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故事-井底之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比喻见识短浅,而又自高自大的人。

    此典出自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一只青蛙掉进井里,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便对海鳖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呀!高兴的时候,就在井栏边上跳跃,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而你为什么不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青蛙这么一说,就想到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踏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海域宽广,一望无边,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广阔的大海里才是真正快乐呀!”

    青蛙听了海鳖对大海的叙述,才知道世界太大了,自己太渺小了。

    长城自坏

    指杀害守卫边疆的将士。

    此典出自唐·李延寿《南史·檀道济传》。

    南朝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领叫檀道济,他奉宋文帝之命带兵跟北魏作战,在与北魏的30多场交战中,他每战必胜,因此之故,北魏军队闻风丧胆,不敢与之作战。

    檀道济班师以后,进封司空,镇守寻阳(今江西九江),权力很大。因此朝廷对他非常猜疑害怕。朝中的一些大臣经常说他的坏话。当时,宋文帝连年生病。宋文帝的兄弟彭城王刘义康担心宋文帝突然死去,这样檀道济就无所畏惧,无人能制服,因此彭城王想方设法要除掉心腹之患。

    有一年,宋文帝病得很重,刘义康就借口北魏军队要入侵,召檀道济到朝廷商议对策。檀道济一进京城,就被关进监牢。刘义康又下令收捕檀道济的儿子和心腹大将,连擅道济一共八人,把他们都杀害了。

    檀道济被捕时,怒火直冒,圆睁双眼,脱下头巾,掷在地上,大声说:“你们这样干,就是毁坏你们的万里长城(长城自坏)!”

    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都高兴地说:“檀道济一死,其他人就没有什么可怕了。”

    有一次,魏军一直打到京城附近,宋文帝登上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城墙,望着敌军旗帜,忧心忡忡,叹了一口气,悔恨地说:“要是檀道济还活着,怎会让敌人猖狂到这种地步!”

    见异思迁

    迁:改变。意为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

    此典出自《国语·齐语》。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豁明大度,通情达理,不计小节,知人善任。管仲曾用箭射伤过他,但他依然任用管仲做宰相。

    有一次,他和相国管仲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

    “相国,你看我们齐国人多地广、行业繁杂,怎样才能让百姓都安居乐业呢?”桓公问。

    “我们国家人口的确不少,”管仲沉吟片刻,接着说,“他们如果都混居一地,那势必会相互影响,还可能引起混乱,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能对他们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分散管理,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其实,让他们散居,不仅可以使他们乐业、敬作,还有利于他们后代的成长。如果一个人从小耳濡目染,那长大后就会专心致力于本行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这对我们国家将来发展是很有利的。”

    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家安定,兵强马壮,呈现出繁荣强盛的局面,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手不释卷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着了迷。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汪引《江表传》。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一员大将。从小食不果腹,没有念过几天书。但从军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可由于没有文化,却无法记录成功的战例。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长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当专家,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你很聪明,更应该读些书。”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然后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过了一会儿,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忙中偷闲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坚持不懈。同时他还研究评论书中的一些观点。这样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有时连当时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了。

    吕蒙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和鲁肃共同成为吴国的重要将领。

    升堂拜母

    进入后堂去拜见友人或故人的母亲。指结成深厚的情谊,如同一家。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他独断专政,不听他人意见,飞扬跋扈,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各路军阀的不满,准备讨伐董卓,孙坚也是其中积极的一个,可是他无法抛下家眷,左右为难,苦无良策。孙坚的长子孙策,那时才15岁,他结交了不少江东名士,很有些少年英伟的名声。舒城有个周瑜,年龄与孙策相仿,也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少年,慕名从舒城来到江东拜访孙策,两人在一起谈论时事经纬,武艺韬略,十分投合,成了好朋友。

    周瑜见孙坚满面愁云,问明缘由后对孙策说:“我家有一所宅院空着,可安置你全家住下,伯母如果愿去,是很方便的。”孙策回去一说,孙坚和夫人也很赞成。这样,孙坚心中的石头总算放下了,就把搬家的事交给孙策去办。

    孙策把母亲、弟妹以及家常需用器物搬迁到了舒城。周瑜对孙母吴氏十分尊敬,把她当作母亲侍奉,每天一早,必与孙氏兄弟一同来到堂上跪到孙母面前,一起向母亲叩拜请安(升堂拜母),每到这时,吴氏总是喜不自禁,伸出双手先把周瑜搀起,把他当作儿子看待。由于,周瑜与孙策年龄上相差无几(周瑜只比孙策小两个月),且志趣相投,故如同胞弟一样亲近,感情极好,如家人一般。

