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性格好: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秘诀-自立的孩子,未来的领导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儿童心理学教授霍林有一句名言:“告诉孩子: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反而是错误的。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儿童心理学教授霍林有一句名言:“告诉孩子: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反而是错误的。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孩子是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但很多父母在做决定时,都把孩子排斥在外。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孩子太小,根本就没有必要参与到讨论中来,父母的这种想法,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其实,父母不妨在做决定时参考一下孩子的想法,尤其是决定与孩子有关时,更要尊重孩子的发言权。这样,孩子才能在一次次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中,慢慢变得有主见。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商量,商量,再商量》一文中,表达了父母应与孩子多对话、沟通,从而相互了解,凡事商量着来,才能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和方案。

    邀请孩子参与讨论的方式很多,比如说:“这件事爸爸妈妈想听听你的意见。”“孩子,这是件很重要的事,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办才好。”如此一来,孩子自然就会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即使孩子的想法很幼稚,或者根本不足以对决定起到任何作用,父母也应该对其参与的精神表示赞同,并且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再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多次交流,一定能找到双方之间意见一致的地方。

    薇薇是个自主能力很强的女孩,这一切与父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从小,爸爸妈妈就会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她的自主能力,并且很注重让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她3岁多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总会让她自己到衣柜前选择第二天穿的衣服,并且让她说出理由。刚开始,薇薇站在衣柜前好不容易选出衣服后,却说不出理由,只是简单地说“喜欢”而已。后来,她就能说出一些具体的理由了,比如“颜色好”“小朋友们喜欢”等等。

    薇薇长大一些,妈妈带她外出购物的时候,只要买和她有关的物品时,都会征求她的意见,如果薇薇说得有道理,妈妈就会马上采纳。一段时间以后,有时候薇薇选的商品比妈妈最初选择的还好。

    在选择幼儿园、报特长班、使用压岁钱等方面,只要薇薇的建议合理,爸爸、妈妈都会尊重。薇薇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了。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会经常征求薇薇的意见,比如:“你现在不想睡觉吗?”“如果明早你不能按时起床,上学迟到了好不好呢?”“你又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少给你一些可以吗?”“给你买件新衣服,可这不在我们家这个月的消费计划里,你看怎么办呢?”“儿童节到了,你想要一件玩具吗?是好看的呢还是能锻炼你脑瓜的呢?”……

    就在这样的培养和教育之下,薇薇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院子里的小朋友一块玩时,她经常充当“领袖”角色。上学以后,薇薇还当上了学生干部,在组织活动、收发作业、登记同学们的兴趣小组中,她的能力都让同学们心服口服,不久以后,就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

    由此可见,要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就要让孩子有机会在轻松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培养孩子敢于表达的能力。

    让孩子敢于、乐于表达的前提是不管他的意见如何都能被尊重和理解,不能要求孩子说出的话百分之百正确。即使孩子的表达有问题,也不宜立即进行批评,否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怯懦。当孩子说的意见不正确或表达有问题时,父母要在认真听完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指出来,帮孩子分析,再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拿主意,懂得取舍之道。

    此外,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有主见是件好事,但不能每次都自己说了算,要允许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的意见是对的,你也应该听从。只有这样,才能既让孩子有主见,又不至于养成他独断专行的性格。

    爱心指导让孩子有主见的4个方法

    1父母应该丰富对孩子正面评价的词语,比如“懂礼貌”、“有爱心”、“有创意”、“肯上进”等等。父母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具有神奇的作用,得到鼓励和肯定的孩子,自信心会受到激发并不断增长,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并敢于付诸实施。而父母若能够在鼓励的基础上丰富正面评价的词语,就会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潜能。

    2当你想用“听话”称赞孩子的时候,请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别的词语,让他感到他自己是主动的。父母如果用“听话”来要求孩子的话,无形中就是在打压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这样孩子就会懒于思考、越来越没有生气,以致依赖性增强。

    3如果孩子一个劲同你辩解,请不要用“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来斥责孩子,而应请他说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陪他一起分析。用理智、开明的态度和孩子探讨问题无疑会增强孩子拿主意的能力。

