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何来:70位名中医给女人的健康提醒-良好睡眠——用心打造“睡美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爱吃的女人衰老早,会睡的女人美到老”是美国已故著名女影星奥黛丽·赫本的名言。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将“睡得香”定为人类健康的标准之一,可见,睡眠不仅关乎到女人的健康,而且关乎到女人的美丽。就像张曼玉所说:“无论如何,我都不缩短睡眠的时间,睡眠其实是最好的美容佳品。”

    袁开昌:安寝乃人生最乐

    “安寝乃人生最乐,古有人言,不觅心方觅睡方,神情气爽,真不啻无限真人。”

    ——《养生三要》

    生命离不开睡眠,睡眠是生命中必须满足的一种绝对需要。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中医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现代人说,睡眠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是最理想、最完整的,睡眠是大自然的了不起的恢复剂。也曾有人形象地说,睡眠好比给电池充电,是“储备能量”。

    确实睡眠可以重新积聚起能量,把一天活动所消耗的能量补偿回来,同时为次日活动储备新的能量。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得到休整,促使身体各部分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的谚语,睡眠与健康是“终生伴侣”。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睡眠不足,不仅损害健康,甚至还会威胁人类的生命。

    2006年12月20日,相声表演大师马季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2007年2月23日,“林妹妹”陈晓旭因患乳腺癌香消玉殒,年仅40余岁;2007年6月23日,笑星侯耀文突发心肌梗塞猝死,59岁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短短半年时间,有三位大家喜爱的明星猝然离世。而在最近几年里,明星们的健康问题一直在不断地冲击着公众的视线:梅艳芳的子宫颈癌曾引发无数女性的妇检热潮,傅彪、罗文的肝癌让医院的B超检查预约爆满,而王菲生下兔唇女儿,同样给无数高龄未育女性敲响了警钟……

    有调查显示,几乎1/3的明星坦言很累,并且长期处在睡眠不足状态。作家海岩感叹每天都很累,导致身体免疫力比较差,失眠比较严重,兜里随时装着药,靠药物保证睡眠。2/3的明星,如夏雨、周迅、羽泉、张静初等则常常是忙起来就昼夜连轴转,只有档期空闲下来才能在一段时间内随意安排生活。这样的生活状况给健康很大的威胁,正如:“没有睡眠就没有生命,不会睡觉就不会工作。”

    既然睡眠如此重要,我们女性朋友,尤其是高压下的白领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保证充足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健康小警示

    正常人每日对睡眠的需求量并不是绝对的,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量。一般来说,成人每天6~8小时,青少年每天8~10小时,老年人每天只需5~7小时,体弱的人睡眠量可适当增加。

    曾湘豫:失眠让女人失去“色彩”

    “失眠会引起人体内荷尔蒙失衡,产生对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导致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等,由此长期失眠不仅会影响女性的容颜,还会引发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其他疾病。”——曾湘豫

    国际睡眠组织刚刚发布的一份调查表明,失眠的女性比男性要多。30岁到60岁的女性在一周的工作期间内,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41分钟。每4位母亲中,有3位称自己总是“感觉非常疲倦”。

    女性的失眠情况已经达到了流行病学研究的比例,但多数女性并没有意识到失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影响。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曾湘豫说,失眠会引起人体内荷尔蒙失衡,产生对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导致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等,由此长期失眠不仅会影响女性的容颜,还会引发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其他疾病。调查发现,每晚平均睡眠5小时的中年妇女比平均睡眠8小时的妇女更容易患心脏病;失眠还可能增加饥饿感,而深夜进食会影响新陈代谢,从而引发肥胖;由于睡眠不足容易导致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等,因此失眠还会对女性白天的行为能力造成影响。曾湘豫说,女性失眠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女性独特的生理特性,如经期、怀孕和更年期,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睡眠质量。此外,就业压力大,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多、负担重,也是影响女性睡眠的重要因素。

    曾湘豫教授提醒经常失眠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健康,请关注睡眠的质量。而且她还对女性朋友提出和建议,希望能缓解女性失眠。

    1.减少摄入咖啡因。除咖啡、茶之外,碳酸饮料、用来缓解头痛、伤风及鼻塞的药物中也含有咖啡因。

    2.避免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削弱入睡的念头,让人越发精神。

    3.不要喝酒。在睡前几小时内,喝上一到两杯酒,会让人难以入睡,甚至会在后半夜惊醒。

    4.睡前少吃。临睡前吃太多会让人入睡困难。

    5.多做运动。白天活动少会导致晚间睡眠出现问题。

    6.白天少打瞌睡。即使小憩,最好别超过30分钟。

    健康小警示

    经常处于失眠状态的女性除了尽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之外,必要时也要求助于医生。在失眠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医生对失眠的病人也越来越不敢忽视,由于医药科技的进步,治疗失眠的药物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少,短期使用不会有害。

