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故事-鸟尽弓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废弃或遭害。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越世家》。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朝政,积蓄了二十年,终于使国家转弱为强,最终打败了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书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

    “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紧接着会被杀掉煮了吃掉;敌国消灭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

    “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了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还活在人世,只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勾践最后还是逼文种自杀了,文种临死前很后悔没有听范蠡的劝告。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后:指牛的肛门,比喻宁可在一个小地方说了算,也不在一个大地方受他人领导。

    此典出自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时秦国大肆向外扩张,其余六国随时有灭亡的危险,为了保国,著名政治家苏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但是韩国要向秦臣服,苏秦向韩国国君讲道理:“宛穰洧水,南边的陉山,也都是易守难攻的好地形。你们有几十万军队,又装备有天下第一的强弓劲弩,士卒能把箭射出六百步之外,百发百中;你们的剑戟锋利异常,在地上能砍断牛马,在战场上能刺透敌人的甲盾。以韩国士卒的英勇来看,那是以一当百。韩国具备这些优势,又有像大王这样的贤明圣主,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您却要向秦国投靠,这不仅是韩国的奇耻大辱,而且还要被天下人笑话呀!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宁可做小鸡的嘴巴,也不做牛的屁股(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鸡嘴虽小,但能遍尝食物的味道;牛屁股虽大,只能排放粪便。今天您想投靠秦国,这与做牛屁股有何区别呢?以大王这样圣明,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兵力,然而却招来牛屁股的恶名声,我苏秦也替大王感到羞耻啊!”

    苏秦的话说得韩国国君汗颜、羞愧。未战先降,愧对臣民。为表决心拔剑起誓:“寡人宁死,决不屈服秦国!”

    半部论语

    指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此典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北宋名相赵普原先是后周节度使赵匡胤的手下。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他不适合再当宰相。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清楚得很。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这我就不相信了。”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微臣确实只读过一部《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赵普逝世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仅一部《论语》。

    市无二价

    做买卖没有两种价格。形容生意无欺诈行为。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在汉元帝时期,王莽利用手段,得到元帝信任被封“安汉侯”。他野心勃勃,且心狠手辣为了称帝他毒死汉平帝,为掩人耳目,立2岁的刘婴为太子,实行监国。又为登上宝座,派出八个风俗使了解民情,看看是不是利于他登基。

    半年以后,风俗使回京复命说:“现在八方民风已经比前些年大大改善,社会秩序非常好,跟文景之治那时候差不多了。百姓们丰衣足食,看不到饥民饿殍。盗贼绝迹,真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厚向善,几乎没有民事纠纷,所以官府也没有案件要办。市场上买卖公平,同一种商品没有两种价钱(市无二价),也没有以次充好、擅自提价的欺诈现象……”

    风俗使的话给王莽以极大的欢喜,这一切的一切意识着王莽的登基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不会引起社会动乱,民众反抗的。

    于是,他制造了一个天命的神话,假借一块深井挖到的白石,上刻“安汉公为皇帝”六字宣示上天的旨意,终于“名正言顺”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礼顺人情

    指人们的人情往来,是合乎情理之事,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此典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西汉末年,丞相孔光府里有个府吏,叫卓茂。在一次坐车外出时遇见一个人,这个人硬说卓茂拉车的马是他丢失了一个月的马。

    卓茂心想:“这马我已经使用多年,怎么会是他的呢?”但性情宽厚的他没有吱声,把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回去,走了几步,回头说:“以后要是发现这马不是你的,请送到丞相府。”

    过了几天,那个人果真把马给卓茂送回来,原因是他的马已经找到了,并真诚地向卓茂道了歉。

    卓茂后来到地方上做县令,一天,有人来报告卓茂,说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是他向你索要的么?”卓茂问。那人说不是。“是你托他办事,他收受的么?”那人又说不是。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我送给他的。”

    卓茂很纳闷问:“这不是你情我愿的吗?那你要告什么?”

    那人说:“法律不是禁止官吏收受老百姓的东西么?”

