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蜀帝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当时才17岁,他什么也不会,但他很尊敬诸葛亮,诸葛亮整顿吏治,奖励农耕,囤积粮食,训练军队。准备军力增强后出师伐魏。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不甘雌伏
不情愿像雌鸟藏躲似地退缩不前,无所作为。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典传》。
东汉末年,成都有位学者,名叫赵典。他熟读经书,品行端正,后来被朝廷召为官吏。赵典的侄儿赵温,年轻时很有志向。他在做京兆丞的时候很不得志,常常叹息不能为国家立功。一次他对朋友感慨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雄鹰那样展翅高飞,怎么可以像母鸡一样趴在地上(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不久,赵温真的弃官回家。那年正赶上灾荒,他将家中存粮拿出来救济穷人,州郡都传颂他的美名。
不欺暗室
就是即使在别人觉察不到的地方也不做亏心事,形容心地光明。
此典出自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
春秋时期,遽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臣。他为人十分正派,很得卫灵公的信赖。
有一天晚上,他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下车敬礼示意后再离开。但到了晚上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是可以的,但遽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所以,他到了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行礼表达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这时,正好卫灵公还没有睡,他正在宫里和夫人南子说话。
他听见宫外有马车行驶的声音,知道马车是从东往西走的,到了宫门口还停了一会儿。
他就问南子说:“这是谁呀?怎么会在宫门口停下呢?”
南子说:“坐车的人肯定是遽伯玉,他乘车从东往西边去了。”
卫灵公觉得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那一定就是遽伯玉呢?”
南子说:“遽伯玉是有名的忠臣、贤人,他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他不会在公开场合故意表现自己来博取名声,也不会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做不该做的事。他最遵守礼节,就是没人看见,他也决不会忽略自己应尽的礼数。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官门,下车行了礼以后才离开。”
卫灵公听了有些怀疑,就派人暗中调查,结果还真是这么回事。他暗下佩服南子的判断力,却故意同她开玩笑,骗她说:“我派人查过了,昨晚的确是有人坐车经过王宫,在宫门外停车行了礼,但这人却并不是遽伯玉。”
南子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倒了一杯酒,向卫灵公表示祝贺。卫灵公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说:“你昨晚说那人是遽伯玉,我告诉你说是另外的人,你猜错了,为什么还要向我祝贺呢?”
南子说:“原先我还以为卫国只有遽伯玉一个贤人,现在才知道我们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贤人,这说明您至少有两个贤臣,难道还不值得祝贺吗?”
卫灵公听了,很佩服南子的远见卓识,就接过酒喝了,笑着把真相告诉了南子,并说:“第二个贤臣倒是还没有找到,可你却是我的贤妻啊!”从此,他对南子更加敬重了。
不鼓不成列
原指在敌人尚未排成战斗行列、作好战斗准备时,不向他们发动进攻。后以讽刺死守教条、错失战机的愚蠢行为。
此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时宋国国君宋襄公,名叫兹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一向以仁义标榜自己。
当时宋国还比较弱小,但宋襄公野心不小,在五霸之一、盟主齐桓公死后,他竟想取代楚国当盟主,因为宋国实力有限,加之襄公死守“仁义”的姿态,结果在强大的楚国面前,弄得身败名裂。
当宋襄公也想仿效齐桓公大会诸侯的时候,鲁国的执政大臣臧文仲闻讯,就评论说:“抑制自己的愿望去迁就别人,这还勉强可以;一味让别人来服从自己的愿望,成功的希望就很少了。”
公元前639年,宋国和齐、楚两国在鹿上举行会盟,宋襄公竟然向楚国提出要求:让当时归附于楚国的中原地区的诸侯尊奉他为盟主,楚国表面答应了。宋公子目夷忧心忡忡地说:
“小国争着要当盟主,这对它来说是一种灾祸——宋国怕是要灭亡了!失败得晚一点就算幸运了。”
这年秋天,诸侯们在孟地会见宋襄公。目夷叹道:“灾难就要降临了!国君称霸的欲望太强烈,这怎么得了?”
果然,楚国愚弄了宋襄公,并把他抓了起来,以此作为要挟,攻打宋国。
幸亏公子目夷在国内加强了防御,楚国人感到攻打宋国难以取胜,便在薄地与各国诸侯会盟时,释放了宋襄公。
但宋襄公并不因此而善罢甘休,第二天,他就对楚国的盟国郑国发动进攻。
楚国为了援救郑国,便发兵攻打宋国。宋襄公不听大臣的劝告,硬要跟楚国决一胜负。
宋襄公亲自带领军队在泓水边上与楚军作战。
当宋军已排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的时候,司马子鱼建议襄公下令攻击楚军,襄公说:“不行!”
