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丧失了某些器官就会丧失生命,但丧失了另一些器官仍能生存,后者是“非充分必要”的。军事家孙膑让人挖去了髌骨,不能走路了,但照样打胜仗,没影响他的智力。
——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但几千年来,真正能做到这几点的人寥寥无几。相反,每个人脑袋里都有几个类似身败名裂、国破家亡之类的反面案例。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在于“修齐治平”既然是终极目标,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便明显过高,难以达到;另一方面则在于,人们一旦身居高位,权柄在握,又往往贪恋名利,最终像赛场上的赛车手一样,越快越嫌不快,最终毁于名利。当然总有个案,春秋时期的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因此历来为史家和后人所推崇。
范蠡年轻时,曾跟随农家学派的创始人计然学艺。但他这个人是个先锋青年,言谈举止都很超前,因为很多人并不认可他。后来,越国大夫文种听说了他的事情,专程拜访之下,非常佩服范蠡的才学,便把他推荐给了越王勾践。勾践当即把范蠡安排在身边,视作左膀右臂。不过没多久,他这个头脑却出了问题——一发热便挑起了与吴国的战争,最后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会稽。不得不清醒下来的勾践鉴于形势,迫不得已采纳了范蠡的计策,向夫差称臣,并与妻子亲自前往吴国做了三年人质,范蠡与文种也陪伴始终。期间,夫差听说范蠡很有才能,试图延揽他,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范蠡说:“大王能留我一命,我就很满足了,哪还敢奢望荣华富贵?”不肯变节。此后,范蠡还多次帮勾践化解夫差的疑虑,最终骗取了夫差的信任,与勾践回到越国。回国后,范蠡又配合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历经二十余年,最终一举灭掉了吴国。
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勾践没有理由不庆功。就在大家喝得兴高采烈之际,范蠡发现,勾践的脸上突然闪过一丝不悦。原来,为了庆祝胜利,一个乐师在没有汇报的情况下,私自即兴作了一首《伐吴曲》,引吭高歌:“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诛无道当何时。大夫种上前致词:吴杀忠臣伍子胥,今不伐吴又何须?良臣集谋迎天禧,一战开疆千余里。恢恢功业勒常彝,赏亦所各罚不违。君臣同乐酒盈卮!”范蠡敏锐地意识到,是因为乐师在曲子里称颂了一下文种的功劳,引起了勾践的不高兴。这个人太狭隘,也太可怕了!他爱的是疆土和权势,只可共患难,而不可以同富贵。在那一刻,范蠡心灰意冷,萌生了激流勇退的想法。
但第二天,范蠡向勾践请求退隐时,勾践却假惺惺地说:“没有先生,就没有寡人的今天。先生怎么能舍我而去?如果先生留下,我愿和您一起共享越国。”范蠡再次请求,勾践居然威胁道:“先生如若私自逃走,必将身败名裂,一家老小难保!先生还是留下来与我共享越国吧!”这下范蠡更寒心了,当天晚上,他便带着家人不辞而别,终生未回越国。
临走前,范蠡还给曾经“风雨同舟”的好朋友文种留下一封信,劝他“速速出走”,文种起初不信,但后来看到勾践与功臣们逐渐疏远,方才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然而为时已晚,勾践深知文种才华过人,便借奸臣诬告文种之机,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先生曾经教我伐吴七策,我仅用三策就灭掉了吴国。现在请先生带着其他四策去地下服侍先王吧!”文种仰天长叹一声,说道:“我真后悔当日不听范蠡之言,如今果然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说罢拔剑自刎。
尽管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桥段一再演绎,但为了名利恋恋不舍,最终飞蛾扑火的人从来不曾少过。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为人,有人为己。难道这些人都不明白吗?显然不是,单说故事中的文种,其智谋并不见得就比范蠡逊色。其实,范蠡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看透了名利场这个最残酷的战场,从而敢于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激流勇退。这是大智,更是大勇。而且从范蠡后来能“三致千金”来看,弃政从商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片更适合的天地。可见,放弃也是一种美丽。放弃的同时,其实也是得到的开始。
