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西方家教-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怎样认识你的孩子

    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依据就在我们面前:儿童拥有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活动,而成年人并未观察到儿童这种心理活动,因此,它的发展很容易被成年人无意识地破坏掉。

    成年人所处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有非常大的阻碍,这些阻碍出于对儿童的防御而设立的,它使儿童的性格变得古怪,容易被成人的暗示所摆布。儿童心理学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儿童心理学并不是从儿童的特性来进行研究的,而自始至终都是从成年人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所以,从根本上说重新审视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每一个不同寻常的反应和行为,都可以作为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每一次儿童的不满甚至是愤怒恰是来自内心思想的现实表现,简单地说成是对不相衬的环境防御机制是不通的,我们应该考虑寻求展示的更高水平的结论。发脾气就像是一场可怕的暴风雨,当孩子的心灵受到阻碍时,他的愤怒就会显现出来。同时儿童内心的真实想法往往会被遮盖,他的个性是由许多的特性所组成的。个性藏在这些相互矛盾的外部表情后,它是应该从一个心理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个体精神胚胎。一个还没有被认识的孩子,一个充满了活力但被隐藏在现象之后的孩子。毋庸置疑,必须给他自由。现在教育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就是如何深入地了解儿童,从所有的障碍之中把儿童解放出来。

    自由意味着去发现我们未知的事物和现象,一个人怎么去想就可以大胆地去做,现有的对心理的分析与尚未认识的儿童心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成年人的秘密是自我约束的藏在潜意识的某些事物,但儿童的秘密则几乎完全露在他所处的环境之中。帮助一个成年人就是帮其指明道路,使他在漫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帮助儿童则不然,必须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应该为儿童的创造和发展铺平道路,儿童正处在一个从无到有,从潜意识到实质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在此之中不需多么复杂的环境,随着儿童能力的越来越强,就不难展示了,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之中,儿童会自然而然地发现秘密的谜底,只要脱离了这样的原则,那么所有的教育理念就会处于混乱之中。

    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是新式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然后就是改善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再次是给心理上逐渐成熟的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些内容就表明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具备合理的成长环境,必须把所谓的障碍物降到最低,必须有培养儿童能力的环境和帮助。成人此时也包含在儿童的成长环境之中,而且必须主动使用其环境和需要,不要产生阻碍的作用,儿童成长所必需的活动也不需要成人来代劳。

    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发展,大人不要代劳

    对于儿童来讲,手的运动是其自身劳动的本能,也是其第一次的展现,倘若成年人不能理解这点,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就会给儿童带来许多不该有的阻碍。成年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制定行动的方案,往往会通过捷径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行动来达到目的,就是所谓的“最大效益法则”。因此成年人看到儿童正在努力完成成年人认为是非常幼稚且很容易完成的事情,成年人就会试图帮助儿童去完成,成人经常表露出对儿童玩这样毫无意义的事情的不解和奇怪,例如:当一个儿童发现桌布斜了,他就会想桌布应该怎样铺,并且尝试用自己记忆中的方法把它铺整齐。虽然做得很慢,但是却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去做,并一直把桌布铺平才罢休,对这个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这是一种让人非常兴奋的行动。即便没有成人帮助,儿童也能通过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

    当儿童尝试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成年人往往没有为孩子的这种正确举动高兴,反而认为孩子穿得慢而且穿得不好,这样的想法完全是画蛇添足。儿童在非常投入和高兴地做着可以促进发展的活动时,成年人就会打断其行为替他动手去做。对于强大的成年人来说,儿童只能是被动的,没有任何争辩的能力。同样,儿童在使尽浑身解数地脱衣服或者是梳头时,成年人也会去阻碍他们行动。儿童的每次尝试都会被大人阻止,而此时成年人显得会很生气,他们不仅认为孩子在做没用的举动,还很不理解儿童的节奏和做事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节奏,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这是固有的特征。节奏并不能随便改变,我们往往会很高兴别人的节奏和自己的很相近,但是我们被迫去适应别人节奏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别扭。例如:我们跟一个半身不遂的人一起走路时;我们看到他用颤抖的手慢慢地举起水杯喝水,并把水洒出来时。当我们看到他蹒跚地走路,他的行动与我们灵活的行动产生鲜明的反差,这会使我们感到难受。于是,我们就会想尽办法用自己的节奏来取代他的节奏,给予他支持和帮助,使他从痛苦中摆脱出来。

