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之争时,项羽本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想法设下鸿门宴,地点在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但未能如愿。过了一段时间,项羽占据了秦都咸阳杀掉了秦降王子婴。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汉二年春,刘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之后,率大军讨伐项羽,被项羽打败,父亲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活捉。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中,危急万分,不得不率一小队人马逃逸。此后,刘邦率领从韩信手中接过的军队,继续同项羽对峙。项羽因后方被彭越的军队干扰,绝了军粮,无法迅速击溃刘邦,心里很急。他就在军中放置了一个高高的切菜板,将刘邦的父亲按在上面,对刘邦说:“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话,我就把你的父亲煮着吃了!”
刘邦却回答说:“我与你项羽曾经一起拥戴过楚怀王,并且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也等于是你的父亲。你如今果真要煮着吃了我父亲的话,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恼火极了,真的想立刻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但他的叔父项伯劝他说:“争天下的人着眼于大事,是决不会顾个人小家的。你现在把刘邦的父亲杀掉了,不会有什么好处,只能增加他的仇恨。”
项羽思忖:如果我真的杀掉了刘邦的父亲,一方面,对汉军来说,刘邦是大义灭亲,为大业而不顾亲情,因而会更加效忠,另一方面,显得我不够光明正大,严重的可动摇军心,万万不可。最后,项羽终于没有杀掉刘邦的父亲。
计功行赏
考定功绩,给予奖赏。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虞翻传》。
在东汉末年,会稽余姚出了个名人,叫虞翻,他忠厚耿直,学识渊博,颇有些名气。会稽太守王朗听说后很是赏识,召来并任之功曹。
孙策征讨会稽,虞翻知道孙策深受百姓拥戴,就劝王朗不要与孙策对抗。王朗不听,结果失败了,只好逃亡。孙策占领会稽后,仍让虞翻当功曹,并以友相待。
后来,孙策打算夺取豫章。华歆当时任豫章郡太守。
孙策想如果与华歆动武的话,一方面于自己实力有损,另一方面又听说华歆是个明智之人。
于是想到让华歆来献诚,理由是于百姓不利,伤及无辜。便派了虞翻前去游说。
虞翻奉命前往。到豫章后,虞翻问华歆:“听说您和王府君(王朗)齐名,我虽在东边,也非常敬重您。”
华欲答道:“我不如王会稽。”
虞翻趁机问:“不知道豫章兵力和会稽相比怎么样?”
华歆答:“大大不如。”
虞翻于是道:“孙将军智谋盖世,用兵如神,平定会稽的情况您一定听说了。您要守一座孤城,力量悬殊,孙将军的大军离这儿很近了,不早早打算,恐怕后悔来不及呀!”终于说动华歆答应投诚。
孙策顺利地占领豫章后,便计功行赏,特别褒奖了虞翻,并说:“您还是以功曹的身份作我的‘萧何’,镇守会稽吧。”
心劳日拙
“心劳日拙”讽刺了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此典出自《谐语》。
苏东坡说:有一个贫穷汉,晚上睡觉连一领宽阔的草垫席子都没有。他想,与其露着脚,还不如露着手,于是他便假装对人们说:“您看我们,有一时一刻离开笔砚的时候吗?即使在睡觉的时候,我们的手指也还像笔一样露在外面。”
贫穷汉有个儿子不懂事。人们问他:“你们家每天晚上盖什么睡觉呀?”他立刻回答说:“盖草垫席子。”贫穷汉嫌太寒酸,就把孩子打了一顿,又告诉他说:“以后如果有人再问你这个问题,就说是‘盖被子’!”
