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中,很多员工虽然颇有才学,具备种种获得上司赏识的能力,但是却有个致命弱点——缺乏挑战的勇气,只愿做职场中谨小慎微的“安全专家”。对不时出现的那些异常困难的工作,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一躲再躲,恨不能避到天涯海角。他们认为:要想保住工作,就要保持熟悉的一切,对于那些颇有难度的事情,还是躲远一些好;否则,就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结果,终其一生,也只能从事一些平庸的工作。当然,这样的员工也不会是老板心中的称职员工。
“职场勇士”与“职场懦夫”,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根本无法并驾齐驱,相提并论。一位上司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是有奋斗进取精神,勇于向‘高难度任务’挑战的员工。”
生命是自己的,想活得积极而有意义,就要勇敢地挑起生命中的重大责任。因为高难度任务是机会在考验你,一旦你能够做到勇敢地向高难度出击,那么成功的机会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向你走来。
在1888年的大选中,美国银行家莫尔当选为副总统,他执政期间,声誉卓著。当时,《纽约时报》有一位记者偶然得知这位副总统曾经是一名小布匹商人,感到十分奇怪:从一个小布匹商人到副总统,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带着这些疑问,他访问了莫尔。
莫尔说:“我做布匹生意时也很成功。可是,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有句话深深打动了我。这句话是这样的:‘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敢于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便能够突破自己的人生局面。’这句话使我怦然心动,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前不久有位朋友邀请我共同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银行。因为金融业秩序混乱,自己又是一个外行,再加上家人的极力反对,我当时便断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但是,在读到这一句话后,我的心里有种燃烧的感觉,犹豫了一下,便决定给朋友打一个电话,就这样,我走入了金融业。经过一番学习和了解,我和朋友在一起从艰难中开始,渐渐干得有声有色,度过了经济萧条时期,让银行走上了坦途,并不断壮大。之后,我又向政坛挑战,成为副总统,到达了人生辉煌的顶端。”
因此,当你万分羡慕那些有着杰出表现的同事,羡慕他们深得上司器重并被委以重任时,你一定要明白,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如同禾苗的茁壮成长必须有种子的发芽一样,那些卓越人士之所以获得成功,得到大家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勇于挑战“高难度任务”的精神。正是秉持这一原则,他们不断磨砺自身生存的利器,不断力争上游,才能脱颖而出。
那种接到任务就述说困难的人,是不会得到老板器重的。“老板,这太难了”;“老板,这是不可能的”;“老板,我们不该去浪费资源做这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些话一出口,立即就会让老板对你感到失望。
聪明的做法是,不管你感到任务多么困难,你都要坚定地对老板说:“老板,请放心,我会尽一切努力把它做好!”
要做一名称职的员工,你需要记住下面十句话:
(1)不要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才开始行动。
(2)不要忽视1%的可能性,1%的可能性常常会带来100%的功勋。
(3)不要因为别人说不可能,就动摇自己的信心,相信你的判断,而不要相信局外人的看法。
(4)不要因为可能冒险而放弃伟大的创意。
(5)不要因为问题太多而投反对票,方法总比问题多。
(6)不要因为你从来没有从事过,就对将要从事的事情感到害怕。
(7)不要因为一条路走到尽头就说没有路了,只要你跨出脚步,就可以踩出一条路来。
(8)没有一开始就尽善尽美的计划,只有在行动中不断完善的计划。
(9)任何一项成就,都不是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做成的。
(10)要使用好你已经拥有的资源,要创造出你还没有的资源。 (1)
树立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把自己扔过去
30年前,弗兰克还是一个13岁的少年时,他就要求自己有所作为。那时候,他把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可思议地定在纽约大都会街区铁路公司总裁的位置上。要知道,这个目标在弗兰克身边的人看来,几乎是不可企及的,但弗兰克还是毅然决然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了。