    今是昨非

    现在是正确的,过去是错误的。含有悔悟的意思。

    此典出自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任职期间,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不愿同一些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因此辞官还乡,归隐田园。

    丢官以后,他家中生活实在困难,又不甘心碌碌无为,因此在41岁时,又经他叔父推荐,出任彭泽县令。

    他刚当了80天县令,郡守派督邮来县里检查工作,他不能忍受督邮的侮辱,又挂印而去。回到家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在这篇文章的序中,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去和自动离职的情况,并发出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知道自己过去确实迷失了道路,但好在迷失的路还不远,现在已经觉悟到今天所作是正确的而昨天所作是错误的了。晚年,他致力于钻研学问,过着清贫的生活。

    六出奇计

    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秦末汉初的陈平,他是一个较有智谋的人,当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先后投奔魏王咎、项羽等,但由于不被重用,最后又归顺刘邦。

    刘邦问陈平:“你为什么一会儿替魏王做事,一会儿替项羽做事,现在又来替我做事?”

    陈平回答说:“魏王和项羽怎么能够跟您相比呢?我听说您能够知人善任,爱惜人才,所以来投奔您。”

    后来,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里,刘邦问陈平怎么办。

    陈平说:“只要你拿钱去收买项羽身边的人,挑拨他同范增、钟离昧等人的关系,就一定能够解围。”

    项羽身边的一些人被收买后,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要叛楚降汉,项羽从此就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项羽派使者到刘邦那里,刘邦用陈平的计谋,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见了使者,假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范增将军呢,原来是一个小小的使者。”叫人撤去酒席,换上粗食。使者回去报告项羽,项羽就对范增产生怀疑,把范增气走了。接着,刘邦又根据陈平的建议,夜里从荥阳城的东门放出妇女2000人,项羽以为汉军要突围,便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到东门,刘邦便从西门逃了出去。

    韩信破齐后派人去向刘邦提出他要做齐王,刘邦当着那人的面要发怒,陈平暗中用脚踢他,暗示他叫他同意。那人走后,他对刘邦说:“你暂时忍着,不然韩信会起兵作乱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有人密告韩信要谋反,刘邦问计于陈平,陈平说:“你可以假装去云梦视察,在陈这个地方会见诸侯,等韩信来了就逮捕他。”韩信果然到陈的郊外来谒见刘邦,刘邦把他抓了起来。

    汉高帝七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大军围攻晋阳,刘邦率军30万御驾亲征,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没能解围,最后陈平以重金贿赂冒顿的皇后,使刘邦得以脱险。

    陈平投奔刘邦后,在六次关键时候,六出奇计使刘邦化险为夷,他因而也六次加官晋爵,深得刘邦信任。

    斗南一人

    形容一个人获得尊敬,被称为第一。

    此典出自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是唐代名臣,在并州都督府担任法曹时,有一次,与狄仁杰同任法曹的郑崇质奉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出差办事情,他母亲却正在生病,而此时派他去很远的地方办事情,很不合时宜,狄仁杰很为郑崇质担忧,便想为其分担,便主动向上司——长史蔺仁基请命说明原因,愿意代郑崇质前往。

    蔺仁基了解了真相后,不仅答应了狄仁杰的请求,而且深为感动。因为那时,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之间在闹别扭,常常意见不一。蔺仁基主动找到李孝廉说:“狄仁杰与郑崇质都是法曹,却能主动将困难揽给自己,对别人给予体贴照顾,对照狄仁杰的高尚品行,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从此,两个人又合好如初,并且对狄仁杰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他们给予了狄仁杰如此高的评价,不但没言过其实,而是恰如其分,在狄仁杰执政期间得到证实。例如,在他任大理丞时处理了一年之内积压案件涉及到的人数达17万个。

    当时任武卫大将军的权善才,误砍了昭陵的一株柏树。唐高宗李治认为他这样做,使皇帝成了不孝之子,定要杀头治罪。狄仁杰却认为只要撤去权善才的职务即可,不必杀头。皇帝一再坚持要杀权善才,别的大臣也都不敢再说什么,并劝狄仁杰也不要再说什么了。但狄仁杰仍争辩说:“汉文帝时,有人盗走了高祖庙的玉环,因为对判刑的轻重意见不一,廷尉张释之也曾与汉文帝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英明的君主是讲道理的,忠臣是决不会被威武所吓倒的。陛下如果不听我的建议,我死后怎么有脸去见张释之呢?国家法律对犯什么样的罪,该判什么样的刑是有明文规定的,不能把未犯死罪的人当死罪处置,如果为了昭陵的一棵柏树而杀掉一位将军,千年之后人们怎么评价您呢?我也不愿屈从您的旨意而去杀权善才,以致让您成为无道的君主。”

