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响力的人易成功-善于做人赢得影响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无人听、喝酒无人敬?

    ——大抵是不善为人处世,无法赢得众人认可,甚至处处树敌。这样的状况之下,怎么会有人愿意听从你、尊敬你呢?

    会不会做人、善不善处世,是影响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看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哪个没有老练的处事本领?

    做人要懂方圆之道

    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就凝聚在一枚小小的古铜钱中——外面圆圆的,中间却是棱角分明的方孔。其寓示着“外圆内方”的做人道理: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仕途,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这样才能无往不利。

    去过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财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分厘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以后,庙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韦陀身上,体现的是做人的“方”;弥勒佛则是“圆”的代表。很显然,无论是方或是圆,都没有方圆合一来的好。

    在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时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有在学校时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十分赞赏“外圆内方”的做人原则。他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老先生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他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真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同样,动为方,静为圆;刚为方,柔为圆。以不变应万变是方,以万变应不变是圆。凡事都在圆中预、方中立,这是古人谋事的原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世间事物都在这方圆之中,而方圆也是历史和哲学的辩证。

    大学者纪晓岚身处清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过渡时期,以天纵之聪明,在复杂多变的官场中,随机应变,方圆相济,上得天道,下媚黎民,生前显赫,死后留芳。他传奇般的成功就在于他巧妙地将方和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成了天理与人欲、品德与才华、生活与事业、为学为官等一系列看似对立的事物之间的高度统一。从方圆的角度来看待纪晓岚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发现:就人际交往而言,纪晓岚认为,一个人与最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有对立面;与最仇恨的敌人之间,也有依赖面。处理好人际关系,主要就是根据彼此依赖面大还是对立面大,巧妙地把握方与圆的转化。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纪晓岚在处理自己与皇帝的关系时,也充分地运用了方圆之道。一天,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游大佛寺。君臣二人来到天王殿,但见殿内正中一尊大肚弥勒佛,坦胸露腹,正在看着他们憨笑。乾隆问:“此佛为何见朕笑?”纪晓岚从容答道:“此乃佛见佛笑。”乾隆问:“此话怎讲?”纪晓岚道:“圣上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今之活佛,今朝又来佛殿礼佛,所以说是佛见佛笑。”乾隆暗暗赞许,转身欲走,忽见大肚弥勒佛正对纪晓岚笑,回身又问:“那佛也看卿笑,又是为何?”纪晓岚说:“圣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总之,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

    让你的信用代表你

    有多少人相信你,就会多大的影响力。

    为人处世,诚信是做人原则中最根本的一条。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相信他、愿意与之合作的人会越来越多,其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

    你要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让你的名字走进每一个与你打过交道的人中,你要使他们信赖你,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如果你以前没有运用这个秘诀,那么,你现在便开始吧!

    一个人的功成名就,外界只是一个辅导作用,最主要的是靠自己的奋斗与努力。信誉也只能由自己去搏取,决不能依靠别人的施舍。富兰克林在24岁时就知道事业的成功要靠自己去努力。于是,他用借来的钱,购买了同事的股份,从而变成了一家印刷公司和一张小报的主人。他从小立志:希望自己成为第一个“自立人”,并且永远做一名伟大的美国人,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去主宰。

    富兰克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但立志去改正自己的过失,并时时注意让别人认识他的作为。他说:“我要在大众中博得声誉,我得时常留意自己。不但要真实、勤奋、俭朴,更要尽力避免任何不利于树立自己正面形象的言行举止。我待人接物,从没逾越正常交往的范围。有时从纸店里买了纸,也是自己用一辆小车推回来。时间一久,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既勤俭。又有上进心的青年。因此,要求与我进行业务上联系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我的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

    富兰克林用这种方法,很巧妙地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所以,能干、聪明的人,知道荣誉的获得,是不能凭空而生的。

    美国的名人培尔特的成功,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别人在评价他时曾经说:“培尔特用勤劳、智慧在众人的心目中树立了一个笃诚和守信的形象,正是由于这种好名声,人们愿意与他交结,结果,他得到了伟大的成功。”

    获得众人的信任,铸就自己的信誉,增强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

    要想获得众人的信任,最需要注意的是信守承诺,说到做到。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会给人添麻烦,也会使自己名誉受损。对别人委托的事情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但不要许诺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美国前总统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他告诫人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使自己不能如约履行,那是很容易失去信用的。

    赢得信用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而失去信用往往只需要一次违背诺言。你的信用能给予别人良好的印象,你是否守自己的诺言?你是否轻易地允以承诺?当别人向你打听事情时,你转达了多少次错误信息?你是否多次提供不实的材料?