为了这个目标,他从13岁开始,就与一伙人一起为城市运送冰块。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并想方设法向铁路行业靠拢。18岁那年,经人介绍,他进入了铁路业,在长岛铁路公司的夜行货车上当一名装卸工。他觉得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尽管每天又苦又累,他都能保持一份快乐的学习心态,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他也因此受到赏识,被安排到铁路上,开始干一份检查铁轨和路基的工作。尽管每天只能赚1美元,但是,他感觉到自己已经向铁路公司总裁的职位迈进了。
随后,他又被调到铁路扳道工的岗位上。在这里,他依然勤奋工作,加班加点,并利用空闲帮主管们做一些书记工作。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学到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后来,弗兰克回忆说:“不知道有多少次,我不得不工作到午夜十一二点钟,才能统计出各种关于火车的赢利与支出、发动机耗量与运转情况、货物与旅客的数量等数据。做了这些工作后,我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迅速掌握了铁路各个部门具体运作细节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一点,没有几个铁路经理能够真正做到。通过这种途径,我已经对这一行业所有部门的情况了如指掌。”
但是,弗兰克的扳道员工作只是与铁路大建设有关联的暂时性工作,工作一结束,他立刻被解雇了。
于是,他找到了公司的一位主管,告诉他,自己希望能继续留在长岛铁路公司做事,只要能留下,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对方被他的诚挚所感动,调他到另一个部门去清洁那些满是灰尘的车厢。很快,他通过自己的实干精神,成为通往海姆基迪德的早期邮政列车上的刹车手。无论做什么工作,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铁路知识。很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后来,当弗兰克成为公司总裁以后,他依然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在纽约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他每天负责指导运送100万乘客,至今也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的交通事故。
弗兰克所设的这一个目标,在他当时的状况下看似是难以完成的,但是他就靠这股拼劲,愣是把自己扔了过去,而且做得很好。
从弗兰克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成功的共性。无论条件对自己是否有利,无论前面的道路是曲折还是顺畅,任务都是这样完成的——树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然后,把自己扔过去。
诸多企业知名人士的成功所采取的也是这种方式,牛根生也不例外。
1999年成立的蒙牛,2000年的销售收入不到3亿元,2001年前三个季度做到5亿元;但是在2001年制订未来“五年计划”时,牛根生将2006年的销售目标定在了100亿元。
此议一出,众皆哗然。5年时间,从3亿元到100亿元,相当于增长33倍,每年翻一番,这样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更大的限制是,2000年中国乳业的总销售收入也才200亿元,100亿元即是2000年中国乳业的半壁江山。这个目标向所有的蒙牛人提出了一个挑战。
不可企及的目标树立起来了,下面该做的就是“把自己扔过去”,这一扔必定要力度非凡,必定要高高跃起,必定要稳稳落地。
牛根生在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后,从这个目标出发,充分整合资源,然后进行合理分配,大家都全心全意地向这个目标奔去:盖全球样板工厂,建国际示范牧场,放眼华尔街牵手摩根,开拓香港市场并最终上市,打北京、上海几大战役,天上有航天员,地上有运动员,形成海陆空的整体进攻态势。
2002年,蒙牛年销售收入达到16.7亿元;
2003年,蒙牛年销售收入达到40.7亿元;
2004年,蒙牛年销售收入达到72.138亿元。
这时候,大家又觉得当初制订的销售计划太小了,当时胆子太小了。
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实现108亿元,提前一年超越目标。
牛根生的“一树”、“一扔”为蒙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倘若当初没有牛根生树起的那一个看似不可企及的目标,就不会有蒙牛的今天,更没有蒙古乳业相互竞合、称霸全国的行业格局。
弗兰克用个人的成功、牛根生用企业的成功证明了这条法则的正确性。该法则有两个关键要素:
1.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是不可企及的,甚至在旁人看来是狂妄的,但你要知道,这就是你要达到的目标。
2.敢扔
目标树起来了,怕疼不敢扔也是枉然。克服心中的恐惧,失败怕什么,不过是从头再来。弗兰克和牛根生敢把自己扔过去,你为何不敢?