    孙思邈:睡觉关灯,给自己一个踏实的睡眠

    “卧讫不留灯烛,令人魂魄及六冲不安,多愁怨。”

    ——《备急千金要方》

    有些人喜欢开灯睡觉,心理上比较有安全感。但研究发现,入睡时开灯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免疫功能降低,甚至罹患癌症。

    其实,晚上睡觉不宜开灯的说法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孙思邈在其书《备急千金要方》说:“卧讫不留灯烛,令人魂魄及六冲不安,多愁怨。”不同强度的光照会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兴奋,使人不容易入睡,严重影响了睡眠的质量并损害了健康。

    十六岁的小刘特别喜欢看恐怖电影,可是又非常害怕,一天周末的晚上,她闲聊无事看起了一部恐怖电影,看完后,她恐惧万分,不敢关灯睡觉,于是就开着灯,可是她还是睡不着,电影里面的恐怖情节在她脑海里一遍遍地闪现,就这样她在恐惧中度过了一夜。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她都不敢关灯,只有开着灯才会给她安全感,才能睡得着。几天过去了,她自感疲惫、困乏、无力、头晕,最后无力再去上学,只能在家停学调养。

    小刘的教训给我们以警示,晚上睡觉最好关灯,否则不但会生病,还会降低免疫力,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另外,据现代医学研究,开灯睡觉易患癌症。这是因为人的大脑中有个叫松果体的内分泌器官,夜间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褪黑激素,这种激素在深夜11时至次日凌晨分泌最旺盛,天亮之后便停止分泌。褪黑激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脏得以喘息,使肌体的免疫功能得到加强,消除疲劳,甚至还有毒杀癌细胞的效果。

    出于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现代的女性一定要注意不要开灯睡觉。

    健康小警示

    孙思邈主张“凡眠,先卧心,后卧眠”睡觉前先清除杂念,才能有一个舒适、优质的睡眠。有人习惯在睡前向问题,这样就容易给睡眠带来困扰。

    孙思邈: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觉要像弯月亮

    “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卧,觉不厌舒。”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古人讲究“不觅仙方觅睡方”,良好的睡眠对人体的好处超过了任何灵丹妙药。睡眠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没有良好的睡眠保障,一切日常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完成。然而,如何获得良好的睡眠,在睡眠的同时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还是有学问的。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健康谚语“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觉要像弯月亮”、“侧龙卧虎仰瘫尸”、“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都说到了睡眠的姿势。

    蔡季通说:“睡侧而卧,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目。”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也指出:“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卧,觉不厌舒。”就是说屈膝侧卧胜过正面仰卧。

    为什么要侧卧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俯卧会阻碍胸廓扩张,影响呼吸,人体吸入的氧气相对减少,不利于新陈代谢。同时心脏受压,心搏阻力加大,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所以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心脏病患者应采取侧卧,而不能俯卧。

    仰卧是最为常见的睡觉姿势,古人称这种睡眠姿势为“尸卧”,即死人的姿势。这种称谓虽说不雅,但四肢可以自由伸展,体内的各个器官也较为舒适。不过仰卧不利于全身充分放松,尤其是腹腔内压力较高时容易使人产生憋闷的感觉。

    侧卧时,人体内脏器官受压较小,胸廓活动自如,有利于呼吸,心脏也不会受到手臂、被子的压迫,两腿屈伸方便,身体翻转自如。

    侧卧就是健康谚语“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中说的“卧如弓”。古代养生学家也是主张睡眠时以侧卧为宜。

    中医也强调睡眠应“卧如弓”,建议采取这样的标准姿势:身体向右侧卧,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托在头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侧大腿上,这样的睡姿就像一轮弯月亮。

    中医认为以这种姿势入睡不损心气,而且能很快让大脑静下来,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不久就能进入梦乡。

    睡眠的姿势以向右侧卧为最好,以左侧卧及适当的仰卧为配合。这是因为胃、肝偏于右侧,右侧卧时,心脏受压小,有助于血液自由循环。

    向左侧睡时压迫胃,使胃内的食物不易进入小肠,不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还会压迫心脏,对患有心脏病的人尤为不利。