    成年人对儿童的做法也是如此,成年人主观地认为儿童在做笨拙的、没有效率的行动,于是擅加阻止,成人此时的行为就好像是在赶走一直令人厌恶的苍蝇,但又不想去伤害它一样。与之相反的是,成年人能够接受儿童强烈且快速的节奏行为,也可以忍受快速节奏所带来的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此时,成年人会默然接受,因为这是他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对于儿童有意识的行为,成年人最终会加以影响,但是,对于儿童缓慢行为,成年人就会表现得忍无可忍,强加干涉。

    成年人的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满足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还会阻碍儿童主观意识的能动性,他们的做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儿童的任性行为,比如他们不想要别人帮他洗澡、穿衣、梳头而号啕大哭,这是儿童在做抗争的表现,表明儿童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自己成长,但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种对儿童无用的帮助恰恰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源,会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效果。

    让孩子来参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观察不到、想不到的事物,孩子往往能想到,孩子这种天赋异禀的洞察力让我们觉得非常神奇。不过,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只认为鲜艳的色调、奇特的手势或者是高分贝的声音才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有非常强的观察力,可以吸收并消化很多的影像,包括静止的影像、运动的影像,又或者是动物影像、植物影像,甚至可以辨别其中的各种联系。许多我们没有观察和认识到的地方,孩子都能做出足够的反应。

    举个例子,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出生之后就没有离开过房间,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就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叔叔,他们也没有同时出现过。有一天他们同时出现,孩子持续地看了很久,两个人很好奇,让孩子看个够。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孩子内心希望通过自我的观察力来认识的表现。

    又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饭店吃饭,饭店里有一张画有许多水果的画正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会做出一边看画,一边吃水果的样子,看到孩子如此的聚精会神,家长就让他大饱眼福,直到孩子觉得看够了才离开。这个家长可谓是个成功的教育家,因为他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看到大厅里的芭蕾舞雕像后马上跳起舞来,因为孩子曾经看过别人跳舞,所以看到雕像后就知道那个姿势就是跳舞的动作。

    对于自己房间里的特殊东西,孩子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如果把一本不是这个房间的书放在那里,孩子就会问那是什么东西。一个小女孩有一天被带到户外去运动,她发现了墙角里的一块石头,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她每次出门的时候都回去看看这块石头。

    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事来满足他们的观察欲望,例如,大人在说话的时候,小孩会目不转睛地观察大人说话时嘴的形状,所以,生活中如果想得到孩子的注意,就不用试图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只要动动嘴唇,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在你身上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孩子的内心在发展,对于语言开始变得敏感,并且想学习,假如把一个四个月的孩子抱到只动嘴唇,却不说话的人旁边,孩子就会非常好奇地观察这个人。很明显孩子能够通过别人嘴唇动作帮助自己学习和模仿语言。

    我们大家再来看看年龄比较大的孩子的举动,我以前观察过几位日本的爸爸,他们对于孩子的了解比我们学校的老师更为深刻和理性。有一天,一位日本爸爸带着两岁大的儿子出去散步,儿子突然坐在路边不走了,这位爸爸没有像其他爸爸一样说“快起来!地上很脏!”反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自己站起来,这位爸爸收起了作为长辈的那种不可侵犯的态度,充分理解孩子,做了一个教育家应该做的事情。另外还有两位日本爸爸,两腿张开,让孩子在中间跑来跑去。在做这种姿势时显得一脸严肃,我很钦佩这种教育,孩子能够从中得到智慧。而相反的是,我们却想把孩子教育成适应社会的人。

    还有一个案例。我在意大利米兰市街头遇见一个妈妈,恰巧这位妈妈上过我们学校教育儿童的课程,当时她正拉着孩子过马路,此时,教堂的钟声响了起来,孩子停下了脚步想听完在走,可是妈妈没有注意到孩子听到钟声时的那种喜悦和感受,责备孩子并催促快点。事实上,说服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平易近人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看似做起来不容易,但成年人必须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同时放下那种给了孩子生命的虚荣和骄傲,让每个独立的生命做能够促进其成长的事情。这是完全也是绝对有必要的。

