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故事-穷兵黩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指到处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穷:尽。黩:任意。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孙皓,他残酷无情,专横跋扈,荒淫无度,搞得吴国国力空虚,人民生活困苦,怨声四起。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孙策的外孙,孙皓当上皇帝以后,陆抗任镇军大将军、大司马、蓟州牧等职。陆抗看到司马炎灭掉魏、蜀以后,建立了西晋王朝,东吴政权摇摇欲坠,十分忧虑。公元272年,他上书孙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应采取的对策。他指出:“国家连年打仗,军队疲惫不堪,百姓十分穷困,国库空虚,财源枯竭。如果再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发挥文武官员的才智,国势将更加衰弱。如果再听任将军们滥用兵力,随意打仗,耗资数以万计,那么就会使兵士更加疲惫,更加没有战斗力,恐怕当敌人的力量还没有消耗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却已经衰竭了。”

    这段文字的最后几句在《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中的原义是这样的:“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

    孙皓没有听取陆抗的正确意见。公元280年,晋武帝六路出兵,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不堪一击,不战自溃,孙皓投降称臣,吴国从此灭亡。西晋基本上统一了。

    报仇雪耻

    报冤仇洗耻辱。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坚传》。

    汉朝末期,17岁的东吴少年孙坚,有一次与父亲做船从富春到钱塘。途遇海贼分赃,孙坚不顾其父和船家的阻挠,提刀上岸,佯装领兵前来围剿,吓退了海贼保全了货物。

    黄中起义时,朝廷派中郎将朱儁讨伐。朱儁委任孙坚为佐军司马。在攻打宛城时,孙坚第一个攀上城头,立了大功。

    孙坚率军北上,声讨董卓。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既不肯借粮,又不肯让路,都被孙坚杀死。

    孙坚名气大振继尔被袁术封为破虏将军。任豫州刺史,派部下在城外设酒席相庆。饮酒间,董卓军队数万人忽然到来,鼓声不绝。孙坚让士兵依次列队进城,自己则对客人举杯劝饮,镇定自若,殿后入城。

    董卓部众围城,孙坚头裹红巾,开城迎敌,红巾飘拂,所向无乱,阵前斩杀董军都督华雄。

    董卓忌惮孙坚勇猛,令将军李傕前来议和,孙坚不应,下令从速进军董卓大本营洛阳,董卓便焚毁洛阳退入关内。

    汉献帝初平三年,袁术令孙坚征荆州,袭击刘表。刘表遣黄祖抗战。孙坚大败黄祖,渡汉水,围襄阳。黄祖部将吕公屯兵岘山,孙坚亲率部骑上山视察地势,吕公的弓箭手躲在树丛中,用乱箭射中孙坚脑门。孙坚不幸去世。

    孙坚大儿子孙策收敛父尸,葬于江南。孙坚的部众被袁术兼并。

    丹阳张纮是当世奇士,孙策去见他说:“先君志在扶危济世,竟为黄祖所害。我虽然幼稚闇弱,但有志完成先君遗愿,报仇雪耻,成为朝廷外藩,请问计将安出?”

    张纮指点他走孙坚道路,先招兵买马,然后率众投奔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壮大声势,再攻取荆州、扬州,以江南为根据地。可他说:“除奸安民,功业可以上追齐桓公、晋文公,岂能以区区一方藩镇来约束自己呢!”

    孙策去见袁术,袁术认为孙坚的队伍应交孙策统治,便把孙坚的队伍交给孙策,孙策带领队伍,东征西战,取得了江东六郡,为其子孙权建国奠定了基础。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故意夸大其词。骇:惊吓。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劭传》。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他从小就爱好读书,年青时就因为博闻强记而闻名。当时的一些义人如果遗忘了古书上的内容而一时又无书可查时,就会去请教王劭,王劭都能一一回答,以后有机会查对古书,便发现王劭答的和书上一字不差。隋文帝杨坚看到王劭很有才学,任命他为著作佐郎。

    王劭虽然满腹学问,但他却很不老实,老爱用学问耍人,实际上是在玩小把戏阿谀奉承上司。

    有一次,隋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想爬上一座高山,但却爬不上去,后来得到侍从崔彭等人的相助才上得山去。王劭叹后对皇帝说:

    “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梦:梦见高山,说明皇上的帝位像高山一样稳固。崔彭好比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这是长寿的象征。”隋文帝听了很高兴。

