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学会沟通的故事-善解人意学会倾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要学会倾听

    韦恩是罗宾见到的最受欢迎的人士之一,经常有人请他参加聚会、共进午餐、担任基瓦尼斯国际或扶轮国际的客座发言人、打高尔夫球或网球。

    一天晚上,罗宾碰巧到一个朋友家参加一次小型社交活动。他发现韦恩正和一个漂亮女孩坐在一个角落里。出于好奇,罗宾远远地注意了一段时间。罗宾发现那位年轻女士一直在说,而韦恩好像一句话也没说。他只是有时笑一笑,偶尔点一点头,仅此而已。几个小时后,他们起身谢过男女主人,离开了。

    第二天,罗宾见到韦恩时禁不住问道:“昨天晚上,我在斯旺森家看见你和最迷人的女孩在一起。她好像完全被你吸引住了,你是怎么抓住她的注意力的?”

    “很简单。”韦恩说,“斯旺森太太把乔安介绍给我,我只是对她说:‘你的皮肤晒得真漂亮,在冬季也这么漂亮,你是怎么做的?你去哪呢?阿卡普尔科还是夏威夷?’‘夏威夷。’她说,‘夏威夷永远都风景如画。’‘你能把夏威夷的一切都告诉我吗?’我说。‘当然。’她回答。我们就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接下去的两个小时,她一直在谈夏威夷。

    “今天早晨乔安打电话给我,说她很喜欢我陪她。她说很想再见到我,因为我是最有意思的谈伴。但说实话,整个晚上我没说几句话。”

    看出韦恩受欢迎的秘诀了吗?很简单,韦恩只是让乔安谈自己。他对每个人都这样——对他人说:“请告诉我这一切。”这足以让一般人激动好几个小时。人们喜欢韦恩就因为他注意他们。

    画龙点睛

    假如你也想让大家都喜欢你,千万千万不要只谈自己,而是要让对方谈他的兴趣、他的事业、他的高尔夫积分、他的成功、他的孩子、他的爱好和他的旅行等等。让他人谈自己,你一心一意地倾听,那么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很受欢迎。

    女主人的交代

    从前有一个很高明的厨师,手艺十分了得。但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在听人家讲话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

    一天,女主人准备宴请客人。因为女主人知道这个厨师有这样的毛病,所以提前把厨师叫到跟前,仔细地交代他。

    女主人准备宴请客人时的主菜是一条稀有的石斑鱼。为了让鱼的鲜美滋味完美地呈现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叮嘱厨师,如何清蒸、火候大小及时间的长短。每一个细节,女主人都说到了,厨师也在一边频频点头。

    最后,女主人特别交代石斑鱼摆放的方式:“记住,要用银盘来盛这条鱼,四周加上你惯用的装饰。银盘四周要有精美的装饰,别忘了,鱼嘴巴上含一片柠檬。”

    厨师点了点头,女主人也就忙着打扮自己了。

    晚宴时宾主尽欢,到最后一道主菜——清蒸石斑鱼端上桌时,原本愉悦的气氛霎时静了下来。石斑鱼放在银盘当中,看起来色、香、味俱全。银盘四周的食物装饰也一如女主人的吩咐,但上菜的厨师嘴巴上却含着一片柠檬。他认为自己做得恰到好处,结果弄得哄堂大笑。

    画龙点睛

    倾听在很多时候要注意细节,要十分准确地去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截止到此9个印张,以下无用我还要回来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位小朋友。

    他问:“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突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继续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画龙点睛

    在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如果不懂,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犯这样的毛病,不听人把话说完就断章取义地下了断言,是否因此误会了对方的美好原意,连同扼杀了对方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听话不要只听一半,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面。听别人把话说完,这就是“听的艺术”。