    孩子的身体健康需要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孩子心灵的健康发展则需要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大人不能无知地摧毁孩子特有的缓慢脆弱但无比重要的内在建构工作。

    成年人必须要学会怎样去观察孩子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孩子以帮助。我们拟定一份教育原则,首先必须是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大人的许多举止行动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假如孩子没有观察到某些举止就不可能学好,就像失聪的人没办法学会说话一样,我们应该许可孩子尽可能地待在大人身边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大人的生活之中,大人会认为很困难,但不会花一分一毛,一个不会模仿大人行为或者不会问为什么的孩子,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但是人们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提出的大人应该多陪在孩子身边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耶稣教导我们学会了宽容:“不要吹灭冒烟的蜡烛。”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必去吹一遍已经熄灭的蜡烛,那是多此一举的,正是如此,我们也不要去吹灭孩子内心的那支蜡烛,这正是教育孩子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原则。

    让孩子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

    假如把社会比作是向着终点站行进的火车,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车厢中熟睡的人,乘客的睡眠状态是前进的最大阻碍。假如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交通工具的日益提速与我们内心的僵化之间将不会存在危险的距离。虽然距离很危险,但需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虽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但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唤醒熟睡的人,使他们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召唤。现在的事实就是要非常迫切地把孩子从危险的深渊中营救出来,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必须得到社会的正确对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社会总是把钱用在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最大的失误。

    很多大人喜欢把孩子的财产挪作他用,他们总是把很多钱用在他们想要的东西上,而这些钱很明显是应该留给孩子们的。这个真理存在于生命本身,在最低等的昆虫身上都能够发现。蚂蚁知道什么时候储备食物,鸟儿知道把食物带回巢穴,而我们却把孩子们的资源提前使用一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幸的,父母并没有为孩子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此时仅仅是让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成年人进行资源浪费的活动造成资源短缺,当社会需要钱时,往往从学校索要,很多时候是从幼儿园索要的,而社会上并没有出现为孩子、学校辩护的声音,这是我们最大的错误和罪恶。这些钱让我们想到的是,制造核武器,使我们的孩子面临死亡的威胁,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成人没有为孩子的成长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孩子在不正常的方式下成长。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我们是要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自己,为孩子争取到应有的权利,一些家长漠视孩子应该有的权利,假若一旦权利被肯定了,就再也不会有人表示质疑。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必须严格地像正在承担某种神圣使命那样去深深地爱孩子,无微不至地保护孩子。父母应该赋予孩子纯洁无瑕的爱,应该理解这份爱是父母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最真实、最感人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情,不能带有一点私心,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了孩子的权利而努力奋斗。

    很多成人会忽视或者忘记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对于儿童的本性、价值及力量没有理性的认识,他们应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和不安。

    唯一能够拯救孩子的是他们的父母,这也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他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他们赋予了孩子们生命,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着孩子们的未来,同时也肩负着孩子们的教育,可事实是父母赋予了孩子生命,却把孩子的未来抛给社会,好像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

    现在保护孩子的呼声显得极其微弱,儿童需要的是社会的爱,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美国大教育家爱默生等,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都要反省自己过去对孩子的行为,并且认真地思考,通过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来关爱所有需要关爱的儿童。

    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在“儿童之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有一天,我打算给孩子们上如何擤鼻涕的有意思的课。在我向大家演示手帕的多种使用方法之后,我还告诉他们怎样才能以最小声音地悄悄擤鼻涕。儿童认真、尊敬地看着我给他们做的示范,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在我刚刚示范完毕后,令我惊讶不已的是孩子们报以我长久的热烈掌声,这是只有在剧院里才能听到的热烈掌声。我从来没听到过也没有想到这样弱小的小手竟能拍出如此响的声音,也未料到这些儿童看到我的示范会如此热烈地鼓掌。

