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故事-生灵涂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灵涂炭”形容老百姓极端困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此典出自《晋书·苻丕传》:“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天未亡秦,社稷有奉。主上圣德恢弘,道侔光武,所在宅心,天人归属,必当隆中兴之功,复配天之美。”

    公元383年,前秦国的君主率军攻打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前秦国从此一蹶不振。后燕、后秦等国乘机攻打前秦,国都长安被围困。

    公元385年苻坚退到五将山,后秦的君王姚苌派将军吴忠把五将山团团围住。苻坚的士兵见大势已去,都纷纷溃散逃走了,只剩下十多个亲兵跟着苻坚。苻坚神色自若,叫人送来食物,边吃边等待吴忠到来。不一会儿,吴忠来到了,把苻坚绑住,带回新平,单独囚禁在一间屋子里。姚苌向苻坚要传国玺,苻坚瞪起眼睛,说:“五胡次序,没有你们羌人的名字。你这个小羌人胆敢威逼天子,我怎能把传国玺给你?”他骂不绝口,只求一死。于是姚苌下令在新平的佛寺中把苻坚勒死了。当时,苻坚四十八岁。

    苻坚有一个长庶子,叫苻丕,字永叔,自幼聪慧好学,通晓经史,又学过兵法,其文韬武略不亚于叔叔苻融,也跟着苻坚打了不少仗。苻坚死后,幽州刺史王永劝苻丕即任皇位,苻丕答应了,遂于当年在晋阳即位。

    后来,苻丕任王永为左丞相。王永主张报仇雪耻,向各州郡发下文书,说:“先帝(苻坚)死在贼人姚苌的手里,京都长安穷困,成为敌人的巢穴,天下凋敝冷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困苦不堪。幸亏天不亡秦,国家有了接班人。

    如今君主圣明贤德,气度恢弘,道比光武帝刘秀,所在归心,天下归顺,一定会创出秦国中兴的大功,堪配天意之美。”

    王永号召天下人齐心协力,报效国家,与仇敌们决一死战。不久,苻丕的军队在孙丘谷打败了姚苌的左将军姚方成、镇远将军强京,出了一口怨气。

    十室九空

    “十室九空”形容灾荒、战乱或苛捐杂税造成百姓贫困、颠沛流离的悲惨景象。

    此典出自《宋史·余靖传》:“今自西陲用兵,国帑虚竭,民亡储蓄,十室九空。陛下若勤劳罪己,忧人之忧,则四民安居,海内蒙福。如不恤民病,广事浮费,奉佛求福,非天下所望也。”

    北宋大臣余靖,青年时就以才华出众著称,他当过县尉、知县、秘书丞。上书言事,颇有学识,又被提拔为集贤院校理,修订班固《汉书》等典籍。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因上书言事而遭贬斥,谏官御史都没有人敢替他求情。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因弹劾大臣而获罪,这是不应该的。如果他的话不符合皇上的心意,那么皇上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怎么能给范仲淹治罪呢?这样一来,可能天下人都不敢开口说话了。”不料,余靖也因此被降了职。当时欧阳修、尹洙等有名人物都因替范仲淹说情而遭贬,余靖也因此名声在外了。庆历年间,宋仁宗(赵祯)决心改革弊制,增设谏官,任命余靖为右正言。

    有一次,开宝寺灵感塔发生火灾,有人传言说,灵感塔中的佛舍利不但没有被烧毁,而且闪闪发光呢。他们乘机蛊惑人心,想重修灵感塔,弄得宋仁宗也犹豫不决。余靖上书说:“臣听说,自古以来的贤能帝王,都能勤劳俭朴,推行德政,感化天下人心。即使发生了苦难,也能顺利度过。如今自从在西部边境用兵以来,国库空虚,财力耗尽,百姓没有积蓄,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如果陛下奋发图强,痛改自己的过失,忧天下人之所忧,那么,四方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天下人就会蒙受陛下的恩泽。如果不体恤百姓的疾苦,事事挥霍浪费,用修复佛塔、供奉佛舍利的办法祁求天下太平,这不是天下人所希望的。有人说,佛舍利经大火焚烧还没有被烧坏,这不是神异之事吗?

    这种说法是荒诞的。佛舍利本来就埋藏在土中,大火根本烧不到它,又怎么会烧坏呢?又有人说佛舍利都能发出奇异的光泽,必定有神灵庇护,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说神仙有灵,可是却连一个佛塔都保护不了,被大火烧毁了,又怎能靠神仙来保护天下百姓呢?”