    李治听了狄仁杰的论述后深有感触,做为一国之君,怎能践踏国家法律呢,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并升任狄仁杰为侍御史。

    狄仁杰还有许多政绩为人称道,传名于世,成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清官和政治家。

    “斗南一人”就是“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简称。

    以古非今

    用古事非议当今的政事。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平六国,安天下,创下丰功伟业。有一年,为了庆贺自己的寿辰,在咸阳宫摆宴宴请众臣。

    酒宴开始以后,仆射周青臣大肆称颂秦始皇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原来是齐国人,对秦始皇本来就怀恨在心,听了周青臣的话很是反感,嘲弄他说:“我听说古时传至千岁的圣君都是封子弟、功臣为王,互为辅政,可是陛下统一了天下,而子弟仍是匹夫,这是违反先君的古法的,然而周青臣还一味地阿谀奉承,这不是加重陛下的过失吗?我看他不是忠臣!”

    这时,丞相李斯冷冷地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因为形势不同了。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万世之功,淳于越所说的古法是不必效仿的,那时诸侯并争,所以厚招游学之士。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应当为农、为工,士应该学习法令。现在有些人不学今而效古,以古非今,这是扰乱民心。我以为导致天下混乱的原因就是以古害今的那些学说、私学。我建议陛下下令禁止那些诗、书、百家之言,不是秦朝的典籍全部烧光,只留下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册。谁私藏那些书就办他的罪,谁用诗书里的话来诋毁当今就杀掉他;谁以古非今就诛灭九族;官吏知情不举也同样受诛,下令后30天不烧掉违法书册的要判重刑……”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这些言论,也认为效仿古法会对他的统治有所损害、动摇,坚决制止效古并下令烧古书,杀效古法之人。

    左提右挈

    挈:举起。左手提,右手举。比喻互相扶持或从各方面加以帮助。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秦朝末年,秦朝施以暴政,各地农民都起来反抗。其中有一伙义军发展很快,其首领叫武臣,夺了30多座城池,被部下张耳、陈馀推举称王,他们两人分任右丞相和大将军。接着,武臣派部将韩广率军夺取从前燕国管辖的地区。

    想不到韩广权力欲极强,率军一进入燕地,就自称燕王。赵王武臣大怒,和张耳、陈馀一起发兵进入燕地。

    赵军刚来到燕地的那天,武臣只带几名亲随深入燕境,了解燕军动静。不料燕军防备严密,发现武臣等形迹可疑,便将他逮住。张耳、陈馀得知武臣被擒,先后派了十几名使者到燕营去商谈,但都被燕将杀死,以致没人敢到燕营去交涉。

    张耳、陈馀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办理,这时有人自荐毛荐,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那士兵见了燕将无丝毫畏惧,只问了一句话:“请问将军,您知道张耳,陈馀是怎样的人吗?”

    燕将马上回答说:“当然知道,他俩是很有义气、能干的人,不过现在,他们都在指望我放回赵王。”

    那士卒听了大笑,说:“将军错了,想当初,张耳、陈馀和武臣率军进入赵地,没费多大气力,就拿下了几十座城池。

    他俩难道不想称王称霸?只是因为赵国新建,所以先立年纪大的武臣为王。现在赵国已经开始安定,他俩当然想把赵国分了,各自称王。所以表面上要你把武臣放回去,其实巴不得你们杀了他。现在一个赵国尚且瞧不起你们燕国,很容易吞并你们,何况将来还有两个贤王帮衬来问你们杀害赵王之罪。到那时,燕国不是很容易被灭了吗?”

