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不抛弃任何一个战士
2003年3月23日,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的第三天,杰西卡·林奇所在的美军第507机修连12人补给小组,在纳西里耶附近执行运输任务途中因迷路遭到伊拉克士兵的伏击,包括林奇在内的6人被俘,她的5名战友还于当晚在伊拉克电视台上示众。3月26日,世界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样一条引人瞩目的消息:美伊战争进入第七天,双方死伤人数也不断增加,其中在美英联军方面,在纳西里耶附近遭遇伊拉克军队伏击,一个机修连的12人小组就此失去联系,其中还包括了一名19岁的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她很可能成为这场战争中第一个丧命的女大兵。
【|纳西里耶之役|】
【2003年3月20日美军对伊拉克的战争正式打响后,共经历了乌姆盖斯尔之役、纳西里耶之役、纳杰夫之役、巴士拉之役和巴格达之役等5场战役,4月15日,美国宣布主要军事行动结束。纳西里耶之役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伤亡最重的一场战役。该地位于巴格达东南320公里处,是美军跨越幼发拉底河,向巴格达挺进的重要通道。3月21日,美军在此地遇到伊拉克军队的顽强抵抗,被迫停止前进。此后,美伊血战纳西里耶,每座桥梁都经反复争夺,战况惨烈,有103名美军士兵在战斗中阵亡。】
此事一经曝光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军人被俘本来就是美国政府的梦魇,而女兵被俘更是梦魇中的梦魇,这也是美国军方一直禁止女兵从事地面作战的根本原因。美军战俘出现在电视的画面,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民众,引发了国内大规模的反战游行,美军士气受挫,纳斯达克指数狂跌。此前,五角大楼一直宣称美军伤亡人数很少,而突然间传出这么多士兵下落不明的消息,而且还包括女兵,的确令五角大楼十分尴尬和被动。现在,尽快寻找到失踪士兵已不仅仅是拯救几个军人生命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它关系到美国民众是否会继续支持政府的战争行为,关系到前线的将士能否保持一个高昂的士气。所以,寻找并解救被俘士兵就成为美军中央司令部与作战行动同等重要的工作。他们派出了特工人员,找到早就安插在纳西里耶市的线人,许以重金,让他们帮助寻找与这些战俘下落有关的情报。
3月28日,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的战事仍处在僵持之中,而美国海军陆战队攻下了伊拉克军队占领的一家医院,美国广播公司的记者凯利·桑德斯跟随海军陆战队进入医院。在一间上了锁的房间的浴室中,士兵们发现了血迹斑斑的美军军装被塞在一个口袋中,上面的美国国旗图案、士兵姓名牌都已被撕毁。美军中央司令部得到这一可靠消息后,立即派出特工,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打探这些失踪士兵的消息。
【|海豹突击队|】
【海豹突击队是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之一,1962年由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组建。其队员不仅能执行水下侦察任务和陆上特种作战任务,还能以空降形式迅速前往战区、渗透敌后,往往在敌人察觉之前就已完成任务。自成立以来,海豹突击队几乎参与了美军每一次重大的现代战争和军事反恐事件,已成为美国实施低强度战争、应付突发事件的杀手。海豹突击队的任务涉及国家头等机密,一般很少报道,是当今世界最为神秘、最具震慑力的特种作战部队之一。】
4月1日,线人提供的一份情报证实:有数名美军战俘被关在当地的萨达姆医院里!当天晚上,在纳西里耶市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发起了新一轮攻势,海军最精锐的海豹突击队则乘坐直升机,直扑萨达姆医院。拯救战俘行动进行的过程中,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美军指挥官也没有睡觉,他们一直密切关注着营救进程直至结束。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美军事先就决定派摄像小组跟随海豹突击队一同前往,把整个拯救过程都拍了下来。2011年5月,类似的一幕在海豹突击队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中被重演。