有一天,贫穷汉出外会见客人,有一根垫席的茅草挂在他的胡子上。儿子急忙跟在身后叫嚷着说:“赶快把你脸上的被子拿下来!”——这就是所谓“作伪心劳日拙”的例证呀。
徐福求药
“徐福求药”比喻专做些荒诞不经之事。
此典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芾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希望自己创下的基业能够永远传下去。他知道死最终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就在骊山建造大坟墓。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余,坟墓中有宫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宝,不计其数。他又希望可以不死,因而召集方士求神仙,浪费大量财物,寻找长生不老的奇药。
有一次,齐人徐福等人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仙人们居住在那里。徐芾请求进行斋戒,带着童男童女去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答应了,于是派遣徐芾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驶进茫茫的大海,去寻求仙人奇药。
那么,徐福真的能找到仙药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汉书·郊祀志》记载说: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神山,传说位于渤海中,离人世并不远,曾经有人到达过,诸位仙人和不死药都在仙山上。仙山上的物品、禽兽等都是白的,宫殿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还没有到达仙山时,远远望去,仙山宛如云霞一般;到达仙山时,仙山却在茫茫的海水之下;靠近仙山,灾祸马上就会到来,狂风席卷航船而去,从未有人登上仙山!又据《括地志》记载说,仙山名叫亶洲,位于东海之中,秦始皇派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居住在此洲,共数万家。
燕雀处屋
“燕雀处屋”的这个典故告诫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此典出自《孔丛子·论势》。
燕雀在屋檐下营巢筑窝,安了家。它们子母相哺,怡然自得,自以为安逸舒适、永无忧虑了。
一天,烟囱冒出来的火苗窜上了房顶,檩椽慢慢被烧着了。而燕雀还是若无其事,一如往常,不知大祸就要来临了。
无下箸处
“无下箸处”其意是说没有值得一吃的东西。
《晋书·何曾传》:“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通“宴”)见,不食大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西晋大臣何曾(公元199~278年),字颖考,晋代陈国阳夏人,父亲何夔,在魏国曾任太仆、阳武亭侯。何曾在青年时代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博闻强记,与同郡的袁侃齐名天下。三国时期,何曾在魏国当过司徒,参与了很多争权夺利的政治活动。西晋建立后,何曾任丞相、太傅等官。
何曾的性情喜好奢侈豪华,喜欢追求华贵侈靡。他的帷帐、车马和服饰都极其华丽;他的饮食美味都胜过帝王。每次参与御前宴会,他不吃大官准备的食物,皇帝就叫他取自家食物吃。蒸饼上不开裂成十字纹的就不吃。他每天饮食要花费一万钱,还说饮食不好,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
梧树不善
“梧树不善”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用谎言欺骗别人,一定会被人识破。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邻父有一位邻居的院子里有棵枯死的梧桐树。邻父告诉他说:“这棵梧桐树预兆不吉利。”于是邻居便立即把梧桐树砍倒了。
邻父于是到邻居家请求邻居把梧桐树给他当柴禾烧。邻居听了,非常不高兴,说:“邻居居心这样险恶,怎么好做邻居呢?”
邻父的这种卑劣手段,完全是利欲熏心所致,要不要讨取烧火柴,不应该编造梧桐树吉祥不吉祥的谎言。
先炊者先餐
