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畅想未来的权利,但未必每个人都会为梦想找到合适的停泊地,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系教授,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叫“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言下之意,选择大于努力,频繁出入于各大电视台相亲节目的美女们就是最忠实的拥趸。收看类似栏目时,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哼,拜金!其实我们也应该站在女嘉宾的角度考虑一下,毕竟女怕嫁错郎,毕竟我们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良传统,现在虽说婚姻自由了,但也不能老给民政部门找麻烦吧?
受一些穿越剧的影响,好多女同志都想穿越回古代去生活,做个古典美女,其实古代除了空气比现在好些,别的方面根本就不好玩儿,尤其是女性,让你嫁给谁你就得嫁给谁,几时想休了你就休了你,一点儿选择权也没有,有什么好玩的?
古代的男人们也不好玩儿,尤其是在官场。因为他们虽有选择权,但最终解释权不在手里。运气好的,队站对了,飞黄腾达、锦衣玉食不成问题。可一旦队站错了,棋差一招,那么对不起,轻则黄牌罚下,重则身陷囹圄,甚至直接把小命弄丢,又何谈什么事业、前程、人生幸福?来生再谈吧!
因此,古人没法不重视站队的问题,可问题难就难在这队伍又实在不好站:是跟张大人好呢?还是跟刘大人好呢?如果选项只限于张大人和刘大人,那还比较幸运,万一要再有个李大人,或者逢着终极大人皇帝老子不给力,哪个大人都不能得罪,总不能全选吧?要知道,墙头草往往是第一个倒霉的。
就因为历史的选择变数太多且不容有失,每朝每代不乏站错了队的悲剧人物,而那些“幸运儿”,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后人效仿的对象。
曾国藩就是个中典范。太平天国爆发后,曾国藩适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湘军,积极围剿义军。当时,清廷与他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微妙:不用他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曾国藩是个汉人,手握重兵,难保日后不生异心,而且湘军还是他一手建立的子弟兵,这是对清廷的巨大威胁。权衡利弊,清廷对曾国藩采取了一种用你干事可以,但是不给高位实权的策略,这让曾国藩不是很满意,而且很担忧。为消除朝廷的疑虑,曾国藩暗地观察分析,准备找一位朝中重臣为自己说话、撑腰。
不久,清军江南大营溃败,两江总督何桂清临阵逃脱,咸丰不得不考虑替代人选,这时重臣肃顺站了出来,极力推荐曾国藩,咸丰准许。但在圣谕未下之前,肃顺便将此事通过胡林翼(湘军将领之一)秘密转告了曾国藩。曾国藩看完肃顺的密函,激动得双手发颤,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以至他产生了给肃顺写一封感谢信的冲动。
但提起笔,曾国藩总觉着有点儿不对劲,他想,肃顺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胡林翼和我?很明显,他想讨好我,或者说是利用我。曾国藩开始冷静地分析肃顺:他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但骄横跋扈、独断专行,仗着皇上的宠幸,甚至连恭亲王也不放在眼里。恭亲王等人在朝中势力很大,肃顺却人单势孤,听说皇上身体很差,万一不测,肃顺岂是恭王的对手?他这样拉拢自己,莫非心怀叵测?还是谨慎为好!所以,他没给肃顺写感谢信,而且从始至终都没与肃顺有过任何私下联系。
后来的事情我们前面已经提过:慈禧、慈安连同恭亲王处决了肃顺等八大臣,连带处决了大批与肃顺关系密切者,曾国藩却因为没有在肃顺家中留下“只言片语”而受到慈禧的“另眼相看”,深得倚重。
曾国藩是近代历史上的争议人物,但他的智慧是不容争议的,因此才有“做官要做曾国藩”一说。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站在十字路口,曾国藩同样难以抉择。这时候,一般人往往跟着感觉走,谁对自己“好”就跟谁,而曾国藩却在关键时刻冷静了下来,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准了自己的路。当今社会虽不再像古代官场那么残酷,但派立林立、相互倾轧在很多领域、很多单位还是现实存在,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保持必要的清醒,本着不害人也不能被人害的逻辑做出精准的选择,对谁都很重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反面案例——田丰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有才华,他的上司袁绍最初也最有实力,但这原本应该成为一对黄金搭档的两个人最终却联手导演了一场悲剧——一个死于囚牢,一个官渡兵败。
田丰最初和袁绍是同事,都是皇帝老子的官。后来,他因不满宦官专权,索性弃官归家。袁绍起兵讨董卓时,邀他出山,他欣然答应,此后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消灭了公孙瓒,平定了河北。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对峙于官渡,关键时刻曹操抽身东击刘备,田丰力劝袁绍趁机偷袭曹军后方,袁绍却以儿子生病心情烦乱为由拒绝,以致贻误战机,气得田丰跌地长叹,一再苦劝,肯定也没少说不中听的话,最终惹恼了袁老板,把田丰关进了大牢。稍后,曹袁大战在即,田丰又写纸条托人劝袁绍进行持久战,不可妄动,否则必为曹操所乘。袁绍是个小心眼儿的人,心说你这不是明摆着骂我没曹操心眼多吗?当即大骂田丰,并说等我凯旋归来一定将其斩首!