做到了这两点,强者无敌。
从“Know How” 到“Know Why”——提升问题发现力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它对于个人或是事物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发现问题并不比解决问题逊色,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苹果落在了牛顿的头上,于是,一个伟大的定律出现了。有人说,如果没有那个苹果落下来,万有引力定律也许不会由牛顿提出。其实,苹果也许已经落下来许许多多,也许已经砸了无数人的头,可大家的反应都是“这个苹果真是讨厌,砸得我头好痛”。没有人能够像牛顿一样去想:苹果成熟后为什么会向地面上落,而不是向天空飞呢?这就是牛顿与一般人的不同。
在工作中,称职的员工能够像牛顿一样保持职业敏感性,将自己的思维从“Know How”转换到“Know Why”,从知道“怎么样”到知道“为什么”。他们随时从不寻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能够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继而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
1976年12月的一个寒冷的早晨,三菱电机公司的工程师吉野先生两岁的女儿将报纸上的广告单卷成了一个纸卷,像吹喇叭似的吹了起来。然后她说:“爸爸,我觉得有点暖呼呼的啊。”孩子的感觉是喘气时的热能透过纸而被传导到手上。正苦于思索如何解决通风电扇节能问题的吉野先生突然受到了启发:将纸的两面通进空气,使其达到热交换。他以此为原型,用纸制作了模型,用吹风机在一侧面吹冷风,在另一侧面吹进暖风,通过一张纸就能使冷风变成暖风,而暖风却变成了冷风。此热交换装置仅仅是将糊窗子用的窗户纸折叠成像折皱保护罩那样一种形状的东西,然后将它安装在通风电扇上。室内的空气通过折皱保护罩的内部而向外排出,室外的空气则通过折皱保护罩的外侧而进入保护罩内。通过中间夹着的一张纸,使内、外两方面的空气相互接触,使其产生热传导的作用。如果室内是被冷气设备冷却了的空气,从室外进来的空气就能加以冷却,比如室温26℃,室外温32℃,待室外空气降到27.5℃之后,再使其进入室内。如果室内是暖气,就将室外空气加热后才进入室内,比如室外0℃,室内20℃,则室外寒风加热到15℃以后再入室。这样,就可节约冷、热气设备的能源。
三菱电机公司把这一装置称作“无损耗”的商品,并在市场出售。使用此装置,每当换气之际,其损失的能源可回收2/3。
有句话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将这句话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上,也同样适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你发现不了,又何谈解决之道呢?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才能认识到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之策,将问题“扼杀”掉。
通用汽车公司黑海汽车制造厂总裁,曾收到过一封客户对汽车的抱怨信。信的内容十分荒诞:这位客户一向有晚餐后吃冰淇淋的习惯。最近他买了一辆新的黑海牌车,结果去商店买冰淇淋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每次买完香草冰淇淋回家,汽车就发动不了,而买其他种类的冰淇淋,则没有任何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位总裁虽然对信的内容表示怀疑,但还是派了一个工程师去查看。结果工程师连续试验几天之后,发现客户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
难道是车子对香草冰淇淋过敏吗?工程师当然不相信,于是加倍工作,从多方面探究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神秘关系”。他每次都将各种数据记录下来,像日期、所用的汽油类型、汽车往返的时间等。
几天后,他终于找到了突破点: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冰淇淋花的时间要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香草冰淇淋很受欢迎,因此被摆在货架最前面,很容易拿到,而其他冰淇淋都摆在货架后面分格里,售货员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找。工程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车子停的时间太短,所以发动不了。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汽锁问题:当车主买完香草冰淇淋时,汽车引擎还很热,新产生的汽锁耗散不掉,因而汽车发动不了。而买其他冰淇淋所需时间长,可使汽车充分地冷却以便发动。
