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柔能克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水是最柔弱的事物——在圆则圆,在方则方,阻止它就停止,排决它就流行。然而,水性虽柔弱,但它无坚不摧,无强不克,有无比坚韧的性格。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句名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论你费多大力气,水永远是不会被切断的。水和石头相比,水是柔弱,石是刚强。但是,当石头落入滚滚急流后,随水翻滚而下。最终,大石被水磨成卵石,而水却完好无损。

    老子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坚强者死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列子·黄帝》发挥说:“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刚。”

    古兵书《军谶》残篇云:“纯刚纯强,其国必亡。”《三略·上略》也说:“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这些话充满了关于刚柔的朴素辩证法。这种“贵柔”思想的深层含义是:从长远的、大战略的观点看,弱小的新生事物具有真正强大的生命力,而处于极盛时期的事物貌似强大,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要走向腐朽没落。

    中国古典文化从哲学的高度反对纯刚纯强,强调刚柔相济,进而强调以柔克刚。

    【引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道德经》

    老子说: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遵循它。

    【原理】

    “柔弱胜刚强”这个结论,不能绝对化。如果绝对化,就难以成立了。鸡蛋砸石头,鸡蛋非破碎不可;钢刀裁纸,纸非破不可。“柔弱胜刚强”这个结论,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它是运用“反者道之动”的原理,对刚强和柔弱这对矛盾进行剖析的必然结果。刚强和柔弱这对矛盾,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结果,必然是柔弱转化为“刚强”,刚强转化为“柔弱”,从而柔弱必然战胜刚强。

    老子所谓的柔弱,决不是软弱无力,在老子所说的柔弱中含有似水一样无坚不克的内含,因此,柔弱决非消极的含义,它本质上是积极的。

    就人生而言,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就企业而言,就是要尊重客观、尊重社会、尊重各行各业,把自身的位置摆提低一些,能让的都要让,要充分明白迂回、委曲的妙用,要尽一切可能回避竞争,要体现出企业的“柔”性,不要将自身目标强求于天下,而要将天下的目标加之于自己,要安安心心做弱者,做服从者、顺应者,让社会和公众的意志来摆布自己,满足于公众意志给自身留下的位置。

    【故事】

    柔能克刚——李冰竹笼卵石都江堰

    在战国时期的成都平原上,一座最初为军事运输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竟然将一条大河重新改道变了流向。并且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为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这个水利工程,就叫“都江堰”。

    公元前四世纪末大一统前夜的中国,正处于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的大动荡之中。当时中国北方的霸主秦国大将司马错提出建议,先攻战南面毗临的蜀国,利用蜀国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顺江而下,吞并当时惟一能与北方大国秦国相抗衡的楚国。这个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军事主张被秦惠文王所采纳,在公元前316年举兵灭掉了蜀国。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灭蜀三十年后,大将司马错南下东攻楚国。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喻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喻陷入了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

    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经过成都的想法,在司马错借伐楚之后开始酝酿。

    公元前272年,三十岁的秦国人李冰,来到蜀郡担任郡首。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行程七百多里,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

    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须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这个工程是这条战争补给线能否形成的关键。

    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不仅水势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佳的控制水的流量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工人们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这时,李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成为了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

    为了把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决定开山辟水路。如果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凿打,凿开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而秦国的统一大业却迫在眉睫。李冰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经过热胀冷缩,岩石崩裂疏松之后,民工们才腰系吊绳,登上虎头岩,挥锤凿打。

    历经八年,虎头岩的山体,分出了一条宽20米的水路。工程的关键部分,航道入水口的建成,使岷江水进入了平原。后人为了纪念李冰把这个入水口称为宝瓶口。

    公元前256年,历时14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此后在从成都出川的畅通水路上,飘满了船泊,岷江上游沿岸的木料顺水而下,运往成都制造战船,士兵和兵器都直接在成都集散。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又有十万秦国人,陆续从北方迁往蜀地,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垦广阔的平原。

    公元前223年,秦国率百万大军从成都顺岷江而下进入长江,一举灭掉楚国。并在两年后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王朝——秦。

    为什么中国古人因为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然能被现代人使用呢?