    用心听人说话

    美国汽车推销之王乔·吉拉德曾有过一次深刻的体验。

    一天,某位名人来向他买车,他就推荐了一种最好的车型给此人。那人对车很满意,并掏出10000美元现钞,眼看就要成交了,对方却突然变卦而去。

    乔为此事懊恼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点,他忍不住打电话给那人:“您好!我是乔·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经向您介绍一部新车,眼看您就要买下,却突然走了。”

    “喂,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

    “非常抱歉,我知道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但是我检讨了一下午,实在想不出自己错在哪里,因此特地打电话向您讨教。”

    “真的吗?”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听我说话吗?”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就在签字之前,我提到犬子吉米即将进入密执安大学念医科,我还提到犬子的学科成绩、运动能力以及他将来的抱负,我以他为荣,但是你却毫无反应。”

    乔不记得对方曾说过这些事,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注意。乔认为已经谈妥那笔生意了,于是无心听对方说什么,而是在听办公室内另一位推销员讲笑话。这就是乔失败的原因:那人除了买车,更需要得到对于一个优秀儿子的称赞。乔·吉拉德恰恰没有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与行动,他只是想当然地以为“已经成交了”。

    画龙点睛

    用心倾听是一种尊重,忽略了这些,就可能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听到听不见的声音

    公元3世纪,国王曹把他的儿子王子泰送到长老盘古那儿学习。因为王子泰将要继承王位,所以盘古准备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统治者。王子来到寺庙后,长老把他单独送到明丽森林,让他一年后回到寺庙描述森林的声音。

    当王子泰返回后,盘古让他描述他能听到的声音。

    “长老,”王子回答,“我能听见布谷鸟歌唱、树叶沙沙作响、蜂鸟嗡鸣、蟋蟀叽叽鸣唱、风吹草动的声音、蜜蜂嗡嗡地叫,以及风的低吟与吼叫。”

    王子讲完后,长老让他再回到森林去听他能听到的其他一些声音。王子对长老的要求感到困惑不解,难道自己还有什么声音没有分辨出来吗?

    从早到晚,王子独自坐在森林中聆听。但除了以前听到的声音外,他听不到其他任何声音。直到一天早晨,当他静坐在树下时,他开始听到一种不同于以前的、很细微的声音。他听得越仔细,声音就越清晰。他突然恍然大悟。“这一定是长老要我分辨的声音。”他想道。

    当王子泰回到寺庙,长老问他又听到些什么声音。

    “长老,”王子恭敬地回答,“当我仔细聆听的时候,我能听到听不见的声音——花儿盛开的声音、太阳照耀大地的声音,以及小草畅饮晨露的声音。”

    长老赞许地点头。“听到听不见的声音,”盘古说,“是成为合格的统治者必须得到的训练。只有当统治者学会倾听人民的心声,倾听他们未表露的情感与痛苦,以及未讲出的抱怨等,他才能激发臣民的信心,及时发现差错,并满足臣民真正的需要。如果统治者只听信表面肤浅的话语,而不去深入民众,去倾听他们真正的观点,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要,那他的王国气数已尽。”

    画龙点睛

    倾听不只是要听到肤浅的话语,而是要深入去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要。

    沉默是金

    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3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当时的皇帝见到3个金人十分高兴,可是这小国并不只是来进献宝贝,而是来这里存心刁难。使者进献宝贝之时随即出了一道题目:这3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并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三个金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3根稻草,他把一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于是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因为答案正确。

    画龙点睛

    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之人最基本的素质。

    会说话的小伙

    周日下午,一个小伙子下楼到小区里散步。小区中间有一排石凳,他就坐了下来。旁边有一位老大娘,鬓角的头发已经花白。尽管他和大娘不算太熟,但在平时的上下班中也见过几次面。

    大娘看了小伙子一眼,说:“你也在这个小区里住吧?”他点点头。

    大娘又说:“我说看着这么眼熟呢!在哪上班啊?”