“先炊者先餐”意思是:谁先煮饭谁先吃。“先炊者先餐”的这个典故比喻凡事应有个先来后到的意思。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寄生》:“谚云:‘先炊者先餐。’”
大名府有个姓张的富人,他的女儿名叫五可,她非常漂亮而且聪明,一天她去上坟,路上遇见一个名叫王寄生的秀才,回去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母亲。她母亲听她语气是看中了寄生,就请媒婆于媪去探听对方的状况。哪知王寄生因从未见过五可,不愿凭媒人一句话就允婚。这日王寄生梦见一女郎穿松花色细褶绣裙,比神仙还美,问她姓名,她说:“我就是五可啊!”正握手亲近,忽然醒了,而她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大奇,于是请于媪来,想见见五可。于媪和他约定,第二天午后想法把五可引出门来,让他看个清楚。第二天,王寄生去了,一看,五可容貌衣裙竟和梦中所见一样,喜出望外,于是决定派媒人去求婚。谁知媒人回来说:五可刚刚和邻村张家订婚。寄生懊丧之极,病倒了,瘦得只剩把骨头。恰恰这时,于媪忽然来了,看他病成这个样子,惊讶的问道:“怎么忽然病了呢?”寄生泪下,述说失望之苦。于媪笑道:“呆子,前些时人家求上门来你不要,现在又想人家。不过现在一切还不太晚。五可订婚,只是口头商订,并没有文约,谚云:‘先炊者先餐。’你立刻去下聘礼,写婚约,准成!”寄生大喜,病立即好了,去下聘果然成功。结婚后,五可说:“我曾做梦,梦到你家,今天一看,房子竟和梦中无异。”两人一算时间,正是寄生梦见五可的同一天。于是问到五可为什么说已和张家订了婚,害得他大病一场。五可说:“那你为什么当时不答应婚姻呢?要知道因为你的拒绝,我也大病了一场啊!难道就不许我也报复你一次吗?”寄生大为感动,从此夫妇过着美满的生活。
象箸玉杯
“象箸玉杯”表示用象牙做筷子,用玉石做酒杯,借以形容生活的极度奢侈。
此典出自《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以土金邢,必将犀玉之杯。”
从前殷纣王用象牙做筷子,他的太师箕子为此非常忧虑。箕子认为:有了象著筷子,就不会再用土瓷羹器了,必定要用犀玉作杯,这样才能相配;有了象箸玉杯,就不能再盛普通的食品了,而必须盛以旄象豹胎;吃食都这样讲究,住茅屋穿短褂子就当然不行了,那就必须要锦衣九重了,广室高台了。有人问箕子为什么这样为纣王担忧。他说:“这样下去多么危险啊,我怕因此而走向灭亡啊!”果然不出箕子所料,没有多久,纣王公然就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于是殷朝就灭亡了。
心居魏阙
“心居魏阙”形容身处江湖,心中仍思念朝廷。
此典出自《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公子名牟,封于中山,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山公子牟。有一次,他对魏国的贤人瞻子说:“我在江湖之中隐遁,而心里却思念着朝廷的荣华富贵,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瞻子回答道:“看重生命!看重生命就会淡泊于名利,这样就不会再思念朝廷的荣华富贵了。”
中山公子牟说:“我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却不能控制自己。”
瞻子回答道:“不能控制就放纵它,这样精神上就无所憎恶了。不能控制自己就强逼自己不放纵,这叫做双重损伤,双重损伤的人,不会长寿的。”
魏公子牟,是大国的公子,他到江湖上隐居要比平常百姓有很多的困难。虽然他没有达到道义的要求,可是他却有清高的志向,足以激励那些贪求名利的普通人了。
羊裘在念
这则典故说明偶得意外之财,便天天想入非非,冀得重获,是迂上加迂。
此典出自《迂仙别记》。
乡里有个小偷,有一天晚上去窥探迂公的卧室,这时迂公恰好回家碰上了,小偷大吃一惊,丢下他身上穿着的羊皮袄就慌忙逃跑了。迂公拾起羊皮袄,非常高兴。
从那以后,迂公心里天天念着羊皮袄事件。每次进城,虽然到半夜三更,他也一定要回家。到了家门口,看到门庭安然无事,总是皱起眉头叹息着说:“为什么没有小偷呢?”
夜狸取鸡
这则典故比喻讥讽要钱不要命的人。
此典出自《郁离子》。
郁离子居住在山中,夜里有只野猫偷吃了他的鸡,他就追,结果没有追上。第二天,随从的人在野猫进来的地方装上捕兽工具,用鸡作诱饵。当天晚上野猫就被捉住了。野猫的身子被绳索捆住了,而它的口和脚却还在那里捉鸡,一面抢一面夺,一直到死都不肯放弃那只鸡。
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人们一味地追求钱财货利的,正像这只野猫一样呀!”
