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兴起
早在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出现之前,就有一些零星的女权主义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现。在欧洲,有人已追溯到中世纪。据说从15世纪开始,已经可以听到一些妇女的声音。据西方学者考证,全世界第一位女权主义者是法国的波森,生卒年份为1364年至1430年。
在17世纪,英国的艾斯泰尔成为那个时代最激进也是最系统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行动被誉为英国第一次稍具规模的女权主义抗争。这次抗争的形成原因是,英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工厂里出现了女工,社会的性别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发生了变化。艾斯泰尔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是,第一,女人虽然要服从丈夫,但并不一定要承认他高于自己;第二,对男权的服从不可以延伸到单身女人身上;第三,受过教育的女人应当避免家庭奴役,也就是避免结婚;第四,女人的生活目标不应当只是为了吸引到一个男人同自己结婚,应当注重改迸自己的灵魂,而不是一味追求美貌;最后,她提出应当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了男人的生活。此外她还指出,男女有同等的理性能力,两性应当受到同等的教育,以便去运用其智慧。
在欧洲大陆,妇女运动的原头一般被认为来自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18世纪90年代,巴黎出现了一些妇女的俱乐部,她们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著名妇女活动家玛丽、戈兹(从化代表妯的俱乐部发表了第一个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她在革命后期遇害,妇女俱乐部也被解散。在以后的年代中,妇女组织一再重组,但总是遇到男权社会的敌意,有时甚至激起暴力冲突。
妇女的可悲地位是由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因素造成的,因此,妇女运动的任务就是向既存秩序挑战,改变既存秩序,提高妇女地位。关于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始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始于19世纪后半叶,历时约70余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日矛达到最高点;另一种认为是在本世纪初年。
1848年7月19日,在鈕约州塞尼卡福尔斯村的韦斯利安卫理公会教堂,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会上通过了一份《权利和意见倉言》。大会的主要组织者是废奴运动的枳极参加者、被后人称为女权运动之母的莫特、斯坦顿和安东尼。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美国女权运动的正式开始。
1859年,英国第一个女权组织朗汉姆女士山战4爪?成立了促进女性就业协会。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渐中最著名的领导人是沃斯通克拉夫特。她是第一代妇女运动的活动家。她提出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两性平等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反对贵族持权,强调男女两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她主张,女人应当不再受制于她们的身体以及由身体所带来的情感。她的名著《为妇女权利辩护》成为妇女运动的经典。
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中还有两位值得提起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泰勒,其代表作是《妇女的选举权》;另一位是米尔,旧译米勒,他于1869年出版了一部关于女性的书《对女性的征服》,提出妇女没有理由被排除在领导职位之外。井提出只有在妇女有了选择自由之后,才能知道她们的自然能力是什么样的,这两部著作也被视作妇女运动的经典之作。
1897年,一位名叫胡德伦斯的加拿大农业工人的妻子在初生耍儿死后,认为孩子之死是由于她无知和不会照料造成的,她以亲身经历向安大略城的100多名妇女做了报告,讲明妇女应当学习科学知识、,纽织起来,安排好家务活动。她的讲话被英国和北美妇女当作了她们的组织一妇女协会的宣言。
1915年,英国妇女协会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协会在各国涌现出来,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至此进人髙峰期。
运动的目标
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的第一个目标是为妇女争取选举权。在早期,妇女运动还只是提出男女应当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到后期的选举权运动中,已经有人提出了女性优越的观点。在争取选举权的妇女运动中,还出现过一种反民主的倾向,害怕无知大众,要求将选举权限制在识字者当中,美国迫女在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男权主义者甚至用医学观点来为自己反对妇女选举权作辩护。例如,马萨诸塞州的立法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人政治。
尽管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妇女运动争取选举权的斗争还是相继取得了成功:第一个为妇女争得选举权的国家是新西兰,那是在1894年;第二个是澳大利亚。1914年,芬兰和挪威妇女取得选举权,其他欧洲国家妇女大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取得了选举权。英国妇女的选举权是分两步获得的:在]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到1928年妇女才最终获得同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在美国,最早争得妇女选举权的是怀俄明州化站年、其次是犹他州1870年、1914年,通过相应法律的州增至11个;直到1920年8月,美国妇女才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这一权利被载入美国宪法的第修正案。
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中的第二个争论焦点是:女性应不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受什么样的教育。各囯妇女纷纷提出实现受教育权利的要求,女子学校大量涌现,很多女童直接进入原来只枚男童的学校。在19世纪中期,女权主义者们曾就女童的教育内容应不应与男童一样,男女学生的考试内容应不应当相同等问题展开辩论。在1868年,剑桥大学为女生提供了单独的考试。这―作法在女权主义者当中引起激烈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具有讽剌意味的是,本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学校为招到更多的男生,不得不将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提高。回想当年人们为女生的学习能力和能不能与男生参加一样的考试而争论过,真是恍若隔世,令人感到从女权运动的先驱为女人争取受教育权到如今,世事已经有了多大的变化,妇女教育已经走了多么远。
