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可见,弥勒菩萨信仰和观音菩萨信仰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中国人十分喜欢“菩萨”,是因为中国人非常推崇大乘菩萨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
禅宗讲:“欲学菩萨时,不取世法,不舍世法。”“菩萨”,即“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也就是使有情众生觉悟的意思。与小乘佛教只强调自我觉悟不同,大乘佛教主张修习“菩萨行” ,即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不仅追求自我觉悟,而且强调普度众生。既然要普度众生,自然要慈悲众生、心怀社会。
禅宗有一段很有名的公案,叫“磨砖作镜”,讲的是南岳山的怀让禅师引导他的弟子马祖道一禅师悟道的故事。马祖在南岳衡山跟随怀让禅师学禅,他在他居住的传法院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自己天天 在这个房间里修禅,不问世事,无论是谁去拜访他,他都不见,甚至连他的老师怀让禅师去了,他也不见。怀让禅师知道马祖这样是无法觉悟到最高的禅的,所以就想了个办法去诱导马祖。他捡起一块 砖头,在一个石头上不停地磨这块砖。马祖刚开始仍然专心坐禅不理会怀让。过了一段时间,马祖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师,您在做什么?”怀让回答:“我打算把这块砖磨成一面镜子。”马祖说 :“磨砖怎么可能成镜子?”怀让道:“磨砖既不成镜,坐岂能成佛?”马祖恍然大悟:执著于闭关坐禅是成不了佛的。
这个公案说明,禅宗反对执着于与世隔绝地打坐冥想,这样虽然能获得远离尘嚣的宁静和愉悦,但是却不能达到最高境界。脱离了社会和众生,成佛就成了空谈。因此,马祖后来悟出:“平常心是道。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每天都为自己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利益而斤斤计较的人,肯定每天都沉溺在无边的烦恼中。而把整个社会放在心中的人,他的世界肯定是宽阔的,他的人生肯定 是豁达的,他的气度肯定是非凡的。
缔造人间乐土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维摩诘所说经》
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
——宋·长芦禅师
既然现世界人类在这种恐怖困苦的状态下生存着,都是由于政治的主义或行动的不完善所致。因此,我们人类现在最需要研究的,也即是一种最合理最完善的政治。
我向来是研究佛学的,所以我今所谈的政治,也当然从佛学来说。讲到菩萨,菩,是由Buddha翻译而来,含有“觉悟”的意思。萨,是Satva的译音,义即“众生”或“有情”;说得切近一点,就是我们 人类。所以,菩萨就是:“觉悟的人。”不过,这里的觉悟,再深一层说,在佛典上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是最高无上的意思;三藐三,就是普遍正确;能得到这种最高无上普遍正确 的大觉悟,便是佛。佛的意义,也就是最高普遍正确的觉悟者。立志要求得这样最高觉悟的人,才叫做菩萨。这样,菩萨就可和圣人或哲人相当了。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主张一种“哲 人政治”,就是必须理智最发达的人,才可以掌管政治。柏氏将人分为三类:一、哲人,二、勇敢者,三、一般的生产者。他将哲人的地位看做首要,认为一般生产者是占国家大多数的基本分子;而为 了使国家安固,则需要一种勇敢的保护者;唯必须更有一种理智最发达的哲人来领导,始能达于公正仁爱的良好政治。再根据我们中国古来的传统文化,即孔子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文化,其着 重者全在政治;而认为凡政治的领导者,必须先具一种圣贤的修养,以救天下的人类为己责,期达到一般人的安乐的境界。盖唯有深刻的修养,高尚的道德与知识,才能施展出最完善的政治。因此,中 国的传统文化,首先着重于政治人格的修养。在以前,皇帝便是最高的政治领袖,但他必须具备内圣的修养,人民才能信服他,以建立共同生存发达的社会国家,成为政治领袖的帝王;所以谓之圣王政 治……说到菩萨政治,差不多也是与西洋的“哲人政治”,或中国的“圣王政治”相近的。
刚才说过:菩萨就是觉悟的人。所谓觉悟,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对于性空的理、与缘起的事,有了觉悟。……因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缘起的,所以都是性空的。真实的理性都是空的,非定实 的,即佛学所说的“空无我”。由此事事物物无时无刻不在从缘起灭变化着,即佛学所说的“无常”。同时,这种种的变化,又都是连续不断的。这种无定的、不断的变化,缘好变好、缘坏变坏,对于 一切事理认识的深切,方能去其坏而得其至善。这种事理,佛学解释得很详细,这里不遑细谈。总之,对于人生万物之真相,有了真正的觉悟,就可以见到我并不能离开其他一切而存在。比方世界上人 类存在于彼此种种关系条件;如以为我是我,没有其他的,就无异消灭自己的来源了。因为一切存在者,虽有亲疏远近,都不无息息相通的关系。