2003年4月3日凌晨3时,此时距离第507机修连士兵失踪已经过去了11天,在美军位于多哈的赛利耶军事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发言人文森特·布鲁克斯准将紧急召开记者招待会,他兴奋地宣布:“联军部队已经在伊拉克成功完成了对一名美军战俘的解救任务。这名士兵已经被送回联军控制的地区。”据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报道,这名女兵正是陆军一等兵杰西卡·林奇!这样,《拯救大兵瑞恩》惊险刺激的一幕在伊拉克战争中奇迹般地被复制了。战争离不开宣传。开战以来,伊拉克依靠其“基本但果断的”策略,在媒体大战中拔得头筹,使美军在宣传上陷入了被动。现在,美军依靠这一精心策划的“拯救大片”扭转了不利局面,既表现了军方不会将这些被俘士兵丢下不管,也显示了其强大的特种作战实力。布鲁克斯洋洋自得地宣称:“这是一个典型的救助行动,美军绝不会抛弃任何一个战士。”
林奇获救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各地,美国总统布什和林奇的父母与亲友都欣喜若狂,一个关于美军神勇无比的动人神话诞生了。英雄形象的树立稳定了美军军心、鼓舞了士气,也为作战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就连纽约道琼斯股市各股票也平均上涨了2.7%。
但是,五角大楼对营救林奇的具体过程一直讳莫如深。虽然营救林奇的行动被全程拍摄下来,但后来在媒体上播放的仅仅是一些片断。为什么不能将录像带全部播放出来?这其中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和隐情?尽管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但在举国欢腾的背景下,这些怀疑的声音并未得到重视。后来的事实证明,军方的确是向国人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二、战争英雄横空出世
2003年4月4日,美国著名的《华盛顿邮报》以“她当时正准备奋战至死”的大标题,仔细描述了林奇被俘的过程。报道称:在遇袭时,林奇虽身负多处枪伤却坚持继续向伊拉克军队开火,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一名匿名军官还称,“当时她打算奋战至死,宁可战死也不愿被生擒”。当伊拉克军队围上前来,她还遭到利刃刺伤。此外,她身体多处骨折,被伊拉克人虐待、折磨。这一报道随后被许多媒体纷纷转载。
当时,在美国媒体上,一个反复出现的画面是:林奇如何勇敢杀敌、如何受伤、如何被伊拉克军人侮辱、殴打,最后美国特种部队如何深入敌营、攻进医院,救出英勇的林奇等等。这些报道使美国人民深受感动和鼓舞,美军的形象也随之改观。
就这样,经五角大楼的默认和媒体的渲染,林奇迅速被塑造成一个“奋勇杀敌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的宁死不屈的战争英雄,成为美国人民的偶像。7月21日,美国陆军上将詹姆斯·皮克亲自授予她一枚紫心勋章,随后军方又相继授予她一枚铜星勋章和战犯荣誉勋章。再之后,她得到了许多东西:荣誉、名声、金钱、电影上映、传记出版、在各个黄金档访谈节目中出现、成为最新一期《时代》的封面人物……她还出席过好莱坞的聚会,俨然一副明星派头。
2003年11月4日,取材于“林奇传奇”的战争影片《拯救杰西卡·林奇》在洛杉矶举行新片首映式,出演林奇的加拿大女演员劳拉·里根参加了首映式。11月11日,林奇一生中最为耀眼的时光到来了。由普利策奖获得者代笔的自传——《我也是一个兵:杰西卡·林奇的故事》首版50万册开始公开发行,她本人则获得了100万美元的报酬。接着,有美国三大电视网金牌主持人轮番对她进行专访,而与此同时,“林奇”牌纪念品——林奇纪念封、林奇T恤也在她的家乡得到热卖。
三、“传送带上制造”的英雄
但就在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林奇石破天惊地开口了。她说,战斗中她未发一枪一弹,被俘后她未遭伊拉克人虐待,拯救行动未费吹灰之力……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给狂热中的美国人重重泼下了一盆冰水。
事实上,经过一阵喧嚣之后,媒体许多自相矛盾的报道已经开始让一些清醒的人们怀疑,林奇被俘及被救的故事是经过事先精心策划、由美国电视媒体“加工”而成的美国英雄故事。哈罗德·罗森伯格甚至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暗讽林奇是“传送带上制造”的英雄。英国《卫报》、英国BBC电视台实地调查后宣称,美国媒体播出的美军5分钟以上新闻片全是假的,理由如下:
第一,女兵林奇受的伤根本是汽车撞毁时的外伤,她没有遭到敌人的枪伤或刺伤;