当然放弃并不一定意味着得到,但历史的残酷性就在于,不放弃也得放,因为有时候,待人们想放弃时,往往已失去了放弃的机会。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再来看一段范蠡老年时的一段故事:
《世说新语》中记载:范蠡在离开越国后,化名陶朱公,靠着经商发了大财。在发大财的同时,他还发扬老有所为的精神生了个小儿子。这个小儿子就像当今的好多富二代一样,从小不务正业,顽劣淘气,挣钱一个不会,花钱倒像流水。最让范蠡担心的还是自己的二儿子——脾气暴躁不说,还往往仗着老子有钱欺负人。不知是范蠡溺爱儿子,还是儿子屡教不改,总之有一天,二儿子闯了大祸,在楚国杀了人,按律秋后问斩!爱子心切的范蠡当即做出了一个违背天理的决定——让小儿子携带千两黄金去楚国营救哥哥。但是范蠡的大儿子不同意,他认为让顽劣不堪的三弟去楚国,多半会害了二弟。如果让自己去的话,成功几率会比较高。范蠡基于自己的考虑,却说什么也不答应。于是范蠡的大儿子的缺点——固执——暴露出来了。他提出,家里有这么大的事情,不让我这做大哥的去,分明是说我不肖嘛!我这么不肖,还不如自杀的好!估计这位范公子有过自杀的先例,范蠡怕他想不开,加上范蠡的妻子也在旁边历数小儿子的劣迹,说大儿子办事能力强,范蠡最终答应了大儿子。为稳妥起见,临行前他交待大儿子到楚国后,一定要把千两黄金和自己的亲笔信交给自己的朋友庄生,任凭庄生处置。不出意外,他必能救你二弟的性命。
救人心切的大儿子很快赶到楚国,找到了庄生。但一见之下,不禁凉了半截:庄生实在太穷了。虽然他谨尊父命把信和黄金交给了他,但心里总是不放心。于是便悄悄留在了一个朋友家,以备庄生不济时再想办法。但他哪里知道,庄生虽是个穷儒生,但却是楚国上至国王下至百姓都尊敬的人。第二天,庄生便找到楚王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天上有灾星划过,不利于楚国,所以必须及时施行德政。楚王向来信服他,当即下令实行最大的德政——大赦天下。
也就是说,杀了人的“范二”不用偿命了。换言之,范蠡一家人的目的达到了。但范蠡的大儿子却再次找到庄生,要他把一千两金子还回来。因为他认为,遇到大赦,他弟弟本来就该出狱,那一千两黄金岂不是白送给庄生了?庄生倒是没耍赖,但把金子还给对方后,他再次找到了楚王,说:“大王,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议论,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为营救自己的儿子,派人用重金贿赂了大王左右的人。也就是说,人们怀疑大王大赦天下并不是真正体恤楚国人,而是为了开释陶朱公的儿子……”楚王一听,立即说道:“这好办,我们先把朱家的儿子杀了,再大赦天下,传言定会不攻自破!”说罢,楚王吩咐手下立即处死了“陶二”,范蠡的大儿子最终只能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到家中。
全家人涕泪横流,范蠡却笑着说:“我就知道老大一定会害死老二。他不是不爱弟弟,只是从小跟着我四处奔波,吃了太多的苦,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赚钱不容易,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可是想营救犯了法的人,不花重金怎么行?我本来想让老三去的,他一生下来就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钱财来之不易?千两黄金对他来说扔了都不觉得可惜。可老大做不到这一点,最终害了弟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他还没出发我就有心理准备了,你们也不要太难过。”
尽管这个故事有一个极大的漏洞,那就是范蠡如果真像自己说得那样料事如神,他完全可以在临行前向大儿子讲明利害。他这样做,多少有点用儿子的生命证明自己的眼力之嫌!而且,他用钱赎命的做法本身就不符合道义,老天可以说是“疏而不漏”了一回,不过这个故事至少也从侧面提醒了我们,有些东西不管多么重要,该放弃时都必须放弃,容不得半点马虎,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没了青山,有多少柴,与你何干?
2.舍不得,也要舍
你想赢得淑女,必然失去辣妹。你想拥有财富,就必然要舍弃安逸,选择奋斗、付出努力。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更残酷的是,有时你肯舍弃、肯选择、肯付出,也未必能得到。
——王子今(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一位老干部退休后,怀念农村生活,在北京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菜和几株玉米,但玉米只长秸秆不结棒子,让老干部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这个问题倒也简单,玉米是一种依靠风力传粉的植物,只有在风把别的地方的玉米的雄蕊上散发出来的花粉,吹到这些玉米的雌蕊上时,它们才能完成授粉。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哪里还有种玉米的地方?