没多久,袁绍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残兵败将们想起田丰的话议论纷纷,袁绍也很后悔,但他死要面子,不好意思去见田丰。这时,田丰的对头逢纪又进言道,我听说田丰在狱中听说我军败了,拍掌大笑,还说什么“果然不出我所料,老袁无能”云云,袁绍听罢大怒,立即派人去杀田丰。
在狱中的田丰也通过看守得到了袁军大败的消息,看守说:“先生真是神机妙算,袁将军很快就会放了你,大加提拔,恭喜您!”但田丰却长叹一声,说道:“我活不成了!”看守不解,田丰解释道:“主公嫉妒心强。如果他打赢了,还有可能一高兴把我放了;如果他战败了,他必然会处死我。”话音刚落,便有传令者命取田丰的人头,田丰坦然自杀。
由于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把诸葛亮当作第一智者大书特书,因此像田丰这类“很早”就退出了三国舞台的人,在人们的头脑中印象并不深,但仅凭上述一事,我们就可看出,田丰即使比不上诸葛亮,至少也称得上料事如神。然而,他明知袁绍是个刚愎自用、心胸狭隘之人,仍固守着“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迂腐观念,最终做了“袁家的鬼”,实在令人没法同情。不过这也从另个角度为我们提了个醒,那就是没智慧的人固然谈不上什么选择,但有智慧也绝不等同于会选择。有时候,可供选择的条件还是不断变化的,比如田丰,他最初选择袁绍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当袁绍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还会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不利影响时,他仍不谙或不屑“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他不倒霉谁倒霉?
2.错一步便是歧途
到了山顶才发现,错误的路和正确的路就差那么几步的距离。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系教授,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先秦哲学家杨朱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有一天,有人发现他坐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哭泣,很是诧异,便问他为什么悲伤。杨朱解释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十字路口,这分明是人生的歧路,是现在哪怕踏错半步到将来觉察时追悔莫及的地方啊!”
尽管杨朱这种行为艺术式的哲学直到今天依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但他的中心思想是没错的。人生就是一条路,走好了,可能是金光大道,阳光普照,走不好,错一步就是歧途,甚至“一步踏错终身错”,最终走上绝路。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斯的遭遇,可谓正反两面皆占尽,下面我们就来重温一段有关他的历史:
李斯年轻时,本是楚国上蔡郡一个管粮仓的小官,有一天他上厕所,惊动了厕所里的一群老鼠,这些在厕所里栖身的家伙,个个瘦小枯干、毛色灰暗,身上又脏又臭,让人恶心。再想自己在粮仓里看到的老鼠,它们一个个脑满肠肥,皮毛光亮,整日在粮仓里逍遥自在,与厕所里的老鼠真是天壤之别!再想想自己,在这个小小的粮仓中一呆就是八年,从未看过外面的世界,这与那些厕所里的老鼠何异?于是李斯决定换一种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上蔡,寻找自己的粮仓之路。
简而言之,李斯离家后,先是拜大学者荀子为师,学了一身帝王之术,学成后他又审查天下大势,投奔了实力最强大的秦国,且非常乖巧地投靠在了当时左右秦国实际权力的吕不韦门下,从而有了游说秦王的机会。在秦王听信本土大臣们的建议下令驱逐异国客卿时,他也没有像一般客卿那样转投他处,而是给秦王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并成功打动了秦王,得以留在秦国继续发展。至秦国一统天下时,他已经贵为大秦丞相,此后他协助秦始皇订文字,统一度量衡,设郡县制,也参与了焚书坑儒事件,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起到了消极作用,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害,也算是基本上找到了自己的“粮仓”。
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在此之前的李斯的所有选择基本上都是对的,包括他一直为人诟病的害死师兄韩非一事,至少对他个人来讲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最最关键的时候,也即秦始皇猝死于巡游途中后,他却做出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选择,不仅导致他自己最终身首异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爆了秦国的灭亡。