当楚军已全部过河但还没有排好阵势的时候,子鱼再次建议襄公发起攻击,他说:“还不行!”
待等楚军一切就绪之后,宋军这才开始向他们进攻,结果被强大的楚军打得大败,宋军指挥官伤亡惨重,宋襄公的腿也受了重伤。
宋国人都认为,这次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宋襄公没有把握战机,及时向楚军发动攻击。宋襄公不但不吸取教训,承担责任,反而振振有词地说:“两军作战之时,君子是不会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也不俘虏头发已经花白了的人。古代作战的规矩是:不在狭窄险要的地方阻击对方。我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代(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后,将殷遗民封在宋国),不鼓不成列(但我坚守仁义,绝对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
人们听了他这番迂腐的言论,都苦笑摇头,虽当时目夷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但宋襄公直到伤势过重死去之时也没开窍。
天下无双
天下没有第二个。形容超群出众,独一无二。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
湖北江夏人黄香,其父是一个小官,因母亲早早过世,只有父子二人过着清苦的生活。
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为官又清正廉明,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天高地厚
本义指天地广大辽阔。后人以此句斥责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比喻不知任务艰巨、事理复杂。也有比喻恩情深厚的。
此典出自春秋·佚名《诗经·小雅·正月》。
传说在远古时期,天地还没有分开。宇宙就好像鸡蛋一样,里面是混混沌沌的一团黑暗。古来大力神盘古开天,轻清之气上升为天,并以一天高出二仗左右速度上升,并有日月星辰出现;重浊之气下沉为地,一天比一天加厚一丈,灵气汇为山川河流。天能覆盖万物,地能载重苍生。但天地万物苍生以人为万物之灵尊。
过了1万8千年,天地仍在增高、加厚。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谁也说不清,却只能说天很高地很厚,而“盘古氏”劈开气团,立了开天辟地之功,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创造精神的象征。
天崩地裂
坼,裂开。比喻发生了像天子死亡等重大的不幸事件。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越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表面上派将军晋鄙率军救赵,但却让晋鄙停留在荡阴按兵不动,又派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劝说赵王:“当今秦国称雄天下,这次不是为了攻占邯郸,而是谋求称帝。赵国如果宣布拥戴秦昭王称帝,秦兵定会撤离赵国。”
赵王和赵国国相平原君一时不知如何决策。
这时,齐国一位很有气节的高士鲁仲连在赵国游历,正在被围困的邯郸城中。他听说魏国想使赵国拥戴秦昭王称帝,便让平原君介绍他会见魏国使者辛垣衍,辛久闻鲁仲连是一位高士,且能言善辩,便不想见他,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来此的事情给他说了。”辛垣衍只得勉强同意了。
见面后,鲁仲连一声不吭,辛垣衍搭讪着先开了腔:“我看如今留在这座围城里的人,大多是对平原君有所求的,而据我观察先生您的神色非凡,不像是有所求于平原君的人,干嘛还留在这里不肯离去呢?”鲁仲连接着说:“当今人们对坚守节操的人很不了解,错误地认为他的行事是为了他自己。”接着,鲁仲连的谈锋转向了正题:“那秦国,是一个不讲礼议、鼓励在战争中多杀人的国家,用权诈对待有知识的人,像对待奴隶那样奴役百姓。如果秦王肆无忌惮地当了皇帝,进而统治天下,我只有跳进东海自杀,因为忍受不了受他奴役的滋味啊!我现在会见将军您的目的,是想帮助赵国。”当鲁仲连谈到魏国目前不真心帮助赵国,是因为还未认识到秦王称帝的危害性时,辛垣衍问道:“秦王称帝的危害将怎么样呢?”