当时的人们还为女孩应不应当上家政课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有学者汄为,这一争论更多涉及的是阶级问题而非性别问题。因为只有中产阶级的女孩才叙学习以持家为目标的家政课的需要。
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的第三个焦点是女性就业问题,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就业问题。在19世纪,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认为,女性有特殊的素质,比如生育和抚养子女就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女人的天职就是留在家里生育和抚养儿女。妇女到社会上就业之后,工作利婚姻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于是有的女人就用保持独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但是,这并不能在广大的人群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时关于女人尤其是已婚女人要不要就业的争论十分激烈。争论围绕着下列两个问题展开5女人婚后还应不应该工作?女人作母亲之后还应不应该工作?许多希望出来工作的妇女对于必须在工作利家庭中选择一项感到不公平,她们提出,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工作和家庭,为什么女人就不可以?这个时期的女权主义主张;为了经济独立,所有的妇女都应当在劳动市场上与男人作自由平等的竞争,争取同工同酬。
在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和就业方面取得7极大的成就,它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获得选举权;妇女教育广泛开展;妇女就业增加。但是,传统的性别魚色规范并没有改变,因此,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其他目标还包括为妇女争取在婚后保留财产的权利;在婚后保留自己工资的权利;不受丈夫虐待的权利为妇女争取儿童抚育费;提高女孩苘意性交的年龄线等。19世纪美国妇女运动的一项内容就是把强奸法的幼女年龄线从18岁提高到21岁。强奸法规定,不允许同未成年者发生性关系,即使她本人同意,如果没到同意年龄,她的同意是无效的,这个时期绉女运动涉及的问题还有产假问题和堕胎问题。
各国妇女运动的特色
在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中,妇女运动的各种力量之间存在着策略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各国的妇女运动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别:在英国,妇女运动与工会运动相呼应;美国的妇女运动却不具备这个特点。在英国,女权主义一直同马克思主义保持着密切关系;在美国却井非如此。美国妇女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平等权利立法;英国妇女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福利立法;澳大利亚妇女运动则具有二者兼备的特点。
20世纪初,德国女工运动的声势较西欧其他国家更强大,德国女工是妇女运动的先锋1920年,独立党女成员吉尔拟定了一个救济计划,内容包栝生育前后要给女工周休息时间;在此期间照发工资;对产妇和哺乳母亲发放除医疗救济之外的救济金等。经过长时间辩论,得到批准的计划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每个参加保险的女工在分娩期间总共可得50马克的救济;第二,分娩前四个月和分娩后六个月,每个女工每天可得1马克50芬尼;第三,分娩妇女可得25马克医疗费;第四,哺乳期母亲12周中每天可得75芬尼。在这个时期,英国女工的斗争集中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争取男女同工同酬;要求给分娩女工6周休息时间。她们的斗争并未立即获得成功,而是经过反复斗争才取得进展的。瑞士和意大利女工也参加了罢工斗争。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荷兰、西班牙女工运动的一个共同持点则是积极参加选举,参与政治。
有的国家的妇女运动还从妇女角度握出反战口号。1915年,荷兰妇女在国际妇女大会上抗议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由男人发起的战争,认为这场战争使女人成为受害者。
在俄国,中产阶级妇女提出了与西欧妇女运动相似的口号,那就是开展妇女教育,主张妇女就业,要求在法律上和选举权上的男女平权。
女界对于30年代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妇女政策的评价是不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当时的政策的基调虽然是种族主义的,但对妇女是好的,国家奖励母亲,褒扬家庭,使生育受到了尊重;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当时的政策将妇女降低为仅仅是一个母亲,实行严厉的反堕眙法和反绝育法,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婚姻家庭生活之上,仍旧使妇女处于无权状态。
在中国,最早的民间妇女社团可以追朔到一千年以前,有两件发现于教煌的古文书证明,早在五代后周恭帝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中国就有了由女子组成的以自护、自助、自娱为目的的民间女性社团女人社。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妇女运动的主要内容有:要求女子参政权;兴办女子实业;争取女子社会权利,如放足、剪发、入学与婚姻自由等。讲到中国近代妇女的觉醒,不能不提及西方教会到中国办女学的影响。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课程有圣经、国文、算术等,并学习缝纫和刺绣,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一间教会女学。据不完全统计,到1376年为止,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女子教育机构有:女日校82所,女寄宿学校39所,学生共计2000多人。1878至1879年闾,天主教会办的女校仅江南一带就有213所,学生达2791人。而当时中国人自己还没有创办任何女子教育机构。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就是从兴女学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校是1896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的经正女学1902年,蔡元培等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当时的女学大多集中在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除教会女校学生。1906年全国有女学生306名。1907年为1853名;1908年为2679名;1909年为12164名;1915年,增至180949名,从全国范围看女子初等教育,1907年全国共有女校391所,学生11936人,占学生总数的2%到19181919年度,全国初等小学女生达190882人,占初等小学生总数的女子受教育无疑是中国妇女觉醒、摆脱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第一步。