    讲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做生意也好,都需要讲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前后矛盾,做事言行不一,人们无法判断他的行为动向,对于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交往的,更没有什么影响力而言。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要素,信任是守信的基础,也是取信于人的方法。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应该是守信的人,诚实的人,靠得住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做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作做人的基本修养。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便将此事报告楚国边县的县令。县令听后感到十分的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做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有傲气,无傲骨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这句话是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的一句名言。傲气者,高傲之气也,好过分显露与炫耀自己的才华,张扬得目空一切,是眼睛朝天、目中无人的表现,是有三分才非要表现十分能的那种行为,是自以为是的虚妄,是天下才子舍我其谁的狂悖。这种人与人交往时盛气凌人。其典型的特征是骄气、霸气加匪气。特别是当他有了一定的权力或地位时,还会变成了牛气。项羽有傲气,因而兵败乌江,饮恨自刎;关羽有傲气,因而兵败麦城,死于非命。傲气是成功最可怕的隐患,是自我淘汰最强劲的催化剂,被人嗤之以鼻。

    傲骨,就是人们常说的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傲骨不是骄傲,而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对自身的欣赏、对自身的珍惜。你可以将他打扒99次,但他只要有一丝力气一定会站起来;你可以说贬低得他一文不值,但他深信自己能够大有作为。有傲骨的人,重物压不弯,狂风吹不倒,冰雪冻不住,巨浪冲不走。有傲骨,折长戟,断银缨,摧铁堡,销重甲。傲骨不是以斤来论,也不是以钱来论,更不是以小人心来度的。一个有傲骨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对于傲气与傲骨,华人首富李嘉诚在一次演讲中联系他的亲身经历,作了细致的剖析。有一家大公司的老板,答应和李嘉诚做一宗生意,后来这个老板反悔了。李嘉诚找到那个老板,问到:“你答应了我的事情,怎幺又突然反悔呢?这样做是不对。如果我是你,一定会睡不着觉。”但是对方傲气十足地说:“我不会像你一样,我会像婴儿一样睡得很舒服。”三天之后,那个人来找李嘉诚,并且愿意多付50%的价格来完成原来反悔的交易。于是李嘉诚问他:“你当初不是说做不成这单生意,一样可以像婴儿一样睡得很舒服吗?”对方老老实实地回答:“那天之后,我还真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那个人尽管是一个大老板,但和李嘉诚相比又算得了什幺呢?你牛气冲天,但强中更有强中手。强人的手指头动一下,你家就会有地震的感觉,能睡得好觉?

    李嘉诚又说,傲气常常令一个人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就像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也装不下其它东西,而那些装不下的东西,有时比水的价值不知高出多少倍。

    说完傲气,李嘉诚又说了傲骨这个话题,那也是他亲身经历的。二十多年前,他刚投身塑料花行业,必须经常到洋行去洽谈生意。有一次他与一个占他工厂生产额九成以上的大客户开会谈合约的事。客户傲气十足,处处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对待李嘉诚。起初他忍让着,认为和大客户谈生意难免要受一些气。后来对方说:“如果你们没有我们公司的支持,你们会怎么样?”李嘉诚顿然拍案而起,说:“请你马上离开。”他这一拍案,把桌子上的水杯翻倒了。事后他认为这是必要的做法,经商之道固然以利字为先,但若无原则地听任他人,连半点傲骨都没有,到头来吃亏失败的必定是自己。傲骨,是一种内心世界的顽强品质,是敢于面对恶劣环境不卑不亢的底蕴。梅有傲骨,因为她能蔑视严冬的冷酷;牡丹有傲骨,因为她能不畏权贵的淫威;陶潜有傲骨,因为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有傲骨,因为他宁愿饿四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傲骨,是骨子里具备的抗争或者叛逆思想,这种思想被人所称颂,被人所推崇。

    可见,傲气与傲骨之间简直是云泥之别。在傲骨面前,傲气苍白无力,因为傲气充其量是绣花枕头,败絮其中,而傲骨仿佛是深藏不露的绝世武功,威力十足。三十岁的男人,告别了二十岁男人的张牙物爪,尚未沾染四十岁男人世故懦弱,正好处于无傲气有傲骨的时节。这也许就是他们魅力的源泉之一吧。

    低调不是低级

    一次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席间有位阔别二十多年的同学,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话语中凡涉及业务数目,所用的单位大都是亿,偶尔说到千万级别的生意,也是面露不屑地说:“一个几千万的小单子而已。”又说这部那委的领导他都认识,而且关系特铁,有事他一个电话就可以搞掂。然后又挨着个发名片,名头自然很是显赫。结果,整场聚会下来,就是这个同学包打包唱。当然,最后这个“显赫”的同学非常大方地为聚会买了单。

