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曾针对目前的大多数员工只知道拼命工作(work hard),而不懂得如何聪明工作(work smart)的现状提出了“不换脑袋就换人”的理念。所谓换脑袋就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换掉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进行思考。
一个知名企业家曾经对他的员工说:“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要你去拼体力,而是需要你带着你的大脑来工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然而,在公司里,有些员工缺乏思考的能力。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怎么办”,而是逃避问题,这样的员工不仅不受企业欢迎,而且在职场上也难以有所发展。
“思考”这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源于IBM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的一次销售会议。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阴雨连绵的下午。老沃森在会上先介绍了当前的销售情况,分析了市场面临的种种困难。会议一直持续到黄昏,气氛很沉闷,一直都是托马斯·沃森自己在说,其他人则显得烦躁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老沃森缄默了10秒,待大家突然发现这个十分安静的情形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THINK”(思考),然后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缺少的是——思考,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工作赚得薪水的,我们必须把公司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思考。”然后,他要求在场的人开动脑筋,每人提出一个建议。实在没有什么建议的,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否则,不得离开会议室。
结果,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许多问题被提了出来,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此,“思考”便成了IBM公司员工的“座右铭”。
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作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工作取得进步,就是一个思考深入的过程。思考得多了,想到的方法自然就多了。当一个猎人打了一只兔子时,他就会想办法如何去猎一只鹿;当他猎到一只鹿时,他就会想如何去打一只熊。而只有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猎人。
杨春民是网通广州分公司支撑共享中心的主任,他被誉为网通里的“思考者”,那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应该怎样更好地开展工作,应该如何使工作效率提高。
支撑中心每个月都有一项任务,将该月出账的用户收入拆分到各营销中心。过去,这项工作是工作人员使用EXCEL表格来处理,通常需要花费好几天时间,还经常出错,影响到对各营销中心的考核。
杨春民又开始思考了:工作不能一味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看看我们走的路有没有错,是否还有其他路,可以更省力、更快捷。那么,现在能不能找到一个“数学公式”一样的东西将这些资料统一处理、提高效率呢?
他想到了用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可以对众多繁杂的数字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且查找方便、不易出错。于是,杨春民利用午休时间编制程序,协助收入拆分和佣金结算,利用数据库将所有用户的收入及其归属进行归档,账务组在该程序的辅助下,提前3天准确完成各营销中心的收入拆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公司经营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深圳分公司的CPN计费出账和结算在他开发的程序的帮助下,出账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结算时间由原来的5天缩短到2天。
杨春民能获得工作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善于思考的职业精神。他能够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处处为公司的利益着想。
步步高升是每一个职场中人的愿景,也是我们对自己亲人和朋友的一个美好祝愿。然而,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以绩效作为目标管理的企业里,现实很残酷。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更进入了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作为职场中人,如果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那么很快就会跟不上潮流,被社会所淘汰。
先哲笛兰说过:你最好开始游泳,否则你就会下沉,因为时代在变。
正因为时代是不断改变的,所以,社会环境、市场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的工作永远按着一种模式循环下去,这就需要我们时常换换大脑,进行思考。
思考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我们有意识,有认识和发现的能力,还有反应和构思的能力。我们通过思考、感悟和探寻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构成和决定着我们工作的结果。
一名优秀的员工,愿意观察、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同时仔细探求自己的思想对自己、同事、自己的工作与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耐心的实践和调查将因与果联系起来;利用自己的每一次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经历和日常发生的琐事,以此开始思考,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俗话说:“只有努力寻找的人才能找到,大门只会对敲门的人敞开。”因为只有通过耐心、实践和无止境的思考,让主动思考为你的工作保驾护航,你才能做得更好。
“革自己的命”:迫切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说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灵活地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柔弱的东西灵活多变,善于改变自己。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水却能够改变自己,它能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正因如此,水能攻克任何坚硬的东西。它可以滴水穿石,它可以让钢刀生锈,可以摧毁一切阻碍它的东西。所以,坚硬和刚强都不是永恒的,只有改变才能永恒。
同样,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一旦变化,我们必须学会“革自己的命”,随时调整自己的观念、思想、行动及目标以适应这种变化,这是生存的客观法则。
环境的变化,虽然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影响,但是,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可供发展的机遇。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好好利用这些机遇,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念,就有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来到东京附近的一座寺庙推销保险。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一位老和尚介绍投保的好处。老和尚一言不发,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以平静的语气说:“听了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的投保兴趣。年轻人,先努力去改造自己吧!”“改造自己?”原一平大吃一惊。“是的,你可以去诚恳地请教你的投保户,请他们帮助你改造自己。我看你有慧根,倘若你按照我的话去做,他日必有所成。”
