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贝莎是我的好朋友。她一直很担心十一岁的儿子会学坏,因为她在儿子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个烟斗。
伊丽莎白拿着烟斗面色不善地走到儿子面前,严厉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儿?”看起来,她就像并不打算听儿子的解释就要进一步盘问和斥责。
儿子不屑地说道:“一个烟斗而已。”
“怎么得来的?”
“捡的。”
“在哪捡的?”
儿子说:“今天早上一出门就捡到了,它就在门口的路上。”
听到这样的解释,伊丽莎白十分怀疑地对儿子说:“你别给我耍什么花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不学好,学那些坏孩子抽烟了?”
儿子说:“没有,我才没抽烟呢。”
伊丽莎白说:“是吗?你以为我会信吗?”
儿子很生气,大声嚷道:“信不信由你,我无所谓!”儿子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伊丽莎白为这件事十分生气,她认为自己完全是为了儿子好,可是儿子一点也不理解。
在我看来,事情之所以会这样,问题的根源在于伊丽莎白沟通的方式,她询问儿子时的说话方式和口气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关心,而是一味地用愤怒和不信任刺伤儿子。
之后,伊丽莎白重新思考了整件事情,检讨了自己的态度,她明白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审问的态度正是儿子怀疑她动机的原因。因而,她决定和儿子敞开心扉谈谈。第二天,伊丽莎白一看到儿子回来,就对他说:“我们谈谈,可以吗?”
儿子冷冷地说了一句:“有什么好谈的?”
伊丽莎白料到会这样,因此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想,昨天我怀疑你学会了抽烟,还对你发脾气,你心里肯定觉得妈妈不关心你,只能看见你的缺点,是不是?”
这句话触动了儿子的心。他顿时低声啜泣起来,说:“是的,妈妈,我觉得在你心里,我只是一个负担,您根本就不关心我,还不如我的那些朋友。”
“你这样说也没错。昨天,我好像看到你和那些坏孩子混到了一起,还学会了抽烟,这让我又生气又害怕。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无法感受到我对你的爱。”
直到此时,儿子才终于平静了下来。
伊丽莎白接着对儿子说:“昨天,妈妈不应该向你发那么大的火,对此,我感到很抱歉。”
“妈妈,没关系。你的信任是最重要的,那只烟斗真的是我捡来的。”
“我相信你,儿子。我有时候会情绪偏激,因为我害怕你会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好的事情。你能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一起面对这些问题,重新开始吗?”
此时,母子间有了以信任与爱为基础的气氛,这让两个人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好转。这样的结果让伊丽莎白感到很高兴。这次谈话也使儿子明白:母亲是由于关心他才会问他,并不是不尊重他的权利。而伊丽莎白也明白了:应该信任孩子。只有相互信任,教育才能有一个好开始。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因此对孩子的态度常常会变得偏激。这时,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很冷漠。在父母发脾气时,孩子会感觉不到丝毫温暖,甚至会认为父母对自己充满敌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不信任自己。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了。
我想,父母应当用宽容来善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信任。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对父母不设防,愿意向父母吐露心事。只有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进行。有了彼此间信任的支持,纵使孩子沾染了坏习惯,也更容易改正。
成年人间亲密的友谊与融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尚需要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更不用说对孩子了?在我看来,如果想培养孩子,那么首先就应该充分相信他,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信任孩子的能力、才华和品质,他们才能走好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身为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时,一直怀着惴惴不安甚至焦灼的心情等待着孩子降临,就像等待自己亲手塑造的作品一样。即将为人母者,十月怀胎,经历了焦虑、怀疑、肯定、满意、轻松等不同的心路历程。一朝分娩,孩子用一声娇啼宣告自己的到来,而母亲又要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也许,对于母亲而言,这些感受,正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孩子出生后,即便父母尚且年轻,也会逐渐成熟起来,因为,自此之后,他们就有了一个甜蜜的责任:帮助孩子,把他们抚养成人。
在孩子长大成人前,父母每天都会通过观察、体验和摸索逐步了解自己的孩子,一点一滴地熟悉着孩子的一切,不得片刻放松。然而,等到孩子成年时,父母是否就是真正了解他们了呢?