为这,有人还写了一个寓言,说某地有个老农,年年都参加农产品大赛,他种的玉米年年都得奖,记者采访他有没有什么秘诀,老农说自己之所以成功,靠的是把自己的种子免费分给邻居们。记者又问为什么,老农回答说:“玉米是靠风传粉的,风会将成熟玉米的花粉从一块地吹到另一块地。如果我的邻居种的是质量不好的玉米,那么杂交传粉就会让我的玉米品质不断退化。”
寓言毕竟是寓言,至少我如今就还没见过这么高尚的老农——至少也得收点钱,不可能免费送。但它所揭示的道理是没错的,那就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不送人玫瑰,玫瑰可能会把自己扎伤。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刚刚占领西川,曹操便平定汉中,直逼刘备。刘备急请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说,眼下曹操并非全力攻我,他还在分兵屯驻合肥,这是怕孙权收渔人之利。我们如果把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给东吴,并令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东吴肯定会起兵袭击合肥,牵动其势,曹操必定会退兵回救,如此西川可安。后来的情势果然如诸葛亮所言,吴国兴兵,曹操放弃攻蜀,回师合肥,刘备得以喘息,安定了西川根据地,并由此立国建业。
如果说诸葛亮与刘备的舍得是一种战略和无奈之举,那么秦穆公的舍得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高尚。史载秦穆公有一次丢失了自己的驸马,岐山附近的三百多百姓拣到这匹马后,竟把马杀掉,吃了肉。官吏追捕到这些人后,准备绳之以法。秦穆公却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的。”说完便命人赦免了这些人,并赐酒给他们。这些人喝完酒,都惭愧的走了。三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兵团团围住,情势非常危急。正在这时,只听外围有人喊道:“咱们可得为君王拼死作战,以报当年食马赐酒的恩惠。”原来是那三百多百姓听说秦穆公被围,个个拿着武器,拼死作战,来救秦穆公。在这些人的奋力冲杀下,秦穆公不仅冲散了包围,幸免于难,还打败了晋国,俘获了晋侯。
当时的晋侯是晋惠公,他姓姬名夷吾,是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在历史上,晋惠公虽然也不是什么昏庸之人,但明显不能与他的老爸与老兄比,尤其是在舍得这一方面。
先说晋献公。他在位共26年,期间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绝对称得上“有作为”。不过晋献公为后人所熟知,更多的还是因为那个著名的成语——假道灭虢。虽说当大夫荀息一开始提出让晋献公把自己心爱的宝马和宝玉送给贪小便宜的虞国国君时,晋献公也很舍不得,但当荀息说您的美玉和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时,他立即便心领神会,采纳荀息的计策,很快便把两个小国并入了晋国的版图。
至于晋文公重耳,那更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早先他的另一个兄弟姬卓子被太傅里克所杀时,里克就想把他推出来继位,但他深知当时的晋国王位根本就是个烫手山芋,因此不为所动,宁可继续流亡。后来,晋惠公自取其辱,被秦穆公所擒,他才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继位,而且不久就在战场上“退避三舍”,以报恩的名义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执天下诸侯之牛耳。
那么,秦穆公又为什么要与晋惠公开战呢?原来,当年里克被重耳拒绝后马上便迎立了还是公子的晋惠公。他听到消息,马上就要启程,但跟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献计说不如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即位。晋惠公言听计从,并承诺秦穆公,事成之后会把晋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同时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自己做了国君后不会忘了他的功劳,将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然而等秦穆公发兵送他回国,大权在握后,他却背弃了对秦国的许诺,并且杀掉了里克。只因当时的秦穆公远不像后来的秦国国君一样如狼似虎,里克又是个杀过两任国君的人,他的做法也符合晋国的利益,因此也称得上举止得当,但是经此一役,国际国内人心已经尽失。
