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习惯地和周围的人抱怨。“哎!工作太累了,天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简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我们那个老板一点儿人情味儿都没有”, “我那个单位的环境实在糟透了,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
面对诸如此类的抱怨,我们也许已经习以为常。却忽视了抱怨带给自己的巨大危害。抱怨的实质就是对别人提出不满、批评、指责,甚至是诅咒和谩骂。中国有句谚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职场中,无矛头的抱怨伤害了老板、上司或同事,这就不是有碍面子的小问题,而是影响个人前程的大问题了。如果因为一些于事无补的抱怨,就给自己带来祸端,实在是得不偿失。
叶子在一家文化公司上班,她每天工作都阴沉着脸,总是一副愁苦不堪的样子。熟悉她的人似乎从来也没有从她的嘴里听说过“今天真高兴”之类的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的话。甜美上班总是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她总是在不停地抱怨。有人问她,是因为她不喜欢这份工作吗?她也回答不上来,这已经是这一年的第四份工作了,似乎以前的每份工作都不如她意。
她的一个同事说:“我相信叶子在我们公司干不长。”她的同事分析原因说:她整天抱怨自己的工作,从她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在抱怨,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长期相处。
我们是否非得选择抱怨来平衡我们的情绪不可呢?抱怨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呢?抱怨者的结局已经很充分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越是抱怨越是难以平衡情绪,越是抱怨越会引起他人的厌烦。抱怨者不仅是在破坏自己的形象,当然也是在败坏自己的人际关系,更严重的则是在自毁前程。
如果我们想抱怨,生活中总可以找到很多的借口,生活的现状不是我们想要的模样。当我们把焦点锁定在我们所抱怨的事情或关注点上,我们的视野将不会聚焦于一个健康、快乐与和谐的世界。但是,我们需要一直抱怨下去吗?
此时,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工作日不抱怨”计划。在一周内的40个小时工作时间内,时刻监督自己,不对环境抱怨,不对老板抱怨,不对同事抱怨,将“不抱怨” 始终贯穿自己的工作之中。
我们从对工作的“抱怨”到“不抱怨”会经过一个渐变的过程,当我们制定“工作日不抱怨”计划,控制怨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远离他人的抱怨有利于减少无意识的怨言
在每天的工作中,我们被抱怨所包围,自己的,他人的,但我们已经对抱怨声习以为常,并不认为抱怨过多,也不认为抱怨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这时,我们可以先让自己有意识地远离别人的抱怨,这样一来,当没有人响应我们的怨言时,我们的抱怨也许会减少一些。此外,我们要具有纯粹的潜力,准备创造伟大的作为,不断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一步步走下去,就会有振奋人心的新远景,等着我们去探索。
2.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抱怨
有时候,我们清楚自己一直在抱怨。在这个阶段,我们对抱怨有了清晰的认识,抱怨为自己添置了发展和进步的障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发现抱怨竟然有如此的弊害。这就需要我们下定决心要摈弃抱怨,把用来抱怨的时间,全部发挥在工作上,从而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3.努力使自己做到不抱怨
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抱怨已经影响工作与生活,就不能再让抱怨的情绪一直追随自己。这时,我们在在工作中以行动拒绝抱怨,当每次发出不必要的抱怨时,就要及时在内心纠正自己。在这个阶段,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开抱怨,试图改变多年抱怨的习惯,让不抱怨成为自己的工作主旋律。
4.养成不抱怨的好习惯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使自己抛弃抱怨的习惯,让不抱怨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时,我们会发现不抱怨的世界原来比抱怨的世界更加美好。
当我们制定了“工作日不抱怨”的计划,以实际行动改变了自己的抱怨习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世界因为不抱怨而发生了质的改变。尝试制定你的“工作日不抱怨”计划, 你的世界一定会因此而改观。
当我们不抱怨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自己的工作心态更加平和,自己的工作效率大为提升。总之我们会发现,工作的世界因为不抱怨而改变。
自我检查,预警抱怨病毒
在职场生涯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工作上的委屈。其实抱怨并不是对待委屈的有效应对之道,抱怨只会让自己的工作状态走向持续恶化。当我们遭遇工作中的委屈时,我们应该进行及时自我检查,预警抱怨的“病毒”蔓延,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委屈。
有些年轻气盛的员工,在工作单位受了一点点委屈,就想不开、闹情绪,最终发展到辞职不干。其实事后想想,事情并不是那么糟。挺一下,不都过去啦?职场工作,我们要有好心态、大气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失败感和窝囊气。
如果因为工作失当或绩效不彰,成为上司发泄愤怒的“受气包”,对谁都是痛苦和可怕的体验。纵然如此,我们也不可以将不满的情绪写在脸上。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看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让人知道你并非一个刚愎自用、或是经不起挫折的人。