第二,车祸的外伤使林奇根本无法参加战斗,一直躺在医院里;
第三,特种部队攻进医院时,伊拉克军队早在两天前就撤退了,根本没有攻进的事实;
第四,正好相反的是,医护人员曾送林奇到美军检查站,但美军拒收,硬要抢林奇回来;
第五,最后的画面是,医护人员把医院大门钥匙送给美国特种部队,特种部队拒收,硬要在没有敌方炮火下,破门而入,完成了全套“英雄救美”的戏码。
2003年6月以后,美国各大媒体也开始对五角大楼营救林奇事件进行回顾和质疑:
首先,林奇是否用枪奋力杀敌了?11月,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林奇对此进行了否认。她说,车队被伊拉克军队包围时,“从一开始,就是一团混乱。你可以清楚地听到子弹打在我们车上的声音,你可以听到人们在喊叫。当时的情况太可怕了”。她还说,当时她确有还击的想法,但她的M-16卡壳了,一颗子弹也打不出来。随后她就在军车的碰撞事故中晕了过去,所以一直没有开枪,也没有打死或打伤任何一名伊拉克军队士兵。2007年4月24日,林奇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再次说,她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我不愿接受虚假的荣誉。当时我没有开枪,一发子弹也没有发……我只是跪在地上祈祷。这就是我记忆中最后发生的事情”。
其次,林奇真的遭到伊拉克军队虐待了吗?关于林奇受虐待的故事版本来源于伊拉克一个律师莱哈夫的描述。莱哈夫称他的妻子正好在林奇所在医院当护士,他偶然目睹了一名萨达姆敢死队员虐待林奇的场景。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美军。不过,医院的医生认为莱哈夫所说的事情是编造的,因为医院里的护士压根没有做律师的丈夫。而林奇后来在访问中也承认,她在伊拉克医院里没有受到虐待,反而得到了伊拉克医生对她的照顾。在那家残破的医院,止痛药奇缺,但医生们还是给她服用了止痛药,还有一位护士为她唱歌。林奇在传记中写道,她获救后身上的疤痕和医疗检查报告都显示,她在被俘之后曾经遭到过敌人的强奸。但曾为林奇治疗过的伊拉克医生卡法吉出面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他在给林奇动手术之前对她进行了全面体检,并没有发现她身上有被强奸迹象,包括没有精液痕迹。他还说:在林奇身受重伤的情况下,如果当时还有人向她打主意,就简直连畜生都不如。英国《独立报》把“强奸”事情列为“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二十大弥天大谎之一”。
第三,美军的拯救行动是否多此一举?《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媒体多认为,美军此举是大炮打蚊子,因为伊拉克敢死队已经提前一天离开医院,医院里剩下的都是医生和病人。但是军方称,营救队员完全无法获知医院里的实际情况,所以营救行动非常周密、庞大。至于美军在医院里究竟采取了什么行动,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都称没看到,只是听到医院外有交火的声音。唯一没有争论的是,街上的人们看到美军和医院里的人员出来说,美军已经占领医院,没有伊拉克军队了。而林奇2007年4月24日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她当时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对于后来的获救,林奇感慨万分地说,“上帝,这是真的。我就要回家了。但是我对于美国电视台反复播放的拯救过程不敢苟同,我仅对拯救我的战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伊拉克人真的曾想将林奇归还给美军吗?《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多瑞若证实,伊拉克医生曾企图营救林奇。林奇所在医院救护车司机称,他们希望美军能拦截救护车,只是在要接近检查站250米时,他们听到交火的枪声,就改变了方向打道回府。多瑞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虽然许多美国人不愿意承认,但的确是许多伊拉克医生让林奇活了下来。我想如果伊拉克人想杀掉林奇,任何时候都可以。我认为此次事件的真正英雄是那些让林奇活下来的伊拉克人。”
汤姆·罗森斯狄尔是美国优秀新闻项目负责人,也是伊拉克战事嵌入式报道项目负责人,他曾公开说:“我不知道媒体是否会因为他们渴望看到一些事件结果而编造谎言。他们是可疑的。这种新闻(拯救林奇)非常适合在战争出现僵持阶段播出。五角大楼提供了我们想要的资料,这似乎是个转折点,就像二次世界大战第一个被营救的战俘一样。拯救林奇事件就像个肥皂剧,这里有制作电视剧的所有因素。”