    小伙子回答:“在一家杂志社。”

    “好啊!还是个文化人儿。”

    就这样,小伙子和那位大娘聊起来,更确切地说,是那位大娘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因为大娘滔滔不绝,小伙子根本插不上话。她从自己的童年谈到工作,从工作谈到婚姻,又从老伴儿女谈到柴米油盐。小伙子只是微笑地看着她,适当地点点头,或者附和一声“是吗?”“对啊!”从话语中,小伙子知道大娘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很少有人和她聊天,所以他能理解她想找人交流的欲望。况且他也没有什么事,从大娘以往的经历中也许还能学点东西。

    天擦黑的时候,大娘才打住话匣子说:“哎呀!小伙子,我得回家给老头儿做饭了,你看聊着聊着就把时间忘了。”

    小伙子也说:“是啊!我也得回去了。”

    大娘临走前说:“今天聊得真开心,你这个小伙子真会说话。有对象没?没有我给你介绍个好姑娘。”

    小伙子不好意思地对大娘说:“以后有时间再聊。”看着大娘渐渐远去的背影,小伙子愉快地笑了。

    其实,从头至尾小伙子都没有说过一句完整的话,他只是微笑地看着大娘,认真地听她说,适时地点点头,结果却令大娘这样愉快,还赢得了她的好感。

    画龙点睛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话能被人专注地倾听。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更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带给人缕缕的温暖。

    倾诉的悲剧

    一个在飞机上遭遇惊险却大难不死的美国人,回家后反而自杀了,原因何在?

    那天是圣诞节,他为了和家人团聚,兴冲冲地从异地乘飞机往家赶,一路上幻想着团聚的喜悦情景。恰在这时老天变脸,这架飞机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风雨,脱离航线,上下左右颠簸,随时随地有坠毁的可能。空姐脸色煞白,惊恐万状地吩咐乘客写好遗嘱放进一个特制的口袋。这时,飞机上所有人都在祈祷,也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飞机在驾驶员的冷静驾驶下终于平安着陆,于是大家都松了口气。

    这个美国男人回到家后异常兴奋,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在飞机上遇到的险情,并且满屋子转着、叫着、喊着……然而,他的妻子正和孩子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节日的愉悦,对他经历的惊险没有丝毫兴趣。男人叫喊了一阵,却发现没有人听他倾诉。他死里逃生的巨大喜悦与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他妻子去准备蛋糕的时候,这个美国男人却爬到阁楼上,用上吊这种古老的方式,结束了从险情中捡回的宝贵生命。

    画龙点睛

    当你在倾诉时,却发现无人在倾听,这种痛苦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他人眼中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懂得倾听,不仅是关爱、理解,更是调节双方关系的润滑剂。每个人在烦恼和喜悦后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对人倾诉,希望倾听者能给予理解与赞同。

    燕子与小鸟

    俗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只燕子在飞行途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已能预见到常见的雷雨了。因此在暴风雨袭来之前,它能向航行在海上的水手发出警报。

    播种的季节里,它看到农民在耕种,便对小鸟说:“我看到了潜在的危险,我很同情你们,因为面对这一危险,我可以及早地远远躲开,到一个安宁的地方生活。可你们不行,你们看到在空中挥动的手,它撒下的东西,用不了多久就会毁掉你们。各种捕捉你们的工具都会出现,到处都是陷阱,你们不是身陷鸟笼就是等待下油锅,反正是死路一条啊!”燕子顿了一下接着说,“所以请你们相信我,赶快把那些该死的种子全吃掉。”

    小鸟觉得燕子说的疯话十分可笑,因为田里可吃的东西太多了,区区一些种子值得劳神吃吗?

    转眼间,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苗,燕子着急地对小鸟说:“趁还没有结出可恶的果实,赶紧把这些苗统统拔掉。不然的话,遭殃的是你们大家。”

    “你这个预言灾祸的丧门星,别整天瞎唠叨!”鸟儿不耐烦地听它的预报,“要知道,这样的‘好差事’没有上千只鸟是做不了的!”