    卓茂说:“人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有仁爱,懂得互相敬重。人与人之间是以礼、义相维持的,法律禁止的是索贿受贿,而你送米肉是属于礼,礼是合乎人情的(礼顺人情)。”

    立地书橱

    两脚立着的书橱。称赞学识渊博的人。

    此典出自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了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让枣推梨

    形容兄弟之间相互谦让友爱。

    此典出自《南史·王泰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王泰是南朝时人,他从小就非常懂事,知道礼貌。

    有一次,王泰和伯伯叔叔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天天都在一块儿做游戏,玩得非常开心。他们的奶奶非常疼爱这些可爱的孙子们,每当她看到孙子们在一起玩得高兴,她就会快乐得咧开没牙的嘴巴呵呵地笑。

    奶奶那儿还总是留着许多好吃的东西,她自己从来都舍不得吃,总是拿来分给孙子们。这天,奶奶看着孙子们玩了一阵,就把孩子们叫到身边,端出一盘枣子来分给他们吃。小伙伴们一见又有好东西吃,都赶紧围着奶奶,伸着小手向奶奶要。只有王泰仍站在一边,一点也不着急。

    奶奶知道王泰最喜欢吃枣子了,见他站在一旁不动,就叫王泰过来,问道:“你不是很爱吃枣子吗?怎么不过来拿呢?”

    王泰用手指着小兄弟们,回答说:“奶奶,您让他们先拿吧!剩下的给我吃就行了。”

    奶奶听了,高兴地说:“我的宝贝可真懂事!”

    比王泰更早的孔融也有一个礼让的故事。孔融是汉朝人,是个很有名的文学家。他小的时候也很懂事,从不和哥哥们争抢东西。孔融四岁的时候,他妈妈经常拿梨来分给他和哥哥们吃。每次分梨时,妈妈都让他先挑。一般的小孩四岁时知道什么呀?吃起东西来肯定是挑最大的,可是孔融却每次吃梨都挑最小的。妈妈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就问他:“你怎么老是挑最小的吃呢?”

    孔融很认真地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当然应该吃大的。

    我最小,就应该吃最小的嘛!”

    妈妈听了,赞叹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这些道理,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让枣推梨”也作“推梨让枣”。

    奴颜婢膝

    奴颜:奴才的谄媚相。婢膝:指婢女常常下跪。形容向敌人卑躬屈膝,献媚求宠。

    此典出自元·脱脱等《宋史·陈仲微传》。

    陈仲微是南宋度宗时的著名谏官。宋度宗昏庸无能,不理朝政,他把大权都交给了太师贾似道。

    贾似道见度宗十分昏庸,就专横跋扈,排斥异己。而这时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吞金灭辽,又迅速占领了北方大半个中国,南宋危在旦夕。

    陈仲微看到这种情况,内心焦急万分,他大胆上书,严厉指责贾似道误国,并认为宋度宗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谏书中又从宋朝的历史上进行分析,认为北宋徽宗时代和南宋高宗时代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些奸相都是对敌人奴颜婢膝,以致误国误民。

    他还在谏书中希望宋度宗和贾似道以历史为镜子,能够彻底悔悟,改过自新,共御外敌。

    但是,宋度宗不听陈仲微的劝谏,继续重用贾似道。直到度宗死后,谢太后当政,才将贾似道放逐。没过多久,元军兵临城下,南宋灭亡了。

    发踪指示

    指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踪。比喻幕后操纵。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从刘邦封为沛公以后就协助刘邦,处处与刘邦一致,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高瞻远瞩,在一次占领秦都咸阳时,看到秦保存的文献档案的重要性而保存下来,事实证明了萧何这一行为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又因举荐韩信,而得到刘邦更加的信任。

    刘邦引兵东出,平定三秦,又与项羽争天下时,萧何均留守关中。萧何不仅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为刘邦军队源源不断地供给军粮和新兵,确保了刘邦在一再军事失利之后仍能东山再起,并最终打败了项羽。

    刘邦认为在打天下时萧何应居首功并准备奖赏于他,这引起了一些文官武将的反对,说萧何功劳不能与他们相比,一个是在前线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只不过在后方,能有多大功劳,实在相差太远。

    刘邦听后,问手下的大臣们:“你们都打过猎吧?”

    群臣回答:“当然打过猎呀!”

    刘邦接着说:“打猎时,追杀野兽和兔子的,是猎狗,但发号施令的却是猎人。你们这些人,都只能追杀野兽和兔子,所以只能称是‘有功的猎狗’。萧何却与你们不一样,他能发出指示,指挥狗,因此他是‘有功的人’。”经过刘邦的解释,大臣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列侯受封完毕后,还要排定位次,不少人说:“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了70多处伤,攻城略池,功劳最大,他理所当然排第一。”

    此时,关内侯鄂千秋却站出来发表了不同意见:“大家刚才的议论是不对的,曹参将军虽然屡建军功,但都是一时一事。汉楚相争,长达五年之久,我们曾多次打过败仗,丢掉了全部军队。多亏萧何丞相多次从关中发送新兵补充,而且往往是在我们最需军队的时候到达,才使汉军转危为安,绝处逢生,这是留传万世的大功劳。曹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的攻城略池,才有的功劳,他的只是一时一事之功,而萧丞相之功才是万世立功。”