正如罗森斯狄尔所言,美国大众有时看新闻就像看好莱坞大片,一些关于林奇和营救林奇的戏剧性报道、英雄主义气氛无疑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而林奇终于表示:电视上的不是我。她说:“我要感谢所有盼望我归来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多人了解我失踪的事。军方在拯救我脱险之后,所公布的我被俘的经过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我不认为自己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幸存者,每当想到这点,我都彻夜难眠。”
四、普通女兵的传奇人生
生活中的林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姑娘,来自西弗吉尼亚州巴里斯汀镇,一个传统的农业区,2002年参军入伍。也许正是因为乡风淳朴的缘故,林奇看上去清秀腼腆,十分惹人怜爱,穿上戎装更显得身材修长,笑脸可人。但全世界观众第一次认识林奇是在电视新闻里,当时,年仅19岁的她作为战俘躺在担架上,脸上尽是痛苦的表情。
林奇是高中毕业后自愿加入美国军队的。她参军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她生活的小镇巴里斯汀是西弗吉尼亚州失业率最高的地区,达到15%,高中毕业的她无法在当地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二是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幼儿教师,可家里支付不起巨额的大学学费。这也是很多穷孩子参军的理由。军队吸引他们的是稳定的收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可以饱览异国风光,但对于战争意味着什么,他们并没有考虑那么多。
当兵后的林奇非常喜欢部队生活。2003年1月,她作为美军第507机修连成员被派到伊拉克参战。在出征前,她又同意延长4年的服役期。当时,她的姑妈与她通电话时不无担忧地开了个玩笑:“我们总想把你给藏起来,让他们不能带走你。”可是林奇却兴致勃勃地回答说:“不,不,姑妈,我想去。大多数的人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可是我却要去另一个国家!”然而,这是战争,远不是去远足那样轻松。她确实开拔到了数千公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看到了她有生以来从未看到的风光,却也几乎把19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当然,更让她意料不到的还是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3月23日,林奇所在的美军第507机修连车队遭到伊拉克士兵伏击时陷入慌乱,她乘坐的一辆“悍马”战车被敌方射出的一枚炮弹击中,率领这支车队的军士长罗伯特·道迪当场丧生。当时,林奇的好朋友、同一连队的女兵洛丽·普里斯特瓦坐在“悍马”驾驶座上,炮火使她失去了对车辆的控制,“悍马”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撞向一辆已经无法动弹的牵引拖车,普里斯特瓦身受重伤,而包括林奇在内的6人则被俘。此后,林奇的传奇故事有了个好莱坞大片般的结局:她被美国军队从一家医院中成功救出并成了战争英雄,虽然身负枪伤,但毕竟是活了下来。
【|洛丽·普里斯特瓦|】
【洛丽·普里斯特瓦是伊拉克战争中第一个阵亡的美军女兵。洛丽和林奇在得克萨斯州布利斯堡军事基地服役时便是室友,在伊拉克战争中两人又共享一个帐篷,建立了纯洁的友谊。她的父亲曾参加过越南战争,爷爷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军中服役。洛丽是个单身妈妈,她到军中服役部分是对军事感兴趣,但主要还是希望有稳定的收入以抚养自己的孩子。】
美国媒体称,林奇得以侥幸活下来,是因为她碰上了一个正确的时间——当时美国军方正好需要在战争中树一个典型,用来鼓舞美军士气,她就此成了英雄。而事实上,“人造英雄”的经历也让林奇付出了很大代价。在真相曝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经常会收到恐吓信。人们指责她没做任何有价值的事情,更配不上英雄称号。林奇的自传赚取了100万美元稿费,却遭到阵亡士兵家人的强烈抨击,他们指责林奇的行为玷污了死者。美国陆军阵亡士兵詹姆斯的父亲基耶赫指出,他的儿子与林奇遭遇同一场伏击,林奇受伤住进了伊拉克一家医院,詹姆斯却死在战场上。“这真的很残酷。她靠我儿子和其他人的死赚钱。她(在战场上)所做的只不过是履行职责而已。”对此,林奇后来也向美联社记者坦承,“我以前很在意,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恨我,我只是参战10万军人中的普通一员。”而今,她已经拥有更强的毅力,不会再为这种事苦恼了。
