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印度次大陆-亚洲的旅行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见到第一座印度的港口城市起,只要我在东方身在旅途,每天我都会更加强烈地注意到:旅行的亚洲人真多啊!在西方,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人们把旅行和“现代交通”视作西方的特产。在整个欧洲,对于普通人来说乘坐火车出行超过六小时或者八小时就已经是一次值得一提的旅行了。若是某个店铺的伙计或者门房曾经去过巴黎,或者去过日内瓦,又或者去过尼斯,甚至只是去过那不勒斯,人家都会说他是一个游历过很远的地方、世事洞明的人。亚洲则不同。在印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和中国的一大部分,人们旅行的次数远比我们这里多得多,对于下等阶层的普通人来说,出行两天、三天、六天或者十天根本算不上什么特别的事情。像我们这样的人,行游在科伦坡和巴达维亚之间,都会觉得自己已经很能干了,看到在海上航行三个星期或者坐几天火车对于亚洲人来说根本不是事儿,自然很是吃惊。

    在新加坡帮人把行李提上岸的苦力来自汉口。在槟榔屿或者吉隆坡兜售宽松半裤或者羊毛腰带的小贩家在北京。在苏门答腊岛卖背带和靴子的马来商人是位哈吉[17],曾经去过麦加朝圣,这一趟朝觐之旅往返均需要大约二十天,这意味着可以从欧洲到美国往返三趟。

    在我们这里,如果农民亲自去离家最近的大一些的城市卖土豆或者苹果并且去那里需要坐三个小时的火车,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大事儿。而在某个马来小岛上,贫穷、半开化的土著人载了藤条或者他们种植的少量棉花乘船沿着原始森林中的河流顺流而下四天、六天或者十天,才能到达最近的港口城市,而且返程的话还需要两倍长的时间。个别印度商贩每隔几年都会从印度北部不顾旅途的艰辛和危险,长途跋涉穿过西藏前往中国或者直至贝加尔湖,甚至到莫斯科。在占碑(南苏门答腊)附近的佩莱昂,我们曾经有一个中国厨师,他的家在上海附近并且经常回去看他的家人!海峡殖民地、爪哇等地的华人批发商基本上在中国都有地产,通常也有妻子儿女,他们经常往返于两地之间,跨越的距离相当于从那不勒斯到莫斯科。还有印度和阿拉伯的零售商,科伦坡或者孟买直到北京都有他们的分店。对于他们来说,在海上航行三周只不过是出一趟经常重复的小差。

    此外,还有许多朝圣之行!暹罗人和缅甸人去锡兰参拜圣地,爪哇和苏门答腊的信徒去麦加朝觐,虔诚者从印度的最南端来到贝拿勒斯。与此相比,博登湖一个贫穷瘦小的农民到卢尔德的朝圣之行实在不值一提。

    我见到的这类亚洲行游者中最后一种是爪哇的两个穆斯林。他们在新加坡登上我们的邮轮,作为一个穆斯林组织的代表前往苏伊士,自称要从那里前往的黎波里,搜集有关战争的可靠消息,向家乡报道,并认为这是在精神上和资金上支持正在作战的穆斯林兄弟的最好方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