    之后我明白了,他们非常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方面被我触及到了。儿童擤鼻涕对他们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此事他们经常遭到成人的批评,所以孩子们对擤鼻涕显得十分敏感。他们的感情已经被大人的呵斥与辱骂伤害了,他们非常的难过。大人为了防止儿童把手帕再次弄丢,在学校里强迫孩子将手帕滑稽地别在围兜上。成人的这种要求又一次伤害了孩子的心。但针对孩子怎样学会擤鼻涕的这件事情上,还没有人真正地教过他们方法。

    我们成人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思考,就会明白儿童对来自成人的嘲讽是很敏感的,很轻易地就会有丢脸的感觉。所以,我的教育方式与内容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公正的对待。这样的教育不仅将他们过去受到的羞辱洗刷干净,也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达到了崭新的地位。因为我具有长期的经验可以证明我如此解释这件事情是没错的。我逐渐认识到儿童具有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成人却未曾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是十分容易受到伤害并有种压抑的感觉。

    就在我为孩子演示如何擤鼻子的那天,当我正要离开学校时,听见孩子们大声地喊:“我们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一课!”我走出大楼,很庞大的场面出现了,在我的身后,孩子们排成一支整齐的队伍静悄悄地跟着,一直跟我走到街上。后来,我回头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回去吧,走路要小心,不要撞到墙上。”等我说完,他们转身飞快地往回走,全都消失在大楼门背后了。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人格尊严。

    参观“儿童之家”的人发现,这里儿童的行为表现得自尊自重。他们接待来访者是十分热情的,并主动示范他们日常工作行为给这些来访者观看。一天,我们接到一位教师的提前通知,说将有大人物要和我们这些儿童单独相处,要对这些孩子们进行更多的了解。我对他说了一句话:“顺其自然!”

    之后,我对所有的儿童说:“一位客人明天将来这里,我希望在他眼里你们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后来,那位教师向我汇报了这次访问的情况。她说:“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儿童请这位客人坐时,非常礼貌地说:‘您请坐。’其他儿童会说‘早上好。’在这位客人要离开时,他们都把头探出窗口,异口同声地喊道:‘再见,谢谢来访!’”

    我对这位教师责备说:“之前,我不是对你说过不要做任何准备工作,顺其自然就行了,你为什么要教孩子们这样做呢?”

    她回答说:“我根本没有教孩子们说什么。孩子们是自觉地这样做的。”

    她又接着说:“我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我想这肯定是天使制造的奇迹。”

    然后她又说,与平时相比,儿童们更勤奋地工作,所有的工作他们都做得非常出色,来访者都震惊得很。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很难相信那位教师所说的话。因为我担心她强迫这些儿童做准备工作或进行过排练,所以我又一次问起她这件事。但是我终于意识到,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尊严,他们知道去工作,知道要真诚友好地接待来访者,孩子们向尊敬的客人示范自己所能做的工作,这令他们感到十分自豪。我只是说了一句:“我希望在他眼里你们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所以肯定孩子们不是因为我的话才有这样的行为。

    只要我对他们说“一位客人将要来看望你们”,就等于说客人到了我们学校的会客室。这些自尊自信的儿童,非常乐于去接待客人。

    虽然有些事情在我们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又十分的神奇。过去儿童具有的那种羞怯一下子都没有了,他们的心灵与周围环境之间再也没有了任何障碍。他们的生命力如同鲜花一样盛开,在阳光的照耀下舒展自然,茁壮地成长,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更重要的是,当儿童们发现自己畅通无阻地发展道路,便觉得没什么需要隐藏的,没什么好畏惧的,没什么好逃避的。这样,事情在孩子那里就变得简单得不得了。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他们能迅速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儿童们机灵活泼、镇定自若的表现好像随时都能迸发出精神的火花,他们与成人接触的心情是十分振奋的。对所有给他们带来关爱的人他们都十分感谢。“儿童之家”给那些来访问的德高望重的人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全新的、生机勃勃的印象。我们的儿童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关注点。