全面了解孩子并非易事,因为孩子们的性格迥异:有的性格腼腆,有的则活泼开朗;有的谨小慎微,有的则一往无前;有的孩子喜动,经常蹦蹦跳跳乐此不疲,有的则喜静,总是安安静静,就像猫一样温顺……在我看来,在各个方面关心和照料孩子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年轻的父母应当从细微之处观察自己的孩子,努力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孩子,使其能够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孩子接受的教育也不尽相同。虽然父母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以期让他们从小成为一个有教养、明事理、爱学习的人,但是因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结果往往也会大相径庭。有的父母从来都吝于赞赏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的自信心逐渐萎缩;有的父母对孩子呵护过度,结果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无法很好地发展自身能力。如果孩子从小受到的照顾太多,就得不到必要的锻炼,成年后通常会变得保守怯弱。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作为父母,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应当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以便据此采取最适宜的教育方法。有的父母因为对孩子了解不深入,致使孩子不能正确领会父母的教导。因此,会产生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父母最常遇到也是最典型的难题是,在孩子犯错时,应当怎样教育。运用各种合理的教育方法,及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些看上去很重要,但是前提是,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对孩子有充分、全面的认识,否则什么教育方法都是无稽之谈。
很多父母自认为很了解孩子,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而没有花必要的时间和心思了解孩子。他们宁可把时间浪费在向朋友倒苦水,责怪孩子不听话、不诚实上,却没有耐心和孩子认真交流。在我看来,为人父母,这样的做法很不负责任,是很愚蠢的。
女儿四岁时,有一段时间很淘气。那时,她会成心把房间的各种东西扔在地上,而且稍有不顺就会发脾气。一次,我发现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就上前询问她:“维尼芙雷特,你是怎么了,为什么要把房间弄得这么乱?”
听了我的话,她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当着我的面把桌子上的一本书扔到地上。
我指着地上的书对女儿说:“你要干什么?赶紧捡起来。”
女儿说:“就不捡。”
“怎么这么不听话。”
女儿答道:“就是不听。”
听她这么说,我扭头就走了,没有再多说什么。我走后,女儿更是变本加厉,我听见她在大声喊叫,还不时乱扔东西,从房间里传出来“乒乒乓乓”的声音。
我极力克制自己的愤怒,告诉自己千万不能爆发。一会儿,她房间里的吵闹声戛然而止,接着是一阵伤心的哭泣声。
这时,我又走进女儿的房间,和蔼地对她说:“你怎么了,维尼芙雷特,你有什么心事吗?”
她只顾伤心地哭,并不理会我。看着她可怜的样子,我心里禁不住有些疼,把她从地上抱了起来。
“妈妈一直认为你是个听话的孩子,所以我不怪你乱扔东西。我想你一定有什么烦心事,能告诉妈妈吗?说不定妈妈能帮你呢。”
听到这里,她的心情似乎好了一点,但并没有停止哭泣。
“好了,不哭了。没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你一直这么聪明,而且还有妈妈帮你,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我们。”
“妈妈,我觉得自己孤独……”女儿扑到我怀里放声大哭。
“妈妈不是天天都和你在一起吗?你怎么会孤独呢?”
“你总是在屋里自己写字,从来都不理我,一点也不关心我……”
原来如此。的确,那段时间我要写很多稿子,工作很忙,所以陪她的时间自然就比以前少了。但是,她居然会为了这件事这么伤心,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当时,我忽然意识到孩子的心有多么的敏感,内心世界有多么的复杂。然而,以前我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于是,我告诉女儿我在做什么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并让她理解我。
“维尼芙雷特,不要这样想。你是妈妈最爱、最在乎的女儿。等妈妈忙完手头的工作,一定会好好陪你玩。但是,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想你也应该理解妈妈,妈妈也有自己的工作,你肯定能理解对吗?”