1903年,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共爱会在日本东京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据统计,参加同盟会的女知识分子约有200人,其中有姓名可査的有105人。当时,妇女运动精英创办的女子报刊共有40余种,如秋瑾于1907年创办的《中国女报》,燕斌于1907年创办的《中国新女界杂志》,陈撷芬于1902-1903年创办的《女报》等。她们还发起参政运动,争取参政权利。这一运动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的成立为其标志,该会提出以下9项政纲;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的向上;一夫一妇主义之实行;自由结婚之实行与无故离婚之禁止;妇女职业之励行;蓄妾及妇女买卖之禁止;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公娟制度之改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是秋瑾,她提出了在当时看最完备的妇女解放思想,其要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求实现男女平等;第二,要求婚姻自由;第三,反对女子缠足;第四,提倡女学和主张妇女经济自主;第五,主张妇女走向社会,参与国事1912年,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由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尚武会、湖南女国民会等联合而成;同年,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亦宣告成立。
1912年。袁世凯政府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男子独享:袁政府教育司长史宝安声称:女子参政不适合女子生理及本囯国情,女子以生育为其唯一天职;袁世凯还曾悬赏万元通缉妇女运动的领袖人物唐群英、张汉英等义这一史实反映出当时妇女运动的高涨和运动阻力的强大。
中国革命中,一批妇女领导人除了一般的革命目标%。还提出了妇女解放的独特目标。1913年,宋庆龄发表了《现代中国妇女》一文,指出: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发达的国家,而其妇女将与男子并驾齐驱924年11月,宋庆龄在日本神户县立女子高等学校做了关于妇女运动的讲演,她说: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我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妇女,争取实现那个人类不为动物本能所支配,而由理性所指导的日子。从她对理性的强调,可以肴出她当时的思想接近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在她随后发表的关于妇女的论述中,她越来越倾向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即把妇女的解放同阶级斗争、革命联系在一起。例如她指出:妇女是囯民一分子,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国民革命一部分,所以为求全民族的自由平等,妇女应当参加国民革命,为求妇女自身的自由平等,妇女也应当参加国民革命:她又将妇女运动同阶级斗争的关系阐释如下:我们不但应当反对男子压迫女子的举动,我们并且应当反对女子压迫女子的举动,我们假使一方面反对男子的压迫:一方面凭借特殊的地位欺凌我们同类的贫苦妇女,这种矛盾的动,只有使妇女的地位愈加堕落6因此,妇女要求平等,应当先以平等待同类,打玻富贵贫贱的阶级界限。
革命中的妇女问题
在中国利苏联革命中,妇女问题从来都是同阶级问题一起被提起的,妇女解放一向被认为是阶级解放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职业革命家当中,倍倍尔是对妇女问题发表过重要意见的人物。他出版了《社会主义和妇女》一书。这部出版于1878年的著作被认为比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影响更大,对妇女运动的影响更为直接,虽然后者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对妇女问题的经典之作。与恩格斯相同的一点是,倍倍尔也认为,妇女的受压迫状况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只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才能最终结束这一压迫。到那时,家务劳动和子女的抚养将成为集体的事。他也认为,没有性别的社会独立与平等,就没有人类的解放。既然历史上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是与私有制同时发生的,那么妇女的完全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实现也只有在一群人统治另一群人资本家统治工人的社会消亡时,才能最终实现。他比恩格斯更深入一步地提出了非经济因素性质的压迫,其中包括性道德上的男女双重标准,传统女性服饰的禁锢人的作用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从母系继承转变为父系继承是妇女的最大失畋,而妇女体力上的弱小是她们丧失权力的主要原因;倍倍尔在这一因素之外又加上了生理因素——妇女的生育功能。
克拉拉蔡特金是重枧妇女问题的另一位革命领袖人物,她认为,妇女的解放是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一样,最终将是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的事业她拒任书记的共产国际妇女书记处的任务就是要吸引劳动妇女参加革命的阶级斗争。蔡特金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倡导者。她认为,由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妇女和她们的丈夫一样受资本的剥削,所以,无产阶级妇女所反对的不应当是本阶级的男子,而应当与他们一起共同投人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写了一部著作《女工》,她提出,女工加入劳动大军是最终的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参与到阶级斗争里面去,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她还从另一角度鼓励妇女参加劳动大军,那就是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由于列宁和共产党认定经济独立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和第一个步骤,而妇女要获得经济独立就要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以俄国在20年代和30年代一直非常重视妇女参加劳动的问题;而为了使妇女充分就业,避孕和堕胎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时的苏联政府成为谊界上第一个使堕眙合法化的国家。
关注妇女问题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科伦泰,她一开始并未注意到妇女何题。只是当她感到女权主义对社会主义运动造成的威胁时,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她认为,资产阶级的妇女运动是自私的、利己主义的,应当由无产阶级男女的团结来取而代之。可是到了后来,她转而批评社会主义的实践,因为她发现,女人们的需要被男性统治的党的等级制边缘化了。于是,她要求在党内建立独立的妇女组织,争取将妇女问题挤进政治议事日程。她出任苏联社会福利部长之后,为妇女争得了法律独立权、婚姻平等权、合法堕胎权、男女同工同酬、由国家提供的母婴健康保护以及家务劳动和育婴的部分社会化。
