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队思想文化建设实务-塑造团队的文化灵魂——运动队竞技文化的建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微风聚在一起,就有台风的力量。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淮南子〉

    经典案例

    中国体操卧薪尝胆再辉煌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体操军团遭遇空前的尴尬,优势项目几乎全部失利,仅有滕海滨夺得了男子鞍马比赛的一枚金牌。此次溃败之后,中国体操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笼罩在灰色的氛围之中。然而,就是从那时起,全队做了总动员,中国体操队在压抑和痛苦的情绪中爆发出了顽强的斗志,踏上了一段凤凰涅槃的艰辛之旅。黄玉斌和他的体操队将全国媒体的批评报道,集合起来做了一面警示墙。每天看一遍灼目刺心的话,体操队每个人都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卧薪尝胆。他们喊响“一切从负开始!”的口号,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历练,终于破茧化蝶,在北京奥运会上收获历史性的9金1银4铜,并创造了多个纪录。

    巴西足球群星荟萃反失败

    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巴西队再次与老冤家法国队相遇。如果按照球星个人能力来预测,巴西队每一个球员的能力肯定强于法国队的大部分球员,但当这所有的队员叠加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比赛的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拥有最多球星、集全世界万千球迷宠爱于一身的巴西队败在了整体组织严密的法国队面前。谁能够想到4比1大胜日本,3比0轻取加纳的巴西队会是如此的溃不成军。赛后,巴西队主教练佩雷拉说,让这些明星球员像一个整体那样踢球是很难的,从开始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让这些天才球员们像一个整体那样踢球,可是我们没办法做到。

    分析思考

    中国体操队,在遭遇雅典奥运会整体失利、社会批评压力巨大的境遇下,没有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也没有相互指责互不信任,而是全队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卧薪尝胆,通过异常刻苦、勤奋扎实的训练和对技术动作、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最终在北京奥运会上打赢了一场翻身仗,在中国体操史上树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

    反观巴西队,众星云集,却溃不成军。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团队精神。球星们天马行空,自行其道,虽个个皆为“珍珠”,光芒四射,但由于没有团队精神这条主线相连,聚在一起只能是一盘散珠,而不是一串排列有序的“珍珠项链”。而法国队员虽然球技犹如五指参差不齐,但却能团结一心,握成拳头奋力一击,打碎了巴西这支有组织无团队的豪华球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作为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精神对竞技体育比赛具有巨大的影响,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

    团队精神——竞技体育组织文化的主干

    什么是组织文化?它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形成一个怎样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体系,对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运动队这个竞技体育组织也拥有自己的组织文化。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驱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

    在竞技体育竞争激烈的今天,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运动员、教练员若想在赛场上夺取最终的胜利,都需要有团队的支撑,都需要了解并熟悉这个团队的文化和规章制度,接受并认同这个团队的价值观念,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履行自己的职责。张怡宁的运动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科研人员和陪练人员的帮助,也难以保持绝佳的竞技状态,也就不可能夺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中国体操的重振、巴西足球的惨败更是证明了团队精神的不可或缺。所以,一个运动队首先要建立的共同价值观就应是团队精神。

    竞技体育组织文化的项群特点

    每个运动队由于运动项目的项群特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组织文化。而运动队的组织文化又充分体现运动项目的项群特点。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体能类项群运动队文化特点

    速度性项群文化特点。针对速度类项群以最快速度和最短时间完成较短距离,运动形式均呈现着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动作频率、动作幅度、起跑速度决定该类项群的运动成绩,针对神经过程灵活性高,转换速度快的特点,速度类项群运动队文化应该突出活泼明快、自信张扬的特点。

    力量性项群文化特点。针对该项群动作速率、爆发力是决定该项群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的特点,力量类项群运动队文化应该突出果断无豫、勇往直前的特点。

    耐力性项群文化特点。针对该项群运动形式均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动作频率和运动幅度及运动负荷强度则随耐力持续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侧重的特点,耐力性项群运动队文化应该突出意志顽强、吃苦耐劳的特点。