史载秦始皇有十几个儿子,他本来是准备把皇位传给长公子扶苏的,但他病倒时扶苏远在边关,而且扶苏身边的名将蒙恬一家与赵高有仇,因此秦始皇死后,赵高便连威胁带利诱地对李斯说:“你想想看,你的能力与蒙恬相比谁更厉害些?如果让扶苏做了皇上,他还会用你当丞相吗?我们不如一起拥立就在这里的公子胡亥。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他们两个谁接替皇位,全凭你我一句话。您看怎么办?”出于私利,李斯选择了胡亥。不久,赵高便与李斯合力诛杀了蒙恬党,扶苏则畏罪自杀,秦始皇的其余十几个公子和十余个公主也都被定了死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而李斯,只继续做了一年的大秦丞相,便被想自己当丞相的赵高唆使秦二世捕入牢中,自己判了腰斩之刑不说,还连累的满门抄斩,三族尽夷。临刑前,他看到自己最心爱的幼子也在待斩之列,不禁悲从中来,怆然而叹:“我多想和你像以前一样,一块儿牵着大黄狗,在咱老家东门外追兔子啊!”说罢,父子二人相对痛哭,其余族人也哭作一团。
李斯临刑前这段话,被后人概括为“黄犬之叹”,尽管从一定程度上说,他的遭遇称得上罪有应得,然而读史至此,每每令人悚然动容。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残酷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断言如果当初李斯反对赵高他的下场就会以喜剧收场,但至少在理论上,那实在是个错误的选择。他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当一件事情难以抉择时,当我们的选择将左右着正面人物(姑且不去计较蒙恬和扶苏到底是不是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的命运时,一定要尽量选择坚持原则,做个好人。
相比较而言,比李斯稍晚的西汉开国功臣陈平,当初所面临的选择就更为复杂了。陈平最初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儒生,投入刘邦手下前还先后两次开过小差,还有人说他品德不检点,跟自己的嫂嫂有染,不过他最终凭借自己的智谋奠定了自己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西汉建立后,受封曲逆侯。
有句话说得好,封建社会的很多事都不外乎皇帝的家事。这种事最不好管,不幸的是,公元前195年,我们这位曲逆侯就摊上了这么一件家事。当时,刘邦刚刚平定英布回到长安,便旧伤发作,病倒了。恰在此时,又传来了燕王卢涫叛变的消息,刘邦便派自己的妹夫、大将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没多久,便有人对刘邦说:“陛下,樊哙跟吕后见您身体不适,串通一气,想等您百年之后图谋不轨……”刘邦早就对吕后干政心怀不满,现在又听说吕后跟樊哙串通一气,又气又急的他决定临阵换将,命陈平和周勃前往军营秘密斩杀樊哙,取而代之,并即刻送樊哙的人头回京。陈平、周勃当即动身,路上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上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又是皇亲,万一皇帝过了气头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将来一旦吕后掌权,她的妹妹搬弄是非,我二人岂不遭殃?我看咱们不如这样办:既不违背皇上的命令,也不能得罪吕后,还能暂时保住樊哙这个老搭档,我们把他抓住,绑上囚车送回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万一皇上不治,也没咱们的事。”周勃当即同意。结果当陈平押着樊哙返京时,刚走到半路上就听说了刘邦已病故。他唯恐夜长梦多,立即策马赶往长安,及时见到了吕后,巧妙地表了一功。吕后姐妹俩听说樊哙没死,当即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命他辅佐新皇。吕后死后,陈平还与周勃合作平定了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汉文帝,把整个刘氏江山都扶回了正轨,最大程度地管好了刘邦的家务事。
像陈平这样的智者,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他高明就高明在遇事考虑全面、分析透彻,具体执行时又有缓有急有弹性,绝不生硬,从而给了自己更多的转圜余地和退路。所以,后来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尤其是在前途不明的情况下,绝不可冒进。须知前路不明时,退路往往就是生路且往往是唯一的生路。
3.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范文澜(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前面两节,我们费了数千字的笔墨,讲的无非是一个话题——如何找个好老板。那么可以想见,老板们无疑也在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属于自己的“好员工”。
