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办事技巧-方圆通晓人情好办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悟透人性潜规则

    要办好事,既要遵守法律、社会规范、公司纪律这些显规则,同时也要谙熟一些人情世故的潜规则。否则,连立身都难,更别谈办好事了。例如,当你从一个环境转调到一个新环境中,面对新的上司和同事,从事的工作有时也与你以往做过的不大相同,这无形中会在你的内心造成一种负担,仿佛人海茫茫,你却在一个孤岛上,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投入人群之中并被大家所接纳。到了一个新环境之后,要在同事之间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这时你更要谨慎,以免使对方误解,产生隔阂。

    小李是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对最新的教育理论有较深的研究,讲课亦颇受同学欢迎,以致引起一些任教多年却缺乏这方面研究的老教师的强烈妒忌。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小李便故意在办公室的同事面前大曝自己的劣势:缺乏教学经验、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很不熟悉等等,最后还一再强调“希望老教师们多多指教”。

    就这样,小李自曝劣势后,终于有效地淡化了自己的优势,衬出对方的优势,减轻弱化了老教师对他的妒忌。

    俗语说得好,“小心驶得万年船”,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谦虚能行万里路”。初来乍到的你必须谦虚,你的路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事情才能办得更顺。

    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分到一家工厂,起初很得领导赏识,但好景不长,不到3个月,车间主任就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其中的原委。

    经一位好心师傅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刚走出学校,讲话爱用术语,而车间主任是中专毕业生,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这位大学生无形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而使自己处于不利位置。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如果你初来乍到,在与他人交往时,你就不妨做一个忠诚的听众。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少说多听,做一个学生,给对方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人为师,少说为佳,并不是不说话。你得说,投其所好,不懂就问;懂得,有时也要暂时装作不懂去问。你提问的方式,要能使对方口若悬河,使对方心理有一种满足感和被尊重感。这时你谦虚的形象,自然就勾画出来了。

    效能法则

    要办好事,既要遵守法律、社会规范、公司纪律这些显规则,同时也要谙熟一些人情世故的潜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够立好身,办好事。

    护好别人的面子,看淡自己的面子

    中国人酷爱面子,视尊严为珍宝。而稍有点地位的人更加爱面子。若不慎做了错误的决定或说错了什么话,如果别人直接指出或揭露他的错误,无疑是向他的权威挑战,会让他很没有面子,会损害他的尊严,刺伤他的自尊心。这样的人不用说是办好事了,连立身就会有问题。

    有一家公司召开年终总结大会,董事长讲话时将一个数字说错了。

    一个下属站起来,冲着台上正讲得眉飞色舞的董事长高声纠正道:“讲错了!那是年初的数字,现在的数字应该是……”结果全场哗然,把董事长羞得面红耳赤。事后,这名员工因为一点小错被解聘了。

    当然也有人做得很好。

    有一家公司新招了一批员工,在董事长与大家的见面会上。董事长逐一点名。

    “黄烨(华)。”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

    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董事长,我叫黄烨(叶),不叫黄烨(华)。”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董事长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报告董事长,是我把字打错了。”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董事长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那个小伙子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叫黄烨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

    表面看来,这个董事长没有什么水平,那个小伙子在拍马屁。实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欠缺,犯错误出洋相难以避免。作为下属,有什么必要当众纠正呢?如果这个叫黄烨的员工当时应答,事后再巧妙地纠正就不会伤害董事长的面子。他人有错时,要注意纠正的艺术,护好别人的面子。只有懂得护好别人面子的人才能够受到别人的赏识,这样办起事来自然能够顺风顺水。

    慈禧爱看京戏,常赏赐艺人一点小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

    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很好,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会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

    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机灵,嘴巧,常常替慈禧打圆场,难怪会讨得她的欢心。

    有句话叫做“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老板错了的时候,也要维护他的尊严。要选择合适的时候或场合,采取合适的方式,以免伤害老板,自讨没趣。

    效能法则

    在办事的时候,在社交场合,我们一定要注意维护好别人的面子。维护好别人的面子,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无形之中也增强了我们办事的资本。