因为一切存在的没有各别实物而都是互相关系的,所以不能自私自利。我之所以为我,正如每个国民之对国家,是不能与其他的我断绝关系的。由此谈到“慈悲的心与方便的行”:慈,就是慈爱的心, 我们必须要全国人都得到安乐,进而至于全世界的人物都得幸福。悲,是悲愍痛苦灾难,我们要全世界人类乃至一切万物都解除苦难。有了这种慈爱悲愍的存心,才可以施出一种方法上比较便宜的行为 。即如我们抵抗暴寇,乃以求得军事胜利为最方便的行为一样,去解除人类的痛苦,使人类幸福安乐。
——太虚法师《菩萨的政治》
度一切苦厄
佛法宗旨──度一切苦厄: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成佛说法,成立了佛教。佛陀弘扬佛法的目的,也就是我们来信佛学佛的目的。扼要地说,只是为了人类(众生)的忧苦 困厄。自己要求解脱,是自利;想解救别人,是利他。自利利他的主要意义,正如《心经》所说:“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人生,固有相对的意义,然而人生有说不尽的忧苦,也是不容我们否认的。世间无处不充满忧苦,就人类来说,最严重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了。过去曾有这么一个传说:一位来自印度的法师 ,在中国逗留期间,有国人向他吹嘘我国文化的悠久和伟大,并取出一部廿四史为例。那位印度法师,想了解书中的内容,拿起那部廿四史,嗅了一下说:“尽是血腥气1历史是充满了残杀斗争,岂仅 是中国而已。以上虽是一则讽刺的寓言,然确是有真实意义的!最近在某地报纸上,阅读到这么一则记载:某外籍人士,以研究及整理的方法,将有史以来的国际历史检读一番。他认为数千年来,只有 二百五六十天是天下太平的,其余的日子,都在战争中度过。人类因陷于战祸的灾难而不得安乐,是可以想见的了。实在说来,这二百五六十天,也未必有真正的太平,小型的斗争杀害,还不是到处都 是,只是没有被记入历史版中而已。世界上,各式不同的苦难很多,战争只是一类,所以人类常在耽心、忧闷、苦恼中过日子,难得有真正的平安。
说到众生的苦厄,有当前的苦厄,及苦厄的无限延续。从人与人的关系说,不单是现代多忧多苦,过去早就是这样。如问题不能解决,不能渡入大同的时代,人类的苦厄还要一直的延续下去。人世间如 此,每人自己也是这样。不但当前的自己──现生是如此,过去生早就如此。在苦厄的症结没有彻底解决之前,未来还要一生又一生的无限地延续下去。在一生又一生中,虽然也有比较好一些的时候, 如生天国之类。但没有脱离苦厄,终于还是在忧苦厄难中过生活。人类历史的延续也好,个人生死的流转也好,苦厄不只是现在,未来还要苦下去。所以,为了现在,为了未来,不能不探求一个解脱苦 厄──救世之道。佛法就是救世的方案,问题在人类是否肯来实行。……
人世忧苦有待佛法之救济:人世间的种种纷乱,种种忧苦,使我们不得安宁,这是世间的现实。生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相信都能深深的有着这样的感觉。尽管世界有这么多人,自称能救世界,世界却愈 救愈险恶了。有些人以为:世界之所以纷乱,你抢我夺,无非因物资的不足所引起。其实,今日世界产品丰富得很,有些物资过剩,根本用不完。然在过去生产不发达的时代,人类所过的生活,未必有 这么多的忧苦。如今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我们并不曾因此而解除忧苦。以生产发达的美国来说,他们的忧患,他们的困扰,不一定比我们少。所以生产发达,物资丰富,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另有些 人以为:世间的罪恶混乱,由于人类知识的愚昧,所以促进文化发达,人类知识进步,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然以现代的情况来看,人类的知识,科学的进步,都是突飞猛进。什么人造卫星,什 么太空船登陆月球,知识是不能说不进步了!可是知识进步,问题并未得解决。反而人类的忧患与日俱增,世界的和平深感威胁。知识进步,科学领先,飞机不能说不好。载人物越洋飞行,使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缩短。可是,飞机虽好,而使用飞机的人,却用之战争,杀伤的威力也增强了。原子、核子的发明,尽管高唱“和平用途”,而有使世界走入毁灭的危机。所以知识的进步,也不一定能促进人 类忧苦的解除。
还有些人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组织不够严密,一盘散沙,缺乏团结。如有严密的组织,世界可以统一,问题当然也可以解决了。……你组织严密,我也组织严密,生活在这个严密组织中,问题也越多, 人世的忧苦,也就越加深了。
物力、知识力、群力(控制力),近代是非常的发展了,而人世间的忧苦呢?近来见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其他能毁灭人类,唯有人类自己能毁灭自己!这句话多沉痛,多么能使人反省!唯人类能毁灭 人类自己,也唯有人类能救济人类自己:归根结蒂,只是人,这是合于佛法观点的。个人不好好地努力,个人就受苦难。家庭不好好地维持,家庭就多苦多难。国家不好好治理,国家就多苦多难。以此 ,全人类不改变方针,走一正常的路子,全人类的苦难多着呢!佛法是真能救治人世忧患的良药!佛法的正确性,就是将一切问题,归结到我们自己。因而,真要拯救世界的扰乱,救济人类的忧苦,唯 有信仰佛法。不过,单是信仰,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佛法,对佛法的精神与义理,用到自己的身心上,用到家庭上,用到社会政治上,用到物资上,知识上,团结上,才能达成这救世的大目的。为此, 对现实世间的忧苦,人类自相毁灭的威胁,特别劝请信佛同人,大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践佛法,发扬佛法,使正法的声音,充满世界的每一角落,使人类遵循佛法而走向正道,将人类从自我毁灭 的边缘救过来。诸位!现实人间的忧苦,正等待佛法的救济!