通用汽车公司黑海分公司十分重视这一情况,不仅将这一辆车修好了,而且对其他类型的车进行了改善。这一解决“香草冰淇淋导致汽车发动不了”的传奇事件,成为通用公司享誉市场的一大美谈。
工作中不怕出现问题,最怕的恰恰是“没有问题”。这里的“没有问题”不是真正的没有问题产生,而是发现不了问题,至少在问题刚刚出现时发现不了,直到问题发展得不可控制,或者遭受重大损失,或者失去了绝好的机会,才后悔莫及。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从“Know How”转换到“Know Why”,才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够做到卓越。
做“问题猎手”,而不是“问题猎物”
著名管理培训专家吴甘霖先生曾说:“人与问题的关系是猎手与猎物的关系。要么,人是猎手,问题是猎物;要么,人是猎物,问题是猎手;不是你消灭它,就是它消灭你。”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然存在。因此,若要高效地实现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有人视问题为“庞然大物”,心怀疑惧,只能做问题掌中的“猎物”;有人却视问题为“纸老虎”、“黔之驴”,积极发现其致命区,一箭中的,注定是一名成功的问题“猎手”。
詹妮芙·帕克小姐是美国鼎鼎有名的女律师。她曾被自己的同行
——老资格的律师马格雷先生愚弄过一次,但是,恰恰是这次愚弄使詹妮芙小姐名扬全美国。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名叫康妮的小姐被美国全国汽车公司制造的一辆卡车撞倒,司机踩了刹车,卡车把康妮小姐卷入车下,导致康妮小姐被迫截去了四肢,盆骨也被碾碎。康妮小姐说不清楚是自己在冰上滑倒摔入车下,还是被卡车卷入车下的。马格雷先生则巧妙地利用了各种证据,推翻了当时几名目击者的证词,康妮小姐因此败诉。
绝望的康妮小姐向詹妮芙·帕克小姐求援,詹妮芙通过调查掌握了该汽车公司的产品近5年来的15次车祸——原因完全相同,该汽车的制动系统有问题,急刹车时,车子后部会打转,把受害者卷入车底。
詹妮芙对马格雷说:“卡车制动装置有问题,你隐瞒了它。我希望汽车公司拿出200万美元来给那位姑娘,否则,我们将会提出控告。”
老奸巨猾的马格雷回答道:“好吧,不过,我明天要去伦敦,一个星期后回来,届时我们研究一下,作出适当的安排。”
一个星期后,马格雷却没有露面。詹妮芙感到自己上当了,但又不知道为什么上当,她的目光停留在了日历上——詹妮芙恍然大悟,诉讼时效已经到期了。詹妮芙怒气冲冲地给马格雷打了电话,马格雷在电话中得意扬扬地放声大笑:“小姐,诉讼时效今天过期了,谁也不能控告我了!希望你下一次变得聪明些!”
詹妮芙几乎要给气疯了,她问秘书:“准备好这份案卷要多少时间?”
秘书回答:“需要三四个小时。现在是下午一点钟,即使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草拟好文件,再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由他们草拟出一份新文件,交到法院,那也来不及了。”
“时间!时间!该死的时间!”詹妮芙小姐急得在屋里团团转。突然,一道灵光在她的脑海中闪现,全国汽车公司在美国各地都有分公司,为什么不把起诉地点往西移呢?隔一个时区就差一个小时啊!
位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在西十区,与纽约时间相差整整5个小时!对,就在夏威夷起诉!
(10)要使用好你已经拥有的资源,要创造出你还没有的资源。 (2)
詹妮芙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几个小时,她以雄辩的事实、催人泪下的语言,使陪审团的成员们大为感动。陪审团一致裁决:康妮小姐胜诉,全国汽车公司赔偿康妮小姐600万美元!
可见,找出突破点、找对方法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不对,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而一个真正的“问题猎手”,不仅能做到未雨绸缪,而且能做到刨根究底、釜底抽薪。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的东西有1600多种,有人不无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了爱迪生的发明,人类文明史至少要推迟200年。”那么,爱迪生的发明天赋从何而来呢?对他一生进行长期研究的专家指出,爱迪生的发明很多来自提问。平时爱迪生会对常人熟视无睹的问题提出无数个“为什么”。虽然他并没有获得自己所问问题的全部答案,然而他已得出来的答案也多得惊人。
有一天,爱迪生在路上碰见一个朋友,他看见朋友的手指关节肿了,便问:
“为什么会肿呢?”
“我不知道确切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你不知道呢?医生知道吗?”
“唉!去了很多家医院,每个医生说的都不同,不过多半的医生认为是痛风症。”
“什么是痛风症呢?”
“他们告诉我说是尿酸淤积在骨节里。”
“既然如此,医生为什么不从你的骨节中取出尿酸来呢?”