    一些普通的来访者难以掩饰他们的兴奋心情,他们的表现令我们感到十分有趣。比如,一些像去出席一个招待会一样的女士,穿着华丽衣服,戴着名贵珠宝配饰。但当她们见到这样活泼可爱、天真谦虚的儿童时,欣喜万分,连连赞美孩子们。当年幼的儿童向来访的客人致欢迎词时,她们特别高兴。这些儿童玩弄女士们漂亮的衣角,并拉住女士们漂亮的手。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感动了一位十分沮丧的女士。小男孩走到这位女士面前,将小脑袋紧紧靠着她,然后用自己的小手把女士的一只手握在手里来抚慰她的悲伤。后来,这位女士非常激动地说:“这个小男孩给了我从来未曾获得过的安慰。”

    父母摒弃让孩子补偿的心理,找回平常心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为什么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如此多的冲突?为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变得如此的无法理解和沟通?这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是许多父母持有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许多父母往往希望自己过去无法实现的东西,可以在孩子身上能够得到补偿与实现,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来生活和学习。越是不得志的父母,对孩子就有越高的期望值;越是壮志未酬的父母,越是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

    确实,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以及种种原因,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虽然有的人梦想简单,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有的人天赋很高,但是,受突然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自己发展受到阻碍,从此泯然众人;有的人具有某方面的潜力,但是没有懂行人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自己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只能遗憾一生。

    上述的几类人,他们的潜意识里被深深地印下了一个很难解开的“结”。当结婚生子后,他们便将自己青少年时代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来替自己实现。

    父母的这种想法是能够理解的,但不一定非要自己孩子来实现。要根据孩子的条件和素质来看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父母要将这样补偿的心丢掉而持有一颗平常心。

    孩子虽然是自己的后代,但他们是独立体,有享有自由的权利。孩子的命运要由他们自己来掌控。父母不能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或生命的延续,孩子有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前途的权利。我们为人父母的要给孩子的独立性以尊重,对他们自己的选择给予尊重。这样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被父母设计好的框限制住。父母不要强制孩子执行自己的意愿,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权。给孩子的发展留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使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并努力成长。

    父母应该明白,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之一就是兴趣,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有兴趣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父母执意反对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发展,必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选择生活的话,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公然进行对抗,这样即使孩子勉强顺从了父母的要求,也只能是消极的应付。这时,孩子的激情和创造力都被抑制,客观上就将影响孩子在事业上的成功。

    父母们不妨思考一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的人,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其命运的?因此,请父母们好好对待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但他们又不能马上或是甚至始终不能实现父母“望子成龙”的梦想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他们应有一定自主性,而不再是父母认为的生命的延续体,孩子不一定要遵循父母设计的道路而生活,也没必要去实现那些父母年轻时连自己都实现不了的愿望和梦想。

    爱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行为、方法和艺术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激发情感的方式与过程,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深处、动人心脾的教育过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一个“爱”字就是教育的真谛。如果一种教育未曾触动过人的灵魂,不能让人们产生共鸣,不能让人们的情感得到震撼,那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

    父母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仅仅付出自认为是“爱的情感”,这不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日常的行为细节中,父母也要体现出爱的存在。比如,给孩子以目光、爱抚、关心、安慰等等。

    先以爱的目光来举例,父母充满爱的目光在鼓舞孩子的成长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可以说是为孩子提供了成长的营养源。

    日本九十三岁高龄的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孩子一见到内藤博士,即便当时正在哭闹也会立刻停下来。

    一天,一位妈妈带着她的两岁男孩来到内藤先生这里给孩子看病。妈妈说,这孩子一口气就能喝光一升装的牛奶。孩子因为饮用过量的牛奶而得了奶癣,他的皮肤非常痒,无法睡觉,整天烦躁不安。

    内藤先生不紧不慢地脱下白大褂,然后跪在那个男孩面前,盯着他的眼睛温柔地问:“你喜欢喝牛奶吗?”

    男孩点了点头。

    内藤先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你能忍得住不喝你特别喜欢的牛奶吗?”

