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大国命运:欧洲战争革命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3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刺杀瓦伦斯泰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恰好第二天布特勒上校要在埃格尔官堡设接风宴,这是个不错的机会。莱斯勒等人从参与密谋的卫戍部队中挑选出一些最可靠的士兵,让他们进入官堡,严密把守所有通道,控制了整个宴会的局势。由于不愿意在欢乐的场合上露面,瓦伦斯泰本人并没有赴宴,但是其他所有的人都来了。莱斯勒决定对瓦伦斯泰采取新的办法,而对其他人则按原计划执行,将其控制起来。伊洛、特茨基和威廉·金斯基是瓦伦斯泰的三位最高军官,他们毫无防备,大摇大摆地来赴宴了,随同前来的还有特茨基的高级幕僚——骑兵上尉诺伊曼。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也不知道餐厅隔壁的小房间里早就埋伏好了布特勒的轻骑兵。只要隔壁传来行动的信号,这些士兵们将一拥而上,把那些赴宴的人全部抓获。他们四人尽情地喝着葡萄酒,说着不再承认是皇帝的臣民、对瓦伦斯泰的未来充满希望的酒话。这时莱斯勒发出封锁滑轮桥的信号,控制了所有进出的大门。许多士兵高呼着“斐迪南万岁”的口号冲进了餐厅,他们全副武装,站立在赴宴的客人背后。伊洛等四位客人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妙,惊愕地从椅子上跳起,结果士兵们一拥而上,刺死了金斯基和特茨基。诺伊曼利用短暂的混乱溜到了院子里,但也没能逃过一劫,在士兵们的围困下当场毙命。伊洛靠在一扇窗户边,且战且退,但由于寡不敌众,在身负十多处剑伤后倒地身亡。为防止发生意外,莱斯勒迅速赶回军营,向士兵们详细讲解瓦伦斯泰的阴谋以及造反者的命运,军队在他的带动下,重新宣誓效忠皇帝。取得兵权后,莱斯勒迅速调兵遣将,切断了瓦伦斯泰寝宫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接下来该怎样处置瓦伦斯泰,大家讨论了很久。由于瓦伦斯泰长期以来的威望,这些部下不敢轻举妄动,他们都曾在瓦伦斯泰的带领下纵横沙场,目睹了首领的手段和实力,心中胆怯不已。更何况,瓦伦斯泰的同盟者——萨克森人和瑞典人也即将赶来,一支强大的军队正在朝埃格尔逼近。他们似乎没有了其他的选择,只能快刀斩乱麻,迅速消灭这个叛乱者。德弗罗上尉和一个爱尔兰人是他们提前准备好负责杀掉瓦伦斯泰的人,现在这两个人接到命令,依旧按照原计划执行。

    瓦伦斯泰此时正忙着与善于占星的塞尼交谈。塞尼告诉瓦伦斯泰,现在危险还没有过去,接下来很可能有牢狱之灾。塞尼辞别后,瓦伦斯泰就已经上床准备睡觉了。六名执戟士在德弗罗上尉的率领下来到瓦伦斯泰的住处。由于门卫经常看到德弗罗进进出出,便没有仔细盘问。在楼梯上,一名宫廷侍童看到气势汹汹的德弗罗,刚要张口大喊,就被士兵们刺死了。瓦伦斯泰的一名男仆刚刚从卧室里出来,他示意各位不要出声,以免打扰到公爵休息。德弗罗毫不理会,一脚踹开了卧室的门,嚷道:“现在正是该喧闹的时候!”。

    瓦伦斯泰听到了一声走火的枪声,便从初睡中惊醒,急忙跑到窗前去唤警卫。相邻楼房里传来特茨基和金斯基家属的号啕痛哭声,这使他感到莫名其妙,还没来得及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一转身已经看到德弗罗和士兵们闯了进来。德弗罗大声斥责瓦伦斯泰是个刽子手,是叛变皇帝和外敌勾结的罪人,必须用生命来弥补过错。倔强的瓦伦斯泰没有开口为自己辩解,便被士兵的长戟刺中了胸口,这致命的一刀结果了瓦伦斯泰的性命。

    次日,劳恩堡公爵赶了过来,为了诱骗他进城,人们安排一名男仆身着瓦伦斯泰的制服,使劳恩堡公爵误以为这就是瓦伦斯泰。在这个冒牌瓦伦斯泰的带领下,劳恩堡公爵被引到埃格尔自投罗网。人们打算用同样的计谋诱骗魏玛公爵贝恩哈德,好在贝恩哈德之前已经得到了瓦伦斯泰丧命的消息,所以才逃过了一劫。听闻瓦伦斯泰已经去世,斐迪南让人做三千亡灵弥撒。与此同时,那些刺杀瓦伦斯泰的人也得到了金制赦免链、侍从官尊贵身份和骑士庄园的赏赐。