    发聋振聩

    聩:天生耳聋。声音大得使耳聋者都能听见。比喻用惊人的语言唤醒麻木不仁的人。

    此典出自现代·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七·黄爵滋》。

    清朝末年,英国的军舰时常侵犯沿海城市,无恶不作。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当时担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目睹这些情况,忧心如焚,就上奏朝廷,提出要警惕外国侵略者险恶用心的主张,他说:“外国不可尽以恩抚,而沿海无备可危。”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他所上的《禁烟议疏》,首次提出要在我国提倡禁止鸦片烟。在奏疏中,他列举大量史料说:“自鸦片流入我大清帝国,道光三年以前,每年有数百万两白银外流。道光三年之后越来越多,仅广东一地,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每年外流的白银达1800万两;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每年外流的白银为2000余万两;道光十四年至今已经达到3000万两之多。而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起来每年也有几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去填海外无穷之壑,年复一年,何处是底呢?长此下去,渐成病国之忧。为了严禁鸦片,应当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道光皇帝认为黄爵滋的意见和建议很对,接受了他的主张。

    百无聊赖

    聊赖:指凭惜、依托。形容生活或感情无所依托,孤寂无聊,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东汉末年,军阀公孙瓒原先盘踞在蓟州。

    蓟州流传一首童谣:燕南睡,赵北际,有此中可避世。

    北方的鲜卑、乌丸,南方的袁术、袁绍,不断侵扰蓟州,盘踞于此的军阀公孙瓒特地为此找来术士,询问童谣的含义。

    术士说:“古燕国的南疆,赵国的北边,有时归入燕国版图,有时归入赵国版图,那块土地就是易州,该州城建在山坡上,后枕大山,发生战事,来者只能仰攻,是固守的好去处。”

    公孙瓒一听有利于固守,当下就决定把都城从蓟州迁到此处。

    公孙瓒在易州城外挖了十道壕堑,每道壕堑后都筑一道城墙,中建一座十余丈高的城堡,藏有米粮300万斛,称为易京,自己就驻守其间。他踌躇满志地说:“兵书上说的,攻打拥有百座堞楼的城池是自讨苦吃,现在易京有堞楼千座,哪个能奈我何?”

    公孙瓒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中了袁绍的计谋,是为了把公孙瓒,引进孤城困守,才散布童谣引公孙瓒愿者上勾。

    袁绍大军围困易京,公孙瓒据险而守,虽然一时不怕敌兵攻城,但是老呆在城里,士兵无斗志,米粮日渐减少,日子也不好过。另外,袁绍的军队日日夜夜在城外挖掘地道,通向城内,准备上下夹攻。

    公孙瓒憋不住了,先派遣儿子突围外出讨救兵,然后率领士卒,打算出城跟袁绍决战。可是援兵总是不来。公孙瓒写信让人快速送到儿子手里,信上说:“袁绍的军队,像神又像鬼,鼓声角声在地道下响起,云梯檑石在我军头上飞舞,困守孤城,无所聊赖。你急率轻骑前来救援,来时在北方山头燃起烽火,为父得讯后,开门击贼,出其不备,打垮袁军。”

    不幸的是,这封信落到袁绍手里,袁绍将计就计,按照信中所说的那样点起了烽火,公孙瓒果然上当,中了埋伏,败兵回城,却又发现城又被袁军从地道入而占领,前后无路,公孙瓒只得自杀。

    “无所聊赖”后来辗转沿用,又作“百无聊赖”。

    百不当一

    一百个也抵不上一个。形容人或物异常出众。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文帝纪下》。

    汉文帝统治时期,边境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扰,由于匈奴简装轻骑,神出鬼没,使汉军不能行之有效的对付他们,为此,不但于国力上受损,而且还不能确保边境安全,惹得朝廷非常苦恼。

    大臣晁错上书汉文帝,提出制服匈奴的见解和主张。

    他说:“汉兴以来,胡虏屡次入寇,小人则小利,大人则大利。……克敌制胜之道,首先在于选良将,将士要善于审度形势。兵法说,阔丈五的沟渠,漫过车辆的河水,山陡林密,积石蔓藤,是步兵用武之地,骑兵两名抵不上步兵一名;土山丘陵绵延不断,平原旷野,这是骑兵用武之地,十名步兵抵不上一名骑兵;小丘间隔的原野,隔河相望的坡岸,居高临下,这是弓弩兵用武之地,执短兵器的步兵和弩兵相较量,百不当一;两军相逼,平地短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戟兵用武之地,执剑拥盾的步兵与之三较,百不当一。……另外,中国的马匹比不上匈奴马的健壮,中国骑兵的箭术比不上匈奴人,匈奴人更比中国士兵吃苦耐劳。但是战车、强弩、坚甲、列阵、三军聚射而万箭齐发,匈奴人比不上我们。匈奴所长者三,中国所长者五,只要将士用长避短,匈奴是可以被我们平定的。”

