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邵力子-邵力子一九四八年台湾之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振绪

    邵力子先生,是我先外祖父邵闻洛(字式之)的堂弟,大排行第五,我称他为五外公。邵先生为人正直朴实,谦厚慈祥,学识渊博。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我国和平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他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尊敬的“和平老人”。邵先生的贡献,已由有关各方专门写了纪念文章,兹就我亲身经历的往事,略陈数端,聊抒孺子思慕之情。

    一、台湾之行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五日,邵力子先生偕夫人傅学文,乘轮船由上海来到台湾,对这个国防、海运、国民经济上至关重要而又风景宜人的宝岛进行考察。当时台湾省政府派我陪同邵先生夫妇一行[22]视察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新竹等地,历时一周。

    六月十六日开始参观台北。首先参观了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当日适值该局纪念成立一周年,全体员工正在摄影留念,邵先生夫妇欣然应邀参加了摄影。

    六月十八日,起程前往台湾的中南部各地旅行。

    六月十八日下午一时半抵台中,旋循公路去日月潭,时大雨如注,傍晚始抵涵碧楼。楼傍湖修建,凭窗远眺,湖光山色,一览无遗。

    十九日大雨不停,游湖不便,即径赴“大观发电厂”参观。邵先生深有感触,即兴题诗两首:

    景物不寻常,科学奏奇迹,

    人定真胜天,电工称第一。

    欣游日月潭,却遇连朝雨;

    惟愿兵气销,祥光照寰宇。

    六月十九日晚,乘火车抵嘉义。

    六月二十日天晴,参观台湾省林产管理局所辖阿里山林场,乘林场贵宾车入山。古木参天,云雾迷漫。至神木站,道旁有一古树耸立,枝叶扶疏,“神木”是也。有木栅保护。树旁置有木牌,上书树龄三千年,高五十三米,树干围十九点四米,地上树根围三十四点三米,材积五百立方米。此诚旷世古迹,在内地也不多见。邵先生夫妇和我等在树旁合摄一影留念。乘车再前行,傍晚抵阿里山站,其时山雨适至,凉风拂面,至阿里山俱乐部(原日本皇太子行宫)休息。以山高气候转寒。均换着和服,围炉取暖。凭栏四瞩,风景如画,气象万千。同行林产管理局秘书陈绮华双十年华,喜其景物清幽,有流连忘返之意。邵先生因口占一绝以赠之:

    悠然陈女士,仪态有殊妍,

    欲向高山隐,应迟五十年。

    六月二十一日天晴。此日去吴凤乡。乡长讲述了吴凤事迹。台湾人忘不了给他们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义士吴凤。吴凤生于清代,漳州平和县人,通晓蕃语,在阿里山任“通事”。官职低微,却是一个非常人物。他以力行仁政和教育生产与蕃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蕃人称他为慈父。结果他却“捧呈”自己的头颅,换取蕃人消除了传统的杀人馘首的风俗。吴凤在阿里山蕃人区工作四十七年,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们不要杀取汉人头颅以供祭祀,稍收成效。清乾隆三十四年八月,蕃人又作此要求,规劝不听。吴凤说:“杀人决不可为,如果你们一定要如此,只能供给一个人:明天在官衙附近穿红衣徘徊者即是。”次日蕃人群集,果见有红衣者,即砍其头颅。经细察,被杀者原为平素所敬仰的吴凤。蕃人大惊,从此废止了杀人馘首之风。

    六月二十二日,驱车去吴凤庙(又名成仁庙),位于嘉义东南十公里。庙之四周,古木苍郁,庙北有清流一泓绕墙,门上横书“阿里山忠王吴凤祠”。邵先生在题名录上,恭书“死于其事则祀之”七字。并为吴凤庙题联、作《吴凤歌》以示敬仰之忱。

    吴凤庙题联如下:

    爱人甚于爱己,凭一片赤诚,化除种族积久怨仇,正符孙总理嘉言,不作大官,应作大事;

    成仁即是成功,洒满腔热血,持续宇宙永恒生命,岂让郑延平伟绩,造福全岛,示范全民。

    《吴凤歌》歌词云:

    人人争说台湾好,台湾疑是神仙岛;

    山川美丽天气新,物产丰饶游惰少。

    日月潭旁水力奇,阿里山中林景峭,

    林竭水涸将若何,绸缪未雨计宜早。

    倭人虽占五十年,民族精神未衰老;

    台民崇拜谁为最,郑成功祠吴凤庙。

    郑公大名垂宇宙,吴风知者世尚渺;

    我今试作吴凤歌,聊为台游留鸿爪。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抵台南,前往延平郡王祠。市长已预备一花圈,请邵先生主祭。邵先生改御长服,肃立殿前,我等分别站在后面陪祭。该祠昔称“开山王庙”,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氏三世主台,流风余韵久在民间。台胞念其开辟之功,应有馨香之报,爰集资建庙,并塑郑氏神像于其中而祀之。同治十三年十月,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清廷改建专祠,所有资材,统由福州精选运台。正殿上方悬有“力挽狂澜”木匾一块。由此去“赤崁楼”。赤崁楼原名“红毛城”,又名“半月城”,为荷兰人占据台南时所建。郑成功驱逐荷人后,即将该楼改为“承天府”。乾隆十五年列此楼,为史迹,选入台湾八景之一,名为“赤崁夕照”。一九四七年五月,又改称赤崁楼。楼中央正面为郑成功像,手握佩剑,示驱逐荷人后立于城楼遥望大陆之意。楼内陈列史料、契约文件、袍褂盔甲等,并有荷人向郑成功所上之投降书照片,郑成功亲书中堂及其当年所用之碗,都有历史价值。邵先生鉴赏良久,于题名簿上题曰:

    民族精神,于兹荟萃。

    天地正气,将益发扬。

    邵先生夫妇台湾之行,遍历台湾省中南部,视察了农林、交通、工矿企业,兼及名胜古迹。还到了台湾省竹东林场的井上温泉去访问张学良先生,但后未获准许,未能晤面,而中途折返。

    二、由宁飞平前一次谈话

    一九四九年二月,邵力子先生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一起,去石家庄会见了毛泽东主席以后,怀着希望于二月二十七日返回南京。接着国民党当局决定组织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再次指派邵先生为和谈代表,于四月一日参加以张治中为首的代表团前去北平。在这次起程以前,我由上海去南京,在首都饭店和邵先生共进早餐。邵先生告诉我他最近去北平的印象,感到中国大有希望,喜形于色。我当时虽只三十八岁,但已饱经忧患,盼望能早到解放区去,我当时在上海唐山交通大学主持校务。我要求邵先生派我作为代表团的一个秘书,随他前往北平。他不同意。他说:“唐山交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很出名的大学。现在你责任重大,要把这所大学尽一切可能保存下来,并且要发展下去。目前学校正值危急存亡之时,不能片刻无人负责。你应竭尽全力,把这件事办好,这比现在空着手去见毛主席要重要得多。”我聆听邵先生一席话后,认识到自己的革命工作就在教育岗位上,于是决心要把唐山交大办好。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后,唐院又迁回了唐山。解放后,我被任为唐院院委会主委。新唐院由原来四个系增为七个系,还建立了铁道技术研究所,我兼任所长[23]。在党的领导下,唐院不仅壮大了自己,还为全国各地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早在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的前五年,唐院即迁往四川峨

    (原载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十八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