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儿的诞生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婴儿从呱呱坠地后就从一个世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是小生命完全陌生的世界。从他开始进入人类生活的世界开始,他原本的生命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具有洞察环境改变的敏锐感觉,并能够顺应自然要求,积极地尽己所能去适应新的生活。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婴儿时期的经历对人生的成长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以及出生后儿童时期的成长经历对其成年后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几乎得到教育界专家的一致认可。
到目前为止,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看法:分娩是一位母亲在其生命旅程中最具考验的艰苦经历,她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未做母亲的人所难以想象的,就如同是处在生死抉择的境地。可是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新生儿。其实,新生婴儿在出世的时刻同样是他人生中最具艰难的经历。
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新生婴儿在出生时与分娩母亲一样同时处于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呢?
这是因为,婴儿在母亲的体内已经度过了九个多月的黑暗生活,他在母体的保护和供养中发育着,出生的时刻意味着他将被迫离开已经习惯的母体生活环境,步入完全陌生的世界,即将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并且只能靠自己去维持生命,可是,此时自己的各种器官还处于没有发育完整阶段。
众所周知,新生儿在出生之前,是靠母体的羊水来获得营养的,在温暖安静的环境中,他慢慢地成长,可是,当他出生的那一瞬间,新生儿突然被带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但是为了生存,他必须学会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的呼吸方式,适应新的声音等等方面。
从婴儿离开母体的这一刻开始,他们就没有了母体的保护,也没有经历适应新世界的过渡阶段就开始了生死的搏斗。
我们可以认为,新生儿是带着恐惧与陌生感来到人世间的。
依据科学研究证明,胎儿一般在七个月大时就已经有了心理活动,因此,当离开母体的这一刻,婴儿从一个已经习惯的环境进入完全崭新的环境时,便迫不得已为生命进行最具艰难的斗争。
尽管婴儿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无意识,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经受的痛苦,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这种痛苦在他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中打下牢牢的印记,我们称之为婴儿的“出生恐惧”。婴儿对出生的痛苦有所感觉,所以会通过清脆的哭声来排解这种恐惧。
婴儿早产或者是以不安全的方式出生都有可能导致其遭遇我们所说的“出生创伤”,这种创伤不仅会造成婴儿的哭泣和抗议行为,还会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婴儿阶段会出现长时间的睡眠或不知缘由的哭闹等行为。这些表现均是源于婴儿对陌生世界的恐惧。比较严重的孩子,还会在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或对新事物的接受有障碍。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新生儿出生前后的环境,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小生命将面临何种困难。
即将脱离母体,新生儿身边的早已习惯的羊水不断减少,他娇小的身躯被母体的力量向外推,他不得不焦急地寻找着出去的路,如此脆弱的身体就这样被挤压中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么,我们将如何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呢?
在母亲分娩过程中,因为这是母亲最为艰难的挣扎时刻,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而婴儿只是被医生简单地检查一下是否健康就交给家人,不会去考虑他所经受的与母亲同样的痛苦与挣扎。
一般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关注新生婴儿的身体和对他的物质上的照顾。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会给婴儿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能够为其提供比较奢侈的物质享受,但往往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心理活动,他们不会知道对于婴儿来说,让其心理健康要远比奢侈的物质享受重要得多。实际上,对于婴儿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远离嘈杂的环境,而不是具有华丽外表却冷冰冰的物质享受。婴儿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有着和煦的温暖的阳光照耀,比较舒适的平衡的温度,就和在母体中的环境一样。因为,婴儿在出生前习惯了母体温暖的羊水,自己本身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去适应外界的温度,所以必须依靠我们大人为婴儿营造这样的温暖环境。衣服和被子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当他已经处在温暖的环境中,如果还将婴儿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反而会阻碍他吸收外界的热量。跟动物一样,刚出生的小动物身上仅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给他取暖。同样,健康的孩子自己具有抵抗外界侵害的能力,我们家长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我们只有了解新生婴儿的特点,才能做到科学地细心照顾他们,才能使婴儿们在环境改变的瞬间不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健健康康地、踏踏实实地走出生命旅程的第一步。
