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3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633年的战役一打响,班贝克城和班贝克整个主教议事区就被贝恩哈德强攻下来。接到求援的消息后,贝恩哈德立刻向多瑙河挺进,并与瑞典人在多瑙沃尔特会师。整个巴伐利亚都十分害怕这支庞大的瑞典军队,更何况对方的将领也个个身经百战。瑞典人占据了天时地利,只待条件成熟,就要让巴伐利亚改头换面。没有想到的是,虽然瑞典军具备了取胜的所有有利条件,但由于最后军官们的哗变,令即将到来的胜利成了泡影。

    瑞典人之所以在德意志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功劳都应该归于军队。他们的军队组织严密、纪律性强、作战勇猛、不畏艰险,不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成就了古斯塔夫·阿道夫的伟大事业和威望。如果没有这些战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那内阁中制订的各种计划终不过是废纸一张。在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远征、进军、冲锋,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是最有权力享受战争成果的人,可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军队下发的军饷很多时候都遭到了克扣,不少将领贪婪地大肆占有战利品,士兵们付出了辛苦和鲜血,却通常什么也得不到,只能眼巴巴地在一边观望,心中自然有意见。

    这种不满的情绪早在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世时就已经产生,此时终于爆发了。现在趁着他刚刚去世,战士们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最早发出这种呼声的是来自多瑙河畔的军营的普菲尔和米茨拉夫,很快这种声音就在军营中传播开来。军士们要求付清他们应得的军饷,并额外给每个人一份不错的报酬,否则他们将不再服从命令。他们认为,自己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每天用生命换回大量的战利品,但这些财富都落到了少数人手里,好像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一样,也从来没有人认可他们的战绩。不满的情绪在部队中日益发酵,有人甚至写信煽动莱茵河畔和萨克森的军队起来反抗,幸好这封信被截获了。对于这种骚乱,魏玛的贝恩哈德和他的助手先后予以劝诫和训斥,结果不但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反而激起了士兵们的愤慨。他们强烈要求,若不能按时足额支付军饷,那就向每个军团分配一些城市,时限是四周,届时如果还不能做到,士兵们将自己想办法,另寻出路,并且再也不为瑞典效劳。

    此时瑞典的状况也不是十分乐观,由于正逢军费耗尽、信贷下跌,战士们提出的警告令瑞典首相陷入绝境。他必须迅速找到应对之策,防止这种情绪的蔓延,万一所有的军队都发生了这种情况,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目前最为德高望重的就是贝恩哈德公爵了,他经验丰富、十分自律,深受士兵的爱戴,是唯一适合调解这场纠纷的人。看到首相有求于自己,贝恩哈德公爵打算以平叛为条件,先让首相满足自己的条件。

    贝恩哈德公爵的要求就是希望首相首先履行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世时的承诺,将法兰克尼亚公爵的领地赠送给自己。这个领地是由班贝克和武尔茨堡两个大主教领地合并而成的。另外,再将瑞典军队的总指挥权交给自己。看到贝恩哈德趁着国难之际狮子大开口,奥克森斯梯尔纳十分生气,甚至想立刻解除贝恩哈德的职务,但是这样也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失去这位将领,也不付出太大的代价。他将法兰克尼亚公爵的领地分为主教辖区和武尔茨堡、柯尼斯霍芬两个要塞,由贝恩哈德占有主教辖区,瑞典人占领两处要塞。对于贝恩哈德提出的总指挥权的要求,他并没有答应。贝恩哈德公爵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便答应出面平息叛乱。军官们分到了一大笔现金和不少地产的占有权,便不再惹是生非,骚乱得以平息。只是由于这个插曲,瑞典人贻误了占领巴伐利亚的最佳时机,只能去抵抗其他地区的敌人。

    一路凯歌的瑞典军队

    对上普法尔茨进行了短时间的进攻后,古斯塔夫·霍恩占领了诺伊马克特,随后便向士瓦本边境挺进。与此同时,皇帝军队的兵力也得到了加强,符腾姆贝格受到了他们的威胁,但随瑞典军队的逼近,他们只得退至博登湖畔。康斯特涅茨城与瑞士联邦相邻,是瑞士的入口,如果能够占领这里,瑞典人将占据相当大的主动权。缺少火炮的古斯塔夫·霍恩不能马上攻城,就在他命人从符腾姆贝格运来火炮的同时,皇帝的援兵已经赶了过来。经过几次尝试后,霍恩攻城并没有成功,恰好这时多瑙河畔又发生了紧急情况,霍恩离开了这里赶去处置。

