想到,昨夜自己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发现它是一个实验的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结果,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机制就这样被发现了,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第四个梦是埃利亚斯·豪威做的。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埃利亚斯·豪威为不能解决缝纫机的针头问题而困扰。某一天他梦见一帮野蛮人要砍掉他的头,豪威拼命想躲过砍刀,但被野蛮人用长矛恐吓,就在这时他看到长矛的矛头上开着孔。这个梦使他决定放弃手工缝纫中把针孔开在针尾的方法,设计了针孔开在针尖的缝纫机专用针。

    读完这几个科学家的故事,如果你还在为某事烦恼的话,就不要再苦思冥想了,先睡一觉再说,梦醒之后说不定就有解决方法了。

    3.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

    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新的脑细胞生长。球类等体育活动,或健身房各种器材可缓解大脑疲劳。

    4.合理饮食

    位于上班族行列的你,规律合理的饮食也是开发大脑所必需的。大脑最需要稳定的葡萄糖供应。烤面包和含有高蛋白类的豆类食品是极好的早餐组合。高纤维食品与改善认知能力有关。全麦面包和奶酪也能有效地改善大脑的功能。要避免吃高脂肪食物,平时要尽量少吃“垃圾食品”,特别是经过深加工的甜食,如蛋糕、点心和饼干,因为这些食品中含有各种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结构与饱和脂肪类似,不仅会增加体重,还与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有关,如诵读困难、多动症、孤独症等。鸡蛋和绿色蔬菜是比较好的午餐。绿色蔬菜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剂,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他们能清除有害的自由基,提高认知能力。晚餐最好清淡,以素食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如面条米饭、烤土豆或玉米粥,以及豌豆、蚕豆、豆腐等。吃完晚餐最好吃点水果,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生理活性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它能促进协调能力、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

    5.莫扎特效应

    音乐不仅可以使大脑休息,也有助于开发大脑的潜能。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改善人的数学和空间推理能力,能激发大脑中与神经细胞的信号传输有关的三个区域的潜能。音乐之所以能够提高大脑的能力,因为音乐可以让聆听者感觉舒适、放松,而且能形成兴奋。其他类似的刺激也可以达到与音乐同样的效果。比如,听人讲故事同样可以提高大脑的能力。参加计算机教育和儿童有灵巧而精确的手指运动,而且要求他们倾听音调和节奏的变化,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让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活跃起来,而且能更加协调地运行。

    人的思维创造活动的最好年龄,一般是20几岁到30几岁。年轻人不但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也最为快捷,要减少包袱,敢想敢干,英才不断涌现出来。既然有这个年龄的优势,就要用一切办法,开发大脑潜能,让它在这个年龄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在于创新

    30几岁,是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需要你倾尽全力,努力奋斗的时期。你事业成功与否,是成为领袖还是永远只做一个小职员、领袖的跟班,区别在于你懂不懂得思考和创新。

    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如果你正处于一个上升的朝阳行业,那么尝试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招消费者喜爱、更简洁的商业模式。如果你处于一个日渐萎缩的行业,那么赶紧在自己变得跟不上时代之前抽身而出,去换个工作或者转换行业。不要拖延,立刻开始创新!

    犹太人在谈到机会时总是这样说: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长期的漂泊与落难,造成了犹太民族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那些世代为商的犹太人更是才思敏捷,善于判断和分析。他们经常以生意为立足点,不厌其烦地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都极为敏锐地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发展的契机,一旦找到突破口,哪怕只有0.001的希望也决不放弃。微小的机会往往是伟大事业的开始。机会无处不在,有些人之所以与机会失之交臂,原因就是他们对变化的恐惧。在当今的美国,犹太人之所以能在商界占有自己的一大片天空,就是因为他们敏于判断新生潮流的新生发展,利用新奇事物,驾驭机遇,他们常常选择在供求的某一个环节上满足人们需求的灵巧职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它更多地意味着自己去创造。机会无处不在,但只提供给那些寻找它的人。对失败的恐惧使得许多有能力的人与机会擦肩而过,所以你要把握你所能获得的一切。机会只会被那些寻找它的人获得,要把这种机会转变成成果,则需要去做一些事情。

