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3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事已至此,瓦伦斯泰的狼子野心可谓是昭然若揭了,当前的形势也迫使他必须尽快实施他的计划。在巴伐利亚和西班牙的抗议下,皇帝斐迪南二世本不打算直接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瓦伦斯泰,只不过由于瓦伦斯泰的作战勇气和超群才智,令皇帝产生了盲目的信任,所以才不顾自己的威望,令这个独断专行的人执掌了这支军队。由于这种信任的基础本身并不牢固,加上瓦伦斯泰长时间的按兵不动,皇帝对他不可战胜的信赖日益动摇,在吕茨恩会战失利后,这种信任几乎完全破灭。以前就对瓦伦斯泰不满的人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在斐迪南面前进言,诉说着他的种种不是。皇帝与瓦伦斯泰本来就心有芥蒂,现在由于希望落空,更是极度不满,便不加甄别地全部吸收,他回想起弗里德兰公爵的所有言谈举止,更加憎恨其盛气凌人的倔强和目中无人的狂妄。奥地利臣民怀疑瓦伦斯泰的忠诚,也加入到推波助澜的行列中。

    皇帝对之前授予弗里德兰公爵巨大的权力已经非常后悔了,如果想收回成命,肯定要冒巨大的风险,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分散权力,然后再一点点地收回来。但是,皇帝之前已经和瓦伦斯泰签订了协议,不在瓦伦斯泰身旁安插另一名将军,就没办法将权力分散。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瓦伦斯泰的手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向他的部队直接施加影响。迫于无奈,皇帝只好思考自救的办法,这个办法既能不违反协议,又需要达到皇帝的目的,那就是建立一支外国的军队。瓦伦斯泰只是德意志皇帝的元帅,对国外的军队并不具备指挥权。皇帝很快在米兰建立了一支西班牙军队,并交由西班牙将军指挥。这支军队的建立,使瓦伦斯泰的军队不再是唯一,皇帝也不必事事依靠他了。

    皇帝的措施很快令弗里德兰公爵感觉到危险,他极力地抗议,但也只是徒劳。意大利的军队开进来后,瓦伦斯泰接到皇帝的命令,要求派阿尔特林格尔将军前往增援。要是想让意大利军队在阿尔萨斯和士瓦本无所建树,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用严令束缚阿尔特林格尔的手脚,使其不能自由发挥。不过瓦伦斯泰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必须适当有些改变了,不然他将再一次失去指挥权,之前的所有努力又将付诸东流。他知道,首先需要对军队内部进行整顿,将有可能暗通皇帝的人清除出去,自己平时待部下不薄,估计能够得到将士们的拥护。

    当瓦伦斯泰建议西里西亚军队的首领们结束战争的时候,由于对方没有得到充分的授权暂时还不能表态,所以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回应。西里西亚军队只答应停战不得超过十四天。瓦伦斯泰首先需要取得法国的保证,这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便派出金斯基伯爵与法国的全权代表弗基埃在德累斯顿进行了密谈。虽然双方极不信任相互提防地进行了会谈,但最终还是达成了瓦伦斯泰的意愿。瓦伦斯泰得到了法国宫廷给予援助的保证,弗基埃会在瓦伦斯泰需要的时候负责提供一笔可观的金钱资助。

    但是,或许是因为瓦伦斯泰过于聪明和谨慎了,他反而没有把事情办好。本不应该将和法国密谈的事情告诉第三方的瓦伦斯泰竟然将此事通报给了瑞典人和萨克森人,这下子法国人惊呆了。谁都知道,萨克森内阁和皇帝的关系更近一些,很难令其满足。法国担心,瑞典人会不会支持瓦伦斯泰,萨克森人会不会保持沉默,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弗基埃向瑞典首相挑明了他的怀疑和担忧。对瓦伦斯泰的意图,瑞典首相也疑虑重重,并不怎么在意瓦伦斯泰的建议。虽然他知道古斯塔夫·阿道夫曾和瓦伦斯泰有过类似的协定,但对整个军队在瓦伦斯泰的带领下背离皇帝一事,他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弗里德兰公爵的禀性是如此好猜疑,怎么会制订这样一个离谱的计划,采用这样一种不审慎的行事方式呢?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不是瓦伦斯泰的真实意图,而是他的虚伪和欺诈。

    阿恩海姆也受到了奥克森斯梯尔纳情绪的影响,对瓦伦斯泰产生了猜疑。阿恩海姆当初就是相信了瓦伦斯泰的真诚,所以才劝说奥克森斯梯尔纳,要求让弗里德兰公爵指挥最好的军团。现在他们都对瓦伦斯泰产生了怀疑,认为中了瓦伦斯泰精心布置的圈套。可能瓦伦斯泰的真实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削弱联盟军的武装力量、壮大皇帝的力量。由于瓦伦斯泰失去了信任,再加上后来的漏洞百出,更加没有人相信他了。