    水深火热

    “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陷入极度痛苦的境地。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我国古代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善于用譬喻来讽喻君王的言行、措施和他所代表的制度。战国时,孟子便曾以水深火热比喻当时各国的苛政。一次,他在回答刚刚伐燕获胜的齐宣王提出的问题时说:“齐这个大国攻打燕这个大国,燕国百姓反而提酒送菜的欢迎齐军,这正说明那里的百姓迫切要求摆脱燕国统治下的般的苦难日子而已。”

    桃园打鸟

    “桃园打鸟”这个故事讲述了统治者残暴无道,忠臣屡屡劝谏,反而招来杀身之祸,被迫逃亡。

    此典出自《史记·晋世家》。

    晋灵公长大了,却只知道吃喝玩乐,把国家大事都推给赵盾去处理。赵盾一心一意想恢复文公的霸业,对晋灵公的怠忽职守,非常不满,便常常阴沉着脸。晋灵公对他又恼又怕,巴不得他离开朝堂,免得一天听他三次训话。只有大夫屠岸贾最能讨他欢心,叫他精神百倍。

    屠岸贾就像晋灵公肚子里的蛔虫,把他看得一清二楚,只要晋灵公心机一动,他一定会料到八九分。他替这个贪玩的国君造了一座花园,叫“桃园”。桃园里砌了一座高台,四面围着栏杆,登台一眼望去,全城的房屋和街道都尽收眼底。晋灵公和屠岸贾两个人经常在那儿玩乐。有时候他们拿着弹弓打鸟,比赛谁的手快、眼明;有时候喝酒、唱歌,还叫宫女们上台跳舞助兴。一些老百姓也在园外凑热闹,目瞪口呆地瞧着园内的欢乐景象。有一天,晋灵公发觉园外的人比园里的鸟儿更多,一时心血来潮,对屠岸贾说:“我们整天打鸟也没什么意思,今天换个新花样吧!咱们用弹弓来打人怎么样?打中眼睛,算是十分;打中耳朵,八分;打中脑袋,五分;打中身体,一分;打不着人的,罚酒一杯。”屠岸贾当然拍手赞成。于是他们张起弹弓,往园子外的人群中打去,直打得老百姓乱叫乱逃,各自捂着伤处喊疼嚷痛。晋灵公忍不住哈哈大笑,打人比打鸟有趣多了。

    赵盾和士会知道了这件事。第二天就进宫去见晋灵公。晋灵公还没出来,他们就看见两名宫女抬着一个箩筐,从箩筐里露出一只人手来。赵盾、士会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里面装着一堆肢解了的尸体。赵盾问她们:“这是从哪儿来的?”她们说:“这是厨子老二。因为他没把熊掌煮熟,主公大发脾气。”赵盾转头对士会说:“他把人的生命当草芥一般看待,简直太过分了!”士会说:“还是让我先去劝劝他吧!如果他不听我的劝告,您再来。”士会进去了。晋灵公一看见他,就挥挥手说:“哎,你别说了!从今以后,我改过就是了。”士会瞧他这么坦白,反而不好意思再多说话了。

    几天后,晋灵公没到朝堂去,又坐着车往桃园去了。赵盾急忙早一步赶到桃园门口等着,一瞧见晋灵公过来,就跪在地下。

    晋灵公很不高兴,说:“相国有事吗?”赵盾说:“主公游玩取乐,总得有个节制。怎么可以拿弹弓打人呢?厨子偶尔犯点小错也不能治死他呀!主公再这样继续下去,早晚都会出大事的。我怕主公、晋国会遭逢不幸,因此宁可得罪您,也要请您回去!”晋灵公低垂着头,眼睛凝视着鞋尖,说:“你去吧!这次让我玩玩,下次一定听你的,可以吧?”赵盾挡在大门口,坚持叫他回去。屠岸贾说:“相国劝主公,当然是出于一番好意。不过主公既然到了这儿,您就再让他就一次,有什么要紧的事,明天再说吧!”赵盾无可奈何,愤怒地瞪了瞪屠岸贾,侧身让他们进去了。

    他们刚进入桃园,屠岸贾就跟晋灵公说:“唉!这可是最后一次玩呢。从明天起,您得关在宫里,受相国管教了!”晋灵公扯扯屠岸贾,说“求你赶紧想个办法啊!”