    按说,这么有“门路”又肯“帮忙”,而且“健谈”与“大方”同学,应该受到大家的一致喜欢才对。但是,这次聚会后的数次高中同学聚会,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先是聚会发起者不愿邀请他,后来,辗转听到他遭到同行算计而生意失利、远走他乡躲债的消息。

    类似的场景,相信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经常会看到身边的一些人,有八分的才能,偏要十分地表现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还要十二分地说出来。这些人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以及一定的能力。他们说起话来咄咄逼人,做起事来不留余地。却不料,这样的处世之道是自设牢笼、作茧自缚。

    做人,还是低调些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都应该自自然然出于本性和本真地低调做人。这样,自己活着不觉得辛苦,别人看着也不觉得反感。

    值得指出的是,“低调”并非我们人生永恒不变的旋律。低调是厚积,高调是薄发。处处谦虚、谨慎,努力夹起尾巴做人,有时也会给自己贴上“庸人”的标签,让你失去很多获得更高成就的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走九州!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多能人的社会,机会转瞬即逝,你要适时亮相、“高调”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

    所以,低调的原则在做人方面更适用,如果在事业上太低调,就会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经常听到有人发牢骚,称自己“生不逢时”、“妄有才能,却没有施展的舞台”。不知道这些人在抱怨环境的同时,是否认真审视了自我——纵使真是一匹千里马,是否又向伯乐展示了自己的优势了呢?

    人生如歌,要低调也要高调。高低起伏有序,方才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乐章。

    莫把责任往外推

    责任使人卓越。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给他人的感觉是值得信赖与尊敬的人。而对于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没有人愿意相信他、支持他,帮助他。

    威尔逊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在这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且他也认为,做一些超出自己范围的事情,总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他曾经说到:“我发现,偶然的责任是与机会成正比的。”

    有人说法国的戴高乐是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这是没错的。幼年的戴高乐在与兄弟们玩战争游戏时,总是坚定不移地由自己来充当法兰西一方。他坚持称“我的法兰西”,决不准任何人对其染指,甚至不惜为此与他的哥哥打得头破血流,直到他的哥哥无奈地承认:“好了,我不和你争了,是你的法兰西,是你的。”或许这就是天意,日后果然是戴高乐担当了拯救法兰西民族危亡的大任。这也说不上是天意,因为戴高乐自小就始终以拯救法兰西为己任。

    凡有超凡影响力,必有一种担当大任的责任感。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礼崩乐坏之时,孔子四处奔走,推行他的“大道”;民族多事之秋,班超毅然投笔从戎,立下不朽功业;五胡乱华之际,祖逖闻鸡起舞,自强不息;国家危亡在即,孙中山先生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并于赴日留学前夕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一首振聋发聩的不朽诗作;毛泽东在青年时写下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词句,用以抒发自己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鸿鹄之志。

    1980年4月,美国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立即在电视里作了同样的声明:“一切责任在我。”

    “一切责任在我”。这短短的几个字,表现出一种敢于担当责任的大勇!在此之前,美国人对卡特总统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有人评价他是“误入白宫的历史上最差劲的总统”。但仅仅由于上面的那句话,支持卡特总统的人居然骤增了10%以上。

    韦恩博士说:“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等于将力量拱手让人。”

    我们必须学会像卡特总统那样承担起自己行为的责任,应该积极地寻找任何一点你能够或应该承担的责任,要胜任并愉快地承担起的那些责任,而绝不要通过躲避棘手的事情而逃避责任。

    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丁纽斯·比昂逊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他说:“一个人越敢于承担责任,他就越会意气奋发;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胆识与能力,他就没有什么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该做而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心虚畏怯之处。”

    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

    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说:“一个人发展成熟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他乐于承担起由于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责任。有勇气和智慧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不简单的,尤其是在他们很固执和愚蠢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做错事,我想我一生几乎都会是这样。然而,我力图在一天里不把同一件事情做错两次,但要想在大部分时间里都避免这种错误,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可是,当我看见一支铅笔的时候,我就会得到一些宽慰。我想,当人们不犯错误的时候,人们也就用不着制造带有橡皮头的铅笔了。”

    有些事情是你影响不了的,却可以决定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反应,如此一来,你还是拥有了力量。“责任”意味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改变你的想法和完整性,因为你是以你的身份回应所有事物的。你可以决定你的生活方式,这种想法让你生活满足,并成为最好的你。如果你能负起责任,未来几年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宽容待人的人受人敬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有时甚至是恶意的攻击,针锋相对,会让你徒增懊恼。但如果你能宽容别人的过失,以豁达的心胸面对,你会发觉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激你、信服你、拥护你。

