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高起点:社交改变生活-精于社交,扩展人脉有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是根本

    这个世界上,天生就让所有人喜欢的人恐怕还没有出生。我们所能做到的便是:努力让自己被他人所喜欢。

    社交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您想增加自己的社交经验,就要在实践中多加练习,并且注意运用一些有效的社交技巧,那么最后你也就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的改善,能够帮助人们释放不必要的心理能量,最后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有些人认为社交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社交。要改变社交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相反,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社交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养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对社交情境的判断力,一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对环境的判断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研究显示:环境分析能力高的人,其社交能力也高。

    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他们能较顺利地完成交往目标,并能较快地改进双方的交情。也有证据显示,环境分辨能力高的人,具有较多愉快的交往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较高的环境分辨能力使人在追求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也不会使别人难堪。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比如,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主持人开始的时候偷偷地告诉第一位游戏参与者一句话,然后请他重复一下告诉第二个人,接着请第二个人告诉第三个人,以此类推。结果就会发现,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会自发地加入一些对其中涉及的人或者事的判断,而有些人则按照自己的喜好,主动地对内容进行修饰。这个游戏的最后总是引起观众的哄然大笑,这也会让每个参与游戏的人感到惊诧,很多人便开始对此沉思。

    总括而言,要增强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加以分析理解,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地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2立自己的“朋友档案”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平时多交朋友,并建立一个朋友档案,才不会“友到需时方恨少”!

    友谊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植物,它只有嫁接在彼此熟识、互相敬爱的枝干上才会枝繁叶茂。

    不知你有没有这种体验,“人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曾经有过,那么就要赶紧行动,亡羊补牢吧。一个人应该广交朋友,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办事就很方便顺利。有些人平时也喜欢交友,但就是到了真正需要时手忙脚乱,甚至一个朋友也找不到。看来你现在就要做一件事情——建立一个朋友档案。

    不管你是否喜欢交朋结友,一个人一生中都离不开朋友,这些朋友有的会成为你的至交,有的只是与你保持一种联系,也有的后来断交。当然,交友是一种不能勉强之事,你无法勉强自己,也不能勉强对方,否则你们都无法建立这种友情之链。有时,当我们交友时,也真是难以一下子就断定你们能交往得有多密切,并且能持续多久,但不管怎样,你都可以采取一种更有弹性的做法,投缘的好,不投缘的也好,通通将他们纳入你的“朋友档案”!

    那怎样建立自己的“朋友档案”呢?其实做法很简单。

    首先,你可以把上学时的同学资料整理出来,做一个记录,毕业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你会有很多同学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行业,有的肯定已经干出点名堂,当你需要帮忙时,凭着你们原来的同窗关系,他们一定会帮你忙的。这种同学关系还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高中、初中、小学,如能充分运用这种关系,这将是你一笔相当大的资源和财富。当然,要建立起这些同学关系,你平时得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并且随时注意他们对你的态度。

    其次,建立你身边的朋友的资料,对他们的专长做个详细记录。他们的住所、电话、工作等。工作变动时,也要在你的资料上随时修正,以免需要时找不到人。

    同学和朋友的资料是最不能疏忽的,你还可以在档案中记下他们的生日,并在他们的生日时寄上一张贺卡,或请吃个便饭,这样你们的关系一定会突飞猛进。平时注意保持这种关系,到你有事相求时,他们一定会尽力相助,万一他们自己做不到,也可能动用自己的关系网为你帮忙。

    另外还有一种“朋友”也不能忽略,那就是在应酬场合中认识的,你们只交换过名片,更谈不上交情。这种“朋友”面很广,各行业各阶层都有,你不应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上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征,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最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后,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你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找个理由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一二次“请教”之后,他对你的印象也会加深。当然,这种“朋友”不一定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点小忙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再说,你也不可能天天有很多要事去求人帮忙,很多情况下就是点小事。

    现代社会,很多人开始使用电脑办公,因此你也可以用电脑建立一个朋友档案。也有人用笔记簿,还有人用名片簿,这些都各有长处,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在建立这种档案时,有几点你必须记住:

    每个朋友对你都有用处!

    每个朋友都不可放弃!

    每个朋友都要保持一定的联系!