    屠岸贾冷笑一声,说:“嘿!有了,我家有个大力士叫鉏麑。我派他杀了赵盾,咱们就不必受他管了。”晋灵公说:“唔,就这么办吧!”

    当天晚上,屠岸贾嘱咐鉏麑在五更上朝以前把赵盾刺死。于是鉏麑就在当夜潜入赵盾家的院子,躲藏在大树底下。过了四更天,天色还早,赵盾家的人已经起来预备车马,堂屋的门也推开了。他偷偷地看了一下,只见堂屋上燃着烛火,一位大臣已经穿好上朝的衣饰,坐在那儿等待黎明。鉏麑是有良心的汉子,内心不禁有几分感动。他再仔细观察堂屋的摆设,都是一些粗糙的家具,跟他心目中的相府完全不同。他心想:“这么忠诚敦厚的大臣,叫我怎么忍心下手呢?”他就跑到堂屋门口,高声地说:“相国,您听着:有人派我来刺杀您,我可不能丧尽天良,杀害好人。可是也许还会有人来下毒手,您一定要多留神啊!”说完转身就走。赵盾壮着胆子,追出去想问个明白。他还没张嘴,就听见那刺客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我杀了忠臣,自己就是不忠;如果不杀,对那派我来的人就是不信。像我这么不忠不信的人还有什么脸苟活着呢?”于是他朝一株大槐树猛撞过去,顿时当场死去。赵盾看得瞠目结舌。

    他随即吩咐属下的人趁着天还未大亮,把刺客尸首埋在槐树下面。

    那天早上,赵盾依旧准时上朝,晋灵公和屠岸贾暗暗吃惊:莫非鉏麑出了差错?

    散朝以后,屠岸贾对晋灵公说:“我有一只猎狗,凶猛极了。要杀赵盾,就靠他了!”

    他又把详细办法说了一遍,乐得晋灵公拍手叫好。屠岸贾回家以后,做了一个稻草人,替它套上跟赵盾一模一样的衣服,又在稻草人的胸腔部位塞着羊肉。天天训练那只狗扑向稻草人,撕裂它胸脯,饱吃一顿。

    经过几天的训练,那只猎狗一瞧见那个稻草人,就毫不犹豫地扑过去,在稻草人的胸口上又抓又撕。

    有一天,晋灵公召赵盾到宫里去喝酒,赵盾的家臣提弥明陪他同去。屠岸贾当然也在座,他说:“主公请相国喝酒,其他的人不准上来。”提弥明只好站在堂下。群臣连吃连喝,气氛倒还十分融洽。

    谈话当中,晋灵公忽然一再赞赏赵盾的宝剑,要他拔出来让他观看一番。按照规矩,做臣下的如果在国君面前拔出剑来,就等于犯了行刺国君的大罪。赵盾没有想到这一层。当他正要拔出宝剑的时候,提弥明在堂下急切地嚷着说:“且慢!主公面前不得无礼!”赵盾经他这一提醒,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诡计,就怏怏不乐地起身告辞。提弥明怒容满面地搀着他出来。屠岸贾立刻放出那只猎狗去追赵盾。这只猎狗看到活的“稻草人”,就不由分说地扑过去。提弥明眼疾手快,发觉情况不对劲,赶紧挨过去,将那只猎狗的脖子一扭,当场结束了那条狗命。宫里顿时惊乱了起来。晋灵公大发雷霆,叫武士们去杀赵盾和提弥明。提弥明非常英勇,既要保护赵盾,又要还手抗敌;他杀了几名武士之后,终于也被杀了。

    剩下赵盾独自往前奔逃,武士们在后头紧追不舍。其中有个武士比别人跑得更快,三两步便追上了赵盾。赵盾瞧了他一眼,随即眼前发黑,一头栽到地上,一动也不动了。那个武士一把拉起赵盾,背着他就跑。

    这时候赵盾的儿子赵朔,已经带着家丁来迎接他父亲。那个武士把赵盾安放在车上,就拔出刀来,准备跟国君的卫兵拼命。那帮卫兵看见赵家人多势众,就放弃追杀,掉头回去了。赵盾问那武士:“他们都要来杀害我,你怎么反而救我呢?你是谁呀?”他说:“相国难道忘了那个在路旁饿得奄奄一息的人了吗?”原来五年前赵盾打猎回来,看见路旁躺着一个人,以为是刺客,叫人把他抓来。那个人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