    一位美国房地产商新建了一幢大楼,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是由于楼房广告没有新意,淹没在各种广告的海洋中,这幢大楼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销售状况很不理想。正在房地产商为楼房的销售问题大伤脑筋的时候,一天,售楼的人报告,说有一大群鸽子飞进了大楼,在一些空房子里住了下来,请求派人协助把鸽子赶走。房地产商听到这个消息,灵机一动,立即命令不得惊动这群鸽子。他立即召来公司广告部全体人员,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广告筹划。首先他派人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协会,让他们知道鸽群飞进大楼的事,并请求派人协助捕鸽,以防鸽子被他人伤害,并定下来第二天立即行动。然后打电话给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让他们知道动物保护协会准备捕捉大楼中鸽群的事。后来各界都知道了这栋楼房的信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楼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还省下了不少广告费用。

    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切促成原来事物矛盾解决的条件和各种因素都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了,还要因循旧路处理问题,肯定要吃大亏。只有敢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开发出新的点子,让自己与众不同,才能从跟风者中脱颖而出,走向领导者的岗位,才能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并不只是那些大行业、大公司、大企业的事儿,小本生意也是如此。

    小张开着一家糕点店,生意一直冷冷清清。因为糕点这个行业,竞争本来就十分激烈,加上小张当初在选择店址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把店开在一个偏僻的胡同里。所以,不到半年,店面就快支撑不下去了,小张也无奈地想结束生意。

    有一天,小张在店里碰到一个给男朋友买生日蛋糕的女客人。当员工问她想在蛋糕上写什么字时,女客人嗫嚅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想写上‘亲爱的,我爱你’。”小张一下子就明白了女客人的心思,原来她想写一些很亲热的话,但是又不好意思让旁人知道。小张很快意识到这里面蕴含着商机:有这种想法的客人肯定不止一个,而现在每个蛋糕店的祝福词都是千篇一律的“生日快乐”之类,为何不尝试用些个性化的祝福语呢?于是,小张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再多买一些专门用来在蛋糕上写字的工具,给每个来买蛋糕的顾客赠送一支,这样客人就可以自己在蛋糕上写一些祝福语。”

    没想到广告一出,立马顾客盈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顾客比平时增了两倍,大家都是被“写字的笔”引来的。从此店里的生意蒸蒸日上,客户量像奇迹一样增长。小张趁热打铁,又开了几家分店,生意越做越大。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突破思维定势,我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才会有创新的思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才能够得到巨大的利益,才能够不断地走向成功。

    突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一切“死结”也就迎刃而解,我们就能迎来柳暗花明的全新天地。凡事不破不立,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常规,另辟思维的新径,我们必然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不断地获得进步,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脑子进行清洗,装进更多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地朝成功迈去。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不要用已知的印象妄断未知的事物,才能避免自己陷入思维定势的怪圈。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出奇制胜,开拓创新,必将有助于开创事业的新局面,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0几岁的你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不要犹豫,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做自己的老板。

    善于用巧劲,四两拨千斤

    30几岁男人正处在事业的巅峰期,因此他们的生活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忙。然而其中很多人之所以忙乱不堪却是因为他们的忙碌太过盲目和蛮干。善用“巧劲儿”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30几岁的男人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忙碌蛮干的误区,事实上工作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有时你可以四两拨千斤,你完全可以成功并快乐着。

    中国的太极有句耳熟能详的词:四两拨千斤。面对庞然大物,面对积重难返,只要善用巧劲,以柔克刚完全可能,制敌于无形之中,无声胜有声,低成本创造高效益,这就是“四两拨千斤”之术的绝妙之处。

    有时候解决一个难题,不是需要很大的力气,太多的时间,而是需要技巧。有一个公司大门的锁不是很好开,不熟悉的人往往不容易锁上门。刚来的职工用了很大力气也锁不上,拧一下钥匙就卡在那,怎么也过不去第二道卡。公司一位很有开门经验的前辈跟他说:别用蛮劲,试试动动钥匙,推推门,可能卡在某个地方,要锁门这道坎是必须过的。年轻人把门稍微往里推一点,果然可以锁上大门,也根本不必用那么大力气。其实,门并不难锁,只要遇到卡的时候动动门。只要善于把握技巧,就能以智取胜。善用巧劲,避免蛮干。