    王劭除了拍马屁,还靠故弄玄虚的手法欺骗隋文帝。他经常假托什么囹谶命符散布荒诞的童谣,谎报各种神奇怪异的现象,以此来预卜国家将如何如何兴旺。

    例如有一次王劭诡报某地发现神龟,龟腹上有“天下杨兴”四个字。皇后死后,他也胡编乱造,说皇后是“妙善菩萨”转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升入仙道”,以此讨得文帝的欢心,保持他的官职。

    所以《隋书》评价王劭说:王劭喜欢用怪诞不经的语言、粗俗鄙野的文字、不合实际的内容,骇人视听,最终使得大家都看不起他。

    一蛇吞象

    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传说中的一种神蛇,长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此典出自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是传说中南海的一种神蛇。它身长足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连骨头吞下肚里,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被吐出的骨头可以医治腹内疾病。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屈原在《天问》中有“一蛇吞象,其大如何”的句子。

    后来有人根据传说,改编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个穷苦猎人叫阿象,他怜悯一条饿昏的小蛇,精心地把它饲养大。此后,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使自己变成了富翁。但由于他贪得无厌最终被青蛇一口吞掉了。这个故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描述。

    蓬生麻中

    蓬草生在大麻之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比喻人在好的环境中能变好,在坏的环境中则变坏。

    此典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他生性粗野,勇力过人,能力拔巨鼎徒手搏熊,但汉武帝并不十分喜欢他。

    武帝去世,传位给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年仅8岁的刘弗陵,即汉昭帝,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辅政。刘胥虽然没有什么才学,但野心倒不小,见昭帝年少无子,就希望他早日死去,好轮到他当皇帝。

    刘胥请来一个女巫,叫她诅咒昭帝早死。那女巫装神弄鬼,说是武帝的阴魂附到了她的身上,传话要让广陵王做皇帝。刘胥听了很高兴。

    碰巧的是昭帝寿命不长,只活了21岁就死了,刘胥以为是女巫的诅咒起了作用,高兴地等待着由他继位。不料霍光等大臣决定迎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胥非常恼怒,又命女巫诅咒刘贺早死。

    又恰巧刘贺也很快被废掉了。原来他一听说朝中大臣要迎立他为帝,就滥用权力,强抢民女,甚至不顾国丧期间的规矩礼仪,整天玩乐。于是霍光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驱逐出宫。这样,他只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去。

    刘胥以为,这回总可以轮到他当皇帝了。不料,霍光等又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史称汉宣帝。于是,刘胥一方面命女巫诅咒宣帝死,一方面与楚王刘延寿暗中勾结,阴谋以武力夺取皇位。后来事败,刘延寿畏罪自杀,刘胥则被免去死罪。

    刘胥不甘心,又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后来终于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惊恐万状,将女巫及知情宫女20余人全部毒死。

    刘胥杀人灭口的消息传开后,朝廷公卿大臣都要求皇帝诛杀刘胥。宣帝特地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

    刘胥自知罪行严重,难逃制裁,索性在王府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并命宠姬来献歌献舞陪饮,直闹到天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上吊自杀。

    西汉的史学家诸少孙引用了《荀子》中的话并加以评论说:“蓬草生在直挺挺的大麻秆当中(蓬生麻中),不用扶它自然会挺直;白色的沙子掺在黑色的泥中,混合起来都会成黑色的,这是土地的影响才使它们这样的啊!”

    惟命是从

    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听从命令。

    此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诸候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互相混战。其中晋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争夺较为激烈。

    郑国位于晋、楚之间,成为他们争夺的对象,但郑国谁也不敢得罪。

    公元前608年,晋国出兵攻打宋国,这引起了各国的不满。郑穆公决定倒向楚国,并同楚庄王订立了盟约。

    第二年,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郑穆公被迫与楚国断交而又倒向了晋国。楚庄王对郑穆公的背信弃义非常气愤,连续几年向郑国用兵;后来,又迫使郑国的新君襄公再和楚国结盟,但是到了结盟的那天,郑襄公却偷愉地逃回郑国,楚庄王十分恼怒。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它的对手,郑国军队节节败退。三个月后,楚军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郑襄公被逼无奈之下,只好脱光了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去迎接楚庄王,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君王,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我敢不惟命是从吗?如果承蒙大王顾念从前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像您的许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

    楚王看到郑襄公的可怜相,便说:“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自己表示顺服,一定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发展自己的国家,你回去继续做郑国的君主吧!”