    第二,技能类项群运动队文化特点

    表现性项群文化特点。针对该项群运动表现力丰富、乐感灵敏、美感准确的特点,表现性项群运动队文化应该突出冷静沉着、细腻有序的特点。

    对抗性项群文化特点。针对该项群运动强壮体格、动作速度、爆发力、耐力、灵活性等运动素质是影响该类运动成绩的基础因素的特点,对抗性项群运动队文化应该突出勇猛无畏、灵活机智的特点。

    树立竞技体育组织文化的精髓——共同价值观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培养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运动队共同的价值观是竞技体育组织文化的精髓。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百年方能树成,可见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多角度长时间的渗透、影响,方能真正树立。依据文化学理论,作为社会亚文化的运动队文化可以分为观念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其中,观念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是紧紧围绕着观念文化开展的,为树立共同价值观和信念体系服务的。因此,竞技体育组织文化可以将观念文化渗透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观念文化建设。运动队观念文化是运动队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种运动队中独有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全体成员在运动队内部的共同劳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兴趣、习惯等心理素质的综合。要抓好运动队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抓住运动队观念文化即运动队精神文化这一核心,它是一支运动队的灵魂所在,有什么样的观念文化,就有什么样的队伍。如果一支运动队伍以拼搏、爱国、团结、谦虚为理念,并努力践行,那么这支队伍在训练中会认真刻苦,挑战极限,在赛场上则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在获得荣誉后,则不忘祖国,谦虚慎笃。如果一支运动队伍没有理想信念,只为名利,那么这支队伍在训练中就会偷懒怕苦,不思突破,在赛场上就会被名利束缚手脚,只求保守不去拼搏,在获得荣誉后会骄傲自满,数典忘祖。

    物质文化建设。运动队物质文化是运动队文化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是现代运动队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运动队物质文化建设内容具体包括运动队建筑文化的建设,如运动队训练馆、食堂、宿舍、阅览室、宿舍区公共场所等厅堂的陈设布置;运动队传播设施,如运动队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广播、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如果这些运动队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运动队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所以在做文化建设工作时,我们始终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运动队制度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运动队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运动队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制度文化又分为表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制度文化。所谓表层的制度文化是指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制度。在对教练员和运动员调查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认为,训练、竞赛制度和奖励处罚制度,是做好各类大赛备战工作所最应严格执行的。

    深层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对创建制度与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等。评价运动队制度文化建设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既要看运动队表层制度的内容是否公正、是否以人为本、形式是否完备和周全,也要看人们对待制度的方式和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比较而言,形式的制度建立相对容易,真正的困难在于使人们在内心里真正树立规则意识。通过运动队成员普遍和深入的参与来建立制度,又通过运动队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行动来遵守、实践和体现制度,这才是运动队制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行为文化建设。运动队行为文化可以分为组织行为文化和个体行为文化。组织行为文化表现为运动队开展的有组织、有主题的多项文化活动,如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个体行为文化,是指运动队成员自发地通过个人行为来进行文化活动,如队员之间对学习或生活的感悟和认识进行交流。

    个体行为文化,虽然不是行为文化的主流,但不能忽视其对组织行为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积极地引导、鼓励和支持。对于不良的个体行为文化,我们要找出根源,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正确引导。对于积极向上的个体行为文化,我们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并加以推广,甚至使之上升为一种组织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用组织行为文化影响和引导个体行为文化。

    综上所述,一支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全面的,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个关键环节入手,通过由表层到深层、有组织有规划的实施,实现观念文化的灌输、渗透,达成全队精神意志的统一,齐心合力创造出更为优异的成绩。

    竞技体育组织文化的定位和建设

    运动队要根据竞技体育的特点、自身项目的特点和队员的性别、年龄等结构特点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定位,要突出特色。这对运动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定位后,运动队的文化建设要以此为核心来开展,否则将会“灵肉分离”,事倍功半。