    庄稼就要成熟了。燕子痛心疾首地来相告:“可怕的日子就要来到,至今你们还不相信我。一旦人们收割完庄稼,秋闲下来的农民将拿你们开刀,等着你们的是捕鸟的夹子和罗网。你们最好待在家里别乱跑,要么学候鸟飞到温暖的南方,可你们又不能越过沙漠和海洋去寻找其他的地方。你们最好找些隐蔽的墙洞躲起来。”

    小鸟把燕子的忠告全当成耳边风,于是当年先知卡桑德拉不幸言中的悲剧发生了。小鸟就像七嘴八舌不听劝阻的特洛伊人一样落得了同样悲惨的结局。

    画龙点睛

    人们只听得进和自己看法一致的意见,只有当大难临头时,才体会到忠言逆耳利于行。

    未发出的讣告

    那年秋天,苏·杜德大学毕业,兴高采烈地步入社会——去《博林顿日报》做实习记者。因为是新手,他只能报道儿童拼写比赛、婚嫁和讣闻。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他对那些冲锋陷阵,冒险抢下重大新闻的无冕之王羡慕不已,尤其是每月获得“最佳记者奖”的同事。他们的经历充满了刺激、惊险和耀眼的光辉,与他的工作大相径庭。

    一天下午,讣闻专线的电话铃声阵阵大作。

    “博林顿日报。”他拿起话筒机械地说。

    “呃,你好!我……要发一个讣告。”对方似乎口齿不太伶俐。

    翻开笔记本,他按部就班地问着写讣告栏目需要的信息:“逝者姓名?”做了2个月的讣闻,他已经驾轻就熟。

    “乔·布莱斯。”

    苏·杜德有种异样的感觉,因为现在这个人和其他发讣告的人不同,他的态度既不悲伤也不冷漠,而是一种说不出的迷茫和绝望。

    “死因?”苏·杜德又问。

    “一氧化碳中毒。”

    “逝世时间?”

    隔了很久,对方才回答:“嗯,具体时间我还不知道……反正快了。”发音愈加的含糊不清。

    刹那间,苏·杜德猜到了答案,但他仍故作镇定地问:“您的姓名?”

    “乔……乔·布莱斯。”

    苏·杜德虽然有思想准备,但心还是狂跳不止。他一边向同事做手势,一边竭力保持冷静。“乔,告诉我,一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

    “我拧开煤气……没点火……我很困,还有别的问题吗?”他的声音显得疲惫不堪。苏·杜德知道毒气已经开始起作用了,时间紧迫。幸好编辑注意到苏·杜德的手势,向他这边走来。苏·杜德示意他不要说话,在笔记本上颤抖地写下:“那人要自杀!”编辑马上会意,抄下来电显示的号码,用口型告诉苏·杜德:“我去报警,尽量拖延时间。”

    苏·杜德的神经略微松弛,大脑随即飞快转动。一台生死大戏正在上演,而他可能掌握着剧情发展的重要的一环。他若失手,故事便成为悲剧了。

    “非常感谢您的合作。但我还需要一些信息,您愿意帮助我吗?”苏·杜德用最甜美、最缓和的声调说,尽量让乔在线上多待会儿,保持清醒。苏·杜德知道,一旦睡着,那个人就可能再也不会醒来。乔告诉苏·杜德,他失业了,妻子也因此离开了他。“活着……还有……有什么意思?”乔断断续续地说。

    编辑向苏·杜德点头,意思是警车已经出发。同事们安静而焦急地看着他。话筒那端的声音越来越难分辨,苏·杜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乔对面,集中精神听他说话。1秒钟仿佛1小时那么漫长。他不时地说:“乔,我在听,请您继续讲。”扑通,乔好像摔倒了。话筒中一片死寂。苏·杜德攥紧拳头大喊:“上帝,不要!乔,坚持住!”突然,他听到警笛声,救护车声,敲门声,随后是玻璃破碎的声音——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一个陌生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我是警察。你是谁?”苏·杜德把身份告诉他,然后鼓起勇气问:“乔怎么样?”