    对于瑞典,他试图与其结为同盟,并向他们求取最精良的部队,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向阿恩海姆提议,要求把瑞典人逐出德意志帝国。他的停战保证,得到了萨克森军官们的充分信任。可当这些军官来找他时,他又拿起了武器侵袭前来的人。停战的局面是他首先打破的,但过了没几个月,他又费尽气力重新恢复了停战。瓦伦斯泰已经彻底失去了人们对他的信任,人们都认为他只不过是在用拙劣的表演糊弄别人罢了,最终的目的是要壮大自身的力量。达到目的之后,他并没有像人们期盼的那样维护皇帝的利益,而是继续着自己的计划。由于有两方面的打算,他可能会同时得罪皇帝和瑞典人,很多时候他的做法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的,有时候甚至会自相矛盾。

    瓦伦斯泰正在和萨克森人谈判,由于进展得不顺利,他有些不耐烦了。德意志帝国急迫的困境和皇帝宫廷内滋长的不满情绪,已不允许他再拖延时间,他终于决定去显示其力量。霍尔克将军在上次停战之前已从波希米亚侵入迈森地区,甚至一度还占领了莱比锡城。后来由于西里西亚的停战,霍尔克中止了他的蹂躏,但也因纵欲过度死在了阿尔夫。瓦伦斯泰在停战废除后又重新活动,佯装出要进攻萨克森的样子,声称要借道劳西茨。在他的授意下,有人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布皮科洛米尼已起程前往萨克森。

    阿恩海姆听到这个消息后信以为真,为防止选侯领地落入敌手,他迅速离开了西里西亚的军营,追踪皮科洛米尼。由于这一变动,驻扎在奥得河畔施泰瑙的瑞典人就显得兵力不足了,而这正是弗里德兰公爵所希望的。在他的指挥下,萨克森将军先是率军在朝迈森地区挺进十六英里后突然折回,将奥得河作为前进目标。这里本来驻扎着一支瑞典军队,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会突然遭遇战争,所以连一点点防备也没有。先期抵达的沙夫戈奇将军大败瑞典的骑兵部队,在施泰瑙瓦伦斯泰的军队又将瑞典的步兵团团围住。屠尔恩伯爵只率领了两千五百名瑞典士兵,根本无法抵挡瓦伦斯泰两万多名士兵的围困,他只有半小时的考虑时间,要不誓死一战,要不就是缴械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他除了选择束手就擒之外,实在没有其他的选择。瓦伦斯泰不费一枪一弹就轻松战胜了对手,缴获了大量的战旗、辎重和火炮,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逮捕了瑞典军中的军官们,又收编了所有的俘虏。波希米亚叛乱的挑起者屠尔恩伯爵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成了他人的阶下囚。由于他罪大恶极,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他被押解到维也纳受审的那一刻。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瓦伦斯泰在这时并没有对屠尔恩伯爵痛下杀手,而是选择了释放。人们纷纷抗议,瓦伦斯泰早有准备,解释说自己对屠尔恩伯爵这种狂人毫无办法。实际上,他之所以释放对方,是因为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目的,需要做一种交换。

    继施泰瑙胜仗之后,利格尼茨、大格洛高等地在短时间内相继被瓦伦斯泰拿下,甚至就连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也不例外。沙夫戈奇为彻底征服西里西亚这个省,先后封锁了布里克,威逼着布勒斯劳,但由于这个城市捍卫自己的特权,并忠诚于瑞典人,没有收到任何效果。瓦伦斯泰派上校伊洛和格茨到瓦尔塔河,打算深入波美拉尼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兰茨贝格是通向波美拉尼亚的钥匙,也被他们占领了。当勃兰登堡选侯和波美拉尼亚公爵为自己的邦国胆战心惊之际,劳西茨也遭到了瓦伦斯泰的猛攻。但瓦伦斯泰只不过是为了吓唬萨克森选侯而已,他同时还向萨克森主动提出和谈。瓦伦斯泰一贯的自相矛盾使别人再也不敢相信,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目的,说不定哪一天局势不太紧的话,他就会集结兵力一举拿下萨克森。皇帝这时也受到了威胁,贝恩哈德公爵在多瑙河取得的胜利,使奥地利的处境更加危险。皇帝再次发出命令,要求瓦伦斯泰火速奔赴巴伐利亚,赶走萨克森人和瑞典人。瓦伦斯泰这时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推脱了,不得不遵照皇帝的命令,前去增援巴伐利亚选侯。在他的命令下,主力部队朝上普法尔茨挺进。上萨克森也因此逃过了一劫,摆脱了瓦伦斯泰这个可怕的敌人。