原一平接受了老和尚的教诲,他策划了一个“批评原一平”的集会。集会的目的是让别人能坦率地批评自己,所以他确定了下列三项原则:一是集会要使人人都能畅所欲言,所以人数不能多,以五人为限。二是为了要让更多的人都有批评的机会,每次邀请的对象不能相同。三是既然是他主动邀请别人来的,别人就都是他的贵宾,一定要热情地招待他们。
基于上述的三项原则,他作出了如下的决定:
1.集会名称:原一平批评会。
2.时间:每月举行一次,一年12次。
3.地址:在安静的小饭馆,以晚餐的方式(每人一小瓶酒、一块炸猪排)进行。
4.邀请人数:每次5人,并请其中一人当会议主席。
5.参加限制:已参加过一次的人,最少隔一年再邀请他出席。
6.礼物:为感谢贵宾的宝贵意见,会后赠送每人一个小孩玩具。
一切就绪,他立刻去拜访几个关系较好的投保户。他诚恳地对他们说:“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上过大学,因此连如何反省都不会,所以我决定召开原一平批评会,恳请您抽空参加,对我的缺点加以指正。”这些人觉得这种性质的集会很有意思,都很痛快地答应了。
原一平批评会终于开锣了,他觉得自己就像是砧板上的一块肉,等着任人宰割。第一次批评会就使原一平原形毕露:
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
你的脾气太坏,而且粗心大意。
你太固执,常自以为是,这样容易失败,应该多听别人的意见。
对于别人的托付,你从不知拒绝,这一缺点务必改进,因为“轻诺者必寡信”。
你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你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你的知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加强进修,以成为别人的“生活指导者”。
为人处世千万不能太现实、太自私,也不能耍手腕或耍花招,一切都应诚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诚实才能维持长久。
他把这些宝贵的“逆耳忠言”一一记下来,随时反省自己。原一平批评会按月定期举行,他发觉自己就像一只蝉正在“蜕变”。每一次的“批评会”,他都有被剥一层皮的感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批评会”,他把身上一层又一层的劣根剥了下来。随着他把身上一层又一层的劣根剥了下来,他逐渐进步、成长。他把在“批评会”上获得的改进用在每天的推销工作中,业绩直线上升。
从原一平的这一行动上我们看到了他敢于“革自己的命”的决心,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日本的推销之神,也正是因为他敢于“革自己的命”,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给自己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换脑”。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那就是:有些时候,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迫切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改变不了环境,也不利用环境去努力寻找、开创新的机遇,而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把自己逼到了死角,一生难有任何作为。
其实,我们经常会身处一个陌生、被动的环境中,而环境本身往往又是不容易被改变的。这时正确的做法就是适应环境,在适应中学会“革自己的命”,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当你无法改变身处的环境时,就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适应它,在你付出勤奋后,便会发现成功已悄然来临。
勤奋未必能成功,拓展思路找方法
古语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之路,但仅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做事更重要的是拓展思路,寻找方法。
在企业中,有的员工做事毫无头绪,只注重宏观的效果,缺少对微观的把握。尽管从表面看来,他们也很勤奋,在天天加班的行列里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最后所作出的结果总无法令人满意。
在一家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工作的立盛,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令别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倾斜在他这一边,他也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领导布置一项任务时,立盛都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会找到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做着统计与分析,每当遇到一项复杂的数据时,他非要弄个明白不可。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工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勤奋、笃实的作风固然没错,但探究“为什么”远不如“什么对目前的工作有益”更重要。
以错误的方法工作,直接导致了立盛工作效率的低下,虽然消耗了大量精力,也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形成应该的正比关系产出。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有的员工工作很勤奋,每天都忙个不停,但是由于工作方法不正确,效率很低,还常常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工作绩效平平;有的人平时很少加班,工作方法正确,能用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工作,绩效相当好。对于前者,或许最初上司会因为你的刻苦努力而欣赏你,但是长期下来,由于工作获得的结果始终不佳,你的努力几乎都是白费。这是一个重视过程,更重视结果的年代,我们不仅要勤奋,更要用合理的方法做事。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
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当它爬到大半时,就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之后,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第一只蚂蚁仍在不停的跌落中重新开始。
这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勤奋未必能成功,拓展思路寻找方法才最重要。第一只蚂蚁毫不气馁的勇气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不断努力、不断失败之后,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想想,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或许远比我们拥有勤奋的态度要有效得多。失败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经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获得些什么,改善些什么。没有对失败的反思,只是一次次重复失败,只能是白费力气。
成功除了取决于勤奋、坚持、勇敢以外,更需要正确的方法。也许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成功会来得比想象的更快。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勤奋、毅力等品质对于解决问题和成功的重要性,但是在许多时候,一个好的方法能让你事半功倍。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W=X+Y+Z。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从这个大家公认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知道,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如果只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没有正确的方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同样需要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才能保证最后获得成功!