重视儿童精神胚胎的发育
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表明,人类在产生、形成到发育成熟的过程中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是胎儿期,即指从受孕到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阶段;第二个是精神胚胎期,即指从出生到两岁半阶段,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特有的孕育社会人的时期。上述两个阶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是奠定我们个人素质基础的阶段。
在“精神胚胎”阶段,所有的婴儿的行为特征都很相似。人们常这样说:“所有婴儿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并且以同一个速度进行发育成长。”这是指婴儿胚胎阶段的生命都大致一样。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无论是艺术家、杰出的领袖还是普通人,都经历着大致相同的“精神胚胎”阶段而发展起来的。我们无法根据胚胎阶段来预测以后的发展,也不能了解这一阶段人们的心理。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只能为生命的发育提供帮助。由于这一阶段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开始阶段,所以,如果家长在某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有力的帮助,必然能大大提高孩子以后的能力。
精神胚胎期与胎儿期主要区别在于:婴儿成为独立个体,精神胚胎期不再依附母体,能够自主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等,能够靠自己来呼吸、汲取营养、排泄废物等等。在精神发育方面,各种感觉器官和肢体运动能力均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婴儿能够自主地吸收信息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因此,如果家长很长时间地抱着婴儿,会使他产生依赖的缺点,不利于他身心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婴儿放在摇篮中,上面挂满彩色的气球或一些会随着婴儿的手舞足蹈而发出声音的玩具,这样,就能锻炼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当婴儿会坐着、会爬行时,我们就要提供一些可以让婴儿去玩弄的玩具,从而去促进其四肢和身体的发展。成年人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要说话,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欲望。家长为孩子创造积极正面的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婴儿期受到的情绪影响着以后其精神发育。
有关学者从情绪中枢发展的特点进行推断,得出这样的结论:婴儿建立起来的情绪是通过与亲人交往的情绪经验建立起来的,由于此时语言能力还未发展,因此,这些经验被婴儿以非语言的形式储存在大脑记忆中。以后婴儿再受到刺激时,这些存储在大脑中印象很深刻的经验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在婴儿阶段,他们与成人交往或在周围环境影响下产生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对其成人之后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是家长进行婴儿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要抓住培养控制能力的关键期。随着婴儿大脑皮层的不断发育,家长要及时培养婴儿的控制情绪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拥抱、抚摸等安慰性动作来缓和婴儿情绪的冲动,同时,家长要通过使婴儿适当宣泄、转移婴儿的注意力或者通过与婴儿谈心、讲道理的形式,来帮助婴儿发挥大脑皮层对情绪的控制作用。但是,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再想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就十分困难了。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方面来说,精神胚胎期要着重进行的教育是:训练婴幼儿通过感官和肢体来认识周围事物,使婴幼儿经历愉快的人际交往,从而为其以后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注婴幼儿心理胚胎期
我们知道,“生理胚胎期”是指一个胎儿从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开始逐渐分裂出许多细胞,形成各种器官,最后发育成人的整个生长过程。同样,“心理胚胎期”是指婴幼儿经过吸取外界信息的刺激,不断积累材料,形成众多感受点,最后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婴幼儿的心理胚胎期,婴幼儿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也逐渐形成了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并且这一时期也是婴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到三岁(包括胎儿期)这一时间段被认为是婴幼儿“心理胚胎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幼儿“心理胚胎期”的发育成熟有赖于丰富的社会心理刺激。经实践证明,社会心理刺激相当于维生素,给婴幼儿“心理胚胎期”智能发育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社会心理刺激为婴幼儿提供了:“游戏”的刺激、“好奇心”的刺激、“动作”的刺激以及“语言”的刺激。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是家长强制孩子学习那些死板的知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玩耍的形式来教他们知识,例如:搭积木、玩魔棍、剪纸等方式,这些游戏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所以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有利的刺激,既可以使婴幼儿的大脑皮层得到兴奋的刺激,又能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好奇心作为孩子智能培养的先决因素,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给他们讲一些新奇的故事。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让孩子一步步地解决已有的疑问和悬念,从而使孩子获得新鲜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婴幼儿时期要进行对手、眼、耳等动作方面的训练,通过耳听、口辩、手动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来激发孩子的意识。