“医生不知道该如何取。”病者回答。
“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如何取呢?”爱迪生生气地问道。
“医生说,因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爱迪生说。
爱迪生回到实验室里,立刻开始关于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的试验。他排好一系列试管,每只管内都灌入1/4不同的化学溶液,每种溶液中都放入数颗尿酸结晶。两天之后,他看见有两种液体中的尿酸结晶已经溶化了。于是,这位发明家有了新的发现,一种医治痛风症的新方法问世了。
爱迪生这种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为他以后的各种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
多问一些为什么,我们可以用更少的力气、时间来解决更多的难题,取得更多的成就。
一名杰出的职场人士在应对问题时,经常会用到5w2H法。
5w2H法是由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应用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曾被广泛用于各项工作中。它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它包括: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How——怎样做?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这七问概括得比较全面,实际把要做的事情、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包括进去了。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对5w2H法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好老师”。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有几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其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记住,称职的员工就要做“问题猎手”,必须认准目标,寻其要害,做到箭无虚发,一矢破的。
适者生存,为你的工作添一点“狼性”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狼族的竞争意识尤其强烈。狼不但要面对与不同动物种类之间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在狼群之间存在着的激烈竞争。一般在同一区域的所有狼群中,会有一个狼王,它具有统领这个区域所有狼群的权力。当需要集体围猎时,狼王就会用号叫召集所有的狼。狼群成员都要无条件地接受它的统一部署。当然,这个狼王的位置也是各个狼群的首领们经过竞争决定的。
在狼群内部,头狼的位置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也不是按照年龄或者辈分去安排的。每个公狼都有竞争这个位置的资格,只有狼群中的最强者能得到这个位置。当一个狼群的后代们逐渐长大时,它们就会觊觎首领的位置。即使狼群的首领是它们的父亲,它们也毫不心虚,因为狼群就是一个能者为王的世界。同时,在兄弟之间也会展开激烈的竞争。最后,最强大的公狼成为这个狼群的首领,而其他的公狼要么臣服于它,要么带领一部分狼自立门户,要么到处流浪,成为孤独之狼,或者加入其他狼群。当狼群确立了新的首领之后,所有的狼都要接受它的领导。作为头狼,它具有绝对的权威。严格的等级秩序确保了狼群的生存。
在狼群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竞争,那就是对领地的争夺。由于自然界食物的有限,狼群之间经常会为了争夺领地而大动干戈。每个狼群都有自己的领地,它们用尿和气味来划分领地,但有的狼群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侵犯其他狼群的领地。这种侵犯类似于人类的一个国家入侵另外一个国家,这当然是领地被侵犯的狼群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两个狼群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展开一场争夺领地的战争,胜利的一方就是这片领地的主人,而失败的狼群则没有在这片领地上捕食的资格。
回顾狼群之间的“残酷”游戏,我们会发现,其实“竞争”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球类、游泳、拳击、田径、棋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有音乐、诗歌、戏剧、影视、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有学习竞赛、演讲比赛、劳动比赛等。有组织的比赛已数不胜数,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暗下决心要赶超他人的无形竞争更是到处都存在着。
可以说,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最大力量。它基本的作用就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奋斗,促进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一个缺乏竞争意识的人,注定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有一次,某公司招聘一名经理,有许多人前去应聘,老总一眼就从应聘者中看中了一位小伙子。面试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应聘者走进了应聘办公室,可是那个小伙子却一直没有露面。这位老总感到很奇怪,于是就让他的秘书去了解一下情况。秘书回来报告说,那位小伙子遇到了同时来应聘的一些朋友和亲戚,于是就让他们先进来面试了。老总的眼光的确不错,那位小伙子果然显示出了高于其他应聘者的能力,但最终这位老总却没有录用他。
在竞争中,缺乏竞争性的人即便拥有超出其他人的才干,也是不足以取胜的。既然能把应聘的优先权让给别人,把重要的商机让给竞争对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竞争性正在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在华为,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前,先要进行半年的军事化培训。在培训期间,不断淘汰掉不能适应的人,还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种考核。5%的淘汰率,让华为对员工战斗精神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行动上。一个培训班的二三十人中,最后一名无论考试成绩多好,都要被淘汰。IT行业是技术性很强、竞争很残酷的行业,所以华为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战斗精神,让员工切身体会到,除了来自外界的竞争和危机外,公司内部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一直贯穿在华为员工的整个人生历程中。