阿基米得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如同一个有利的恰当的工具,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即使问题再棘手,也有解决的可能。相反,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一味勤奋做事,只会浪费精力和资源,也不会获得什么好结果。
不能改变手中的牌,就改变出牌的方式
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家人玩牌,他连续几次都拿到很糟糕的牌,情绪非常不好,态度也开始恶劣起来。他母亲见状说了段刻骨铭心的话:“你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就好比人生,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是什么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所做的就是尽你的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
这句话流传了下来,受益的不仅仅是艾森豪威尔,还有千千万万同他一样手中拿着一把“坏牌”的人。他们都在寻找一种方法,要玩好手中的坏牌。
这让我们想到了“命运”之说,有人这样解读“命运”:“命”是由基因决定的,是伴随我们一生难以改变的那一部分。“运”则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加以改变的。有时,我们会有一个不如常人的出身,会有贫寒的童年,甚至会有残缺的身体,这些就像我们手中拿到的坏牌,这是不可变更的。但是,究竟怎样来玩这把牌,主动权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可以变换出牌的方式,尽全力得到最好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福·汤姆逊有一次外出回家时,天色已晚,大街上静悄悄的,连个人影都没有。他摸了摸旧大衣口袋里的2000美元,心里不免为之担忧。因为当时费城的强盗很猖獗,人们外出时往往带上几美元,以在被劫时乖乖地奉上,保全自己的性命。
汤姆逊边走边警惕地观察四周,果然发现身后几米远的地方,有个戴鸭舌帽的彪形大汉紧紧尾随着他。他慢跑快走,怎么也甩不掉这个“尾巴”。汤姆逊毕竟是个心理学家,他急中生智,冷不防地向后转,朝大汉迎面走去,并用凄惨的声音对大汉说:“先生发发慈悲,给我几角钱吧!我快饿得发昏了。”
大汉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一副寒酸相,嘟囔着说:“倒霉!我还以为你口袋里有钱呢!”说完,他从口袋里摸出一点儿零钱抛给汤姆逊,然后把大衣领子竖起来半遮着脸,很快闪进黑暗里去了。
你一定会说:汤姆逊太聪明了。的确,有思想的人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将主动权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企业无不喜欢“玩好坏牌”的员工,有了这种精神和智慧,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们都可以把问题完美解决。
19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打字机的字键在击打后弹回速度较慢,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很容易发生两个字键绞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小心地把它们分开,这样严重影响了打字的速度。肖尔斯公司作为当时最大的打字机生产厂家,时常收到客户的投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伤透了脑筋,因为材料的局限,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再增加字键的弹回速度了。
当大家都在为增加字键弹回速度绞尽脑汁时,有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出了一条趋害避利的新思路: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的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法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这无疑是当时条件下的一个好思路。
降低打字员击键速度的诸多方法中,最简单的是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把常用的字母摆在较笨拙的手指下,使用概率低的字母反倒由最灵活的手指来负责。结果,我们常见的字母组合键盘诞生了,并且逐渐定型。
有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会让我们很难向前迈进一步,但只要用头脑想一想,就可以想出将“坏牌”变“好”的方法。已故的西尔斯公司董事长亚当斯·罗克尔说:“如果有个柠檬,就做一杯柠檬水。”柠檬,真的是太酸,不能称作美味。但是,只需稍微改变一下出牌的方式,把柠檬做成柠檬水,却可以使它比任何甘甜的果汁饮料都更有味道。由此看来,只要我们用心,能够变通地思考,改变出牌的方式,就有可能从一件“坏事”中找到正面的因素,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称职的员工时刻都明白,不能改变手中的牌,就改变出牌的方式。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变通。当问题出现时,就像我们的手中握着一把糟糕的牌,状况难以改变,这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思路,改变行事的方法,继而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卓越。
用心工作,给企业多提合理化建议