公元前647年,晋国遇到了粮食危机,晋惠公不得不厚着脸皮请求秦国卖给自己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百里奚的建议,不计前嫌,派了很多船只往往晋国运粮,解了晋惠公的燃眉之急。可巧,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灾荒,秦穆公自然而然地请求晋国卖粮食给自己。但晋献公与众臣讨论了很久,最后却得出一个结论:这事不能答应,不然就是助长秦国的力量,给自己找难受。结果等秦国渡过灾荒之后,秦穆公便率大兵伐晋。初时晋惠公虽取得了局部优势,但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士兵们根本不卖力,这就给了秦穆公喘息之机。等秦穆公冲出重围后,晋惠公的战车偏偏又陷在了泥里,晋惠公急命车夫把战车赶出去,但车夫却发起了脾气,任凭晋惠公如何喊叫,就是一动不动,直到晋惠公做了秦军的俘虏。
纵观上下文,与其说晋惠公不懂得舍得之道,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说他没道德。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我们其实并不指望他们舍什么,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别动不动就把那些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拼命往怀里揣。然而除非他们自己顿悟,谁又能劝得了他们呢?相信他们迟早会像晋惠公一样,一点一点地走向失道寡助,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3.要舍得,也要割舍
现实社会中,大家都乐意做“加法”,不断地给自己的生活加分,比如积累知识、积累财富、积累人脉等等,而不善于也拒绝做“减法”,使生活的过程变得非常沉重非常累。其实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不要去苛求尽善尽美,要舍弃一些东西,给心灵一点空间,给人生一些思考的余地。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前面讲过舍得,那么什么又是割舍呢?简单来说,舍得是循环的,舍是为了得,而割舍则是一次性的,舍了就可能再也得不到。可想而知,割舍意味着更大的痛苦,需要更大的魄力。
割舍本是禅语,也称断爱。佛经中记载,佛祖在一次法会上讲:“比如有一个人,他在旅行时遇到了大洪水,他所处的河岸边充满了危机,但彼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却无船无桥,他便采集草木枝叶,扎了一个简单的木筏,顺利登上了彼岸。上岸后,他想:‘这个筏子真是太有用了,这么丢了太可惜了,我不如背着它上路,以后再渡河就不用着急了……”
接着,佛祖说:“这个人的行为非常愚蠢,因为他不能断爱。”
“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有弟子问。
佛祖说:“正确的做法是把筏子拖到沙滩上,或者停泊在一个水流平静和缓的地方,然后继续行程。因为筏子是用来渡河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佛经上还说,“断爱近涅盘”,“涅盘”就是修成正果,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有所转机,有所成就。相反,不懂得割舍的人,就像那个扛着船前行的人一样,只能是因爱负累,因爱生害。
但是,我们又不能统统舍弃,因为即便是涅盘的高僧大德,也离不开一些基本所需。割舍,只限于那些多余的东西。
那么什么又是多余的东西呢?说实话,这很难定义。我们只能笼统地说,或者说我们只能拣最重要的说——很多东西对生命来说,都是多余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湘江地区的百姓都擅长游泳。有一次,秋洪暴涨,几个人乘一只小船横渡湘江去做生意。但船到中途突然漏水,大家赶紧弃船,游水过江。其中一人气喘吁吁,远远落后。一个同伴问他:“往日你不是游得最快的吗?今天怎么了?”那人回答:“我腰里绑着一千文钱,太重了,游不快。”同伴劝他:“水这么大,你赶紧把钱解开扔掉吧,不然恐怕游不到岸上!”那人不作声,也不扔钱,继续划水。但钱实在太重,他划得越来越吃力,游得也越来越慢。不一会儿,同伴们都已经到了对岸,而他还离岸有一段距离,看他精疲力竭的样子,大伙儿都劝他赶紧把钱扔掉,但他仍不肯听,坚持慢慢游,最终淹死在了水中。