    “屋子里到处是煤气,十分危险,我们要马上撤出。谢谢你及时报警,病人还有救。”苏·杜德挂上电话,对着编辑只挤出三个字:“还有救。”顿时,掌声、欢呼声从编辑部各个角落传来,他们相互拥抱、握手。

    月末总结会上,总编宣布本月“最佳记者奖”的获得者是苏·杜德。“我?太不可思议了!”看到他惊讶的神情,一个王牌记者说:“你当之无愧。如果那天是我接电话,肯定不会注意到乔要自杀。”

    “我也没做什么呀!只不过听他说话……”

    那位资深记者微笑着拍了拍苏·杜德的肩:“但是你不知道,倾听是多么罕有的美德!”

    画龙点睛

    学会倾听,要体察对方的感觉。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了解对方。

    友情之旅

    刘宏光称五一期间,他将踩单车去厦门鼓浪屿。遗憾的是,同事们却无人响应此壮举。他自己为了增强体质,坚持每天上班舍电梯而走楼梯。

    不久之后,刘宏光出发了。过了惠州,才进入汕尾境内,山地车就老掉链子,掉了不知多少次后,链条彻底断了。刘宏光当时想打道回府,可一想到回深圳势必会遭受公司男女同胞们的嘲讽,于是毅然决然地铁下心来,继续前往厦门。

    刘宏光站在路边招手打车,运气不算太坏,有辆货车愿载刘宏光去厦门。司机的大脑袋出现在车窗外:“300块,到厦门。”刘宏光差点跳起来了。从深圳坐豪华大巴去厦门,也才160元呢!刘宏光咆哮:“你这不是拦路抢劫吗?”想到自己在深圳买衣服的丰富经验,刘宏光果断地挥刀砍去报价的2/3还多,“80元。”

    司机将一个手掌伸出车窗,不满地说:“这里到厦门500公里,80块钱,你打发乞丐哪!”

    刘宏光又道:“100元,怎么样?”

    “200块,不走拉倒。”司机按响喇叭,发动汽车,准备往前蹿了。刘宏光涨红了脸,急喊:“算啦!成交。”

    破自行车被扔进货车箱内,人钻进驾驶室和司机平起平坐,刘宏光一颗悬到半空的心终于放回原地。

    刘宏光爱说话,问:“老板,你贵姓?”

    司机懒得理他,目不斜视,专心开车。车开得很快,呼呼呼,好似载了军火般撒开脚丫子蹿前线。

    刘宏光并不罢休,问:“老板,你是哪里人?”

    司机闭着嘴巴,摁喇叭,滴滴滴滴,一只狗横过马路,夹起尾巴快些逃跑了。刘宏光叫苦不迭,撞上一个闷葫芦啊!这一路上乏味。

    沉默,沉默,沉默。

    刘宏光打起瞌睡来。一个急刹车,吱,刘宏光的身子往前一倾,脑门差点与挡风玻璃来了一番亲密接触。他睁眼,恼火,又是一只狗。毛茸茸的白色京巴狗,吓得屁滚尿流地溜之大吉。一个肥胖的女人指着车,嘴唇飞快地开关,肯定是在破口大骂。

    刘宏光情不自禁地叹口气:“咳,你们当司机的,不容易……”

    刘宏光没料到就是这句话,竟敲开了司机紧锁的牙关。刘宏光更没料到,司机的嘴巴一旦开了闸,就如滔滔黄河,奔流不息。

    司机说,有回不小心压死一只野猫,被一帮路人围住,硬是敲诈了900元。他们说该猫是世界名猫,更“不幸”的是,它的肚子里怀着一群名猫。

    司机说,车开得好好的,斜刺里硬是冲出一辆歪瓜裂枣的烂车,故意靠过来,擦了,高价索赔。

    司机说,路边扬手搭便车的人,可没准哪个人上了车,就摸出一把刀。

    司机说,开车这一行,难混!起早摸黑,又累又苦。家里人也跟着提心吊胆,哪天回家晚了,拼命压制,却又拼命往车祸上联想。

    司机说,……

    司机越往后说,刘宏光的脑海里就越像洪湖水,浪打浪。接下来,竟有点肃然起敬了。到最后,却又在心里头,隐隐约约生出些厌倦了。

    车到汕头,停车吃饭,司机继续他的长篇大论。听司机上下嘴唇没休息地翻飞,刘宏光不停地点头、附和。以往热衷于在他人面前搬弄口舌、逞口才威风的刘宏光,第一回“虔诚”地当起听众来。后来司机去方便并顺便结了账。