2007年4月24日,林奇前往美国国会作证,宣称自己的所谓英雄经历全部是由美国军方编造和操纵的。她在听证会上说,她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身受重伤,根本不知道美国国防部正在利用她拍摄一部虚假的英雄宣传纪录片。她还说,“这是不真实的。我直到现在还觉得非常困惑,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撒谎,并试图将我宣传成一个伟大的英雄。问题是美国人民有能力自我断定哪些人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需要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美国军方操纵拯救过程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们更不应该把拯救过程拍摄下来。他们利用我来象征某些东西。人们会为此编造自己也不会相信的故事,这样做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他们这么做显然是错误的”。
尽管面临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指责,在美国的杰西卡·林奇网站上,还是有很多美国民众表达他们对林奇的支持。他们对她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做法表示支持和赞扬,并认为林奇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的弗朗克·威尔纳留言说:“我只是短暂地听了你上个星期在国会作证过程中的只言片语。你说美国人民能够识别他们心目中的英雄。那么,我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可以说的是,你永远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最使我感动的是你和洛丽家庭背景的差异,而你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忠诚于你的战友。这种友情给我上了一课,让我知道作为一个美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杰西卡,你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请不要低估你自己。你永远是一个美国英雄。你应该知道这一点。”
伊丽莎白·布克写道:“我希望杰西卡能够光临这个网站,读到我写的这些话。我要告诉她的是,当她和她的战友在受到敌人攻击的时候她是否开枪目前虽然有争议,但是,杰西卡,你是为了你的祖国而让自己的生命暴露在危险当中。实际上,你是否勇敢地回击或者有没有开枪并不重要,很多美国军人在帐篷里吃饭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献出了他们的生命。但是,这并不能减低他们在那里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一事实。在世贸中心倒塌之后,这些士兵响应了祖国的召唤。他们都是英雄,你也是。你为了你的祖国将终身带着伤疤,做出了感情和肉体的牺牲。你曾经显示出伟大的勇气,正像你现在(作证中)所显示出的勇气一样。我是一个女权运动活动分子,我对美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力量从来都是非常钦佩。强有力的妇女永远都能够激励所有其他妇女站出来。”
五、生活还在继续
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林奇已经厌倦英雄式的生活。在接受采访时,林奇表示,“我本想做些与孩子打交道的工作,历经风波之后,一时有些迷失方向”,“我唯一希望人们记住的是,我作为一名士兵,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这没什么特别的。从内心深处来讲,我只是个乡下姑娘”。
2005年8月,林奇靠着军人奖学金走进了西弗吉尼亚大学的校门,与4600名其他一年级新生共同开始了校园生活,并试着让自己的军人历史远离公众视线。尽管从不主动谈论自己的戎马生涯,林奇心里仍很清楚,“大家认识我是谁,只是假装不知。这是为我好,因为它使我有机会融入集体,像普通人一样体验校园生活。”