——印顺法师《妙云集》
心怀和平
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姊妹亲族辗转共争,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以欲为本故,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辗转相害。
——《中阿含经》
和平本为人类一致的愿望,在饱经战争苦难,或时局恶化而濒临战争边缘的时候,人类的和平愿望,也就更为迫切起来。然从古来今,人类一直在仰望和平,祈求和平,而和平始终不容易获得。一部廿 四史,充满了血腥气;大部分的日子,都在战争中度过。所以要求和平,必须探求和平的意义,不容易和平的症结,而探索那达到和平的坦道。我们佛教徒,对于和平的愿望,无疑比一般人恳切得多。 我们应接受佛陀开示的圣训,去把握和平的真义;应仰承佛陀的慈悲愿力,而尽着为实现和平的努力!
人类有要求安定,要求福乐,要求生存的共同意欲,所以人人有共同的和平愿望。但和平并不能从空洞的愿望得来;相反的,缺乏理智的和平愿望,每招来战争的苦难,害了自己,鼓励了敌人。一般所 想念的和平,大抵与没有战争或战争停止同一意义,这是并不正确的。如甲乙两国相争,甲胜乙败,乙方签订了赔款,割地,甚而接受征服、接受奴役的条约。这哪里是实现和平!这是弱肉强食,强迫 承认不和平的战争恶果。如某方为了松懈对方的战争意志,延迟对方的战力积集,或破坏对方的战友合作,虚伪地倡导和平,装出和平共存的外交姿态。而自己,却秘密地更积极地在备战。这也算和平 外交吗?这是和平骗子,战争的阴谋者。如信以为真,自取毁灭,这也决非和平的功臣,而只是天真的和平悲剧。又如局部的不和平因素,越来越严重,不能迅速地设法消除,而只是拖延,或牺牲部分 来换取和平。弄到大战勃发,变局部为全体,糜烂到不可收拾。这不能称为维持和平,反而是战争的培养者。我们本着佛陀的真理,当然崇仰和平,但真正的佛弟子,决不以虚伪的欺骗的和平为和平。 不伦不类的伪和平,实在是战斗的变形,战斗的延续,不值得我们歌颂,也不值得我们追求。
和平的反面,是不和不平。不和是暴戾、仇恨、冲突、斗争、不合作;不平是强凌弱,众暴寡,一切的不平等。真正的和平,决不能从不和的暴戾、仇恨、斗争中得来,也决不能实现于不平等的基础上 。和与平,有着相互的依存关系,失却一端,即会失去一切。
——印顺法师《妙云集》
做大地的园丁
为了因应现代社会的变迁,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法鼓山积极提倡四种环保运动,就是心灵环保、生活环保、礼仪环保、自然环保。
心灵环保
环境污染不离人为、人为不离人心、所以环保要从心灵的净化做起,用慈悲心对待众生,用智慧心处理事情。保护自己的心,不受困扰及污染。
生活环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衣、食、注行,要养成少欲知足、勤劳、简朴、整洁的生活习惯。不浪费资源及能源,不制造垃圾污染及各项污染。
自然环保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体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资源必须珍惜使用,不可浪费污染,自然环境必须加以保护尊重,才能长长久久哺育万物,维持永续。
礼仪环保
从个人观念的净化开始,使礼仪由内心发起,形诸于外,通过行为的净化,以心仪、口仪、身仪促进人我和谐,社会祥和。
——圣严法师《四种环保》
大地资源在我们的脚下,净土就在你我的身边,垃圾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要清净大地也必须靠我们自己。据统计,垃圾有40%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有的还可以回归大地作有机肥;只要大家举手之劳 ,分类垃圾,回收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天空破了洞,谁不伤心;青山流了泪,谁不悲情……”这首“大地园侗道出了悲泣心声。贺伯台风灾后,从电视上看到山石一块一块地塌落下来,我的内心就很难过;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大地的园丁 ,希望大家赶紧动员起来救山,一起动手回收资源,清净大地。
慈济环保志工在去年一整年的回收工作,救了三十六万六千多棵树木,而今年从一月到八月则救了二十八万多棵;将回收的资源再利用,不但可保留一片绿林大地,也可丰富生活的资源。
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何加以善用,需靠大家的智慧。人人若能以心理环保、生理环保及大地环保的观念面对生活,社会将永远是富足的,生活也会是永远幸福、快乐!
——证严法师《做大地的园丁──环保地球》
报恩社会
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弘一法师
报社会恩:以人类生活上衣、食、注行的需要,不但是依赖现代的社会人群,且有藉于前辈遗留下来的业绩。故我们一日的生存,皆赖上至千古,下至全球的力量供给,故须知报社会恩,即众生恩。人 生在世界,不是个人的存在,由要报社会的恩,才有所谓仁爱之德也。
报国家恩:因为我们虽由父母的生育,社会的扶助,但倘有天灾、猛兽的侵害,或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等等欺压,演成内匪、外寇的人祸,就要有国家的组织,以有秩序的协力保障全国人民的安全, 换言之,即由国家政治、法律、军警维持人民的安宁。故应知报国家的恩,人人爱国,先办国家的公共事业而后治其私业。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 意识。