“以前齐威王讲求仁义,当时周朝又穷又弱,各国诸侯都不去朝拜周天子,齐国却独自去朝拜。一年多以后,周烈王死了,诸侯都去吊丧,齐国去得迟了,继位的周显王大发脾气,向齐国报表说:‘天崩地坼,继位天子睡在草席上守丧,齐国迟迟才来吊唁,该杀!’气得齐威王骂遣:‘呸!你娘是个贱丫头。’终于遭到天下人的讥笑。周烈王活着时他去朝拜,死了他却大骂,这实在是因为齐威王忍受不了天子的苛求。天子总是那样苛刻的,这倒也不足为怪。”
在双方继续展开的辩论中,鲁仲连生动深刻地论说了若让秦称帝,包括魏国在内,将沦为秦王的臣仆而落个任人宰割的可悲下场。一席话,说得辛垣衍无言对答,终于站起来,对鲁仲连拜了两拜,道:“我这就离开赵国,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
秦军得知此事后,立即撤离邯郸50里,此时,魏公子信陵君设计夺得晋鄙兵权,率兵授越,秦军不战而退。
天真烂漫
天真:心地单纯,不虚伪做作。烂漫:坦率自然。原指不矫饰,不做作,纯真自然。后多用作形容儿童心地单纯,性情直率。
此典出自元·夏文彦《图绘宝鉴·郑思肖》。
画家郑思肖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他原来并不叫“思肖”,只因为南宋灭亡后,他为了表达自己对赵氏江山的怀恋,“肖”是“赵(趙)”的偏房。
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
他连自己的朝向也非常注意:无论坐着还是睡觉,总要面对南方。许多人募名前来拜访他,切磋画艺。他见来人说南方话,便热情接待;而听来人说北方话,便拂袖而起。
郑思肖爱画兰花,画的墨兰没有土根,却生动逼真,朋友们都赞叹不已。但有人问他:“先生画墨兰,为什么不画土根呢?”
郑思肖愤然作答道:“土地都给别人抢去了,哪来土根!”
这是他对故土的怀恋和对元朝统治者的无声抗议。
郑思肖的画远近闻名,连当地县官也想得到一幅。一次,县官让差役传话,如果他能献出一幅墨兰,就可以免去他的赋税。郑思肖对差人强硬地说:“回禀你们老爷,他头可得,兰不可得!”县官听了,本想对他惩处,但考虑到这样做会引起文人们的反抗情绪,也就不了了之。
他画了一卷墨兰图,高五寸长一丈多,自然仍无土根,并且郑思肖在画上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八个字。大家都称赞他的画“天真烂漫,生机勃勃”。
无功受禄
没有功劳却享受丰厚的俸禄。也指工作不出力,没有成效而享受优厚的待遇。
此典出自春秋·佚名《诗经·伐檀》。
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们经常在河边伐树,“坎坎”的伐木声传得很远。奴隶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可腹中空空,抬眼望见对岸奴隶主的深宅大院,囤积着满仓的粮食,悬挂着大大小小的猎物,不禁悲愤不已。于是纷纷唱歌控诉起奴隶主,后来乐师把它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一首诗,名叫《伐檀》。
在《伐檀》这首诗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位贪鄙,无功受禄。”就是斥责奴隶主不劳而获的罪恶行径。
无人之境
形容没有人居住的旷野之地。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尚书郎,智勇双全。数度打败蜀国名将姜维,升任为征西大将军。
魏元帝时,朝廷下诏命令诸军征讨蜀国。姜维败退,回守剑阁。钟会率军进攻姜维,没有攻下。邓艾上奏建议道:“如今贼兵遭受重创,应当乘势进取。如果从阴平小路进兵,经过蜀汉德阳亭,直取剑阁以西百里的涪县,离成都仅有300余里。发奇兵突入蜀国的腹地,那么剑阁的守军必然回师解救涪城。这样,钟会就可以加速进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回师救援,那么涪城的守军就寡不敌众。兵法上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今乘其腹地空虚没有防备,我军挥师进兵,必然会大获全胜。”元帝非常赞成他的建议。
于是,邓艾率军从阴平小路进兵,沿途山路700余里,是一片无人之境。一路山高谷深,极为艰难,又因粮草将尽,全军将士濒临绝境。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住身体,翻滚而下,将士们则依次攀树缘崖,连续前进。邓艾的队伍突然兵临江由,蜀军守兵毫无防备,守将马邀投降。接着,邓艾攻占绵竹,杀死了守将诸葛瞻。魏军势如破行,迅速到达雒城。后主刘禅慌忙让使者拿着皇帝的印玺和自己的亲笔信,交给邓艾并投降。
五尺之童
幼年的孩童。古时的五尺约为现在的三尺。
此典出自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战国时,滕文公以仁政待民,国风清明。楚国的学者许行带领弟子来到滕国,希望成为滕国百姓,他宁愿和弟子穿着粗布衣服,织席贩履为生。滕文公宽厚地给了他们一处宅院。
过了一阵子,许行对滕文公开始不满意了。他说:“滕文公还不算贤明,贤明的君主应该和百姓一道耕田种地……”另一位学者陈相,很赞成许行的话,便去对孟子说了。
孟子却反问陈相说:“许行的饭锅是自己造的吗?他的农具是自己做的吗?他的衣帽是自己缝的吗?”