    4当孩子向你征求意见时,你不妨说:“这件事由你自己决定,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你这么说,孩子一定会感到十分欢喜,并且尽力把事情做好。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感。由于家庭条件的好转,很多父母成了孩子的“后勤部长”,孩子长期在安乐中成长,逐渐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有的家庭非常富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已经给孩子准备好了车子、房子等。事实上,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产生无功受“禄”、坐享其成的思想,而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孩子,在以后的风雨人生路上是不可能走得十分顺畅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应该忘记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在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家庭的生活筹划,让孩子幼小心灵萌发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当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后,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价值,看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感到自己是有用之人……这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励孩子的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增长、扩大,延伸到社会,使孩子成为栋梁之才。

    玲玲是个可爱的孩子,她蹒跚学步时跌倒了,妈妈就使劲用脚跺地,说:“都是地不好,让我们的小宝宝摔倒了。”玲玲撞到了桌子上,哭了,妈妈就使劲用手打桌角,说:“都是桌子不好,把我们的小宝宝碰痛了。”

    玲玲5岁了,早已上幼儿园。她做错任何事,都能找出理由来。比如迟到了,她会说:“今天我去上课迟到了,都怪奶奶,她没及时叫醒我。”在幼儿园没受到老师表扬,她会说:“妈妈,今天我没受到表扬,是老师不好,我帮助小朋友值日,老师没看见。”

    玲玲很喜欢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天冷了,妈妈让她穿上棉拖鞋,她跑着跑着,就把棉拖鞋跑丢了。妈妈给她穿上,可不到五分钟,棉拖鞋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于是,妈妈在地板上铺上棉垫子,任她赤脚在棉垫子上玩,可她居然赤着脚去厕所。结果玲玲感冒了,发起高烧。送到医院后,医生说要打吊针,玲玲吓坏了,她一边用小拳头拼命捶打妈妈,一边大哭大叫:“是妈妈坏,是妈妈坏,谁叫你在厕所里不铺上垫子!”

    看着女儿实实在在的怨恨,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下去,假如女儿长大了,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她会不会也用这种怨恨的眼光看着她,然后说:“都是妈妈不好,你没本事给我安排一个好工作。”

    想到这里,妈妈做出了一个决定:“再也不能让女儿寻找推脱责任的借口了,她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否则,等她长大了,她真要怪我:‘都是妈妈不好,从小没有教给我承担责任的勇气。’”

    从医院回家后,妈妈第一件事就是将地上的棉垫子全都收起来,然后一字一顿地对女儿说:“你把棉拖鞋穿好,要再穿丢了,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

    但玲玲还是穿丢了,就算她大哭大喊,妈妈也忍着泪水坚决不管。渐渐地,玲玲穿丢拖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就算丢了也会自己捡起来。后来,她再没有穿丢过。后来,玲玲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经常会帮妈妈叠被子、扫地,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玲玲的妈妈意识到孩子习惯推卸责任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时,终于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努力将女儿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其实就是一系列责任的载体,子女要对父母负责,父母要对子女负责;丈夫要对妻子负责,妻子要对丈夫负责;员工要对老板负责,老板要对员工负责,等等。没有责任意识或责任意识淡薄的孩子,很容易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迷失。只有拥有了责任心,孩子才会形成坚强、忍耐的性格,做到自强自立,从而走向幸福与成功。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人生必须由他自己去完成。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

    爱心指导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4个方法

    1适当给孩子分配一些劳动任务。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母们往往会这样想:“自己有空闲时间,为什么要劳累孩子呢?”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适当给孩子一些任务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应当明白,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能够促使孩子的责任感形成。

    2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负责。比如想要孩子学会做一件事,与其父母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养成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3父母可以和孩子订立个“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等。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指出相应的处罚。比如把洗衬衫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就罚他第二天再洗一遍。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4让孩子明白“损坏东西要赔偿”的道理。这是一种担当责任的表现,比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具有独立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个在生活中惧怕困难的孩子,遭遇任何挫折都可能会选择放弃,而人生中的困难又无处不在,这样的孩子就丧失了竞争力。而一个具有独立性格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会选择坚持下去。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孩子才会一步步成长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免会遭遇挫折,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精神鼓励与支持,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信心和技巧,让孩子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感受到幸福,还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信。