在她确信我仍然爱她之后,女儿就再也没有故意发脾气了。有时,我会在工作间隙去看她一眼。她也会十分通情达理地跟我说:“你去忙自己的吧,妈妈,我自己会和自己玩。”
如何实现与孩子无障碍交流
通常父母与孩子交流时,都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当孩子问“你是不是生气了?”或“你不高兴了吗?”父母都会满脸阴沉地说“没有”;如果孩子关心地问:“妈妈,你又怎么了?”自己往往会不耐烦地说:“跟你没关系。”事实上,无论是表情,还是语气,都已经说明父母是在生气。孩子的直觉很敏锐,他们能很快领会父母所要表达出来的真实含义。但是,父母们却似乎很迟钝,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孩子说话时口气的变化。
很多人都明白,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沟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做不到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父母总是用教训、糊弄或者引诱的口气与孩子说话。这样怎么可能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呢?就算孩子表面上没有对抗,内心也不情愿。如果采取这样的方式,孩子不可能完全信任父母,也不可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在我看来,父母应该首先从内心改变自己,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如此才能顺畅地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沟通。父母总想抓住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道理,可事实上,孩子根本不能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甚至还会心生厌恶和反感。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事事顺从,对孩子提出百般要求,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不会听话,反而会产生叛逆心理,抵制父母的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交流,尤其是有效的交流,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因此在和孩子交流时,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只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有效地与孩子交流。
维尼芙雷特六岁生日那天,我想为她举办一个生日派对。但是,发请柬时,和她起了一次小小的冲突。
我问她:“你知道伊莎贝尔的地址吗?”她却回答:“我不想让她来。”
“嗯?为什么呢?你和她不是最要好的朋友吗?”“不是,她不是我的好朋友。”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这样说话不礼貌。”
“我才不管,我就是不想让她来。”女儿赌气地说。
“如果你不愿意,那咱们就取消生日派对好了。”我有点生气地对她说。
女儿说:“取消就取消。”说完头也不回,就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猛然间,我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错误:她们俩是最要好的伙伴,女儿不想请她,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我那样对她说话,一定让她很生气。
一会儿,我自己的心情平复后,就去了女儿的房间。
“你们怎么了,是不是闹别扭了?”
“是的,她总是乱动我的东西,上次,她来的时候还弄坏了我的小提琴的琴弦。”
“她这样做,你很不喜欢,是吗?”
“嗯,她每次来都要摆弄我的小提琴,我都跟她说过好几次了,可是她就是不听。真讨厌!”
“那我们想一个办法,让她不动你的小提琴,可以吗?”
“我把琴放到琴盒里锁起来,然后放到你的房间里去,这样,她就碰不到了。”
“这个主意不错!如果这样,我们还要不要请伊莎贝尔来呢?”
“那当然可以啦!”
因为我改换了心态和态度,像朋友一样和她交流,所以女儿才放下戒备,敞开心扉,倾诉了自己的不快,最重要的是,最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但挽回了差点儿取消的生日派对,也帮她解决了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因此,对待孩子,父母也需要用真诚和理解的态度。只有这样,父母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才能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妈妈是世界上最爱你也最了解你的人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乐意多花时间和她沟通,就能够满足女儿对亲情的需求,让她愿意和我分享心事和心情。在她诚恳和坦率的基础上,我就能轻而易举地真正了解她。女儿知道我最爱她,才会欣然接受我,让我完全了解她。众所周知,人们都不乐意让陌生人或毫无瓜葛的人来了解自己,也没有人愿意向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袒露心声。
很多母亲总是在家务上花费太多时间,以至于不能抽出时间陪孩子,和孩子交流。而做父亲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工作,很少有心情坐下来和孩子认真交谈,成功人士更是如此。他们总是有许多理由为自己辩解。
一天,米尔斯丽特太太向我讲述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晚上,因为有事,我很晚才回家。刚进家门,儿子卡夫特就笑眯眯地向我走来。他十分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的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是一篇关于小动物习性的文章!’