陈相说:“都不是自己做的,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百姓有百姓的事,国君有国君的事,如果一件件东西都要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才能使用,国君就得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我看许行讲的是邪说,不应该相信他……”陈相辩解说:“不过依照许行的话去做,市场上就不会有欺假的行为,价钱公平一致,即使是打发五尺之童去买东西,也没有卖主欺他;布匹、丝绸长短一样,价钱便一样;麻线、丝绵轻重一样,价钱也一样;鞋子大小一样,价钱也一样。”
孟子开导陈相说:“你说的不对呀,价钱一样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各种物品的质地不同,有好有次,所以价钱就应该有高有低,假若不分优劣一律划为同样价钱,那样会使天下发生混乱的。你想一想,好鞋和坏鞋卖同样价钱,谁能高兴呢?许行的话是虚伪的,照他的办法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五日京兆
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离职。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张敞传》。
张敞是西汉宣帝时的太中大夫,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他在位期间,得罪了许多有权有势的人。
这些人为了排挤打击张敞,便恶意向皇帝弹劾他,说他为人轻浮,作为一个大官竟在家里为妻子画眉,这真是有失尊严。汉宣帝听了这些话心中也生疑问。
这一天,汉宣帝特意召来张敞,为了弄清事实情况。便问张敞道:
“听说你在家里为妻子画眉,有这种事吗?”
张敞非常坦诚地回答说:“确有此事,皇上。不过拿这点小事大作文章的人有些太无聊了吧。有比妻子描眉这种事更为亲昵的举动,此属臣下夫妻间的私生活,皇上也要过问吗?”
汉宣帝听了张敞坦率的回答,不免心中有些好笑,便说:“我们是在闲聊,朋友之间没有不可说的话,何况君臣之间呢,你就不必介意了。”
通过实地观察,汉宣帝发现张敞确实是个大公无私的人,是个难得的好官,于是便任命他为京城的京兆尹。
当时京城里有许多公子哥们横行城里,他们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不说,有的还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百姓们受了欺压,诉苦无门,告状无路,都敢怒而不敢言。
张敞到任后,对这些不法之徒决不手软,不论是谁,只要触犯刑法,一律严惩。
后来,朝中有位叫杨恽的大臣因得罪了汉宣帝而被处死。于是有人马上向汉宣帝进张敞的谗言,说张敞与杨恽私交甚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杨恽得罪了皇上,要处死,张敞这样的人也应一并治罪。
汉宣帝心里明白,杨恽本来就无罪,张敞何罪之有,也就没有把那些谗言放在心上。但还是有人四处散布流言,扬言张敞任职不会太久了,甚至连京兆衙门里的官员们也听到了这些传言。
张敞根本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一心只作好自己的事。京城里发生了盗窃案,张敞派絮舜去调查破案,可是絮舜接受命令后,没有当一回事还跑回家去喝酒,将公务丢在一边。
有人劝絮舜说,可不能将张敞的话当儿戏啊。絮舜却有恃无恐地说:
“张敞不过是五日京兆,能把我怎样?”
