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3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三位大将虽然知道瓦伦斯泰的心思,但并不代表这支军队的所有军士们都是如此。军官们之所以忠诚于瓦伦斯泰,一半是因为这个首领的宽容和慷慨,一半是因为大家对皇帝的不满。至于一旦和皇帝彻底决裂后,这些军官是否仍能支持自己还是个未知数,因此,瓦伦斯泰需要打探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皮科洛米尼伯爵是他第一个打算考验的人。在吕茨恩会战中,皮科洛米尼伯爵因临危不惧而受到嘉奖。在允诺给奖励一份丰厚的礼物后,瓦伦斯泰告诉皮科洛米尼,由于自己面临的危险和皇帝的忘恩负义,决定和皇帝彻底划清界限,投奔到敌人一方,与奥地利家族做彻底的斗争。

    现在之所以发这个奖励,就是希望他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不遗余力。现在一切有利条件已经具备了,时机已经成熟,天象也十分有利,最缺乏的就是大胆地干一场了,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率领部队在战场上驰骋。听到这些言论,皮科洛米尼大吃一惊,但如果一再争辩,肯定会遭到瓦伦斯泰的猜疑,他决定暂时不露声色,佯装信服了以上的各条理由。特茨基伯爵提醒瓦伦斯泰小心为上,可瓦伦斯泰理智尽失,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告。皮科洛米尼一分钟也没有耽搁,就把自己掌握的这一重要信息报告了维也纳。

    1634年1月,瓦伦斯泰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决定迈出决定性的一步。部队的所有军官被瓦伦斯泰召集到比尔森,在这里,军官们听到了瓦伦斯泰传达的皇帝最新要求,即不得在皇帝的世袭领地上做冬营休整,在这个季节去重新攻占累根斯堡,裁减六千名骑兵以增援王子。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借口,瓦伦斯泰的真实目的就是想激起公愤,绑架这些军士们去实践自己之前制订的计划。在被召集的军官中,有二十名出席了会议,而加拉斯、科洛雷多和阿尔特林格尔等最为重要的几名均未出席,瓦伦斯泰只好再次让人去请他们。除此之外,应邀参会的竟然还有瑞典人和萨克森人,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和瓦伦斯泰密谈和平。

    瓦伦斯泰现在要做的,是把一支忠于皇帝的军队变为忠于自己,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种转变是一种不忠,未必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现在大家都只是把他当作皇帝的代言人和法律的维护者,谁也没有想到他要在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卑鄙无耻的叛乱者,这是一种思想上、行为上的巨大转变,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才能够扭转人们的认识。皇帝的权力是合法的、根深蒂固的,已经借助宗教和法律神圣化了,势必很难动摇。皇帝的王位也处在严密的保护之下,不是用武力就能轻易颠覆的。但是瓦伦斯泰已经鬼迷心窍,意识不到这些潜在的巨大危险。在他的力量最为旺盛之际,他更加容易忽略实际情况和各种阻碍。

    瓦伦斯泰自认为很了解这支军队,认为这支军队对宫廷多少有些不满,已经盲从于他的指挥,对自己也十分畏惧。在大家对他的奉承中,瓦伦斯泰以为了解了士兵们的真实想法,看到士兵们敢于谴责皇帝的行为,他以为这支军队能够担当推翻君主的重任。他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军队的责任感,认为自己的威望足以领导大家,却没想到所有的成就并不是他一己之功,他的成就和权力全部是建立在大家尊重皇权的基础之上的。当瓦伦斯泰暴露出真实想法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失败之旅。

    瓦伦斯泰命令陆军元帅伊洛去了解指挥员们的想法,并让他们提前有所准备。大家听到伊洛传达的宫廷对将领和军队一系列最新要求后,个个愤怒不已,这也正是瓦伦斯泰所期待的。伊洛就是要激起大家对宫廷的不满,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军队和统领们的功绩以及皇帝那种忘恩负义的行径。他告诉大家,宫廷已经被西班牙势力控制,而瓦伦斯泰是唯一敢于抵抗的人,因此成了西班牙人的眼中钉,所有的权力一再被削弱,甚至要被剥夺军队的指挥权。这支军队做出了大量的牺牲却无人认可,缴获了大量的财富却无权享受,那些耶稣会会士和大臣们就像不劳而获的吸血鬼一样,靠各省的血汗钱大发横财,将军队的经费大肆挥霍浪费,导致瓦伦斯泰也无法兑现诺言。更过分的是,瓦伦斯泰在辛辛苦苦打拼了二十二年后,非但没有得到一点点应有的报酬,反而要被扫地出门。为了大局着想,瓦伦斯泰并不计较这些,表示将自愿交出军队指挥权,但对于这种不公平的事情,大家不应该袖手旁观。

