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勇敢的孩子,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勇敢是强者的首要品质。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勇敢这件有力的武器交给孩子,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成为强者,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勇敢者才能成为强者

    勇敢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一不具备勇敢的品质。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经说过:“害怕,这是我们唯一要害怕的东西。”可以说,勇敢是强者的首要品质。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勇敢这件有力的武器交给孩子,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成为强者,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很多时候,各种困难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勇敢,就难于驾驭今后的生活,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如何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勇敢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是一个值得广大家长深思的问题。毋庸置疑,一味牵着孩子的手不放,孩子只会将父母当作拐棍,产生依赖心理,永远也无法“长大”;抱着孩子上台阶,就等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不去体验困难与艰辛,身心无法得到磨炼,又怎能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反之,父母如果不断给孩子以赏识和锻炼,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挫折面前杜绝哭泣,那么孩子就不会胆小脆弱。当一个人拥有了勇敢性格后,就能迎接挑战。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去公园散步。公园比较大,需要走过十几个台阶,才能从大门到园内。小男孩看到台阶以后,想要挣脱妈妈的怀抱,自己爬上去。妈妈见此就将孩子轻轻放在台阶上,看着小男孩向上攀爬。

    男孩用胖胖的小手扒住台阶,小腿一次次抬起,又一次次落回原地。显然,他太小了,以他的力气爬台阶,应该算得上是一项“超负荷”活动了。试验了几次以后,小男孩无奈地回头望,向妈妈求援,但妈妈并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于是,他转过头去,又依靠自己小小的力量继续尝试爬,终于,经过一番努力后,小男孩爬上了两层台阶。但他发现,上面还有好多台阶,全部要靠自己爬到那是不可能的,这两层都已经把他给累坏了。于是,他再次回头向妈妈看去,可是妈妈依然没有抱他的意思,只是站在那里,充满慈爱和鼓励地对着他微笑。小男孩向上望了很久,终于放弃求助于妈妈的念头,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

    这名小男孩显示出了“小男子汉”的本色,他手脚并用,努力地向上爬去,一层、两层、三层……他的屁股高高翘起,脸蛋涨得通红,手上、衣服上沾满了灰土,终于,他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征服了那十几层台阶。这时,那位年轻妈妈才欣喜地跑上前去,为儿子拍净身上的尘土,并为他擦擦汗珠,在他通红的小脸上满含爱意地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成为伟大的美国第16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这位年轻的妈妈就是他的母亲——南希·汉克斯。

    林肯是举世闻名的勇敢者,领导了改变美国命运的“废除黑奴运动”。他出生于一个极度贫寒的农民家庭,他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一年,但是他伟大的母亲用一种独特的、朴素的方法培养出他勇敢、坚定的品质。遗憾的是,母亲在他九岁那年便因病与世长辞了。

    但妈妈赋予的勇敢早已在林肯的灵魂中扎下了根。他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狂热地学习着各种文化知识,他用木炭、小木棍练字;跑几十公里去借书;他失过业、做过工人……但这一切困难都没有打倒他,他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奔跑。最后,他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强者,被国际社会一致誉为“伟大的解放者”。

    林肯的故事令人振奋,所以那些将孩子牵在手中、抱在怀里的父母们,请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爬上台阶吧!孩子会在攀爬中磨炼出勇敢、忍让、坚强的品质,并在人生路上成为强者。

    爱心指导培养孩子勇敢的4个方法

    1父母对孩子不可粗暴行事,以免使孩子常常恐惧不安,害怕与人交往。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对孩子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行为应该表示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克服退缩行为,养成勇敢习惯。

    2父母应经常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开阔孩子的胸怀,开拓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比如说爬山、游泳、攀岩等,都能锻炼孩子的意志,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强孩子的信心,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变得勇敢了。

    3父母要让孩子能够比较宽松地生活和学习,给孩子留下充分发挥潜能的余地。还应该从思想认识上真正明白,娇宠孩子会使孩子形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懦弱性格的信心,只要教育得当,措施有力,就能让孩子成为勇敢的强者。

    4父母要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办事能力、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当“救世主”,而要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开始的时候父母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情。如果父母一开始就撒手不管,孩子就可能一下子感到手足无措,反而会陷入各种心理恐惧之中。

    让孩子适当地冒冒险

    有句名言这样说:一个人最大的冒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确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想让孩子具备些勇敢、果断的性格,探索、创新的精神,就应该让孩子适当地冒险。

    但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在探索一些陌生的事物时,特别是接触一些看上去有些危险的事情时,父母们常常面带恐惧地告诉孩子“那里不能去,太危险了”,“这个地方不能呆,有危险”,“你怎么动这个东西,受伤了怎么办”……于是孩子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缺乏尝试的勇气。显然,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

    一个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很容易墨守成规,不敢去体验陌生的事物。如此,他们就会很难有什么新的见解或发明,就是革新也不敢自己首先尝试,逐渐成长为碌碌无为之辈。所以,父母要让孩子适当地去冒冒险,让他们去体验陌生的事物和环境,培养他们的勇敢性格和创造力。

    一对夫妻带着儿子去公园玩。儿子对秋千产生了兴趣,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刚刚坐上秋千,秋千就悠悠晃晃摇晃起来,男孩吓得脸色发白,大叫:“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听到后,十分紧张,赶紧跑上前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把他抱下来吧,这样太冒险了!”

