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载舟覆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船在水中才能行驶,这是水能载舟;水也能淹没船,造成致命的威胁,这是水能覆舟。后人用“载舟覆舟”来比喻民心所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两军相斗,争战厮杀,虽然决策权在将帅手中,但战争最后胜利,仍然靠全体官兵奋战。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全体兵的奋战,再高明的决策也难以实现,任何战争也无法取胜。

    将帅应当与士卒同甘共苦、同安共危,才能激励士气,奋勇作战。我国古代不少名将,他们之所以能少胜多,战无不胜,是因他们“视卒如婴儿”,爱护备至,故其部下心甘情愿为之赴汤蹈火,与之同难共死。

    企业家如同带兵的将帅,只有爱护员工,“视卒如婴”,才能受到员工的信任和爱戴,才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日本的企业家表现最为出色。他们多把企业看成一个大家庭,把工人看作大家庭中的成员,不少企业的经理能叫出全厂职工的名字。为员工召开生日酒会,董事长亲赠礼品,谁家有事,总经理上门慰问,对员工关怀备至。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许多工人都在企业服务终生,与企业同命运,共荣辱,把企业视为个人事业与希望所在。

    【引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荀子认为,国君是舟,人民是水。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劝告唐太宗李世民说,载舟覆舟的道理,请慎重考虑。

    【原理】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反应出得人心的重要。

    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能掌握人心,才能拥有得力的部下,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不管是仁者,霸者还是狂者,只有掌握天下的人心,才能真正做到一统天下。看看历史几千年,失天下者必先失民心,得天下者也必先得民心,万古不过如此。

    如何对待自己的部下,关系到战争的胜利或失败。能得部下之心,则可使其心眼而竭智效力,胜利可在望;失去部下之心,则离心离德以至四分五裂,必将失败。可见,得将士之心是何等重要,正如《孙子兵法·地形篇》所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渊;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同样,企业经营的成败,决定因素是人,这里所指的人,不仅是一个个的个体的人,而是人的集合体,或叫人的群体。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群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智慧和功能就会增强,群众成员的活动效率即会产生“群体效应”。

    要得人心,你就必须有容人之量,识人之能,待人之道和用人之明。你要得人心,就要学会宽容别人的小缺点,而不会因此舍弃他的大能力,此谓之容人之量;你要得人心,就要具有认识别人真正能力的本事,不要被一些细枝末节所迷惑,这是识人之能;你要得人心,就要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待遇,所谓礼贤下士并不只能在用人之际,而要持之以恒,乃是待人之道;对于每个人,你要按各自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工作,这样才能人尽其用,不会有人怀才不遇,这是用人之道。

    【故事】

    载舟覆舟——吴起善抚士卒每战多取胜

    《史记·吴起传》记载:吴起,卫(今山东)人,善用兵,齐国攻鲁国,鲁君用为将,大破齐国。齐人向鲁君进谗,鲁君不用吴起。吴起往投魏国,魏文侯以为将攻秦,占其五城。文侯任他为西河守,以抗拒秦、韩。文侯死,其子武侯继位,吴起仍被任用,后公叔为相,他是魏国女婿,其人擅权而猜忌,因嫉妒吴起的才能和武功,便想方设法排挤吴起,在魏武侯面前说吴起的坏话,武侯便将吴起撤职。吴起便投奔楚国,楚悼王素知吴起贤,他一到楚就被任为相。在楚国,吴起进行一系列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于是南平百越(南方各族),北灭陈(今河南东南)、蔡(今安徽西北),击退魏、赵、韩三国的进犯,打败秦国,使楚国威振天下。

    楚的贵族十分嫉妒吴起。悼王一死,宗室大臣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跑进悼王的灵堂伏在其尸体上,击起之徒射杀吴起,并箭中王尸,后杀害吴起的人也被以兵加王尸之罪而被处死。

    吴起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军事家,他智谋超人,善于带兵作战。他在魏国时间最长,一共有二十七年,是他一生武功最辉煌时期。吴起先后与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全胜的有五十四次,其余十二次则胜负未分,这就是说他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他为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达千里。他不仅在实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战经验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曾有《吴子兵法》一书,共有四十八篇,但大部分已遗失,现只存六篇,即《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从这仅存的六篇看,吴起论兵法并不是就军论军,而是将治军、作战和治国、亲民、用贤等综合论述。从其语言看,可能不是吴起自己写,是后人记录他与魏文王和武王论兵汇集成的。

    吴起深谙水道载舟覆舟的智谋,很强调使士卒为用敢战是取胜之关键。他在《治兵》篇回答魏武侯“兵何以为胜?”的问题时,说:“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这是说,统帅能与士卒同安乐,共患难,使军队团结一致而不离散,能连续作战而不疲惫,无论用它指向哪里,准也不能阻挡。这叫做父子兵。”又吴起在《励士》篇里回答魏武侯“严刑明赏,足以胜乎?”的问题时,说:“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这是说:赏罚严明的事,我不能详说,虽然这很重要,但不能全靠它。发号施令人们乐于听从,出兵打仗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人们乐于效死。这三点才是君主应该依靠的。”

    吴起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而他所说的正是其作战实践的总结。吴起之所以每战多胜使诸侯震惊,正因他能使人们“乐于听从”、“乐于参战”、“乐于效死”。而他能使人如此,是因他能与士卒共安危,组成一支不可抵挡的“父子兵”。司马迁在他写的《吴起传》里描绘了吴起与士卒“共安危”的情况,给我们具体揭开了吴起每战多胜这个谜:吴起在魏国为将时。同最低级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不另设床铺,行军不乘坐车马,他还跟士兵一样亲自背负粮食。这就是说衣食住行都没有一点特殊,跟士兵

    同劳苦。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吴起用嘴给他吸吮疮脓。这位士兵的母亲听了不禁痛哭起来,人们很不理解,说:“你的儿子是个小兵,而将军为他吸吮疮脓,这是对你儿子的重视和关怀,为何要哭?”她说:“并不如你们所说,去年孩子的父亲吴公长了毒疮,吴将军为他吸吮疮脓,其父疮治好后拼死参加战斗,不久就在战场上牺牲了。现在吴将军又吸吮孩子的疮脓,我不知他哪一天又要拼死在战场上,所以我才哭啊!”

    这位母亲从其直觉中,已认识到吴起如此爱护他的孩子,必将使他像其父一样,深感吴起的恩爱,必激发他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终将效死沙场。

    司马迁写的《吴起传》,是将之与孙武、孙膑合写一起的,可见他对吴起用兵评价之高,而后世人们谈古代兵法时,都首推“孙吴”。

    现代商战中,水道载舟覆舟的道理同样适用。

    有“蓝色巨人”之称的美国IBM公司是由三家小公司发展而成的一家跨国大公司。它的成功之道包含在三项简洁明了的信念之中:尊重每个员工;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做事力求尽善尽美。而尊重每个员工是IBM公司认为最重要的,这正是水道载舟覆舟的精髓所在。

    载舟覆舟——杨业士卒乐死被誊杨无敌

    杨业是北宋名将,他先在北汉为将,后归宋,时间长达30多年。在这期间,辽国常派兵南侵,百姓受害甚大,他英勇机智地进行反击,对保卫边境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业抗辽事迹见《宋史·杨业传》。杨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喜打不平,善骑射,好打猎。他还未到二十岁就任北汉的保卫指挥使。在抗击契丹统治的辽国的侵扰中,以骁勇出名,每战必胜,屡立战功,国人号为“无敌”。曾升任代州(今山西代县)的建雄节度使。宋太宗攻北汉,北汉屡被打败,形势危急,势孤难敌,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继元既降,太宗素闻杨业骁勇善战,便派使见杨业,因得一猛将,太宗大喜。封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太宗灭北汉后班师回朝,任杨业为郑州刺史。太宗因杨业长期抗击契丹军熟悉敌情和边事,便调任代州刺史,兼任并州路的禁军和代州地方军的最高指挥官,在雁门关前线防御辽国。

    公元980年,契丹军大举入侵雁门关,杨业领数千骑自西陉(雁门关峡谷西支)而出,由小路绕到雁门关峡谷北口,从敌军背后猛攻,契丹军大败。杨业以功调升云州观察使,仍任郑州、代州刺史。从此,契丹军望见杨业军的旌旗,不敢侵扰,自动避退。

    公元986年,宋太宗兵分东、中、西三路大军攻辽,开始进展顺利,尤以由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军战果最辉煌,后因东路的主力军战斗被打败,太宗慌忙令诸路班师。并令西路军保护曾经夺回的云、应、寰、朔四川的人民迁于内地。这时契丹大军引大军攻击已回师代州的西路军,而东、中路军已撤回,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杨业提出“示形于东,而务于西”的策略,说:“我领兵出大石路,先派人密告云、朔两州守将,俟大军离开代州时,使云州之众先出。我进军应州,契丹军必来拒,即令朔州人民出城,直入石碣谷。我预伏强弩手千人于谷口,派骑兵在中路支援,这样三州的军民就可以安全撤退了。”监军王先反对说:“我们有数万精兵,为何怯懦如此。应直趋雁门,迎击敌军。”另一监军刘文裕赞成王先意见。杨业说,“不可,这样必大败。”王先嘲笑而威胁杨业说:“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避而不战,是否有异志?”杨业说:“业非避死,是因战机不利,徒使士卒被杀伤而不能立功。现在你们责我怕死,我可为你们打头阵。”临行前,杨业流泪对潘美说:“我原是太原降将,罪当死。上不杀,委为边帅,授以兵权。我非纵敌不击;是在伺机出战,以立功报国。今大家责我避敌,我当战死于敌前。”他指着陈家谷口(今朔县西南陈家沟)说:“诸位于此两侧埋下步兵和强弩手,待我转战到这里就夹击敌军相救,否则将全军覆灭。”