林奇在她的军旅生涯中共获得了4枚奖章,其中的3枚——铜星勋章、紫心勋章以及战犯荣誉勋章都与伊拉克战争中的被俘经历有关。为了纪念那些在伊拉克战场上为美国牺牲的“所有真正的英雄”,同时恢复自己内心的宁静,2007年4月25日,林奇公开宣布,已决定将美国军方颁发的铜星勋章、紫心勋章以及战犯荣誉勋章全部销毁,并铸成一枚纪念勋章。她说,美国军方虚假的宣传使得她内心一直难以真正平静,由于此前在军中服役,她对于军方的这种安排也只能被动地予以接受和配合。但这些勋章从来没有给她带来真实的荣誉感,她甚至在退役前根本没有勇气来正视这些荣誉。当然,对于那枚普通士兵奖章,林奇表示“会一直予以珍藏,它曾经带给我的惊喜我也会一直铭记在心。”
2011年11月,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这意味着历时8年的战争就此画上了句号。但是,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当年,“悍马”军车的损毁导致林奇全身多处负伤,包括脊椎骨折、神经损伤和右臂粉碎性骨折。至今,林奇已接受了21次外科手术,肢体的严重损伤仍在折磨着她:她的脊柱内现在还有钢钉,右臂内也有矫正器,股骨和腓骨内都有金属器械;她的右脚是用螺丝、板材和针固定起来的,左腿从膝盖以下都毫无知觉,每天都要戴保护套。有时候,她会感觉疼痛,有时又为自己无法奔跑而失落。不过,想起在伊拉克阵亡的好友洛丽·普丽斯特瓦,林奇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她说,“意识到她(洛丽·普丽斯特瓦)就死在我身边,并且下一个可能是我,我的人生观逐渐发生了改变。你一定要感谢现在拥有的东西,即使它不是最初想要的。”
战争带给林奇的不仅是身体的伤害,还有精神的创伤。林奇说,她现在还常常做噩梦,梦里基本是同样的内容:有人追她,而她怎么也跑不掉。每次,她都必须让自己醒过来,然后起床四处走动,不然她会继续返回梦境。林奇没向医生说过这些,她认为家人和朋友比医生更能给她支持。此外,部队里也有和她一起幸存下来的同伴,她每隔几个月就会和他们聊聊。她说:“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但我们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
自从被解救出来并被戴上英雄的桂冠后,林奇就陷入了由国家、政党、集团、个人等组成的一种看不见头绪的是是非非的网络之中,让她喘不过气、脱不开身。时至今日,作为美国军方塑造的“奋战到最后一颗子弹”的英雄,杰西卡·林奇这个名字如果还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公众会由她联想到仍在服役的美军士兵。林奇认为,“他们依然需要祝福,和10年前的情况一模一样。”有记者问林奇,会不会感觉自己被军方利用了?她说:“我认为我提供了一种提高所有人对战争信心的方式。政府利用我作为一个形象。他们能以此来显示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
无论怎么说,林奇都算是个幸运儿。至少,她从伊拉克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没让父母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且,在经历了生与死、真与假、美与丑的历练和洗礼后,林奇已经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生命的方向。2007年1月19日,林奇当上了妈妈,她和男友韦斯·鲁宾逊决定给女儿起名叫达科塔·安·鲁宾逊,这是为了纪念牺牲在伊拉克的好友洛丽·普丽斯特瓦,普丽斯特瓦名字的中间一节是“安”,而达科塔的意思是友谊或伙伴。2011年12月16日,28岁的杰西卡·林奇在母校沃特县小学结束了教师实习,并亲手接过了西弗吉尼亚大学颁发的教育学学位证书。10年前,林奇报名参军就是为了“挣钱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历经磨难,她终于梦想成真。
事实上,林奇只是美国女兵中极其普通的一员,是伊拉克战场上千万美国女兵中的一个。与那些女将军、女指挥官相比,她远没有卓越的才华,也没有超群的能力,她只是做了一个战士应该做的事情。但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她被美军及美国媒体打造成了一个战争英雄,经历了一个普通女兵不可能经历的一切。不可否认的是,林奇的故事曾帮助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度过了一个艰难的时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