    瓦伦斯泰功勋卓著和非凡的一生在他五十岁那年画上了句号,他有着雄伟的志向,所以才能青云直上,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沽名钓誉、走向毁灭。如果他能够适可而止,那么即便有很多缺点,他的一生还是光彩照人、难以超越的。他聪颖坚韧、胆略过人,具备成为君王和英雄的资质,但是他的性格又不够温和,常常令人感到恐惧。在他的刻意追求下,士兵们只知道唯命是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他在军队中大兴赏罚之事,笼络将士们的心。在所有任性的外表下,他牢牢守住准则的底线,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凡犯偷窃罪的人都将要受到绞刑的惩罚,不允许士兵们在友好邦国有掠夺行劫的行为。有一次他故意让人惩罚一个无辜的士兵,宣称其违反了军纪,这个士兵极力为自己辩解,坚称自己没有过错,可瓦伦斯泰仍然坚持绞死这个士兵的命令,并宣传要杀一儆百。眼看只能拼死一搏了,这个士兵便疯狂地反抗,瓦伦斯泰这才放过了这个士兵。由于庞大的收入,他表现得极为慷慨大方,即使不包括洗劫得到的巨款,他的年收入也有三百万古尔登。特立独行的瓦伦斯泰摆脱了他那个时代的宗教偏见,这是耶稣会会士们决不允许的。

    和以往一样,那些与教会发生争执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结果,即使是强大的瓦伦斯泰也不例外。在累根斯堡,他被修士们的奸计所伤,不但让出了总司令部的指挥权,之后在埃格尔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除此之外,他的好名声也败坏在修士的手腕上。严格来讲,或许我们已知的历史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对于瓦伦斯泰的背叛行径和对波希米亚王冠的计划,由于缺乏准确的史料证明,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没有了可靠的文献证明,我们不知道他的那些行为是否与传言一样。从他更加倾向于和平的行为来看,似乎更多地是为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才对皇帝有些藐视。我们还不能从他对巴伐利亚选侯的举止言行中发现叛变的证据,因为那些只能证明他的报复欲和不和解的精神。由于瓦伦斯泰的倒下,他的敌人掌握了对他的评判权,他也只能任人评说了。

    【第十五章 祈求和平的呼声】

    除了守住了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主要地盘,瑞典人在德意志内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基本失去。在莱茵河畔,皇帝军队遭到了所向披靡的贝恩哈德发起的强有力佯攻,借此机会,瑞典人才从低谷中走了出来,战争的转机迅速出现了。

    诺尔德林根之战

    瓦伦斯泰死后,急需一名元帅统领军队,皇帝最终听从西班牙人的建议,将大权交给了他的儿子斐迪南亲王——匈牙利国王。其实,斐迪南亲王只是徒有元帅之名,他手下的加拉斯伯爵才是真正掌握着军队实权的人。没有多长时间,斐迪南亲王的军队便实力大增,洛林公爵亲自带兵增援,王子还为他从意大利带来一万人马。斐迪南亲王为把敌人逐出多瑙河,命令士兵围攻累根斯堡城。为了分散皇帝的兵力,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率兵攻打巴伐利亚腹地,但是斐迪南亲王并没有上当,而是竭尽全力坚持围攻累根斯堡,最终打开了帝国城市的大门。不久,多瑙沃尔特也被攻陷了,士瓦本的诺尔德林根也处在危险之中。如果丢失这么多帝国城市,瑞典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为这些城市都是瑞典军队行军打仗的重要保障,无论如何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落入敌人之手。为了荣誉,瑞典不能置盟友的生死于不顾,听凭仇敌进行肆意的报复。于是,霍恩和魏玛的贝恩哈德率领瑞典军队向诺尔德林根进军,准备不惜一切代价解救这些城市。

    这个作战计划不太明智,因为敌人拥有比瑞典多很多的军事力量。在这种情形下,轻举妄动显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现在有一个战机,那就是意大利部队将开赴尼德兰,敌方兵力暂时必须分开。如果瑞典趁机选择一个既能掩护诺尔德林根,又能夺取敌方物资供应的阵地,那么他们的胜算就会大一点。在会议上,古斯塔夫·霍恩为大家分析了这种情况。狂妄自大的人们没有同意霍恩的意见,反而讥讽他毫无胆识。尽管觉得贸然战斗胜算不大,可是顾及贝恩哈德公爵的地位和威望,古斯塔夫·霍恩只好同意发动进攻。

    这场战役能否取胜关键在于能否占领制高点。瑞典悄悄地在夜间行动,试图登上这个制高点,可是因为很难把火炮运过峡谷和丛林,他们耽误了行军速度。敌军抢先一步登上了制高点,还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一支瑞典部队的指挥官命令在天亮前攻下制高点,他们凭借这种勇气竟冲破一切障碍,登上了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双方在狭小的防御工事里战成一团,更不幸的是火药桶在这时爆炸,造成瑞典军队大乱。皇帝的骑兵趁混乱的时候进攻瑞典军队。瑞典人仓皇而逃,无论将军怎么劝说,也不肯返回去重新进攻。