佛陀释迦世尊,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国迦毗罗卫,但当他晚年时代,舍卫国的青年国君琉璃大王,为了报复迦毗罗卫国在他少年时代给他的侮辱,便发动大军,誓言消灭迦毗罗 卫的释迦种族。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个人在琉璃王的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树之下,任由烈日曝晒。琉璃王见了便问佛陀,何以不坐在有叶的树荫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亲族之荫 故胜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
就这样,琉璃王进军了三次,三次都见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这是释迦种族的共业,也是无法挽救的定业,虽然同情与惋惜,也是爱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进军 时,佛陀才放弃了挽救故国厄运的努力。
在中国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师出国之后,曾为中国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辉煌的成果,虽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国的怀抱;法显大师在锡兰时,有人供养他一面中国的白绢扇子 ,他在异地见到了祖国的东西,竟然激动得“泪下满目”,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实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因为国库的财政贫乏,就有神会大师出来,帮助郭子仪,大事筹募,以“香火钱”所得,接济当时的军需,终于平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师,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对国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许多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佛教界“信佛不忘爱国”,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上马杀贼,下马念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可歌可泣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若从佛教的理想社会而言,佛教决不是褊狭的帝国主义者,而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或世界大同主义,乃至是无限的宇宙大同胞主义,因为他爱全人类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可是,民族主义乃是达到 一宇宙大同胞主义的基础,若要达成这一目的,必先要从热爱他的国家民族做起,否则便无从生根。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信仰是社会的向心力
人类的生存,不是单独存在的;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是要其他人们来互助的,单独一个人,是不会生存的。以此,人类生来就是社会性的,不过他的组织各有不同罢了。社会的构成,大概有二 :一、是要分离的,偌大的复杂的社会,须有分部的组织;这各部的作用,是各称其职,各尽其能。二、是要总合的,社会的复杂作用,在现象上看起来是各不相关似的,此团体不和彼团体相关,彼机 关不和此机关相干;其实一个人也有他的集中点,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有他的集中点,不然是绝对不能安宁的。这两种作用,是构成社会的原则。其供给人类之要求者,首为理智的作用 ,理智是离心力的;所以,还要有一种热烈坚定的情绪,使之分而仍集,这是向心力的,能把社会摄而不散。如行星绕日,具有离向二力,乃能不即不离而运行无已;社会有离心力与向心力,亦复如此 。使社会能充分发展其离心力之作用,当然是科学的贡献;然使社会更有其向心力之作用者,则是宗教之贡献。这种向心的力量,使社会不涣散、不溃裂、不争斗,这是当然要藉于宗教的。
现代人类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进步,然而人类的社会常现有一种不安宁的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由于离心力过分的发达,而向心力不与并驾齐驱。以致如现代人类的社会关系:人各为其人,国各为其 国,团体各为其团体,阶级各为其阶级;因互相矛盾而起种种战争。我观察近日世界各种情形,同趋向这种状态,尤其是在近世纪来的欧洲方面。世界虽然很交通,然而因社会的离心力大发展的缘故, 所以依然没有一致的趋向为永久和平的基础,而潜伏着很多不安的危险和痛苦。今日世界一般有知识的人们,大家都说:世界大同,无非想造成人类和平安乐的社会。可是,有的人愈走愈远。但是如何 能达到这种的理想呢?这是要宗教家负责贡献给人类社会以新的向心力,使向心力与离心力有同样的发展,才有达到世界大同、人类和乐的一天。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