追求效率是对一个现代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时代,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果。工作不单要用力,而且要用心,要善于动脑筋,多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张瑞敏曾说“世界上长盛不衰的百年企业,不变的是其创新的精神”。为了使创新在海尔形成一种“气候”,提高员工创新的理念与能力,让每个员工多谋创新之策、多出创新之招、多做创新之事,海尔给每个员工都发了“合理化建议卡”。员工对管理、技术、工作等任何方面有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而对于合理化建议,海尔会立即采纳并实行,对提出建议的员工还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由此不但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
合理化建议是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的一个积极的表现,它不只是起到“好产品、好主意”的作用,而且还是发动员工参与管理、促进上下沟通的良好形式。在日本,很多企业把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和企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单靠自上而下的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与自下而上的建议相结合。日本企业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和组织员工提建议,要求员工在家中、车上等都要想问题,他们把合理化建议说成是“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来”。通过合理化建议运动,企业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增强了公司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柯达的“建议制度”举世闻名,这项制度的诞生,源于一位普通员工对玻璃窗的关心。
1880年,乔治·伊斯曼创立了柯达公司。刚开始的时候,公司只是一个拥有几十人的小公司。如何才能把公司做大,这是乔治一直思考的问题。1889年的一天,乔治收到了一个普通工人写给他的建议书。这份建议书的内容不多,字迹也不怎么工整,却让他眼前一亮。
这个工人的建议书是这样写的:“建议把生产部门的玻璃擦干净。”
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管理者都没有放在眼里,甚至认为这个工人小题大做。以前乔治就是这样想的,他认为擦玻璃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但这次却不一样,他从这里面看到了其中的意义——这正是员工热爱公司,积极推动公司发展的表现啊。他马上召开了表彰大会,亲自为这个工人颁发奖金。会后,乔治促成相关部门制定了员工建议制度,这项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公司员工提出的建议接近200万个,其中被公司采纳的超过60万个,这些建议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仅仅1983和1984两年,柯达公司因为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所节约的资金就高达1850万美元。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促进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如果你能够积极地为公司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自己的上司分忧解难,而不是时刻带着满腹的问题去找他们解决,相信很快你就能成为老板眼中的关键员工。
微利时代,想方设法为企业降低成本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或已经面临微利的挑战。微利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经济全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生存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赢得利润,因为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然而企业的利润和成本密切相关,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因此,在利润空间日趋狭窄的情况下,谁的成本低,谁就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
所以说,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面对严重的浪费现象,面对这样一个微利时代,企业的员工若想要所在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想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节约意识,树立自己的节约精神,想方设法为企业降低成本。
每一名对企业有责任感的人,都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会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浪费降到最低限度,小心地使用设备和服务设施,高效率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这样,不论是开动一台机器,还是进行一次车间服务,或者是在办公室打一封信件,他都会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吴少阶、苏天荣是大唐集团下属的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灰渣班的班长和副班长,这两个人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创造,运用小小的一次性塑料杯实现了一辆本田轿车的丰厚价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处理灰渣的过程中,要消耗很大的电量,这两位班长就琢磨着怎么使能耗降下来。经过理论分析,他们知道,只要将灰水比提高到最经济值,提高灰水浓度,降低冲灰水量,缩短灰渣泵的运行时间,8台灰渣泵的电耗就能降下来。关键词就是灰水比。