    赵盾问了他的情况,才知道他叫灵辄,在卫国游学三年,这次回来,穷得一无所有,已经饿了三天。赵盾很同情他,就给了他一些干粮和盘缠。后来灵辄做了卫灵公的卫士,常常想起赵盾的救命之恩。正巧屠岸贾唆使国君要杀害赵盾,灵辄就决意要救他的命。赵盾脱了险,就和他儿子投奔到国外去,他们本想带着灵辄一起走,可是灵辄早已不知去向了。

    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办成以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掉。

    此典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王勾践的大夫范蠡,曾替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越国和吴国发生战争,越方军事失利时,范蠡劝勾践向吴王夫差暂时忍辱投降;等到时机成熟,形势有利时,又替勾践策划兴兵攻吴,结果越王复国报仇。对越国来说,范蠡确实是一个大功臣,本来可以在勾践复国后,享受荣华富贵,来补偿以往所付出的辛劳代价;但是范蠡没有这样做,宁愿舍弃了富贵荣华,自行引退,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后来,他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大夫文种,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

    范蠡在信中对文种说:“用来射鸟的弓,等到没有鸟时,人们会把弓收藏起来,对弓也没有什么损害;而用来猎兔的狗,在行猎时,或许会被凶猛的野兽伤害,等到兔子被捕杀后,主人更会把它杀掉吃肉,连性命也保不住。越王是可以与之共患难的人,而不可以与他共享乐。你为什么还不远离他呢?”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最后终被勾践所杀。

    文恬武嬉

    “文恬武嬉”形容文武官员贪图享乐,一点也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昌黎先生集·平淮西碑》:“相臣将臣,文恬武嬉。”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帝王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从公元712年到公元756年,先后统治了四十五年。李隆基执政期间,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到开元末年,政治日趋腐败。李隆基本人则爱好声色,奢侈荒淫。同时,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坏,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兵权在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玄宗逃亡四川。至德二年末(公元758年实)回长安,后来郁闷而死。

    到了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又发动叛乱。公元817年,著名文学家韩愈随宰相裴度前往淮西平叛。叛乱平息以后,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记述这件事。韩愈在碑文的开始,首先指出了淮西叛乱发生的根源:唐玄宗时,自恃国力强盛,荒淫奢侈。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北方的人民却蒙受了巨大的灾难。由于皇上荒淫,朝中的文官只知安逸享乐,武将也只是追求声色犬马。这种风气如果延续下去,国家的前途便不堪设想了。

    剖腹藏珠

    “剖腹藏珠”比喻惜物伤身,轻重倒置。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西城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给大臣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域有一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贵的珍珠。这颗珍珠非常罕见,价值连城,商人也十分珍爱。他害怕珍珠被人偷去,放在哪里都不放心。后来,他想出一个“高明”的办法,把自己的肚子剖开,把珍珠藏在肚子里面,结果他一命呜呼。

    唐太宗讲完这个故事后说道:“这个故事我是听别人讲的,你们说真会有这种人吗?”大臣们说:“也可能有。”

    齐王赐药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方法不对就会好心办坏事,正如药不对症一样。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

    艾子侍奉齐宣王。一天,朝见宣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忧郁的神色。齐宣王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委。艾子回答道:“我不幸,我的孩子正在害病。我想把情况报告您并请个假,但又想到您身旁没有商量国事的人,所以来朝见您;但我心里却又惦念着孩子。”宣王说道:“你为什么不早点儿说呢?我有一个很好的药方,你的孩子吃下后,病很快就会好的。”说完他就把药方赐给艾子。艾子拜受了宣王的药物,并带回家给他的孩子吃了。辰时吃下去,巳时就死了。第二天,艾子去见宣王时,流露出一副悲痛的神情。宣王问明了缘故,非常忧伤地说道:“你死去了儿子,确实值得哀悼,现在我赐给你一些黄金,帮助你埋葬儿子。”艾子说道:“我那没有成年就死去了的孩子,不能承受您的赏赐;不过,我打算另外向您提出一个请求。”宣王急切地问道:“什么请求?”艾子说:“我只要求您赐给我前天让我孩子吃了并有了效果的药方。”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这则故事,用以比喻那些利用权势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想篡夺帝位,但又担心群臣不服,就想先试探一下。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对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您弄错了吧?把鹿说成了马。”赵高就问左右的官员们到底是鹿还是马。有的不敢吭声;有的竟说是马,用来讨好赵高;也有照实说是鹿的,赵高就背地里惩治了那些说真话的人。