什么样的员工称得上“好员工”呢?古语有云: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皇帝这个终极大老板,向来只招文、武两种人,文人帮他统治臣民,武人助他开疆拓土、守卫江山。因此古往今来,有志向的人大都会走这两条路,有些人则索性走二合一的路子,文武结合,连卖带搭,最受皇家欢迎。当然也有自己创业的,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但最终能够自己当老板的终究是少数,大多还是希望被收编,比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辛弃疾。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皇家也并非除了文人武人什么都不要,有些特殊技能,皇家也离不了。比如医生,虽说用得少,但多少也得准备几个。由于医术又是社会必需的技能,因此皇家不要,民间也少不了,因此古人云: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由于竞争过于激烈,相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当上的。但倘若一个读书人既不能出将入相,又不能当个良医,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与幸福指数无关了。
清代就有这么一位老兄。他死后,他的表弟在其墓志铭中写道:“吾表兄,年四十余。始从文,连考三年而不中。遂习武,练武场上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这篇墓志铭翻译过来就是说:这里埋葬的是我的表哥,他活了四十多岁。一开始是从文的,连续考了三年都没中。于是就改习武,武试时在练武场上射了一箭,射中了在场边敲鼓的卒吏,被赶了出来。又改学医,一段时间后,自己写了一个药方子,吃过以后,死了。
我们前面说过,人生一定要走对路,上文中的主人公无疑是个很会走路的人,习文、练武、学医,哪一样学好了都不会太差。但问题的关键是,他一样也没学好,除了为历史留下个笑柄,啥也没留下就“英年早逝”了。这样的人,无论是不是“吃错药”,也无论处在什么社会,都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
说到成就,尤其是思想方面的成就,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大家,比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墨子等等,他们的智慧都是从哪儿来的啊?他们的智慧怎么又那么高超呢?直令生活在现代社会、学习条件与他们有天壤之别的我们自愧不如。
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个人的天赋是必然的,但光有天赋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勤奋和专一。说到勤奋,我们一再提起的曾国藩曾有一个小段子:
曾国藩小时候,天赋非但不高,而且称得上很笨。因此,别的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的文章,他往往要背上很久。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书房背书,一篇文章念了数十遍,还是不能背下来。这时有贼人光临,潜伏在屋外,准备等曾国藩睡觉后捞点好处。可左等右等,曾国藩总也不睡,只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眼看天将破晓,贼人只好扬长而去!
说到专一,应该说古人有“客观优势”。比如说孔子,他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不像今人一样有太多知识可供学习,那个年代所有的书加在一块估计也不会超过一百种,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书便是《尚书》、《周易》、《道德经》等有限的几本,因此很多古人一辈子读来读去,也就这几本,倒背如流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家常便饭,同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最终把这些原本就很精深的书籍钻研得更加博大精深,以至于古籍往往分为毛注本、刘注本、沈注本,等等。而今人,第一人们不必再像古人那样守着那几本有限的书,第二人们尤其是读书人也不必再把读书当官作为唯一的出路,对更多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增长见识,娱乐娱乐,因此很多书往往只被浏览一遍就被扔在了脑后,你能指望他们浏览出什么名堂?
说白了,人生要耐得住寂寞。人生需要选择,但选择需要坚持。哲人说,有思想者皆寂寞,幸亏还有好书读。我倒认为这话应该倒过来,因为寂寞,才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是不会寂寞的,很多人口中所谓的寂寞,其实质是空虚。
在专一方面,古人同样为我们做好了榜样。兹举一例,权当我们的结尾: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就有性格。因家境贫寒,他在外地读书时,经常是每天早晨煮一碗粥,分成两份,早晚各吃一份,天天如此。有一次,皇帝外出巡游,路过他读书的地方,城里所有人都跑去看皇帝,唯有范仲淹安坐如山。几个要好的同学就来找他,快去看看吧,皇帝来一回太不容易了。范仲淹却淡定地说:“不就是皇帝吗?以后再见不迟。”说完继续读书。第二年,他便考中了进士,不仅见到了皇帝,还被委以地方官之职,从此走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