科伦泰还以其性观念而变得十分有名,她认为,社会主义改变了两性关系的性质,过去的资产阶级道德是虚伪的,不平等的,新的道德应当建立在薪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一向都以真正的一夫一妻制为性的最佳形式,但她却宣称,性的排他性是危险的,认为它对女性自身和社会福利都造成了威胁;再加上她对革命成功后那个混乱时期的性试验抱有同情态度,因此被人称为杯水主义,意指可以像解渴一样解决性欲问题。她指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不能接受排他性的和全封闭式的爱情,因为两个入之间的深爱就其本质来说必定是反社会的,它会使这一对情侣与更广大的社区隔绝开来,降低他们对一般社会公益的兴趣。因此,这仲关系在新的社会中将成为不必要的,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隔绝状态的残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是在情侣关系中有爱情和亲密关系,除此之外哪里也没有;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应建立在伙伴关系和人们的团结友爱关系之上。因此,亲密情感的享受不能被限制在家庭和性关系的范围之内,性爱应当成为人类扩大的爱的能力的一部分,它将是集体的快乐而非个人的快乐。性爱不是简单的动物行为,不是仅仅建立在肉体吸引的基础上她称此种情况为无翅的爱抻、而是要富于敏感和同志式的平等爱情,恋爱双方应当分别保留各自完整的自我以及对集体的忠诚。科伦泰的性爱观被视为不现实,是过于浪漫主义和空想主义的。在革命胜利后的短暂浪漫狂欢时期过后,科伦泰就消声匿迹了。
在中国,早在1922年,共产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就制定了关于妇女问题的第一个文件《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其中也表达了妇女运动是革命的一部分的思想: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茯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广决议确定的当时具体争目标是;努力保护女劳动者的利益,争得平等工价,制定妇孺劳动法等。在1928年的中共六大上,又进一步提出许多关于农妇本身利益的具体要求,如承继权、土地权、反对多妻制、反对年龄过小之出嫁童养媳、反对强迫出嫁、离婚权反对买卖妇女、保护女雇农的劳动等。尽管妇女有一些具体要求,但妇女的利益与革命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妇女的解放始终被视为更为重要的阶级解放旳一部分。
关于中国革命与妇女的关系,西方女权主义者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了获得农民的支持,采取了同父权制妥协的策略,因此这一革命是以牺牲妇女为其代价的。著名女权主义者丝黛西和约翰逊等人都持有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种批评对中国的情况相当隔膜。在中国,革命的目的首先是夺取政权,保持政权,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革命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一些子群体的利益在革命中并没有任何特殊的重要性。因此,革命并不会为农民的利益栖牲妇女的利益,因为他们这些特殊的利益集团在革命的眼中是不存在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也只有官和民这两大阶层,一向缺乏西方意义上的利益集团。用西方的利益集团分析法来解释中国的事倩,难免有隔靴搔痒、文不对题之感。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一般认为,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本世纪的6070年代,最早兴起于美国。也有人认为,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一直持续到80年代。
运动的基调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的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妇女运动要求各个公众领域对妇女开放,缩小男人和女人的差别,使两性趋同。当时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女人应当克服自己的女性气质,努力发展男性气质,其中包括攻击性和独立性;她们不赞成母性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赞成女性在道德上天生高于男性;她们否定女人缘子作母亲的经验就在性格上与男人有了拫本的差异这一论断,而是认为许多男人也很温柔,甚至更爱照顾人,这些特征和气质不是先天的遗传,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波伏瓦的《第二性》虽然发表较早年,但它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部著作中,波伏瓦用大量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文学及轶事材料证明: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造成的。她的最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在这一点上,波伏瓦的观点与沃斯通克拉夫特是一致的。她们两人观点的区别在于,波伏瓦认为妇女解放与作母亲这二者无法共存,而沃斯通克拉夫待却认为这二者是可以兼容的。这并不是因为在沃斯通克拉夫特生活的时代女人还无法避孕或者轻易作出过单身无孩生活的选择,而是因为她十分看重女人旳生育能力,把这一能力称为女人生存的伟大目标之一。波伏瓦则把强调生育视为妇女受奴役的直接原因。她指出:母性毕竟是使妇女成为奴隶的最技巧方法。我不是说每一个作母亲的妇女都自动成为奴隶可以有某些生存方式使母性不等于奴役,但现代的母性仍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人们仍然认为妇女的主要工作便是养育小孩,妇女便不会投身政治、科技。进一步说,她们使不会怀疑男人的优越性。我们几乎不可能告诉妇女洗碗盘是她们的神圣任务,于是告诉她们养育孩子是她们的神圣任务。
波伏瓦认为,人们巳经接受了两性之间的既存关系,把它看成是基本的和自然的,以致于最后再也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我想,几个世纪以后,当人们发现我们社会中妇女所处的境逍,也会感到无氐的惊奇,就像我们现在发现雅典民主政体中的奴隶制时所发出的惊叹一样。波伏瓦在书中指出了男人如何将自己定义为自我,而将女人定义为他者、如何以男性为主体,以女性为非主体。她犀利地指出,世上只有一种人性,那就是男性;女性只不过是从男性的偏离;这个世界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在英文中,可以指称男人,也可以指称人类;却只能指称女人,不可以指称人类。在这种指称方式背后,是对男女两性不同评价的文化积淀:女人只是人类中的一部分,但男人可以是全部。中文的他和他们也是这样:用这两个词可以栺称男人,也可以指称咯去性别的人类;但是她和她们却只能指称女人。由此得出男性是主体、女性非主体的结论并不太过分。