    红衣主教王子——西班牙腓力四世的兄弟兼米兰总督在皇帝的请求下,也武装了一支军队,大约有一万四千人,他们驻守在莱茵河畔,负责保卫阿尔萨斯。在西班牙人费里阿公爵的指挥下,他们出现在巴伐利亚,并与阿尔特林格尔的军队会合,兵力达到了三万人。为了与之抗衡,古斯塔夫·霍恩调集了比肯费尔德的普法尔茨伯爵的力量,在会师后便向皇帝军队逼近,两军一度只相隔半英里。皇帝军队避其锋芒,转而奔向布赖斯高和阿尔萨斯,赶走了这里的莱茵伯爵奥托·路德维希,帮助布莱萨赫解围。很快,瑞典人跟了过来,帮助奥托·路德维希重建在这一地区的优势,皇帝军队重新被逐出了阿尔萨斯。由于这时正是秋季,天气恶劣,不少士兵在撤退的途中丧命。兵败带来的耻辱感,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首领费里阿公爵,没过几天,这位公爵便因忧伤而死。

    为了掩护法兰克尼亚,同时监视皇帝和巴伐利亚联军的动向,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率兵在多瑙河畔摆开了阵势。阿尔特林格尔撤离了这里,打算投奔费里阿公爵的意大利军队。利用这个空当,贝恩哈德闪电般地出现在累根斯堡。占据这个城市对瑞典军队是十分有利的,一方面他们利用这里对巴伐利亚和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另一方面还可以以此为后勤基地和避难所。累根斯堡是如此重要,悌利在生命垂危之际告诫巴伐利亚选侯,一定要守住这里。古斯塔夫·阿道夫也认为,被巴伐利亚人抢先占领这一地区是自己的一大损失。如今,马克西米利安看到瑞典军队确实打算攻城时,已经惊恐得不知所措了。

    负责保卫累根斯堡的驻军大约有十五个中队,但绝大多数都是新兵,没什么实战经验。如果能够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不幸的是,这支驻军并不愿意和市民们结下友好关系,在他们眼中,市民是最危险的、必须制服的敌人。这下子就麻烦了。这里的新教居民早就受够了巴伐利亚的统治,希望获得信仰自由和帝国自由,盼望着救星的出现。对于贝恩哈德的围困,他们显得十分高兴。被困的巴伐利亚选侯实在是很无奈,只好向皇帝斐迪南二世写信,请求弗里德兰公爵能够派兵支援。斐迪南连续向瓦伦斯泰派去七名急使,督促他出兵。瓦伦斯泰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但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累根斯堡的巴伐利亚驻军相信援军很快就能到来,便解除了新教市民的武装,并将他们严密监视起来。攻城的炮火越来越猛,援军却连半点消息也没有,为了尽可能地保存实力,无奈的巴伐利亚选侯只得选择投降,城中的天主教徒和巴伐利亚官员的命运,他也顾不上了,究竟会怎样,只能由瑞典人随意处置了。

    贝恩哈德公爵在占领累根斯堡之后打算一鼓作气,继续向着奥地利边境前进,帮助更多的新教乡民获取宗教自由,同时把他们武装起来反对皇帝斐迪南二世。在巴伐利亚将军维尔特的眼皮底下,他率军渡过了伊萨尔河,对帕骚和林羡造成了威胁。瓦伦斯泰接到皇帝的一再警告,要求其快速增援处于困境的巴伐利亚。贝恩哈德前有莱茵河,后有敌军,再加上土地因冰冻无法修筑工事,便选择了向多瑙河撤退,以免被敌人包围,之后又快速渡过伊萨尔河和多瑙河,准备和瓦伦斯泰决一雌雄。但还没等到他赶来,瓦伦斯泰已经奔向波希米亚了。就这样,贝恩哈德的光荣远征结束了,命令部队在这里进行冬季休整。

    瑞典军队捷报频传,古斯塔夫·霍恩、鲍迪辛将军、奥托·路德维希、贝恩哈德公爵、吕纳堡公爵等人纷纷取得了胜利。在奥尔登多尔夫,瑞典和黑森联军大胜格龙斯费尔德指挥的皇帝军队,一共缴获了十六门大炮、七十四面军旗和对方的所有辎重,俘虏和歼敌各三千余人。奥斯纳布吕克城被瑞典上校克尼帕豪森逼迫投降,帕德博恩城被黑森—卡塞尔邦伯逼迫投降。唯一不足的,是布开堡却落到了皇帝的人手里。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去世的第二年,仍可以在德意志各地看到瑞典武装的胜利,好像失去这个伟大的领袖并没有对战争局势带来什么大的影响。