有人将絮舜的话报告给张敞,张敞怒不可遏,立即将絮舜抓来,判处死刑。执行时,张敞很蔑视地让人给絮舜送去一张纸条,条上写道:
“五日京兆,一样定你死罪,你绝活不过今天。”
事后,絮舜的家属控告张敞,说张敞滥杀无辜,汉宣帝也觉得张敞的做法有些过分,便免去了他京兆尹的职务。
匹夫有责
匹夫,指平民。指国家兴亡,每个人都负有责任。
此典出自明·顾炎武《日知录》。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出身于乡宦之家,6岁开始读书学习,从小就有远大志向。14岁时,他就参加了除旧革新的社团——复社。
1645年,清兵攻占了南京。顾炎武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不久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临终前,她对顾炎武叮嘱道:“你千万不要做清朝的臣子!”顾炎武流泪答应。从此,他伪装商人,四处奔走,联络沿海的抗清力量。清朝进士叶方恒为了吞没顾炎武的家产,勾结顾家的仆人陆恩告发了顾炎武,顾炎武被官府追捕,不得不逃离江南,前往山东。
在北方20多年的艰苦岁月里,顾炎武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一年之中有半年住在旅店里。他与20多位朋友在雁门以北的地方建立秘密活动据点,坚持反清。后来,他定居在陕西华阴。
50岁以后,顾炎武集中精力撰写《日知录》,阐述他的思想和观点。他在日知录中有一句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失有责。”表明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专心致志
表示思想集中,一心一意。
此典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奕秋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围棋高手。他的棋构思巧妙,算路精确,在全国都找不到对手。
有很多人都想拜奕秋为师,向他学习棋艺。但奕秋认为围棋是一门高智慧的艺术,一般人学不精,不愿意招过多的学生。他从那些报名的人当中挑选了两名最聪明的孩子,正式把他们招到门下。
奕秋对这两个学生说:“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我学习围棋。
希望你们能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力争能超过我的水平。这样,我也就感到欣慰了。”
开始的时候,这两个学生都差不多,进步都非常快,奕秋见了,心中暗暗高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学生的水平却慢慢拉开了距离。
原来,其中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听奕秋讲棋,而另一个学生坐在那儿,看起来虽然也在听,思想却开了小差,脑子里总在想着其它乱七八糟的事情。有时候,他眼睛盯着棋盘,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飞过来,我就可以拿弓箭去把它射下来。天鹅肉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吃起来一定非常香……他就这样胡思乱想着,老师讲了些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日子一长,他的成绩自然就下降了。奕秋让他同那个认真听讲的同学一起下棋训练,他根本就不是对手,只下了几十步,就输得一塌糊涂。
奕秋看他学习不专心,说了几次也不起作用,就不想再费口舌了,于是就让他回家去了。结果,他什么也没有学到,而他的那位同学后来则成为一名围棋高手,被人们称为“奕秋第二”。
犬牙相错
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原指交界线曲折,后比喻情况复杂或双方力量对比互有长短。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其儿子分封土地,加封爵位,以此来巩固汉朝天下。
汉景帝时,许多刘姓的诸侯因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有的甚至已具备了可与皇权抗衡的军事实力,国家隐藏着的分裂危险渐渐地显露了出来。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下诏减少诸侯的封地。
这一做法触怒了诸侯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楚王等7个诸侯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叛军后来虽然被消灭了,但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汉景帝对这次叛乱没有足够的认识,他在立刘彻为太子的同时,又分封其他十三个儿子为王,同时分给他们大片土地。
汉武帝即位后,各诸侯国更加藐视中央,有见识的大臣为了将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便上书汉武帝,建议他采用当年晁错的办法,削弱诸侯的实力。
汉武帝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对日益显露的危险有所警觉,准备断然采取措施。
此时,各诸侯国也在密切地注视着中央的动态。当他们探听到中央准备颁布削弱他们势力的诏书时,立即上书进行辩驳,他们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说:
“我们是至亲骨肉,父王给我们土地,为的是使中央与地方像犬牙交错一样互相援助,以便使汉室江山坚如磐石(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磐石宗也),皇帝不可听信外人的话,而疏远自己的骨肉呀!”
汉武帝没有被诸侯们所蒙蔽,因为“吴楚七国之乱”和自己即位后诸侯的所作所为已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就必须削弱诸侯的势力。汉武帝在削弱国内诸侯势力的同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王祥卧冰
想尽一切办法以尽孝道。
此典出自晋·干宝《搜神记》。
王祥是西晋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取了朱氏为妻,尽管王祥对后母非常孝顺,可朱氏却经常想办法虐待他。
王家院里有棵李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非常可口。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爱吃李子,担心鸟雀来啄食,叫王祥在院里赶鸟雀。一天夜里,空中突然刮起大风,一会儿,又下起倾盆大雨。不少李子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一个接一个地落了下来。王祥抱着李树,痛哭失声。朱氏看了不觉感动起来。
一年冬天,朱氏忽然想吃鲜鱼。当时河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渔民无法下网捕鱼。王祥跑了几条街镇,买不到鲜鱼,便拿了渔网和木棒,跑到河旁,准备把冰击开,然后下网。冬天衣服太厚,不便用力,王祥脱去外衣,用力敲冰。冰太厚了,一时很难敲打。他想可利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于是,他真的在冰上躺了一会。不久,他又继续起来打冰。他不断地使劲敲击,最后终于在冰上打了一个大窟窿。王祥撒下网去,第一网就捕获了两条金色的大鲤鱼,他连忙把这两条鲤鱼拿回家,孝敬后母。
朱氏终被王祥的孝顺所感动,她终于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王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