    伊洛果然是个演讲高手,他的话还没有讲完,就被下面一片喧哗声打断了。将士们个个义愤填膺,选出了四个代表面见瓦伦斯泰,强烈要求举办集会请愿,恳求瓦伦斯泰不要离开军队。瓦伦斯泰一开始还装出拒绝的样子,后来终于答应了,不过他的前提是大家必须为他效劳,所以代表们要写一封保证书,保证忠贞不渝地跟随他,永远不和他分离。如有违反者,将成为大家的公敌。为了让大家更加容易接受,瓦伦斯泰特意在保证书中写明“只要瓦伦斯泰把这支军队用于为皇帝效劳”的附加条件,这个条件既不苛刻,又表达了忠心。有鉴于此,与会指挥官们十分感动,纷纷热烈鼓掌。

    陆军元帅伊洛特别设了个盛宴,方便大家签署保证书。在开席之前,他宣读了保证书,并要求大家在宴会之后签字确认。宴会上准备的都是烈性饮料,就是要麻醉大家的理智,然后趁酩酊大醉时再让人签字。其实这时保证书上“只要瓦伦斯泰把这支军队用于为皇帝效劳”的附加条款早就被删去了,这绝对是瓦伦斯泰的阴谋诡计。有人发现了这个阴谋,便拒绝签字,结果遭到了特茨基伯爵的威胁。特茨基伯爵警告大家,谁要是继续抵抗,只能是自找麻烦。被逼无奈之下,与会者签名确认了这份不合心愿的保证书。皮科洛米尼也来参加了这个宴席,不过他早知道这是个骗局,他之所以赴宴,只是为了向宫廷禀报消息,烂醉如泥时,他居然还不忘祝愿皇帝健康。

    濒临危险的瓦伦斯泰

    瓦伦斯泰貌似是达到了目的,有关人员全部在保证书上签了字,谁也没有了退路。但是,这些指挥员也不是省油的灯,虽然不少人已经喝醉了,可所有的签名都极难辨认,由此可见他们对瓦伦斯泰的做法多少还是有所保留的。按说对此瓦伦斯泰应该稍有收敛,可他却大骂了与会者一通,指责大家出尔反尔。军官们默默离去后进行了短暂的商榷,随后又返了回来,表示愿意就昨天的事情道歉,并希望能够重新签名。

    瓦伦斯泰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从缺席的将军中得到同样的保证,或者逮捕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缺席的将军们再次收到瓦伦斯泰的急切邀请。由于已经知道了有关比尔森事件的情况,这些将军并没有匆匆忙忙地赶来。阿尔特林格尔固守在坚固的弗劳恩贝格宫堡里,他的借口是身体不适。加拉斯为了向皇帝报告得更为详细一点,便抵达了瓦伦斯泰处。皮科洛米尼和加拉斯将所见所闻及时报告给宫廷,皇帝的担忧最终还是变成了可怕的事实。除了这里得到的反馈,皇帝在别处也获得了类似的发现。事不宜迟,没有犹豫的机会了,必须赶紧将西里西亚和奥地利的军官更换掉。皇帝准备严格按照法律行事,便没有立即采取制裁措施。

    军队中依然忠于宫廷的将军们得到密令,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逮捕瓦伦斯泰和他的两个追随者——伊洛和特茨基,并严加看管以上三人。如果这三个人胆敢抵抗,最好活捉他们,如若不能可就地处决。加拉斯将军收到了皇帝的公开委任书,军队不再对叛变者负有义务,加拉斯中将是在新的大元帅确立之前唯一的合法指挥官。为了不至于打击面过大,皇帝承诺对那些在比尔森造反的人不再追究责任,这样就给了那些被诱骗者和背信弃义者一个改正的机会。

    加拉斯将军一下子沉重起来,他自己就在瓦伦斯泰的监视下,稍有不慎就得命丧黄泉。领取的任务更是特殊,可以说极难完成。将士们究竟是怎么想的,他还捉摸不透,更不知道已经迈上造反之路的人是否愿意走回头路。皇帝还命他去谋杀瓦伦斯泰,这是多么冒险的一件事情啊!瓦伦斯泰由于长时间行使最高权力,已被尊为不可侵犯的令人敬畏的大人物,士兵们怎么敢去抓他?另外,瓦伦斯泰处在警卫人员的严密保护下,不可能像抓一名普通罪犯那样容易。

    既然在瓦伦斯泰的眼皮底下不大可能完成使命,加拉斯打算另辟蹊径,他提出由自己去劝说阿尔特林格尔,使其同意合作。瓦伦斯泰对他的提议信以为真,并派出自己华丽的马车供加拉斯在旅途中使用。诡计得逞的加拉斯立刻离开了比尔森,一路上他向遇到的军队宣传皇帝的想法,得到了普遍的支持。皮科洛米尼伯爵受加拉斯之托继续监视瓦伦斯泰的行动。抵达弗劳恩贝格之后,加拉斯并没有像之前承诺的那样带回阿尔特林格尔,而是将其派往维也纳,负责保护皇帝。随后,加拉斯赶往上奥地利,抵挡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皇帝军队此时占领了波希米亚的布德魏斯和泰伯诸城,为对付叛变者做好了所有准备。