    孩子的成长谁也无法代替,未来的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人生中的风风雨雨都要靠孩子自己去承担。为了使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为了使他们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从现在起,家长就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创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事。

    在美国,孩子从小就接受“力所能及”的教育。孩子1岁时,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让他们自己用小刀叉吃饭,吃得到处都是,脸上沾满了奶油,将饭菜打翻,父母不急也不恼,不会哄着孩子喂食。2岁时孩子就能与家长一块用餐了。美国中学生有一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当孩子大一些时,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孩子还在热被窝熟睡时,美国孩子已经挨家挨户送报纸了。

    在瑞典,孩子出生后很少被父母抱在怀里,在家里一般是放在小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小孩子从不与父母同睡。

    在德国,孩子1岁左右就要开始学走路,摇摇晃晃地艰难前进,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基本上没有赖在地上大哭不止、非要大人扶起来不可的情况。

    俄罗斯人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的素质教育早已闻名遐迩。记者走进缝纫课堂,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制衣厂里,不过“受雇”的都是些“童工”罢了。十几个小姑娘齐刷刷地坐在缝纫机前,有的在制作桌布,有的在缝衣服。由于手工课是选修的,男孩子一般都喜欢做木制工艺品或者陶艺,所以缝纫教室就成了女孩子的天下。

    国外的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在国内,很多父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不想让孩子动手,让孩子损失了许多“亲手做”的机会。父母应该为孩子安排一点日常的“工作”,由简至繁,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如果孩子觉得困难,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但一定不要“越俎代庖”,鼓励孩子把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在做事中增长经验,建立自信。

    父母们应该反思一下,你是否打断过孩子的行动?比如,当他叠不好纸飞机时,你是指导他呢,还是干脆拿过来自己叠?当他穿不上新买的鞋时,你是让他多试试,还是帮他穿上?当他做不出数学难题时,你怎么办?帮他做出来吗?生活中,孩子有太多需要父母帮忙的事,这时候的父母要启发孩子自己做,而不是替孩子包办。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长期关在笼子里的鸟,翅膀会退化,很难希望它有一天能展翅高飞。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是锻炼孩子、培养孩子好性格的好方法。

    爱心指导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4个方法

    1培养孩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当孩子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轻易打断他,指派他去做另一件事情,而应该让他把事情做完,而不是半途而废。

    2孩子做事量力而行。假如父母想帮孩子制订计划,或者分派一些适当任务给孩子时,一定要量孩子之力而行。如果任务难度太大,孩子就会因不能独立完成而产生严重的受挫心理。在计划定下、任务派下后,一定要让孩子独自完成,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但最终还是要孩子自己去完成。

    3父母应该时常鼓励孩子。父母的鼓励对孩子而言十分重要,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最相信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给孩子的鼓励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加自信。当孩子有的事情做得并不完美时,父母不能责备、埋怨孩子。要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因此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

    4让孩子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现在还小,没有必要向他灌输自我奋斗的道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们都明白,孩子的未来是靠孩子自己打拼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奋斗精神,应当从娃娃抓起,给孩子自我服务、自我锻炼的机会,就算是在吃奶,也尽量让孩子自己捧着奶瓶吮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照料孩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逐步学会自理生活,掌握独立生存的能力。

    孩子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如今大多数孩子的依赖性都非常强,凡事都想依靠他人。依赖性太强,意味着孩子缺乏独立性。

    通常情况下,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太强的孩子没有主见,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等不良性格,导致孩子日后难有作为。而独立性强的孩子,面对困难时很坚强,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变强,有利于孩子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假如孩子依赖性太强,父母可以用鼓励、激励、引导等方法逐渐消除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独自做一些事情,最终改掉孩子依赖性强的坏毛病。

    著名的潜能激励专家魏特利8岁的时候,住在一个陆军防空炮兵团的旁边,他和驻扎在那里的士兵成了好朋友。一天,一个士兵朋友说:“星期天早上五点,我带你到船上钓鱼。”魏特利兴奋不已:“哇哈,我太想去了,我总是梦想有一天能在船上钓鱼。太感谢您了,我要告诉妈妈,下周六请你过来吃饭。”

    周六晚上魏特利兴奋地和衣上床,他躺在床上无法入睡,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幸福地幻想着海中的鱼在天花板上游来游去。天微亮,他就爬出卧室窗口,备好渔具箱。然后,他就怀着满腔的热情坐在屋门口等着那些士兵朋友的出现,但朋友失约了。

    魏特利十分失望,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屋里,妈妈看到他十分沮丧,便询问起来:“怎么了?不是要去钓鱼的吗?”