    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分对水进行处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鱼嘴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首先由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控制着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都江堰工程这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应、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蕴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

    这条“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为人们所使用。与现代西方水利工程思路不同的是,李冰并没有使用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而是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以柔克刚。

    更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的设计,从鱼嘴的无坝引水到整个平原的灌溉,都采用了有口无闸的自动分水方式。水以自然的行进方式,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在广袤的平原上,形成了密如织网的自然渠系。

    从都江堰建成开始,秦朝到西汉四百年间,蜀地经济空前繁荣,被世人喻为“天府之国”。

    因为天府源头都江堰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和李冰建堰的科学精神,与道教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又被道教尊崇为清源妙道真君。为纪念李冰,人们在尖山上修建了二王庙。

    柔能克刚——商汤丝绸战赢取天下

    夏朝末年,统治集团愈加腐朽,朝廷上下只知寻欢作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夏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夏桀,他更是荒淫无度,整日沉湎于饮酒和宴乐之中。据古书记载,他宫中的“女乐”有三万人之众,她们每天早晨在宫廷之中演奏,声音之大,站在大街上都能听到。为了让自己看着舒服,玩得痛快,夏桀要求“女乐”必须身着漂亮的丝织衣裙才能演奏和歌舞。

    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织绸生产全靠手工劳作,尽管夏国的农民奋力植桑养蚕,夏国的妇女日夜缫丝织帛,仍无法满足宫廷的需求。于是,夏桀便加重对夏民的掠夺,然后再用掠夺来的粮食去和别的方国部落交换丝绸和其他珍贵的物品。夏桀的“女乐”虽然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飘飘欲仙,夏民却日益贫困,不少人卖妻鬻子,甚至饿死在道旁,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夏王朝已濒临灭亡的边缘。

    在夏王朝统治的诸方国中,有一个叫做商的部落。商部落不但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而且很重视商业,所以势力日益强盛。到了部落领袖商汤即位时,商部落组织已经演变成国家组织。商汤表面上虽然仍臣服于夏王,实际上已具有了国王的权力,并准备一有机会就推翻夏朝,由自己来担任中原地区的共主。

    在宰相伊尹的建议下,商汤对夏桀属下的方国部落采取分化、瓦解和逐个蚕食的政策,并设法削弱夏桀的经济实力。所以当他们得知夏桀为了使“女乐”能穿上漂亮的丝绸衣裙,不惜用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粮食大量换取丝绸时,就让自己部落的妇女都从事丝绸生产,然后运到夏国去交换粮食。经过全部落上下的共同努力,第一批输往夏国的丝绸生产出来了。商汤接受伊尹的建议,挑选了一名精明能干、能言善辩的使臣押运丝绸去了夏国。

    一到夏国,商部落的使臣就去拜见夏桀,并对夏桀说:“我们的部落首领听说大王需要丝绸,特地命部落妇女日夜赶制。现在,第一批成品已运抵都城,其余的随后陆续运到。”说着献上一部分丝绸请夏桀过目。

    看着商部落送来的漂亮丝绸和各种考究的绦子花边,以及五光十色的其他丝织物,夏桀开心极了,根本没有想到这是商部落用来削弱夏国经济实力的丝绸战。商部落的一匹丝绸,可以换取夏国一百钟(每钟合640升)粮食。其结果是,夏桀的“女乐”都穿上了镶嵌着漂亮花边的丝绸衣裙,而夏国的粮食却如流水一样的淌向了商部落。商部落因为有大量存粮,粮价平稳,人民生活安定;夏国则因为粮食大量外流,粮食奇缺,价格高扬。时间一久,忍饥挨饿的夏民也和粮食一起,纷纷逃离夏国流向了商部落。

    人民的背离,使夏桀的势力更趋衰弱;人民的归附,使商汤的力量日益增强。后来,夏桀不但拿不出粮食去交换丝绸,他的帝王宝座也更加动摇起来。不久,原来只拥有方圆不过七十里毫地的商汤取代夏桀成了天下的共主;而原来拥有天下的夏桀,因为荒淫无度,摧残社会经济,丧失掉王位而慌忙出逃,并葬身在当时尚未开发的南方。

    刚强者,显露突出,当外力冲击时,首当其冲,很容易折毁。而柔弱者,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而是柔弱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在《庄子·山木》中所讲的一个故事:一日,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而伐木的人停留在它旁边却不去动手砍伐。庄子问他们为什么不砍伐它。伐木的人说:“砍伐了它也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庄子感叹:“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也就是说,这棵树就是因为它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