    但是,爸爸并没有听取妈妈的意见,他走上前对男孩说:“宝贝,别害怕,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的。”

    “不,我害怕!”男孩缩起身子,在秋千上一动也不敢动。

    男孩的爸爸见此,决定采取个小方法鼓励他冒冒险。于是他说:“好的,宝贝,我先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儿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敏捷地坐到秋千上去。只见他牢牢抓住秋千绳子,来回晃动了几下,秋千就乖乖地摇荡起来,不一会儿,秋千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真厉害!爸爸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不禁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爸爸见儿子心动了,就抓住机会说:“要不,你再来试一下?你可以战胜这个小危险的。”

    男孩高兴地同意了。

    这一次,男孩尽管有点害怕,但是勇敢了不少,仍然坐在秋千坐板上不住地扭着身子,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十分难看,荡了许久,秋千还是一动不动,并没像爸爸那样高高荡起。

    妈妈看着儿子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说:“宝贝,你这是在荡秋千吗?简直像身上长了虱子啦!”

    男孩一听这话,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这时,爸爸害怕失去这个让儿子冒险的好机会,连忙说:“不是的,刚开始要想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说完后对孩子妈妈轻声说道:“这可是我们的宝贝锻炼勇气的好机会,难道你想失去吗?”

    妈妈幡然醒悟:“哦,我想起来了,宝贝,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谁都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又打起了精神,“那我再用力荡几下!”说着鼓着小嘴开始用力。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道,“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十分害怕,总是害怕会掉下来。但是实际上,只要你紧紧抓住绳子,就不会掉下来的。你现在做得很好!”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妈妈微笑地看着他们的宝贝儿子。爸爸说:“宝贝,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厉害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荡得很不错的。”

    在爸爸的鼓励下,男孩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用力,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荡了起来,一家人幸福的欢笑声回荡在公园里。

    每个孩子在接触一件陌生事情时,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或受伤害。如果这时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说“算了,多危险呀,不要做了”,“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不要做,你会伤到自己的”等等,孩子想要尝试一下的微弱愿望一下子就会被父母各种呵护赶跑,那么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这件事或体验不到这份经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尝试很多事情,体验很多经历。在不断尝试与体验中,他们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和道理,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走向独立或者成功。如果父母出于保护的目的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只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孩子长期没有进步,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也就意味着孩子与成功绝缘了。当孩子想要做一些相对危险的事情时,父母对孩子说:“没事的,你大胆试试吧,这个小危险打不倒你的,但是你要注意……”这样,在鼓励孩子勇敢尝试的同时,教给孩子必要的保护方法和知识,就能够做到让孩子适当的冒冒险。这样,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就会越来越丰富,体验的道理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他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拥有果断、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也会做得更好!

    爱心指导适当让孩子冒冒险的3个方法

    1父母要想让孩子适当冒冒险,就要在孩子表现出想尝试某件事情时及时鼓励,当孩子受到鼓励后,自信心得到激发,就会更勇敢了。为了取得鼓励效果,父母可以说:“做得不错,我第一次做的时候还没有你做得好呢!”当然,即使孩子做得并不是很好,父母也不应该泼冷水,而应该鼓励孩子:“孩子,你还真行,第一次就能做到这样,下一次肯定会更好!”

    2父母应提倡孩子主动去冒险。鼓励孩子去冒险是一个能让孩子变得更勇敢的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适当机会,父母就应该提倡孩子主动去冒险。孩子如要美好的将来,需要主动地去摒除自己生活的惰性,去主动地接受一些改变,在这些改变中成长起来,不断地成就自己。

    3增加孩子的见识。俗话说得好:“见多识广,艺高胆大。”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孩子的见识,这样孩子才敢冒险。虽然说,每个人都应该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不应该随便介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但如果完全遵照这种思维的话,孩子的思维就得不到扩展,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了。孩子的能力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的,这种能力结构可以增强孩子在未来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负面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恐惧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的一种情绪体验。每个人内心都会有或轻或重的恐惧心理,孩子也一样。随着社会经历的增多,孩子出现恐惧心理的因素也逐渐增多。有的孩子恐惧心理非常严重,很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等不良性格。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恐惧心理加以关注,假如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恐惧,父母一定要重视,并且弄清孩子恐惧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消除,帮助孩子走出恐惧,让孩子形成阳光、开朗、乐观的积极性格。