    潘美与王先领麾下兵列阵于谷口。他们等了一个上午,不见杨业回来,王先以为契丹军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出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便领军沿着灰河西南行二十里,听说杨业兵败,不敢救授,就慌忙带军逃走。杨业出兵与契丹军战斗,全军竭力死搏,因众寡悬殊,杨业突围到谷口时,不见守军,拍胸大哭,率帐下士卒再战,士卒殆尽,他身被数十创,还杀死敌兵数十人,马也受重伤,为契丹军所擒。敌帅劝降,杨业坚决拒绝。杨业悲愤地说:“上遇我厚,原想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我有何面目再活下去!”不食,三日而死。

    杨业孤军出战至死,都是因王先等所迫所误,非其战之罪。他与契丹军死战后,回到谷口时,麾下尚有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现败局已定,跟我一起死没有益处,可回去报给皇帝。”将士听了都为之感泣,没有一个肯走。淄州刺吏王贵杀敌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众亦战死,无一人生还。为何杨业能使将士与之共死?这是因杨业深得将士之心。杨业虽不知书,但为人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能与士卒同甘苦,代北冬天严寒,人多穿皮衣,杨业却只穿棉衣。他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用,为他效死,彼此之间有如父子兵。这就是杨业之所以与契丹战多胜,被号为“无敌”的主要原因。

    杨业一生北抗契丹以保护人民,又为保国而战死,而其死又是由“奸臣所迫”,故其死时人们无不为他伤感而哭,其英烈事迹也为后为所称颂。其子延昭及杨文广都忠勇善战,有功于国;妻折太君也善骑射,尝助夫立功;他的侍女、仆从也武艺过人。折太君就是民间传说的“杨门女将”的主帅佘太君。杨业父子战死后,杨家将的故事就开始流传开来,北宋已有关于杨家将的杂剧,说书人也讲杨家将的故事,话本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元时元曲有关其故事的更多,关汉卿著有《孟良盗骨》剧本。明代,有长篇小说《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这些戏曲、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

    为将之人,如果明了水道解载舟覆舟的道理,能做到得人心,自然能对军队号令自如,部下人人乐于效命,何愁不能取胜呢!

    载舟覆舟——岳飞公心待士得将士效死

    在战争中,要取得胜利的起码条件是:将士必须听命令、遵兄律。没有这两条,军队最多也不过是一盘散沙,难于与敌作战,更谈不上取胜。而为做到这两条,有的只用严刑峻法治军,有的则休心恤下而严明军纪。前者虽能强使士兵遵令作战,但将士是被动的;后者则主动听令作战。而被动与主动有本质的不同,被动是被强迫的,是不得不战,其士气不高,战斗力则不够强,缺乏拼死的精神;主动是自觉自愿的,乐于效死,这种军队往往是无敌的。岳家军就是这样的军队,由于上下一心,军纪严明,自动效死作战,战斗所向无敌,使金兵一闻岳家军到来,胆战心惊。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世代农耕。岳飞少时有志气,为人沉默寡言,家贫力学,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他有气力,十多岁时能挽三百斤的硬弓,后向同乡周同学射,尽得其术,能左右射击。

    公元1122年,即宋徽宗宣和四年,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抚使招募敢死战士,岳飞应募。他屡立战功,后为开封统帅宗泽部下,宋高宗即位,他上书主张乘金轻我“乘其怠击之,”以越职上书被撤职。后被河北招讨使张所赏识,任中军统领,屡败金兵。因与张所将王彦有隙,复归宗泽,任留守司统制。宗泽死,杜充代之。公元1129年,兀术率金兵南侵,岳飞要求抗击,杜充不听,率众南下,开封沦陷。留守建康的杜充不战而降。岳飞移于广德、宜兴继续抗战,在广德六战六捷,擒金将王权;金人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金兵于镇江东又胜,与金兵战干清水亭,又大胜,使金兵横尸十五里。金兵统帅兀术奔建康。后又平定李成、张用等游寇有功,岳飞被授武安军承宣使,驻兵于江州。公元1134年,即绍兴三年,大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他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多次建议大举北进。高宗、秦桧与金议和,他上表反对。公元1139年,金兵又南侵,兀术进兵河南,岳飞派各将出兵反击,相继奏捷,兀术大掠,认为其他宋将易对付,只有岳飞勇不可当,便集中力量企图消灭岳家军。先以其最精锐的一万五千铁骑“拐子马”直冲岳家军在郾城的阵地。所谓“拐子马”,是以三骑兵为一组,皆穿铁甲,用索贯在一起,三铁骑一齐冲杀,勇不可当,过去宋军与战皆败。对此,岳飞早有准备,他令步兵每人手持马扎刀,不要仰看,只所其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地,二马不能行,岳家军奋击,大破拐子马军。兀术大哭说:“自起兵以来,全靠拐子马军取胜,现在完了!”岳家军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义军纷起响应,金军内部开始瓦解,不少将领投降或准备投降。对此大好形势,岳飞高兴地对诸将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兀术则认为败局已定,他曾对人说:“岳少保以五百骑破我十万大军,京城日夜望其来,那有力量可守?”讵料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下令退兵,他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谋反下狱,公元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即也许有)的罪名将岳飞谋杀,其养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时被害。宁宗时才平反,追封鄂王。

    从以上记载看,岳飞一生最辉煌的功绩是抗击金兵的侵扰,他善于以少击众,战无不胜。如果不是由于别有用心的宋高宗和卖国贼秦桧阻挠,岳家军必将直捣敌人的老巢黄龙府,岳飞的“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伟大愿望必将实现。

    关于岳飞之被冤杀,已有历史的结论,即罪在高宗和秦桧,毋须探讨,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岳家军何以战无不胜?

    军纪严明,是岳家军的突出特点之一。当杜充降金后,其手下诸将都乘机抢掠,只有岳家军秋毫无所犯。这时,驻军于钟村的岳家军,已经绝粮,将士忍饥挨饿,也不敢扰民。这是因岳飞军纪极严明,曾有兵卒取民麻一缕以束饲马草,立即斩之。因此,兵卒夜宿,民开门接纳,也无人敢人。岳家军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掠”的美誉。岳家军纪严明,时人皆赞,江西宣谕刘大中向高宗上奏时说:“飞兵有纪律,人恃以安。”由于军纪严明,岳家军都眼从指挥,与之对敌者都深为畏服。他奉命镇压杨么时,杨么将黄佐说:“岳节使号令如山,如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岳家军进攻邓州大败金将刘合时,高宗高兴地说:“朕素闻岳飞行军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可见高宗对军纪的作用还不理解。有无军纪与胜败大有关系,无军纪,部队就不听指挥,也必将扰民,以抢掠为目的,必不能作战;有军纪就服从指挥,使民得安必得民支持,这是岳家军能战能胜的重要条件之一。

    岳家军的军纪如此整齐划一,这与岳家军的自觉自愿有关系。而这是因岳飞能爱护将兵,并能以身作则。士兵有病,岳飞都亲自调药治理;诸将远怔或远戌,派人慰劳其家人;战死者哭之而抚育其遗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犒赏,都均分部属,分毫不私。对于军纪,岳飞自己带头严格遵守,他行军经庐陵借宿民家,他黎明即起,为主人扫庭院、洗碗盆才离开。庐陵郡守在效区设宴为他饯别,他却混杂在一般军官中走了。对于养子岳云也十分严格,有一次他率将士训练,岳云骑马跳壕,马被绊倒,怒而鞭之;在郾城与兀术军大战时。他派岳云领骑兵直冲其阵,对他说:“不胜,先斩你!”云与骑兵奋勇杀敌,使敌尸遍野。岳飞征伐,岳云无不参加,数次立奇功,岳飞隐而不报,别人为岳云不平,说其“不公”。有特旨升岳云三级,岳飞辞说,“士卒冒矢石奇功,始得一级,我的孩子岳云却升三级,何以服众?”由于岳飞关心士卒,以公心待人,一视同仁,又能以身作则,故将士与其一心一德,同患难,共生死,这是岳家军能战无不胜的关键原因。

    当然,能战胜,不只靠人力,更重要的靠智谋。岳飞是个智勇双全的统帅,宗泽曾对他说:“你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他阵图,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泽赞同其言。但岳飞在对敌作战的战略战术上,并不自恃才智,独断独行,而是集众智而后作决定。在对敌作战前,尽召集诸将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如突然间遇敌,岿然不动,镇静迎击。敌人遇岳家军都很惊畏,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是因为岳飞善于运用水道智谋的缘故。

    载舟覆舟——史可法体心恤下得士爱戴

    史可法是明末爱国将领。他是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元年中进士。初任西安府推官,后因战功屡升到南京兵部尚书。福王在南京即位时,加大学士,史称阁部。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后,大举向南进攻,督师于扬州的史可法为挽狂澜于既倒,坚决组织抵抗,由于权臣掣时于内,悍将跋扈于外,又缺粮饷,外围又都失守,孤城不保,终于“志决身歼”:他自杀未死,为清军所执,不屈被杀。

    明之衰亡,这是形势必然,因明末统治者已腐败不堪,如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王朝,那位弘光皇帝朱由崧就是个昏君,当议立他时,史可法等认为“七不可”,即“贪、淫、酗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主张立贤明的潞王常涝,但阉党阮大铖与佞臣马士英早已策动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四总兵发兵命护送朱由崧到南京,拥立其即皇帝位。因四总兵拥有兵权,史可法等无可奈何,为顾全大局只好同意。朱由崧一即位,立即征集美女尽情淫乐,一切军国大事任由马士英,阮大铖摆布,将史可法挤出南京到扬州、临淮去督师。昏君、佞臣更无忌惮,胡作非为,人心丧尽,虽有史可法等几个忠臣也就无济于事了。

    因此,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据《明史·史可法传》记载,史可法确是善于治兵,深得将士的爱戴,是个帅才。他为人清廉而有信,能与将士共劳苦。他督师行军,士不饱不先食,未发衣不先穿,有肴肉必先分给将士。他“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扇子),冬不裘,寝不解衣。”他以救国图存为己任,无暇考虑个人私事。史可法督师扬州时已四十余岁了,还没有儿子,他的妻子要为他纳妾,他叹气说:“国家如此危急,哪敢考虑儿女的事情!”