可以说,竞争是推动个人、团队、企业和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员工,就要具有狼群的那种战斗性格。谦让、退缩、息事宁人并不应该成为现代员工的生存哲学。客观地讲,由于教育的普及,我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如果不在公司或企业中表现出自己的价值,那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员工就有可能被裁掉。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员工生存的最大武器就是竞争。
对于一个职场人士来说,为自己的工作添一点“狼性”的竞争精神是生存的必需。一个人能否适应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显示实力并脱颖而出,是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我们的工作中,当我们为了事业而拼搏时,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竞争,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面对人性残酷的一面。人们欣赏、佩服那些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人。世界上大凡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并在竞争中打败了对手,才取得辉煌的成就的。
善待压力,做一个越打越转的陀螺
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或玩耍过一种叫“陀螺”的玩具,它是一种只有在外力抽打的情况下才会旋转的玩具,而且外力越强大,它旋转得越快。身在职场,我们要成为称职的员工,就要学习“陀螺”的精神,在压力面前让自己永葆旺盛的斗志和持久的耐力。
今天的张瑞敏说起海尔可以谈笑风生,可有多少人知道1984年他刚刚到海尔时承受的压力?那时的海尔,设备简陋、员工素质低劣、工作环境一塌糊涂、工作制度形同虚设。
在张瑞敏之前,已经陆陆续续更换了四届厂长,每一个来时都踌躇满志,离任时又万般无奈。张瑞敏也算是临危受命。为了生存,为了企业的发展,他开始顶着压力进行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海尔十三条”。从此,海尔开始步入了正轨。
在海尔艰难的时候,在众人都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张瑞敏有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是他抵抗住了一切压力,带领海尔走到了今天,走向了世界。
人在职场,不可能没有压力,但许多人视压力为心腹大患,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欲除之而后快。其实,有的时候,能有一份沉重的压力摆在面前,能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向自己挑衅,反而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沉重的压力、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都有危机感,会激发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加拿大有一位享有盛名的长跑教练,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好几名长跑冠军,所以很多人都向他探询训练秘密。谁也没有想到,他成功的秘密仅在于一个神奇的陪练,这个陪练不是一个人,而是几只凶猛的狼。因为这位教练给队员训练的是长跑,所以他一直要求队员从家里出发时一定不要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必须自己一路跑来,作为每天训练的第一课。有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到,而他的家并不是最远的,教练甚至想告诉他改行去干别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教练惊奇地发现,这个队员那天的速度几乎可以打破世界纪录。原来,在离家不久经过一段5公里的野地,这个队员遇到了一只野狼。那野狼在后面拼命地追他,他在前面拼命地跑。最后,那只野狼竟被他给甩下了。教练明白了,这个队员超常发挥是因为一只野狼,他有了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敌人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从此,这个教练聘请了一个驯兽师,并找来几只狼,每当训练的时候,便把狼放开,没过多长时间,队员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人说,他们的训练方法也有着很神奇的秘密:日本人在游泳馆里养着很多鳄鱼。队员每次跳下水之后,教练都会把几只鳄鱼放到游泳池里。几天没有吃东西的鳄鱼见到活生生的人,立即兽性大发,拼命追赶运动员。而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已经被紧紧地缠住了,但看到鳄鱼的凶相时,还是会条件反射似的拼命往前游。
无论是加拿大人还是日本人,他们无疑都掌握了这样一个道理: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大到足以威胁你的生命时。敌人就在你的身后,只要你一刻不努力,生命就会有万分的惊险和危难。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大部分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的精神,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就算有一部分人有着远大的目标,也缺乏执行的勇气。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漠不关心,只关心个人;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只有少数人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人们之所以天生懒惰或者变得越来越懒惰,一方面是所处环境给他们带来安逸的感觉;另一方面,人的懒惰也有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由于每个人都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贪图享受在所难免,此时,如果工作中出现压力,打破安逸的生活,人们立刻就会警觉起来,懒惰的天性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到节制。
所以,善待你所面对的压力吧!千万别把它当成你前进的“绊脚石”,而应该把它当做一剂强心针、一台推进器、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欢迎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压力吧!因为它们的存在,才让你成为一个旋转越来越快的陀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