    一般来说,孩子的恐惧心理是被恐吓出来的。孩子年幼无知,只要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很多时候,孩子的恐惧心理是由父母或者家人的恐吓造成的,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或者不顺从,父母为了省事,常常喜欢用恐吓的手段使孩子顺从。比如说,孩子不愿意穿衣服,父母就会说:“生病了我就送你去打针。”孩子最相信的人就是父母,当父母恐吓孩子以后,孩子不仅相信而且非常害怕,这也是很多小孩子一见到医生就哭的原因。这种恐惧的心理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而且使孩子对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应该用恐吓的手段,这样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如此,父母还应该戒除孩子的恐惧心理,让他们自信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韩珍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妈妈是教师,全家人都非常宠爱她,这让韩珍自我感觉非常好。韩珍个性十分要强,在上幼儿园期间,她基本上是“拿奖专业户”,亲戚朋友无不夸韩珍是个好孩子,同学们也非常崇拜她。于是,只要考试,韩珍就想争第一。

    升入小学后,经过入学后的一段适应时间,同学们都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时,韩珍才发现自己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身边的同学都是那样优秀。课堂上,韩珍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总有那么多的同学似乎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老师的目光在韩珍身上停留的时间也少了;开学不到一个月要确定班干部,结果名单上没有她;语文课上,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竟然回答错了……

    这一切都让韩珍不断怀疑自己,责备自己。她甚至感到自己没有脸面见父母了,她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并无法从中摆脱出来,甚至发展到韩珍一进教室就感到恐惧,进行小测验时,只要一想到结果,她的手心就渗出汗来。

    爸爸发现这个严重的情况后,决定帮助女儿走出困境,消除这种恐惧心理。爸爸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陪着女儿,帮她分析存在的问题,反复鼓励她:“珍珍,不要灰心丧气,爸爸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能行!”

    付出总有回报,在爸爸的鼓励下,韩珍渐渐摆脱了阴影,走出了恐惧,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一个学期后,她又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你是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孩子。”这是卡尔·威特在对儿子的教育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有些孩子意志薄弱或者没有自信,做事缩手缩脚,犹豫不决,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告诉他“孩子,不要害怕,我相信你的能力,你能行”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韩珍因为难以接受落差致使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恐惧心理。爸爸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不断鼓励女儿,终于消除了韩珍心里的恐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意志力,只是强弱不同,每位家长应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准弱点,加强弥补,从而克服恐惧。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孩子内心的力量就会不断增强,从而激发生命的潜能,走向优秀与卓越,拥有自信与精彩。

    爱心指导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的4个方法

    1有时候,孩子的恐惧心理并不能光靠讲道理消除,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克服压力的方法。如因为迟到而害怕,可以帮助孩子早点起床,动作快一点等,今后不要再迟到。如果孩子因为受到大孩子或坏人的威胁而产生心理害怕,父母要想办法为孩子消除这种威胁。也就是说,父母要为孩子壮胆打气。父母要给孩子说明,恐惧这种事情是有原因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保护是很必要的。当然,不能太夸大这种危害,以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2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恐惧心理,父母应该及早停止恐吓的做法,向孩子讲述科学道理,通过实际示范或让孩子实际观察,使孩子明白那些可怕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父母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启发,是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

    3试图了解孩子的恐惧,别忘了改用童话式的观点。比如孩子怕“鬼”,父母最好能非常认真地陪他到床底下、壁橱内张望一下,甚至在夜里和他一起“守夜抓鬼”,好让孩子确定真的没有“鬼”在作怪,父母要知道,行动往往比讲道理更有效。

    4如果孩子的恐惧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而且没有消减的趋势,父母最好找一位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儿童心理学家或教育专家,进行追踪检查与治疗。父母骂孩子“胆小鬼”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父母切记,孩子不是恐惧的制造者,而是受害者。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确了解他的恐惧,愿意和他一起克服恐惧。

    ★马上行动

    培养孩子勇气的4种方法

    勇敢有显性的勇敢和隐性的勇敢之分,显性勇敢很容易观察到,而隐性勇敢不容易被人察觉,但也同样重要。如今,社会和平安定,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勇气呢?下面为父母提供4种好方法,以供参考。

    1鼓励孩子上课大胆发言。上课不敢发言的孩子并不是不会,而是因为他缺少自信。他常常这样想:如果我答错了,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等下一次再发言吧。结果,下一次机会来了,他仍然不敢发言,于是他会变得更加胆小。这时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就算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

    2让孩子走路时抬头挺胸。我们仔细观察人的走路姿势会发现,人走路的姿势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情绪。自信的人挺胸抬头,自卑的人含胸低头。孩子走路时,让他把胸挺起来,把头抬起来,慢慢就会有一种自信在心里膨胀,孩子也就会越来越有勇气了。

    3鼓励孩子说话时正视对方。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与他人交流或者谈话时,最好正视对方,看着对方的眼睛表达自己的观点。父母应该努力让孩子明白,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别人:我是一个诚实、光明正大的人,我相信你说的话是真的。正视别人的眼睛,不但能给孩子信心,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4鼓励孩子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能行”三个字,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每天对自己讲几遍“我能行”,面对日常生活中自己胆怯的事情,对自己说几句“我能行”,就会发现,自己勇气大增,真的能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