    由于史可法一心为国,又体心恤下,深得下属的爱戴。有一天,因忧国事,晚上睡不着,多饮几杯,凭几睡着了。黎明,将士有事来敲门,知府任育民戒说:“督师好不容易得甜睡,不要惊动他。”便使鼓人仍打四鼓。一会儿,可法醒来,听到鼓声,大怒说:“谁犯我令?”将士告知是育民所为,是为让他能安睡而这样做,他才不说什么。

    他善于治军和深得将士之心,还表现在即使悍将在他抚慰下也听其约束。他出镇安淮、扬州督师时,其所统领的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总兵都是跋扈的悍将,尤以高杰为最。因扬州是繁华富裕之地,黄得功、刘泽清、高杰争进驻扬州。高杰先到,大杀掠,尸横野,城中守将坚守。刘泽清亦在淮上大抢掠。临淮丁让良佐军进入,亦被攻。弘光朝廷令可法往调解,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因敬佩可法皆听命。可法便往见高杰,高杰素畏可法,听说他来,连夜派兵掘坎数百处以埋死尸。早上拜见可法于帐中,辞色俱变,汗流透背。可法因高杰是员勇将,且是用人之际,不仅不责备,反而和颜悦色安慰他,高杰大喜过望。可法上奏请准其驻兵于瓜洲,高杰又大喜。可法还向高杰晓以大义,高杰表示:“您叫我赴汤蹈火,我万死不辞。”黄得功也是员勇将,可法极力争取团结,给予重任。后高杰、黄得功都坚决抗清为国牺牲。

    史可法虽然最后以身殉国,但他深知水的载舟覆舟的道理,将领是舟,要靠士兵这些水。所以他做到了爱兵如子,深得人心,即使他死后,还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号召江南人民抗清,可见他的名气影响之大。

    商战中,水道的载舟覆舟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顾客是水,厂家是舟,这其中的关系相当微妙。

    在竞争激烈的商品战中,人们一般比较注重产品的质量,以优质的质量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力争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对于经商过程中感情的投资则注意不够。浙江嵊县工艺竹编厂厂长王银飞在经营中,除了狠抓产品质量、信守合同、重视信誉外,还舍得在感情上投资,使得该厂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竹编行业里兴旺发达,立于不败之地,被人称誉为既有真本事、又有人情味的女企业家。

    有一次,一位日本包销商来到嵊县竹编厂,王银飞在百忙中,专门抽出时间陪他们聊天、参观,请他们看样品,提意见,并耐心详细地解答了日商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日商对王银飞产生了一种信任感。王银飞觉得只让日商了解产品还不够,还应该让他进一步了解职工们的精神风貌,于是决定举行一次全厂职工的文艺晚会,特邀日商参加。本来,日商已决定这天去邻县竹编厂,可是,当王银飞把举办联欢会的安排同客人一说,日商盛情难却,便满口答应下来。邻县的竹编厂见日商到来,也是盛情接待,并百般挽留,客商还是于当天赶回了嵊县竹编厂,兴高采烈地参加联欢晚会,宾主载歌载舞,感情十分融洽。王银飞和全厂职工的热情,给客商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日本客商回国后,即使躺在病床上仍然想着嵊县竹编厂。1986年,他在刚刚动过胃切除手术不久就来到了嵊县竹编厂,一次就包销了200多万元的竹编产品。

    王银飞不仅对外商满腔热情,对国内客户也怀着真挚的感情。1984年的一天,一位哈尔滨的客户来到嵊县竹编厂,打算请他们专门生产一种酒瓶套。王银飞热情接待了他,向他介绍本厂的产品,并应客人的要求,让创作组连夜赶制了4个样品,供客人选择。样品出来后,客户非常高兴,立即选定了其中的两种,当场要20万只。只是第二天,客人又变卦了,提出只要6万只,他自知理亏,十分抱歉地向王银飞说明了原委。王银飞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想的周到、细致,并帮他算了笔经济帐,告诉他如何加快资金周转。这种将心比心、真诚待人的态度,使客户非常感动,并诚恳地表示:“以后我厂若要竹编产品,就一定来嵊县竹编厂订购。”果然,没过多久,他又订了10万件竹编酒瓶套,还特地从哈尔滨赶来参加了用户座谈会,赞扬王银飞的工作和为人。

    至于对内,王银飞对本厂职工更是关心倍至。虽然她工作很忙,却常常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和职工生活情况,遇到生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的情况,她就带领科室人员顶岗干,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深受职工的称赞。由于她关心、体贴职工,大大调动了职工们的积极性。全厂上下一条心,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很快走到了同行的前列。1984年受到轻工业部的表彰,1986年出口额达4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新加坡和香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载舟覆舟——皇太极读书悟理爱惜士兵

    皇太极,满族,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汗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继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后金为大清。他善骑射,喜读汉族典籍,尤其是中国历代兵书。在其征战中,对将士备极关怀,注意“恩养”归附。由于关怀将士,深得将土之心,土气高昂,战斗力强;由于“恩养”归附,愿归附的日多,势力日益扩大。

    《清太宗实录》记载他读书懂得体恤将士的重要的意义并付诸实践:有一次,他到文馆,拿达海先生所译的《武经》来读,内有说,“古代有良将,别人送给他一坛美酒,便使人倾倒入河里,与士卒同流而饮。当然一坛酒倒入河中,不能有什么酒味,但三军之士因主将有美酒倒入使大家得饮,因而无限感激,乐于效死。”皇太极读了有所悟说:“读了古史这段记载。使我认识到将帅必须体恤士卒。如我国顾三台驸马,与敌人作战,对作战而死的士卒,却用绳系其脚拖回。主将轻蔑士卒如此,哪能使士卒乐于效死呢?”

    正因为皇太极悟出了水道载舟覆舟的道理——“将帅必体恤士卒”,他十分关怀士卒。公元1630年的某一天,皇太极闲坐,他告谕群臣说:“昨天攻取水平城的副将阿山、叶臣与勇士二十四人,他们冒着炮火奋力攀登敌城,可以说是我国第一等的骁勇人。他们蒙上天保佑,个个都平安无恙,召见他们时,朕深为感动不禁悲伤,几乎忍不住要流泪。这样的勇士,应按以前的旨意办,以后攻城,不要让他们再登城,只令他们在诸贝勒、固山额真的左右,对敌作战时,一起前进,如果他们要攻城,也当制止。以后有一、二次率先登城立功的士卒,亦不可再令攻城,以示朕爱惜勇士之意。”

    皇太极不愧是大清创业之主。他原是成长于文化落后的地区,由于他重视汉族的先进文化,在他统治期间,开文馆,翻译汉文典籍,积极学习,因而熟悉汉族古代名将用兵的典故,并能联系实际,用之于治军作战。他因读书而悟出水道载舟覆舟的意义,只不过其中的一部分例子罢了。因而满洲兵能驰骋于中国,取明而代之,就不是偶然的了。

    皇太极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还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继位后一改其父即后金汗努尔哈赤的将俘获汉人为奴和在争战地区肆意掳掠屠杀的野蛮行为,在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同时,实行满汉联盟和优俘抚降的政策,这使一个落后的民族终于统治偌大的中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元1630年左右,皇太极便注意优俘抚降,这说明他志在灭明以统治中国比其前辈更为明确。皇太极在永平俘获明郎中陈此心,他降后复叛,密使其子先逃,又叫家人携资潜逃,被守门者抓获,满汉官审讯,论斩。皇太极不同意,说:“放他回原籍算了。”于是,赐给此心马二匹、驴四头、银二十两,令他带妻子奴仆任其所往(见《清太宗实录》卷6)。过去后金军多屠杀明军将士,皇太极对降而复叛的明官员如此宽待,不仅消除降者的恐惧,对瓦解明军起了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招降明将洪承畴更能说明其招降的意图。公元1641年,清军破松山时,擒洪承畴归。洪感明帝知遇之恩,初,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跌足,破口大骂不休。皇太极命诸文臣劝降,洪不答一语。皇太极亲到洪承畴的住所,解貂裘给洪穿,说:“先生冷了?”洪茫然注看皇太极久之,叹气说:“真命世之主!”便叩头请降。皇太极大喜,即日赏赐无数,摆百戏以贺。诸将都不悦,说:“洪承畴只不过是一个羁囚,皇上待他何以如此隆重?”皇太极问诸将:“我们栉风沐雨,四出征伐究竟为了什么?”诸将说:“是为了得中原!”皇太极笑说:“譬如我们要到某一地方,而请君都像瞎子一样不知路,今得一引路人,我哪能不高兴呢?”诸将乃服。洪承畴降清确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他对清入主中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敌我相争中,能否正确对待降者,是关系到能否削弱敌人和迅速壮大自己队伍的大事。残暴而鼠目寸光的将帅,或为复仇,或对敌不信任恐贻后患,往往大肆屠杀俘虏和降者,这使敌将士即使战败也不能选择投降一途,因与其降而被杀宁死战以求生,这实是为敌方帮大忙,提高其士气与己相争,结果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那些有远见者而具有政治眼光的将帅,无不优俘抚降,降者心悦神服而为其所用,使敌人队伍迅速瓦解,自己队伍日益壮大,终于消灭了敌人。

    皇太极确实是历史上著名的极善于利用水道载舟覆舟谋略的政治家。

    载舟覆舟——羊祜结好吴人为灭吴奠基

    三国末期,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效法魏代汉的伎俩,强逼魏帝曹奂禅位,称武帝,创建晋朝。这时蜀国早已亡,只存下吴国,而其主孙皓残暴奢侈,臣民离心,三国归晋已不可避免。镇守襄阳前线的羊祜以灭吴使晋一统中国为己任,他讨好吴人,使吴国军民感晋之德,及其临危荐杜预代吴,吴人不战而降。羊祜以德化吴人为晋奠下了灭吴的基础。

    羊祜的事迹详见《晋书·羊祜传》:羊祜,西晋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司马炎父亲)的机密。晋武帝代魏后,与他策划灭吴。公元269年(泰始五年),他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他在前线,不论对吴国军队或吴民,都以诚信相待,用德感人。每次与吴军交战,都约定日期,不用诈兵进行袭击;吴将来降,都厚待之,故归附的不断。晋军曾抓吴国两个孩子为俘虏,羊祜令将这两个孩子送回家。后吴将夏祥等来降,这两个孩子的父亲亦带其亲属来归附,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之打败,追而斩之,却美其名为吴国死节而厚加殡殓。陈尚、潘景的家人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行。吴将邓香掠略夏口被擒获,羊祜将他释放,香无限感激,回去率其部属来投降。羊祜军队行经吴境,因缺粮割取农民禾谷,都计其所值多少,用帛偿还。每次出外打猎只限于晋地,从不越过吴境,如所猎到的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皆派人送还。于是吴人心悦神服,称羊祜为“羊公”,不呼其名。吴人对他尊敬如此!