    至死不悟

    “至死不悟”指的是到死都不醒悟。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河东先生集·临江之麋(mí米)》:“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公元805年~815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辖境相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和广西全州、灌阳等县地)任司马期间,根据民间传说,写过三篇寓言故事——《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故事,以麋、驴、鼠这些艺术形象,讽刺了那些为非作歹的藩镇、宦官和贵族大官僚以及他们的爪牙。其中的《临江之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临江(今江西清江县)有个人,有一次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驼鹿,就把它带回家来喂养。他家里的几只狗见了小鹿,都想吃掉它。主人十分生气,就把狗赶跑了。为了使狗鹿能和睦相处,他还把这只小鹿抱到几只狗的旁边,让狗亲近它。时间长了,狗和小鹿逐渐混熟了。小鹿忘记了自己是只鹿,以为狗是它的好朋友,便经常和狗一起玩。这几只狗虽然同鹿一块玩,但总是想吃掉它,只是害怕主人,便忍住了。三年过去了,这只受到主人宠爱的小鹿有一天自己出门去玩,遇见了别人家的几只狗。它还以为同自己家里的狗一样,便跑上去和它们玩。这些狗见了这只小鹿,既兴奋又生气,一拥而上吃掉了鹿,皮毛、骨头到处都是。可怜这只小鹿,一直到死,还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死的。

    终南捷径

    “终南捷径”比喻一种猎取功名富贵的特殊手法。后来也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

    此典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

    唐朝,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卢藏用,他中进士之后,急于想做官,便想出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跑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那时的人,都认为隐居的人必定是不慕名利而又有学问的读书人。于是卢藏用故意到终南山隐居,他这样做,果然引起长安城里的公卿们的注意,不久便礼聘他下山做了大官。

    后来又有一个隐者司马承祯,也在终南隐居,当朝的公卿也请他去做官,不过司马承祯却真是个淡泊的人,他不愿意做官,在长安住了几天,便要回山了。卢藏用送他出城,指着终南山对他说:“这座山真是有好处啊。”司马承祯冷笑道:“在我看来,终南山只不过是做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明白司马承祯在嘲讽他,非常生气,但对他又无可奈何。

    钟响磬鸣

    “钟响磬鸣”这个典故用以告诉人们,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要科学地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此典出自《刘宾客嘉话录》。

    洛阳一座寺院的僧房中有只磬,不论白天黑夜,没有人敲打它,它动不动就自己发出声响,僧人又奇怪又害怕,以致吓出病来。他请了许多江湖术士,想方设法去制止磬鸣,但都无济于事。

    有个名叫曹绍夔的人,一向与僧人关系很好。他前来探望僧人的病情,僧人就告诉了他生病的原因。不一会儿,寺里正好敲击斋钟,磬又自己响起来。曹绍夔顿时明白过来,笑着对僧人说:“请明天摆下盛宴,我来为您制止磬的自鸣吧!”

    僧人虽然怀疑他的话,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就尽力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第二天,曹绍夔吃完饭后,从怀里拿出一把锉刀,将磬锉了几下就走了。

    从那以后,这只磬便不再自鸣了。

    僧人去询问原因,曹绍夔说:“您的这只磬和寺院的钟频率相同,因此那边敲钟就能引起磬的共鸣。”僧人听了非常高兴,病也好起来了。

    专横跋扈

    “专横跋扈”的这个典故用以比喻一个人独断专行,蛮不讲理。

    此典出自《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梁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东汉时,有个叫梁冀的人,是大将军梁商的儿子,字伯卓。为了篡权,他把两个妹妹送入宫中,做了汉顺帝(刘保)和汉桓帝(刘志)的皇后。梁冀的父亲梁商死后,还没来得及下葬,汉顺帝就拜梁冀为大将军。顺帝死后,冲帝尚在襁褓之中,梁冀的妹妹梁太后临朝执政。他们兄妹二人先后立了冲、质、桓三个皇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