    物质文化建设。对运动员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知,运动员获取知识、信息的第一渠道是上网,第二渠道是看书看报刊,第三渠道是看电视听广播。因此,运动队物质文化建设应当重点加强对以上三方面的建设,根据自身情况,抓好网络、书报阅览室和多媒体的建设。要结合运动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年龄特点和项目特点,在这三个渠道中有选择的设置信息内容和知识种类,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满足运动员的兴趣爱好,拓展运动员的视野,改善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运动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跆拳道队在此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国家跆拳道队在天津韩家墅基地封闭训练期间,运动队为运动员开辟了书报阅览室,订购了各种报纸、期刊、杂志以及小说。针对运动员自小在运动队长大没有接受系统教育,对纯知识的读本不感兴趣的特点,运动队主要选取了一些生活类、益智类、探索类的书籍报刊,例如《读者》、《生活与健康》、《环球探索》、四大名著等等,其中也不乏革命英雄事迹的文章。因为读本种类选择的恰当,提高了运动员阅读的兴趣,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地认识,丰富了想象的空间,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显示,运动员为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完成好各类大赛的竞技备战任务,在他们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中,占前4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本项目理论知识,科学的训练方法,伤病的预防和康复知识。根据此种情况,运动队的文化活动室应多增添以上四类图书、报刊、音像和电子资料,来满足运动员的文化知识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训练场所的物质文化建设,为运动队营造出奋发向上、永不懈怠的训练氛围。如国家乒乓球队就很注重在乒乓球队的训练场所设置世界冠军光荣榜,采用标语、板报、墙报、图片等方式,达到“潜移默化”、“睹物思志”,让队员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思想。尤其是精心布置训练场地的政治环境,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选择具有激励性、警示性的标语、口号等。比如,志气、骨气、杀气;祖国荣誉高于一切;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苦练本领,为国争光;勤思考,敢创新,本领过硬,争上一层楼等。他们还找来了主要单打对手的照片贴在墙上,特意选了那种看上去“凶神恶煞”的照片,就是为了时刻提醒队员,对手正虎视眈眈盯着我们呢。

    物质文化建设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不考虑这些条件是否促进了教练员、运动员的发展,那么就不仅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是对教育宗旨的背离。物质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为教练员、运动员自主自由发展服务,这决定了运动队物质文化建设应本着简朴、实用、高效的原则进行,而不应追求豪华和奢侈。

    制度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向中国女排学习借鉴。中国女排既抓好了表层的制度文化建设,又推动了深层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表层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中国女排有着外界称为“27条军规”的规章制度。这一制度从吃、穿、住、行、练、赛6大方面立下规矩,形成了一个高标准全方位的运动员规范体系。第二,深层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在规章制度草案刚一出台就分发到每一个队员手上,经过大家讨论而形成。由于规章制度是经过队内每一个成员讨论通过的,所以队员们执行起来比较自觉和顺畅,无论是谁,由于疏忽受罚也会心服口服。此外,虽然这些制度是针对队员的,但同样也要求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必须身先士卒,如果做不到也要按照队规队纪严肃处理。也正是因为中国女排把制度文化建设做到了由表及里,才使得中国女排成为了一支作风顽强、组织纪律性强的优秀运动队,才会结出2004年奥运会金牌的硕果。

    制度文化是运动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为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正确的,但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加一个“约之以规”。教育与管理是互为表里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泛无力。实践证明,严格的队纪可以促进良好队风的形成。运动队必须狠抓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这些制度方面的运动队文化,对全体成员来说,既有一定意义上的强制性与约束力,又有强大的号召性与感召力。它以文字、条约的形式出现在全体成员面前,实际上就形成了人们在训练、比赛和生活实践中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它对全体成员良好品德的塑造和正确习惯的养成起着导向作用。

    行为文化。根据对运动员的调查结果了解到,在运动队思想教育工作中,运动员最喜欢的形式和方法之一是军训、拓展训练或到自然环境中进行生存体验等活动。因为往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对一个人的感触和影响最深,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运动员不喜欢被动的参与,愿意作为一个主体去实践去感受。因此,在进行组织行为文化时,应多采取体验式文化活动。

    竞技体育组织文化的评价、调整和发展

    文化建设是否有效、是否为队员所接受,一方面可以通过运动队的比赛成绩来体现,另一方面也需要运动队管理人员采取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进行必要的检验评价,找出文化建设中的缺失部分和最为运动员所接受的、最有效的文化建设措施。这种检验评价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

    通过检验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建设中的得失,对于不足的地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调整,如果是文化定位有问题,则修正其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如果是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则要找出是哪个层次的问题,及时地改正过来。对于行之有效的地方,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发扬光大,并要总结其中的经验和规律,应用到其他方面,以使竞技体育组织文化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