    燕将目瞪口呆,忖之有理,就把士卒的话传给了燕王,燕王也觉得杀武臣弊多利少,这样,那个士卒成功地救回了赵王。

    巧夺天工

    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此典出自元·赵孟《赠放烟火者》。

    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生了一个小女儿,长得国色天香,倾城倾国。一天,有个相面先生来到甄家,说是能未卜先知,算出一生凶吉。甄夫人信以为真,请他逐一为自己和女儿看相算命。

    相面先生见到漂亮的甄姑娘后,大吃一惊,说她的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必定是一位贵夫人。甄夫人万分高兴,从此留心给甄姑娘找一个有权势的夫家。

    当时,出身于四世三公大官僚家庭的袁绍,担任冀州牧,他第二个儿子袁熙还未成亲。于是甄家托人去说亲。袁熙听说甄姑娘貌美如花,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请求父亲派人去提亲。这样,甄姑娘便嫁给了袁熙。

    后来,袁绍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取胜,握有四州之地,他三个儿子也各领一州。但好景不长,公元200年,他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甄姑娘的丈夫袁熙不久也被杀死。

    当时,袁绍的夫人刘氏和甄姑娘一起住在邺城。

    曹操的儿子曹丕攻破邺城后进入袁府,见到甄姑娘后,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他当即要她理一下披散的头发,并递过手巾去让她擦脸。离走时,留下一队卫兵保护袁府,不准外人闯入。

    刘氏对曹丕刚才的举动不仅不担心反而还暗自庆幸。曹丕走后,她对甄姑娘说,我们的性命无忧了。

    果然,不久曹丕禀明曹操,派人将甄姑娘接到自己府里,并与她成了亲。

    曹丕对甄夫人宠爱无比,百依百顺。后来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甄夫人被立为皇后。当时她已四十岁,为了让曹丕长久宠爱自己,她每天早晨都要花许多时间打扮。

    据说在她寝宫前的庭院中,有一条十分美丽的绿色小蛇,它嘴里经常含一颗红珠。每当甄皇后梳妆打扮的时候,它就在她面前盘成奇巧的形状。甄皇后不经意地发现,这蛇每天盘一个形状,从来不重复。

    于是,她就模仿它的形状梳头。

    时间久了,甄皇后的头发虽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胜过了天然的。当然,她每天的头发形状也是不同的,后宫的人都称它为“灵蛇髻”。曹丕见了后,更加觉得她美丽了。

    几年后,甄皇后终于年老珠黄,她的皇后位置被一个姓郭的美丽的姑娘所代替。她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曹丕恼羞成怒,便杀了她。

    正言厉色

    正:严正,厉:严肃,严厉。形容言辞庄重、容色严厉。

    此典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贾宝玉闲着无事,忽然想到了黛玉,觉得好长时间没见黛玉妹妹了,便前往看望,一进屋,见黛玉在睡觉,疑心生病,劝黛玉起床。可是黛玉不答理他,用绢子盖上脸。宝玉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对黛玉说:“你们扬州衙门里出了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

    黛玉听得他话语严肃,又正言厉色,以为是真事,便霍地坐起来,问道:“什么事?!”

    宝玉强忍住笑,顺口胡诌说:“扬州有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住着一群耗子精。腊月初七这天,老耗子升堂议事,说‘明儿是腊八,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我们洞里没啥吃的,谁去偷点回来?’小耗子回话说:‘我知道,山下庙里米豆成仓,还有五样果品: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老耗子听了心中大喜,忙说:‘谁去偷香芋?’一个又小又瘦的耗子说:‘我去。’老耗子瞧它身小体弱,摇摇头说:‘你不行!’小耗子急了:‘我会摇身一变变成香芋,滚进香芋堆里暗暗地搬运,比兄弟们偷得巧!’兄弟们拍手叫道:‘妙妙,你先变个香芋给我们看看!’小耗子说声‘变’,忽然变成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姐。弟兄们一齐笑起来:‘错了,错了!你说变香芋,怎么竟变成个小姐来?’小耗子傲慢地说:‘你们真是没有见过世面,只认得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宝玉的话音还没有落,黛玉已站起并用手按着宝玉,说宝玉在讽剌她、嘲笑她要他道歉,宝玉见目的也已达到,便也连声告饶。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原来的模样。

    此典出自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出身于贫苦家庭,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砍柴维持生活,在21岁那年,顿悟,向黄梅县东禅宗五世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取名慧能。

    弘忍大师说:“你为什么要来学佛呢?”