    即使是与他在前线对峙的吴国主将,羊祜也以德感之。是时,与羊祜对峙的是吴国名将陆抗,羊祜敬畏其人,陆抗对羊祜也深为佩服,说羊祜的德量,即使是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两人在边境常有交往,陆抗有病,丰祜知道了派人送药给他,抗毫不怀疑将药服了,他的部属多向他进谏,抗说:“羊祜不会是鸩人的人!”抗每告诫其部属说,“彼专为德,我专为暴,不战将自眼。各保守分界,不要贪小利。”吴国主孙皓听说陆抗与羊祜在边境交和,便向陆抗追查此事,抗说:“一邑一乡之间也要讲信义,何况是大国之间呢!臣不这样做,那就正好彰扬晋人之德,对于羊祜是没有丝毫损伤的。”

    羊祜深谙水道载舟覆舟的道理,一心安抚民心。他镇守襄阳十年,从不扰民,不增加人民负担,他发动部队垦田,自备军粮,作一举灭吴的准备。他初到时,军无百日的粮食,到第三年,却有了十年的储积。

    由于羊祜在灭吴工作中,以收拾人心为先,不仅得到前线晋国军民的支持,也得到吴国军民的敬佩。他认为一切准备已就绪,而吴国内外交困,正是灭吴良机,一再上书要求伐吴,而司马炎却犹豫不决,一直到他临死前,在司马炎要求下,他推荐杜预自代以征吴,始实现了他灭吴的愿望。吴人心归晋是与羊祜长期以德感化吴国军民分不开的。在吴国内来说,孙皓“帮助”晋人也是个关键原因。孙皓专横残暴,使国家穷困,臣民愤恨。孙权时臣民归附,为他守境抗敌,故长江是天堑;现吴国臣民不为之抗战,长江一跨便过,孙皓只能是开门出降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晋胜吴败再一次得到证实。

    吴人心归晋当然与羊祜结好吴人有关。在羊祜病死时,吴国边境人民莫不痛哭,以至罢市,巷哭之声不断。吴军守边将土亦为之哭泣。羊祜死后二年,晋终于平吴,群臣向晋武帝祝贺,武帝捧杯流泪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两国相争,要使战争取得胜利,其根本在于争取民心,这包括我方和敌方的人心。得我方的人心,就上下齐心,士气高涨,兵源不缺,供应不断,这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得敌方的人心,可使敌人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我方得人民效死,敌方失人民的支持,我胜敌败是必然之理。此理已为历史所证实。古之善战者无不以争取人心为要务,攻占敌人城池必先安民,使民亲附,其影响所及,使其他敌人望风归顺,足见争取民心对于胜利是何等重要!水道的载舟覆舟真是治世的法宝。

    载舟覆舟——李孝恭安抚人民迅平南方

    李孝恭,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是唐高祖李渊的侄子,是唐初平定南方的主帅,对唐统一天下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为一代名将。

    李孝恭能迅速平定南方,他采取招抚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李渊占领长安后,封他为光禄大夫,不久又任他为山南道(即秦岭之南,包括今陕南、川东、豫西南、鄂西北、鄂西等地区)招抚大使。他进击朱粲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俘虏了不少农民军士卒,诸将主张坑杀,孝恭不同意说:“不可,如果这样做谁还敢来投降呢?”于是,全部将之释放了,并传檄四方,以礼招抚。结果不用动一兵一卒,降者日多,自全州至巴蜀地区,有三十余州相继降附(见《旧唐书·李孝恭传》)。他攻入江陵时采取同样的招抚政策,也收到了惊人的效果。

    江陵为肖铣所盘踞。肖铣,隋朝后族,隋末称帝,国号梁。李孝恭率大军围江陵,肖铣内外阻绝。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文本劝肖铣投降。当时,肖铣守兵力弱,征召的救兵又不见到,肖铣只好采纳岑文本的意见。他对群臣说:“老天不赐福于梁朝,现在形势危急已不能支持下去了。如果坚持下去待唐军攻入城池,那老百姓就遭殃了,不能为了我一个人而使老百姓涂炭啊!”铣便杀猪、牛、羊祭告于太庙,下令开门出降,当时守城将士皆哭。铣便穿着白衣戴上布头巾带领群臣到李孝恭的军门乞降,并请求说:“罪该死的只有我肖铣一人,老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

    孝恭率军入据江陵城,诸将拟纵兵大肆掳掠,随肖铣来降的岑文本便往说李孝恭:“江南百姓,自隋末以来受尽了暴政的虐害,加上群雄相争,死伤无数,穷苦不堪。现在活的都是在战乱中死里逃生幸存的人,他们踮着脚跟,伸着脖子,盼望能遇到一位救民于水火的明君。而肖氏君臣,江南父老决计归附,希望能得到安息。今如果纵兵抢掠,恐怕自此以南,就不会有归顺之心了。”

    孝恭深表赞同,立即下令禁止掠虏。唐军诸将认为破城不准掳掠就无以赏赐兵士,于是又提出另一种办法说:“梁军队中那些顽固抗拒而死的将帅,请抄没其家财产,以赏将士。”长史李靖反对说:“王者之师,应以义为先,他们为其主战死,这是忠臣。哪能将之与叛逆论处抄没他们的财产呢?”李孝恭赞同他的意见。于是城中安堵,秋毫无犯。

    南方州县见唐军如此安抚百姓,皆望风归附。铣投降数日。前来救授的梁朝各地军队有十余万才到,知道肖铣已投降,唐军又善待降者,也都释甲而降。

    强大的军力虽可震慑敌人,但仁义之师感人的威力更大,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要得到强大军力,首先就要明白水道载舟覆舟的道理,懂得安抚军心和民心。

    北京市崇文洗染厂是一家只有152名职工的小厂。在竞争激烈的洗染行业,他们不靠给回扣、送礼拉拢客户,坚持以优良的质量、周到的服务吸引客户。

    崇文洗染厂非常重视联络客户的感情。客户一进厂门,从传达室到厂长室乃至车间的工人,全都笑脸相迎,问寒问暖。外埠的客人到京,不管厂里人手多么紧张,也要抽出人来帮助客户找旅店,订返程票,甚至帮忙采购东西,使客人能腾出时间,舒舒服服地逛逛北京城。客户来厂里染布,他们坚持随到随干,保证快速敏捷。布染好后码放整齐,请客户过目,只要客户对印染质量一点头,立马儿装车。活儿干得这样干净利索,客户没有不满意的。如果客户不能把料送到厂里,只要来一个电话,不论有多远,他们都二话不说,立即出车去拉。布料染好后再负责送回去,赢得了不少回头客。他们还不断开发新品种,为山西太原钢铁公司研制出二次阻燃布,成为北京市洗染行业中,唯一能生产阻燃布的厂家。

    崇文洗染厂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不准给推销、采购人员回扣的规定,不用厂里的公款买私情,而是凭着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走出了一条不靠钱缘靠情缘的企业经营之路。这是现代商战中深谙水道载舟覆舟的智谋而得人心的实例。

    载舟覆舟——瞻思丁德服滇人不战而胜

    据《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记载:公元1650年,即清世祖七年,世祖对瞻思丁说:“朕曾到过云南,由于用人不当,当地不安,现欲选谨厚的人去抚治,卿是最适宜的人选。”瞻思丁拜受命,世祖任他以平章政事镇抚云南。

    瞻思丁初到云南时,各族未归附的尚多,他尽力避免动武,免人民惨遭兵燹,而以“攻心为上”,促其主动归附。交趾叛服不常,湖南省曾屡发兵征讨不利,瞻思丁派人向其王谕以顺逆祸福之理,且与之结拜为兄弟。交趾王大喜,亲自来到云南拜见瞻思丁,瞻思丁也到郊外迎接,待以宾礼。交趾王深为感动,遂自动要求永远为潘臣。

    萝槃甸叛变,瞻思丁带兵前往征讨,他在行军途中郁郁不乐,侍从问其故,瞻思丁说:“我不忧出征不能取胜,我所忧的是怕你们冒刀箭不幸无辜而死,又忧你们劫虏平民,使民不聊生,民心不服后必又叛变,那时你们又要随我前往征讨了。”

    部队到萝槃城下,瞻思丁没有攻城,而是派使去劝说萝槃主投降,可是过了三日仍不降,诸将请求立即攻城,瞻思丁没有同意,还是再次派使前往以利害谕之,萝槃主说:“谨奉命。”可是,过了三日又不投降,诸将奋勇请进兵。瞻思丁大怒,立即鸣金制止,召其将严责说:“天子命我安抚云南,而下是命我来杀戮。没有主将的命令而攻城,于军法当斩。”诸将为之叩首求饶,请侍城下之日再惩治。

    萝槃主知道此事,感激他说:“平章宽仁如此,我拒命不祥。”便举国出降,由是西南各族都来归附。各族酋长每来见,有献纳不便拒绝,瞻思丁都分赐从官,或分给贫民,不取分毫。他摆酒宴各族酋长,送给他们衣服和鞋袜,以代他们穿的草服草鞋,诸酋长都感悦。

    瞻思丁在云南六年,病逝时六十九岁。百姓为之巷哭。交趾王派使十二人来吊祭,其祭文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等语。使者号哭之声震野外。