    于是,楚庄王命楚军撤出郑国都城30里,允许郑国求和,并且订立了盟约。

    一窍不通

    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一点不理解,一点也不懂。窍:通气的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

    此典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过理》。

    殷纣王,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关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昏庸的生活。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些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会亡国的。

    妲己对比干怀恨在心加之比干又一连几天苦谏不止,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你杀了,取出心,解剖开来看个究竟!”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杳如黄鹤

    杳:无影无声。像黄鹤飞去一样无影无声,表示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此典出自唐·崔颢《黄鹤楼诗》。

    在长江岸边武汉市蛇山,有一处著名的古迹——黄鹤楼。关于黄鹤楼,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从前有个名叫荀环的人,有一次他在楼上游玩休息,忽然看见西南天空云朵散开,不知是什么东西由云端飘然而下,转眼就飞到楼上。原来是骑着黄鹤的仙人从天而降。荀环走上前去,与仙人攀谈起来,天文地理、国家百姓,无所不说,彼此都很愉快。不久,仙人告辞,骑上黄鹤,腾空而起,一眨眼便消失在云彩之中。

    后来,唐朝诗人崔颢根据这个传说,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人根据崔颢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引申出“杳如黄鹤”这一成语。

    料敌如神

    估计敌情非常准确。

    此典出自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郭子仪传》。

    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任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命他带兵讨伐叛贼。他斩杀叛将周万顷,击退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等地,因战功显赫而被拜为御史大夫。他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打败史思明,被加官兵部尚书。不久,他又扫平黄河东面、西面、南面的叛军,回师时,唐肃宗亲自出迎犒劳,对他说:“你再造了一个唐朝。”

    宦官鱼朝忠非常嫉妒郭子仪的功劳,一直在找机会陷害他。

    郭子仪在攻打鹏城叛军时,由于唐军九个节度使不相统属,不慎被叛军打败。鱼朝忠便归罪于他,向肃宗进谗,肃宗原来就怕郭子仪权重,就乘机解除了他的兵权,让他做一个无实权的太尉。

    后来,叛军攻陷汴州、郑州、河洛,京城危急,肃宗又给他兵权,并晋封他为汾阳郡王。他出征前要见肃宗,肃宗有病,不见朝官,他在门外哭着说:“老臣受命,将死在战场上,不见陛下,死不瞑目。”肃宗在病榻上接见了他,对他说:“大唐江山,全靠你了。”

    郭子仪的一生是在戎马生涯中度过的,对叛乱藩镇进行了20多年的战争,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战功显赫而屡屡升迁,被唐德宗赐号为“尚父”。

    他死时85岁,德宗为他的死五天不上朝听政,下诏说:“……你可以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尚相比,是上天降下的人杰。你爱兵如子,料敌如神……”

    虎口余生

    从老虎口中剩下生命,形容侥幸度过难关,得以生存。

    此典出自元·脱脱等《宋史》。

    宋朝时,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朱泰,住在浙江湖州西山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朱泰拿起斧子,准备上山砍柴卖钱,但母亲见屋外寒风凛冽,不肯让儿子出门。朱泰让母亲放心,说罢,顶着刺骨的寒风走出茅屋。

    朱泰干了半天,觉得有些累了,便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才休息了一会儿,忽听背后传来一阵心惊胆战的吼叫,只见一头斑斓猛虎从一片矮树丛中窜出来,直扑向他。朱泰已吓出了一身冷汗,正要逃走,那猛虎早张开血盆大口,朱泰见已没有退路,举起斧子死拼,猛虎却一口咬住了他的大腿。

    朱泰大叫一声:“娘啊,儿不能服侍您了!”然后闭着眼睛等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寒风把昏迷在地的朱泰吹醒,朱泰挣扎着爬起来,发现自己的大腿上鲜血还在不停地流,而那只猛虎已经不见了。朱泰忽然瞥见自己砍柴用的那把斧子掉在一边,上面沾满了虎血。原来,正当那猛虎咬住未泰的一瞬间,朱泰感到一阵剧痛,手一扬,那把斧子落下来正好砸在猛虎的头上,猛虎吓了一大跳,丢下即将到口的美餐慌忙逃走了。

    当朱泰心有余悸地回到家,向母亲述及此事时,母亲流着泪说:“孩子,你真是虎口余生啊!”