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比喻珍贵的物品。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吴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春秋末期,有一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国君掌权,但实权通常操在一些有势力的卿和士大夫手中。晋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公元前511年至475年,晋国的国君是晋定公,然而大权却掌握在赵鞅、范氏、中行氏这些卿的手中。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发生了内讧。在内讧中,赵鞅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扩大自己的封地,为以后建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他是一个机智谋略、善于用人处事的贵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在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国军队时,赵鞅誓师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结果鼓舞了军心,激励了士气,战争大获全胜。
赵鞅手下有一个大臣叫周舍。此人为人耿直,常常坦率地向赵鞅提意见,声称自己愿意做一个“鄂鄂之臣”(鄂读è,鄂鄂:直言争辩时的神态),因而很得赵鞅的赏识。后来,周舍死了,赵鞅非常难过,每次上朝都流露出不悦的神情。大夫们见此情形,都来问是不是自己办了什么错事得罪了他。赵鞅说:你们没有得罪我。但是,我听说,一千只羊的皮也不如一只狐狸腋下的皮值钱,现在朝廷之上,只是听到你们唯唯诺诺的顺从,听不到周舍据理直谏的声音了,因此我才闷闷不乐。
一斛凉州
“一斛凉州”的意思是,用一斛酒换了个凉州刺史,人们用它形容以贿赂的手段求取官职。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伯郎,姓孟,名他,东汉扶风人。汉灵帝时期,宦官中常侍张让独揽朝政,张让家里的监奴主管家事,权威很大。孟他(伯郎)求官不成,就以家里的全部财产贿赂张让家里的监奴,与他们处好关系,几年就把家产都用尽了。监奴们不好意思,问孟他有什么要求,孟他回答说:“只想请你们拜拜我。”监奴们因为长期受孟他的恩惠,都答应了。当时宾客求见张让的非常多,张让家的门前常有数百辆车,有的等了好多天也得不到通报。有一天,孟他最后赶到,众监奴见他来了,都迎着孟他的车子跪拜,赶快让他的车子进去。众宾客见此情景都大吃一惊,以为孟他与张让有深交,都争相把珍稀宝物献给孟他。孟他得到这些财宝之后,都拿去贿赂张让,张让非常欣喜。孟他又送给张让一斛葡萄美酒,张让就叫孟他当上了凉州刺史。
一毛不拔
形容非常吝啬自私。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篇》:“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子就是杨朱,战国时代的卫国人,字子居,是当时的思想家。由于他那种利己的学说不受人重视,因此他的生平也没有被记载,有人说他曾拜老子为师,也有人说他的出生还在墨子之后;他的著作没有传下来,只零星的见于《列子》、《孟子》等书。正由于“兼爱”受到大家的欢迎,“为我”受到大家的鄙弃,所以墨子的学说流传数千年,杨子的学说却被埋没在污泥中。
一钱落职
这则典故说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此意指任何处事行为。
此典出自《谐铎》。
南昌有一个男子,是国子监的助教,赴任住在京城。有一天,他偶然路过延寿寺街,看见书铺子里有一个少年,正在数钱买一部《吕氏春秋》。恰好有一个钱落在地上,此人就偷偷地用脚踩着,等少年走去,就俯身把钱拾起来。旁边坐着一个老汉,对这事注视了很久,忽然起身来拜问他的姓名,然后冷笑一声就走了。
后来,这个男子以上舍生名义,入了誉录馆,请见选官,得到了江苏常熟知县的职位。他准备好行装去赴任,投了一张名帐去求见上司官员。当时,潜庵汤公任江苏巡抚,男子十次求见都没有见上。官衙的巡捕传下汤公的命令,叫这个男子不要去赴任了,因为他的名字已经挂进被检举弹劾的公文中去了!这个男子便问他是因为什么事情被弹劾的?答道:“是贪污!”此男子私下思念:自己尚未赴任,哪里得来的赃款?内中必有差错,就急忙想进去当面陈述。巡捕入内禀告,再度传下汤公的命令道:“你不记得当年书铺子里的事情吗?当秀才的时候,尚且一钱如命;如今侥幸当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口袋里去偷盗,成为乌纱帽下面的盗贼吗?请你立即解下系官印的丝带滚吧,不要让你经过的路中上哭声遍地吧!”这个男子才想起从前拜问他姓名的人,就是这位汤老爷,于是羞惭地罢官而去。