有个英国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工作中因为某件事发生了冲突,有人会说“你坐那个位置看看,也要这样做”,说的是换位思考的习惯。当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时,你就会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不妥之处,这样,更有利于预警抱怨“病毒”的蔓延与恶化。
在人际的相处和沟通里,自我检查,可以有效地清除抱怨的“病毒”,从而促进与人和谐的交往,友好相处是顺利开展工作的保证。对于一个聪明的员工而言,应该学会做一个预警抱怨病毒的“听诊器”和“变压器”。
“听诊器”的特点,是能探测并判断别人的内部健康信息;对待态度不那么友好的上司或同事,我们要学做“听诊器”--设法了解其内心活动和真实意图,进行“换位思考”。
“变压器”的特点是能够对强大的电压进行缓舒、调节和分流。心理健康的人,面对不快,就能像“变压器”那样善于自动调整自己的情绪,很快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振作精神;但是一些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敏感多疑、对挫折耐受力低的人,则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担心上司对自己心存成见,意志趋于消极。
由于每个领导的工作方法、修养水平、情感特征各不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就会表现出明显差异。作为下级,不可能去左右上级的态度和做法。所以只要上司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工作、为了大局、为了避免不良影响或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哪怕是态度生硬一些、言辞过激一些、方式欠妥一些,作为下属也要适当给予理解和体谅;反之,如果不去冷静反思、检讨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纠缠于上司的批评方式是否对头,甚至出言当面顶撞,只会激化矛盾,更加有损于自己形象。
刘伟经常抱怨自己的主管,原因是他是单位里的“秀才”,在企划部门搞文案,可让他苦恼的是,不管他怎样地努力,都不能使他的主管感到满意。为此,他一度感到灰心丧气,甚至想到辞职。当他的主管调去其他部门以后,他的看法却有了些转变。刘伟承认,正是由于该主管对他近乎苛刻的高标准要求,才使他在其他人的赞美声中不致停步不前,而是负气式地拼命学习、“充电”、工作以提高绩效,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技能和成绩。
在单位里,有时候,我们是可怜的“受气包”和无奈的“变形金刚”,忍无可忍也须容忍、改变自身以求容身。但我们不再抱怨工作中的这些委屈时,我们得到的其实更多——豁达的心境、融洽的人际、腾达的事业……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即使在工作中遭遇委屈,我们也不能以抱怨对委屈,因为你的能力如何、态度怎样将最终得到公司和上司的肯定。预警抱怨“病毒”,忍住一时的委屈,我们将会收获长远的发展。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言,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当我们受到工作中的一些委屈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无谓的抱怨,因为抱怨是一种负面能量,你越是找人抱怨吐苦水,他并不会因为你的抒发,而减弱他的负面能量。抱怨让我们的心麻木,让我们无法听到圣灵的声音,因而就不能进入感恩、喜乐、平安、反省的状态。
清理抱怨,清理行动障碍
生活中充满了不如意,我们习惯了抱怨,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生不逢时,抱怨造化弄人。不知何时,抱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甚至成了一种病症。在抱怨中,对于拥有的幸福熟视无睹、不懂珍惜,却单纯地放大缺憾;在抱怨中,我们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把感恩的心态越跑越远。因此,我们要及时清理抱怨,清理影响我们人生前进路上的行动障碍。
歌德说:“把握住现在的瞬间,从现在开始做起。只有勇敢的人身上才会赋有天才、能力和魅力。因此,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行,在实干的过程当中,你的心态会越来越成熟。有了开始,不久之后你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工作中,我们一旦有了目标与想法,就一定要行动。尽管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障碍,但是请不要抱怨不曾得到上苍的偏爱,而是要努力坚持,继续追求梦想的行动,这样,你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他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过去的清名,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而一旦成功,却可以名利双收。
但他不具备演员的条件,长相就很难使人有信心,又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无“天赋”的迹象。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在成功之前,决不放弃!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
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失败定有原因。每次被拒绝之后,他就把它当做是一次学习。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他便在好莱坞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两年来他遭受到一千多次拒绝。