    爱才若渴

    爱惜人才就像口渴时要喝水一样。

    此典出自现代·赵尔巽等《清史稿·艺术传三·王时敏》。

    王锡爵,江苏太仓人,明末大学士,喜爱收藏书画、典籍、古玩等。王时敏是他的孙子,从小爱上绘画,王锡爵特地为他建造别墅一处,重金收买历代名画家的真迹,供孙子观摩学习。

    王锡爵跟礼部尚书、松江的董其昌关系甚好,董其昌有“江南第一”才子的美称,因为避阉党之乱,辞官家居。王锡爵就让孙子到松江拜董其昌为师,王时敏从此书画技艺大有长进。

    王时敏在万历年间考取进士,明亡后,时敏从此退隐于太仓,以读书作画自娱。王时敏作画,除得董其昌神韵风致外,画面构图布局设施,运笔勾勒所致,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王时敏很注重提携后进。《清史稿》评价他“爱才若渴”最为得当。他曾经将家中收藏的名画装成巨册,放在圆室书房里,供四方画家前来观赏。只要对方有要求,王时敏必定亲自指点,不遗余力。得到他指点的画家,当时都相当有名。

    秋风过耳

    比喻对某件事漠不关心。

    此典出自东汉·越晔《吴越春秋》。

    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小儿子,贤能懂礼,很受宠爱。寿梦临终前表示,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让季札继承王位,但季札表示坚决不受王位。于是寿梦把长子诸樊叫来,要他别忘了自己这一遗命。

    寿梦去世后,继位的诸樊与弟弟余祭、余昧一起立下誓约:今后王位不再父子相传,而是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最小的弟弟季札继位。

    果然,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余昧继位。季札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治理朝政,贤名远扬。余昧临死时,按誓约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无论如何不愿接受,并且真诚地向朝中人说:“父王离世前,我就表明不受王位。做人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像吹过耳的秋风,我对它漠不关心。”

    为了向众人表示自己的决心,季札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隐居起来。直到余昧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考虑重回朝中,帮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残杯冷炙

    吃剩下的酒食。

    此典出自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一段时间被迫在十分悲辛的处境里生活。

    杜甫从小聪明好学,志高务实,但一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考试完后,杜甫觉得文章写得得心应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这次考试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选用贤才,而对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

    杜甫没有料到自己会应试失败,内心非常痛苦,对前途悲观失望。从此,他流落长安,以“宾客”的身份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时常赴王公大臣宴饮,席间吟诗辞歌赋助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求得一官半职。他在《奉赠韦左丞文》中写道:“残杯冷炙,到处潜悲辛。”后来演变成“残杯冷炙”。

    相得甚欢

    彼此相处得十分愉快。

    此典出自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张全义传》。

    后唐时由于战火不断,各地民心惶恐。盗贼四起,但唯独河南地界还算平静,主要因为当时河南太守张全义治理有方。他一方面鼓励农民不管战事如何,都要死守家园,辛劳耕作才能吃饱穿暖,另一方面令军队加强治安,安定民心,并且他自己以身作则,勤劳节俭,并对那些庄稼丰收、副业兴旺的农民给予奖励。

    由于张全义重视农耕,又善于做农民工作,因此仓库的粮食囤积得很充足。当时的另一个守将李罕之,贪污财物,对百姓施以暴力,军中常常缺乏粮食,每次都是从张全义那里索要部队的给养。当初,李罕之和张全义两人相得甚欢,到后来,因为李罕之总是向张全义索要东西,有时还动不动辱骂欺负张全义他们,张全义只得心里暗暗叫苦。

    李罕之总是说,种田的人有什么了不起。对此,张全义很是看不惯他这种态度。可每次李罕之写信来索要军队吃的粮食和布匹时,张全义又说:“李太傅要,我不得不给他。”

    对此,李罕之越发狂妄,以为张全义怕自己,因而对张全义从不防备。等到李罕之率领部队去攻打和收复怀、泽等地的时候,张全义悄悄地召集部队,趁着夜色奔袭李罕之,到了天明的时候,就把原来李罕之占据的三座城池攻占了。

    变化无方

    善于变化但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形式。形容行动不因循守旧,变化多端。有时也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袁绍、曹操本来不是互不两立的仇家,而是朋友,在袁绍被董卓逼离长安,被迫在渤海郡起义,自任车骑将军,同时又为义军盟主时,曹操就投奔他做了他的奋武将军。

    董卓出关向义军进逼,袁绍手下有10多万人,却不敢接战,曹操说:“举义兵是为了诛暴乱,联军已经组成,董卓弃关中之险来攻,我们可以一战而平定天下,机不可失!”结果只有曹操带着几千兵在荧阳跟董将徐荣交战,因众寡悬殊,打了个大败仗。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力量渐增,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局面基本形成,袁绍拥有精兵10万,战马万匹,随时准备攻打曹操的大本营许昌。

    刘备占领徐州,响应袁绍,曹操向东攻打刘备,许昌空虚。谋土田丰劝袁绍急促进军。

    袁绍说:“我儿子正在害病,等他病好了再发军不迟。”

    田丰说:“处在战乱的年代,因婴儿生病丢失良机,可惜啊!”