    云南各族人民如此爱戴瞻思丁,是因瞻思丁懂得水道载舟覆舟的道理,首先有爱护人民之心。他劝降不只是从军事策略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来考虑,而是深知用兵不论谁胜谁败都给人民带来灾祸,用兵在他来说是不得已之事,故他起兵时忧心忡忡,杀戮虽可镇压一时,而各族人民遭杀戮心必不服,过后必然再叛,又要再杀戮,随后又再叛,这种恶性循环,使战争没完没了,人民遭殃无穷无尽。所以瞻思丁利用水道的思想,施之以德,人心服就可不动刀箭而战争平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瞻思丁实际上是用的水道载舟覆舟谋略中的“攻心为上”。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攻心为上”大多被销售商所用,他们之所以称顾客为“上帝”,其中一方面表明他们重视顾客,以顾客为航标;另一方面也表现他们一切举措皆出自为赢得顾客之心。因为顾客是舟,销售商是水,顾客能够决定销售商的命运。为悦顾客之心,当然切中其害就是攻心,攻心准而快见效,实为“为上”之术。

    日本“佐贺主妇店”的成功正是因为该店利用了水道载舟覆舟智谋中攻心为主的经营手法。由几个家庭主妇开的“佐贺主妇店”面对的主要是家庭主妇,彼此心理熟悉,因此较容易“对症下药”。先当众销毁不良食品,又发行优惠券和利用“主妇公关”,这些无非都是为了刺激主妇们的购买欲。攻心致胜。

    在日本的北海道、新宿、大贩、东京等许多城市都遍布着名为“佐贺主妇店”的连锁店,它们主要经营家庭用品和各类食品,其最大特色是店员一律雇佣上了年纪的妇女,名符其实为一间主妇店。佐贺主妇店颇受日本大众欢迎,特别是那些家庭主妇,因为它极迎合她们的心理,无论该店开到哪里,哪里就是主妇们聚集之所。

    【关键词】载舟覆舟,攻心为上,人心

    第六节尺水丈波

    别看小小的一尺水,却能兴风作浪地变成高达一丈高的波浪。

    尺水丈波实际上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智谋,是指用虚张声势的手段蒙蔽对方,使其误认为自己强大或有势力,因而“刮目相看”,跌入陷阱。此时,往往有以弱胜强,以劣转胜之功。

    在玩纸牌的时候,尺水丈波、虚张声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术。拿到点子小的人,要让别人误认为点子大,全靠吹的效力。

    可是虚张声势也要有一个原则,经常吹是不会奏效的,十盘中吹六次,对方很难捉摸我们是不是吹。如果十盘中我们吹了六盘以上,甚至八、九盘,那我们吹与不吹便易于被对方猜中了,这实际上也失去了虚张声势的效力。急于求胜的人喜欢大吹特吹,冒险尝试最易输牌。审慎而不常虚张声势的人,输牌反而较少。

    以上的原则,不限于玩牌,在战争、商战、处世的时候也很适用。

    【引子】

    “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

    释义:一尺水能变成一丈高的波。比喻夸张,不真实,虚张声势,先声夺人。

    【原理】

    “尺水丈波”、“虚张声势”广义上指采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手法,用虚假、假象欺骗敌人,使敌人产生判断失误和行为错误的一种计谋。

    在此计中,“无”是迷惑敌人之假象,“有”是我方所要实现的真实意图。另外,“虚”还可以指没有条件,“声势”指创造出了条件。“虚”无论直接生“声势”,还是间接生“虚”,其转换的过程都要巧妙而无破绽。

    虚张声势之计有三种含义:

    (1)凭空捏造。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事实,把张三的帽子给李四戴,把蚊子说成大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陷害他人,为自己谋得利益。

    (2)以假代真。把假的装扮成真的,化假为真,以此招摇撞骗,试探风声,捞取好处。

    (3)无事生非。在敌方处于平静、无纷争的情况下,我方利用虚假的情报或制造谣言,使敌方发生混乱,然后我方乘机而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草庐经略·卷六·虚实》:“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而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

    用兵的虚实,要根据敌情显示虚假,有时则用虚假向敌人显示真实。诈败诱敌,佯动欺敌,尺水丈波,虚张声势,以假乱真,欺骗敌人,是虚实造势的高超艺术。

    政治、外交、经商以及为人处世何尝不需要尺水丈波、虚实相间呢?过于实在就会吃亏。

    【故事】

    尺水丈波——张飞扬尘退追兵

    三国时期,曹操平定河北之后,大举南下,征伐荆州。刘琮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便率众投降。这样,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了襄阳。

    刘备因寡不敌众,只好率所部退往江陵,但在长坂坡被曹军追及。双方血战一场,刘备大败,幸得张飞保护,且战且走。待到天明,见追兵渐远,刘备方敢下马歇息。

    这时,赵云、糜竺、简雍等均不知下落,刘备身边只剩下100多骑兵。正凄惶之间,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称“赵云投降曹操去了”。

    刘备不信,张飞说:“他见我们势穷力尽,所以投降曹操,以便图取富贵。我现在就去找他,如果撞见,就一枪刺死他。”说完,遂不听刘备劝阻,飞身上马,率20多名骑兵,回到长坂桥边。他见桥东有一大片树林,心生一计,教那20多名骑兵,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中往来奔驰,冲起尘土,作为疑兵;自己则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其实,赵云并未投降曹操。撤退时,他受命保护老小,在长坂坡被曹军冲散,便不顾死活,翻身杀入重围。经过一天血战,赵云先后救出简雍、糜竺、甘夫人和阿斗,杀死曹营名将50多员,直透重围,到得长坂桥边时,已经是人因马乏。他见张飞挺矛立马于桥上,便大呼:“翼德援我!”张飞因有简雍报信,知赵云并未背叛,便说:“子龙快走,追兵有我抵挡。”赵云纵马过桥。此时,曹军大将文聘引军至桥边。他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飞扬,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向前。一会儿,曹仁、李典、张辽、许褚等陆续追到,也都不敢近前,使人飞报曹操。曹操闻报,急忙上马赶来。张飞见曹军阵后青罗伞盖与旄钺旌旗渐近,知是曹操来到,便大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响雷,曹军听了,不由得个个两腿发抖。

    曹操忙令去掉伞盖,回顾左右道:“我以前曾听关云长说:‘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有如探囊取物。’今天相逢,切不可轻敌!”

    话未说完,张飞又大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操见张飞气概如此雄壮,遂有退兵之心。张飞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挺矛大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尚未断绝,曹操身边的将领夏侯杰,竟然吓得肝胆碎裂,倒撞马下。曹操见状,拨马便走。于是,曹军众将一齐往西而逃。一时人如潮涌,马似山崩;弃枪落盔者,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粗中有细的张飞先是巧妙地运用了水道尺水丈波的计谋,虚张声势,让曹军胆战心惊,随后又先声夺人,一声断喝,吓得曹军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左传·昭二十一年》中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意指打仗时,先用强大的声势来挫伤敌人的士气,这正是水道尺水丈波智谋的应用。今天我们称这种先人一步的做法为“先声夺人”。

    打仗有显著的先后之分,商战也有前后之别。

    本世纪90年代初,台湾饮食业商人纷纷涉足大陆,以京津为他们抢占的首要制高点。当时大陆的快食面业处于一种诸候割据、群龙无首的局面,产品质次、品低,缺少一种可以一呼百应的名牌。正当不少台商、港商跃跃欲试之时,台湾顶新集团一马当先,横冲直撞,先声夺人推出了“康师傅”快食面。结果成功抢占了中国大陆许多市场,其他欲来涉足的商人只能摇头退去,而作为台湾饮食业的“龙头大佬”不甘被抛于马后,想奋起直追,要与“康师傅”同分羹盏。然而最终是因后人一步,处于劣势,只能望尘莫及。

    顶新集团的成功,在于他不但先人一步,而且利用水道尺水丈波的谋略,大造声势,在电视上、报刊上大作广告,以势逼人,以声服众。这也是先声夺人的奇妙所在。先声夺人具有很强烈的竞争意味。在同一水平线的众多竞争对手中,谁抢先一步,先声夺人,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尺水丈波——张仪巧舌得千金

    战国时期,策士张仪可算得上是一个周游列国、左右时局的人物。在他客居楚国期间,开始楚怀王对他十分信任,但过了不久,他发现怀王对他态度有所冷漠、疏远,甚至从侍从的口中也可以听到对他的不满之声。张仪生活日益拮据,同去的人捱不下去,便埋怨嚷着要回家去。

    张仪听说楚王正宠爱两个美人,一个是南后,一个是郑袖,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同去的人夸下海口:“只要我见到楚王,我包管大家吃山珍,穿绫罗。如若不然,你们敲掉我张仪的门牙。”

    过了几天,张仪终于见到了楚王。“先生找我,不知又有何高见啊?请赐教。”楚怀王见张仪又来噜苏,心里老大不快地说。

    “我在楚国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请求北见晋君。”张仪说。

    “好,好,先生愿意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寡人是无权干涉的。”楚王巴不得张仪快点离开楚国哩,嫌他难缠。

    “附带问一句,”张仪刚要转身,“大王您还需要魏国的什么东西吗?如果需要,我将从那里带些回来敬奉大王。”

    “宝石、黄金以及象牙等等,都是我楚国所产。寡人无求于魏国。”

    “那么,大王你又不好色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请先生明讲。”

    “大王,您忘啦,郑、周、魏等中原之地的女子,容貌姣好,常使人误以为天女下凡哪!”张仪说得有声有色,两眼放光。

    楚怀王也听得坐不住了,但还是强忍着不紧不慢地说:“我荆楚之地,乃僻陋之国也。中原女子如此之美,我也只是听说过而已,但却从来没有亲眼目睹呀。”说着,又故意停顿了一下,说:“张先生既然路过魏国,那就请先生费心……”

    张仪一听,连忙接过话茬:“大王您尽管放心好了。”

    于是,楚怀王就给了许多珠玉作为资金,让张仪为他到魏国选美。张仪怀揣珠宝,离开楚王,但没有立马离开楚国,而是有意在宫廷内外放风,把楚怀王让他到魏国选美的事给兜了出去。

    王后南后和宠姬郑袖听到这一消息后,都十分惊恐,预感到未来形势将对她们大大不利。于是,两人都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名义上讲是给张仪作为行旅之用,实际上是作为阻止魏美人入楚的酬报。张仪两边受益,囊中鼓胀,好不惬意!