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人们认为他的剧本挺好,但要让他当男主角是不可能的。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一千三百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二十多次的导演对他说: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演好,但至少你的精神令我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
第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从此,史泰龙也成了国际知名影星。
史泰龙的健身教练哥伦布医生曾这样评价他:“史泰龙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恒心与持久力都是令人惊叹的。他是一个行动家。他从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他主动地令事情发生。”
抱怨是很消极的东西,一旦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你就开始失去了积极的动力,也就失去了全力以赴的信念。所以,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抱怨,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用坚定地行动获得成功。
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将今天该做的事拖延到明天,而即使到了明天也无法做好的人,占了大约一半以上。今日事,今日毕,才能成就大事。
很多成功者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之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出类拔萃、真正成功的秘诀。什么事一旦决定,马上付诸实施是他们共同的本质,“现在就干,马上行动”是他们的口头禅。而如果在行动中,遭遇了一次失败,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就开始怨天尤人,那么你将没有办法再集中精神对梦想全力以赴了。
端正态度,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工作中,有些员工总是抱怨每天的事情琐碎,做起来没有成就感,总是幻想着有一天,好运降临,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举成名。这是典型的好高骛远的想法,只是我们做好日常工作中每一件小事,提升自己,从而具备做大事的能力。
况且古人说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败往往就在于错失了细微之处。失败者的最大祸根,就是养成了敷衍了事的习惯。而成功者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做得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让自己经手的每一件事,都贴上完美的标签。
阿基勃特曾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董事长,而最初,他仅仅是一名最基层的小职员。
那时,阿基勃特来到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经过他手的单据,不论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他总要在自己的签名下面,工工整整地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甚至是在给家人、朋友或其他不认识的人的书信、便条上,他在签名之后也不会忘记写上这几个字。
刚开始的时候,有同事和朋友曾讥笑他,说什么公司的宣传也用不着他这样傻干,阿基勃特也不作解释,在以笑作答之后,仍继续傻傻地坚持签写自己的“每桶4美元”。
时间长了。人们竟不喊他的真名,而叫他“每桶4美元”了。后来,这件事传到当时的董事长洛克菲勒的耳里。洛克菲勒为公司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职员感到高兴,于是,他约见了阿基勃特。通过交谈,洛克菲勒对阿基勃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洛克菲勒卸任后,他便推阿基勃特继任了董事长。
阿基勃特从“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举手之劳的简单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一做到底,最后打败济济高手,赢来机遇。优秀的员工往往是兢兢业业,把一切细节做得最完善的员工。
做事一丝不苟,意味着对待小事和对待大事一样谨慎。生命中的许多小事中都蕴涵着令人不容忽视的道理,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到。那种认为小事可以被忽略,置之不理的想法,正是我们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源,它导致工作不完美,生活不快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生命中的大事皆由小事累积而成,没有小事的累积也就成不了大事。做任何工作,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端正的工作态度。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成功之前,早已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成功是长期努力和积累的结果,更是苛求工作细节的最佳诠释。
美国黑人华盛顿·卜克青年的时候,到一所学校请求入学。同他会见的是一位校中的女职员,因为看见他衣服褴褛,不肯收他。他独自坐在那里几个小时之久。那位女职员看见感到很稀奇,便告诉他说学校中有一间屋子需要人洗刷,问他能否做这件事。卜克答应了。
他殷勤洗濯地板、擦拭桌椅,把那间屋子清理得没有一点尘垢。过了一会儿,那位职员来到这间屋子里,拿出雪白的手帕擦拭桌椅,白手帕上竟没有一点污秽,便允许卜克入校读书。那个女职员就是要借着这件微小的工作试验一下华盛顿·卜克的人品,看看他是否谦卑,是否殷勤,是否能做好这件小事。如果他想:“能否被收留还没有把握,谁甘心先做这种义务的苦工呢?”因此不肯打扫这间屋子,或是虽然打扫,却是草草了事,并不打扫得清清洁洁,那么,女职员能否收留他呢?