以往说到这类故事,人们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要钱不要命啊!其实这么说并不尽然,实际上,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既想要钱,又想要命。他只不过是高估了自己的泳技,同时也低估了洪水的威力而已。
在历史这场大洪水中,由于不懂得割舍而被无情溺毙的人不在少数。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
用今天的话说,刘玉娘进宫前是个天涯歌女,从小跟着她父亲江湖游医走南闯北,后来在战乱中被李存勖的将领袁建丰掳走,袁建丰见她貌美艳丽,又有才艺,便把他献给了李存勖。刘玉娘从婢女做起,又勤于学习,掌握了吹笙等技艺,加之她工于心计,最终成为了李存勖的妃子。后来,为了做正宫,她还狠心地赶走了失散多年后找上门来的老父亲,给自己找了个体面的娘家。
刘玉娘做上正宫不久,曾经无比英明的李存勖便开始堕落,他听信宦官之言,将国家的财赋划分为内外府库,州县供奉的钱财纳入外府库,充当军事和政治费用;藩镇贡献的钱财则送入内府库,专供皇家进行酒宴、游玩和赏赐伶人所用。在五代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把钱都划入外府库都不够,但在李存勖的授意下,后唐的外府库是长期性的枯竭,陷入经费紧张,而内府库的钱财却堆积如山。刘皇后身为国母,非但不加劝止,反而乐享其成,甚至视为己有,哪怕国家再需要钱,也不愿意拿出分毫。
公元925年,算总账的时候到了。李存勖派出去平叛的士兵硬逼着“十三太保”之一的李嗣源当了皇帝。庄宗亲率大军平叛,不料李嗣源的魅力实在太大,不仅吸引了很多地方节度使加盟,庄宗的士兵也纷纷开小差。趁着士兵还没跑完,庄宗赶紧班师回朝,准备等儿子指挥的伐蜀大军回来再进剿李嗣源。次年三月,李嗣源的先锋石敬瑭兵临汜水关下。庄宗大怒,决定亲自率军镇守。但此时庄宗的军队已经严重缺饷,大臣们建议皇上打开国库慰劳士兵,庄宗倒是同意了,但掌握着国库钥匙的刘皇后却根毛不拔,宰相豆卢革无奈之下表示先跟刘玉娘借点钱,先解燃眉之急,日后再如数补还。刘玉娘仍是不肯借钱。豆卢革再次开口时,刘玉娘干脆回屋把三个皇子领了出来,说你去把他们三个卖了犒赏将士们吧!这种刁蛮撒泼的做法让士兵们又气又恨,更多的人投奔了李嗣源。大臣们都指望庄宗能说说刘玉娘,但庄宗始终没有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就连庄宗以往最宠幸的伶人们也不爽了,他们一路杀奔内宫,庄宗虽然和近侍们杀了数百名乱兵,但自己也中了流矢。在这种情况下,刘皇后非但没有好好护理庄宗,反倒和李存勖的弟弟李存渥在最短时间内勾搭成奸,二人在骑兵的掩护下带着大批财宝逃到太原,但守城的官兵看到他们连门都没给开。不久,李存渥被部下杀死。走投无路的刘玉娘只好取出一部分钱财,建了座尼姑庵,做了尼姑。但新登基的李嗣源不肯放过这个误国的昔日皇后,不久便派人结束了她吝啬而又残忍的一生。
明皇末代皇帝崇祯的岳父大人与刘玉娘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有得一拼。李自成攻破北京前,崇祯照样遇到了国库空虚的难题。但崇祯知道,自己那些大臣们一点儿也不空虚。于是便号召大家捐款。但号召了半天,只有内阁首辅魏藻德拿出了一百两银子,其余人则表示正在“筹措”。崇祯哪里等得及?这时太监王承恩(就是后来陪他上吊的那个)出主意说,不如找人带头示范,并提醒说国丈周奎就是最好的人选。国丈捐了,他们再不捐,您就算抄他们的家也师出有名。崇祯表示同意。但周奎不同意,转而向自己的女儿求救。要说这周娘娘倒真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也没有指望自己的老爹能铁公鸡拔毛,而是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甚至还找宫女们借些了些,凑了一万两,派太监悄悄送到周奎那儿,让他像捐自己的钱那样捐出去就行。谁知这个周奎见了别人的银子也心疼,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交战,他最终扣下了七千两,只捐了三千两……
关于周奎的最后命运,史书上没有交待,但想来好不到哪儿去。我们通过魏藻德的命运,即可推知一二:北京城破后,魏大人立即被刘宗敏抓获,要求只有一个,跟崇祯几天前的要求一样——捐款助饷。魏藻德在严刑拷打之下交出了白银数万两,但刘宗敏根本不信他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照打不误,最终被活活打死,死前还惨呼悔当时不为国尽忠云云,其子随后也被杀死。
对刘玉娘、周奎、魏藻德等不懂割舍的人来说,割点钱、割点东西,往往就跟割他们的肉似的。但他们最后无一不遭受了更残酷的命运宰割,即使想割舍,都舍掉,也已不能。可见该割舍的总要割舍,只不过是由谁动手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