    对于那些血液循环差、防寒机能弱、睡觉时怕冷的人来说,侧卧可使全身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松弛,又不致压迫心脏,使心、肝、肺、胃、肠处于自然位置,呼吸畅通,还有利于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肠输送。

    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内脏肌肉已变得松弛无力,胃肠蠕动减慢,右侧卧便于胃内的食物向十二指肠推进,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吸收,供给全身更多营养。

    健康小警示

    右侧卧过久,可调换为仰卧。将双手伸直,自然地放在身体两侧,切忌将手压在胸部,也不宜抱头枕肘,下肢避免交叉或弯曲,全身肌肉尽量放松,保持气血通畅,呼吸自然平和。

    杨力: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在晚上子时(23点~1点)睡觉,白天在11点~13点午休,即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杨力

    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著名中医学家杨力教授认为在晚上子时(23点~1点)睡觉,白天在11点~13点午休,即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她认为“睡”和“醒”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黄帝内经》中也有:“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的说法。

    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这个时候称为“合阴”,所谓“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所以夜半应长眠、深眠,因为阳尽阴重之故。

    反之,午时为日出阴尽,而阳受之,日中而阳重,阳主动,此时应为“合阳”,所以按理此时是不应该拿来睡觉的,此时应是工作最出效率之时,但中国人都拿来睡午觉了,而且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把大好时光都睡掉了。

    中国人睡午觉已经习惯了,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杨力教授认为最好的解决途径是睡子午觉,就是说夜晚在子时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子时是“合阴”时间,睡眠效果最好。中午,那就在午时(11点~13点)小憩片刻,可进行静卧、静坐30分钟即可,因为此时是“合阳”时期,阳气最盛,应该用于工作,拿来睡觉,太可惜了,所以睡子午觉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健康小警示

    忙碌了一天的你在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的办法是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入睡后,睡眠质量才会最好。

    刘纯: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

    “临睡烫脚,温经络以升清气,清气升而不死。”

    ——《短命条辨》

    古代医学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脚的重要性。刘纯在其书《短命条辨》中说:“临睡烫脚,温经络以升清气,清气升而不死”中医强调睡前烫脚,能刺激足部的穴位,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劳。

    南宫教授是个很著名的生物学家,他的学术成就驰名中外,经常到国内外讲学,他每次出外讲学回来,老伴都要端来一盆很烫的热水,让南宫教授把脚烫烫,解解旅途劳顿的疲惫。南宫教授开始很不习惯,把脚放入这么烫的热水中,一时间,疼痛钻心,简直有点受不了。可是,在老伴的一再坚持下,南宫教授习惯了,而且还上了瘾。每次从外地回来,把脚往热水盆里一伸,就感觉像漫游仙境一般。

    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脚掌上有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是人体的保健“特区”,充分开发这个“特区”的保健潜能,对预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益处。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交汇于双脚,其中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肾是人的根本,控制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双脚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而慢,加上脚部脂肪层薄,保温能力差,所以脚最易受寒。双脚寒冷会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功能异常,降低人体抵抗力。这时候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使人患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

    热水洗脚时,不断用手按压脚心的涌泉穴,脚上经脉一通,能促进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加快下肢血液循环,消除下肢沉重感和全身的疲劳,既能促进睡眠,又可以祛病强身。

    热水泡脚还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1.头痛的人双脚在40℃左右的热水中泡15~20分钟,头痛会明显缓解。这是因为热水使双脚血管扩张,促进血液的全身流动。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

    2.用热水洗脚能减轻感冒发烧引起的头痛。

    3.用热水洗脚时,不断用手按压脚心的涌泉穴和大脚趾后方足背偏外侧的太冲穴,有助于降低血压。

    4.长期坚持热水泡脚,可以预防风湿病、脾胃病、失眠、头痛、感冒等疾病,还能促进截瘫、脑外伤、中风、腰椎间盘突出症、肾病、糖尿病等病的康复。

    5.在冬天,用热水洗脚,能加速双脚与身体其他部位间的血液交换,对冻疮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6.失眠症和足部静脉曲张患者每晚用热水洗脚,能减轻症状,易于入睡。

    健康小警示

    这里说的热水,也不能太烫,应根据季节的不同控制水温:夏季以不超过45℃为宜,冬季则可控制在50℃左右。

    曹庭栋:先睡心,后睡眼

    “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可得乎?”