这个青年人后来果真成就了大事,兴办黑人的教育事业,不仅受到千万黑人的爱戴,而且受到千万白人的尊敬。
工作中有许多细微的小事,这往往也是被大家所忽略的地方,有心的员工不会看不起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的。俗话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学做些小事,在老板看来,也许是填缺补漏,但时间长了,你考虑事情周到、能吃苦、工作扎实的作风就会深深地印在老板心中。
因此,我们唯有把“每一件寻常的事做得不寻常的好”,苛求细节的尽善尽美,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如果凡事你都没有苛求完美的积极心态,那你永远无法到达成功的顶峰。
拒绝拖延,做行动上的巨人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却感受 着被窝里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 一会儿。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五分钟,甚至十分钟……
拖延者通常是制造借口与托辞的专家。把本应前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敷衍到后天,是一种很坏的工作习惯。对一位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拖延最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 进取心。
无论梦想多好美好,只靠空想是不可能成功的。任何成功都是在付诸行动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工作中也一样,纵然你有无数个美好设想与计划,如果迟迟不行动,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解决拖延的唯一良方就是行动。
我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每个人的命运是自己掌握的,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的,要想改变自己的糟糕的现状,不能靠抱怨,而应该靠自己的行动,并且是立即行动。只有自己行动了,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切记,千万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因为失意会在坚持不懈的行动中变得更加美好。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力量分析”。在这里面,他描述了两种力量:阻力和动力。他说,有些人一生都踩着刹车前进,比如被拖延、害怕和消极的想法捆住手脚;有的人则是一路踩着油门呼啸前进,比如始终保持积极、合理和自信的心态。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工作。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老板眼中的优秀员工,你就应当把脚从刹车踏板——“拖延”上挪开。
安东尼是IBM公司的一个部门主管,每天醒来就一头扎进工作堆里,忙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于是,安东尼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公司经理。
来到这位公司经理的办公室时,安东尼看见他正在接听一个电话。听得出来,和他通话的是他的一个下属,而这位经理很快就给对方作出了工作指示,刚放下电话,他又迅速签署了一份秘书送进来的文件。接着又是电话询问,又是下属请示,公司经理都马上给予了答复。
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再也没有他人的“打扰”,这位公司经理于是转过头来问安东尼有何贵干。安东尼站起身来说:“本来我是想请教您,身为一个全球知名公司的部门经理,您是如何处理好那么多的工作的,但现在不用了,您已经通过您的行动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明白自己的毛病出在哪儿了,您是现在就把经手的问题解决掉,而我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先接下来,等一会儿再说,结果您的办公桌上空空如也,我办公桌上的文件却堆积如山。”
安东尼从这位经理身上学到了绝不拖延的工作习惯,他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同事、上司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加融洽了。一年后,深得上司信任和器重的他被提拔为部门总经理,成为公司炙手可热的人物。
优秀的员工不会拖延,他们会想方设法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将任务完成得最圆满、最漂亮。这些人,也最终能够得到工作的最佳回馈。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忧虑。如果总是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于切实的行动,成功则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你所推迟的许多事情都是你曾经期望尽早完成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一拖再拖。有时你甚至每天都要对自己说:“我的确应该做这件事了,不过还是等一段时间再说吧。”那么,你将永远只有一个想法而得不到真正的成果。如果当你开始着手做事——任何事,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处境正迅速地改变。
敬业尽责,做好手头的工作
职场中,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可作我们的人生原则。如果没有了责任心和敬业的精神,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是成功者,一定是要某一领域里进行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正如一位先哲所说:“如果有事情必须去做,便全身心投入去做吧!”
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美德的圣殿,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顺序,即必须经过前者的座位,才能到达后者——勤奋敬业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忠于自己的职业,是几乎每位成功人士的重要法宝。
工作是成就事业的唯一途径,如果把工作看成是生活的代价,是一种无可奈何、无法避免的劳碌,那将是十分错误的!我们谁都不可否认这样一个普遍的真理,敬业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轻视自己的工作,是不可能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由于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必定倍感工作艰辛、烦闷,自然工作也不会出色。
飞雯是一家公司的秘书,飞雯的工作就是整理、撰写、打印一些材料。她的工作单调而乏味,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但飞雯不觉得,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好,她说:“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你做得好不好,不是别的。”
飞雯整天做着这些工作,做久了,飞雯发现公司的文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公司的一些经营运作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于是,飞雯除了每天必做的工作,她还细心地搜集一些资料,甚至是过期的资料,她把这些资料整理分类,然后进行分析,写出建议。为此,她还查询了很多有关经营方面的书籍。最后,她把打印好的分析结果和有关证明资料一并交给了老板。老板起初并没有在意,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读到了飞雯的这份建议。这让老板非常吃惊,这个年轻的秘书,居然有这样缜密的心思,而且她的分析井井有条,细致入微。后来,飞雯的建议中很多条都被采纳了。 老板很欣慰,他觉得有这样的员工是他的骄傲。当然,飞雯也被老板委以重任。
其实做到这些可能并不难,比领导要求的上班时间早到一些,利用这点儿时间把一天的工作整理清楚,这样不至于让一天过得混乱;主动地对待工作,不要等着领导追问时才想到工作还没有做完;如果能迟一点回家,那么就利用下班的时间把一天的工作整理一下,看看哪些还没完成,需不需要加班,今天哪些工作完成得比较漂亮,哪些做得不够好,哪些需要改进。
敬业尽责,认真做好手头的工作,是行动上的真正体现。如果你能够真正做到这些,你就会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工作既是员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获取报酬的方式,也是展现自我才华、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和舞台。不仅如此,工作还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和内容。
敬业表面看起来有益于公司和老板,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自己。当我们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时,就能够从其中领悟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能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