    【第十四章 瓦伦斯泰的末日】

    德弗罗大声斥责瓦伦斯泰是个刽子手,是叛变皇帝和外敌勾结的罪人,必须用生命来弥补过错。倔强的瓦伦斯泰没有开口为自己辩解,便被士兵的长戟刺中了胸口,这致命的一刀结果了瓦伦斯泰的性命。

    自成一家的瓦伦斯泰

    1633年是德意志战争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瑞典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可瓦伦斯泰依然按兵不动,令人难以捉摸。古斯塔夫·阿道夫去世后,欧洲战场上最为著名的将领就是瓦伦斯泰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军事阅历、才略和战争荣誉方面和他匹敌。可吕茨恩会战时,瓦伦斯泰便如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他的消息。如果此时他站出来,一定能够取得骄人的战绩,洗刷他之前的屈辱,并且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尽管皇帝斐迪南二世在巴伐利亚、下萨克森和莱茵河失利后一再急切地请求他出兵援助,瓦伦斯泰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他的平静似乎有些反常,这令皇帝和天主教同盟惊恐万分。对手们也不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都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瓦伦斯泰在吕茨恩会战后匆忙奔赴波希米亚王国,这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在那里,瓦伦斯泰对军官们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分别予以奖惩,凡是有罪的一律判处死刑,有功的一律论功行赏,战死的一律立碑怀念。在选择冬季宿营地时,瓦伦斯泰并没有选择敌人的邦国,而是驻扎在皇帝的省份,在整个冬天向这些领地征收高额的战争特种税,逐渐消耗奥地利的实力。1633年的战役刚刚打响时,他没有让自己的军队一马当先,直到战役快要结束之时,他才不慌不忙地出现,并将战场选在皇帝的领地上,用训练有素的军队收拾着残局。西里西亚是所有奥地利遭遇危险最大的省份,这里集结了三支不同的军队,分别是由阿恩海姆和劳恩堡公爵率领的萨克森军队、由布尔格斯多尔夫率领的勃兰登堡军队和由图尔恩伯爵率领的瑞典军队。这三支军队已占领了最重要的地方,并且攻破了布勒斯劳。但是由于这三支部队并不是十分团结,各自的目的也不一样,反而给皇帝拯救这一领地留下了机会。

    正是由于内部的分歧和矛盾,使瑞典人看到了出乎意料的结局。萨克森人与皇帝方面关系甚密,私下里来往不少。就在瑞典人还没有想到应对之策时,瓦伦斯泰率领四万大军已经攻打过来。

    联盟方的兵力相对而言要少得可怜,只有大约两万四千名,与敌方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可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想到退缩,而是来到了瓦伦斯泰修筑了防御工事的明斯特贝格前,准备尽力一战。瓦伦斯泰没有打算真的开战,所以也没有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在让对手白白等了八天之后,他从容地撤军而去。有人质疑其实力和胆略,可瓦伦斯泰既不打算利用外力的支援,也不愿意向人们证明自己,而是心甘情愿地忍受人们的猜疑。瓦伦斯泰的撤军行为,使联盟军误以为瓦伦斯泰受到了己方强大实力的威慑,不敢过招。实际上,这是瓦伦斯泰在作弄他们,他并不愿意也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战胜他们,不过既然他们这么盲目自大,也有必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当一个指挥官没有马上交出一块阵地时,他便派兵将其打败。

    在长达九天的时间里,两支军队就这样对峙着,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滑膛枪的射程那么远。特茨基伯爵代表瓦伦斯泰军队来到联盟军营前,邀请阿恩海姆将军前去会谈。瓦伦斯泰尽管兵力占优,可还是提议停战时间为六周。他的理由是需要体谅战士们的辛苦,并且有助于瑞典人和帝国诸侯缔结永恒的和平。他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的自主权,不愿再考虑皇帝的感受。他悄悄地告诉阿恩海姆,如果皇帝不同意,自己宁愿和瑞典人联合起来推翻皇帝的统治。等到了第二次会谈时,瓦伦斯泰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所有的特权都应该得到重新认可,所有波希米亚的流放者也应该召回,并且归还他们的财物,自己也愿意带头这样做。耶稣会会士是迄今为止所有压迫的祸根,应该被驱逐出境。他希望自己能够坐上波希米亚的王位,并且允许在波希米亚王国里保留宗教的充分自由,恢复普法尔茨家族享有原先的所有权利。为了能够迫使皇帝答应这个协议,他愿意指挥联盟军向维也纳进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