波伏瓦像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并不把妇女的解故运动当作一种非历史的行动,而认为,只有在现代的生产形态下,妇女才能释放其自由自主行动的全部攢力。波伏瓦把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运用于对妇女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之中,那就是对一切现存的习俗、价值和信仰质疑,反对个人命运天定的思想,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期望、早年的经验,还是经济条件,都不能规定妇女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她既反对弗洛伊德关于妇女特性的许多论断,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关于妇女解放的途径,她更强调个人的努力,而非整体的行动,她认为,尽管现存的性别压迫是结构性的,解决问题却要靠个人战胜环境的努力。她提出了三种途径:第一,女性只有到社会上去工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成为知识分子第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以便最终解决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的冲突。这最后一点似乎同她个人奋斗的立场略有矛盾。
尽管有人从不同的立场批判波伏瓦,例如那些对其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立场难以苟同的人们就曾批评她试图用个人主义的办法来解决集体的问题,忽视了工人妇女和农民妇女的问题;但是她的《第二性》一书在女权主义和妇女运动中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时期,妇女运动中另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著作是费尔斯通的《性的辩证法》这部著作被认为是生理本质主义的代表作。费尔斯通在这部著作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生育机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傢波伏瓦一样,费尔斯通也认为,男女两性的区别并不必然导致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主要是妇女的生育功能导致了两性权力的不平等在孕产期,女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要依赖于男人;人类的婴儿比其他物种霜要更长的育婴期;母亲和婴儿的相互需要与依赖以及建立在生育生理区别基础上的性别劳动分工。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如果用技术改造生育机制,使生育得以在女体外进行,女性就可以从这一生理角色当中解放出来了。她认为,改选儿童抚育机制和有酬工作机制都不能最终解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只有重建生育生理机制,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同费尔斯通持相同观点的女权主义者列举了不生育的许多好处,例如它可以给女人更多的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她们还提出,生育的生理不应当决定女性的生活,女性应当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个人的决定;不生育的女人可以同年轻人在一起生活和交流,也可以去过集体生活或领养孩子。
不少女权主义者很不同意波伏瓦和费尔斯通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中的著名女权主义者米歇尔就批评了波伏瓦把母性当作一种可能的存在主义主题的观点她甚至说,严袼地说,《第二性》不应当玻算作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的一部分。
如果说波伏瓦的《第二性》是横空出世,那么弗黾丹6矽的《女性的奥秘》就是凝结了空气中巳经弥漫的东西写作而成的。这部著作成为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兴起之时对当时妇女心中所想的事情的最杰出的表达。到1970年时,这本书在英美两国已铕到100万册以上,还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它是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它的千言万语如果用一句最响亮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对家庭主妇的形象说一声不1弗里丹在书中提出,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妇女是生气勃勃的,但在战后却沉湎于舒适的家庭生活,只想作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不再到社会上去干事业;妇女解放和事业之类的字眼听起来巳使人感到陌生和不自在;女人的唯一梦想就是当个无可挑剔的贤妻良母;最大的奢望就是生五个孩子并拥有一幢漂亮住宅;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找到中意的丈夫并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弗里丹生动地描写了这代妇女在得到了这一切以后的深深的失落感和自我实现感的缺乏,她们充满无名的烦矂感和无意义感。她认为,对于妇女们发自内心的呼声一除了我的丈夫、孩子和家庭之外。我还有所企求——再也不能漠然不颐了。
她指出,看到美国妇女的现状,令她想起一句德国口号:小孩、教堂、厨房。那是当年纳粹分子规定妇女必须重新被限制在其生理功能中时所使用的口号。在40年代的美国,也有人提醒女人们注意,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和接受高等教育正在导致女子的男性化,其后果极其危险一丈夫们会因此得不到性满足、对家庭、子女和妇女的能力都会造成威胁。这一舆论导向使事业型妇女感到窘困不安,以为自己正在丧失女性的特征。将女权主义当作一沖过时的航脏玩笑加以嘲笑成为一时的风尚!女权主义者和事业型妇女这类辞汇成了肮脏的字眼。人们总是对那些为争取妇女受高等敉育、干事业、参加选举的权利而奋斗的老式女权主义者机笑一番,同时又表示怜悯。弗里丹辛辣地指出:妇女们花了半个世纪为权利而战,在下半个世纪却又对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些权利产生了怀疑。
弗里丹柑判了女性在事业和婚姻上二者不可兼得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在婚姻上成功,就要自我否定;而要在事业上成功,则需要如醉如痴的献身精神。婚姻需要合作,事业需要竞争,二者结合起来非常困难,需要不同类型的品性。因此男主外女主内才是最完美的互为补充的结合。
弗里丹在这部著作中猛烈地抨击了关于女性的神话,这一神话企图使人们相信:女人的最高价值和唯一使命就是她们自身女性特征的完善;西方文化的错误就是低估了这种女性特征的价值;过去女人犯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她们妒忌男人,力图要跟男人一样,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而这种本性的完美,只存在于由男人主宰一切、女人在性方面温顺服从和对孩子的母爱之中。伊丽加莱是继波伏瓦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家,她在一部被译成多种文字的女权主义著作中全面论述了女性的权利。她把女性的权利概括为七个方面:第一,人类尊严的权利,其中包括制止对女性身体和形象的商业用途;女性捆有在行动、语言和公众形象方面的地位和代表;制止世俗和宗教权力对母性的剥削。第二,在人类身份方面的权利,其中包栝女性的贞洁指肉体和精神的整合不被金钱,家庭、国家或宗教实体所侵犯;母亲作为女性身份内容所应有的权利。第三世俗法律应当保护母婴的相互责任。第四,妇女应当拥有保护自身及子女生命、生活空间、传统和宗教的权利,有反对男性法律,好斗的、污染的的权利。第五,在财产权利方面,女性应当拥有在不受税收制度惩罚的前提之下选择独身生活方式的权利;国家发放的家庭福利费;平等对待男孩女孩的权利传媒应有一半时间以女人为对象。第六,交换体系如语言交换体系应当更有利于保障男女两平等交流的权利。第七,女性在世俗与宗教的决策机构中应当与男性拥有同等数量的代表。