    总是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才想起朋友的人,其实是最不够朋友的人。做朋友就应当时时心想起,经常联络,这样,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3多参加社会活动,广结各类人士

    人缘不是鸟儿,不会自个儿飞来。要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网,你必须积极主动。光有想法是不够的,必须将它化为行动。

    这个世界上,在各方面都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必须利用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你的前途有时候至关重要。不要等待,一味地等待只能使你错失良机,绝对不可能使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应该积极地一步一步地去做,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在各个场合,你有许多接触他人的机会。如果你想接近他们,让他们成为你人际关系网中的一员,你必须付出像那些西方议员一样的努力。假如你到一个新的环境,如机关、企业、学校等,在彼此都不认识的时候,你要主动“出击”,以真诚友好的方式把自己介绍给别人。

    如果你想多结交一些朋友,你就主动地了解对方的志趣爱好。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得到他们这方面的信息,你要注意与其相处时积累一些有关他的情况,你可以通过他的朋友了解他的为人处世,你可以通过他的一些个人材料记录了解他。

    曾有一位记者,当他要结交新朋友时,总是想方设法弄到他们的生日。他先是请教这些人,问他们生日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前途,并借机叫他们把生日告诉他,然后他悄悄地把他们的生日都记下,并在日历上一一圈出,以防忘记。等这些人生日的时候,他就送点小礼物或亲自去祝贺,很快,那些人就对他印象深刻,把他作为好朋友了。

    人与人交往中也会出现一些社交的好机会。多一些有益的朋友,会见一些成功的前辈,会转变你一生的机运。

    “独木难支大厦”,朋友在关键时刻帮你一把,可能会直接导致你事业的成功。所以,要时刻注意能结交人缘的好机会,你对此必须有所准备,因为机遇是一件捉摸不定的宝贝,但他又专爱有准备的头脑。

    比如有朋友请你去参加一个生日聚会、舞会或者简单“搓”一顿,你不要因为自己手头事忙,一时懒得动身,如果不是另有十分要紧的事的话。因为这些场合是你结交新朋友的好机会。又如新同事约你出去逛逛商店或者看场电影什么的,你最好也不要随便拒绝,这是一个发展关系的好机会。

    不过,你也不要以为机遇会像一个到你家来的客人,他在你家敲着门,等待你开门让他进来。许多失败者常常以自己没有好机遇为借口,这只能使他们再次尝试失败的痛苦,殊不知,人际关系中的机会也需要人去创造。

    如果你想和刚认识的朋友进一步发展关系,你可以请他到你家做客,如果你想追一位异性朋友,你更得挖空心思寻找机会和借口跟她或他接触。又如你想和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重温旧情回首往事,你可以试着组织一下搞一次同学会。

    人与人之间接触越多,距离就可能拉得更近。

    这跟我们平时看一个东西一样,看的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好感。我们在广播、电视中反复听、反复看到的广告,久而久之也会在我们心目中形成印象。所以社交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就是:找机会多和别人接触。

    如果要成功地找到和一个人接触的机会,你必须对他的作息、生活安排有所了解。对方什么时候起床、吃饭、睡觉,什么时候上班、回家,从这些信息出发再确定跟对方接触。如果打个电话,对方不在或者去找他时他正好很忙,这种场合都是不好的。因此,详细把握对方的工作安排、起居时间、生活习惯,瞄准对方最想找人聊天或最需要的时候去打交道,很容易获得成功。

    一旦和别人取得联系,建立初步关系之后,你还不能放松,最好抓住机会深入一下。社交中往往会有两种无可非议的目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无非就是想达成某项交易或有利事情的解决,或想得到别人某方面的指导。如果并不是为了问题的当面解决或利益关系,只是为了和对方加深关系,增进了解,以使你们的关系长期保持下去,可视为间接的目的。无论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最好有意识地让对方明白你的社交目的,如果对方不明白你的社交意图,会让他产生戒备心理:这人和我打交道有什么目的呢?那样就很难跟对方深入下去。

    4利用牵连关系扩展人际交往

    朋友介绍朋友,同学介绍同学,这就是牵连关系带来的人缘效应。要想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就应当有效地利用牵连关系。

    要想认识更多的人,你必须接触他们,而要想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你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

    不过,尽快建立一个好人缘的比较省事的方法是利用你现有的人际关系网,以这张网为基础进行“编织”,你的网会扩大得很快,这就和蜘蛛织网相似,在旧网上织一个新网总要比重新编织要快得多。

    人与人之间的相识、交往,不可能凭空地进行。总是因为某个偶然的机会,或者因为学习、工作等把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人吸引到某一空间从事某一活动,由于交往的频繁往复,人们就相互认识了。也许这些就是缘分。如果你懂得珍惜这种缘分,学会利用这种缘分,那么你很快就能建立一个好人缘。

