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博览群书-周恩来与王朴山的同窗之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周恩来中学时就“性恶静,好交游,每得一友,辄寤寐不忘”。但他在交友中却非常注重人品,慎于择友。

    周恩来书赠王朴山一副气吞山河的佳句:“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展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

    王朴山写下了“好乘华年图猛进,中原日日待醒狮”等豪迈的诗句以自勉。

    王朴山(1895—1930),吉林省榆树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为吉林名流王少石之四子。他“幼承家学,恭诚明敏,待人宽厚,钟尚气节,并擅长诗文。”

    1913年9月,周恩来和王朴山同时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周恩来中学时就“性恶静,好交游,每得一友,辄寤寐不忘”。但他在交友中却非常注重人品,慎于择友。正如他自己所说:“既入南开,处稠人广众中,所交益多,惟人品不齐,何敢等视,以故识者虽多,而处以深交期以久远者,实不多觏。”他和王朴山都怀有匡扶社稷之志,由于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使他们成为挚友,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

    王朴山从幼年起就体弱多病,读中学时曾多次卧于病榻,因此他思想苦闷,郁郁寡欢。他的好友周恩来深知只有“健身体”,才能“根基固”的道理,就鼓励他振作精神,积极习武练身,还特意为他买了一口健身宝剑相送,教他晨曦练武。王朴山为了表达对好友关怀的感激之情和自己习武练身的决心,特写了《练身》绝句二首:

    从来事业须精神,百炼当成铁石身。

    旋转乾坤新世纪,中原日日待新人。

    余今既已有斯身,且拼斯身作个人。

    水有源头木有本,何当努力养精神。

    1917年6月,周恩来和王朴山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他们都认为: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应当向日本人学。他们抱着“邃密群科济世穷”的目的,想到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为了互相鼓励,砥砺大志,周恩来书赠王朴山一幅气吞山河的佳句:“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展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王朴山为了永远牢记好友周恩来的赠言,特意把它镌刻在一件白铜镇尺上,并注明“此十年前翔宇赠余之言也”。

    1917年9月,王朴山东渡日本留学,他下榻在东京神田区风光馆一个货间里,周恩来比他晚3天到达日本。王朴山考虑到周恩来的社会活动多,“特将大屋腾出给翔宇”。他们住在一起,朝夕相处,砥砺切磋,情谊甚厚,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当时周恩来家境困难,王朴山就经常接济和资助他,而周恩来则更加关心王朴山的身体。有一天,周恩来在翻阅王朴山的书籍时,偶然看到一本王朴山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纪念册,其中汇录了1913年至1917年间师友的赠言和赠诗。周恩来看了倍感亲切,往事如昨,便欣然命笔,在扉页上用毛笔题写了《切磋集》的题名,并作了如下的题解:

    朴山东来后三日,余亦追踪至异域。晤故人,诚乐事也!偶造其寓,翻阅书箧,得是册。中汇录师友切磋语最多,因取斯二字题其前,寄同情耳,匪敢谓得当其称也。中华民国六年九月下瀚翔宇周恩来。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恩来与王朴山经常吟咏唱和,留下了珍贵的联句:“共扶元气回阳九,各放光明照大千”,他们充满信心,坚信中国终有光明之日。他们还以“昧爽”这一共同笔名,在一把精美的纸折扇上,用联句的形式写下了一首珍贵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他们关心时局,眷恋祖国之情:

    华年惜缘鬓,午夜啸青锋。

    学道雄心淡,观时热血浓。

    无成惭画虎,有待耐潜龙。

    诗思飞何处,云山几万重。

    当时正是中日要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之时,身居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学生,精诚团结,肝胆相照,积极组织“留日学生救国团”。周恩来以“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扫除阴霾的急切心情,与王朴山联合留日中国学生王希天、龚德伯、王大德、施大雄等人奔走抗议。他们先在神田区中华青年会抗议日本平坂警察局长辱我中华,又在神田区源顺馆召开“拒约”会议,遭到日本警察的镇压。为此,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归国,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举行大规模的请愿示威,开“五四”运动之先声。

    1918年年底,回国养病的王朴山,初愈后怀着“愿得回天力,归来挽陆沉”的雄心壮志,再次东渡日本。到东京后,王朴山见到了好友周恩来,他们共同住在神田区三崎町南开同学寄宿的一个小楼上。由于病后重逢,他们倍加亲热,互相关照,感情笃深。1919年1月28日,在王朴山过生日的时候,周恩来赠给他一枚精致的黄铜篆章,因为王朴山在十二属相中属羊,所以在印纽上镌刻着几只小羊簇拥着一只大羊,姿态各异,形神并茂,印文是“春日载阳”四个字。同年3月5日是周恩来的生日,王朴山也送给他一枚精美的紫铜篆章。周恩来在十二属相中属狗,所以在印纽上雕刻了一只精巧而优美的犬,印文是“禀权压福”四个字。

    1919年春,周恩来从日本先行回国。临行前,他书赠王朴山一条幅,书录了梁启超的七言律诗《自励》三首之一: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诗写在一张竖长方形白色的宣纸上,盖有两方朱红色的篆文印章:一为直径九毫米的“翔宇”圆印,一为一厘米见方的“周恩来印”。他是借诗抒怀,赠言共勉,充分展示了一位探求革命真理,胸怀救国大志的有为青年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

    周恩来回国不久,就去法国勤工俭学。他和王朴山两人虽然天各一方,但还是一直书信往来,互相切磋,携手共进。在周恩来的关怀和鼓励下,王朴山写下了“好乘华年图猛进,中原日日待醒狮”等豪迈的诗句以自勉。1923年王朴山从日本回国,先做了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以后在东北屯垦公署任职。1930年病故,终年34岁。周恩来赠送王朴山的珍贵手迹和革命文物,是他的夫人杜栗堂女士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和国民党的屠刀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

    在王朴山逝世后的32年,即1962年6月17日,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到吉林省视察工作,听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于毅夫说,王朴山的两个女儿在长春工作,于是他们便在长春南湖宾馆热情地接见了王朴山的女儿王晓苏、王晓蕴,鼓励她们要以革命烈士为榜样,前仆后继干革命。

    1962年6月24日,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到吉林市视察工作。王朴山的夫人杜栗堂女士委托于毅夫同志,把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和留日期间与王朴山等人的合影照片以及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写给王朴山的信件交给周总理。6月25日,周总理和邓颖超在吉林市宾馆接见了杜栗堂女士,他们进行了亲切地交谈,宛如家人。杜栗堂女士在周总理接见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特赋诗一首《谒见周恩来总理感怀》:

    先君志友翔宇公,山川远隔谒尊容。

    卅载感怀花似水,江城话旧喜若惊。

    浮舟沧海身先死,立马昆仑业竟成。

    愿秉潜龙天下志,寄书总理诉衷情。

    (廖维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