    重新出发,司机自告奋勇地开始了个人的“忆苦思甜会”。司机姓肖,陕西汉中人,14岁开始学开车,高歌猛进,一下子开了18年还没歇手。他翻过车,撞死过一头不守规矩在马路上散步的猪,遭遇过抢劫犯,帮人偷运过走私的摩托车零件……现在在福建泉州,承包了一位亲戚的朋友开的货运公司的一辆货车。

    讲到开心处,肖司机放开嗓门哈哈大笑;讲到伤心处,肖司机唉声叹气。刘宏光跟着笑,也跟着叹气。坦白地说,刘宏光是在无奈地演出自己的欢笑与感慨。刘宏光对司机说的所见所闻所想愈来愈不感兴趣了,可又不敢断然拒绝,请司机闭上嘴。刘宏光也担心司机将他赶下车去,半途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他唯有干瞪眼。

    到厦门,已是傍晚,月上柳梢头。司机没顾得上卸货,又领着刘宏光进了饭馆。

    饭桌上,刘宏光掏出200元,递给肖司机。肖司机瞪眼,急忙推开刘宏光的手。

    刘宏光再次叫苦不迭,惨了,司机要涨价了。不料,肖司机吼他:“你这不是埋汰我吗?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起初我要收你路费,是因为我和你是陌生人,不认识。现在,我们是朋友了,哪能收你钱……一路上痛快,好痛快!到福建来已足足4年了,就今天一路上说了个痛痛快快!从没人耐心地听我这么一路聒噪不休哩!四周的人全都脚步匆匆,忙啊,忙;即便是谁有闲时听我瞎摆龙门阵,他们也没啥兴趣哩;即便有人有兴趣听我的故事,我也未必愿意讲呢。我是个乡下人,而你们城里人,哪个不是敬而远之的。我知道……你这人,够朋友,看得起人,一路上都没皱眉头,竖起耳朵听。”刘宏光哭笑不得。

    又是一次毫无声张地,肖司机悄悄地付款,算是再次请刘宏光吃喝了一顿。末了,肖司机拍拍刘宏光的肩膀,说声谢谢,说声再见,走了。

    瞅着肖司机的货车扬长而去,刘宏光忽然觉得自己挺无耻的,因为自己一路上担任的并非是真诚的听众,而是迫于无奈。这陕西司机,自己只知姓肖,名还未打听到哩!

    刘宏光从厦门回到深圳,没有弄虚作假,而是坦白交代自己搭了顺风车。刘宏光又格外得意,宣布自己的厦门之行最大的收获是拦路截取了一份将近6个小时、长达500公里的友谊。

    画龙点睛

    聆听值千金。善于聆听者,比一个擅长滔滔不绝的“演讲者”更易获得深厚的情谊。

    小猫的体会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喝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小猫惊恐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些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出来,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你躲在屋顶上、梁柱间、箱笼里、陶罐边,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论,他们自然会教你。”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偷听。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个忙,把香肠、腊肉挂在梁上,小心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里听到一个妇人在叨念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吃剩了,也不收好。小猫的鼻子特别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非常开心,他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你说的一样。只要我保持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

    靠着听别人的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身体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后来它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的。

    画龙点睛

    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教会你很多东西,那是你与未知世界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依偎在陌生肩膀

    “有一封未署姓名的来信,让我明白了,静静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能给人最好的依靠。”