遭到她猛烈抨击的社会现象包括:招工的男女区别和失业的男女区别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那些对妇女开放的职位中,妇女为了要得到提拔葳要出卖肉体或者要否定自己的女性气质,致使她们不是作为女性成功的,而是作为一个中性成功的;女工比重较大的职价值就低,不论这些职业对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有多么重要,不论是在农业、工业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工作组织的法规都是由男人制定的,女人只能被动接受;生产些什么也总是由男性权威来确定,如武器生产、污染和很多无用东西的生产都不是由女人决定的!产品的规范都是男性的,无论是显在的还是潜在的流行活语的内容和风格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广告的基调也是男性中心的;表现在职业地位上的男女两性在劳动中的不平等价值。
伊丽加莱提出,性别主义是种族主义的无意识形式。她呼吁妇女注重每个生命的基本权利;减少那些由一人或少数几人统治的团体或公司的权利;重新定义和评价住房法律,确保私人财产权;减少与权力、金钱、尤其是与豪富的欲望相关的剩余价值,把交换建立在成本上,反对增加从土地、空气、海洋和人体角度衡量的不必要的生产和过度生产;对源于强力的法律提出质疑。她的主张代表了女权主义对现存的男权社会价值的批判和挑战。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规漠宏大,涉及了各主要发达国家。到70年代末期,仅英国就拥有了9000多个妇女协会,美囯、加拿大也有许多妇女组织。
1966年,全国妇女组织,在美国成立,弗里丹任主席,这一组织成为西方最大的妇女组织,其宗旨是:献身于这样一种信念,即妇女首先是人,是个像我们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的人,妇女必须有机会发展她们作为人的潜能;立即行动起来,使妇女充分参与到美国社会的主流当中去,享有真正平等伙伴关系的一切特权和责任。到80年代末,全国妇女组织已拥有15万成员,176仑分会。2974年,美国58个工会的3300多名妇女,代表40个州和数百个地方工会在芝加哥开会,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妇女工会组织:工会妇女联盟。1975年,全国性的黑人妇女组织黑人妇女联合战线又在底特律成立,并代表少数民族妇女抗议对少数民族妇女的阶级、性别和民族压迫。1977年,代表50个州和地方会议的1400多名代表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妇女大会,井通过了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的25项重要决议。许多群众性妇女组织力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贡歒。
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这是妇女运动的一个重要文件。许多国家陆续成立了有关机构,从事维护妇女权益事宜。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都是由党玫部门统筹管理,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则在政府内外分别成立一些机构。如加拿大政府在1981年12月成立了妇女地位部,并由政府指派人员成立了妇女地位顾问委员会,作为独立组织,负责调查妇女问题。奥地利于1979年在联邦总理府设立了一个国务秘书办公室,负责妇女问题。埃及政府在社会事务部内设立了妇女事务总局,还成立了由政府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妇女全国委员会,以协调政府部门间的工作。一些国家修改了宪法和法律。挪威的男女工作平等法案于1960年7月开始生效。墨西哥于1979年修改了0个法律去掉了原条款中有关歧视妇女的内容。奥地利修改了《家庭法》,规定夫妻双方在维持家庭方面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到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兴起之后,关亍妇女应不应当就业的争论已经不再热闹,因为女性大量就业已经成为现实。随着妇女的普遍就业,关于女性角色的争论也结束了一过去人们一直为女人的角色是否应当主要是母亲和妻子、她们是否天生适合留在家里争论不休。在美国,20年代时只有1/4的女性就业,到了60年代,就业妇女已占到妇女总数的40%。在这个时期,妇女的就业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社会上已经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但女人仍旧面临着一个如何在平等工作机会与传统母亲的角色与职责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
但是,在妇女运动的第二欠浪渐中,一些早期妇女运动中争论过的问题又在多年沉寂之后被重新提了出来。例如,关干女人究竟应当在劳动市场上同男人平等竞争还是应当争取对女人的待殊保护的问题。有人迸一步指出:在这个时期,争论的焦点转移到女性是应当模仿男人的生活方式,还是应当创造一种女性自己的生活方式。妇女运动的新口号是:女性的特质是世界的唯一希望所在。
在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中流行一个普遍的说法;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下评!恥仙化叫如。过去人们一向以为,某男经理对女秘书的性搔扰或某男强奸了某女都是属于个人性质的问题,是由于有某个道德水准不高的男人或某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或是由于女秘书或那个被强奸的女人有过某种不恰当的行为举止诱发了男人对她们的侵犯。现在,女权运动指出,这些行为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面是男性控制女性的政治表现。
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兴起了提高觉悟小组的活动热潮,这些团体开展分享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妇女小组活动,用女权主义思想分析这些经验和情感,指导妇女调整与男友的关系,进而开展为通过有利亍提髙妇女地位的新法案而争取同情的活动。提高觉悟的迸程有四条主线:第一,使妇女认识到,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通过倾听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将其编织成一幅社会生活图景,建立以个人生活经历为核心的社会分析;第二,以家庭为重点,使妇女认识到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如何对我们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又是如何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结构的;第三,个人感情生活,使妇女有机会抒发感情,减轻不安心理;第四,性行为使妇女理解性欲的形成,它的意义等等。这些小组通常由八名左右的妇女组成,定期相聚讨论问题,每星期―安排一个晚上,聚谈两个小时,持续几星期至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举例言之,某女被丈夫殴打过,在提高觉悟小组中,她发现还有别的几位妇女也挨过丈夫或男友的打。这种交流使她认识到:自己个人的问题也是个政治的问题,个人挨丈夫的打是社会权力模式的一个部分,自己遭遇的问题其实扎根于社会结抅之中,是外部造成的,而不是她自身的内郁缺陷造成的。最后,提髙觉悟团体还可能成为政治行动的权力基地一一她和其他挨过打的妇女可能决定为受虐妇女创立一个庇护所广泛开展的提高觉悟小纽的活动成为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活动。