    男孩的神色表现出很烦躁和不满的样子,并且把脸扭开朝向一边。

    内藤先生并没有气馁。他紧跟着又面对着孩子的正面蹲下说:“你是可以不喝牛奶的,是不是?”不管男孩如何的不耐烦,如何拒绝回答他的问题,内藤先生一直用充满信赖的目光看着孩子,并坚持用十分诚恳的口气和孩子交流。

    最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他同意不再喝牛奶。

    这样奇迹就发生了,回家后,男孩不再喝牛奶了,湿疹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一年半以后,母亲认为孩子已经痊愈可以少喝点牛奶了,可孩子说:“医生说能喝时我才可以喝。”没办法,母亲只能来向内藤先生求助。

    这回,内藤先生仍然是直视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你现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从此,男孩又真的开始喝他喜欢的牛奶了。

    内藤先生从这件事情上得出结论:即使年龄才两岁的孩子,只要让他明白了道理,他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足够的爱的目光”。他的口号直至今日已经提出有半个多世纪了,但现在听起来依然十分亲切。因为,现在的孩子也一样渴望得到爱的目光。

    因此,父母不能单纯地把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看成是一种情感,更不能把这种情感当成一种借口,抱着“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这样做是因为我爱我的孩子。”等等想法。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将孩子的尊严撕得粉碎,更是刺痛着孩子的心。

    严父严母是孩子需要的,但更慈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父母是他们更需要的,父母的爱是“好心”,但更要考虑是否有一个好结果。父母的任何语言和行为,即使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也要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加以考虑,更要将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纳入考虑的范围。

    相信孩子本身的自觉性

    虽然儿童平时行动很自由,但我们对孩子们的行为往往产生有纪律性的印象。儿童能够静静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工作上,拿教具与归还时,孩子们都非常轻地走路,走出教室也只是在院子里看一会儿就回来,从来不会在外面待很久。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他们往往会马上去做。

    一位教师跟我说:“儿童如此听话,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言行,我要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教师对儿童提出练习时要保持安静的要求,在老师提出要求后,儿童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作表率,儿童服从纪律的行为没有阻止他们进行独立行动,也没有阻碍他们自主地安排活动。他们纷纷取自己需要的教具,并保持整洁的样子。假如教师迟到了,或教室里只有儿童没有老师的陪同,一切也会照常进行。最吸引参观者的地方之一是儿童们自发地把秩序与纪律二者结合起来。

    儿童们展现出非常好的纪律性,在教师提出要求后就立刻服从执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儿童在工作时,教室里十分安静,没有一个人试图去打破这份宁静的气氛,也没有人是在用虚假的形式才营造出如此安静的氛围。可能是儿童像星星在运行中不停地闪烁一样,找到适合他们成长的道路了吧。儿童形成的这种自然规律与环境已没有关系,已经成为宇宙规律中的一部分。人们应具备这样的观念,儿童形成的纪律性为生活中的其他规律奠定了基础,实际上,自然界中能够激起人们兴趣的为教育理论提供帮助的规律,是在阐明自由只能建立在秩序和纪律的基础上这个道理。

    有一次,意大利总理的女儿陪同阿根廷共和国大使来“儿童之家”进行参观访问。大使要求不要提前通知,她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要更真实地考察一下是否“儿童之家”真的像大家所描述的那样。

    结果,因为学校另有安排,他们来到“儿童之家”时学校是假日不开门。一些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孩子们看到他们就马上走过来看,有一个孩子对大使解释说:“尽管今天是假日也没事,我们现在都在这幢大楼里,我们能从门口那取到教师的钥匙。”这样,这几个孩子把大家集合在一起,教室的门被打开后大家自主地工作起来,孩子们令人惊讶的自发性行为得到了客人们的证实。在访问者中还有意大利的国王、王后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知名人士,公寓大楼的人们看到以前从未经历的盛大场面都震惊不已。

    孩子们的母亲常常来我这儿,高兴地向我描述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才四岁的小孩会说出这样的话:‘你那脏兮兮的手该洗一洗了。’或者说:‘你是不是该擦掉衣服上的脏东西?’听到孩子说这些,我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自己像在做梦一样。”

    现在,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打理得很干净整齐了。他们已经把窗台上破碎的瓦罐清理干净,并将窗子上的玻璃擦得干净得发亮,即使是院子花坛中的天竺葵也被孩子们照料得花枝招展了。因此,经常有一些家长把天竺葵偷偷地放在学校的窗台上或门前,并且常常做一些美味的菜肴送来给教师吃,来表达她们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