    曹操在击败刘备,返回许昌后,袁绍才领兵出发,袁绍又错误地派有勇无谋的颜良打先锋,结果颜良被曹军杀死于阵前。

    袁绍另一大将文丑沿河追击主动撤军的曹操,在延津被曹军杀个回马枪,文丑阵亡。

    曹操军队继续撤退到官渡。两军在官渡初遇,袁军打了几次小胜仗,袁绍便骄傲地对沮授说:“你们谋士就是怕冲锋陷阵,渡江之前,田丰也劝过我,说是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方,人众虽少,不可轻视。曹操是善于用兵,但我也久经沙场,加上人多势众,压也压垮他。现在不是打了胜仗了吗?”

    袁绍依然我行我素,骄傲轻敌,又不肯听谋士们的正确建议,终被曹操击败。

    咄咄逼人

    咄咄:叹词,使人惊诧和感叹的声音。形容盛气凌人,令人十分难堪。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一日,在一棵老树下坐着三个人,他们是桓玄、殷仲堪、顾恺之。他们正海阔天空地谈话。桓玄说:“我们现在做个游戏吧,每人咏一句诗表达‘了结’如何?”

    顾恺之脱口而出:“火烧平原无遗燎。”(大火烧平原,灰烬都没了。)

    桓玄摇头晃脑,接着说:“白布缠棺竖旒。”(白布缠柏材,飘起招魂幡。)

    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投鱼归深渊,放鸟飞长空)。他吟完又说:“现在换个主题吧,表现‘危险’。”

    话音刚落,桓玄一马当先,双手比划着说:“矛头淅米剑头炊人。”(脚踩矛尖淘米,蹲在剑头上烧饭。)

    殷仲堪有意装出苍老的样子,慢吞吞地咏道:“百岁老翁攀枯枝。”(百岁老翁颤巍巍,手攀枯枝嘎嘎地响。)

    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井上辘轳转,卧着婴儿。)

    这时,殷仲堪部下的一个参军坐在旁边,吟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子骑上瞎马,深夜驰近深渊。)

    听了这句,仲堪大叫:“咄咄逼人,叫人好难受啊!”

    大家都向有声音的地方望去:原来殷仲堪的参军只有一只眼睛。

    松筠之节

    筠:竹子。节:节操。指具有松和竹那样的坚贞节操。

    此典出自唐·魏征等《隋书·柳庄传》。

    北周宣帝宇文赟于公元579年病死,宇文阐继位,史称静帝。由于宇文阐幼小不能处理政事,由史大夫郑泽和御正大夫刘防以此为借口召杨坚入朝,这样朝中大权落在了杨坚之手,杨坚刚刚掌握大权,政局不稳,人心难服。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各州郡也纷纷响应。与此同时,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和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赵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膛王宇文等六王也先后到达长安,密谋对付杨坚。

    杨坚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然而他深谋远虑,先是杀鸡骇猴,除掉毕王宇文贤,对其他五王则不再追究,反而让他们享受“剑履上殿,人朝不趋”的特殊礼遇,以避免矛盾激化。对各州郡,也以礼相待,稳定人心。

    这时,后梁大臣柳庄奉明帝萧岿之意入关,杨坚为了稳定边关,搞好边界关系,特召见柳庄,对他表明心迹:“我过去深蒙梁主的照顾,至今铭记在心。当今皇上年幼,我受托辅主,诚惶诚恐。梁主英明无比,从今以后,更显出松筠之节。

    你回去后,请向梁主转达我的意思。”

    当时后梁也在为讨伐北周而意见不一,一种主张趁北周整顿内乱之机出兵,另一种主要是萧岿的犹豫不定。

    柳庄从长安回到后梁,向皇上禀明杨坚友好结交的意思,并劝说萧岿不可妄动,以休养生息,静观天下变化。

    萧岿认为柳庄讲得在理,没有轻举妄动。

    事实证明,萧岿是正确的,杨坚在平息了内乱之后组织兵力征讨尉迟迥,尉迟迥兵败而死,却没有动后梁一寸土地。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却有两种收获。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张仪列传》。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出了名的勇士叫卞庄,他非常勇敢,敢同老虎搏斗。一天,听说山上有两只老虎,他就提剑上山,要去刺死它们。旅馆的僮仆劝阻他道:“且慢,那两只老虎,此刻正在争吃一头牛,二虎相争的结果,一定是力气较小的老虎要被咬死,但力气较大的老虎也要受伤,那时,你上山去,同一只受伤老虎搏斗,就容易取胜,而且只要刺死一只伤虎,就可以获得刺死两只猛虎的美名。”卞庄听从了他的话,后来果然轻易地把那只存活的老虎杀死了,并因此而美名传于天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