    ——《老老恒言·字寝》

    情绪波动,心中有事烦累,更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正如《老老恒言·安寝》所说:“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可得乎?”宋代邵康节在《能寐吟》中也说:“大惊不寐,大忧不寐,大喜不寐,大病不寐,大安能寐。何故不寐,湛于有累;何故能寐,行于无事。”

    睡前要保持身心安静,避免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不要纵情谈笑或忧思、愤怒、激动。其次,要避免过饱,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临睡前尽量少进食或不进食,特别要忌茶、巧克力、咖啡、可可等不利于睡眠的饮食。

    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有的人失眠会通过狠狠闭眼的方法逼迫自己入睡。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失眠起于“心”,许多人失眠是由于学习、工作压力大,心里矛盾冲突多,不会调节情绪。所以,只有首先睡心,然后睡眼,才能进入真正的睡眠状态。

    睡眠的过程,睡眼是标,睡心是本。“先睡心,后睡眼”是历代养生家十分推崇的睡眠方法。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史上的老寿星,活了一百多岁。孙思邈十分讲究睡眠养生,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凡眠,先卧心,后卧眼。”“卧”字本意为伏在矮小的桌子上,这里引申为躺在一床上。

    《老老恒言·字寝》中说:“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寝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意思是说,你越想尽快入睡,越是睡不着,只有先放松情绪,消除一切思绪,即首先“睡心”,才能真正入睡。

    睡前摒除一切喜怒忧思、烦恼杂念,放松精神,做到恬淡虚静,内心安宁,静静地躺着,使大脑处于轻松状态,合上双眼,自然就会酣然入梦。

    事实上,心不睡的人是无法安睡的。要想心睡,先要心静,达到心静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静坐。“静坐”是针对失眠者的脑神经“开关”不能在短时间内关上,即不能很快入睡的特点,采用的一种过渡方法。失眠者利用“静坐”达到“入静”状态,头脑中不再想任何事,这种状态能使脑神经各种开关分期、分批地关上,而且关上的神经开关短时间内不会打开。达到这种入静状态一般需要30~45分钟,这段时间又称为“亚睡眠状态”。

    进入亚睡眠状态,睡意自然就产生了,而且,睡意很浓,还伴随着哈欠不断,睁不开眼等现象。这时马上躺到床上去,不用几分钟,就会睡着了。

    “先睡心,后睡眼”的“心”指的是大脑,如果你的脑神经细胞不能进入睡眠状态,尽管你的眼闭得紧紧的,还是睡不着,“静坐”的作用在于帮助你的脑细胞进入睡前准备阶段,达到“入静”状态,然后入睡。

    健康小警示

    吃完饭后,大量食物在胃里,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人体就会增加胃、肠的血流量。而身体里的血量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大脑的血容量就会减少,血压也随之下降,如在这时睡觉,很容易因脑供血不足而发生中风。所以吃完饭后应先活动活动再睡觉,以免发生中风。

    郑瑄:蒙头睡觉对身体有害无益

    “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

    ——《昨非庵日纂·颐真》

    有人遇见三位老人,都一百多岁了,锄着庄稼地里的草,他便向老人们行礼,请教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健康。前面的一位说:“妻子长得粗气难看。”中间的一位说:“根据自己的胃口节制饮食。”后面的一位说:“晚上睡觉不蒙头。”

    睡卧时忌蒙头,明代医学家郑瑄在其书《昨非庵日纂·颐真》说:“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此即所谓“冻脑”之意,可使呼吸通畅,脑供氧充足。

    有些女性冬天怕冷,或怕环境噪声影响睡眠,总爱把头蒙在被窝里,这样做对健康是有害的。因为,人睡着的时候,体内各个器官仍在不停地活动,需要吸进新鲜空气,呼出二氧化碳。一个成年人在睡眠状态下,每小时要呼出30升左右二氧化碳。蒙头睡觉时这些二氧化碳就在被窝里不断积累,造成空气污染,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不是有毒气体,清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占0.05%左右,达到O.2%时空气变得相当污浊,达到1%时使人呼吸困难,达到5%时出现气喘、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有蒙头睡觉习惯的人,清晨起床后,常常感到头痛、眩晕,精神萎靡不振,白天工作和学习效率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睡觉时不要蒙着头。

    健康小警示

    有些女性在睡觉时喜欢张口呼吸,这样做对健康有一定害处,应予纠正。因为鼻孔中有鼻毛,可以挡住灰尘污物,能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的作用。如果张口呼吸,不仅空气当中的灰尘容易吸入呼吸道,并且气流在口、咽往返,醒来后会使人口干咽燥,甚至会引发许多呼吸道的疾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