    魏特利懊恼地说:“约好的朋友们都没有按时出现,让我白白等了一场。”

    妈妈听完孩子的话,拉着他的手说:“不要为朋友的爽约烦恼了,说不定别人有什么急事,不能赶过来,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不过既然这样你就不妨自己行动吧,就当锻炼自己的独立性,怎么样?妈妈相信你!”

    魏特利听完妈妈的建议,豁然开朗,兴奋地对妈妈说:“谢谢你,妈妈,这真是一个好主意,我一定要钓到很多的鱼!”

    妈妈回答:“加油,我等着你的鱼做晚饭!”

    于是,魏特利蹦蹦跳跳地出门钓鱼了,那天晚上全家人真的吃到了魏特利亲手钓的鱼!

    后来,魏特利回忆那天的光景时,说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日子之一,是生命中的一大高潮。虽然士兵失约了,可是母亲的一番话教育了他,让他明白凡事要自己去做,没必要过于依赖别人。

    妈妈一句简单的话,在魏特利原来失望的心里点亮了一盏灯,她让魏特利学会了体谅别人,凡事都要自己去做,没必要过于依赖别人。

    父母在培养孩子时,要把戒除依赖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孩子的独立性是一切其他优良品性的母体之一,拥有独立性的孩子才能撑起一片天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利。

    爱心指导消除孩子依赖性的4个方法

    1让孩子走向社会。孩子的独立性应该在社会中锻炼,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另外,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当孩子和伙伴们争辩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阻拦,注意孩子是怎样争辩的。同时也允许孩子和父母争辩,不要动不动就举起权威的大棒。

    2对于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应当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家长不要对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当孩子询问一些问题时,父母不妨让孩子先想一想,尽量自己解决。父母可以对孩子做一些提示性的工作,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

    3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应该多体谅。很多孩子犯错后都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就没有了,而且在发生错误之后还容易用谎言来进行掩盖。其实,换个角度想想,父母在生活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更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因此,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错误,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过失所在,并指出改正的办法。这样做会使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大大增强,对他人的依赖性也就逐渐消失了。

    4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尽量不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依赖的印象,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较强的依赖性。

    ★马上行动

    造就敢做“主角”的孩子的4大妙招

    敢做“主角”的孩子,一定是个自强自立的孩子,尤其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崇尚奋斗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能不断“做主角”。下面4大妙招,能够帮助父母培养出敢做“主角”的孩子。

    1在独立意识方面与孩子达成共识。如今的孩子,个性都比较强,假如父母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孩子,或者态度强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做事的话,孩子很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反而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用沟通的方式来达成共识,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明白独立性的重要性。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应当循序渐进。有的父母一听说孩子的独立性非常重要,恨不得孩子马上做到凡事独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父母应该制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而又详细的计划,从孩子自理能力开始训练,如按时起床、收拾房间等,然后逐渐将这种能力扩大到社交范围内,锻炼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孩子应及时。在孩子迈出独立的第一步时,父母就应该及时表示肯定并及时鼓励,假如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父母也不要过多责备孩子。毕竟,鼓励能够激发孩子不断进步,而责备会使孩子丧失信心。激励可以让孩子战胜自身的惰性,父母甚至可以用依赖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独立的重要性。

    4多为孩子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在的孩子依赖性都很强,社交能力得不到锻炼,父母心疼孩子,凡事都包办。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孩子最终还是要成长为社会的人,因此,孩子的社交独立能力应该从小培养。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健康的交际活动,或让孩子负责一些具体的工作,都能够扩大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