    霍恩命令所有兵力一同发起进攻,一定要夺取制高点。可西班牙部队也很英勇,瑞典人发动了七次进攻,每次都被打了回来。瑞典人已经筋疲力尽,处于战争的下风。敌方占居高位,猛烈发动进攻,向瑞典人开炮,古斯塔夫·霍恩被迫撤退。贝恩哈德公爵不但没能帮助霍恩狙击追踪的敌人,反而被敌人赶到平原上,他的骑兵在逃跑中引起了极大混乱,整个步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敌人打死了一万两千多名瑞典士兵,缴获了八十门大炮、四千辆马车和三百面旗帜,还俘虏了古斯塔夫·霍恩本人和其他三员大将。贝恩哈德公爵好不容易才率领一支残兵败将冲出重围,逃到法兰克福。

    瑞典首相看到部队在诺尔德林根打了败仗,又一次失眠了。这次失败的后果十分严重,战争的优势一下子转向敌方,所有同盟者现在也开始怀疑瑞典。在此之前,瑞典一直是靠同盟者的支持才一步步取胜的。现在整个新教联盟成天担惊受怕,似乎要分裂了,而天主教派却因这次胜利重新振作起来。士瓦本和附近专区最先受到诺尔德林根失败带来的影响,符腾姆贝格沦陷了,海尔布琅联盟时刻担心皇帝会报复,这些城市中的新教居民能逃的都逃到斯特拉斯堡去了,而另一些无依无靠的城市只好听天由命。如果皇帝能对占领地区法外开恩,软弱的他们肯定立即归顺的。可是皇帝对这些墙头草的态度很强硬,这让他们陷入了绝望之中,从而不得不鼓起勇气积极抵抗,以此来求得一线希望。

    窘迫之中,大家都寄希望于奥克森斯梯尔纳,可奥克森斯梯尔纳却去恳求德意志等级会议。他们没有军事力量,缺乏资金新建军队,更无法支付旧军队的军饷。奥克森斯梯尔纳恳求萨克森选侯出手相助,但选侯早已和皇帝结成了同盟。他恳求下萨克森等级会议资助,但下萨克森等级会议早就厌烦了瑞典,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吕纳堡的格奥尔格公爵更是欺人太甚,反而出兵明登占有该地。瑞典首相被所有的同盟遗弃了,他极力寻找外援,甚至去英国、荷兰、威尼斯搬救兵。为了摆脱困境,避免瑞典被瓜分,他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投靠法国。

    黎塞留终于盼到了机会,法国即将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德意志新教各等级现在处于危机之中,需要法国出手相救,如果这个时候法国积极地参与德意志战争,德意志和瑞典都得付出昂贵的代价。奥克森斯梯尔纳借机把统治德意志的权力和地产送给法国,还把要求的其他地盘,包括帝国要塞和腓力斯堡都送给黎塞留。上德意志的新教徒也派代表跟黎塞留谈判,向法国开放阿尔萨斯、布赖萨赫要塞以及通向德意志国门之路的所有地方。法国可以派兵保护这些城市。在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主教区,人们可以看到法国士兵。法国在特里尔地区驻扎了军队,在洛林也派了兵,他们已经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抵制法国。现在是法国把阿尔萨斯纳入势力范围的最佳时刻,法国即将和荷兰瓜分西属尼德兰,莱茵河可以当作防范德意志的自然界线。法国举着高尚团结的旗帜,骗取德意志各等级的信任,霸占德意志的权利,打着保护德意志利益的幌子,盘算着如果扩张自身的势力。

    得到这么多赠予,法国自告奋勇,要对敌人发动一场侧面突击,把瑞典部队从西班牙部队的手中解救出来。如果这样做一定会惹恼皇帝,导致关系破裂。法国自愿组织一支一万两千人的军队,联合瑞典和德意志共同对付奥地利。法国愿意攻打西班牙,因为之前西班牙曾经攻击特里尔的法国驻军,还绑架法国保护的选侯,并把他送到佛兰德尔。当时,法国国王强烈要求王子释放选侯并赔礼道歉,可担任西属尼德兰总督的王子根本不买账。于是,黎塞留根据惯例发起宣战,在米兰、费尔特林和佛兰德尔这三个地区分别打响战争。黎塞留很清楚,他与皇帝为敌,困难很大,取胜很难,实际上他并不愿意和皇帝打仗。尽管这样,他还是下命令让主教拉瓦莱特率领第四军向德意志进军,等到与贝恩哈德公爵会师后,就对皇帝发动战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