宗教的本质和它在过去社会所发生的作用虽然已有定论,而几千年来保存在宗教里面的先哲的各种经验与智慧,还是值得重视和发掘的。特别是在佛教里面,关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认识论、心理分 析等方面的问题,都有相当丰富的资料,可供思想家们参考。它和我国文化各方面发生关系的史料,当然也应该整理与研究,以备历史学家的咨询。我想,别的宗教里面,一定也同样有许多宝贵的资料 ,可以发掘。此外,从宗教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上,还可以发现人类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探索下去,也可以使真理的内容更加丰富。
——巨赞法师《更好地发扬优良文化传统》
人类的生活运作就是一部经济史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 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因此,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济强盛,必定带动国力;经济萧条,人民出国都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顺利、军事强盛、教育提升,都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壮大,所以每一个国家不只是个人生存要 向“钱”看,国家的发展也莫不向“钱”看齐。因而国际间有所谓“经济高峰会议”、“世界联合贸易组织”、“国际关贸协定”等,无非都是希望共谋经济发展、稳定国计民生,让举世人类都能安定 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 储财于信众”,让僧侣藉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与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重视有形的财富,也重视无形的财富;重视外在的财富,也重视内心的财富;重视现在的财富,也重视未来的财富。佛教把财富从前世到今生、来世,看成是一体连贯的;财富不能只看一时,要看 各种因缘关系,所以人在开发自己的财富之余,更要创造全民的财富;唯有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共创一个均富的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国 与国之间更要本着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谋人类的福祉,共创世界的和平。
——星云法师《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教化和引导是很有意义的事
佛教是宗教,但与一般神教,是不相同的。他不只是要你信仰,而更要你修学,所以信佛也称为“学佛”。佛教是着重修学的,所以确实地说,佛教是一种教育。佛所教的是什么?要我们学些什么?最 主要的是:“戒学”、“定学”、“慧学”——“三学”。佛教的“三学”,与一般所说的德育、体育、智育——“三育”,大意相通,这是有人比对研究过的。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称为“学人” ;到了修学完成,也就是毕业了,就称为“无学”。特别是,佛被称为“天人师”,“导师”;而信佛学佛的,自称为“佛弟子”。弟子中,有小学的“声闻弟子”,大学的“菩萨弟子”。依在家出家 ,男女等来分别,就有优婆塞等“七众弟子”。可见佛与信众的关系,是老师与弟子,而不是神教那样的主人与仆人。我想,说佛教是教育,把“佛教与教育”作为论题来讲,是不应该看做牵强附会的 !
从广义来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说”,可说一切良善的知识,德性,技能,都总摄于佛的教育范围内。如从佛陀施教的重心来说,最深彻而圆满的佛教,应该是“觉”的教育。佛的意义是觉 者,是圆满彻悟宇宙人生的真意义,而到达究极无上者的尊称。佛的教育,不外乎本着自己圆满的觉悟内容,适应众生的根机,来教育大家,引导大家来修学,同登正觉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觉觉 后觉的觉的教育。如随俗而用一般的术语来说,那可说,佛教是最圆满的完人教育。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成佛就是人格的究竟完成,太虚大师是这样 明确地表达了佛教的真意义-…
佛教的重心,是觉化的完人教育;方法是实践教育;传习的科目是五明;这都已在上面概略的说到。现在,再从从事教育事业来说,佛教的说法,开示以及著作;或者佛教的文艺、音乐;经典的收藏、 流通、翻译,这都是教育文化的活动。但作为佛教的教育活动,是不应该局限于此的。在经中,佛陀不断地赞叹“法施”。法是真理、德行、良善的学说,以及礼俗。换言之,法是合法(合理性)的一 切世出世间善法。佛弟子修学此法,又与人为善而宣扬此法,就是法施。法施可分为二类:一、“出世法施”,如内明的弘扬传授;二、“世间法施”,如声明、因明等的教授。世间法施,就是世间的 一般教育。从前,维摩诘长者,“入诸学塾,诱发童蒙”,便是大乘学者从事一般教育的实例。这不应看做纯世间的,在大乘的真俗无碍中,这是大乘的共世间学,为大乘法的一分,为导入大乘的基矗 所以,从事这一般的教育事业,不应看做适应时代,附属于佛教的,而应作为佛教自身的重要内容而努力!