    为了不负南后、郑袖重托,张仪在向怀王辞行时,请求怀王能赐以酒宴,为他饯行。对怀王说:“大王,当今之世,战火不断,来往艰难,我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见到您,望大王能不吝赐酒。”

    “那还不容易。只是希望先生能帮我把事情办好。”怀王十分爽气地答应了张仪的要求。

    席间,酒至半酣,张仪再拜而请曰:“这里再没有其他人了,愿大王召所爱之女侍酒。”

    楚怀王同意了张仪的请求,传令南后、郑袖前来佐酒。

    南后和郑袖打扮得花枝招展,浓装艳抹,早已静后在后厅,盼着这一刻的到来。因为,她们早已同张仪约定好了。

    张仪一见南后和郑袖款款走来,故作惊讶地大赞一声:“如此佳人!”说着,急忙离席,俯向拜倒在怀王面前,说:“仪有死罪于大王。”

    楚王也被张仪的失常举动吓了一跳,忙问:“先生莫非饮酒过量了?此番讲话是何意思?”

    张仪直起腰来对楚王说:“我走南闯北,周游列国,还从未见过像大王身边如此貌美的佳丽。小人前番所言到赵魏一带为大王选美人,实有欺王之罪也。”

    听到张仪对自己的后妃宠姬的如此夸赞,怀王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哩,哪里还会生气?忙安慰张仪:“先生不必介意。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俩这般貌美了。”说着说着,又色迷迷地把南后和郑袖看了一眼。

    南后和郑袖站在一旁,更是欣悦不已。她们都在心里感谢张仪,觉得张仪太了不起了。当下,四人一同高兴地喝酒。

    自此后,南后和郑袖更是轮番在楚怀王面前大讲张仪的好话,在宫廷中更不允许别人对张仪有半点微词。而南后和郑袖也越发受到怀王的宠幸了。

    这样,张仪凭他的如簧巧舌,在楚王面前玩了一回水道的尺水丈波,白得黄金千两。

    张仪的虚张声势是典型的无事生非。这一手日本人也曾经成功地用在商业上。

    为了发展被称作“无烟工业”的旅游工业,增加经济收益,日本人不惜采用虚张声势的办法。地处日本偏僻地区的伊那镇,便依靠此招大发其财。

    伊那镇本是一个旅游资源贫乏的地方,但当地政府为了聚财硬要人为地“创造一个古迹”。他们派出大队人马,四处了解民风民俗。经过几个月的折腾,好不容易才搜集到了关于侠客勘太郎的民间故事,尽管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神话,但主管部门却借题发挥,大做文章。

    于是过了不久,伊那镇火车站广场上,奇迹般树立起一座勘太郎的铜像。在书店里,人们惊奇地发现了许多描写勘太郎侠骨仁心、扶危济困的故事书。在旅游品店里,突然冒出了勘太郎木雕、勘大郎腰带、勘太郎兵器等新玩意,甚至在街头到处传唱着勘太郎的歌曲。

    经过如此这般的刻意经营,勘太郎竟被捧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而勘太郎的诞生地伊那镇,自然也随之吃香起来,成了闻名遐迩的观光胜地。

    尺水丈波——李神福画地退敌

    公元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陈儒攻打舒州(今安徽西南)。陈儒大军浩浩荡荡,精兵强将猛攻。弓箭手张弓搭箭,箭密如蝗。舒州城头,传出阵阵惨叫声,时有兵将倒毙滚下。

    舒州守将一看战场形势,心急如焚,马上派出特使骑上快马,从后城溜出,直奔庐州求救。

    庐州刺史杨行愍闻报,心中七上八下:“陈儒气焰正盛,自己又派不出多少援兵,事情好棘手啊!”他背剪双手,在刺史衙里左右思忖,突然想起一个人:“对啊,叫部将李神福来,他可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啊。”

    李神福给唤进门来。听完杨行愍的叙述,他献上一计。

    当天,李神福化妆一番,抄小路偷偷潜入舒州城。

    李神福入城后,发出了一道道指令。城内的好多舒州兵打起了庐州兵的旗帜,排成整齐的队伍,整装待命。李神福把这支假装援军的舒州兵领出了舒州城,在陈儒军队的腹部突然出现,杀声遍野。

    陈儒接到手下通报,心里猛地一沉:“自己用兵考虑不周,庐州援军果然到了。”

    为了摸清对方底细,陈儒亲率大军奔到阵前,观察动静,再作判断。

    李神福镇定自若,似乎根本没看见敌人前来试探虚实。他当着敌人的面,举起一双空手,在地上胡乱地比划,像是在部署大阵、准备大决战。

    陈儒看到这一切,越想越害怕,带着这批精兵强将,连夜撤退。

    李神福运用了水道的尺水丈波,谈笑退敌,可谓“空手道”的高手。

    水道尺水丈波的技巧,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做好尺水丈波需要勇气,胆小和懦弱是不可能的。不过,尽管我们虚张声势的本事有多么高超,我们都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是在虚张声势,不然,以后人家会因此把我们“打折”,看待,即使我们说的是真话,人家也认为其中有“水份”。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年轻时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因为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所写的书一直无人问津。

    一位作者要让读者接受自己,必须通过他的著作。如果作者自己向人介绍作品是如何之好,没有几个人会信服他而购买他的书的。情急之下,毛姆别出心裁的在报纸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某年轻百万富翁,性情温和,爱好体育、音乐,希望能与毛姆最新作品中女主角性格相同之女士为友,而后论婚嫁……”

    几天以后,毛姆的著作大为畅销,竞使毛姆跻身于著名作家之列。

    一则小小的广告能带来如此神奇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毛姆自我推销技巧的高明。他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发生兴趣,从而也将自己“推销”给了读者。

    这种水道尺水丈波技巧的精华就在别出心裁、藏而不露。

    在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虚张声势是不诚实,实际上,我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虚张声势,所以,应该说这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说谎固然是虚张声势,但是虚张声势并不见得是说谎,所以它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而要视其动讥与目的而定其性质。

    在社会上,人们常常会看到很多人虚张声势,尤其是广告业、传播业、律师业等等。许多从事工作不久的青年律师,大多是在律师事务所等主顾的到来,一但有主顾上门来,他就摆出一副大律师的架子,叫上门来的当事人在外面等,隔了许久,他才捧着一大叠卷宗出来会见,装出自己工作非常忙的样子。这难道不是虚张声势吗?

    然而,尺水丈波的关键是要注意态度,何时问地该怎么吹,以及什么可以吹,什么不可以吹,都是慎重行事。譬如我们在外面做了什么亏心事,回家不得不用笑脸来招呼自己的妻子,格外温顺体贴,这就是个艺术了。

    尺水丈波也不应该违反道德原则,换言之,尺水丈波不应是恶意的欺骗或谎言。

    尺水丈波——史念祖弹歌待援军

    同治初年,清将史念祖随乔松年解蒙城之围后,接连收复英山,攻下高圩。

    捻军首领张洛行据守维河集,以为大本营。清将英翰在雉河集陷入捻军重重包围之中,史念祖率部来援助,与英翰相约20天内发起攻势,但援兵尚未到来。为了麻痹捻军,史念祖坐在城墙上弹奏琵琶,音乐激昂动听,又教守城士卒高声歌唱。捻军闻歌声乐声不断,都出来观望,不知清军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突然有一天,不远处枪声阵阵,炮声隆隆,才猛醒过来,清援军赶到,守城清军强令居民登上城墙死守,而精兵分道夹击,纵横扫荡,捻军溃败,遂破城围。

    水道尺水丈波的虚张声势之计,“虚”是迷惑对手的假象,“声势”则是假象掩盖下的真实企图,此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被采用,让对手以假为真,出其不意地实现自己赚钱计谋的真正目的。

    在英国的伦敦有一家小型的珠宝店,开张伊始店老板就扬言,要获得令同行们刮目相看的经营业绩。然而,4年以来,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同行们都讥讽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店老板真是走投无路,冥思苦想着改善困境的对策。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要举行婚礼,一时成为轰动英国以至全世界的新闻。

    黛安娜王妃容貌绝伦、仪态超群,令绝大多数英国人为之仰慕。倾倒,她甚至成了众多青年人崇敬的偶像。店老板想,如果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公众对王子王妃婚礼盛典的专注心理,导演一出虚假而又逼真的广告活剧,必定能使自己的珠宝店摆脱困境,大发其财。于是,他四处搜寻长得像黛安娜王妃的年轻女子。历经艰苦,终于被他找到了一个相貌酷似黛安娜的时装模特。他重金聘用这个模特,对她从服饰、发型到神态、气质都做了煞费苦心的模仿训练。待到看不出破绽之后,店老板便向电视台记者发出了暗示:明晚将有英国最著名的佳宾光临自己的珠宝店,采访这条新闻的条件是电视片中不得加入解说词。

    第二天晚上,这家珠宝店灯火辉煌,店老板衣冠一新,神采奕奕地站在店门口,像是要恭候要人光临。此举顿时吸引得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望。

    不一会儿,一辆豪华的轿车缓缓地驰到了门口,车一停下来,店老板便立即走上前去彬彬有礼地打开了门。那位相貌酷似黛安娜王妃的模特从容地从车上走下来,嫣然一笑,还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致意。有人喊了一声:“看,黛安娜王妃。”

    众人真地以为是黛安娜王妃来了,不及辨别便蜂拥而上,争相一睹黛安娜王妃的风采。挤到前头的青少年还为吻上了“黛安娜王妃的手”而得意非常。电视台的记者不敢怠慢,急忙打开录像机频频摇动,警察怕影响“王妃”的活动,急忙过来维持秩序。

    店老板此时更是从容不迫,先是感谢“王妃”的光临,随后笑容可掬地引她参观,店员们按老板的吩咐,相继介绍项链、耳环、钻石等名贵饰品,“黛安娜王妃”则面露欣喜,边挑边称赞。