我们知道语言感知能力、运动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婴幼儿时期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因为,只有当语言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水平才会越来越高。
神奇的五大潜能
对婴儿潜能的开发研究目前尚属于世界前沿领域,科学家们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突破性的成果在于打破人们对待婴儿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不断更新早期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经研究发现,每一个诞生的小生命都具有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潜能。
一般而言,新生儿具有五大神奇的本领:
一、模仿能力
在新生儿出生八小时后,看到母亲吐舌头,他就能够模仿出来。
二、分辨声音方向能力
在新生儿没有睡觉的状态下,在离他十到十五厘米的距离处,摇晃装有少量玉米或黄豆粒的小盒子,孩子听到盒子里发出的咯咯声,就会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转头,或眼睛向那个方向看去。调比较高的声音更能吸引新生儿,他喜欢听人讲话,当妈妈叫他时他就会向妈妈转过头去。当然,如果家长给新生儿每天读书,他们会产生阅读的兴趣,这种兴趣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样会使他的专注力、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同龄孩子超前。
三、注视与追视能力
新生儿经常眨着眼睛,他们喜欢看颜色鲜艳的东西,例如,红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字母等等,他们尤其喜欢看图书。他非常喜欢看人的脸庞,特别喜欢妈妈的慈祥的笑脸。我们平时的经验发现,我们戴上眼镜比不戴时更能吸引他;当我们在婴儿眼前晃动红球时,他的目光和头部也随着移动。
四、触觉、嗅觉、味觉能力
婴儿喜欢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当妈妈把手放在哭闹的婴儿腹部并轻轻按住婴儿的两个上臂时,他就会停止哭泣。对酸、苦、辣、咸的味道,婴儿都有不愉快的表情,说明婴儿能够辨别出来不同的味道。在实验中发现,当婴儿闻到一种气味时,会出现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情况。婴儿也能区分哪个是自己母亲的奶水。在健康的状态下,婴儿会盯着你笑,同时喜欢吸吮手指或去抓紧说话人的手指。
五、运动能力
新生儿先天具有许多运动本领。例如他们具有爬行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牵拉反射等本能。如果将手抵住趴在床上的婴儿的双脚,他们就能趁机向前爬;将孩子直立在床上,扶住他的腰,他就会自己向前迈步,走得比较好的就像在散步似的;水下分娩的婴儿可以自由地在水中游来游去而呛不到自己;如果将食指让婴儿抓紧,我们趁机将食指提升,婴儿会抓紧食指在空中悬挂几秒钟,就如同人类的祖先能够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一样。
这五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训练,它们会在几个月后自动消失,但反之,我们抓住关键时期进行训练,婴儿的这种先天能力就会变成后天的本领。研究者对新生儿能力的发现,是我们对自身认识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新生儿能力的发现为我们科学地开发新生儿的潜能提供了依据,有人将这一发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也不足为奇。但我们要强调一点,对新生儿潜力的开发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进行。
无穷无尽的智慧
儿童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使我们发现,机械分析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儿童智慧的发展过程是站不住脚的。外部条件在儿童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机械分析心理学家们却认为,智慧的产生是由于我们通过自身的感官认识外界事物,将其对外界事物的印象贮存在记忆里,并逐渐条理清晰,就形成了智慧。在他们的观点里,认为外部环境控制着儿童的智商,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人持这样的观点,儿童不仅在智慧上处于被动状态,在思想上同样像一个空瓶子可以随时被别人填满。
目前,一些教育学者这样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环境的影响,更要关注孩子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从出生到五岁多的时间里是孩子具有的敏感期之一。这段时间是儿童主动积极地观察外部环境的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外界环境,这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感受方式。儿童作为一个积极的观察者,他在内心冲突的需要的指引下,用某种感觉或兴趣来挑选自己的对象,进行着有选择地去体验外界的活动。也就是说他不像照镜子一样完全接受一切的外部环境,而是借助感官去接受或感知身边的事物。那么,有人接着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力量可以让孩子在众多的外界事物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呢?他们的特殊兴趣又是哪些呢?