    后世之道家“贵柔”,儒家道“中庸”都体现出了这种水的“以柔克刚”的精神。

    柔能克刚——羊祜怀柔服陆抗

    魏国在灭掉蜀国以后,又派了羊祜去镇守襄阳,以防止东吴的镇东将军陆抗的进犯。羊祜接到圣旨以后,立即整顿兵马,预备迎击敌人。

    羊祜镇守襄阳以后,很受当地驻军百姓的欢迎。吴国有投降过来的人又想回国的,羊祜都听其自便。他又减少了在边境巡逻的士兵,用来垦田种地。他初来的时候,军队里连一百天的军粮都没有,可等到年底,军粮积存足够用上十年。

    羊祜在军营中,经常是身着轻便的皮衣,腰系宽宽的带子,不穿戴销甲,身边的警卫也不过十几个人。有一天,部将来到军帐之中向他禀告:“侦察的人报告说,吴国的士兵防守十分懈怠,可以乘他们没有准备去袭击他们,一定能够取得大胜。”

    羊祜笑着说:“你们这些人小看陆抗吗?这个人足智多谋,前些日子,吴国的国君命令他去攻打西陵,他斩了步阐及其将士好几十人,我去救援都没赶上。这个人作将军,我们就只好守住边境,等到他国内情况发生了变化,才能攻取,如果不考虑时势而轻率进攻,这可是自己往失败的道上去走!”

    众位将领很信服他的这一番言论,于是便一心一意守卫自己的边界,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一天,羊祜带领众位将领出外打猎,正巧赶上陆抗也出来打猎。羊祜命令道:“我方的军队不许超过边界。”

    众位将领接到命令,便只在晋国的地界内围猎,不侵犯吴国边境。陆抗见到此情此境,赞叹道:“羊将军有纪律,不能够冒犯他呀!”当天晚上,各自退回自己的驻防地。

    羊祜回到军营,察问所猎到的禽兽,如果有被吴方先射伤的,全都送还对方。吴方的人自然高兴,连忙来向陆抗报告。

    陆抗将送还猎物的人召了进来问道:“你们的主帅能喝酒吗?”

    来人回答:“必须有好酒他才饮。”

    陆抗笑道:“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了。现在交给你带回去,请转告羊将军,这是我陆某亲自酿造供我自己饮用的,特此奉上一壶,以表达昨日出猎时以礼相待之情。”

    来人答应了,携酒回去。陆抗身边的人问陆抗:“将军送酒给他,是什么用意?”

    陆抗说:“他既然对我们表现出恩德,我怎么能不予以答谢?”大家都感到十分吃惊。

    再说来的人回去见了羊祜,陆抗的问话以及送酒的事,全都报告给了羊祜。羊祜笑着问:“他也知道我善饮酒吧?”便命令当场打开酒壶取出饮用。

    他的部将陈元说:“其中只怕有奸诈,将军先还是别饮的好。”

    羊祜笑道:“陆抗哪里是给酒下毒药的人,不必疑虑。”竟倒出就喝。

    从此,双方使者往来,彼此互通问候。有一天,陆抗派人去看羊祜,羊祜问:“陆将军身体好吗?”

    来人回答:“主帅卧病在床,好几天没有出来了。”

    羊祜说:“他的病大概跟我的一样。我已经制好了成药,送给陆将军服用吧。”

    来人带了药回去见陆抗。众将领说:“羊祜是我们的敌人,这药决不是什么好药。”

    陆抗说:“羊将军怎么会毒害人呢,你们不要多疑。”也服用下去。第二天病便好了,众将领都表示祝贺。

    陆抗说:“他是施行恩德,我们总是施行强暴,这样他就会不战而胜我。从今以后,各自保卫好自己的边界,不要贪图一些小利。”

    英雄本色,当然勇要先。但是,人们常把英雄与骁勇相连,而很少与智谋相关。勇而无谋,非可取也。有智无勇空说英雄。其勇更不可取。三国时,吕布可谓十足英雄,连刘关张三雄联袂,也奈他不何。可惜吕布豪勇不少,智谋不足,因而设定他成不了大事,最后落得身首异处之结局。也有很壮烈的英勇,荆苛慷慨悲歌,易水动容。但悲壮毕竟不是皆大欢喜的,勇猛并非一定要以悲剧结束。但是勇者,的确往往爱以豪壮、勇力相拼,都少用智相得。长扳坡力战千军的赵子龙,再多一点智谋,那不如虎添翼了吗?《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操曰:“吾料吕布有勇无谋,不足虑也。”英雄短识,是古代勇士们的通病,这就注定了他们既悲且壮的命运,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英名,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悲哀,给未来抹上了一道道阴影。

    其实,在许多时候,英雄只要多一点柔能克刚的智慧、水道的计谋,就能顾全大局,着眼未来,不战而胜。

    柔能克刚——烛之武妙语退敌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在团团包围之中,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危在旦夕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敌手只剩下晋国,那么我国才能脱险。”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说派谁去劝退秦军呢?”