    那么怎样把握好这种缘分呢?下面告诉你一些好方法。

    (1)应用“老乡”关系

    中国人有很重的乡土意识。住在某一地区的人们往往会受那个地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人情,从而孕育绚丽多姿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包括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等等,各地区的文化往往成为那个地区人们生命力、凝聚力、亲和力的纽带。

    当你身处异地,忽然发现自己土生土长,跟随了自己、萦绕在耳边十几年的方言失去了交流的功能时,你才深刻体会到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再也不能用以前的那一套去和周围的人相处了,我们必须“脱胎换骨”。你小时候对“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话很不理解,总觉得那是骗人的。到现在,当你在这个陌生的都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你才算真的“读懂”了这句话。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当我们在异地碰上老乡时,共同的乡土文化会立刻把我们拉在一起,用自己的方言谈起家乡的山水人物,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所以,利用“老乡”关系建立人缘那是很自然的事。

    当你身处大城市,初次和人打交道时,在适宜的场合,不妨问一下对方的老家。如果不期果真碰到你的“老乡”,那你们的交往可以很顺利地进展下去,你们很快就可以找到有关你们家乡的话题。

    如果你的社交得力的话,你很快可以成为他亲密关系网中的一员,然后再利用他的关系,在他的指引中介下,你肯定可以很快交结到好人缘。我国清朝时京城设有各地区的“同乡会馆”,这对初来乍到的“远方来客”是个极好的求助之地。在中国大城市的许多高校刚开学时,也常常会有各种形式的“老乡会”,借以联络感情,重温久别的乡音或者有困难时可以互相帮助。

    (2)应用校友关系

    如果你大学毕业,掐指算一算,从小学到大学你可以有多少同学?按中国现在通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再加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本科,这16年的正规教育时间,按保守的数字计算,你的同学可能不下200人。200人,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但又请你仔细算算:这200人中,和你保持经常联系,具有良好关系的人又有多少?少于10人?10人?多于10人?20人?20人以上?也许这样一算,你自己都会觉得可惜,因为昔日几年、十几年前跟你一起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老师的教导下念着同一本书的“同窗”,你可能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甚至他们现在在哪儿都杳无音信!

    所以,同窗之情、同师之谊是很值得珍惜的。尽管十几年前的同学彼此见面时再也见不到小学时的纯真,初中时的意气风发;尽管彼此可能身处不同的社会职位,但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在几年、几十年前,你们在同一个小小的舞台——学校里扮演过同一角色——学生。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人物“典故”,谁能不为之兴奋激动?所以如果你有心,无论你现在的事业成功不成功,你可以找一个适当的时间(一般是节假日,最好的时间是春节期间)搞一次同学会,当然组织筹备会要花去很多时间精力,但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在同学会上,你可以追寻往昔的难忘岁月。虽然未必有“往昔峥嵘岁月稠”,但至少你们可以找回那段共有的美好时光。还有,如果你的同学建议组织搞同学会或请你参加,你务必要全力以赴尽可能地参加。

    如果一时脱不开身而未能赴会,可能会成为你一生中很大的遗憾。而对你的人际交往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对一位大学毕业生来说,庞大的同学关系简直就是巨大的财富。因为大学一般吸收学生面广,在大学校园里,你可以接触到五湖四海各具特色的同学,甚至世界各地的人,这对扩展你的知识面,撒开人际网是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搞清对方毕业于哪些学校。无论是大学、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只要能找到一个“同类项”,你就可以和他“合并”出许多谈话的话题。如果得知你和对方毕业于同一大学,就可以堂堂正正地介绍自己的系别、学历,开始与对方社交,而后通过他这个渠道也许能够不断扩大校友范围。

    除了老乡关系、同学关系之外,还有诸如同事关系、旅游中的同伴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扩展人际交往的桥梁。

    5攀亲拉故,使陌生变得熟悉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如果你与对方是同乡关系,用“攀亲拉故”的方法加深彼此间的关系,会给你的拜访抹上一层浓郁而亲切的乡情。

    攀亲结交的技巧并不复杂,首先应当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运用各种方法拉近与对方的感情距离。感情拉近了,陌生自然会变得渐渐熟悉起来。