    晁错还提出以夷制夷、徙民屯边等主张,都为皇帝所采纳,使边事紧张形势得到缓解。

    扬扬自得

    形容神情十分得意。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子手下有一个车夫平时倨傲,一次驾车拉晏子外出,意气扬扬春风得意的样子恰被其妻看见,其妻见丈夫的样子与晏子谦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顿时生气,待回家后,提出与丈夫离婚。

    丈夫大吃一惊:“你为什么要离我而去?”

    “晏子身高不到六尺,满腹经纶,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于各地诸侯,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豪杰了。然而今天我看见他坐在豪华的车子上,态度谦恭和逊,一点也没有居高自傲的神色。可是你呢,虽然身长八尺,不过是个为人赶车的车夫。我看见你赶车时的样子很有点自以为是,所以我想离开你。”

    “请不要再说下去了,”丈夫打断了妻子的话,“我领会你话中的意思了。”从此,赶车人仗势自恃,骄矜傲慢的态度不见了,代之以谦逊和谨慎。

    车夫前后判若两人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便问他,问明了事情的真相,他对车夫有错就改的态度深为赞许,让他做了齐国大夫。

    志在四方

    比喻有远大的理想或抱负。四方,指天下。

    此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秦穆公是春秋时秦国一代贤明的君主,他知人善任,治国有方,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他也成为一代霸王。他任用的第一个大能人,名叫百里奚。

    百里奚是虞国人,家境非常贫寒。一直到三十多岁,他才娶了一个妻子杜氏,第二年,杜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百里奚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两口子恩恩爱爱,从来没有吵过嘴。但他们家生活实在是艰难,时常连下锅的米都没有。

    百里奚是个胸有大志的人,又很有才能,本打算出去干一番事业,可是又舍不得妻子和儿子,总是下不了决心。

    杜氏也是一个很贤明的人,她知道丈夫的心思,自己也希望丈夫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有一天,她对百里奚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你怎么能一天到晚只围着老婆孩子转呢?你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闯荡一下,难道要等到老了才出去吗?”

    百里奚叹了口气,说:“我走了以后,你们娘儿俩怎么办?我是放心不下你们啊!”

    杜氏说:”我能维持我们娘儿俩的生活,你就不用担心了!”

    百里奚听了妻子的话,便决心已定。第二天,杜氏把家里仅剩的一只母鸡杀了,准备煮了来为百里奚饯行。可是厨房里连柴也没有,杜氏就把门闩取下来,砍了当柴烧。

    百里奚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儿子把百里奚送到村口,牵着他的袖子,流着眼泪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你可别忘了我们娘儿俩啊!”

    百里奚在外闯荡了十多年,因为没有人引荐,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后来,他回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但仍然没有得到重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了虞国,百里奚和虞君一起成了俘虏。

    晋献公没有发现百里奚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在嫁女儿时,把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送到了秦国。途中,百里奚瞅了个空,偷偷跑掉了,逃到楚国去放马。

    秦穆公见陪嫁清单中有个奴仆叫百里奚,又听说他很有才能,就派人四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秦穆公就用五张羊皮向楚王提出交换百里奚,楚王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养马的穷老头有什么才能,就一口答应了。

    秦穆公把百里奚带到秦国,同他交谈了三天,觉得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能人,就任命他为左相,与蹇叔一起管理朝政。这时,百里奚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

    后来,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发展经济,操练兵马,使秦国在短期内迅速强大起来。百里奚的才能和名声也宣扬开了。百里奚功成名就后,就把妻子杜氏接到身边,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良莠不齐

    良:好。莠:坏。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

    此典出自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

    莠是一种野草的名种,俗称“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常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还有一种和莠同类的野草,叫做“稂”,俗称“狼尾草”,也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适:“不稂不莠”,原意是: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多好,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却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不成材的人(贬词,一般多指落后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长出粮食,是令人怀疑的)。

    明朝人田艺衡的《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

    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词),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的意思。

    百川归海

    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此典出自汉·刘安等《淮南子·汜论训》。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房子,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种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使社会更加进步,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