    有一次,在开往费城的火车上,中途一个妇人上了车,走进一节车厢,坐在了座位上。这时候,走过来一位略显肥胖的男子,坐在她对面的座位上,点了一根香烟。她禁不住咳了几声,身子也挪来挪去。

    可是,那个男子丝毫没有注意到她的暗示。最后,妇人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道:“你多半是外国人吧?大概不知道这趟车有一节吸烟车厢,这里是不让抽烟的。”

    那个男子一声不吭地掐灭了香烟,扔出了窗外。

    过了一会儿,列车员过来对老妇人说,这里是格兰特将军的私人车厢,请她离开。她听了大吃一惊,站起身就往门口走。她看着将军一动不动的身影,心里有些慌张和害怕。而整个过程中,将军仍像刚才一样表现出了他的宽容大度,没有给她任何难堪,甚至没有取笑嘲弄她的神情。

    将军在妇人面前表现出了自己的涵养,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贵而轻视她;相反地,却顾及到了妇人的尊严,让妇人备受感动,也让我们学到了做人的学问。

    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晚年就是一个“大人不计小人过”的人,不论做任何事他都会用平和的心态去宽容理解别人,他说:“不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应懂得理解和宽容别人的过失。用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去同别人交往,这将会对你的一生很重要,它不仅可以使你每天都有一个好的心情,而且还会用对人怨恨的时间去干一些有意义的事。”

    这可是肺腑之言,尤其是出自于向来以尖酸刻薄著称的洛克菲勒之口!年轻时的洛克菲勒因脾气火暴而得罪了许多人,以至于有很多人发誓要杀了他。后来因为身体等多方面的原因使他幡然悔悟,从此他便成了一个非常懂得容忍谦让的人。

    洛克菲勒有一个习惯,每月的最后三天,他都要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完成了三天的徒步旅行准备乘火车返回总部,他来到加州地区的一个又脏又乱的小车站,在靠门的座位上等车,由于长途跋涉,他显得很疲惫,身上挂满尘土,鞋子上沾满了污泥,显得老了许多。

    列车进站,开始检票了,洛克菲勒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还伸了个懒腰,准备往检票口走。忽然,候车室外走来一个胖太大,她提着一只很重的箱子,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显然她也要赶这班车,可箱子大重,累得她呼呼直喘。她左顾右盼,好像是在找人帮她一把,胖太太一眼瞅见了浑身沾满污泥的洛克菲勒。冲他大喊:“喂,老头,你给我提一下箱子,我给你小费。”洛克菲勒想都没想,拎着箱子就和胖太太一起朝检票口走去。

    他们刚刚检完票上车,火车就开动了。胖太太擦了一把汗,庆幸地说:“还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非误车不可。”说着掏出一美元递给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微笑着接过钱,询问胖太太要到哪里,胖太太说刚从加州看望儿子回来,边说边准备把箱子塞到座位底下,以免阻碍过往乘客。这时,列车长走过来说:“洛克菲勒先生,你好,欢迎你乘坐本次列车,请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谢谢,不用了,我只是刚刚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现在要返回纽约的总部。”洛克菲勒微笑着谢绝了列车长的关照。

    “什么?洛克菲勒?”胖太太惊叫起来,“上帝,我竟让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来为我提箱子呢,居然还给了他一美元小费,我这是在干什么啊?”她忙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一美元小费退给她。

    “太太,不必道歉,你根本没有做错什么。”洛克菲勒微笑着说,“这一美元,是我挣得所以我收下了。”说着,洛克菲勒把一美元郑重地放在了口袋。

    其实宽容和理解不仅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增进你与人友谊的桥梁,如果用平和的心态去宽容和理解别人,别人也会由于你的宽容而感激不尽的,从而也会宽容和理解你,这样,很多事情都可以非常简单地解决。

    比如,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说话没把握,办事没分寸的人,如果把这些人看成是讨厌的人,最不愿接近的人,那么就会减少一个朋友;如果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他,那么也许就会多一个朋友。

    所以说,宽容和理解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尽管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错误,但还是尽早学会宽容别人吧!宽容别人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影响力加分。

    吃亏是一种隐性投资

    吃亏是一种隐性投资。凡事礼让三分,尽可能地为他人多着想,能不计较的就不计较,能成全的就成全,这是最好的人情投资。

    现在的人最怕吃亏,宁可让别人吃亏自己也不能吃亏。可是,老人们却时常劝说儿孙们说:吃点亏不是什么坏事,吃亏是福。

    吃亏,并不是每个人轻易就能做到的,需要有容忍雅量。能吃亏,是宽容大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象征。