    故乡,无论是富庶还是贫穷,都给人一种特有的情感。那里有童年的梦幻,慈母的恩情;那里有父老的希望,兄弟的纯真……大钢琴家肖邦说,他出国时携带来的惟一贵重物品是家乡的泥土;炎黄海外游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也要归国探亲访友,有的千古后还要落叶归根……人们对故乡怀有特殊的亲切感。拜访中的攀亲拉故,就是用这种美好的情感,去创造有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环境。

    科·阿基诺总统访问我国时,首先抵达的不是北京,而是沿着中国血统的菲律宾人当年曾经走过的足迹,直奔祖籍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在那里,拜访叔叔、祭祀祖宗,与乡亲攀谈。她深情地说:“我来中国不仅是为了国事,也是为个人家事,因为我既是一国首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这个村庄的女儿。”女儿回娘家,娘家自然待以百倍的热情。科·阿基诺的重访故里,为其成功访问北京,拉近了感情距离。

    拜访对方时要懂得利用寒暄,它是人们之间尤其陌生人见面时的必要中介,能为人们搬走产生阻隔的山峦。寒暄,更为分秒力争者赢得必要的准备时间、积聚进攻或防守的力量,为拜访双方驱走冬日的余寒。因此,寒暄并不是使人“寒”,而是给人“暖”。

    采访陈景润的湖北记者就深谙此理。他们与数学家的夫人由昆寒暄的第一句话是:“听说你是我们湖北人,怎么普通话说得这么好啊?”(拉故中含赞扬,一举两得,更具魅力)由昆喜悦地回答:“是吗?我跟湖北人还是讲湖北话的!”于是,双方都沉浸在“老乡”相识的愉快之中,话语自然多起来,气氛也轻松得多,这正是采访者所需要的。倘若语言生硬,由昆女士保持缄默,采访者怎么可能了解科学家的家庭生活呢?

    异域一相逢,便胜却往日无数。在客地他乡,遇到一位“本是同根生”的故人,多么令人激动。“你是中国人?”“是啊!”熟悉的乡音,将两位素不相识的炎黄子孙联在一起。

    攀亲拉故,在一定场合和情景下,可使陌生变得熟悉,疏远变得亲近,冷淡变得亲热,拒绝变成悦纳,阻挠变支持。善于攀亲拉故的人,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它与互话家常同样起着缩短心理距离的作用。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亲与故,往往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地点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而环境影响往往是制约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因素。攀亲拉故,正是在不同环境里选择了相同的“亲”“故”之景,自然也就缩短了你和对方的心理距离。这也是一种与陌生人交往的艺术。

    6和陌生人交往的特别招法

    接人待物一回生,两回熟。只要能打开突破口,与他人拉上关系,日久天长,双方的关系自然会日益密切起来。

    交往须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些技巧,虽很简单,但在与生人的交往中往往能产生特别的效果,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

    (1)制造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而这种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内,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接近。如果允许别人进入你的身体四周一定范围中,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此外,某杂志中刊登过这么一则标题,就是“手放在你肩膀,我们已是情侣”。的确,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有时瞬间就成为情侣的关系。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挨到顾客身旁。

    因此,只要你想与交往的对象及早建立亲密关系,就应制造出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

    (2)对初次见面的人,最好坐在对方旁边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同感,就是和初次见面的人对面谈话,真是一件不好受的事。这是因为两人的视线极易相遇,而导致两人之间的紧张感增加。

    一位富豪曾经谈起,如果有他不愿意借给钱的人向他借钱,他就会和他面对面交谈。因为这样谈话会使对方紧张而不敢乱开口,即使借给了他也不敢不还,而相反借钱不还的,都是坐旁边位置谈话的人。

    与人交谈时坐在旁边的位置,自然就会轻松下来,这是因为不必一直意识到对方的视线,而只在必要时看他的视线即可。通常,比较重要的见面,都会为了使对方不紧张,并且令对方说出真心话而使用了各种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在室内放一盆花,使能有一个让他转移视线的对象。另外,就是坐在对方旁边的位置与之交谈,对亲近感的增加很有帮助。

    (3)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在人际关系方面,使对方产生亲近感,也就是给予对方好印象的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项条件,利用“分散效果”,可说是给对方强烈印象的最好方法了。

    一般而言,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长时间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际关系较稳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如不加以持续,那么两者之间的交情就会愈来愈淡,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有人问你:“你和某人的关系如何?”而你回答:“我见过一次”和“偶尔会见面”,那么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见”这个回答就更不同了。道理显而易见,见面的次数和两人之间的亲近度是成正比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