佛称这些为“法施”,是最有意义!因为布施是有功德的,努力于世出世法的教化,无论是个人或教团,都是有功德的。但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于与人同乐,为人拔苦的同情,这是无条件的施与,而 不是为了果报,或者为了现生的功利。所以从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应为自身的名闻利养着想,也不应为教团的扩张着想。为了正法,为了利益人类,而发心勇进的去做。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 教育工作者的精神。
——印顺法师《妙云集》
佛教,我们很冷静地去思维观察,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是具足圆满智慧,高度地爱惜,想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为他们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是佛教常讲的“救苦救难”,政治达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经 济不能解决,……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教育,所以他全部舍弃的时候,他从事教育工作,而且从事一种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超越国籍的界限,超越种族的界限,超 越宗教的界限,像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只要你愿意来学,他是平等地教导,而且自己做榜样,做模范。说得到,他自己真正做到了,他做不到的,他绝对不说。所以他是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要用现在的 话给释迦牟尼佛定位,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从他从事的工作,我们可以说“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
——净空法师《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重视再建民族文化的重心
中国构成这样空前的国难(注:指日本侵华),乃由于民族心理之先失安定。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民族已失了文化的重心。我们知道民族生命的历程是取决于民族的历程;一个民族的生存,除了土地、 主权、人民以外,差不多以“文化”为主要因素,所以一个民族生命的开展,依靠于某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民族文化有了重心,民族生命就不至衰乱。中国自汉朝罢黜百家专崇儒术以来,周、孔的儒 家文化,差不多成为民族文化的重心;其他黄、老的道家文化,乃至墨、法、阴阳诸家文化,都附从在儒家文化的下面,或汇为道教;到了东汉,佛教由印度输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而入隋、唐, 佛教遂成为民间普遍的宗教信仰;然民族文化仍以儒家为主体,潜汇的道教文化及传来的佛教文化,虽已盛行于当时农工商社会,成为一种风尚,然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级,固仍以儒教为骨干也。历六 朝入隋、唐后,遂有儒、释、道三教区分鼎立,而释、道二教且有迁就儒家思想之趋势。赵宋以后,中国整个的民族,乃成为儒、道、佛三种文化的内分泌所渗透的民族,即所谓儒家文化,亦早受道、 释的影响,其中内容已不尽是儒家的本真,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因为装饰门面,仍认儒教为中国正宗,斥释、老为异端,其实思想本身已含有释、道的血分,所谓“理学”,就是外儒内释或外儒内道 的结晶体。清朝外族入治,仍依儒及释、道为文化重心,因为不如此,即不能安定下去。明末张、李之乱,清季洪、杨之变,都是不曾把握得此一民族文化重心的关系,以致立不住脚。