    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出以假乱真的新闻录像。被蒙在鼓里的记者把它拍成了“默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和一句解说词。屏幕上出现的只是热烈非常的场面和珠宝店的店客。这一下震动了伦敦全城,人们纷纷传播这个重要的新闻,原来不知道这家珠宝店的人们不住地打听这家珠宝店的地址,都想在“黛安娜王妃”来过的珠宝店里买一件首饰当作礼品送人。青年人,黛安娜迷们爱屋及乌,络绎不绝地跑来抢购“黛安娜”所喜爱的各种首饰。

    原来生意清淡、门可罗雀的小珠宝店,顿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叫老板和店员们应接不暇。短短的一个星期,这家珠宝店就获利10万英镑,超过开业4年来的总和。

    这则消息传到白金汉宫,惊动了皇家贵族,皇家发言人立即郑重地发表声明:“经查日程安排,王妃没有去过那家珠宝店。”要求法院判处那家珠宝店的老板犯了诈骗罪。

    发了大财的珠宝店老板却振振有词地说:“电视片中没有一句话,我也没有说佳宾是黛安娜,这在法律上不能构成犯罪,至于围观的公众‘想当然’地把她当成王妃,我是无法阻止的。”

    珠宝店老板精于水道的尺水丈波的智谋,利用假王妃,大肆制造社会新闻,使得伦敦全城沸沸扬扬,珠宝店也因此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此举假借了权威效应,珠宝店老板深知黛安娜王妃在英国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故请来一位模特扮演成王妃,光顾他的珠宝店,又巧妙地通过电视台加以宣传,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珠宝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来众多的顾客,实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扩大了销售。这种手段,从道德上说,有愚弄公众之嫌,不宜提倡,但是,若能正确地在商业活动中利用权威效能,则是值得赞扬的。

    尺水丈波——张巡草人借箭计

    公元756年的一天,身穿盔甲的唐朝真源县县令张巡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城的城头上巡视。城中只有千余守卒,而城下却有4万敌军。雍丘十万火急!

    身为唐朝臣子,张巡誓与朝廷共存亡。公元755年,发了安禄山、史思明之乱,10万叛军攻占了都城长安,皇帝唐玄宗逃往成都。张巡没有临阵逃脱,而是去攻打真源县附近的雍丘县城,因为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了安禄山。张巡占领了雍丘,却被令狐潮的叛军重重包围了。

    血战两个多月,雍丘的城墙虽然有些破损,站在城头上的守军一个个眼窝深陷,布满血丝,但他们都抱着拼死一战的决心。

    张巡在城头上巡视了一番,了解到大家手中的箭都差不多用完了,这对守城是不利的。他正在冥思苦想,忽见一个不肯下火线的伤兵坐在一个稻草捆上休息,他盯着稻草看了一阵,忽然有了主意。

    月亮升到冷清清的天空,朦胧的月光安抚着战后的大地。夜,一片宁静。叛将令狐潮睡得正熟,忽然一个部将把他叫醒了:“报告,雍丘城头上有情况!”

    令狐潮披衣而起,借着月光向城头望去。果然隐隐约约见静悄悄的城墙上,有无数身穿黑衣的士兵从城头上沿着绳索滑下城墙。

    “哼!张巡想来袭营!”令狐潮判断道,于是下令弓箭手对准黑影万箭齐发。射了好久好久,黑影终于全掉到了地上,令狐潮正要命令停止射箭,却见那黑影却又起身,纷纷往上爬,令狐潮忙又命令弓箭手继续给他们一顿乱箭。这样一直折腾到天蒙蒙亮。令狐潮这才看清,吊上城头的“土兵”原来是身穿黑衣的稻草人。

    张巡用“草人借箭”之计,白白赚了令狐潮几十万支箭。

    几天后,又是月夜,张巡把500勇士缒下城去,令狐潮的哨兵以为又是“草人”,不再去报告主将。谁知那500勇士下得城后,匍匐着摸到敌营,一个偷袭,杀死叛军无数。令狐潮慌乱之中顾不得部队,自己先逃。部下也跟着逃到十多里之外。

    张巡杀退令狐潮叛军的第二年——公元757年,进驻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南),援助睢阳大守许远。

    城下是安禄山的另一员大将尹子奇。他率领13万大军兵临城下。睢阳太守许远召集张巡和将军甫霁云等商议对策。他说:“诸位,城中的粮草、弓箭已不多了,只有火速杀退叛军,才能解睢阳之围。可是,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几十倍,他们即使不战,因也能把我们困死啊!”

    张巡说;“太守大人,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只要杀死尹子奇,让他们群龙无首,才是最好的退兵之计。”

    神箭手南霁云说:“只要我们接近敌营,认出尹子奇,就能射中他!可是我们谁也不认识尹子奇,怎么办呢?”

    张巡沉思片刻,说:“我有一计。”

    这天夜间,睢阳城里响起阵阵战鼓,城外的叛军以为张巡要出城突击,于是通宵达旦准备还击。可是到了凌晨,鼓声停止了,也没见一人出城。城外,尹子奇的哨兵在搭起的飞楼上察看城中动静,只见城楼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尹子奇听到汇报后,就命令部下继续回去睡觉。

    就在他们睡得正香时,张巡和南霁云十几个将领,各带数十人,突然打开城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直冲到尹子奇的住所。叛军营中顿时大乱,数千士兵在混乱中被杀死。

    张巡和南霁云等已经接近了叛军主帅营前,尹子奇和几个部将带领附近一些军营的士兵与他们展开了厮杀。谁是尹子奇呢?南霁云拉开弓箭,在搜索目标。旁边张巡已指挥其他将领们射出一支支“箭”,这是用青蒿削尖后做成的,轻飘飘的,射不远,即使射到身上也伤不了人,只有射到人的脸部才有些作用。

    尹子奇的部下见对方射来的箭没什么杀伤力,拾起箭一看,原来是“青蒿箭”,忙跑到尹子奇跟前报告这一重要情况。尹子奇想:原来睢阳城里没箭了。正在狂喜之际,南霁云这时已判断出谁是尹子奇了,搭上真正的利箭,“嗖”地一声射将过去,正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啊呀”一声,跌下马来,立即昏死过去。趁叛军混乱不堪之时,张巡等一齐掩杀过去,直杀得叛军血流成河。

    尹子奇受了重伤,无心再战,只得下令撤军。

    水的尺水丈波之法千变万化,目的是为了使敌产生错误的判断。要让敌人生疑,已之示形,要因时因地因敌而变。用兵双方,都求诡道,一方的诱敌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断失误为前提,关键看谁更棋高一着。高明的指挥员,总能在深入了解敌情我情等基础上,用示形之法诱敌生疑,使敌失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作有时有还无。老子说:“有无相生。”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是无中生有的辩证法。无中生有,尺水丈波虚张声势地把稻草人变奇兵,把诳骗变成真实,由虚无达到实在,极端的虚假便成为极端的真实。于是出奇制胜。

    在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格调高雅的餐厅。店老板察觉到每星期二生意总是格外冷清,门可罗雀。

    又到了一个星期二,店里照样是客人寥寥无几。店老板闲来无事,随便翻阅起了当地的电话号簿。他发现当地竟有一名叫约翰韦恩的人,与美国当时的大明星同名同姓,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的心为之一动。他立即打电话给这位约翰韦恩说,他的名字是在电话号码簿中随便抽样选出来的,他可以免费获得该餐厅的双份晚餐,时间是下星期二晚上8点,欢迎他偕夫人一起来。约翰韦恩欣然应邀。

    第二天,这家餐厅门口贴出了一幅巨型海报,上面写着“欢迎约翰韦恩下星期二光临本餐厅”,这张海报引起了当地居民的骚动和瞩目。

    到了星期二,来客大增,创下了该餐厅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尤其是那个晚上,6点钟还不到就有人在等着被安排座位,7点钟队伍已排到大门外,8点钟店内已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一睹约恩韦恩这位巨星的风采。

    过一会儿,店里的扩音器广播到:“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约翰韦恩光临本店,让我们一起欢迎他和他的夫人。”霎时,餐厅里鸦雀无声,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大门口,谁知那儿竟站着一位典型的肯塔基州老农民,身旁站着一位同他一样不起眼的夫人。原来这位矮小的仁兄就是约翰。

    店老板非常尴尬、惶恐,后悔这个安排太荒廖、离谱,但就在这时,人们顿时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在寂静了一刻之后,突然爆发出掌声和欢笑声,客人们簇拥着约翰夫妇上座,并要求与他们合影留念。

    从此以后,店老板又继续应用水道尺水丈波的智谋,从电话号码簿上寻找一些与名人同名的人,请他们星期二来晚餐,并出示海报,普告乡亲。于是,“猜猜谁来晚餐”,“将是什么人来晚餐”的话题,为生意清淡的星期二带来了高潮。

    尺水丈波——毕再遇金蝉脱壳巧退兵

    南宋抗金名将毕再遇,以智谋闻名。一次,他率军与金兵对垒,久战不决,金兵援军赶到,兵力十倍于宋军,战必不胜,毕再遇准备退兵。可在强敌面前,若贸然撤退,必受敌人追杀,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怎谋退兵之策呢?毕再遇苦思良计,想到了一计,于是秘密安排起来。首先传令军中,做下三天干粮,士兵们自带身上。营帐、旗帜一律不动。又传令手下找来几只活羊,将它们后腿吊起,前腿放在更鼓上,缚好。

    夜深了,毕再遇传令,马勒嚼链,兵士衔枚,不准点火,悄然集合,一队队趁夜幕掩蔽向南撤退。

    再说金兵主师早就恨透了毕再遇,今次得机会困住毕再遇,必定要活捉。于是传令附近兵马速来增援。大军一到,准备稍事休整,明天发起攻击。但他知道毕再遇是一智谋非凡的将领,形势明明对宋军不利,他会谋路撤退。于是,金兵主帅派出多路哨兵,盯住宋营,若一旦有宋军撤退的迹象,马上来报告,即刻便挥师掩杀过去,并严令哨兵克尽职守,误者军法从事。