唉,还没赴任当官就被弹劾,也是一件出人意外的事情。把它记下来,作为对细小行为不检点的人的鉴戒吧?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这个典故比喻一天不劳动,一天便没饭吃。
此典出自《夜客丛书》二九回:“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寺有个老和尚名叫怀海禅师,他非常热爱劳动。种菜、种田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做得多。众和尚看他年纪这么大了,又是整个庙的方丈(和尚庙的主管人叫方丈),都劝他少干一些,他不听。有一天又要劳动了,大家提前就把怀海禅师的劳动工具偷偷藏了起来,让他无法去劳动。哪知怀海禅师整整一天不吃不喝,到处寻找,大殿、食堂、楼上、地窖什么地方都找遍了,累得更厉害了,从那以后,全寺传遍了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事,再也不敢不让他去劳动了。
以备不生
这个典故的主旨,是人不可有私心。有了私心,便容易不辨真伪,一意孤行了。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
有个女子要出嫁,有人告诉她的父母说:“嫁人不一定能生儿子。可以设法在外面偷偷存藏一些衣服财物,以便准备着不生儿子被休回来。”
她的父母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便叫女儿常常把衣服财物偷藏在外面。
婆婆公公知道了这件事,说:“给我家做媳妇,却有外心,这样的媳妇要不得!”因而便休了她。
这女子的父母,还认为给自己出主意的人是对他们忠诚,一辈子感谢他,却不问女儿被休的原因是什么。
予取予求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天下没有鹬蚌兼得之美事,有付出才有收获。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申侯,因为能说会道,阿谀奉承楚文王,楚文王非常宠信他。但他却是一个专爱贪利而永不知足的人,楚国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楚文王病得快要死了,便将申候叫来,把最好的玉赐给他,并对他说:“只有我最了解你,你贪爱财利,而且永远不觉得满足,从我这里要了这样又求那样,但我并没有加你的罪。将来楚国的君主可不能这样待你了,他们会要判你的罪的。我死后,你必须马上离开楚国,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没法收容你的。”楚文王死后,申候立刻出奔到郑国。最后被郑文公给杀了。
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的意思是说,鱼眼眼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
此典出自《玉清经》:“鱼目岂为珠,蓬篙不成。”
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满愿,他买了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又大又圆,光彩夺目,惹人喜爱。满愿把这颗非常珍贵的珍珠,精心地收藏起来。满愿有个邻居,名叫寿量。有一次,他拾到一个鱼眼珠,自以为是颗珍珠,于是也精心地收藏起来。
后来,有人生了病,需要用珍珠配药才能医治,于是就用很高的价钱到处购买珍珠。满愿知道后,就把自己珍藏的珍珠拿了出来,寿量也把自己珍藏的鱼眼珠拿了出来。满愿的珍珠,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寿量的鱼眼珠,虽然也很大很圆,但却黯淡无光。两个放在一起,立刻就能辨出真假。寿量把鱼的眼珠当作珍珠收藏、出卖,真是“鱼目混珠”。
越人溺鼠
“越人溺鼠”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智谋。
此典出自《燕书》。
老鼠喜欢在夜里出来偷吃谷子。于是有个越人故意把谷子放在一个罐子里,任由老鼠去吃,不加理睬。于是老鼠便把它的同类招来,到罐子里吃谷子,每次都要饱餐一顿才离去。
有一天,越人把罐子里的谷子换成水,到了夜晚,老鼠又全都来了,一个接一个地跳进罐子里,结果全部被淹死了。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形容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此典出自《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战国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吞并一些国力较弱的小国。有一次,秦惠王召集张仪和大将司马错商讨攻打蜀国和韩国的问题。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则主张伐韩。秦惠王让他们各自说说其理由。