    瓦伦斯泰过于傲慢和自信了,当加拉斯不再回来已成定局的时候,皮科洛米尼以类似的理由再次从他的手中逃脱。皮科洛米尼提议要把加拉斯叫回来,得到了瓦伦斯泰的允许。皮科洛米尼抵达林茨后的确返了回来,但是回来的不是他一个人,一支军队在他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准备进攻在比尔森的瓦伦斯泰。同时,在苏耶斯将军的率领下,另一支军队正朝布拉格挺进,准备使布拉格城免遭暴乱者的进攻。加拉斯同时发布公告,解除了瓦伦斯泰的所有权力,宣称所有的军队现在应该听从自己的指挥。

    在林茨的带领下,各地也开始诅咒叛乱者,所有军队均宣称独立。直到确定皮科洛米尼再不回来时,瓦伦斯泰才如梦初醒,发现自己之前判断失误。不过,对于占星的正确性和军队的忠诚,他依旧深信不疑。为防止军队发生其他意外,他要求今后军队只能听从他本人、特茨基或伊洛下达的命令,其他人的指挥一概不得听从。他率领军队向布拉格飞速挺进,准备在那里公开宣布反对皇帝。其他的军队也接到向布拉格集结的命令。贝恩哈德公爵为了配合瓦伦斯泰的军事行动,率领瑞典部队在多瑙河畔发起佯攻。由于缺少马匹,瓦伦斯泰派特茨基先期赶到布拉格,自己率领其他部队随后进发。还没有等到他赶到布拉格,就有消息传来布拉格城已经失守,人们已经知晓了他的阴谋,赶走了他的将军和士兵。更要紧的是,瓦伦斯泰即将遭到来自皮科洛米尼的进攻。

    瓦伦斯泰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他背叛了皇帝,而那些曾经得到他好处的人又背叛了他。所有的计划已经破灭,但瓦伦斯泰并没有放弃,坚强的品格支撑着他的意志,只要他本人还在,他的计划就有可能绝境逢生。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就是瑞典人和萨克森人的及时援助,如果他们伸出援手,必将对他有莫大的帮助。奥克森斯梯尔纳和阿恩海姆在这关键的时刻没有出尔反尔,答应对瓦伦斯泰提供保护,他们一共派出一万余人的部队前去和瓦伦斯泰会师。特茨基军团等其他几个军队依旧对瓦伦斯泰忠心耿耿,他们向波希米亚王国边境的埃格尔挺进,准备和瑞典军队会合。瓦伦斯泰已经被宫廷宣布为叛乱者,各地接到命令,要求不遗余力予以打击。瓦伦斯泰显然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当赶到埃格尔时,他甚至还希望沙夫戈奇将军能够为他提供一支军队。既然已经陷入绝境,有人向瓦伦斯泰提议,要求他赶紧向皇帝求和,为了平息皇帝的怒火,可以献上四万枚金币,并解释之所以做出背叛的样子,是为了考验大臣们的忠诚。对于这样蹩脚的建议,瓦伦斯泰是不屑一顾的。

    杀掉瓦伦斯泰

    瓦伦斯泰并不知道,在皇帝宣布他不再受法律保护后,人们已经准备结束他的生命,此时的他还在忙于与敌人进行谈判。这个曾经以怨报德的人,现在也要因为忘恩负义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一位叫莱斯勒的爱尔兰军官曾经很受瓦伦斯泰的宠爱,可如今正是这个人接到了要求杀掉瓦伦斯泰的命令。埃格尔城的指挥官布特勒上校和戈登上尉都是信奉新教的苏格兰人,莱斯勒将自己无意中知晓的瓦伦斯泰的秘密告诉了他们,希望和他们一起捍卫皇室的权益。瓦伦斯泰成为他们眼中公认的叛乱者,他们紧密联合起来,准备尽快采取措施。由于瓦伦斯泰的独断专行,他把自己逼到了绝境。现在正是处置他的好机会,他们决定逮捕瓦伦斯泰,并将其押解至法庭,由法庭行使审判职权,他们的密谋是高度保密的,没有其他人知晓,因此也很好地瞒过了瓦伦斯泰。

    直到皇帝的问罪诏和判决传来的时候,瓦伦斯泰才发觉众叛亲离,整个军营的人都反对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的瓦伦斯泰面临巨大的危险,只有死心塌地地投靠敌人或许才能求得一线生机。内心极度烦躁的瓦伦斯泰在莱斯勒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甚至还说出了一些更为隐秘的阴谋,例如打算将埃格尔和埃尔博根让给比肯费尔德的普法尔茨伯爵,这里是波希米亚王国的关口,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另外贝恩哈德公爵将马上抵达埃格尔。这些高度的机密很快被莱斯勒和同盟者知晓了,形势更加危急,如果他们再不下手,埃格尔将很快落到敌人手中。因此,他们改变了当初的决定,准备在第二天夜里就动手谋杀瓦伦斯泰连同其亲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