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祭-决战马蹄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年造林的全面失败,加上孟继芝事件,把人们的失望情绪无限地发酵了,浓浓的愁雾像阴霾一样,笼罩着塞罕坝。

    别人可以失望,但他们不能退却!

    建国前,王尚海就在这一块土地打过游击,解放后又担任围场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是一个不怕死的汉子。他坚信,不是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刘文仕也在深深地从技术上思考着,历史上松木参天,现在为什么就栽不活呢?

    张启恩更是在全面反思失败原因。这些机械是从苏联引进的,水土不服,要好好适应中国国情呢。看来还是要土洋结合,手植为主啊。

    这一年春节刚过,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和张启恩四个人,骑着马,带着技术人员,分别在坝上周游了十多天,终于选出了一个好地方——马蹄坑。

    马蹄坑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三面环山,南临一条小河,形如马蹄踏痕,共有760亩地。最关键的是,这里地势平缓,坡度不超过15度,极适宜机械作业。

    1964年4月20日,王尚海、刘文仕精心挑选了120名干部职工——这恰是打仗时一个尖刀连的兵力,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分成4个机组,决心进行马蹄坑决战。

    决战前夕,王尚海、刘文仕亲自打猎,猎杀了五只黄羊、五只野猪和几十只狍子,作为祭旗的物品,和决战期间的肉食。

    那一天,寒风呼号,春光清寒,大家面对红旗,举手宣誓。

    接着,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和张启恩各领一班,穿上雨衣,亲自上阵,亲自监督。

    之前,他们经过反复调查,初植密度确定为每亩333株,又对树苗进行了一棵棵挑选,选用矮胖子、大胡子的落叶松。

    为了保持苗木的生命力,原来规定栽植之前,苗子根部要置放在水桶里,现在把水换成泥浆。另外,所有的苗子全程保湿,覆盖草帘,以防阳光照射。

    植树机过后,对每一棵树要进行人工校正,用脚踩实。

    4月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2℃。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像一个个威武的将军。

    大家默默无语地按程序工作着,满脸严肃,只用眼神说话。晚上呢,就睡在提前挖好的地窖里。天太冷了,被窝里冰冷似铁,只好把外面冰冻的雨衣脱下来,点上一堆火,烘干身上的衣服。不知谁发明了一个好办法,找一些砖头和石头,扔进火堆里烧热,然后捡回去,放在被窝里,抱在怀里,暖暖地入睡。

    大干3天,终于全部栽上了落叶松。

    ……

    20天后,放叶率达96.6%。

    看着这一片幼稚的绿色,王尚海、刘文仕等人泪流满腮,号啕大哭。

    马蹄坑决战后,塞罕坝造林全面开始。

    但是,一个冰冷的现实像冰山一样又摆在大家的面前。虽然机械造林技术成功了,但坝上绝大部分地块坡度大,根本不适合机械造林,只能进行人工栽植。

    人工造林,100多万亩。这将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艰巨的工程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