    当时,朝廷上下全部是梁家的党羽。梁冀执政期间,骄奢横暴,独断专行,大兴土木,修建苑囿,并强迫数千名百姓为奴婢,称“自卖人”。

    由于梁冀党羽满朝,残暴专横,皇帝和一些大臣既恨他又怕他。汉质帝(刘缵)常对大臣们说,梁冀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到此话以后,恨得咬牙切齿,就派人在食物中放了毒药,毒死了质帝。后来,梁太后死去,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设计,诛灭了梁氏,梁冀自杀身亡。

    如泣如诉

    像哭泣像诉说,悲惨凄凉。

    此典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

    北宋时,苏东坡受人陷害,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初时他心情忧郁、烦闷,很不开心,但后来他变得开通起来,认为在这里可陶冶情操,忘却烦恼事。

    一天,苏东坡带了三位朋友,放舟来到赤壁之下。江面清风徐来,涛声依旧,空中圆月朗照,洒下一片银光。大家边唱边聊,快乐非凡。苏东坡只觉得心旷神怡,飘飘欲仙,忘情之间,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歌来。一位朋友依着歌声吹萧应和。一吹一唱,十分和谐。

    苏东坡听着呜呜的萧声,忽然觉得有点怪异,便停了歌,倾耳来听,这声音似怨恨,似爱慕,如泣如诉,余音凄切婉转,好像将断未断的一缕细丝,在夜空中袅袅远播。

    苏东坡有点扫兴,他问这位吹萧的朋友:“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吹这样哀伤的调子呢?”

    那朋友悲凄地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么?想当初,曹操亲率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千里相连,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饮酒赋诗,何等的气概!这赤壁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的地方。如今他在哪里呢?可叹人生多么短暂!虽想永生不死,哪里能够!所以,我只得寄情于悲声之中啊!”

    苏东坡开导朋友:“你看这江水,奔流不息,万物和我自己是互相拥有,无穷无尽的!再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非我所有,却任我观赏,尽情享受。你不觉得拥有整个世界,其乐无比吗?这样,你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苏东坡的一席话,使那位朋友原本沉抑的心情顿时被一股豪情冲淡,变得信心百倍,再度与大家欢笑起来。

    东市朝衣

    东市:汉代长安处决死犯之处;朝衣: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礼服。指大臣无辜被杀。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

    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

    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晃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晃晁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千金买骨

    用重金去买良马之骨。比喻求贤若渴。

    此典出自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在战国七雄之中,燕国最弱小,因而常受邻国欺侮。昭王即位后,想使国势强大起来,因此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力,想有一天报仇雪恨,但让他苦恼的是:燕国人才匮乏,缺少文武双全、勇猛无敌的良将。

    一次,他问谋士郭隗:“燕国因弱小才被欺凌,主要是缺少人才。你看,用什么办法,能让天下有本领的人到燕国来施展才华呢?”

    郭隗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君,非常喜欢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张贴告示,声称愿出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好马,但是几年以后,仍然没有买到。国君对此深感奇怪。有一个侍臣向国君表示,他愿意带一千两黄金到各地为国君买马。国王同意了。

    侍臣从国都出发,走了好多地方才打听到千里马的线索,但待他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用五百两黄金买下那匹马的尸骨,带回来交给国君。国君一见被买回来的马骨头,觉得十分不理解,他问侍臣:“这就是你用五百金买回来的千里马?”

    侍臣说:“是的,大王。”

    国君问:“看来这确实是千里马的骨头,不然连半两黄金也不值。只是我不懂,莫非千里马与寻常马的骨头有什么特殊差别?请你告诉我,这些马骨头对我有什么用?”

    侍臣说:“马骨头确实没用,我出这么大的价钱买下来,不过是向天下表示您真的喜欢千里马。连千里马的骨头,您都不惜重金收购,活的千里马,你会不要吗?我们只要在家坐等,一定会有人把千里马被送上门来。”

    果然,没多久,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昭王问:“请先生说明白点,我怎样才能觅到良才呢?”

    郭隗说:“你就拿我当马骨头好了。如果我被重用,还愁比我强百倍的人不来为您效力吗。”

    昭王听了郭隗的话,马上修下黄金台,请郭隗居住,并拜他为师,给了很高的待遇。

    消息传出后,各地人才纷纷来燕国效力。有从齐国赶来的辩士邹衍;从越国来的谋士剧辛,更重要的是离开魏国而来的大军事家乐毅,一时之间燕国人才云集。后来乐毅统领燕军打了几次漂亮仗,几乎灭了齐国。从此燕国军威大振,邻近强国再不敢轻易对燕国用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