“恰好这时,我看见儿子把小猫的饭碗打翻了,碗里的东西撒了一地。当时,我感觉很累,再见到这个情景,心里不由得很生气。我瞪了儿子一眼,说:‘我知道了。看看你,把猫碗都打翻了,还写小动物生活习性呢……怎么总没有一点稳当劲儿……再看看你的卧室,简直像个狗窝。我跟你说过多少回了……’儿子的笑容顿时全失,他悻悻地收拾了打翻的碗,然后没精打采地整理自己的房间。看着儿子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太过冷漠了。但是,一时间,我又不好意思向他道歉。直到现在,他都不太愿意和我说话。”
米尔斯丽特太太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说错或做错什么,而且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会因为她的冷漠感到伤心和沮丧。儿子本来很高兴,想和母亲聊会儿天,讲讲自己的文章,或者借机发表自己的见解,又或者让母亲分享自己的快乐,但母亲的态度就像扑面而来的寒风,瞬间就把孩子的热情刮得不见踪影。
米尔斯丽特太太说,从那以后,儿子不太愿意和她说话了。我觉得这很正常。孩子会想:我有那么开心的事想告诉你,你居然这样对我,你平时是不是更不愿意理我呢?这样一来,卡夫特会认定母亲不愿意和他交流,当然就不愿意去自找没趣。之前我们讲到过,真正了解孩子,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的前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意,才有可能和孩子进行无障碍交流。父母要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对他们的爱,只有在爱的保证下,他们才能没有任何顾忌地向父母袒露心声。
有时候,孩子会没有任何理由地黏着家长,既无话可说,也没事要做。不过,他可能会十分期待地看着忙碌着的妈妈,而且煞有介事地问:“你爱我吗,妈妈?”有些妈妈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十分奇怪,会毫不在意地说:“我爱你,去别的地方玩吧。”这时,孩子可能会这样想:“如果你真的爱我,那为什么还让我走开呢?”
众所周知,父母不可能时刻陪伴孩子。孩子也不需要父母每天待在他们身边,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尽管如此,孩子们却总在关心一件事情:父母是不是在想着我?是不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爱我?父母应该爱孩子,但是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忙,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维尼芙雷特小的时候,我总是认真倾听她对我说的话。不管是和学习有关的,还是关于的玩的,我都会认真聆听,只要她愿意向我倾诉,我就会鼓励她说出来,并且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她,从来不随便应付她提出的问题和说的话。
女儿的表达欲很强,她总是喜欢向我和丈夫讲述有关她的事情。女儿经常会讲讲她一天的生活、感受、学习和发现。因此,她的表达能力发展得很快,语言能力也比同龄小朋友好很多。通过这样的交流,我和丈夫则对女儿有了一个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也享受到了亲情之乐。
我们一家人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晚饭后一起散步。我和丈夫牵着女儿的小手走在安静的林荫道上,享受着黄昏时分的景色和女儿带给我们的欢乐。这时,丈夫可能会询问她的学习情况,了解一下她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女儿会十分开心地向我们述说她每天的心得和进步,以及自己在学习中的感受和快乐心情。
节假日,我们会全家总动员去郊游,让女儿在和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美好。有时因为工作太忙,我和丈夫不能同时带女儿去,但是无论如何总会有一个人带着女儿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女儿的视野更开阔,比平时更有活力,语言也更加丰富了,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天,女儿指着一只在天空翱翔的小鸟对我说:“妈妈,如果有一天我飞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像那只小鸟一样飞,你还爱我吗?”
“怎么不会呢?你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是妈妈对你的期望。”“这是为什么?”
我说道:“因为最爱你的人是妈妈,最了解你的人也是妈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