    做人要方,做事要圆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胜。“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这外圆内方的办法,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事情。

    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

    后,也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日,

    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

    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

    。”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下,恰好当

    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

    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

    就未把他放在心上,刘备才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难。刘备在

    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才免去

    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妒,从而最后才能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

    ,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

    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圆而神是胡雪岩处世方式的最好概括。所谓的“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贾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

    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遂了人们的爱憎善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胡雪岩圆而神的处世哲学,深得中国传统儒家为人处世之个中三味,因而在复杂的社会及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飞黄腾达便理所当然了。

    效能法则

    “方”,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我们要想办好事,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

    俗话说得好,在家要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外经商就得会做“人情生意”。先做朋友,后做生意,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生意做大。

    李先生是杭州一家笔庄的老板。1989年在杭州创业时,他十分窘迫。那个时候是他人生中的最低谷。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而是经常出没于杭州的各个画廊、美术院校,只要有机会就给别人看他的笔。

    一天,李先生在一个画廊里遇见了一家画院的院长。李先生看院长气度不凡,就拿出一支上好的鸡毛笔要送给院长,院长看后感到很惊讶。这次巧遇使院长对他的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笔会友,两个人在研究笔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笔,院长决定帮他开一个笔会,并免费提供场地。通过笔会,李先生认识了画院的更多的朋友,还帮助他解决了欠了多年的债务问题。时间长了,李先生的笔庄在杭州渐渐闯出了名气。

    不久后,李先生将他的笔庄开在一个冷清的文化用品市场二楼的拐角里,气氛虽然冷清,但李先生却有他的目的。喜欢毛笔的人都是一些文人,不喜欢很热闹的地方,书法家、画家来这一看就会觉得比较高雅,地方也比较宽敞。

    如今,李先生已经拥有两个笔庄、一家工厂,每年制作销售毛笔四五万支,李先生正走在成功的创业路上。

    其实,做生意投资人情,谈的就是一个“缘”字,彼此能够一拍即合,要保持长期的相互信任、互相关照的关系也不那么容易,要办好事,我们就要牢记人情准则,先做朋友,后做生意。

    某企业董事长的家里,每到年底时,都会收到堆积如山的赠品。由于太多,而且礼物和赠礼的人不一致的情形也不少。所以听说这位董事长只留下合意的礼物,其余的都退回百货公司。然而,有一年岁末,这位董事长却意想不到地收到了令他满意的礼物!那是在美国流行的“高丽菜田娃娃”,不知是怎样寄来的,总之是送给董事长的小女儿的。赠品也很别致,而把这别致的礼物不送给董事长而送给他的女儿,的确令人深感其诚意。

    有人出席某电气厂商主办的演讲会。演讲后,对送到车站来的主办单位的人员无意中提起“我母亲目前住院……”第二天,也不知演讲会的主办经理怎样打听到的,竟然到此人的母亲入住的医院来探病。

    此人在震惊于主办者意想不到的好意的同时,感激之情不可言表。

    情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饱含真情的语言则是唤起情感的一种最具感召力的武器。运用真情流露的言语策略,可以顺利地使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关系融洽,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可以有力地推动人们将某种行为动机付诸实施,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效能法则

    人是感性动物,当然都难逃脱“人情债”。尽管在商场上素来有“认钱不认人”之说,但是成功人士都善于投资“人情生意”,所谓人情投资,就是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多一分关心,多一份相助。

    佯装糊涂,以假作真

    我们身边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要办好事,必须要看透这一点,通晓人情才能够办好事。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位小姐在某单位工作五六年了,以前交了几个男朋友,都嫌她工作环境太差而告吹。半年前,有人又为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小伙子长得挺帅,而且并没有嫌弃她的工作,那位小姐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两人进入热恋之中,商讨怎样办婚事。然而好事多磨,没有房子。后来决定还是先领结婚证书,排队等房子,一旦有了房子,马上举行婚礼。

