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桂林剧场狼狈退场的汪精卫夫人陈璧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战斗的地方,就有戏剧,有戏剧的地方,就有战斗。”利用戏剧激发民众奋起抗日的救国热情,这是桂林抗战文化城运动的一大特色。

    当年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在桂林剧场看戏,观众被戏剧情节所感染,而且情节正好影射的就是汪精卫投降叛国的内容,观众的振臂高呼,整个剧场群情激愤,让陈璧君脸色铁青,如坐针毡,全身仿佛淹没在被唾骂的口水中,不得不退场,这个故事说明戏剧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无穷的。

    戏剧作为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迅速的感染力在抗战宣传中所发挥出的作用是巨大而积极有力的。正如夏衍所说的“一个优秀的剧目胜过百十篇书写的文章所产生的力量”。1938年夏,戏剧家欧阳予倩应广西大学校长、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马君武博士的邀请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他首先将《梁红玉》改编成桂剧,并亲自导演。《梁红玉》在正阳路南华戏院演出后,由于观众反响巨大,连续演出28场,结果是场场爆满,在当时的全国都很有影响,名气很大,许多外地来桂林的人都要去戏院看戏,尤其是要看欧阳予倩导演的。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李克农处长也很支持欧阳予倩在桂林的桂剧改革,希望他能将桂剧改编成宣传抗战、鞭笞黑暗、歌颂光明的有力武器。能使桂林的抗战戏剧运动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抗战救亡的重要内容。当时由桂剧班排练和演出的《梁红玉》,以饱满的激情,创新的表演方式,讴歌南宋抗金英雄梁红玉,展现的是她同心协力,“歼强寇,收复冀北定江南”的抗敌救国的事迹,同时又抨击了汉奸投降派的丑恶行径。《梁红玉》剧目中的剧情有梁红玉、韩世忠夫妇正为“兵源不足”而口舌交锋的情节。韩世忠怪老百姓不踊跃应募从军,而梁红玉则讥讽他说:“那只怪你们这班老爷们‘太好’了!”“百姓怕你们这班老爷还来不及呢!”“哪还敢来应征从军?”剧情中的此话一出,当即就刺痛了一位坐在包厢席里看戏的当局者,他觉得这些话好像就是在骂他们这帮人的。结果惹得这位官员心里很不舒服,面色难看,表情显然有些愤怒。他忍不住了,还径直走到后台对欧阳予倩说:“欧阳先生,中国的老爷也有蛮多的好老爷啊!”“梁夫人的嘴也太辣火了一点,先生是否为她稍易其辞?”欧阳予倩直截了当地回答他说:“可以禁演,一字不改!”这位官员显然被这没得商量的回答弄得更加尴尬,他戏也不看,就拂袖离去了。《梁红玉》在演出中的影射效果当然十分得奏效,就因为老百姓爱看,在连演28场后,引起当局的恐慌,《梁红玉》也遭到当局的下令禁演。欧阳予倩为此也只好被迫离开桂林去了香港。

    1939年上半年,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从香港路经桂林,作短暂停留,观赏桂林美景之余,入夜以后没有其他的安排,想起欧阳予倩在桂林导演的戏很出名,也去到南华戏院观看正在上演的《梁红玉》,剧情中的汉奸一登上台时,说的顺口溜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要想高官作,多擦雪花膏!”这个借古喻今的剧目,观众一听,便知骂的是汪精卫这个大汉奸,汪精卫素有“美男子”之称。在抗日救亡的关键时刻,这些内容的指向和寓意,就是以借古讽今的手法,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不抵抗主义,以及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和无耻行径。巨大的现实感染力激起观众当场高呼“打倒汉奸”、“打倒卖国贼”的口号,对那些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消极抗日、投降卖国的无耻之辈,是一种有力的鞭笞,让人们产生了更加痛恨的情绪。

    《梁红玉》剧情中出现的情节以及剧场观众现场的强烈反响,这是陈璧君始料未及的,她完全没有想到一场戏会让她如此尴尬,一个宋代历史背景的剧目会弄得她如此浑身不舒服,看戏的兴致一下子荡然全无了,留下的是让她胆战心惊的观众口号,骂声不断的刺耳声音。因为戏刚刚开始不久,演出时间还不到半小时,当剧情中的汉奸一上台出场,说的顺口溜,就将汉奸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待到观众当场高呼“打倒汉奸!”的口号时,她已如坐针毡,好像蚂蚁爬满身上似地。当梁红玉再一次痛斥汉奸王智,并喝令将其斩首示众时,台下又再次连续高呼“打倒汉奸!”“打倒汉奸卖国贼!”这时的陈璧君再也坐不住了,已经是气得脸色发青,浑身燥热,虚汗已经挂满了她的脸上。她估计,如果有人知道她就是汪精卫的老婆,恐怕她不被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也会被痛骂的声音给震死,被唾弃的唾沫给淹死,所以她不得不悄悄地狼狈退场,逃席而去了。