    那人推荐道:“大夫烛之武。”

    半夜,天空漆黑一团。在城东,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楼上,他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叫烛之武坐进筐中,上面用绳子吊着,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

    烛之武偷偷地来到秦营中,一见到秦穆公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哭什么呀?”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这怎么要到我们军营里来哭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来替你们秦国哭呀!”

    “你这是什么意思?”秦穆公好生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怎么要你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隔着晋国。所以,我国亡了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强大,而贵国也就相对地显得比晋国弱了。替别人打仗争土地,最后又拱手送给人家,这合算吗?再说,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秦穆公沉思了一会,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郑国一定尽主人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没有什么不利啊!”

    秦穆公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等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替郑国守城。

    晋国文公见秦穆公不告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

    中国的太极拳跟水道有许多相似之处,演练起来“形如流水,滔滔不绝”。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借力发力”等各种技击方法,有“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之功,能起到很好的防身作用。

    而在我们现代竞争社会中,水道的以柔克刚则是一种高超的斗争谋略。

    由于所遇到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水道以柔克刚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但总的表现都是:用柔的、软的、温和的、很合乎礼仪的方式、方法或手段来战胜顽敌——政治斗争中的对手或是军事上的敌人。其优越性在于:第一,能争得舆论的同情、支持;第二,能赢得时间,变被动为主动;第三,能逐渐挫伤对手的士气和锐气,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柔能克刚——鲁班智扶斜宝塔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鲁班的“四两拨千斤”其实就是水道柔能克刚的谋略,讲究以小力胜大力。

    柔能克刚——伙夫出使救赵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的部下武臣将军得了邯郸后,在左右校尉张耳、陈余的怂恿下自立为赵王。陈胜闻讯大为震怒,要想把武臣等家眷全部杀头,然后发兵攻赵。他的令箭刚刚拔出来时,相国房君劝道:“暴秦还没有消灭,难道还要树立一个强敌吗?我看不如派人去贺喜,并叫他们发兵西袭秦国。”

    张耳、陈余见楚王陈胜派人来道喜,就提醒赵王说:“您自立为赵王,楚王不会高兴,派使臣来道喜不过是将计就计罢了。灭了秦国后,就会来灭我们了。我们不如北取燕代南攻河内,得手后,楚王就拿我们没办法了。”

    赵王觉得这话有理,就派韩广率军攻燕。谁想韩广到了燕地,竟自立为燕王。赵王和张耳、陈余领兵北上,驻扎在燕国边境,准备攻燕。

    一次,赵王随便出去走走,却遇到了燕军而被俘虏了。燕军的主将把他扣留作为人质,开出条件,要分得一半土地,才放赵王回去。赵国派去的好几个使臣都被杀掉了,弄得张耳、陈余没有办法。

    这时,赵军中有个伙夫说:“我去跟燕军谈判好了,我有办法让赵王和我一起回来。”

    他去了燕军的大营,对燕军主将说:“你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

    燕将说:“他们是贤人。”

    伙夫说:“你知道他们要想怎么样?”

    燕将说:“想要回他们的赵王罢了。”

    伙夫却笑道:“你还不知道他们要想干什么吗?赵王武臣和张耳、陈余他们驱策军队,不用兵革就能占领赵地几十座城池,他们都有野心想南面为王,难道只是甘心做别人的卿相呵!臣与君的地位怎么能比?现在大势刚定,所以不敢三分各立为王。以年纪的大小为序,先立武臣,安定赵地的民心。现在赵地已经安定下来了,他们两人也想在赵地自立为王,只是还没有机会。现在你把他杀掉,那么他们就可分赵地而自立为王了。以原来赵国的实力,攻燕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况以两贤王联合起来,以申讨杀王之罪为名,燕就会很快地被灭掉了。”