    那位小姐到派出所去开证明,领结婚证书,刚好所长值班,就一边开证明,一边与那位小姐话家常。看到小姐姓冷,所长问道:“你这姓很少啊!”冷小姐无心与人交谈,答道:“唔。”所长接着说:“县长也姓冷,那你和他是亲戚啰。”冷小姐又未置可否,因为她没有心思与他闲扯,只等所长开完证明她就要走。所长进一步推理说:“县长没有女儿,那你一定是他的侄女了。恭喜你,冷小姐。”所长十分利落地把证明开完,又热情地把冷小姐送了出去。

    经所长之口,县长侄女结婚的消息,在县城很快传播开来。

    冷小姐回到单位,领导马上找她说:“你是冷县长的侄女,为什么不早说?现在的年轻人像你这样的实在很少,不错,不错。”接着又说:“考虑到你一贯工作认真、负责,决定替你换一个工作,调你到局里办公室,调令不久就会下来,好好干吧,冷小姐,前途无量啊!”没有多久,房管局的副局长亲自找到冷小姐,说:“对不起,冷小姐,我们的工作实在太忙,要房子的太多,所以没有及早替你办理好。我们讨论、研究了很久,现在没有很好的房子,只好让你再等一下啦。”

    “只要你心里为我想着,我愿意等你给我的好消息。”冷小姐顺势说。

    不久,一栋宽敞漂亮的两室一厅楼房分给了冷小姐。

    县长侄女要结婚的消息越传越广。冷小姐从不借助县长的威名吹嘘自己,一时被传为佳话,构成了冷小姐优秀品德的一大要素。

    终于,冷小姐结婚了。婚礼热闹非凡。各大局领导陆续光临,送来贺礼,恭喜冷小姐与新郎新婚幸福,白头偕老。

    但参加婚礼的人都没有见到县长大人,虽说有些遗憾,却也都能理解:县长忙,暂时顾不上到场……于是,一拨一拨有身份、有地位的仕途骄子都怀着希望满面红光而去了。冷小姐大大沾了冷县长的光。但她对人们传说与县长的叔侄关系从来也没有否认过,尽管她的身世与冷县长风马牛不相及。

    效能法则

    我们身边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要办好事,就要读懂人情,只有通晓人情才能够办好事。佯装糊涂,以假作真,故事中的冷小姐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直则不达,不妨绕绕圈子

    我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绕圈子的,尤其是在旧中国的官场,“伴君如伴虎”,不会“绕圈子”,就很容易吃亏。深谙此道的人才可能左右逢源。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著名的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对此,贡禹不置一词,他可不愿得罪那些权势人物。贡禹只给皇帝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官中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其实,汉元帝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早在贡禹提意见之前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便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贡禹的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他批评说:“忠臣服侍君主,应该要求他去解决国家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其他较容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应该补救他的缺点,他的优点不用说也会得到发挥。当汉元帝即位之初,向贡禹征求意见时,他应当先国家之所急,其他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就当时的形势而言,皇帝优柔寡断,谗佞之徒专权,是国家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对此贡禹一字不提。恭谨节俭,是汉元帝的一贯心愿,贡禹却说个没完没了,这算什么?如果贡禹不了解国家的问题,他算不上什么贤者,如果知而不言,罪过就更大了。”

    司马光可能忽视了,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较为严重的政治关头,时常会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弃旧图新、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有一些实心眼的大臣十分认真,不知轻重地提一大堆意见,便时常招来嫉恨,埋下祸根,早晚会受到帝王的打击报复。贡禹十分精明,他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问题,这样避重就轻,避难从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绕圈子”的技巧已经十分圆熟老道了。相反,大凡那些喜欢直来直去,不会“绕圈子”的人,反倒会常常吃亏。

    明代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嘉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在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

    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这个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极。李乐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润滑当先”的道理,比自己的学生还差了一大截。