在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渐中,形成了一个妇女研究的热潮。妇女研究又称性别研究作为正式的研究领域于60年代首先在美国和英国出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何,妇女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们现在一般都汄为,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对于妇女研究的建立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妇女研究本身就是妇女运动的延伸。
在如何看待妇女研究和女权主义理论的问题上,妇女运动的活跃分子分为两派,持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一派认为女权主义理论很重要;另一派则认为女权主义理论过于干涩、无趣、也无用,前者批评后者太不重视理论的作用;后者则认为前者未免太学究气、太精英气、也太不易接近了,并批评她们把学院派女权主义者与一般妇女隔开了,忘记了妇女运动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妇女地位。
概括地说,社会学对于妇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妇女问题只是被包括进社会学的研究來填填空;第二阶段,妇女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进入社会学研究的主流,在妇女研究领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在第三阶段,妇女研究开始影响到现存的理论,由于现存的理论当中有许多是性别主义的,妇女硏究中的成果被用来对现存理论作出修正。女权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性别构成了理论的中心论题;性别关系中是存在问题的;不应当把性别关系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女权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任务是向不利于女性的身份地位挑战,争取改变妇女的地位。
有人为女权主义理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女权主义理论就是对妇女屈从地位的批判性解释广所谓女权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一种受害者意识,即意识到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公平,意识到自己是这种不公平的受害者。正如英国女权主义领导人帕克拉斯特所说:作为一个群体的女性对于作为一个群体的男性的屈从是社会生活其他一切方面的基本决定因素:这就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申包括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经济及性方面的控制与屈从。
虽然女权主义有很多流派,有着差别很大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主张,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消灭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这个共同的目标把各个流派的女权主义者团结在一起。各个流派也有若干能够取得共识的女权主义原则,其中包括:相信男女两性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情况是应当加以改变的,96用两性间的平等关系取代等级和不平等;对既存两性关系的改造将对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两性关系是政治性的;反对划分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认为政治权力既运作于个人层面,又运作于社会层面,即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公民的社会权利源于存在本身,而非源于社会地位,即我存在,因此我有权利。
尽管有着以上共识,各个女权主义流派关于性别主义的起源和性质却有着极不相同的看法,对于如何消除性别主义也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女权主义理论不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最流行的概括方法是所谓三大家伏的概括,即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流派——后现代女权主义,由于这一新流派观点新颖,影响很大,所以在本书中将单列一节加以介绍。此外。还有一些不属于这四大流派的女权主义分支,也一并在其他女权主义流派一节中加以介绍。
有学者对各个女权主义流派的硏究框架作了这样的概括: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情的问题;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关于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激进女权主义是关于自然与文化的问题;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是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冋题;文化女权主义是关于心灵与肉体的问题。也有人对除早期主要在英国流行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之外当代最活跃的激进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作了这样的概括:激进女权主义主要关注对妇女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以及男性从对妇女的压迫中获益的情况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则更关注于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妇女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以及国家问题。这类概括虽然由于其刻意追求工整而显得有些牵强,但不失为引领我们了解女权运动各个疵派主要理论倾向的线索。
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各女权主义流派都有各不相同的立场和观点。举例言之,在如何看待公众与私人两大领域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就有不同的看法。激进女权主义的观点是首先承认两个领域的划分,承认女人的活动天地主要在私人领域,但同时却对私人瓴域不如公众领域重要的观点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态度是:为什么女人不能使自己更像男人呢?这是希望女人能走出私人领域,到公众领域中去同男人展开一场公平竞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观点则是:为什么女人不能使自己更像无产阶级?它希望妇女把自己的解放斗争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融为一体。