    马德好多次都收到来自山西某煤矿的信件。他不知道写信的是谁,因为那个人给他的信件从来都不留姓名。他也不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会给他写信,因为在那个人的信中除了谈煤矿的生活,很少涉及马德。然而可以推测的是,他应该是马德的一个读者朋友,因为他在信中提到去镇上唯一的书报亭买杂志的细节。或许,他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了马德的文章,并在文章后面得到了马德的地址,于是就有了他的来信。

    那该是一个不大的煤矿,下井的条件并不好,也处处充满着危险。他经常提到巷道深处的寂寞和黑暗,还有冰冷的石头以及不温暖的煤炭。冬天的时候,常常是在井下干得浑身湿透。然后一出井口,衣服便硬挺挺地附着在身上;再下井的时候,还是这身衣服,再凉冰冰地穿着下井。生活是艰苦的,然而更贫乏的是精神生活。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后,他一直保持着看书的习惯,仅有的几本书几乎都翻烂了。矿工们常常聚在一起胡侃一些荤段子,他不愿听,就独自一个人坐在工棚后边的山梁上,望着对面的大山发愣。马德很想写信安慰他,因为那年高考落榜,马德曾经在大同打过工,他知道一个读书人在那种境地里的寂寞、无助和内心的荒凉。然而,马德却不知道怎样联系他,因为他没有留下姓名。难道他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单程的倾诉,把内心的一切郁闷、烦扰、落寞全部写出来,交给马德看?或者,他只是把自己的内心交给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朵飘逝的云彩、一阵淡然的风。然后以信的形式寄出去,寄给树,寄给石头,寄给云彩,寄给风。而马德,只是一个辗转者……

    然而,马德还是想写信给他,因为在这样一个年龄段里,在人生最重要的路口上,需要有人帮他一把,否则他会少了奋进的勇气,极有可能被生活磨掉了锐气,最终落入平庸的境地,像他周围的人一样。有一次,马德试着拨打了他所在地区的114台,查到那家煤矿的电话,他稀里糊涂地说了半天要找的人,事实上他根本说不清楚。接电话的人似乎也没有听清楚,嘟囔了一句,就啪的一声把电话给挂了。这唯一的希望也断了。

    后来,好长一段时间里,马德都没有收到他的信,马德以为他们的缘分就此结束了。马德想他也许已经流落到另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去了,也许正应了马德的某种预料,他连写信的心思也没了,已被浑浊的生活完全地吞没了。然而,沉默了一个月后,马德却又一次收到了他的信件。他在信中说,这一段时间,他和领班的闹了意见,差一点儿打了架,矿上说不想要他了,周围的矿工也都嫌他不合群。他说:“矿上不收留我,我收留我;谁都不要我的时候,我也要我。”他还在信中谈到:“有一次矿上接到一个长途电话,说要找一个写信的年轻人,我没告诉他写信的人就是我。但是我猜想那个打电话的人该是你,也希望是你。你知道吗?那一天我很激动。其实,我一直没有什么奢望,我只希望你收到信的时候,认真读就是了。我很希望能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哥哥,给你写信。在我孤单的时候,想象着依偎在你的肩膀旁边,然后静静地让你听着一个头发蓬乱的弟弟,一点一点地诉说自己的遭遇。”

    马德回了信:“……哦,亲爱的弟弟。这一封信,你才让我彻底弄清了事情的原委。让我高兴的是,你并不缺乏坚强,你说谁都不要你的时候,你也要你。这让我很放心,我也希望天下所有像你一样在困难中挣扎的人,都有你这样一份坚强。这一封信,你让我明白了,静静地去倾听别人的诉说,有时候也能给孤单无依的人以依偎的肩膀,我才知道了,对于帮助,其实你需要的并不多。”

    画龙点睛

    有一种友情,不需要太多的言语,默默倾听也是对友人的最大鼓励。其实只要心意相连,即使是陌生人,也不管有多远的距离,都能相互感动、给人以鼓舞与力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