    虽然瓦伦斯泰已经前去救援,可他的积极性显然并不怎么高。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想方设法地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对皇帝的命令更是阳奉阴违。由于实在经不住皇帝的一再请求,他企图坚守莱希河和多瑙河,以防御的状态来表示支持,便从波希米亚派了几个军团。为了对上有所交代,瓦伦斯泰表示阿尔特林格尔已经得到了自己的全部授权,皇帝和巴伐利亚选侯可以直接找他。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阿尔特林格尔被瓦伦斯泰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根本没有一点自主权,更谈不上什么全部权力了。形势越来越危急,贝恩哈德公爵甚至已经抵达累根斯堡城下。瓦伦斯泰再次收到了皇帝和巴伐利亚选侯要求火速救援的消息,便装出马上要派兵的样子,由于他的一再佯装和袖手旁观,很多城市——包括斯特劳宾根、累根斯堡、卡姆等均被瑞典人占领了。等到最后他实在不能再推脱了,便放慢行军速度,故意贻误战机。瑞典人打算依靠萨克森人在波希米亚与他决战,听到这一消息的瓦伦斯泰趁机快速撤军,不顾一切地退回波希米亚。他打着保护皇帝世袭领地的旗号,坚决地待在波希米亚,并以之为最重要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魏玛公爵已经在奥地利边境扎营,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可瓦伦斯泰却能安之若素,全然不顾皇帝的焦急恐慌,怡然自得地守卫着波希米亚王国,让他的部队在这里做冬营休整。

    需要自卫的瓦伦斯泰

    皇帝斐迪南二世再也坐不住了,他没有想到瓦伦斯泰会如此一意孤行,竟然敢无视自己的命令,一点也不关心大局利益。联想到瓦伦斯泰和敌人模糊不明的关系,皇帝更加觉得大家对瓦伦斯泰的议论可能是有道理的。长期以来,瓦伦斯泰一再地向皇帝进谏,说之所以和敌人展开谈判,完全是为了德意志的和平与利益,因此这种谈判应该是合法的,不应该受到惩罚。尽管瓦伦斯泰自认为伪装得不错,可还是骗不过他的对手,早就有人盯着他的一言一行,并且及时在皇帝面前打了他的小报告。

    皇帝也不知道究竟该相信哪一方,有时候就特意派出暗探到他的兵营中打探消息,以便弄清楚那些指责是否有根据。瓦伦斯泰本人也相当谨慎,从来不写出书面的东西,以免留下把柄,这就使得那些暗探经常无功而返。在宫廷里,原本还有一些大臣们是袒护瓦伦斯泰的,但是由于瓦伦斯泰向他们也同样征税,便失去了这群支持者。巴伐利亚选侯向皇帝提出警告,要求皇帝不再保留这位将军,否则他就会同瑞典妥协。西班牙的做法更是坚决,派出特使要求免除瓦伦斯泰的职务,只有这样才会继续向皇帝提供援助。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确实被逼无奈,只得想办法再次废黜瓦伦斯泰的总司令职位。

    瓦伦斯泰发觉皇帝对军队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变得比较专横,甚至会采取直接的干预,这使他意识到皇帝可能对之前的状况并不满意,随时都有撕毁协议的可能,自己的职位也将朝不保夕。一名在奥地利的下属步兵统领曾遭到瓦伦斯泰的惩罚,现在此人开始按照皇帝的命令去和巴伐利亚选侯会合。更令瓦伦斯泰气愤的是,这个步兵统领竟然敢命令自己派一些军团去增援王子。所有这一切都是瓦伦斯泰即将被解除权力的征兆,预示着他的武装将被解除、他的力量将被削弱。等到无力反抗的时候,皇帝就会置他于死地。

    需要赶紧设法自卫的瓦伦斯泰别无选择,只得赶紧扩大自己的力量。这个问题本来无须考虑,可他还是犹豫了很长时间,总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做任何决定都有些仓促。时间一天天地消耗下去,他所盼望的最佳时机依然遥遥无期,可现实已经不允许他继续等待下去了,稳定将领们的思想是最为重要的,其次就是稳定军心。瓦伦斯泰手下有三员大将,分别是特茨基、金斯基和伊洛。对于他的秘密,三位大将是心知肚明的。特茨基、金斯基是瓦伦斯泰的亲戚,而且同样地渴望获得名利,与皇帝有着难以化解的仇恨,自然和瓦伦斯泰是一个心思。除了这些天然的同盟者,瓦伦斯泰还不顾羞耻用最低劣的手段去赢得人心。伊洛本来是个上校,在战争中立功也不少,瓦伦斯泰便劝他到维也纳谋求伯爵的头衔,并表态自己一定会尽力说情。可伊洛刚刚出发,瓦伦斯泰便给宫廷写信,要求大臣们不要答应伊洛的申请。当伊洛上校从维也纳失望而归的时候,瓦伦斯泰趁机加油添醋地说了宫廷一大堆坏话,赢得了伊洛的信任,双方很快便结成了一个紧密的同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