    慧能回答:“人虽有东西之分,但佛性无南北之别;我虽然与和尚不同,佛性是没有差别的。”

    弘忍知道他不是平常人,有心收他为徒但又恐怕寺里的僧人不肯相容,就分派他去干杂活。

    有一天,弘忍召集众弟子宣讲佛法,他让每人作一篇偈语,从中挑选优秀者传给达摩祖师衣钵,定为六代世祖。

    有个叫神秀的大和尚连夜写成一篇偈颂: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众人看了,纷纷夸赞。谁知弘忍大师却说,神秀还未见到本性,只到了门外,还没有进门。

    当时,慧能在柴房劈柴,听人念诵神秀偈语,心中一动,也吟成一篇偈语,但是,他不会写字,慧能便口诵偈语,请人代为书写。偈语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见了,知道慧能已参透佛法,有意想把衣钵传于他,但弘忍大师知道他不能服众,便只好私下里传位于他,叫他出逃。

    慧能接受衣钵后,立即逃往南方,走了两个月,到达大瘐岭。这时,有数百个僧人跟踪追来,想夺取衣钵。其中有个慧明和尚,原来是四品将军,为人粗鲁,他率先赶上慧能。

    慧能将衣钵扔在一块大磐石上,说:“这件衣服是个信物,怎么可以凭力气来争夺呢?”

    慧明赶来,拾起衣钵,说:“我为佛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的!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走了出来,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说: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慧明顿时开悟,告辞而去。

    《六祖坛经·行由品》原文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生离死别

    活着分离,死后诀别,是人生最悲痛的两件事。多用于形容离别的痛苦。

    此典出自唐·姚思廉《陈书·徐陵传》。

    南朝有一个文人名叫徐陵。他才华横溢,文章写得极好,很多名流都收藏了徐陵的文本。

    南朝梁武帝接纳了西魏降将侯景,不料侯景反咬梁武帝一口,夺了他的江山,还把梁武帝害死了。

    在这次大乱中,徐陵的父亲徐离,也被围困在京城里,京城长期缺粮,饿死了很多人。徐陵得不到父亲的消息,心里非常焦急。过了一段时间,梁元帝萧绎继位。传来消息说,徐陵的父亲还活着,侯景对他还有忌惮,不敢加害,但仍被扣留。徐陵思谋再三,没办法只得写了一封长信给仆射杨遵彦,向他倾诉了骨肉离散的痛苦,希望他能帮助解救父亲。

    徐陵这篇文章写得十分感人,一时传播甚广。

    饥寒交迫

    饥饿与寒冷一同迫来。形容穷困潦倒。

    此典出自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

    唐高祖李渊爱护士兵是出了名的,他做事从不武断,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下决心。

    遇到比较复杂的案件,他会亲自提审犯人。

    当时,武功有个叫严甘罗的人,在地方上因为抢劫犯了法,被官吏抓来关在监牢里。正逢高祖亲审囚犯,官吏将严甘罗押到高祖面前。

    高祖见这个犯人,衣衫十分破旧,难以遮盖全身,因为冷的缘故,拱着一副尖瘦的肩膀,瑟瑟缩缩地跪在地下,显得很可怜,根本不像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做强盗?”

    严甘罗打着哆嗦回答:“饥寒交迫,所以做强盗活命。”

    唐高祖听了严甘罗这句话深受感动,觉得严甘罗很可怜,便从轻惩罚了他一下。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毫厘都是长度单位。形容稍微相差一点,就会导致极大的错误。

    此典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记》。

    西汉有一个人名叫赵充国,祖籍上邦。有一年汉宣帝命令他领兵去征伐西北地区的叛贼。

    到了那儿,察看了一下军情,发现叛军的力量虽大,但军心不齐,他就决定采取招抚的办法。经过不懈努力,果然有1万多叛军前来投诚。赵充国便打算撤回骑兵,只留一小部分军队留驻原地开垦土地,等待叛军全部归顺。

    可是还未等到他把情况上报汉宣帝,汉宣帝却命令他再次出兵讨伐叛贼。经过再三考虑,赵充国决定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打算去做招抚叛军的工作。

    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派人劝他父亲执行汉宣帝的命令,免得因违抗皇帝命令而遭杀身之祸。这使得赵充国想起了种种往事。

    赵充国曾向皇帝建议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驻守西北边境,但皇帝却派了不懂军事的义渠安国带兵,结果被匈奴人杀得大败。

    有一年,金城、关中粮食大丰收,赵充国向皇帝建议收购300万石谷子存起,那么边境上的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见到军队的粮食充裕,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但是后来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请买100万石,皇帝又只批40万石,义渠安国又轻易地耗费了几万石,只因为做错了这两件事,才发生了这样大的叛乱。

    赵充国想到这些,深深地叹了口气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现在战事未停,危机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来坚持我的正确主张,替皇帝扭转这个局面。我想,英明的皇帝是可以对他讲真心话的。”

    接着赵充国冒着违抗皇帝的危险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奏报了汉宣帝,汉宣帝觉得赵充国说得很对,允许赵充国那样做。后来,赵充国果然平定了叛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