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读完外国文学-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阿瑟·米勒是美国戏剧家,1915年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时装商家庭,父亲在大萧条时破产。米勒幼年在哈莱姆区就学,中学毕业后,因经济原因无法继续学业,在一家汽车零件批发公司工作。1934年,米勒人密执安大学攻读历史和经济,后转入英语系。在校期间,米勒开始戏剧创作,写有4个剧本,并获过奖。米勒还在课余兼任报社的记者和夜班编辑。1938年米勒大学毕业,先后当过卡车司机、侍者和工人,工作期间一直坚持戏剧创作。1944年,米勒的剧本《鸿运高照的人》在百老汇上演,但没有引起注意。1947年,他发表了社会道德题材剧《全是我的儿子》,结果该剧使米勒一举成名,并荣获纽约剧评奖。1949年上演的《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为成功的剧本,给米勒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一举荣获纽约剧评奖和普利策文学奖。1953年,米勒上演了历史剧《炼狱》,影射麦卡锡主义对左翼人士的迫害。1955年他又有两部戏剧上演,《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美国工人的生活,《桥头眺望》描写了意大利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其后米勒又创作了《维希事件》、《代价》和《美国时钟》等剧作。除剧本外,米勒还写有两部长篇小说《正常情景》和《焦点》,著有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此外,米勒还创作有报告文学、广播剧、电影剧本和戏剧理论文集。米勒在1956年和1958年先后获得密执安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戏剧奖章,并曾连任国际笔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米勒曾出访中国,回国后写下了一本关于中国人民生活的摄影集。

    《推销员之死》写于1949年,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悲剧。全剧共两场,外加一个类似尾声的安魂曲。主人公威利·洛曼是纽约一家服装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主要业务是驱车在新英格兰地区推销商品。他一直崇拜著名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一个具有推销天分,只需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把商品推销出去的推销员。大卫一直活到80多岁,死后有许多客户和同业为他送行,极尽哀荣。威利也曾是个成功的推销员,他热诚、勤勉的工作曾给公司带来巨大利润,也为自己建立起牢靠的销售网。威利一直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一间公司或至少成为他服务的那家公司的合伙人,因为老板对他很看重,曾给过他这样的许诺。但那都是从前的事情了,如今威利已经63岁了,年老力衰,货物推销不出去,服装公司也日渐壮大,威利独自开公司的愿望成了泡影,更糟的是,他不再受公司的重用。威利赚不到钱,有时甚至要向邻居查里借钱来支付家里的多项开支。他的精神越来越紧张,经常陷入沉思和幻想中,开车时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曾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多年以来,威利一直抱有坚定的信念,认为只要讨人喜欢又持之以恒就可以成功。即使自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他还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威利的妻子琳达善良贤淑,早就看出威利的精神危机,但又不敢点破,怕他伤心。

    威利有两个孩子,都已年过30,却还没有成家立业。比夫是威利的大儿子,一直是威利的希望,在中学时就是橄榄球明星,是小镇的新闻人物,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威利一直很爱父亲,视威利为偶像,直到中学快毕业时,他因数学不及格,无法毕业,到旅馆请求父亲为他说情时偶然发现父亲与他人厮混,还把母亲的丝袜送给对方,看到父亲的丑事,比夫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威利在比夫心中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比夫再也无心上学,尚未毕业就离家出走,到西部打天下。而旅馆中的一幕成了父亲俩心底的秘密,也成为他们互相仇视和厌恶的主要原因。

    与受父亲宠爱的比夫相比,二儿子哈比却始终得不到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在威利眼中,他是个仪表堂堂的浪荡子,只会夸夸其谈和追逐漂亮姑娘,成不了大器。

    一天,精疲力竭的威利回到家中,妻子琳达告诉他,比夫从西部回来了,劝威利和两个儿子好好谈谈。原来,几年来比夫在西部一直未能得志,此次是想回家东山再起。看到被自己寄予厚望的比夫落魄的模样,威利不禁怒从中来,比夫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为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夫决定向旧日的老板借一笔钱和弟弟开体育用品商店。威利相信,只要有资金,儿子的事业一定会有起色,他找到老板,希望公司能念及他多年来的贡献,结束他在外奔波的生活,给他在纽约总部安个位置安度晚年。谁料老板不但没满足他的请求,还把他给解雇了。走投无路的威利只好又向查里借钱偿付到期的保险费,查里提出要给他一份报酬优厚的差使,但自尊心极强的威利却拒绝了。

    当晚父子三人相聚在饭馆。为免老父伤心,比夫骗威利说自己白天受到老板的热情接待。但言谈中威利一直拿自己的那套理论教训比夫,引起比夫的反感。他和盘道出自己在老板家遭到的冷遇。比夫告诉威利,他的那套理论只是一厢情愿,在这个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他们父子俩都是失败者。结果父子三人越谈越僵,不欢而散。

    威利一个人到种子商店买了点菜种,连夜在后园播种。他知道,自己活着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他要在最后为妻子种点儿蔬菜,以作为多年来的补偿。而他死后,两万元保险金又可以帮儿子重整旗鼓。同时,他还期待会有很多人参加他的葬礼,从而使他的儿子们明白自己有人生价值,有过辉煌的事业。

    深夜,两个儿子从外面鬼混回来,受到琳达的痛斥。比夫决定再次出走,永远离开这个家。威利却仍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比夫始终是个出色的孩子,只要有资金,就一定会出人头地。他们的争吵更加强了威利一死的决心,他迟迟不肯睡觉,还见到已故的哥哥回来和他谈话。当夜,威利驾车出门。

    威利死了,只有他的家人和邻居查里出席了他的葬礼。比夫决定到牧场去寻找他的安宁,而哈比却决定实现父亲的心愿,要去征服世界,征服美国。幕落了,只有琳达在威利的墓前哭泣:“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干啊?我想啊想啊,怎么也不明白……”

    《推销员之死》的素材取自作者年轻时创作的一部名为《悼念》的小说。但无论在故事的复杂性,主题的深化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写作技巧的娴熟方面,《悼念》都无法与《推销员之死》相提并论。该剧1949年公演于纽约莫罗斯剧院,连续上演了742场,直至今日,它仍是美国重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推销员之死》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让观众在观看普通人的生活悲剧中品味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米勒通过威利的一生深刻揭示了“美国梦”的欺骗性。威利抱着“人人都可以成功”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放,结果穷其一生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美国梦本身已经被歪曲成一种商业成功的发财美梦。在商业社会里,买卖之间的关系绝不那么简单。威利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错误的梦想之上,这也就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威利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面,而且常常大话连篇,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幻想之中,对根本不存在的名望、能力和前途信以为真。比夫在多次受挫后,逐渐清醒过来,在墓地上,他是这样总结父亲的一生的:“他一直生活在错误的梦想里,全部,全部的错误。”对威利一家始终抱有清醒认识的是邻居查里,他对比夫兄弟说:“没有人有权去责备这个人(指威利),推销员就是靠梦想支撑的。”

    《推销员之死》是现代戏剧精品;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全剧结构紧凑,明快,虽只有两场,故事又发生在一天两晚之间,但观众却看到了威利一生的悲剧和比夫两兄弟的成长经历。此外,该剧的舞台设计,闪回衔接和语言的运用等都显示了作者精湛的技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