实际上,新生儿刚刚来到世界时处于什么也不了解的状态,他将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不断地认识身边的事物。那么,这种我们说的特殊兴趣是他们在敏感期形成的某种理性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种理性能够对通过环境获取的印象不断地加工创造,使之发展下去。反过来,这些被孩子获得的印象会在大脑中整齐地排列开来,成为为理性服务的因素,从而使理性特征更加完善。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儿童被外界事物的形状、色彩和声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通过感官去感受外界事物获取印象的欲望十分强烈。但是,要强调一点,孩子这种理性是属于自发的,它需要在成人的尊重和帮助下进行。
我们举个例子,有一个八个月大的小孩,他坐在地板上,抱着一个带有花朵和小孩图案的枕头玩耍,他有时用鼻子去闻花朵,有时又去亲枕头上的小孩。保姆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以为其他玩具也能吸引他,于是又急忙拿来许多玩具给小孩,可结果孩子很不开心,扔下手里的枕头,哭了起来。可以看出,例子中保姆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孩子玩弄枕头的过程中,他其实是在识别枕头上的图案,并尝试将其存贮在记忆里。孩子正在平静、愉快的心情下丰富着自己的思想,没想到保姆打断了他,所以他非常的不开心。儿童的思路或注意力经常被成人突然打断,这其实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将孩子正在进行的复杂的心理工作打断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经常拉拉孩子的小手,或当他们睡觉时亲吻他们一下,这些时候我们都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心理感觉。事实上,由于我们成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导到我们的行为抑制了儿童原本的欲望。而儿童只有使获得的印象比较深刻,才能够明确地区分从而很好地吸收,最终使其智力水平得到发展。
我们成人经常会将自认为好看的东西给孩子看,例如,图画书、颜色鲜艳的旗帜等,以为这些东西孩子们一定感兴趣。其实,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对孩子的吸引力只是短暂的,它们并没有给孩子带来什么太大乐趣。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吧,例如一个人,有一只耳朵听不清楚了,他平时说话时就会刻意提高嗓音,可是,当他费尽力量大声说话时只会得到对方的反感,并会抗议道:“喊什么呀?我又不聋!”
我们也可以联系一下自己,当我们正在全身心投入地看一本书时,突然窗外面传来悦耳的琴声,我们听到这动听的声音,就会停下来,不禁走到窗口,向外张望,寻觅着是谁在弹琴。那么,以成人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孩子们,就会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很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兴趣。
可是,事实上,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是那些具有强烈外在刺激的事物,可是这又与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存在重要的关联。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决定孩子如何发展的力量。当孩子全心全意地关注那些被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小东西时,我们将此看成是孩子心理活动存在的证明。孩子全身心地盯着我们忽视的小东西的原因不在于它们本身给孩子留下多么深的印象,而是孩子对这个小东西倾注了我们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感情。
对我们成人来说,孩子的心理就是一个不解之谜,因为我们总是关注孩子的外在行为,却从不去分析孩子内心的活动。我们成人把孩子的所有行为举动都看成是一时兴起的表现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努力尝试分析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在这方面,我们要成为学习者,对孩子的态度也要改变,增强我们的责任感,改变我们原来专制的法官角色。