    因为针锋相对地进行争执和批驳,对方很难从内心真正接受,还可能使自己“惹火上身”,因此在表达和行事方式上学会绕圈子,效果就好多了。

    尤其是生活中那些“直肠子”,“一根筋”,10头公牛也拉不回来的人。这样的人就更应该学学曲线求人的技巧,以达到顺利把事情办好的目的。俗话说:“远行之人,必遇坎坷。”当我们遇到高山挡路时,自然会想办法绕过去,或动脑筋另辟蹊径。这种做法应用在求人办事中,便是绕着圈子达到目标。即懂得进取也要善于采用曲折的方式。总之,绕几个圈子保证你能在求人办事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效能法则

    中国人办事很少像外国人那样“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不风雅。如果是关系疏远的朋友就更显冒昧了。中国人的求人讲究话里做文章,以曲线的方式求助于对方,这往往很奏效。所以,平时求人时为了避免难堪或伤害,就要懂一些方圆之术,学会采取曲折的方式求人。

    以柔克刚,圆融无碍

    办事要懂得灵活变通,以柔克刚。这样才能够圆融无碍。杜月笙,旧中国上海滩著名的流氓大亨,就精通此道。

    杜月笙,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第一号闻人”和“工商界巨子”。其权势之显赫,甚至敢于在“太子”头上动土。

    1948年夏,为扭转全国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蒋介石特派儿子蒋经国督导上海地区经济管制,并组成了逮捕不法之徒的“打虎大队”。恰在这时,杜月笙的三儿子杜维屏因私自套汇港币45万元外汇,被蒋经国查获。蒋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逮捕了杜维屏,这在上海滩引起了巨大震动。

    对杜月笙来讲,从来只有“损”人,没有被人损过。对于蒋经国的下马威,杜氏门徒建议“老师”给蒋经国点颜色看看,让这位“皇太子”知道上海滩不是新赣南。但杜月笙却不动声色,既不向主管方面求情,也不跟亲朋故旧诉苦,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国法之前,人人平等,杜维屏果若有罪,我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救他。怕什么,我有八个儿子,缺他一个,又有何妨?”其实,杜月笙暗中却在窥探着反击的机会。

    一天,蒋经国把各业巨头约到浦东大楼,准备对杜月笙施加新的压力。杜明知是“皇太子”摆的“鸿门宴”,却不便“拒邀”。会议一开始,蒋经国即正色道:“对这次币制改革,上

    海各界人士热烈赞助者很多,但有少数不明大义的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影响国计民生。本人此次进行经济检查,若囤积物资逾期不放,一经查出,全部没收,并予法办。”

    蒋经国的话显然是讲给杜月笙听的。岂料他的话音刚落,杜即起立发言:“我儿子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管教不严,我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今天到会各位的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的仓库去检查检查。扬子公司在囤积的货色方面尽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今天我的亲友的物资登记查封,也希望蒋先生能一视同仁,把扬子囤货同样予以查封,这样才服人心。”杜月笙还软中带硬地说:“倘若蒋先生吃不准,我可以陪你检查。闲话一句,我身体有病,不能多坐了。”说完离座而去。杜的发

    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语惊四座。工商界巨头们不禁暗中佩服这位大亨。杜既然敢在老虎头上拍苍蝇,“皇太子”自然也不会示弱,他立即表示“扬子”如有犯法行为,绝不宽恕。顿时,“扬子囤货案”弄得满城风雨,街谈巷议,纷纷嘲讽蒋氏家族的丑闻。扬子公司原是

    一家“皇亲国戚”公司,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少爷凭着

    他是蒋介石的外甥,根本不把“打虎大队”看在眼里。但杜月笙先发制人,蒋经国又不能按

    兵不动,遂下令查封了“扬子”之仓库。孔令侃立即向小姨妈宋美龄求援,哭诉蒋经国自相

    残害手足的举止。宋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又搬出了蒋介石。蒋介石听罢原委后,不禁埋怨起儿子来,认为他毕竟出道不久,怎么假戏真做,打“虎”打到自己家族头上来了,结果,扬子一案不了了之,杜月笙的三公子也早在此事了结之前出了监狱。

    杜月笙以柔克刚救子这一手实在是“辣”呀。看了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悟出一些方圆办事之道呢?

    效能法则

    硬碰硬是不行的。做事要懂得以柔克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