要得到灰水比的最经济值,以前依赖肉眼直观观测冲灰器中灰水的浓度,显然非常粗糙,极不准确。用标有刻度的玻璃杯,取灰水时又极易破碎。他们索性弄来几只一次性塑料杯:与其用过一次扔掉,倒不如变废为宝,拿它们作为测量工具。
当公司的三台机组运行之时,每天一早,吴少阶、苏天荣两位班长将工作布置下去后,就拿上塑料杯和对讲机,开始分头蹲守125MW、310MW机组现场试验。先用塑料杯从一个冲灰器中取一满杯灰水,放平沉淀,约两分钟左右,即能测出杯底的灰与杯中水的比例。水质清,灰水浓度低,则就地关小冲灰水手动调节阀;反之,浓度大,则适当开大调节阀。根据不同的机组负荷,取水、沉淀、调节,并记录下冲灰水量等相关参数。周而复始,每天每个冲灰器大约要试验3~4次。310MW一台机组有16个冲灰器,125MW一台机组有12个冲灰器,两位班长每天奔波在几十个冲灰器之间,至少取水试验上百次。成百上千次的试验让他们欣喜地发现:冲灰水量减少,灰渣泵前池水位降低,灰渣泵的停止时间延长了,电耗肯定会降低!最终,他们确定了维持灰水比、冲灰水量等最经济的运行参数和方案。方案立即在各灰渣班运行人员中严格实行,一次性塑料杯也“广为流传”,成了灰渣班员工们手中的宝贝。
经过一个多月的娴熟掌握和精细调整,灰渣班大幅下降的耗损令人刮目相看!杜绝了打清水,灰水比保持在一定比例,冲灰水量单机平均节水70t/h。仅以当月20日的数据为例:125MW机组一台机组运行,灰渣泵的电耗从25000kwh降至17000kwh,节电8000kwh;310MW机组两台机组运行,灰渣泵的电耗从12000kwh降至5000kwh,节电7000kwh。如果四台机组同时运行,平均每天可节电23000kwh,按0.32元/kwh的上网电价计算,一个月(30天)将节能创效22万元左右,正是一辆豪华本田轿车的价格!
对于企业来说,节约的都是利润。控制好成本,把本来需要支出的部分节省下来,实际上就等于是赚到的利润,这同时也成了一个新兴的利润点。当然,为企业节约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企业中每个人都视节约为己任,才能为企业赢得利润。
在2003年度《财富》500强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营业收入计算,丰田公司排在第8位,但是以利润计算,丰田公司却排在第7位。数据显示,2003年丰田公司的利润总额远远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利润总和,也比排在行业第二位的日产汽车的4459亿美元高一倍多。丰田公司的惊人利润从何而来?
丰田公司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是由公司员工自觉节约省下来的。丰田公司的厉行节约是全球有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丰田公司的员工很在意组装流水线上的零件与操作工人之间的距离。如果这一距离不合适,取件就需要来回走动,这种走动就是一种浪费,要坚决避免。另外,丰田公司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整条流水线上有一根绳子拉动着,任何一个员工一旦发现“流”过来的零件存在瑕疵就会拉动绳子,让整个流水线停下来,并将这个零件修复,绝不让它进入下一个工序。
在丰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设计师在设计汽车门把手时发现,原来的汽车门把手零件过多,这样就会增加采购成本。于是,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对门把手重新进行了设计,结果把门把手的零件从34个减少到5个,这样一来,采购成本节约了40%,安装时间也节约了75%。
企业与员工本身就是一个共生体,企业的成长,要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要依靠企业这个平台。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的确,企业与员工本身就是利益上的共同体,只有企业获利,员工才会最终获利。如果你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你一面在为企业工作,一面在打着个人的小算盘,怎么可能让企业赢利呢?你的利益又从何而来呢?
现在有许多员工心里仍然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他们总是认为钱是企业的,浪费的是企业的资源,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对于节约总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平时在工作当中也总是大手大脚,随意地浪费原料、办公用品等,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这些员工缺乏责任感,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员工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节约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单纯从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来说,降低企业成本是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对于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不仅可以间接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还有助于逐步形成勤俭持家、注重节约的企业文化。同样,降低企业成本不仅对企业有好处,更会惠及员工自身。每一名员工都能够自觉地为公司节约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效益,使企业的效益更好,这样企业就更有能力给予员工相应的回报和鼓励。
在市场以及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节约已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成功的资本,一种企业的竞争力。能够有效节约的企业,会在市场中游刃有余、脱颖而出。同样,能够想方设法降低企业成本的人,也必会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