    能够吃亏的人,往往一生平安,幸福坦然。吃一堑,长一智,吃亏不亏,惜福得福。

    以前,在北边的边塞地区有一个人很会养马,大家都叫他塞翁,有一天,塞翁的马从马厩里逃跑了,越过边境一路跑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邻居们知道这个消息都赶来慰问塞翁不要太难过,塞翁一点都不难过,反而笑笑说:“我的马虽然走失了,但这说不定是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这匹马自己跑回来了,而且还跟来了一匹胡地的骏马,邻居们听说这个事情之后,又纷纷跑到塞翁家来道贺。塞翁这回反而皱起眉头对大家说:“白白得来这匹骏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喔!”

    塞翁有个儿子很喜欢骑马,他有一天就骑着这匹胡地来的骏马出外游玩,结果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跌断了腿,邻居们知道了这件意外又赶来塞翁家,慰问塞翁,劝他不要太伤心,没想到塞翁并不怎么难过、伤心,反而淡淡的对大家说:“我的儿子虽然摔断了腿,但是说不定是件好事呢!”

    邻居每个人都莫名其妙,他们认为塞翁肯定是伤心过头,脑筋都糊涂了。过了不久,胡人大举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被征集去当兵,但是胡人非常的剽悍,所以大部分的年轻男子都战死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这个时候,邻居们才体悟到,当初塞翁所说的那些话里头所隐含的智慧。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当下的吃亏,未必就是坏事。更多的时候,损失蝇头小利会换得巨额大利,吃亏后才会懂得珍惜。吃小亏在先,占大便宜在后。

    好胜的人通常是不愿意吃亏的,什么事都要争个你死我活,而这种人其实说到底,也就是缺少自信的人。他们害怕认输后被人笑话,于是明明是不对的,也要坚持到底。这种不愿意吃点小亏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吃大亏。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凶猛的,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一种是温和的,不善抵抗,遇有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一味装死,宁可吃亏。

    如此,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越来越少,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一是因为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其次是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一半。而软弱的、会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善于吃亏,善于保护自己,反而扩大了自身。

    在澳洲,强悍的烈马,生命反而短暂,一般是被杀掉吃肉,而温弱的母马,往往能被利用,驯服后在赛场上很有可能成为一匹夺冠的快马。快马得势,反而是建立在最初的懦弱上。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率很高。而一名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却是万人相让,大家还觉得自己是做了善事,车祸率为零。

    从以上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弱与强,吃亏与不吃亏,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吃亏”不光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不能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他只局限于现在不吃亏的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势必要遭受更大的灾难,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做个弱者,学会吃亏,是人生在世心态平和的出发点。如今很多人都爱表现出强者的风范,往往碰得头破血流;而以吃亏者的姿态行事,人自然会谦虚谨慎,别人也会愿意接受,反而会使一切顺畅。所以,如果能经常以一种吃亏者的姿态出现,以吃亏者的面貌去把握自己,就能成为长久的赢家。

    1908年,美国有一个叫希尔的年轻人,接受了一位全国最富有的人的挑战,答应不要一丁点报酬,为这位富翁工作20年。表面上看,希尔吃了大亏,因为这20年正是他年富力强、最能创造利润的时期,可是,实际上,希尔获得的是远比他应该得到的报酬还要多得多的回报。

    事情是这样的:

    年轻的希尔去采访钢铁大王卡耐基。卡耐基很欣赏希尔的才华,对他说:“我向你挑战,此后20年里,你能否把全部时间都用在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上,然后提出一个答案,但条件是:除了写介绍信为你引见这些人,我不会对你作出任何经济支持,你肯接受吗?”

    虽然没有酬劳,但是希尔相信自己的直觉,接受了挑战。在此后的20年里,他遍访美国最富有的500名成功人士,写出了震惊世界的《成功定律》一书,并成为罗斯福总统的顾问。

    “吃得亏”,这就是希尔之所以能成功的全部秘密。希尔后来回忆说:“全国最富有的人要我为他工作20年而不给我一丁点儿报酬。一般人面对这样一个荒谬的建议,肯定会觉得太吃亏而推辞的,可我没这样干,我认为我要能吃得这个亏,才有不可限量的前途。”

    世界上没有白吃的亏,有付出必然有回报,生活中有太多这种事情,如果斤斤计较,往往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只有放开度量,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吃亏实际上就是一种商业投资,吃亏就是福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