然自五口通商以 来,中国渐成为与欧、美、亚各国间来往的一国,屡受屈辱以后,把从前那种鄙夷的看法,逐渐有羡慕模仿倾向。最初羡慕的在乎兵舰、枪炮,以为这是列强唯一的强处;从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更模仿 法、政、农、工各方面;庚子之后,遂把中国本有政教的重心丧失殆尽了。辛亥革命以后,构成政权更迭,军阀割据的局面。至民国七八年,发生新文化运动之思潮,同时更有俄国式之共产革命思想的 流传,社会现象皆陷入剧变状态。经上述重重改革变动之后,从前儒教为主的民族文化,已逐渐崩溃了!到了现在,急需再建一民族文化的重心。
——太虚法师《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和中国急需的一事》
心怀民生
佛之教训,富有改善人群生活之作用,而最精粹者当推八正道。佛说之八正道,乃依之观察人生宇宙真相而自由进化于至善之正当道路。如解释之,则有八义:
1.正见谓于现实之宇宙人生真相,有正确之见地,肃清远越于现实之一切迷谬,真知灼见,不复被其障蔽掏惑。此非改进教育而有最善之教育不为功,亦为教育所求达之目的也。
2.正欲(或正思维)欲非不善,有善、不善亦有非善不善。和合私心之贪嗔痴慢及邪见而起之欲,则谓之不善欲。和合正见及大公无私心(无贪嗔痴慢)而起之欲,则谓之善欲,亦谓之善欲,亦曰正欲 。欲为人生宇宙一切事业之发动及推进机,须绝灭其邪恶而导进于正善,不当一味压抑,使之萎缩。但如何谓之“善”?此当解释:有利益于现在未来自身及他身之心身活动,谓之善;反是有害于现在 未来自身及他身之心身活动谓之不善;有害于现在自身而有益于未来他身(他身指群众)者,谓之准善;有利益于现在自身而有损于未来他身者,谓之准不善;无何损害利益,或仅损害利益自身而无涉 现在未来他身之心身活动者,谓之非善不善。欲望之发动如此,故当辅于正见之观察,善则奋勉而为,不善则灭之不稍犹豫。如善不善未能身觉自决,则当考之现实真相,绳以正见而求解决,不可冒昧 从事。
3.正精进放逸、懈耽懒惰,最为人生进化于善之障碍,故必扑灭一切放逸、懈耽懒惰之习惯。得正见、正欲而择善固执后,当继之以勤勉奋发、勇往直前,譬如侠士与万人敌,大雄大力,不屈不挠。世 之以懒散闲逸为清高者,是孔子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朽木而已。
4.正业(或正命)夫身安则道隆,欲得身安,必有正当资生事业之生活方法。此应根据现实之真相,不戕食其他动物以厚人生,但当用近代科学方法,发明利用一切无生物植物以为厚生之正业,由是而 得衣食住及交通卫生所需,即为此正业之果。
5.正语言语文字,为自心他心交通之利器,由此可收储他心(古今人类)一切知见情意于自心,亦可放射自心一切知见情意于他心(今后人类)。然有心者,各有其永续自觉之自由活动,不可强制,不 可侵犯;若强制侵犯之,必生反应而还以强制侵犯加于己。故于他人及人群,不可藉语言文字之利器以为悔弄欺罔,当为柔软质直、和悦真实之文语,是之谓正语。人之能和合为社会,基于人与人之信 用,而人与人之信用又在于正语;正语失则人群之社会分崩矣。
6.正行此谓人与之人群社会间所有正当行为,亦即人类立身处世之道德、政治、法律。据人各有心不可强制侵犯之原则,及自心他心可以感应交通之原则,人当自治亦当有公平之政治。此“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公平原则)之公平政治,谓之正行。
7.正念念者,谓习熟明见而忆念之也。根据正见所知宇宙人生真相而习熟明记之,且于起欲及精进与营业发语动行之间,时时忆念而不忘失,不令流于错误,是谓正念。
8.正定定谓心力集中,亦谓心一于境。坚固安定,不流荡于唯神论等邪僻迷谬之见,而能专心于现实之真相,是谓心力集中。于现实真相洞明契应而无复丝毫违越,是谓心一于境。颜回之“三月不违仁 近之”,而究竟则唯佛陀矣。
此中正见、正念、正定,皆为教育。然小学至大学教育,应注重于正见,而正念、正定则当由年长后自修之。如佛之净土法门等,亦修正念、正定之一种法门耳。正业则为经济,正语、正行则为政治。 教育、政治、经济,为人生社会之三要素;正欲、正精进则为发动推进此三要素而完成人生之自由、社会之进化者也。世人诚能于此佛说之八正道,了然有契于心,奉以为教育、政治、经济之最高准则 ,则人群生活未有不日进于善良者。值此争杀不安之时代,敬以贡献于愿求人类和年幸福者!