另外,在性质上来说,孩子的观察力与我们成人的观察力是完全不同的。孩子们关注的总是最微小的细节,在他们眼里,大人们往往是不精确的。我们不去关注细枝末节上的问题,这造成孩子们觉得我们比较迟钝和无能,这样长此以往,他们就变得不再信任我们,就如同我们有时也不信任他们一样。孩子和成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这也是造成二者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之一。
新生儿呵护的着重点
新生儿从母亲子宫内到外界生活的适应期称之为“新生儿期”。因为,此时,新生儿的各种器官均未发育成熟,免疫力比较低,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也较差,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此时的护理尤为重要,父母必须进行细心、科学和合理的呵护。以下几个方面是父母应该做到的:
一、温度和光线
对新生儿来说,他们很难适应外界温差的变化,所以室内温度应保持在二十五到二十八摄氏度比较合适。盛夏时节要适当降低温度,冬天时需要注意保暖,但无论什么季节,通风时都要注意,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屋内的光线既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一些家长认为新生儿刚出生,眼睛的感光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就挂起厚厚的窗帘挡住外面的光线,这样是不合适的。家长应该让宝宝学会适应室内的光线,只是不要让太阳光直射到孩子眼睛就可以了。
二、衣服和尿布
新生儿穿着的内衣,包括尿布在内,应该使用质地比较柔软的并且吸水性比较好的棉织品,最好不要给孩子穿化纤或印染的产品;衣服不要太鲜艳,浅色的比较好,这样可以很容易看到衣服上的脏东西,并能减少化学物质对孩子皮肤的刺激;衣服的尺码要大一点,宽松一些,让孩子的四肢可以自由地活动,并且穿起来,脱掉都比较容易;气候寒冷或室内温度较低时要给新生儿戴上帽子,因为新生儿的头部比较散热,容易感冒,当然,帽子也需要是柔软的。
孩子用的尿布应该使用吸水性好的质地柔软的棉织品。要做到勤换洗,一般情况下,白天要换四次以上,晚上要换两次以上,每次给孩子换尿布时都要清洗一下宝宝的屁股,并细心地涂抹上护肤乳液;如果用尿不湿,要选择质量好一点的透气性比较好的产品。在自己家里时尽量给孩子用尿布,出门或孩子睡觉时可以用尿不湿;不管是尿布还是尿不湿都注意不要包得太紧,保证孩子能自由地伸展四肢为宜。
三、睡眠和睡姿
孩子的呼吸受到睡姿的影响。由于新生儿的头颅比较软,因此良好的睡姿能够保证新生儿头颅的健康发育。建议家长为新生儿准备厚度为一至二厘米的小枕头,用的时候,将中间地方压下去,两头微微上起。仰卧或侧卧是宝宝的最好睡姿,这样可以避免胸肺部被压迫。喂奶时最好采用侧卧,可以避免宝宝呛到而窒息;仰卧时,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改变体位;足月出生的宝宝,因为活动力比较强,在其出生的前几天可以让他俯卧,这样可以避免呕吐物倒流到气管中,但如果俯卧,不能躺枕头,只能将宝宝的头侧向一面,挨着床上睡,同时要在家长的看护下才能俯卧。
通常情况下,新生儿每天要睡十八到二十多个小时,对于未满月的孩子来说,不适合睡太久,家长要每隔两到三个小时把孩子弄醒一次,进行喂奶。
四、哺乳和喂养
哺乳和喂养新生儿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一般情况下,在新生儿出生后,越早喂养越好,一般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就应喂母乳。如果此时妈妈未能分泌乳汁,也要让宝宝吮吸乳头,这样一方面可以刺激乳汁分泌,另外也能培养母子的情感。因为考虑到母亲因分娩造成的伤口的愈合,采取头部略抬起的“竖抱位”喂奶方式是最理想、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这样,新生儿和父母可以相对而视,从而能很好地培养相互之间的亲密感觉。
母亲在喂奶前要将手和乳头清洗干净,如果有呼吸道疾病要戴上口罩,如乳房上的皮肤出现破裂或有炎症,要向医生咨询是否可以继续哺乳。一次哺乳时以一面的乳房为主,吃空后再换另外一边。如果一次哺乳未能吃光,就要把剩余的乳汁挤出来,这样既能促进乳汁的正常分泌,又可以避免乳汁淤积或被感染。
如果是人工喂养的话,不要直接喂宝宝鲜奶,因为鲜奶中所含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宝宝还不能适应。如果是混合喂养的情况,即母乳喂养和代乳品喂养相结合时,应以母乳喂养为主。
用奶嘴喂养时注意奶嘴口的大小,奶的温度要适宜,不要让宝宝吸进空气,可以避免吐奶,喂完后轻轻拍拍宝宝的背部,可以避免积气。并且要注意奶瓶、奶嘴要保证煮沸消毒。
时间上,没必要定时,一般三小时左右喂一次就可以。每次喂养要达到宝宝吃饱吃好,即坚持宝宝吃奶后不哭不吵,且身体正常增长的原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