张仪说:“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攻占了韩国,就可以控制东周朝廷的大权,并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蜀国,离秦国路途遥远,远途用兵,将会弄得兵困马乏、人民劳苦。即使攻占了,也得不到多大的好处。我听说,争名要在朝廷中,争利要在街市上。现在拥有黄河天堑的韩国和周王室,是天下的街市,大王不去争夺,而偏偏去争遥远的蜀国,如此一来,离秦国的王霸之业就远了。”
司马错不同意张仪的这些说法。他说:“我认为,攻取蜀国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蜀国土地肥沃,攻占了可以扩大我们的疆土;得到它的财物可以使我们更加富足。况且,攻占蜀国一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利益也没有关系。如果攻韩又危及周天子,必然会落下一个坏名声。这样,也不一定会得到什么利益,反而会落个坏名声,不如攻蜀。
秦惠王听了张仪和司马错的阐述,认为司马错说得更有道理,便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灭掉了蜀国。
竹头木屑
“竹头木屑”比喻人心思缜密,极细小的事情不遗留,或者极细小的东西也不丢。
此典出自《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晋朝有一个叫陶侃的人,字士行,晋明帝时,官拜征西大将军。平日做事,必定尽力亲为,对于学问也有很深的研究;军事方面,也有优异的才能,所以当时有人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有一次他督造大船,每天都亲自监督,见到工人锯下来的木屑和截短下来扔在地上的竹头,他都命令收拾起来,并且要求大家将这些废料放入储藏室里。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图,但又不敢问他。
第二年元旦,府衙举行庆祝朝会,恰巧年末那几天下了一场大雪,积雪盈尺,虽然经过了几天的晴天,太阳照晒,府衙门前的积雪还是没有溶化,地上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陶侃便叫人把储藏着的木屑取出来铺在地上,解决了行路的困难。又有一次,驸马都封(官名)桓温要去讨伐蜀地,预先制造了很多船只,船板锯好了,但缺少竹钉,没法把船身装起来,陶侃便叫人把藏着的竹头取出来送给桓温,削成竹钉,于是船便一艘艘地装起来了。
自投鼎俎
这则典故说明挑担鬼为什么会自投鼎俎?一是势力使然;一是名利使然。
此典出自《笑赞》:“挑担者不闻钟馗之所好耶?而自投鼎俎——此文种、韩信之流也。若少伯、子房,可谓智鬼矣。”
钟馗喜欢吃鬼,他的妹妹给他做生日,写了一个礼帖道:“酒一尊,鬼两个,送给哥哥剁肉馅吃;哥哥若是嫌礼物少,连挑担的算上共是三个鬼。”
钟馗便命令差役把三个鬼都送到厨房里去,让大师傅烹煮。
装在担子里的鬼看着挑担子的鬼说道:“我们死是本分,你却为什么挑这个担子来?”
《赞》曰:挑担子的鬼难道没听说钟馗的嗜好吗?却来自投鼎俎——这是文种、韩信之流的人物呀;而像少伯、子房等人,可称之为智鬼了。
雀儿参政
“雀儿参政”形容低能的官员。
此典出自《金史·完颜合周传》。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号为“金”。
金哀宗(完颜守绪)时期,金朝廷有一个大臣叫完颜合周。完颜合周任参知政事,是朝廷最高政务长官,品位比宰相低一些。完颜合周喜好做诗填词,他的语言卑俗,人们搜集他的话作为笑料。公元1232年,蒙古军前来进攻金朝,因为粮食短缺,金朝廷下令搜刮,强取豪夺。为此,完颜合周亲自草拟了《括粟榜文》,其中有“雀无翅儿不飞,蛇无头儿不行”的句子。
其实,应当是“雀无翅而不飞,蛇无头而不行”,而完颜合周把“无”字写成“儿”字,僚属明知道有错也不敢更改。因此,从那以后,京城人都称他为“雀儿参政”。而金哀宗依旧毫不醒悟,还是那么重用他,以致败坏大事。
三石之弓
后人用“三石之弓”抨击那些自己本来能力不大,却爱听别人的吹嘘,毫无自知之明的人。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贵直论·壅塞》:“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这段话意思是说:
齐宣王喜欢射箭,非常喜欢听别人夸赞他能使用强弓。他曾使用的不过是拉力三石的弓,故意拿给左右的臣子看,左右的臣子一个个试着拉,只拉开一半就停下来,都异口同声地说:“这弓拉力不下九石,除了大王谁能使用它?”
其实宣王所使用的不过是三石之弓,而终身自认为用的是九石之弓,这难道不可悲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