    欧阳予倩大师改编和导演的戏剧,不仅《梁红玉》里面有映射汉奸的情节,而且1939年他根据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同名剧目《桃花扇》改编创作的桂剧,同样赋予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超强的现实批判意义。《桃花扇》上演时,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几乎创造了桂林戏剧史上连演场数和卖座率的最高纪录。田汉先生观看后,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作诗八首,大加褒奖。其中一首写道:“无限缠绵断客肠,桂林春雨似潇湘。善歌常羡刘三妹,端合新声唱李香。”当时桂林经常有敌机空袭,人们经常要“跑警报”,但是为了观看《桃花扇》,桂林竟然出现了在“跑警报”的间隙排长队买票的情景。

    欧阳予倩改编并亲自导演的这部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戏剧,主要反映的是歌妓李香君坚贞爱国、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讴歌被压迫被歧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爱国情操。该剧以南明覆亡的历史悲剧为背景,把锐利的锋芒直接指向汪精卫汉奸集团,借老伶工(乐官)之口,揭露厚颜无耻的汉奸嘴脸。剧中有这样一段对白:伶工:我大明朝一个唱小丑的便是。

    内声:你是明朝人,今年多大岁数了?

    伶工:不折不扣,三百三十三岁。

    内声:你怎样活得那样长呢?

    伶工:因为我脸皮厚。

    内声:你从哪里来?

    伶工:我从南京来。

    内声:南京怎么样了?

    伶工:和三百年前一样。

    剧中李香君在与侯朝宗离别前也有这样一段唱词:“郎君为国当自勉,你有重任在双肩。从来女子遭人贱,何况我姻不值钱。重重束缚难舒展,千辛万苦对谁言。今番别后君休念,黎民百姓正倒悬。我心已死肠已断……”李香君唱到此时忍住呜咽时,侯朝宗接着唱:“叮咛言语记心间,早已立下澄清愿,内除国贼,外斩楼兰!”

    台上李香君呜咽悲泣,台下许多观众也涔涔堕泪,尤其女观众中还有出声恸哭的呢!当侯朝宗那声“内除国贼,外斩楼兰!”的台词一出,顿时引发雷鸣般的掌声。该剧在1939—1940年上映,“和三百年前一样”是1639—1640年,正是明朝被推翻的年代。汪精卫汉奸集团是1938年12月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剧中台词“和三百年前一样”和“我从南京来”等内容,观众中只要有文化、懂历史的,一听就知道这指的是汪精卫的伪南京政府和汉奸集团。而且李香君的“武将们也没有丝毫忠肝义胆,他们拥兵自守,只会各保地盘”等唱词,直接抨击了抗战的现实,道出了人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心声。因此剧目上演,立刻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捧场,结果也赢得连演33场的记录,场场座无虚席,场场观众爆满。只因为剧中台词多处影射抗战现实,深深刺痛了国民党权贵,最后也遭到了禁演的结局。

    抗战时期,蒋介石曾于1939年也秘密来到桂林,当他到广西省立艺术馆观看欧阳予倩导演的桂剧《木兰从军》时,由于戏中有花木兰屡次痛骂贪官污吏误国殃民的台词,结果蒋介石也被气得中途退了场,心中感叹有说不出的滋味,因为他是蒋委员长、蒋总裁,抗战时期的最高领导者,居然贪官污吏到处都是,从上到下一丘之貉,听到这样的台词他还坐得住吗?

    1942年,欧阳予倩的历史剧《忠王李秀成》,也因为影射国民党当局怯于外战、勇于内战,在审查中被改动30处,删去50多处。

    欧阳予倩抗战期间在桂林创作了14个桂剧节目,其中6个与抗日战争有关,锐利的锋芒,辛辣的讥讽,刺痛了那些消极抗日、昏庸腐败的国民党顽固分子和汉奸、权贵,它所点燃的抗日救亡烈火,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扑灭不了的!

    就如夏衍说的:“歌、剧,使人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个人,无数个人的心已在激动的情绪中结成一颗巨心了!”当时桂林的戏剧演出,经常是“台上演员感召了台下,台下响应了台上,观众和在演剧的进展中已融成一体了!”

    就这样,桂林文化城的抗战戏剧深深地感染了、鼓动了桂林人民,也影响着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情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