    哨兵们接到命令,一个个都找好位置,向宋营了望。只见今夜宋军像往常一样,入夜后即灭灯入睡。旗帜依旧,并不时传来“咚咚”的更鼓声。原来,毕再遇退兵前,已让手下人放开羊前腿。羊被吊疼了,便四蹄挣扎,前腿蹬得更鼓“冬冬”直响。蹬一阵子,羊累了,便停下来。过一会儿,羊有了劲就又挣扎,更鼓就又响起来。远远听了,活像人打更一般。

    更鼓响了一夜,天明远望宋营旗帜仍在,故而哨兵们也没人去报告。太阳出来了,金兵主帅传令手下,吃饱饭后全线攻击,务必一举歼灭宋军,活捉毕再遇。而后,他上了高坡,向宋营了望,以作具体部署。太阳老高了宋营中却不见人影,而一些乌鸦却落在营帐上。情况反常,金兵主帅忙令哨兵们贴近观察,才知道宋军已悄然撤走,留下了一座空营。

    眼见“煮熟的鸭子”却飞了,气得金兵主帅吹胡子瞪眼。

    这是典型的运用水道尺水丈波的智谋脱身的例子,毕再遇不愧是谙熟水道的高手。我们再看一个商战中的案例。

    某国有一个建筑承包商,专门从事承揽大项建筑工程的生意,揽下生意后,他便把大工程划分成若干小工程,再分别承包给其他施工单位,由于他不仅能用较高的价格揽下生意,而且能很快地以最低的价格把工程分包出去,所以赚了一大笔钱。同行们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后来才发现了他所使用的经营“秘方”。

    当从别人那里承揽生意时,他总是派出自己的心腹,假扮成与自己竞争的承包商。这些假承包商分别喊出极高的价格之后,他才站出来表示愿意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投标。发包方经过比较,当然就选择了他这位出价最低的投标商。其实,他所出的最低价往往是此类工程的最高价。

    当他向外发包时,采取更为奇妙的办法。每次有投标者同他洽谈分包价格时,他开始总是迫使对方一再压价。在双方谈判处于僵持状态中,他的秘书便敲门进来,说是有紧急电话需要马上去接,这时他显得很慌乱,竟然将手中的“机密材料”忘记在谈判桌上。谈判对方当然对这些材料非常感兴趣,便偷偷地翻看,才知道是所有的施工单位关于此项工程的“竞价单”。他们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慌了手脚,暗自庆幸自己及时发现了这个“秘密”,不然到手的生意就会被别人抢走。等他重返谈判桌时,投标者便主动把投标价格压得很低,当然双方很快就成交了。其实,这些投标者偷看的“机密材料”都是他精心伪造的。

    这位聪明的承包商在向别人承揽生意时,虚拟一些抬价者,在向其他人分包时,又虚拟出一些压价者。无论是抬价者,还是压价者,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运用水道这种尺水丈波、虚张声势的计谋,使他在建筑行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尺水丈波——特尔格阵前献酒

    公元1287年6月,以纳颜为首的叛军部将金嘉努、塔布岱率10万军队逼近忽必烈驻地。忽必烈指挥征讨大军将其包围。叛军则采取坚守不战的方针与之对峙。司农卿特尔格建议说,元军虽将叛军包围,但叛军队伍众多,敌我悬殊很大,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兵计,虚张声势,迫使敌不战而退。

    于是,他命人把元世祖忽必烈的凉伞撑起来,请忽必烈从容自若地坐在凉伞下的交椅上,特尔格笑逐颜开地给忽必烈敬酒。纳额部将观察到这一情况,以为忽必烈在如此环境,尚能如此泰然自若,必定早有布置,因此疑窦顿生,不敢轻举妄动。

    左亟相李庭发现敌人已经中计,认定敌人已经军心摇动,必定利用夜间遁逃。他建议忽必烈让他带壮士10余人,带上火炮乘夜潜入敌阵,向敌群发射火炮。这一建议付诸实现后,敌人果然狼狈逃遁。

    在叛军后撤时,忽必烈又命李庭和御史大夫伊实特穆尔各率汉蒙军分两路并进追击,追至实列门林,一战擒得敌首纳颜,立即就地正法。元蒙纳颜之乱至此宣告平息。

    《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辟,邪辟,不诚实)。对某种事物本来就不清楚的人们,又经别有用心者恣意抬高放低、添枝加叶,往往就黑的变成了白的,假的也就变成真的。水道尺水丈波的哗众取宠就有这样的效果。

    P&G公司的发家是靠生产一种普通的肥皂,这种肥皂与普通肥皂在功用上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它是白色的,而其他肥皂多为黄色、绿色等。创始人普洛斯特深谙商道,了解人们的购买心理。他给他的白色香皂取了一个源于《圣经》的名字“象牙肥皂”,意寓洁白纯洁。极迎合人们的心理,又辅以铺天盖地的大量广告,特别是,他在广告中故意加入化学家的一些权威数据,使象牙肥皂更具诱惑力。

    经过普洛斯特尺水丈波的广告宣传,普通的象牙肥皂因此打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他们心中的名牌。

    尺水丈波——孔明智设空城计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仲“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实际上就是水道尺水丈波的智谋——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日本SB咖喱粉公司原是一间微不足道的小公司,在弱肉强食的商界里处于极劣的地位:产品积压,主因是知名度不高,人们无心购买,批发商不登门。

    后田中经理从一则新闻得到启发:在报上大做广告,宣称要用飞机在富土山山顶上撒一层咖喱粉。

    这对SB公司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但不明就里的人们信以为真,全国哗然。富上山是日本国的象征,在白雪覆盖的山顶上撒咖喱粉,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匙,理所当然受到举国上下一致抨击。

    SB公司最后也借故压力过大,放弃了计划,趁机开脱。

    这一场骤起的风波过后,SB公司因而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同时,也因为这一惊天动地的计划,使许多厂商误以为其是实力雄厚者,因而纷纷与其合作。SB公司终于一跃成为大公司。

    在现代的商战中,水道的尺水丈波运用得恰到好处的话,不失为好计一条,特别是对于许多财薄势孤的小企业。

    尺水丈波——郭敬循环浴马计

    公元330年(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后赵国荆州监军郭敬奉命攻打东晋襄阳。东晋军队驻守襄阳的都是精兵强将,驻守长官东晋南中郎将周抚更是骁勇异常,敌众我寡的形势极为明显。

    这时,后赵主石勒一时派不出兵将支援郭敬,他想出了一条应急之计,连夜派人传令郭敬:“如果周抚派人来观察樊城军情,你要想尽办法,让他知道我们后赵军队先不跟你周抚打,等过了七八天,我们的大队骑兵来了,再想办法揍你们。到那时候,你们就插翅难飞啦!”

    郭敬接到军令,心想:“大王这话是不错,可要变成一种行动,这可是一大难题啊。”郭敬的脑海里随之跳跃过一串串重复的字眼:“大队骑兵,战马;大队骑兵,战马……”

    “对,有啦!”郭敬一拍桌子,不禁接着自言自语:“制造声势,让周抚觉得我们好像大队骑兵来了。来他个‘循环浴马计’!”

    第二天,很多负有特殊使命的士兵出动了。他们手执马鞭,吆喝着将成群战马赶到河边,让它们俯首吸水,涉水洗澡。他们让这些马循环出现。白天、黑夜,都有马群在川流不息地洗澡。

    这军情,给周抚派出的便衣游动哨发现了,忙赶回襄阳,直奔周抚处,气喘吁吁报告:“周大人,后赵战马正在河边洗澡。白天洗,晚上也洗,马儿多得数不清。”

    周抚心中悄悄不安:“莫非后赵援军到了?”心惊肉跳一阵之后,马上连夜逃奔武昌而去。郭敬不费一兵一卒,当夜占领了襄阳城。

    后赵主石勒喜闻战报,当场发下一令:郭敬升任荆州刺史。

    郭敬以马匹示强,虚张声势,用强大的声势来挫伤敌人的士气,确实是精于水的尺水丈波之道的高手。

    尺水丈波——李世民虚张声势救皇驾

    隋炀帝好巡游,出巡江南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去巡视塞北。突厥国始毕可汗早就想夺取大隋天下,今见隋炀帝送上门来,心中大喜,秘密调兵数十万,把隋炀帝困在雁门关,驱兵猛攻。隋炀帝的御林军都是些能征惯战之士,在这个节骨眼上,当然拼死护驾。敌人攻了几次都没得手,于是把隋炀帝及御林军团团围住,妄图饿死他们,使隋军不战自灭。隋炀帝派兵左冲右突,想突围出去,可无论如何也突不出去。派人送信请救兵,信也送不出去。最后,只好把求救诏书刻在一块木板上,放在河里顺水漂去,希望有人拾到,好有救兵来救驾。

    木板漂到下游,果然被人拾到,送到官府,转到太原留守李渊之子李世民手中。李世民那年才16岁,却已是个上过战场的将军了。他听到皇上有难,也顾不上召集更多的军队,就带领自己手下的几万人向雁门关进发。

    离雁门关不远了,副将云定兴说:“突厥兵有几十万,咱们只有几万人,这仗怎么打呢?”李世民说:“硬拼是不行。突厥兵围得严严的,以为送不出消息去,不会来救兵。咱们就来个虚张声势,把队伍分成几股,每股多打旗帜,拉长队伍,高举大旗,鸣鼓进军,把敌人吓跑。”于是把队伍分成数股,一时间皆举大旗,击鼓行进。

    始毕可汗紧围了数十天,琢磨着城中粮草快光了,正准备发起总攻时,忽听探马来报,说中原大军已分数股从关内杀来。忙爬上山头观望,只见多路军旗招展,婉蜒数十里,鼓声、呐喊声隐约可听到,正向雁门关包抄而来。看那军旗,每股军队至少数十万。始毕可汗大惊,急忙指挥速速退兵,窜回大漠。隋炀帝的围自然就解了。

    李世民用的正是水的尺水丈波之道。

    【阐述】尺水丈波,虚张声势,先声夺人,疑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