    销售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从事的行业,它也不能一味蛮干,也绝非枯燥无趣,只要用心来做,善用巧劲,一样可以四两拨千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为销售冠军的黄先生,夺冠的喜悦洋溢在他的眉宇之间。黄先生从事的是直销,他刚刚开始时工作并不顺利,在屡屡遭遇客户的拒绝后,他几次都想放弃这种让他精神和心灵都时常遭受打击的工作,他感觉销售工作实在太难做了,甚至有一段时间,他对生活都产生了心灰意冷的消极情绪。

    但是,当静下心来时,他也明白了销售工作对一个人的锻炼和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他亲眼看到自己身边的好几个朋友,曾经都不怎么起眼儿,但是他们在从事保险、直销、电话销售等类似的工作两年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从外而内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从许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名人传记中看到,绝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曾经历过销售工作对他们心智的跌荡撞击和不断磨练,最终一步一步实现了心中的梦想,达到了他们人生的精彩点。

    黄先生读了许多励志类的书籍,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和继续从事销售工作的信心,同时他也开始了一种新的思考:销售,绝不是蛮干,而是有技巧的。

    于是,他放弃了以前那种盲目的、死缠烂打的、毫无章法的做法,他开始认真地分析每一个目标客户,然后根据他们的身份、声音、语气、谈话的方式以及谈话的措辞进行分类,最后他列出一串他自己认为比较感性的客户名单,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开始给他们用短信的方式写一首首小诗,同时不定期地给他们寄他自己手工画的贺卡。

    黄先生的小诗,行文很丰富,或五言或七言,或不拘一格的现代诗。比如,他在向客户描绘他辛苦工作时的心情时,他写道——

    高楼云飞愁悄然

    孤灯明灭未成眠

    晨曦微微离巢去

    暮蔼沉沉倦鸟还

    勤勉拼博愁宿愿

    仔细谋划对流水

    人生苦短何相悦

    千盼百惦君订单

    客户在看到黄先生的小诗时,会发几句鼓励的话给他,以给他增加信心。

    比如,几次电话之后,当客户对订单的态度不置可否时,他的小诗就通过短信发到了客户的手机上:

    盼你的订单

    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

    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宴席

    是举杯前莫名的忧伤

    是不能饮不可饮

    也要拼却的一醉

    每当客户看到他的小诗,基本上都会给他一句回复,有的客户会立即回复一句:行行行,我考虑考虑吧!

    客户看到这样的小诗后,差不多都会给黄先生打来电话,有的客户会对他说:“黄先生,你真让我感动,你别再写了,我订还不行吗?我买你的这份真诚与执著,我愿意成人之美,我就让你当冠军!”

    有一些做事不果断的客户,他们为了避免正面回答黄先生提出的是否签单的问题,总是以身体不好作推辞,这个时候的黄先生,就不断发短信问候对方的身体,问他去医院了没有,检查结果如何,同时搜集一些治病偏方发给他们,并真诚地祝福他们早日康复。关于签单的事,无论对方是真的生病还是假装生病,他都在一周或十天之内,绝对只字不提。客户由此感觉到黄先生的善解人意,几日之后他们便又主动和黄先生联系。

    一天又一天,黄先生跟客户的友情在加深,然后,一张一张,客户的订单就向他飞来,他的销售做得越来越好。月月当冠军,是黄先生给自己订的目标,也是他真诚付出后获得的回报。

    一年下来,黄先生努力和奋斗的结果是:12个月中有8个月,他都是双倍完成了自己制定的销售任务,这样的业绩,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结果。

    这是一个独特的销售方式,也许他的方式并不适合其他人,但他的想法和技巧,却值得同样从事营销工作的人们去借鉴。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技巧,只要善于发现,四两绝对可以拨动千斤。他行,你也一定能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