    燕将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就把赵王释放了,那伙夫驾车送赵王而归。

    不仅刚、强才是战争的手段,柔、弱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水道的柔能克刚还指要刚柔相济,不能只偏重于刚强,或只偏重柔弱。在人的身体构造中,有刚强的部分,如手、脚、骨骼等,也有肌肉、软组织等柔弱的部分。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人才能够自由地活动。如果一味地偏重于刚强,最后必定会遭到失败。

    伙夫感化燕将运用的是水道中的柔,而将刚、强、柔、弱灵活地结合起来运用,方能达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

    柔能克刚——孔太守只身平乱

    明孝宗时,任命孔镛做田州太守。到任才三天,州内的军队全都被调动出发到他处,而响族人突然进犯州城。众人提议关起城门来守城,孔镛说:“这是个孤立的城池,内部又空虚,守城能支持几天呢?只有因势利导,用朝廷的恩威去晓谕他们,或许他们会解围而去。”

    众人都感到这样做很难成功,认为孔太守的意见,是书生脱离实际的迂腐之谈。

    孔镛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只能束手待毙了吗?”

    众人说:“即便这样,应当谁前去呢?”

    孔镛接着说:“这是我的城池,我应当独自前去。”

    众人纷纷劝阻他,但孔镛立即命令准备好坐骑,并命令开城门放他出去。众人请他带着士兵去,孔否定了。

    峒族人望见城门开了,以为是军队出来交战,再一看,是一个官员骑着马走来了,只有两个马夫为他牵着马缰绳,而且城门随即关上了。

    峒族人拦住马问孔镛是干什么的,孔镛说:“我是新来的太守,你们领我到寨子里去,我有话要说。”

    峒族人摸不清他的底细,姑且带着他向前走去。走了很远,进入了树林中,孔镛回头一看跟从他的马夫溜走了一个。到了峒族人居住的地方,另一个马夫也溜走了。

    峒族人牵着马进入了山林中。夹道有许多人裸露着胸膛被捆在树上,央求孔镛救助他们;孔镛问他们是些什么人,从他们的回答中方知他们原来是州、县学中的秀才,在去州郡的路上被峒族人半路拦截来,因为不愿投顺峒族人,将被杀死。

    孔镛先不顾他们,径直进入山洞。峒族人拔出刀来迎候,孔镛下了马,站在他们的茅屋里,看着他们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要让我坐下,你们这班人来参见我。”

    峒族人取来了一个坐榻放在屋子中央,孔镛坐下了,招呼大家上前来,众人你看我、我看你地走上前来。他们的首领问孔镛是谁,孔镛说:“我是孔太守。”

    首领说:“莫不是孔圣人的儿孙吗?”

    孔镛说:“是的。”

    这时峒族人都围上来拜孔镛。孔镛对大家说:“我本知你们是良民,由于饥寒所迫,才聚集在这里苟且求个免于一死,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用军队来镇压,想把你们剿尽杀绝。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看成是晚辈,怎么忍心杀害你们呢!你们如果真能听从我的话,我将宽恕你们的罪过。你们可以送我回州府,我把粮食、布匹发给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出来抢掠了。而如果不听从我的话,你们可以杀了我,但是接着就会有官兵向你们兴师问罪,一切后果就由你们承担了。”

    在场的峒族人都惊呆了,说:“要是真的像您说的那样体恤我们,在您任太守期间,我们绝不再骚扰进犯州府。”

    孔镛说:“我一语已定,你们何必多疑。”众人再次拜谢。

    孔镛说:“我饿了,请给我备饭。”众人杀牛宰羊,还做了麦屑做的饭招待他。孔镛饱餐了一顿,众人对他的胆量都很惊讶和佩服。孔镛当时看天色晚了,又对众人说:“今天我来不及进城了,就在这里住一宿吧。”众人为他准备好了卧室,孔镛从容入睡。

    第二天他吃了早饭说:“我今天回去了。你们这些人能跟随我前去取粮食、布匹吗?”众人说:“好吧。”于是牵着马,送他出树林,峒族人中有几十个骑士跟从着他。

    孔镛走到山林夹道处对峒族人说:“这些秀才是好人,你们既然已经归顺朝廷,就应该放了他们,让他们跟我一起回去。”

    峒族人给秀才们松了绑,把帽子和衣服还给了他们,秀才们纷纷跑了。黄昏时分,孔镛到了城门下,城楼上的官吏看见了他,惊讶地说:“必定是太守害怕而投降了峒族人,领着他们攻打城池来了。”