——太虚法师《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在国民痼疾通病下,当先去私戒懒,才能赶上人程;从佛教机关团体中,实习为公服劳,方可养成僧格”。此二语,乃言现阶段之一般国民,在其日常生活中,多勤于自私,懒于为公。此非国民之良 好现象,而是国民之痼疾通病,亟应疗治之者也。其治之方法如何?曰:“去私戒懒,为公服劳”而已。
国民之通病,即是:勤自私,懒为公。故须从去私下戒懒,从为公下服劳。此通病除去,则可成为一个完全之人。
僧本是和合众,不是散漫无条理无组织者,此即是机关团体;故须从此中实习为公服劳,才能养成僧格。此是最浅的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假使这最浅的去私为公都不能做到,则不能做人,更不能做出 家人了。出家人之为公服劳,须在教团中实行之。不过“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八字,若在佛法的意义上说,还不仅止于此。
第一,众生所求,在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最简便完善的方法,就是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平常有句俗话说:“人不为私,谁肯早起?”所以为公则无人肯动,必须鞭策之而行。然人生有不可避免的公众 事,若在驱策下才肯去做,则自生忧恼;设法躲避,结果又受人加以鞭策,其苦更甚矣!大概为公的人都能安然忍耐,自不觉其苦。为私的人,除一己之外,余皆敌人,个个碍其私行,常时设法躲避作 伪等,因起忧愁,故便成苦。若能养成为公习惯,勤于为公则心中光明坦白,愈多做而愈感快乐。古人云:“为善最乐”,即是这个意思。到了佛菩萨的地位,则是真实去私,专为众生;在形式上虽有 时受苦,然以众生之安乐为乐,其内心中也就领受无限的快乐了。去私而变为公,勤于为公而去为公之懒,自然能得很大的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者是也。菩萨的心境,三千大千世界 无一芥子许非舍身命之处,故能得最大安慰。此即能究竟离苦得乐之最简便完善的方法。
第二,平常人说离恶成善,转恶为善,或为善得乐,作恶得苦。在因上说转恶成善,则明显地可以知道:能为公去私,则种种恶法,如十不善及二十六随烦恼等诸恶皆去。贪、嗔、痴皆由自私而生,懒 惰、放逸皆大随烦恼。故能去私戒懒,余诸烦恼支流自然断除了。为公服劳,则慈悲、不害、无贪心等各种善行,皆自然地能够成就。能勤劳,则精进、不放逸、行舍等皆能具足。此或从去私上成功, 或从为公上成功。转恶为善,从浅近的行为上说:凡为私的种种行为皆是恶,凡去私为公的种种行为皆是善。其余之善恶定义很难确定,此八字则为极明显之定义。故欲转恶为善,“去私为公”即是最 切要之办法。
第三,破愚成智,最切要者亦在此。如一念为私,则成各种自私自利,只见小我。由我生执,使我永久独一,便成私蔽。为私则不顾他人,愚痴心深,智慧则被其障蔽。人之心性,原是灵觉光明的,现 在之所以不灵觉光明,即是为私所弊故。心性的灵觉失去,则成为愚痴颠倒。为私弊时则不知为公,勤于为私则痴上加痴。为己所欲,更增愚痴,如是转辗增上,愚痴益厚。能反转过来,勤于为公,则 自然能生光明。所谓“私成弊,公生明”者,即是这个道理。为公则私弊不起,心性本具的灵觉光明,即能自然发现灵明的智慧来。有的人,虽不读书,不多从别人闻学,而以坦白为公的心理去做公务 ,心地自然光辉,智慧清明。有些人读书虽少,而能实践力行为公的,在灵觉光明中,却成就了很好的智慧。佛法中的小乘,不及菩萨,以虽已去私,尚不能积极为公。依四弘誓愿来讲,菩萨因为要度 无量众生,故须断一切烦恼,学无量法门。因学无量法门,断一切烦恼,自然地就生起大智慧,成无上佛果。若不肯度众生,也就不肯多学,故亦不能发大智慧。勤求多学,如牛吃草,变成白乳。若只 为自私而求多学,则唯增其私,如毒蛇吃草,变成毒汁。是故要想生大智慧,当依此“去私戒懒,为公服劳”八个字去行。果能实行,不但可以成个好人,而且可以成菩萨,成佛。
佛法中说有出离心,无我心,大悲心,三者缺一不可。有出离心,无无我心,则不能出离三界;缺大悲心,则不能成佛。欲圆具此三种心,也不离此八字。戒懒服劳,即是出离向上的精进心;向上而不 是为公,则不能出离,修来修去,都还是不离我执故。能弃私为公,则能成就无我心,断我执,生起无我定慧。彻底的弃私为公服劳,亦即是大悲心,断法我执,成就二空般若的智慧。在去私上再加戒 懒服劳,圆满大觉的智慧,精进的为公,自然同大菩萨、诸佛一样了。
平常说菩萨度生,为自己未满者上求;到了佛果位,则是无为而为,己无所求,而尽未来际化度众生。其私已完全去尽,为公服劳已完全成熟,即去私为公至于究竟了。故此八字,切近则做人,远者出 离三界,由菩萨而成佛。从浅至深,从粗至细,彻上彻下,一切皆由此八字中生起来!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