还有人将女权主义理论划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修正派;另一派是再分配派!修正派的主要观点是,现行制度可以通过修正加以完善;再分配派则认为,对现行制度的改良不能解决妇女地位问题,必须在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和两性之间进行系统而广泛的改革。前者认为变革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从中受益的妇女是客体后者贝似为变革应是自下而上的,受益的妇女是主体。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过左几十年间女权主义流派的大量分化与重新纽合,已经使过去三人家的因分变得不再清晰可辨,目前,女权主义的理论呈现出一派多元的格局。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出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沙龙知识分子的蓝抹子团体。这群中产阶级的文学女性以在集会时着蓝袜子著称,以致后来蓝袜子一词成了卖弄学识的女人的略带贬意的代名词。虽然这个困体是反对女权主义的,而且接受了女人在文学世界中的二等公民地位,但是她们的存在本身及其在18世纪中期以后的出版活动,表明了妇女的能力和能够扮演的新角色:妇女不再属于完全被徘除在公共论争之外的沉默的大多数。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早期的代表思想是提倡理性,向传统的权威质疑,其背景是法国革命和西欧的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思想脉络发源于16、17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这一理论依据人们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中,平等主要被解释为机会均等。早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都属于这一思想咏络。
因此,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基本立场首先可以抜表述为一种社会正义的观点: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诙得到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当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换言之,在关于平等和公正的争论当中,自由主义站在公正一边,主张公平竞争公正、反对照顾弱者或弱势群体。她们假定,如果女人得到了与男人同等的竞争机会,她们将会成功。她们不太看重对结构因素所做的系统分析,而认为社会障碍可以被个人的努力和政府的干预所克眼。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主张在现存体制内部争取男女的平等权利,使男女享有平等的机会,并且认为,在争得了平等的法律权利之后,剩下的事就靠每位妇女个人的努力了。
其次,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关注的是那些拒绝了女性个人利益和选择的不公正的法律与教育体制,主张纠正这些不公正。他们恃别强调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认为,女性之所以显得智力低下,是因为她们没有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他们认为,妇女之所以受压迫是因为个人或群体缺少机会与教育,因此应当从教育和经济体制中争取机会。
第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反对关于妇女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妇女与男人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他们认为,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两性之间在理性上的差异。在未来,虽然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会依然存在,但是性别心理的差异将会因男女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消失。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反对强调性别的差异,而非常强调男女两性的栢似性。例如,它认为,女性在攻击性、抱负、力量和理性等方面拥有同男性相同的能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区别主要在干二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诉诸人的本质和理性;而马兖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没有什么抽象的人的本质,人的特质都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美国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消除男女不平等的主要战略是:为妇女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和相应的法律改革。她们认为,美国基本上是遵循对所有人一律给予公平和自由的原则的,只是这种公平和自由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妇女身上。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同工同酬法案;60年代末,又对民权法案作了修改,把雇佣中禁止性别歧视的内容列入了法案进人70年代后,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全国妇女组织掀起了通过乎等权利修正案的运动。这一修正案要求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规定合众国或任何州不得以性别为由,剥夺或限制法律所规定的妇女的平等权利。迄今为止,美国宪法修正案共有26条,所以平等权利修正案又被称为宪法第27条修正案。早在1971年和1972年,美国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这项修正案。但是根据规定,宪法修正案还必须得到美囯50个州中3/4的州即38个州的批准,才能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但是到1978年为止,这项修正案只得到35个州的批准,为此,国会不得不将批准的限期从原来的197年延长到1982年,但到1982年6月300为止,支持此修正案的州仍然只有35个,因此这项修正案只得被废弃。尽管如此,美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从未止息,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两党的候选人都曾对此项修正案发表看法。虽然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阻力很大,女界还会继续斗争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