    众官员抱着怀疑的心情,拒绝开城门。孔镛笑着对峒族人说:“你们暂且留步,我自己进城,然后再出来稿赏你们。”

    峒族人后退了一段距离,孔镛入城。孔镛入城后令手下人取来粮食和布帛,然后从城墙上扔给峒族人,峒族人得到粮食和布帛以后道谢而归。后来峒族人就不再做扰民的事了。

    孔镛只身成功平乱,不仅仅因为他有非凡的勇气,而且因为他成功地运用了水道柔能克刚的智谋。

    柔能克刚——拿破仑优待俘虏收买人心

    1797年2月,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越过波河,进入罗马教皇领地,同教皇军队作战。在进行谢尼奥战役时,抓到了大批俘虏。这些俘虏都是意大利人。拿破仑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和权衡得失以后,决定释放全部俘虏。

    在释放前,他用意大利语向俘虏们作了演说,在高谈所谓意大利的自由和教皇制度的种种弊病以后,自我夸耀说:“我是意大利各族人民的朋友,特别是罗马人的朋友。我是为了你们的幸福到你们这里来的。现在把你们释放了,请你们回到家里,告诉你们家乡的人:法军是宗教、秩序和穷人的朋友。”

    面对拿破仑宽大为怀的态度,俘虏们万分感激。于是,欢呼声代替了恐惧感,战争中的仇人变成了恩人。

    这样做的结果是,被释放的俘虏都成了拿破仑的义务宣传员。他们到处宣传拿破仑这位“朋友”,说他是真正地爱护意大利人。释放俘虏的消息迅速传开,甚至传到了偏远的亚平宁山区,进入了许多农家茅舍,这为后来拿破仑在意大利采取军事行动和进行统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水道柔能克刚的智谋在许多重大外交场合和战争中都发生过奇效。拿破仑的成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柔能克刚——戴高乐给部队发收音机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总统戴高乐决定同阿谈判,以便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然而驻阿的殖民军军官们却密谋发动兵变,以阻止戴高乐的和平计划。为瓦解兵变,戴高乐以慰问为名向驻阿部队发了几千架晶体管收音机。

    就在正式会谈开始的那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了戴高乐总统的声音:“士兵们,你们面临着忠于谁的抉择。我就是法兰西,就是它命运的工具。跟我走,服从我的命令……”这声音,这语气,跟当年戴高乐流亡国外指挥反法西斯斗争时几乎完全一样。过去他们跟着戴高乐,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今天还能有别的选择吗?于是,大部分士兵都开小差了,整个兵营变得空荡荡的。就这样,戴高乐只用了水道柔能克刚的智谋,其他不费一枪一弹,用收音机粉碎了一场兵变。

    柔能克刚——麦克阿瑟宽容日本天皇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背信弃义,尤其是野蛮地虐待被俘美军官兵激起了麦克阿瑟对日本法西斯的深仇大恨。他曾怀着复仇的怒火发誓说:“我一定打回菲律宾,打败日本!”

    经过3年多的奋战,日本终于在1945年被打败。日本投降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总司令,负责日本战后的重建工作。

    这一任命使整个世界注目,人们纷纷预测,日本要遭受大规模的报复了。出乎意料的是,麦克阿瑟却主张宽恕政策。

    麦克阿瑟手下的一些军官早想发泄一下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多次建议把天皇裕仁这一头号战犯处死,麦克阿瑟拒绝了;有些参谋人员为了焙耀一下战胜国的权威,建议把裕仁传到盟军最高司令部来,麦克阿瑟也没接受。他认为,这样做,会使日本人对盟军产生更强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盟军的占领。他说:“天皇会不请自来的,我们等待吧。”

    果然不出所料,1945年9月27日,天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麦克阿瑟下榻的美国大使馆。麦克阿瑟获悉后,赶快来到了会见大厅的门口礼貌地迎候了天皇。在客厅就坐后,天皇见麦克阿瑟以上宾礼仪接待,十分感动,他以负罪的心情主动说道:“麦克阿瑟将军,我对贵国和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宽恕的罪行,我今天来见你,是要把我交由您所代表的各个大国来裁决,我对我的人民在战争中所做的一切政治、军事决定和采取的一切行动承担全部责任。”麦克阿瑟听到这些话后,十分高兴,他回答说;“战争责任是要追究的,但天皇可以例外。请相信,您将受到我们占领军的妥善对待。”这几句话使天皇提着的心放下来,使他感动得手足无措,连声说:“谢谢,谢谢。”

    麦克阿瑟的宽容政策,遭到了盟军一大批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以血还血,惩前毖后,指责麦克阿瑟毫无道理,心怀叵测。麦克阿瑟解释说:“从感情上,我是仇恨日本人的。但一旦取得胜利,作为占领军的最高长官就不能感情用事。我现在关心的是怎样使他们重新站起来,而不是永远爬不起来。”

    麦克阿瑟的宽容政策起了很好的作用。在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本,美军的占领与重建并未遇到多少障碍。

    1951年4月16日,当麦克阿瑟离职回国时,日本总理大臣吉田茂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说:“麦克阿瑟将军为我国利益所做的贡献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国人民对他的离职所感到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后,吉田茂又评论说,麦克阿瑟对裕仁处理得当,是美国对日本占领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麦克阿瑟的成功实际上就是水道之柔能克刚的智谋的成功。

    柔能克刚——凭良心付钱吧

    伦敦有一家名叫“拐角处”的饭店,只有两三张席位,却颇有名气,连英国BBC电视台都曾介绍过它。

    可以说“拐角处”在全世界简直独一无二。这家饭店的侍者,从不向光顾考出示账单,吃饭后的顾客任由自己随便付钱。

    “拐角处”的做法引起好多人的好奇,纷纷前来探个究竟,甚至有人从百慕大慕名而至,进入“拐角处”进行“良心自我测定”呢!

    管理自本世纪初进入科学时期以后,至70年代止,可以说其典型特征是“硬”性管理。不管是科学管理所推崇的“胡萝卜十大捧”,还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一时的管理科学所倡导的管理数学模型,它们都是有形的管理。管理手段,靠的是制度、纪律、奖惩、组织机构、程序、模型、计算机;管理功能,靠的是威慑、利诱、强制、权力、决策优化。这样的管理,对被管理者来说,是外加的、强制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指令和服从的关系,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在管理的作风上,体现的是简洁、强硬、阳刚之气。这种管理,如果用水关于刚强、柔弱的哲理来对号,那么,它显然是属于刚强的类型。

    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令世人瞩目,尤令西方、美国所重视。1981年2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巴斯卡和哈佛大学雅索士两位教授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出版。这部书认为“软性管理”是使日本企业管理优于美国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作者由此而得出结论:“软性管理”优于“硬性管理”。

    在“硬性管理”下,人们的规范行为靠的是外力的强制来实现的。在“软性管理”下,人们的规范行为不需要外力强制,而会自觉地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这种行为与企业目标自觉保持一致的现象,靠“内化控制”来实现。

    中国老女排冲出亚洲,夺得世界冠军时,是没有高额奖金的。然而,老女排队员为了“中国三大球翻身”这一爱国主义的崇高目标,牺牲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几乎所有的队员都伤痕累累,但他们没有叫苦叫累。他们拼命地奋斗,终于迎来了“三连冠”的辉煌。这是精神的威力!相反,女排“三连冠”以后,物质待遇好了,奖金大大丰厚了。但是,精神日趋松下来了。由此,战绩也相应地逐步下滑,从冠军滑到季军,最后跌到世界大赛的最低谷——8支参赛队的倒数第一名!再比如:在人类历史上那些建立了丰功传绩的民族英雄,那些在反法西斯前线进行着不屈不挠斗争的反法西斯英雄好汉,那些在中国长征路上啃树皮、吃草根的先烈,他们可歌可泣的行为,难道是物质、金钱“刺激”出来的吗?难道是制度、纪律、惩罚、威慑“逼”出来的吗?是追求、信仰、这样一些精神因素造就了这些英雄和英雄行为。由此可见,精神,意识,这个“至柔”的东西,的确可“驰聘天下之至坚”,“柔弱”的“软性管理”的确优于“阳刚”的“硬性管理”。

    柔能克刚——赫鲁晓夫巧答质问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相信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做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到:

    “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条子的人站出来。

    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面对着当众提出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伤了自己面子,也不合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人的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这个人人皆知其含义的场景来婉转、含蓄地隐喻出自己的答案。这种以柔克刚的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同时赫鲁晓夫创造的这个场景还让所有在场者感到他是那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这一水道以柔克刚的运用策略,可谓绝妙至极。

    【关键词】柔能克刚,四两拨千斤,软性管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